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培训基本概念
职业培训基本概念
职业培训的种类包括初中高级职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再就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依据职业技能标准,培训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和其它适应性培训。培训工作主要由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社会力量办学等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承担。
一、初中高级职业培训
1.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技工学校实行教学实习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目前技工学校已形成初中高级培训并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遍及机械、电子、航空、电力、石油、冶金、铁路等近30个部门和系统。1998年,全国共有技工学校4362所,在校生181万人,毕业生68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66所,高级技工学校63所。
2.就业训练中心
就业训练中心是培训失业人员的重要基地。其培训对象主要是失业青年和失业职工。就业训练中心组织就业前训练和转业训练,多以实用技术和适应性培训为主,学制灵活,少到1-3个月,多到6-12个月。目前全国有就业训练中心2000多所,年组织培训400万人次。
3.社会力量办学
社会力量办学是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培训机构,社会力量办学主要实施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劳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全国此类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达2万多所,年培训能力达1000多万人。
为使职业培训工作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针对劳动者就业的需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并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原劳动部制定了《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的基本要求》,组织进行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和集团试点工作。通过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培训机构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和挖掘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潜力,将技工学校或就业训练中心建成兼有职业需求调查、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指导并与职业介绍紧密联系的多功能的综合基地,充分体现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为就业服务的功能,并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职业培训集团主要是依托培训、就业、鉴定等职能机构的紧密协作,加强本地区职业培训实体的联合,为劳动者培训、鉴定与就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集
团主要依托于社区,着眼于联合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办培训,发挥整体优势,成为区域性职业培训工作的主导力量。目前全国已建成职业培训综合基地和集团100多个,在当地为促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再就业培训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实施再就业工程中,为帮助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原劳动部制定了《“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要求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实行在政府指导和扶持下,个人自学、企业组织和社会帮助相结合,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
再就业培训的总体目标是:从1998年-2000年得年中,为1000万下岗职工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服务(对1000万下岗职工普遍进行职业指导,对其中600万人组织进行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通过努力,使下岗职工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转岗转业人员掌握实用技能,自谋职业者增强创业能力。具体任务是1998年培训300万人,1999年350万人,2000年350万人。重点是抓好纺织、铁道、军工等重点行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工作。3年中对纺织行业120万人,铁道运输业40万人,军工行业40万人,煤炭行业50万人,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其它行业根据情况确定具体培训人数。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再就业培训计划,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如北京、陕西推行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伙伴行动计划,上海动员社会力量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工作机制,苏州等地开展创业培训工作。1998年全国有300多万人参加了再就业培训,一些地方培训后就业率超过60%。
三、创业培训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鼓励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积极开展创业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培训指导、政策咨询和跟踪服务,切实提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或创办小企业的能力,劳动保障部在总结北京、上海、苏州3个城市开展创业培训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创业培训试点指导意见》,要求在30个城市开展创业培训工作。
指导意见从选定培训对象,聘请培训教师,组织实施培训等几个方面对如何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工作提出了要求,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采取集中授课、专家现场咨询和案例分析相结合,也可通过收视远程培训节目与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指导意见还要求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下岗职工开展免费培训。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保证财政预算的再就业补助费、就业训练费的一定比例用于创业培训,按规定用好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出的职业培训补贴。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本概念
1、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3、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八章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法规确定了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律依据。
4、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这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5、职业资格证书是如何办理的?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职业资格证书的程序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将考核合格人员名单报经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审核,再报经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批准后,由职业技能??格式要求统一办理证书,加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专用印章,经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验印后,由职业技能鉴定所(站)送交本人。
6、就业准入
所谓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并向社会发布。
7、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了实行就业准入的87个职业目录。分别是:车工、铣工、磨工、镗工、组合机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铸造工、锻造工、焊工、金属热处理工、冷作钣金工、涂装工、装配钳工、工具钳工、锅炉设备装配工、电机装配工、高低压电器装配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电工仪器仪表转配工、机修钳工、汽车修理工、摩托车维修工、精密仪器仪表维修工、锅炉设备安装工、变电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工、手工木工、精细木工、音响调音员、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土石方机械操作工、砌筑工、混凝土工、钢筋工、架子工、防水工、装饰装修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管工、汽车驾驶员、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纺织纤维检验工、贵金属首饰钻石珠宝检验员、防腐蚀工
农林牧鱼水利业生产人员
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沼气生产工
商业、服务业人员
营业员、推销员、出版物发行员、中药购销员、鉴定估价师、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冷藏工、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调酒师、营养配餐员、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保健按摩师、职业指导员、物业管理员、锅炉操作工、美容师、美发师、摄影师、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钟表维修工、办公设备维修工、养老护理员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秘书、公关员、计算机操作员、制图员、话务员、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
8、国家对实行就业准入的具体规定
职业介绍机构要在显著位置公告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各地印制的求职登记表中要有登记职业资格证书的栏目;用人单位招聘广告栏中也应有相应职业资格要求。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应要求求职者出示职业资格证书并进行查验,凭证推荐就业;用人单位要凭证招聘用工。
从事就业准入职业的新生劳动力,就业前必须经过一到三年的职业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对招收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机构应依法查处,并责令其改正;对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工商部门才办理开业手续。
9、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0、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申报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
参加不同级别鉴定的人员,其申报条件不尽相同,考生要根据鉴定公告的要求,确定申报的级别。一般来讲,不同等级的申报条件为:参加初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学徒期满的在职职工或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参加中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取得初级技能证书并连续工作5年以上、或是经劳动行政部门审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技工学校以及其他学校毕业生;参加高级鉴定人员必须是取得中级技能证书5年以上、连续从事本职业(工种)生产作业可少于10年、或是经过正规的高级技工培训并取得了结业证书的人员;参加技师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取得高??特长、能解决本工种关键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具有传授技艺能力和培养中级技能人员能力的人员;参加高级技师鉴定的人员必须是任技师3年以上,具有高超精湛技艺和综合操作技能,能解决本工种专业高难度生产工艺问题,在技术改造、技术革新以及排除事故隐患等方面有显著成绩,而且具有培养高级工和组织带领技师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能力的人员。
12、申请职业技能鉴定如何报名
申请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可向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提出申请,填写职业技能鉴定 申请表。报名时应出示本人身分证、培训毕(结)业证书、《技术等级证书》或工作单位劳资部门出具的工作年限证明等。申报技师、高级技师任职资格的人员,还须出具本人的技术成果和工作业绩证明,并提交本人的技术总结和论文资料等。
13、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
国家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这些内容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即考试大纲)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并通过编制试卷来进行鉴定考核。
14、职业技能鉴定方式
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知识要求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技能要求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计分一般采用百分制,两部分成绩都在6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
15、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是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场所,它是职业技能鉴定的基层组织,承担规定范围内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具体工作任务包括:(1)受理职业技能鉴定的申请,对申报人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经鉴定指导中心核准后,签发准考证;(2)??或考评;(3)协调鉴定过程中的有关事务;(4)汇总鉴定成绩,并负责报送鉴定指导中心;(5)向鉴定指导中心提供鉴定报告,对考评小组的工作提出评价意见;(6)协助鉴定指导中心办理证书手续,并负责向鉴定合格者发放职业资格证书。(7)负责鉴定的咨询服务和信息统计等工作。
16、职业技能鉴定实施步骤
职业技能鉴定的实施步骤分为四大步骤,分别是:鉴定前的组织准备、鉴定前的技术准备、鉴定实测、鉴定后的结果处理。
17、申报职业技能鉴定注意事项
申报职业技能鉴定,首先要根据所申报职业的资格条件,确定自己申报鉴定的等级。如果需要培训,要到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申报职业资格鉴定时要准备好照片、身份证以及证明自己资历的材料,参加正规培训的须有培训机构证明,工作年限须有本人所在单位证明,经鉴定机构审查符合要求的,由鉴定所(站)颁发准考证。参加考试时必须携带准考证,否则不能参加考试。
18、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违纪现象的处理
职业技能鉴定是面向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为了保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树立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各级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部门建立了举报制度,设立监督电话,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对乱办班、乱考核、乱发证以及各种违反考务纪律的行为进行检举。劳动者一旦发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的违纪现象,可以直接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投诉,由劳动保障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第二篇:民主生活会基本概念
民主生活会基本概念
一、会议目的组织生活会,主要指党员在支部、党小组以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形式的组织活动制度。支部书记和委员除了参加党小组(或支部)党员组织生活会以外,还要专门召开支部委员会的组织生活会。
二、会议作用
这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有效地增强党内团结,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正确贯彻执行的重要措施。因此,这里着重介绍支部委员会的组织生活会。
编辑本段会议性质及内容
(一)会议的必要性
支部委员会一班人在工作中接触比较多,平时在思想上、工作上难免产生不同看法和意见。因此,定期召开支部领导班子组织生活会,就思想、作风和工作上的问题互相交换意见,谈心通气,开展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总结经验,统一思想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它有利于支部一班人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利于端正党风,增强团结,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加强集体领导,不断改进领导工作;有利于加强党支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会议的原则
组织生活会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增强政治性和原则性。会议应围绕议题交流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教训,以以诚相见、与人为善的态度开展批评,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团结,互相监督、共同提高的目的,防止把会议开成单纯的汇报工作或研究部署工作的会议。
(三)会议参加对象
参加对象应为支部委员会全体成员,实到会人数应大于应到会人数的80%.如有必要可邀请同级行政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同时,可请上级党组织派员参加,请有关党小组长或党员骨干列席。列席人员可以发言,提出批评和建议。
(四)会议时间安排
支部委员会组织生活会一般每年两次;上半年的组织生活会应在七月底前召开;下半年的组织生活会应在翌年一月底前召开。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组织生活会的次数,遇特殊情况需要延期召开的,应经上级党组织同意。
(五)会议基本内容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本组织决议的情况。
2、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维护“一班人”团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
3、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端正党风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情况。
4、坚持群众路线,改进领导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
5、其他重要问题。
(六)会议工作程序
1、做好会议前的准备
1)根据本支部、本单位中心工作或支部班子成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确定重点议题。
2)提前十天将会议日期和议题通知应到会人员,使其做好准备。3)提前一周报告上级党组织,以便上级党组织派人参加。4)支部班子成员在会前要交换意见,沟通思想。5)听取或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2、开好会议1)组织生活会由支部负责人召集并主持。2)通报上次民主生活会提出的问题的整改情况。3)通报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4)主持人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大家畅所欲言。
5)围绕会议议题,与会同志充分发表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6)因故缺席人可以提交书面发言,书面发言由主持人在会上宣读并列入会议记录。
7)在会议上对检查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应由支部解决的要积极制订改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需要上级党组织帮助解决的,应在会后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8)如有必要,上级党组织要委派负责人员参加,给予会议以具体指导。
9)专制会议记录本,并认真作好组织生活会的会议记录。
3、会后工作
1)会后十天内,要向上级党组织报送会议情况的书面报告和会议记录。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情况,检查出来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对上级党组织的建议和意见等。
2)主持人或由主持人委托出席会议的其他同志将会议情况和批评意见转告缺席人。
3)对会上提出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将整改措施用适当的方式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4)与会人员必须遵守保密纪律,需要保密的内容,不得外泄或扩散。对违反保密纪律的人,应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理。
5)对未经上级党组织同意而不按时召开组织生活会的支部主要负责人以及无故不参加民主生活会的班子成员,应给予批评教育。
(七)会议注意事项
1)要认真做好会议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尤其是要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和支部班子的实际,确定好会议的中心议题,突出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防止中心大多,议题不明,发言东拉西扯,漫无目标,不能真正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2)对班子或同志中存在的问题,既要本着坦诚恳切的态度,做到对事不对人,把问题讲清楚。又要坚持揭短不怕痛,打开窗户说亮话,防止轻描淡写,浅尝辄止,或者言不由衷。
3)组织生活会制度是党组织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这项制度,切忌随便变更日期,一暴十寒。
支部班子成员除了过好班子组织生活会以外,还要无条件的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接照组织生活的要求,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如实汇报自已的思想和工作情况,诚恳接受支部和小组分配的任务,接受组织的教育和监督,切忌自觉或不自觉地以领导者自居,动辄作指示提要求,把生活会变成布置工作的会议。
第三篇:网络营销基本概念
网络营销基本概念
1.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营销理论是传统营销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应用和发展,网络营销活动不可能脱 离一般营销环境而独立存在。对于不同的企业,网络营销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以经营网络 服务产品为主的网络公司,更加注重于网络营销策略,而在传统的工商企业中,网络营销通 常只是处于辅助地位。由此也可以看出,网络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策略之间并没有冲突,但 由于网络营销依赖互联网应用环境而具有自身的特点,因而有相对独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2.网络营销不只是网上销售
网上销售是网络营销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结果,网络营销是为实现网上销售目的而 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但网络营销本身并不等于网上销售。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 先,因为网络营销的效果可能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拓展对外信息发比如说(化妆品)
布的渠道、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作为一种对外发布信息的工具,网络营销活动并不一定
能实现网上直接销售的目的,但是,很可能有利于增加总的销售,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其次,网上销售的推广手段也不仅仅靠网络营销,许多企业网站根本不具备网上销售产品的 条件,在把网站作为企业发布产品信息渠道,通过网站推广手段宣传产品的同时,往往还要 采取许多传统的方式,如传统媒体广告、发布新闻、印发宣传册等。
3.网络营销不等于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既紧密相关又有明显区别。电子商务的内涵很广,强调的是交易 方式和交易过程的各个环节,其核心是电子化交易。网络营销的定义已经表明,网络营销是 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无论传统企业还是基于互联网开展业务的企业,也 无论是否具有电子化交易的发生,都需要网络营销,但网络营销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商业 交易过程,而是为了促成交易提供支持,因此是电子商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交易发 生之前,网络营销发挥着主要的信息传递作用。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这种关系也表明,发 生在电子交易过程中的网上支付和交易之后的商品配送等问题并不是网络营销所能包含的 内容,同样,电子商务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安全、法律等问题也不适合全部包括在网络营销中。比如说(今日爱美丽-爱美化妆网)
4.网络营销是对网上经营环境的营造
企业网上经营环境由网络服务环境、上网用户数量、合作伙伴、供应商、销售商、相关行 业的网络环境等因素构成,网络环境为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提供了潜在用户,以及向用户 传递营销信息、建立顾客关系、进行网上市场调研等各种营销活动的手段和渠道。企业的网 络营销活动也是整个网络环境的组成部分,开展网络营销的过程,就是与这些环境因素建立 关系的过程,这些关系发展好了,网络营销才能取得成效。例如,网站推广常用的搜索引擎 策略和网站链接策略的实施,也就是和搜索引擎服务商以及合作伙伴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 过程,网站访问量的增长以及网上销售得以实现都是对网上经营环境营造的结果。因此,网 络营销是对企业网上经营环境的营造过程,也就是综合利用各种网络营销手段、方法和条件 并协调其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第四篇:人力资源基本概念
问答题:
一、人力资源具有哪些特点?
1、活动性。人力资源蕴藏在一个人活生生的人体之中。
2、可控性。相对来说人力资源的生成是可控的。
3、时效性。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
4、能动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通过拥有者自身的活动来完成的,具有主动性。
5、变化性与不稳定性。人力资源会因个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6、再生性。人力资源不但不会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消耗掉,而且能在利用中再生,在利用中再生,在利用中增值。
7、开发的持续性。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也是开发过程,可以连续不断地开发与发展。
8、个体的独立性。
9、内耗性。
10、资本性。人力资源既是经济资源投入的结果,又是投资者进一步获取其它经济资源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1、保证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
3、维护与激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其人力资本得到应有的提升与扩充。
三、人性假设核心内容(经济、社会人)?
经济人假设:
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人就会逃避工作。
2、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所以要强迫他们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3、一般人宁愿受人指挥,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4、人是非理性的,易受他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人们努力去工作。
社会人假设:
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任务,应把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传统的管理只能,更应重视人际关系。
3、主张集体奖,不主张个人奖。
4、管理人员应在员工与管理当局之间发挥沟通联络作用。
5、实行“参与式”管理。
四、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1、人的管理第一。企业管理就必然是也应该是人本管理,以及对人本管理的演绎和具体化。
2、以激励为主要方式。激励是指管理者针对下属的需要,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激发人的动机。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组织凝聚力,建立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人际和谐。
4、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激励和维护,都是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5、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五、人本管理的机制是什么?
1、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
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的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
3、约束机制。由制度和伦理道德两种规范组成。
4、保障机制。主要指法律的保护和社会保障体。
5、选择机制。主要是指组织和成员的双向选择的权利。
6、环境影响机制。一是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另一个则是令人舒心愉快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六、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起着统一和协调的作用。
2、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
1)需要确定完成组织目标所需要的人员数量和类型。
2)需要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并且预测人力资源的有效共给和未来的需要。
3、在确定所需人员类型和数量以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就可以着手制定战略计划和采取各种措施以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七、工作分析的基本内容?
1、岗位责任。岗位责任一般通过对不同认为进行简洁、明了与直观的描述来揭示,工作责任的描写风格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简洁明了。
2、资格条件。资格条件分析的内容包括:知识;工作经验;智力水平;技巧和准确性;体力要求。
3、工作环境与危险性。工作环境和危险性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时的特定环境及危险性。这两个因素有密切联系,但要分别予以考虑。
八、员工招聘的基本程序?
1、明确空缺职位的要求。
2、招募。1)分析各种可能的招募途径与方法;2)比较其优势;3)权衡价格与费用;4)时间支出。
3、甄选。
4、录用。
5、试用考察。
6、签约。
九、员工甄选的程序?
1、应聘接待。
2、事前交谈和兴趣甄别。
3、填写申请表。
4、素质测评。
5、复查面试。
6、背景考察。
7、体格检查。
十、面试的功用?
1、可以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者或冒名顶替者入选。
2、可以弥补笔试的失误。
3、可以考查笔试与观察中难以测评到的内容。
4、可以灵活、具体、确切地考查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经验及品德特征。
5、可以测评个体的任何素质。
十一、员工的培训内容?
员工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
1、职业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基本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企业应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这是因为:
1)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借助企业培训外的教育方式获得。
2)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在任何一个企业都能派上用场的知识和技能,是在特定企业和特定岗位上才能用的着的知识和技能。
2、职业品质方面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责任感、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这些必须和本企业的文化相符合。企业不仅应该要求员工有良好的职业知识技能,还应要求员工有良好的职业品质。
十二、员工培训的基本程序?
1、培训需求分析。1)任务分析;2)绩效分析;3)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
2、制定培训计划。1)培训对象;2)培训目标;3)培训时间;4)培训实施机构;5)培训方法、课程和教材;6)培训设施。
3、设计培训课程。1)培训课程的效益和回报;2)培训对象的特点;3)培训课程的岗位相关性;4)最新科学技术手段的发挥。
4、培训效果评估。培训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估:1)反应;2)学习;3)行为;4)成果。
十三、员工考评指标设计的原则?
1、与考评对象同质原则。考评指标是考评对象特征的标准。
2、可考行原则。可考性原则即设立的指标应该可以辨别,可以比较,可以测评。
3、普通性原则。;普通性原则即设立的指标从内容到形式,要能够适合于所有的考评对象。
4、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即设立的考评指标在同一层次上应该相互独立,没有交叉。
5、完备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即设立的考评指标体系在总体上要能全面地反映考评对象的主要特征。
6、结构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即要求所设立的考评指标体系在总体上要有条件、过程与结果三个方面的指标。
十四、考评指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1、内容设计。包括考评要素的拟定、考评标志的选择与考评标度的划分。
2、归类合并筛选。主要把拟定的各种考评指标进行审查、比较归类、合并及筛选。
3、量化。纵向的加权、横向的赋分、计量规定。
4、试用。包括试用的主体与客体选择、情景控制与偶发情况记录。
5、检验。对指标的质量进行检验。
6、修改。发现不合要求,找到原因,加以修正。
十五、考评后的面谈?
1、对事不对人,焦点置于以硬 的数据为基础的绩效结果上。
2、谈具体,避一般。
3、不仅中欧凹处缺陷,更要诊断出原因。
4、要保持双向沟通。
5、落实行动计划。
6、几种典型面谈情况的处理技巧。1)对优秀的被考评者;2)与前几次相比未显进步的被考评者;3)绩效差的被考评者;4)年龄大的、工龄长的被考评者;5)过分雄心勃勃的被考评者;6)对沉默内向的下级;7)对发火的下级。
十六、就业指导工作包括的主要内容?
1、职业素质分析。就业指导的目的在于帮助择业者寻找适当的职业。
2、职业信息服务。职业信息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1)传播职业知识;2)反映市场供求;)宣传就业政策。
3、职业咨询。职业咨询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沟通方式。
十七、薪酬制度的设计?
1、组织付酬原则与政策的制定。
2、工作分析。
3、工作评价。
4、工资结构设计。
5、工资状况调查及数据收集。
6、工资分级与定薪。
7、工资制度的执行控制与调整。
十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
1、社会保险水平应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3、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4、社会保障制度要覆盖城镇所有从业人员。
5、政事分开。
6、管理服务社会化。
7、管理法制化。
十九、形成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具备条件?
1、人力资源市场是供求双方通过相互选择而自动配置人力资源的体系,或者说是一种以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供求的经济关系。
2、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人力资源供求双方具有相对独立性。
2)人力资源供求双方作为对等的利益主体,以劳动合同的形式确立劳动关系。
3)工资是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由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调节。
二十、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
1、通过劳动争议委员会进行调解。1)申请;2)受理;3)调查;4)调解;5)制作调解协议书。
2、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裁决。
3、劳动争议仲裁应遵循。1)调解原则;2)及时、迅速原则;3)一次裁决原则。
4、通过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
5、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条件。超过15天,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五篇:历史基本概念初探
历史基本概念初探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一、原因类概念
1、原因类型及其关系
(1)类型
①根本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一般指历史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往往导致事物的结局。根本原因一般多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质、立场等方面的原因或者历史事物发展的主观因素(内因)等。
②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部与外部、自然与人为等因素中,内部的、人为的因素是主要的)。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选择题之中。
③直接原因和导火线。直接原因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的因素。导火线不等于直接原因,导火线是在直接原因的促使下,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
拳头都已打出,把自己的胸膛暴露出来了。
④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的因素称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则是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的存在。
(2)相互关系
“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相对的。前者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后者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单项选择题中,与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客观原因是相对主观原因而言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凡是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的原因就不是客观原因。“前提”,本来是指推理中已知的判断。前提条件,也就是先决条件,若干条件中主要条件。前提和条件,实际是指主要条件和其它一般条件。
2、原因与背景、条件的关系
“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背景,一般是指一历史事物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原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条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不过仔细推敲依然有细微的差异,“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些,在论及成败时就用“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历史背景”与“背景”本质是一致的,在这里“历史”并无实在意义。“原因”与“社会原因”、“基本原因”其实也是一回事。
二、目的类概念
目的指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或者指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反映一定阶级、团体、个人等的主观意愿。根本目的一般指一定的阶级从其阶级立场、利益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主要目的指在若干个目的中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目的。直接目的指不需中介而能直接达到或实现的近期结果。
历史事件的目的一般分为根本目的、主要目的和直接目的
1、根本目的: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如**王朝的统治、**阶级的统治等),在做选择题时,如果需要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的话,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利益最接近。
2、主要目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3、直接目的:顾名思义,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
三、矛盾类概念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自终都存在着矛盾,而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的解决对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在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中,主要矛盾只有一个,其他都是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时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
2、根本矛盾与基本矛盾
根本矛盾指决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的矛盾,贯穿并支配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根本矛盾的解决标志着事物一定发展过程的结束。基本矛盾通常指根本矛盾,但有时也用以表述存在于各种基本运动形式中的矛盾,如促使社会发展运动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等。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把握一定不能脱离事物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四、性质类概念
1、性质
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它是比较稳定的,往往是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的,它是一种定论性的表述。
2、实质(本质)
实质就是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是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本质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通过现象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而有时现象中也有假象,用虚假的、歪曲的、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因此,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抽象概括、准确把握,而不是凭简单直观的表面现象去认识,否则就会在选择判断的过程中造成失误。它常常与目的、宗旨、任务,特别是根本目的相关联。
3、性质与实质间关系
就问题来看,实质就是性质,性质就是实质,完全可以替代。但究起来,两者在本意上、使用范围上又略有区别。性质,着重于区别,定性于是什么;实质着重于去虚,定位于实际如何;本质着重于寻根,着眼于固有。
五、特点类概念
特点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是与同类事物相比较或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点。它既体现事物内在的性质,又体现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特征指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而特色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或风格等。)
根本特点指事物最本质、最重要的独特表现。主要特点是指事物类比过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中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分析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从历史的基本要素即历史事物发生的时代背景、性质、目的、内容、结果和影响等诸多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区别,以准确把握其不同点。
六、结果类概念
这类用词,其实都是指某种事物、某种力量、某种做法、某种态势、某种因素产生或发展的阶段或是最后状态。但在使用的范围,表达的感情色彩以及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区别。结果、效果,使用最广泛,是中性词,可指好的结果(效果),也可指坏的结果(效果)。后果,多指坏的结果,但在高考命题中也不完全如此。结局也可以说是中性词,可以是好的结局,也可以是坏的结局,在这点上与结果相似。但是,结局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最后的政治(或军事、或经济)态势。
历史事物的结果可以看成是过程的一部分,是指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达到的最后状况,后果则常指结果产生后所导致的进一步的影响。
七、意义类概念
1、意义、作用与影响的概念
意义,就是价值、作用,而作用是指对人对事所生产的影响、效果。影响是指对人对事所起的作用。如此看来,三者的意思大致差不多。而从适用范围看,意义较之作用、影响要大。大凡涉及意义,一般都包括性质、作用、影响、结果、评价、经验教训等,教材关于意义的叙述,基本上也是如此,而在高考试题中,却不一定是这样。(在高考)历史问题中,意义、影响、作用,三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地位,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的位置。就其适用范围来看与意义相当。
2、意义、作用与影响的关系
历史事物的作用与影响。某一历史事物的产生、发展对其他事物的产生、发展或结果造成直接的阻碍或推动称为“作用”。影响的范围大一些,与作用相比影响具有间接性。
历史事物的特点与意义。这两个要素涵盖的范围很大,需要一定的角度、标准来衡量评价。特点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情况,如“产生”“发展”与“结局”,并且是在与其他历史事物的比较过程确定。“意义”考虑的是事物发展之后的种种要素,性质、作用、影响等。
八、经验教训类概念
这类词,就其主要意思来说,都是人们从实践包括成功的实践、失败的实践中得来和知识。经验,是实践成功后得到的认识。教训,是实践失败后得到的认识。认识,本来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即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反映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和内部的联系的认识。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才行。启示,是人们受某种历史事物的启发指示而有所领悟,其特点是由此及彼。
历史事物的局限性以及从历史中得到的经验与教训。“局限性”指历史事物的结局中,本来可能达到,却因为主客观因素未能达到的效果,也可以指历史事物或人物由于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种种限制,缺乏进一步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历史经验”是指人们经过努力完成某一项历史性任务,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此实践中得出的,可以再吸收或应用的认识。“历史教训”则是在失败或错误中得到的,可以引以为鉴的认识。“经验教训”是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或胜或败作客观分析,总结发现的。胜利了的有胜利原因,总结出经验;失败了的有失败原因,总结出教训。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就要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就是要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意义”是对历史事件的正面评价,主要包括历史地位、作用、影响、功绩等。有的历史事件同时具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要结合中外历史来理解。
“局限性”是历史事件表现的不足之处,往往是由时代、社会、环境等方面制约事件的结果。局限性是潜伏着的,很难被人为排除。
“危害”是历史事件本身产生的副效应,即消极影响,它削弱历史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