第一篇:民族宗教么理论知识问答
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知识问答
1、党的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经过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我们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9)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 2
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与全国的协调发展。
(1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1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这些基本理论和政策,必须始终坚持和全面贯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内容有: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2)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3、我国民族平等的权利包括哪些方面?
答:我国少数民族享有的广泛的权利,均由国家立法和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实现:政治上有平等权、参政权、民族区域自治权;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有管理经济建设自主权,享受国家帮助发展经济文化权,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权,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自由权,受教育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和宗教信仰自由权。
4、居民更改民族成分需符合哪些条件?
答:居民更改民族成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居民民族成分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
(2)居民民族成分,只能依据父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分在满十八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分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5)是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6)是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分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5、什么是“清真食品”?什么是清真食品的“四专”?
答: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10个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饮食、副食品、食品。清真食品的“四专”是指:生产、销售清真食品的专用运输车辆、专用计量器具、储藏容器和加工(储存、销售)的专用场地,应当保证专用,不得运送、称量、存放清真禁忌食品或者物品。
6、什么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如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答: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节庆、禁忌、丧葬等多方面。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敏感性的特点,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待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待自己民族的态度。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第一,尊重少数 5
民族的饮食习惯。第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第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第四,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第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第六,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7、民族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少数民族基本知识;
(2)健全民族工作机制,加强领导,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4)广泛联系少数民族群众,反映少数民族群众呼声和要求,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5)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做好扶贫帮困工作;
(6)组织联谊联络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进民族感情,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8、怎样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
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 6
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是各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社会稳定,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
第二篇:党的基本理论知识问答
题记:党的基本理论是每名党员应学习的内容,也是每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入党过程中需要逐渐学习、理解和认识的内容,希望每一位党员和每一名积极分子认真学习、理解和牢记!
1、中国共产党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3、党的行动指南: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6、党的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7、党实现的宏伟目标的条件: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8、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坚持民主集中制。
9、党的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0、党的最大优势: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脱离群众。
11、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党员履行的八项义务:(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13、党员享有的八项权利:(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员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记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述或控告,并要求党的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14、党员宣誓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5、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其他同正式党员一样。
16、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17、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18、党的组织原则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19、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20、什么是入党动机?申请入党应抱有什么样的动机?
答:(1)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主观原因,也就是说他内心为什么要入党。所有争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分子,都必须端正入党动机,正确解决为什么入党的问题。
(2)根据党章第二条规定,要求一切志愿加入党的队伍中来的人,都必须树立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要有为共产主义而艰苦奋斗、甚至是不怕牺牲自己一切的决心,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时刻能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只有怀着这样动机并作持久努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译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凡是不愿这样做的人,是不能成为共产党员的。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要靠党组织和党员的帮助教育,但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21、为什么要定期写思想汇报?怎样写思想汇报?
答:(1)申请入党的人或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目的是为了使党组织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思想情况,自觉地争取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
(2)书面事项汇报主要是写自己的思想情况,也包括工作和学习情况。具体内容一般包括:一是写对某一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号召的看法、态度。二是写参加重要活动或学习重要文件所受到的启发教育,所得的体会。三是写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认识和态度。四是写自己当前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五是写自己要求进步的决心和信心。六是写自己一个时期的工作状况和领导交办工作的完成情况。
22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2)要求入党迫切,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决心履行党员义务。
(3)在工作、学习、劳动中表现好、成绩突出,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左右(4)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群众反映好。(5)已经正式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
23、发展对象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1)必须是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考察的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2)政治审查合格。(3)本人对党有正确的认识,入党动机端正,目的明确,作风正派,能自觉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4)培养联系人和当内外多数群众认为其已具备党员条件。
24、胡锦涛总书记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讲话时指出: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倡导的“两个务必”。“两个务必”指的是什么? 答:(1)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2)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4、毛泽东思想是怎样创立的?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的概念是什么)?
答:(1)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5、邓小平理论是怎样创立的?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即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是什么)?
答:(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现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三个代表” 思想?具体是怎样表述的?
答:(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的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上讲应该具体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7、科学发展观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答:(1)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三篇:新课改基础理论知识问答
2010年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考试模拟试题及含答案
一, 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 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1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 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 判断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8.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单选.(C);2.(C);3.(D);4.(D);5.(A);.(A);7.(B);8.(C);9.(B);10.(B);
11.(B);12.(A);13.(B);14.(C);15.(C);
二,多选
1.(ABCD);2.(ABC);3.(ABCD);4.(BCD);5.(ABCD);
6.(AC);7.(ABC);8.(ABCD);9.(BCD);10.(ABCD);
11.(ABD);12.(BCD);13.(BCD);14.(BCD);15.(BCD);
二,判断.(×)2.(√)3(×)4.(√)5.(×)
6.(×)7.(√)8.(√)9.(×)10(√)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P8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6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P15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
答案: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P43
答案:(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具有初步技术能力.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125 7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8.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141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P26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 8 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
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 9 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答案要点:
(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 10 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新课改基础理论知识问答
1.与以往课程相比较,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突出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的高中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确立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比较好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其变化的具体表现如下:
(1)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举会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在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的基础上,与以往课程多是由学科构成不同,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
(3)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 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从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基础性,同时还强调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4)课程设置发生了转变。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5)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以往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新课程实施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学校要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方案还要求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保障高中课程更有个性。
(6)课程评价方面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方案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间,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2.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整体结构是什么?
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其整体结构如下:
学习领域科目必修学分(共计116学分)选修学分I选修学分II
语文与文学语文10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外语10
数学数学10
人文与社会思想政治8
历史6
科学地理6
物理6
化学6
生物6
技术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8
艺术艺术或音乐、美术6
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11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15
社区服务2
社会实践6
3.与以往的课程结构相比,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一: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新课程应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础结构。这与以往高中课程只是由各种科目组成有很大不同。
变化二: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要求富有弹性。
高中学生选修课程的增加和要求的灵活化,体现了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和尊重差异的课程理念,这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修习方案。课程实施者应注意帮助学生从选择中学会选择,实事求是,优化组合,发展其根据个人实际规划人生的能力。
变化三:实行学分管理。
高中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要求具体而明确。如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以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l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学校和教师应按照学分管理的方式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变化四:体现模块课程特点,课程时间安排相对集中。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时间安排的变化,要求课程实施者改变以往主要是按学时备课的方式,加强学期备课和学段备课,以适应模块整体性的特点。
4.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基于这一考虑,学校制定的学生学习目标应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方法的探讨;考试新方法的探讨。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高中新课程评价不能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所以,高中新课程评价在学生发展方面的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一般性发展目标和个性化发展目标。
(2)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 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唯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5.考试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可考虑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逐步扩大高一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等。
6、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应如何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应按如下程序进行:
学生上报相关材料给班主任或指导教师;
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核实并签名;
以班为单位统一送教学处或校课程指导小组审核并对合格者予以学分认定;
把学分登记在学生学习报告单中。
7.普通高中模块学业成绩如何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应包括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测验考试,其中终结性的测验考试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基于课程模块的学业成绩评价;第二层次是学生毕业成绩水平的评价。
(1)模块学业成绩测验是一次终结性的成绩测验,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所达到的水平。从高中课程的情况来看,模块的类型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基于概念、规律和知识学习的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指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必修模块;第二类是开阔视野的模块,如理科一些介绍现代科技最新发展的模块或文化介绍、艺术鉴赏的模块;第三类 14 是基于活动与实践的模块,如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中的一些模块。在这三类模块中,学生所经历的学习活动在形式上大不相同,评价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对于第一类模块,书面笔试的形式还是有效的。但应有适量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试题,以便对学生的深层次学习能力进行测验。第二和第三模块最好采用开放式的开卷考试或表现式的测验,可要求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写一篇论文、参加一次实践活动或进行表演等等,更加注重学生表现的质的方面。模块学业成绩测验一般由学校自主进行。
(2)模块学业成绩与过程性评价
模块学业成绩的评价不应只有终结性的成绩测验,还应包括过程性的评价在内。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包括成长记录和各种质的评价方式。
(3)模块学业成绩与学分认定。
学分的认定必须与模块学业成绩(包括成绩测验和过程性评价的结果)挂钩。有种意见认为学分认定不需考虑成绩,但这样的做法可能导致学习环境过分松散,由于学生还未完全成熟,没有适当的压力,对绝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8.普通高中毕业水平如何评价?
按照规定,高中学生只要修满足够的学分就可毕业,但对学生的毕业水平进行评价还是必要的。原因有三:第一,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果进行整合,通过毕业水平评价的过程促使学生回顾、总结、整合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二,高中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从此走向成年,需要判断自己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适宜朝什么方向发展;第三,学生和学校均需要向家长和社会汇报学与教的成果。评定学生的毕业水平同样需要终结性的毕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的评价。
(1)毕业水平考试。
毕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所达到的学业成绩水平,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依据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之下组织统一的毕业水平考试会有一定困难。主要是由于选修模块的数量多、涉及面广,学生所选修的课程模块差异大,且有相当一部分模块不适宜用考试的方法检测。针对这一情况,毕业水平考试应分三部分。第一是统一考试,第二是学校自主考试,第三是开放式考试。
基于必修模块的统一考试:统一考试基于必修模块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只对那些适宜采用书面考试方式的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的必修模块组织统考。组织统一考试的好处是可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统一考试一般由省或地区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主持,这样可以保证统一考试的正统、规范,可信度高。
基于选修模块的学校自主考试:上述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其内容是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宽,其教学目标基本上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可考虑对这些学科的选修课程组织毕业水平考试。
开放式考试:开放式考试适用于以活动和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体验、了解和技能发展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学科。开放式考试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现场表演、实践操作、撰写论文、面谈口试等。
(2)针对学习水平与过程的质性评价。
高中毕业水平评价既要反映终结性考试的结果,也要反映关于学习过程的质的评价结果。质的评价结果的报告方式可以是资料性、描述性的,或为了简便起见,用具有相对稳定内涵的等级进行报告。与模块学业的评价一样,不应把质性的评价结果与量化的评价结果简单地相加或加权相加,而应同时分别报告。
9.综合素质评价有哪些内容?
评价的内容应全面化,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前者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等;后者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各学科的评价要依据本学科的《标准》,要涵盖学科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要领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一般性发展目标:
(1)思想道德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主义道德。
(2)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
(3)交流与合作
能与他人一起确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手段进行合作。
(4)探究性学习和创新精神
探究学习:能够通过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方式不断获得新的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促进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创新精神:通过认真思考,发现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科学、合理、有创意的解决方法。
学科发展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评价学科发展目标时,要注意一般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的交融。
10.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对学分认定做出哪些具体规定?
学术性课程非学术性课程
领域/科目语言与文学、数学、外语、人文
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学分认定主体及依据由学校或教师根据校外统一考试
成绩或校内考试成绩或国家课程
标准来认定由学校或老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或指南来认定由校内外机构或负责人依据学校的有关规定来认定由教师依据学校的有关规定来认定
备注技术领域暂列非学术性课程
第四篇: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重要)
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
(一)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教书育人。
一、谈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本次课程改革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四、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
五、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请具体谈一谈。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六、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特征:
1、主动性
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八、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十、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谈谈你如何帮助学生。
1、帮助学生检测、反思,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十二、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十三、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什么?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十四、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十五、请你说出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共六项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
2、课程结构
3、课程内容
4、教学模式
5、课程评价
6、课程管理
十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或问题的认识更深刻,趣味性和直观性更强。
十七、请你谈谈课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环境等因素的整合。
十九、在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可利用哪些课程资源?
直观教具(含图片)和实物、录音、录象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幻灯、自制图片报纸等等。
二十、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十一、说一说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二十二、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注意成员搭配;
2、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3、把握恰当时机;
4、转换教师角色,指导、参与合作。
二十三、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原则;
5、直观性原则;
6、循序渐进原则;
7、巩固性原则;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二十四、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
教学方法是多因素构成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为此应做到: ⑴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⑵教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⑶教法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二十五、做为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1、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2、良好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十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
3、鼓励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
5、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二十八、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
主要包括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化、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二十九、简要说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1、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2、课程的综合。
3、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
4、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十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1、整体性
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
5、自主性
三
十四、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四
十三、实施综合性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四
十六、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1、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四
十八、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请你说说课程资源包括哪两方面?请举例说明。
1、课内资源:教科书、教具、教参等;
2、课外资源:网络、图书、社区、参观、访问等。
五
十、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
1、学习目标的多元性。
2、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3、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4、解决问题的探究性。
5、学习形式的灵活性。
6、学生参与的全员性。
7、课程层次的多样性。
五
十一、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流程
5、教学反思
五
十五、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有效措施?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知识。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五
十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哪些?
1、组织多样性活动。
2、在提问上下功夫。
3、利用小组进行学习。
4、适当表扬。
5、让学生参加活动。
6、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什么教师要有多元学科知识结构?(1)新课程内容的社会化,要求教师具有多元学科知识结构;
(2)新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元知识结构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
3、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强化哪些能力?(1)教育科研能力;(2)交往与合作能力;
(3)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
5、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热爱教师职业,认同自己的教师职业角色;(2)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自我意识;(3)坚韧与自制;
(4)有效调节不良情绪;(5)好学与创新。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1)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
(2)关注教师的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
(3)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4)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5)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
(6)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2、结合实际说明教师能力培养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式。(1)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与研讨;(2)多渠道获取信息;(3)行动研究;
(4)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第五篇: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试题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试题
1.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B)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教师成长 ④情感、态度、价值观
2.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D)A.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3.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C)A.强调探究性学习B.强调合作学习
C.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D.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4.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B)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自主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独立的人
5.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A.认知内驱力 B.学习动机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6.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A)A.及时复习B.及时休息 C.过度复习D.分数复习
7.“稳重而富有毅力,但往往又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哪种气质类型。(C)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8.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D)A.普通教育性质 B.基础教育性质 C.社会主义性质 D.义务教育性质
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B)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D)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②恰当地组织教材
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3)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 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3、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4、“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的是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任务的方法的总和。
6、谈话法是指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7、数学课程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 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 等。
9、按照前苏联巴班斯基的分类思想,检查学生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有:
(1)口头检查法 ;
(2)直观检查法 ;
(3)实习检查法。
10、那些对前面知识紧密联系,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具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为教学的重点。
11、所谓秧田式是指 全班学生座位基本上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12、所谓“教育”,应当是一项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为“未来”而培育人的事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13、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4、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5、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 三大类。
16、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7、练习法是指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8、“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
19、《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 认知领域 和 情感领域。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 属于认知领域。
20、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 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3)
21、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
22、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
(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
(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
(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
(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5)撰写教学案例。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23、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 引导发现法 ;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
24、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 其二,教师提供问题; 其三,学生提出问题 ; 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25、数学课程目标分为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四个维度。
26、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27、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秧田式、小组合作式、半圆式、双翼式、席地式等。
28、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 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29、教学方法是指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30、演示法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31、合作学习是指 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32、如果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解读问题的性质,可以发现,所谓问题至少含四种成分,即一是 目的 ; 二是 个体已有的知识 ;三是 障碍;四是 方法。
33、案例的主题是指 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34、复习课教学的特点有:(1)“通”,融会贯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2)“理”,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3)“补”,对学生学习的缺陷进行弥补,消除疑惑,使学生得到提高。
35、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或采取大长方形加三角形面积的思路,或采取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方法,这就说明他作了 不同的数学思考,或者采用了不同的认知策略 ;
36、广义上的课程应包括 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 的广泛的概念。
37、制定课时目标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单元目标、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3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 等。
39、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即一是兴趣的引领 ;二是目标的导向 ;三是评价的激励 ;四是 竞争的促动。
40、问题探究法的主要特点是 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花费时间较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4)第三模块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考试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3)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 ②共同发展 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①教教材 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2)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①要求 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1)的教学。①概念 ②计算 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数学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1)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 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3)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①自我评价 ②相互评价 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2)的过程。①单一 ②富有个性 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2)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每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
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 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 C D),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 B C)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 B C)。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 B C D)学习领域。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判断题
三、填空题
【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4)
二、是非题(对:T;错:F)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F)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T)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T)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F)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T)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T)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F)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F)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T)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1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T)
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T)
12、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T)
1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F)
1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F)
1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F)
1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T)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T)
18、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数与代数”等领域。(F)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T)20、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F)【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4)
三、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的有关知识,()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和合作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和掌握基本的()、()。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已有的()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25、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6、“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2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和(),主动探索知识的 发生与发展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地发展。【答案】: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2.(基础性)(态度)、(价值观)3.(具体化)。4.(内容学习)“(定义)——定理——(例题)——习题”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6.(记忆)、(训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7.(窄)、(旧)(浅)、(宽)、(新)8.(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9.(数据)(随机现象)
10.(几何体)(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空间观念)11.(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负数),(计算器)12.(组织者)、(引导者)
13.(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14.(学习结果)(变化与发展)15.(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16.(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7.(有价值)(良好)
18.(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
19.(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20.(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21.(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的位置)2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23.(实 践 活 动)(综合应用)
24.(有增有删)(有升有降(有分有合)(有隐有显).25. 客观世界
(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26.(整理)、(描述)27.(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8.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29.(知识)(生活经验)30.(全面)(持续)(和谐)
朝阳【wlsh0908】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