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安全生产基本概念
安全生产基本概念
1.安全与安全生产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认为,安全是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风险伤害的状态。系统工程中认为,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危险低于某种程度时,就可认为是安全的。
根据现代系统工程的观点,安全生产是指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2.安全生产管理
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涉及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
3.危险、危险度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
R = f(F, C)
式中,R ——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4.危险因素、有害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内的积累作用)。有时为方便起见,对二者不加以区分,统称危险、有害因素。
5.事故、事故隐患
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生产安全事故,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第493号)中定义,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的规定,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6.风险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从总体上看,有些风险是必然要发生的,但何时发生确是不确定性的。例如,生命风险中,死亡是必然发生的,这是人生的必然现象,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何时死亡,在其健康时却是不可能确定的。
风险的客观性:风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因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都由事物的内部因素所决定,由超过人们主观意识所存在的客观规律所决定。
风险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
风险的构成要素
(1)风险因素
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损失的内在或间接原因。
根据性质不同,风险因素可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三种类型:物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故意)、心理风险因素(过失、疏忽、无意)。
(2)风险事故
风险事故是是造成损失的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是损失的媒介物,即风险只有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才能导致损失。就某一事件来说,如果它是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那么它就是风险事故;而在其他条件下,如果它是造成损失的间接原因,它便成为风险因素。
举例:
1、下冰雹路滑发生车祸,造成人员伤亡;
2、冰雹直接击伤行人。
(3)损失
在风险管理中,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通常我们将损失分为两种形态,即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风险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的统一体,三者的关系为: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条件,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风险事故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是造成损失的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是损失的媒介;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和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
7.危险源、危险点、重大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危险点是指事故的易发点、多发点、设备隐患的所在点和人的失误的潜在点。
8.职业健康
职业健康也称职业卫生,在《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2008)中,职业卫生是指以职工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领域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为建立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要素。它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的一种方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可以追溯到一系列的系统思想,最主要的是爱德华?戴明(Edward Deming)的PDCA(即策划、实施、评价、改进)概念。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共17个)
10.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起初是指机器、设备本身所具有的安全性能,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失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不会造成事故。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失误——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广义的本质安全是指―人—机—环境—管理‖这一系统表现出的安全性能,也就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其完整性,使整个系统安全可靠。本质安全理念认为,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11.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及各生产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经营单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同时也是生产经营单位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一是纵向方面,即从上到下所有类型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在建立责任制时,可首先将本单位从主要负责人一直到岗位工人分成相应的层级;然后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对不同层级的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应承担的职责做出规定。
二是横向方面,即各职能部门(包括党、政、工、团)的安全生产职责。在建立责任制时,可按照本单位职能部门的设置(如安全、设备、计划、技术、生产、基建、人事、财务、设计、档案、培训、党办、宣传、工会、团委等部门),分别对其在安全生产中应承担的职责作出规定。
1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指为强企业生产工作的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企业事业的发展,根据有关劳动保护的法令、法规等有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各项安全措施的统称。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和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三同时‖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岗位标准化操作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管理和使用制度、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和检修、维护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13.安全投入
安全生产投入:是指为了保障安全生产相关制度措施的有效落实而投入的资金,安全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人员、技术、设施等的投入、安全教育及培训、劳动防护及保健费用、事故援救及预防、事故伤亡人员的救治花费等,均视为安全投入。
14.―三违‖
―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简称。
违章指挥
主要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者违反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程、制度和有关规定指挥生产的行为。违章指挥具体包括: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或擅自变更安全工艺和操作程序,指挥者未经培训上岗,使用未经安全培训的劳动者或无专门资质认证的人员;指挥工人在安全防护设施或设备有缺陷、隐患未解决的条件下冒险作业;发现违章不制止等。
违章作业
主要是指现场操作工人违反劳动生产岗位的安全规章和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工人安全守则、安全用电规程、交接班制度等以及安全生产通知、决定等作业行为。违章作业具体包括:不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制度,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和不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擅自动用机械、电气设备或拆改挪用设施、设备;随意爬脚手架和高空支架等。
违反劳动纪律
主要是指工人违反生产经营单位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即违反单位为形成和维持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劳动合同的得以履行,以及与劳动、工作紧密相关的其他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违反劳动纪律具体包括:不履行劳动合同及违约承担的责任,不遵守考勤与休假纪律、生产与工作纪律、奖惩制度、其他纪律等。
15.安全生产五要素
安全生产五要素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
16.安全生产检查
安全生产检查是指对生产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有害与危险因素、缺陷等进行查证,以确定隐患或有害与危险因素、缺陷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转化为事故的条件,以便制定整改措施,消除隐患和危险有害因素。
安全生产检查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生产检查,可以发现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以便有计划地制定纠正措施,保证生产的安全。
安全生产检查的方式:安全执法检查、企业定期安全大检查、专业性安全大检查、季节性安全大检查、验收性安全大检查、班前班后安全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职工代表安全检查、工地巡回安全检查、工地―达标‖安全检查
检查记录包括班组安全检查记录、专职安全员检查记录、项目安全值班记录
17.三级安全教育
三级安全教育是指新入厂职员、工人的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和岗位(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厂矿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制度的基本形式。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是企业安全教育的基本教育制度。三级安全教育是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教育。企业必须对新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的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对调换新工种,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工人,必须进行新岗位、新操作方法的安全卫生教育,受教育者,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第二篇:安全的基本概念
安全的基本概念
1.安全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如汉语中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的说法。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认为,安全是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风险伤害的状态。
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危险低于某种程度时,就可认为是安全的。
2.安全生产
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安全生产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安全生产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其宗旨是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搞好安全工作,改善劳动条件,可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职工伤亡,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损失;减少财产损失,可以增加企业效益,无疑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生产必须安全,则是因为安全是生产的条件,没有安全就无法生产。
3.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电力建设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4.本质安全
狭义的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失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本质安全具体包括失误和故障两方面安全功能。这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1)失误——安全功能,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广义的本质安全(企业本质安全)是指企业以本质安全为目标,科学控制物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主要包括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本质安全。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管理,要求企业从与事故相关联的管理、人员、工艺设备和环境四各方面,制订严格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建立科学、系统、主动、全面和有效的预防体系、防止事故的发生,达到整个系统的安全、和谐和统一。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安全理论的不断发展,本质安全的概念也得到了扩展,逐步被广泛接受。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
5.风险
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健康风险等五类。而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机、环境、管理等四类风险。
6.危险因素、有害因素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一般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通常,通过检查、分析可以发现和察觉它们的存在。《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大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内的积累作用。
7.危险源、重大危险源
(1)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2)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8.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根据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的大小,事故隐患又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1)一般事故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9.事故
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或一系列非计划的(即意外的)、可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财产损失以及环境危害的事件。
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工作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事故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
10.职业健康
职业健康是指研究并预防因工作导致的疾病,防止原有疾病的恶化。主要表现为工作中因环境及接触有害因素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
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必须发挥政府、生产经营单位、工伤保险、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防治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由全社会加以监督,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职业健康“三级预防”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
(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杜绝职业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
(2)第二级预防发病预防:早期检测和发现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即: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性疾病损害,早期鉴别和诊断。
(3)第三级预防:病人患职业病以后,合理进行康复处理。即:保障职业病病人享受职业病待遇,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第一级预防是理想的方法,针对整体或选择的人群,对人群健康和福利状态均能起根本的作用,一般所需投入比第二级预防和第三级预防要少,且效果更好。
11.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安全文化是指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生存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关于狭义的安全文化,比较全面的是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下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安全文化是预防事故的一种“软”力量,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12.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清晰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的基础。其他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重点是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13.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第三篇: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
(一)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二)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涉及到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
二、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
(一)事故
《现代汉讲词典》对“事故”的解释是:多指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在同际劳工组织制定的一些指导性文件,如《职业事故和职业病记录与通报实用规程》中,将职业事故定义为:“由工作引起或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并导致致命或非致命的职业伤害。”我国事故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按照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将工伤事故分为20类,分别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同务院令第493号)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
成人身伤广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广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足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l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广,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 000万元以上l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l 000万元以上5 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该等级标准中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综合来讲,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伤亡、职业伤害、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
(二)事故隐患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第16号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三)危险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一般用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
R=f(F,C)
式中R——风险;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四)海因里希法则
这个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 666件,轻伤48 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l: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事故法则说明,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五)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后果越严重。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广义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六)重大危险源
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对重大危险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 8218--2009)标准(见附录一)中,表1将容易引发事故的78种化学品按照《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归类,划分为爆炸品,易燃气体、毒性气体,易燃液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6大类9小类,给出了78种典型危险化学品属于重大危险源的临界量。表2给出了其他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6大类9小类属于重大危险源的临界量。
三、安全、本质安全
(一)安全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汉语中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的英文为。safety,指健康与平安之意;梵文为sarva,意为无伤害或完整无损;《韦氏大词典》对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遭受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
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指的是“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
工程上的安全性,是用概率表示的近似客观量,用以衡量安全的程度。
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
(二)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失误一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一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
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四篇:安全管理基本概念
安全管理基本概念
一、安全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如汉语中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的说法。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认为,安全是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风险伤害的状态。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事物都包含不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危险低于某种程度时,就可认为是安全的,如图1�C1所示。
图1�C1 安全与危险的相对性
二、安全生产
《辞海》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安全生产”解释为:旨在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的一项方针,也是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安全生产,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是指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实施(从事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作业)阶段,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和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职业健康,保障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行为的总称。
三、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四、本质安全
狭义的本质安全是指机器、设备本身所具有的安全性能,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失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不会造成事故。具体包括失误――安全功能和故障――安全功能两方面的内容,如图1�C2所示。
图1�C2 本质安全的功能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广义的本质安全(企业本质安全)是指企业以本质安全为目标,科学控制物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主要包括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安全理论的不断发展,本质安全的概念也得到了扩展,逐步被广泛接受。实际上,由于人们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
五、风险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是指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组合,即
(1�C1)
式中,R――风险;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机、环境、管理等四类风险。风险度一般用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六、危险和危险度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
式中,――危险度;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七、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一般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二者的区别如图1�C3所示。
图1�C3 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
八、危险源、重大危险源
(一)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液化石油气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引起中毒、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充装了液化石油气的储罐是危险源;原油储罐的呼吸阀已经损坏,当储罐储存了原油后,有可能因呼吸阀损坏而发生事故,因此损坏的原油储罐呼吸阀是危险源;一个携带了SARS病毒的人,可能造成与其有过接触的人患上SARS,因此携带SARS的人是危险源。
(二)重大危险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C2009),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当单元中有多种物质时,如果各类物质的量满足下式,就是重大危险源:
(式1�C2)
式中,――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储存量。
――对应危险物品的临界量。
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安全评估、登记建档、备案、监测监控、应急救援等方面。
九、事故隐患、事故
(一)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根据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的大小,将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如图1�C4所示。
图1�C4 事故隐患的分类
(二)事故
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或一系列非计划的(即意外的)、可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财产损失以及环境危害的事件。
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工作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危险源、事故隐患、事故间的关系如图1�C5所示。
图1�C5 危险源、事故隐患、事故之间的关系
十、职业健康
职业健康也称职业卫生,在《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C2008)中,职业卫生是指以职工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领域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为建立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要素。它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的一种方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可以追溯到一系列的系统思想,最主要的是爱德华•戴明(Edward Deming)的PDCA(即策划、实施、评价、改进)概念。
十一、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安全文化是指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生存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关于狭义的安全文化,比较全面的是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下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安全文化是预防事故的一种“软”力量,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十二、安全目标管理
安全目标管理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从上到下地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对策、措施,开展一系列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控制活动。
安全目标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的科学管理方法。它能有效地调动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和全体人员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能充分发挥一切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的积极作用;能充分体现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现代管理思想。它的实行可以全面推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地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
十三、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清晰安全管理的责任界面,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的基础。其他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重点是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义在于落实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和政策的要求;通过明确责任使各级、各类人员真正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对预防事故减少损失、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建立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作用。
十四、安全生产投入
安全生产投入:是指为了保障安全生产相关制度措施的有效落实而投入的资金,安全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人员、技术、设施等的投入、安全教育及培训、劳动防护及保健费用、事故援救及预防、事故伤亡人员的救治花费等,均视为安全投入。
十五、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指为强企业生产工作的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企业事业的发展,根据有关劳动保护的法令、法规等有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各项安全措施的统称。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和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三同时”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岗位标准化操作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管理和使用制度、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和检修、维护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十六、“三违”
“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简称。 违章指挥
主要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者违反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程、制度和有关规定指挥生产的行为。违章指挥具体包括: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或擅自变更安全工艺和操作程序,指挥者未经培训上岗,使用未经安全培训的劳动者或无专门资质认证的人员;指挥工人在安全防护设施或设备有缺陷、隐患未解决的条件下冒险作业;发现违章不制止等。
违章作业
主要是指现场操作工人违反劳动生产岗位的安全规章和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工人安全守则、安全用电规程、交接班制度等以及安全生产通知、决定等作业行为。违章作业具体包括:不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制度,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和不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擅自动用机械、电气设备或拆改挪用设施、设备;随意爬脚手架和高空支架等。
违反劳动纪律
主要是指工人违反生产经营单位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即违反单位为形成和维持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劳动合同的得以履行,以及与劳动、工作紧密相关的其他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违反劳动纪律具体包括:不履行劳动合同及违约承担的责任,不遵守考勤与休假纪律、生产与工作纪律、奖惩制度、其他纪律等。
十七、“四不放过”
“四不放过”,是要求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调查处理时应遵循的原则: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事故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十八、安全生产五要素
安全生产五要素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
十九、安全生产检查
安全生产检查是指对生产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有害与危险因素、缺陷等进行查证,以确定隐患或有害与危险因素、缺陷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转化为事故的条件,以便制定整改措施,消除隐患和危险有害因素。安全生产检查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生产检查,可以发现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以便有计划地制定纠正措施,保证生产的安全。
安全生产检查的方式:安全执法检查、企业定期安全大检查、专业性安全大检查、季节性安全大检查、验收性安全大检查、班前班后安全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职工代表安全检查、工地巡回安全检查、工地“达标”安全检查
检查记录包括班组安全检查记录、专职安全员检查记录、项目安全值班记录二十、三级安全教育
三级安全教育是指新入厂职员、工人的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和岗位(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厂矿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制度的基本形式。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是企业安全教育的基本教育制度。三级安全教育是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教育。企业必须对新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的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对调换新工种,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工人,必须进行新岗位、新操作方法的安全卫生教育,受教育者,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二十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所实施的,为了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运用行政力量,对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的一项管理活动。
水利安全生产监督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水利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等,行使政府职能,在其管辖范围内,对水利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情况及安全生产条件、设施设备安全及作业场所职业健康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
第五篇:电钳工安全生产承诺书
安全生产承诺书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企业健康发展。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杜绝各类事故发生,我向班组郑重承诺如下:
1、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2、熟悉本岗位供电系统和设备布置。
3、对所检修设备做到“三知、四会”。
4、定期对机械设备各滑润部位加注润滑油。
5、设备机械连接处班班检查并紧固。
6、井下所使电器设备,三证齐全,严格做到三无、四有、两齐、三全,二坚持。
7、井下电器设备不带电搬迁检修,严格执行停送电制度。
8、处理电器设备故障时,必须执行停电、验电、放电要求,并检查周围瓦斯浓度不超指标。
9、使用机电设备,各种保护齐全可靠,定期试验。
10、负责本范围内所有设备完好和电缆悬挂。
11、认真执行包机制做到责任明确。
12、搞好其范围文明生产。
13、上井后认真填写工作日志。
承诺期间,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尽职尽责,严格履行,若违反上述承诺内容且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自愿接受矿的处罚。
承诺期限: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
单位: 机电科 工种: 电钳工 承诺人:
2016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