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农民工职业培训
浅析农民工职业培训
一、加强农民工培训的意义
(一)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化的必然要求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6%,农民工非农化、城市化还有很大的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升级,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简单的体力型劳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又十分匮乏。从最初的民工潮到技术性人才的民工荒,甚至农民工返乡回流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些看似矛盾的背后,农民工自身职业技能素质偏低是深层次的根源。因此,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二)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现实而明智的选择。目前,我们正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意味着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源配臵、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及发展方式等方面将面临更为复杂,更为艰辛的挑战。与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经历相比,我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一个鲜明的特征:相当数量昀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融入现代经济,不能真正为现代经济所充分吸收和 利用,而是在城市形成“候鸟栖居型”的农民工阶层。从表面看,农民工阶层的存在,是城乡户籍管理等制度性因素和歧视等社会性因素造成的,但从深层次看,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技能不高,难以适应劳动市场需求,才是其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只有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才能充分地发挥农民工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使他们主动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力的要求,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三)是促进农民工实现现代性的必要手段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是主体力量。就农民工的现代性而言,主要指农民工在城市获得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我国社会发生了严重的断裂,形成了城乡两个不同的文明。在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城市的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科技含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加。然而,农村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行为的、心理的、人格的特点却无法在短时期内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工作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导致了经济基础的薄弱,也是他们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缺乏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无法实现与城市的社会整合。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工只是完成了社会角色、资源获取方式和空间位臵的改变,尚未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尚未真正融人城市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现代性的实现。因此,加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内在素养,在改善其经济境遇 的同时,也有利于农民工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重构与再社会化,有助于其接触并内化城市文明,从而实现农民工的现代性。
二、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一)培训率不高
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就业前基本上没有参加专业性的技能培训。相关机构调查发现,有65.8%的农民工进城前在家乡没有受过教育培训,有52.5%的农民工进城工作后在单位没有或很少接受上岗教育,有63.1%的外来工没有接受《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导致农民工就业盲目、自身维权困难、生活拮据。这种状况影响了城市发展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流动人口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这些人中未上过学的占4.74%,上过小学的占30.77%,上过初中的占52.07%,高中以上水平的仅占12.4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二)培训质量较低
首先,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对农民工往往只开展电焊、美容美发、缝纫编织、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培训,培训科目少。在专业设臵上主要以早已供大于求的服务业专业的初级人才为主,而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非商业化、市场化的职业培训少且仅限社区服务或自谋职业的技能,与现代化大工业、制造业相关的技工技能培训很少。农民工就业比较多的单位往往是个私企业,而这些 企业主中的相当部分人认为,工人的技能只要能够完成生产任务就行,而对他们的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其次,部分农民工在对培训内容的权衡选择上比较理性,看中短期收益,往往参加在短期内可以带来收益的项目的培训上,而且自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工大多只重视从业能力培训。而且,对一些劳动强度低、收益比较好的技术、管理工作,如电脑、营销、管理、会计等需求较高,较为集中;对一般传统技术需求较弱,如电工、钳工、车工等,分布很不平衡。而对法律、城市生活常识、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往往持比较模糊和不参与的态度。最后,培训资源没得到有效整合作用。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些都使得农民工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三、农民工培训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一)合理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1)企业积极性不够。
据媒体调查显示,农民工接受用人单位培训的比例占59.7%说明半数以上的农民工都接受过企业内培训,但很多企业只对新进民工进行短期的上岗培训,有些甚至只持续一天,培训方式以现场实习为主。员工进入正常的生产程序以后,便不再安排任何培训,这种现象在中小型企业尤为明显。(2)农民工不愿意多投入。
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往往 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的工作,其本身对培训的需求非常大。但现实情况是,极少数人参加过自费的职业培训,农民工愿意在职业培训方面投入的资金偏低,近四成的人甚至不愿意自费参加任何培训。这主要由三方面因素造成:农民工工资与浙江省的总体消费水平相比仍旧偏低;培训费用偏高,使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热情降低;受教育程度对资金投入也有影响。
(3)政府缺乏必要的培训资金投入
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培训的资金投入问题。目前,农民工培训的多元化投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当前培训投入基本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央财政用于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仅有“阳光工程”的25亿元,地方配套的资金也仅为6亿多元,这对于解决逾2亿流动就业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级政府纷纷投入了大量的培训资金,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但这只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一种临时性举措,还没有规范化、常态化。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虽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工培训问题,但财政支出中没有把农民工培训经费作为一项常项工作,使得政府在经费投入上很受限。有的地方财政本身就很困难,农民工培训经费根本无法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既是规划者,又是执行者;既是资源配臵的制定者,又 是资源的分配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使他们不能指导、规范、监督培训体系中其他主体的活动,而且还容易导致政府角色发生错位或越位,政府应承担的职责不清晰。同时,政府、企业、培训单位、行业组织、农民工个人,作为不同的参与主体,彼此之间表现为复杂的行为方式,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多重制度和对策,来调动不同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新时期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发展。然而,从目前来看,由于整体培训体系和机制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上述培训主体之间还不能有效地协调配合,缺乏统筹安排,培训资源亟待整合。
(三)培训内容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培训内容和市场需求相脱节,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是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一些培训机构流于形式,培训质量不高,课程设臵呆板,缺乏针对性;有的培训和社会发展要求、劳务需求脱节,缺乏实用性,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其结果,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招到理想人才,另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培训后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并未得到本质性的提高,仍找不到合适工作,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培训后就业服务不到位
就业信息渠道不畅。近几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比较明显的缺工现象,劳动力市场某些岗位常年招不到人,求人倍率居高不下。当地政府和企业也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吸引外来农民工就业。但农民工却因渠道不畅而得不到准确的信息,其就业基本通过亲友的介绍,而企业招聘时也通常采用员工介绍的方式。缺乏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建立农工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可以及时了解农民工的就业生活状况,最大限度地杜绝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情况发生,同时,可以将培训的效果反馈给政府,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但据调查显示:只有培训机构对培训后的就业服务进行跟踪服务,政府没有建立对农民工的就业跟踪服务。
四、农民工培训问题解决对策(一)提高重视程度
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建设等职能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的优势,充分动员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引导、鼓励和组织准备进城务工的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规定:农民工培训将列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农民工培训经费可列入用人单位成本;农民工参加培训可获补贴或奖励等,试图通过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强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培训,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的责任并重。输出地政府应设专门机构有组织地对农民工进行输出前职业技能培训和法制教育。在各劳务输出重点县市区,要逐步建设 劳务培训基地,使劳务培训逐步形成一个网络,提高培训质量。流出地政府在组织劳务输出时,要搞好农民工外出前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在农民工输入地,不仅需要开放城市教育培训系统,推进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程,还应当强化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农民工就业的稳定化,只有让农民工安居乐业,技能培训才能够收到实效。农民工输入地要抓好转移后的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特别要充分发挥用工企业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输入地的政府应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农民工培训中心,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工的培训。输出地和输人地政府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现有的教育资源,委托具备一定资格条件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为农民工提供的劳动技能性培训服务,应坚持自愿原则,由农民工自行选择并承担费用,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输出和输入地要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给农民工提供优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提高其就业能力。
(二)加强培训质量
加强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注重培训质量,切实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创业培训。劳动保障、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对各类培训机 构加强监督和规范,防止借培训之名,对农民工乱收费。强化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责任,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于政府组织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用人单位要针对农民工特点,大力开展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考核工作,争取使大多数接受培训的农民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用人单位应对所招用的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和生产安全培训。用人单位对农民工要进行上岗前的技能培训以及安全知识培训,保证农民工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劳动安全和劳动保护常识,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者,方可允许上岗。针对农民工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适应性,根据当代社会生产、科技、教育一体化的趋势,开设有利于农民工便于在城镇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和素质提升的课程,对农民工的培训应以生产急需实用科技知识、操作技能、服务技能为主,使农民工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在突出专业技能、实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基本权益、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城市文明、寻找就业岗位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我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和提高竞争力。(三)完善法律制度
如今不少国家已将失业人口的职业培训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如美国的《人力开发与培训法》《就业机会法》《就业培训合作法》《再 就业法案》等,要求全社会重视并支持职业培训。在我国,尽管目前已有针对农民工培训的相关的法律制度,但不够具体、不够完善因此,有必要仿效发达国家制定《人力开发与培训法》《就业机会法》《就业培训合作法》《再就业法案》等具体法律。另外,要尽快制定《农民职业教育条例》,打破职业教育城乡分割的局面,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各种实用技能培训,政府应对农民职业教育实行财政扶持和全额救助制度,专门安排一部分公共支出用于农民职业教育。
第二篇:民进中专校农民工职业培训记实
多党合作创建名校
竭尽全力服务“三农”
---------遂宁市民进中等专业学校农民工职业培训记实
遂宁市民进中等专业学校是由中国民主促进会遂宁市委员会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举办,遂宁市教育局主管的一所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的创办人、校长孟永红同志系民进委员,并同时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遂宁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四川省委委员、民进遂宁市委副主委等多项职务。
学校自1994年10月14日成立以来,确立了“为国育才,为民致富”的办学宗旨,提出了“创中国一流职教名校,育现代职业技术人才”的办学目标,始终坚持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办学方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认真履行着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光荣职责。
建校之初,学校租用校舍办学,其办学条件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此,时任中共遂宁市委书记邓新民亲自决策,市委常委、市宣传部部长蔡永贵,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成柄,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米光碧等市领导出面多方协调,本人代表民进遂宁市委积极配合工作,圆满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校址的选择和迁建,2003年8月学校正式在新址挂牌。当年9月18日,省政协副主席、民进省委主委苟建丽莅临新校区开学庆典,中共遂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遂宁军区及市级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到会祝贺。
以此为契机,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构建优质职教平台。此间,2004年4月6日、6月11日、12月31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荪,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先后来校视察;2005年5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来校视察;2006年9月1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梅颖来校视察;2007年11月1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怀西来校视察;2008年5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来校视察。各级党政领导、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是遂宁市民进中专校改革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短期内连续实现了三大跨越,2004年1月、2006年6月和2007年9月,先后成功创建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建校十六年来的每一发展和进步,无不展示着多党合作的积极成果。
当前,学校以形成了已中专教育为主,同时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大学设立办学点,开办“高升专”、“专升本”的多层次学历教育,进而充分满足校内中专学员及广大社会在职青年继续教育的要求。但是,不论学校发展到怎样的阶段,仍始终不渝地坚持关注民生、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长年开展农民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并安排其就业。仅2004年9月至2010年8月以来的六个学年统计,学校先后举办各种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企业农民工岗前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农村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大中型水库移民培训,社区居民下岗再就业培训等各种非学历短期职业培训就达13965人次,年均2330余人次,此间的培训详情见附表。
在2006年11月召开的民进中央全委员会上,许嘉璐主席代表中常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当总结全国民进社会服务和扶贫工作时指出:“四川遂宁民进中专校在科技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作出了贡献”,对遂宁市民进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服务“三农”的功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作者简介:刘志刚
原政协遂宁市委员会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常委、遂宁市委主委,现任遂宁市民进中等专业学校名誉校长)
第三篇:解读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市场供给
解读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市场供给
摘要:当前民工职业培训市场供给的基本情况是数量增加,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且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培训市场不规范,缺乏约束机制导致培训价格不合理;培训机构的宣传渠道不完善,培训市场信息不对称;专业设置雷同,从易弃难,不能正确引导需求;办学资源匮乏,民办培训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教学内容简化,“超实用主义”成为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联系不紧密,资格认证培训不规范。
关键词:民工;职业培训;市场供给
当前农民工的培训潜在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呈增长趋势,是否有足够多的培训机构为他们提供足质足量的继续教育服务?笔者从培训机构的数量、类型、规模、经营现状、其开展培训的教学条件、环境、教学课程设计与安排、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度等方面情况分析当前培训市场供给状况。
一、培训机构发展状况的总体描述
教育作为一种投资性消费,能够给其投资者在将来带来经济和社会收益,因此个体的实际收入越低,其接受培训的需求越强烈,农民工参加培训实质是为就业迁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目前面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机构从数量上看并不少,但面对庞大的需求群体,培训机构提供服务的供给空间还比较大,培训市场出现有需求但无购买力、供给少的“市场失灵”。
总体而言,目前培训市场的“蛋糕”不断被做大。培训机构不断涌入市场,优胜劣汰的教育市场竞争规则逐渐形成,以短期非学历培训为主,目前广东深圳、东莞培训机构的数量和水平明显超过其它城市,足以印证需求带动供给的原理。培训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于提升,大部分培训机构都是从事投人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的上岗培训和实用性培训,培训的层次不高。除了合法的培训机构,还存在大量的非法培训机构,其成立的目的就是吸引学历层次低、求职心切但又缺乏生活经验和法律常识的务工者,获取取经济利益。此外市场中还有大量的中、高职学校开展职业培训,他们虽然主要招收本地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但同时也 1
面向务工群体,而且随着民工再教育问题的被重视,他们也将越来越注重开拓这一市场。
二、对培训机构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经济利益当先,培训市场的价格不均衡
民办培训机构的主要办学动机是追求经济利益,因此。其提供培训服务的选择性行为必然受到成本收益约束。在培训市场,单个培训机构的收益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所提供培训的价格,即培训成员应当支付的学费;二是培训的成本费用,即包括教学场地、设备、广告宣传、管理、税收、教师工资等一系列的费用。民办培训机构在短期内要获得最大限度赢利的最好办法是将培训服务的价格最大化。培训乃新兴行业,当前培训机构总量不多,面对大量需求主体,制定高价学费无疑是较好的选择。有的培训机构将服务对象直接定位为高收入群体。以至于调查中发现学费对于民工消费者普遍偏高。以电子专业为例,按学时计算,不同学校的学费为10元-16元/学时,管理类的培训项目收费更贵。昂贵的学费使民工们缺乏接受培训的经济能力。国家颁布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虽然规定了社会力量举办培训机构的条件,但是对于学费征收却没有相应的规定,目前培训市场也没有合适的监督和评价机构对培训机构进行引导监督,使得各类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社会公信力和吸引力都不够。
(二)培训市场信息不对称,品牌培训机构少
尽管目前合法培训机构不少,但为公众所了解和信任、具有品牌特色的培训学校却不多,另一方面,很多务工者想学技术,但缺乏正确引导,求学无门或怕受骗被宰。之所以出现这种信息不对称,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双方没有恰当的信息桥。一是学校的宣传渠道建设不完善、不畅通,和企业沟通不够,有些学校建有很好的网站,通过网络发布培训信息,但是很多民工却不会或无法正确使用网络工具。二是培训机构发布的信息失真。某些培训学校的广告招牌是“百分之百就业”、“考试通过率百分之百”,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诚信,夸大其辞不仅不能为学校获得生源,反而丧失公众信任。还有一些学校许诺“包学会为止”,但这样的课时根本无法计算,“包安排工作”,但是安排的工作却仍与所学不对口。三是目前还有公办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他们的心态也各不相同。在 2
《2003-2007年农民工培训规划》中制定了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符合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均可申请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获准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的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须相应降低农民工学员的培训收费标准”。响应国家号召的职业院校也有,但是难免有学校想获得农民工培训的政策优惠但又不愿意务实开展培训,因而对民工而言,培训动力仍然不足。
(三)培训机构从易弃难,专业设置雷同,未能正确引导需求
目前培训市场中白领培训和技能培训各占半壁江山,培训学校在开设培训项目前缺乏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和规划,培训项目覆盖面很小,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定位不准,倾向于选择开设容易培训的项目、社会中的热门项目以及收入高的项目,有经济利益化倾向,综合性职业学校增加,专业化学校较少。如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是打字、各类文档制作、办公软件使用、电脑安装维修,培训技术含量不大,因此开办此类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也多。对于一些社会需求量大的职业相关培训项目,如家政、健康、外贸行业专业英语等,培训机构因培训成本高、培训设施要求高,反而很少开设。
(四)办学资源匮乏,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目前培训机构不同程度地缺乏办学资源。市场中单个培训机构的收益取决于培训的价格及成本,培训机构为了将利益最大化可以提高培训收费标准,但因众多培训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单个培训机构不可能冒险将学费标准定到高于同类其他培训机构,此行为会导致丧失市场。培训学校尽量降低运营成本,即降低场地租赁、设备、广告、管理、教师工资等系列费用,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培训质量,继而影响培训机构自身在客户群中的口碑和同行中的竞争力。
师资是影响培训机构自我发展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前培训学校的师资队伍普遍不稳定,缺乏常规的来源渠道。一方面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些民营培训机构在教师聘用上把关不严。㈣另一方面,政府对民办培训机构教师职称评定、业务进修、人才聘用和资格认定等缺乏有效管理和扶持政策。
国家《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中规定“设置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应有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固定资产应达到2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应在10万元以上(举办中级或者中级以上层次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注册资金应当在20万元以上);基本办学规模应不低于200人;应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培 3
训场所,租用的场所租赁期不少于3年;有满足实习教学需要的实习操作场所”。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投入成本更大,一些技术性、实践性强的培训项目,如模具、家电维修等所需要的实训设备价值可能都高于20万,因此这种低的准入标准也成为培训资源缺乏的原因。
(五)教学的内容简化,“超实用主义”成为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
“培训学校应当具有与培训专业或工种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职业资格培训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对于自编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等应当应经过专家论证,并报审批机关备案后组织实施”。㈣好的培训机构,一般都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充实实用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教材,但并非所有的培训机构都具有这些办学基础,有些学校为吸引生源称学生可以随到随学,但是在教师不充足的情况下,这种滚动式“随到随教”不可能使学生接受高质量服务。此外为了压缩成本,培训机构尽量缩短教学时间,腾出资源供应更多学生,导致学习内容也被压缩。
(六)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联系不紧密,资格认证培训不规范
作为培训的需求者,很多人的求学直接目的是获取职业资格认证。对培训机构而言,单独开发培训项目的教学计划、教材,设计教学内容也费时费力,因此也会将培训项目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挂钩。但往往培训项目规定的学习时间短,培训时只能搞突击教学,划重点。让学员死记硬背考试内容,考试通过率虽然高,表面上达到双赢,却使学员的实际利益受损。还有一些培训项目和职业资格认证相关,但因培训学校实力不够或其它原因,不能在学员学习期满后安排其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只设置学校结业考试。结业证书对学员帮助不大。
三、对培训机构的建议
(一)具有战略发展意识,主动改变当前市场趋同化情形,创立学校特色,以特色树立品牌
培训机构办学之前和办学过程中应审视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外,有敏捷的市场知觉,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供给变化、行业用人走向以及培训同行的办学特色,市场预测上有超前性,及时根据已有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强化优势或创造新的特色: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外宣传,积极参加权威评估并努力获得评 4
估机构和社会的认可,为学校创造品牌打下基础。对内,对自身条件加以正确分析评估,保证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的仪器、图书、教师等各项指标都能达到规定标准,使学校的软硬件均衡配置不失偏颇,不盲目开办高收益热门培训项目,确保民工所受教育物有所值。
(二)妥善处理好投资盈利性和教育公益性的关系,着眼长远发展
培训学校目前对招生经济效益的敏感性和对保证教育质量所需投入经费的迟钝性往往形成强烈的反差,长远来看学校的效益并不是靠办热门专业、多招学生来换取的,相反,以牺牲质量来换取的利益永远都是短期的。就此培训学校要想办学成本之外有赢余,需要从挖掘自身潜力着手,妥当使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获得社会认可而获取。办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使不合格的培训机构受到市场自然淘汰和剔除。
(三)多途径招聘教师。打造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稳定师资队伍
培训学校首先可根据所设培训项目,从行业中聘请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行业精英为专、兼职教师:二是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一批有志于从事民办教育的学生,经过系列培训后充实到教师队伍:三是聘请有思想、有实践的教育专家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顾问。四是和企业合作,聘请企业内长期从事企业内训工作的培训师到学校讲课。五是重视教师培养,制定与发展定位相符的培训计划和鼓励政策,提供培训经费,采取“轮训制”,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考试,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失。
(四)注重培训内容的实践性,强调必需、够用,考虑民工发展潜力
有培训意愿的农民工,往往是有一定社会经验和上进心、求知欲、不甘于现状的青年,他们好交往、乐操作、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知识基础有所欠缺。因此培训机构不能够以培养全日制学生的教学体系应付接受培训的民工,而必须制定周全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实训安排,确保每个学员有足够的实习实训时间和师资、设备,有条件的学校可编制校本课程,按学员的具体要求按需施教。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使所教的技能、知识具有可接受性,成为“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桃子”。
(五)在招生渠道和方式上要推陈出新,积极宣传,提高知名度
一是通过当前方便快捷的网络和可视多媒体让有培训需求的民工能及时了解求学资讯。二是主动出击,到民工集中的工作区张贴海报,举办免费讲座,开展义工活动,对社区形成良好影响。三是和企业管理层接触,积极说服企业领导重视员工教育工作,在企业内直接提供优质培训。四是以手机为载体,打造掌上教育培训服务门户,实施信息服务“关爱工程”。
注释:
①本文所讲的培训市场供给是狭义供给,即除企业内部培训之外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海伦,谢捷琼.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市场运作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61-64.[2]崔瑞国,焦丽芳.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几点建议[J].产业经济,2006(8):221-223.[3]麦真喜.东莞新增21家公共培训机构[N].羊城晚报,2006-12-16(6).[4]毕式明.民办职培机构约六成不合格[N].南方日报,2005-5-13(5).[5]谢捷琼.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市场运作机制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44-48.[6]衡涛.媒体、虚假广告主和国家三方行为的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6):51~53.[7]晶报记者.劳动部门大清理新培训机构暂停审批[N].晶报,2004-10-26(3).[8]教育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2-10-1(2).[9]周玉兰,栾兆辉.关于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教育与培训的长效机制的探讨[J].科学教育论坛,2005(2):154.[10]张小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促进就业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J].职业技术教育,2004(20):13-15.6
[11][1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试行)[S/OL],http://www.xiexiebang.com/Main/Cultivate_Show.asp ?ID=88,2005.
第四篇:第三章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总体评价文档
第三章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总体评价
3.1.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引起市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秦皇岛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大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取得了积极成效。
3.1.1抓政策落实,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发展环境
秦皇岛市委市政府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实现秦皇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对农民工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升,自觉把通过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纳入到党委政府的工作内容,出台了有关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升技能素质的政策措施。秦皇岛政府先后出台了《秦皇岛市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办法》、《秦皇岛市农民工平安计划(二期)实施方案》《秦皇岛市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2011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在培训方面,不管过去是否享受过政府的免费培训,只要新生代农民工有培训意愿,都要纳入免费培训的范围;在创业方面,将现行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扶持政策扩展到回乡创业农民工,将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到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和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在输出方面,继续落实 “三免两补一奖”的扶持政策:“三免”,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组织输出、免费为农村贫困生技能解困、免费为贫困人员送达务工地;“两补”即对劳务输出培训机构每培训一人给予30―160元的补贴,对培训后技能鉴定给予20%的补贴;“一奖”即对单位和个人每组织输出一人给予50―100元的奖励。在维权方面,扩大工资保障金制度实施范围,建立健全防止拖欠和保障正常支付的长效机制。在建筑领域、公路建设领域、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全面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不缴纳保障金的,不批准项目开工、不进行竣工验收。建立劳动保障、工商、税务、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联动惩戒机制,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拖欠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向社会公开曝光。以工资保障金制度为例,秦皇岛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分别建立工资保证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对发生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书面通知工商部门,年检时强制其向工资保证金专户预存相当于所用农民工2个月工资总额的工资保证金。建筑工程项目要按照《秦皇岛市加强建筑市场监管,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暂行规定》(秦政〔2004〕146号),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将依法收取的投标保证金(中标价的2%)转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项目建设单位要落实建设资金,并按照合同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对建设资金未落实以及因拖欠工程款而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设单位,建设部门不得为其新开工项目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已竣工的项目不予办理竣工备案手续。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筑单位,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通知建设部门,建设部门用工资保证金在一周内发放农民工工资。严格建设工程项目分包管理,凡是劳务承包性质的包工队和个人,必须办理劳务派遣企业登记,同时按注册资金的50%或按实际派遣人数2个月工资总额交纳工资保证金。1
3.1.2抓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和发展能力
秦皇岛把培训工作放到促进就业的突出位置,继续强化培训工程管理,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技能和素质,通过培训质量的提升来促进就业、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实现劳动者体面、尊严就业。首先在农闲、春节前后等时间,大力宣传培训的意义,动员组织年轻的农民工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针对在家待业的青年农民工,引导他们转变择业观念,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实现失业人员技能提升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同时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农村、社区,组织初、高中毕业未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进行培训,共培训5497人。其次实施特别职业计划,强化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举办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专班,集中公布一批培训项目和培训信息,组织新生代农民工报名参加。将培训、技能鉴定和发证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培训一批,鉴定 1秦皇岛市人民政府.秦皇岛市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办法[Z].秦皇岛: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2-15.一批,发证一批。落实农民工培训及技能鉴定补贴政策。鼓励开展定向、订单、定岗式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紧密对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后的就业稳定率。再次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动态管理。一是培训机构在培训前必须报送培训计划,经劳动、财政部门批准后方能开班。劳动、财政部门每周对培训班进行不定期抽查,并将抽查结果记录在案。二是对培训机构每期培训班实行一班一档管理。各培训班档案内容包括培训计划、课程安排、学员考勤、学员花名册、证件复印件、实操记录、教师教案、考试试卷、就业证明材料等。三是进一步规范了考核鉴定工作。制定了《秦皇岛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程序》,要求农村劳动力培训后必须参加技能鉴定,在审核拨付培训机构技能培训补贴时,把考核合格人数作为确定补贴人数及补贴数额的重要指标。四是联合财政部门严把培训补贴关。在培训机构申请培训补贴前,劳动、财政部门联合通过查看学员参加培训记录、抽查培训情况、考核鉴定合格率等核定补贴金额,调动培训机构自觉提高培训质量的主动性。
3.1.3抓输出培训建设,形成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新形势下的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秦皇岛市努力实现从数量扩张向数量和素质并重的转变,在实际工作中把输出转移与职业技能培训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正如秦皇岛农民工办公室的张主任所说:“前些年输出转移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想方设法把尽可能多的人送出去,重在以数量取胜。这一方针和做法在一定时期和阶段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技能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广大农村劳动者对强化自身素质,从事技能性工作,提高收入水平的要求也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转移工作中,不仅要关注数量,更要注重素质,更加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探索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就业与培训有机结合,数量与素质相互促进的新模式。只有这样,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秦皇岛在全市228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劳务输出信息员,对农村劳务输出信息员进行培训,持证上岗,并落实岗位补贴和奖励政策,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获得就业信息。鼓励和扶持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济带头人开拓跨地区和境外劳务市场。举办各种形式的劳务交流会、劳务洽谈会,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企业用工的供需平台,大力开展送岗位活动。开展“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行动”,规范职业介绍行为,强化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功能和作用,确保农村劳动力就近获得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以2009年为例,全市各县区共组织招聘会43场,发放“春风卡”等政策宣传材料88600份,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提供岗位13730个,为24920人提供了免费的职业介绍,多渠道帮助9680人实现就业。同时秦皇岛推动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创新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方式,通过在秦皇岛市天洋电器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的试点,对掌握较高技能、工作业绩突出的在岗职工,打破年龄、工龄、身份等的限制,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通过培训考核,使120余名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这些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积极性有明显提高,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初步形成。组织开展秦皇岛市农民工技能大赛,对大赛中的优胜人员分别授予“港城技能状元”、“港城技能明星”、“港城技能标兵”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3.1.4抓创业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倍增效应
秦皇岛市建立了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创业实习、贷款发放、政策落实和创业基地建设等相互衔接的一条龙创业服务体系,确保创业者有资金、有项目、有培训、有场地、有全面的政策扶持。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秦皇岛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加大农民工创业的扶持力度。将现行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扶持政策扩展到回乡创业农民工,将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到创业农民工,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享受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一是着力完善扶持政策,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以“能放则放、能宽则宽”为原则,着力制定并完善了劳动保障、农业、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八项配套政策,在行业准入、小额担保贷款、工商税收减免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实施“五个放宽、一个取消”:放宽企业经营范围限制、名称登记条件、注册资本(金)条件、非货币财产出资方式和比例、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取消个人经营出资限制。专门设立创业培训机构,建立创业培训师资队伍,为创业学员提供创业构想、市场评估、人员组织、创业法律形态、启动资金需求预测等十个步骤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演练,并成立“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从工商、税务、金融、院校等部门聘请专家授课。建立了创业项目征集发布制度、创业实习企业联系制度,增强创业能力,调整经营思路,改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培养一批创业者,开发一批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就业倍增效应,形成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促进机制。目前“创业项目库”有560多个项目供学员选择,创业实习企业20家,在4个县分别建立“创业培训辅导站”,创业培训组织、服务工作延伸到了乡镇。如在卢龙县鲍子沟、抚宁县榆关乡和昌黎县葡萄沟分别开办创业培训班,组织当地农民兴办特色“农家菜”餐饮业,推动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以山海关为例,近年来,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人社局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以热情优质的服务 “筑巢引凤”。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乡投资创业,形成了 “创业一户、带动百户、影响千户”的滚雪球效应。山海关区人社局按 “一人一卡、一村一档、一镇一库”的要求,全面摸底调查动态掌握返乡农民工创业信息。该局联合区工会、妇联等部门,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用地、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均给予一定优惠。根据创业人员的需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形成了 “一条龙”服务模式。据统计,该区近3年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280余人,累计个人投入创业资金1400万元,投资兴办创业项目20多个,年创产值1530万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200余人。
3.1.5抓文明素质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明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比父辈们更希望融入城市,虽然他们与农村的情结不深,但由于其家庭背景以及父辈的言传身教,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占居主位,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偏小,容易出现价值观的混乱和选择的偏差。他们要想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短时间内转变观念,尽快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工厂工作;就必须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技能培训,从知识技能、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加立足社会的砝码。秦皇岛在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过程中,发现受训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掌握技能方面较为熟练,但在工作态度、工作礼仪、与同事相处等问题上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因此,秦皇岛结合“城乡清洁工程”、“迎三会一节” 文明市民培训活动,在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聚集地先后开展了《“八荣八耻”讲座》《迎接“三会一节”》《农民工文明礼仪培训知识》《企业文化建设》《保健知识》《治理“五乱”》等培训课程。培训课程的内容以秦皇岛市情、市貌、文明行为规范及劳动维权为重点,引导广大新生代农民工了解秦皇岛市的发展,懂得基本法律法规,遵守基本文明规范,保障基本生命安全,掌握基本生活常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较系统地参加文明市民素质培训,绝大多数参训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打扫自己的住处和工作场所做起,给自己和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样不仅使他们获得在城市更好生存的人力资本,也加大了他们对秦皇岛市的认同感,真正地热爱这座城市。同时秦皇岛市将农民工典型事例编辑成册,下发到各县区、各乡镇村,大力宣传农民工中的先进人物。与人事局、市总工会联合开展评选表彰优秀农民工和“十佳农民工”活动。2008年秦皇岛市有4名农民工被评为全省优秀农民工,其中2名被评为全省“十大杰出农民工”、3名被推进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在新闻媒体上宣传他们先进事迹,举行专场报告会,将国家、省市优秀农民工的先进事迹编辑成册,免费发放给青年农民工,激发工作热情,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3.1.6抓公共服务,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
按照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目标,秦皇岛市大力完善市场功能,努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基层平台建设,建成了以市级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县(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乡镇(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机构为网点,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市场网络体系,为城乡求职者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培训、技能鉴定申报、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城乡一体的市场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服务网络和信息最大程度的全覆盖。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据库,落实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真正实现了“一点登录、全市查询、互联互通、全程服务”。农民工办设在劳动部门,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综合解决农民工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对农民工投诉举报案件,做到有报必接、有案必查、查实必处。为规范劳务派遣企业,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没有农民工办的意见,工商部门不为其办理年检或注册手续。两节期间,市劳动保障部门共查处拖欠工资案件159件,为2800名职工追讨欠薪1856.8万元,维护了我市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同时秦皇岛市高度重视农民工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子女免疫、治安管理、法律援助等工作,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足额列支。教育部门采取增加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数、优先办理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简化报名程序、同等对待、混合编班等措施,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卫生部门将农民工及其子女纳入疾病控制及适龄儿童保健服务。计生部门为农民工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免费服务。工会组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吸纳农民工入会,并发挥维权主体的组织作用。司法部门与北京、上海等34个城市的法律援助中心共同签署城际间农民工法律援助协议,承诺联手为农民工异地维权提供法律援助,为农民工维权开辟绿色通道。为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市房管部门将农民工纳入享受廉租房待遇群体。
3.2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秦皇岛在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十分复杂,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
3.2.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有效资源比较匮乏
这几年,秦皇岛逐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设施的投入力度,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活动设施有所改善,但与全市规模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相比,与这个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专门为新生代农民工建设的设施不多。全市除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和企业建有专门的农民工文化活动场所外,其他地方几近空白;另一方面,真正向青年农民免费开放的设施不多。各地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设备齐全、功能完善,但没有全部真正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新生代农民工仍然被拒之于门外。再一方面,商业文化活动场所收费昂贵,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消费不起,对商业文化活动只能望而却步。此外,部分企业超长的劳动时间,也使新生代农民工们无暇顾及文化活动;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送戏送演出到社区、到企业,内容相对陈旧,形式比较呆板,新生代农民工们兴趣不浓,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活动和学习教育出现“想去而没地方可去,有地方去而去不了”的尴尬局面。如对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中,在“您在外出务工期间喜欢的业余文化生活排在第一位的是:,第二位的是: ”选择中,第一位的选项中依次靠前的四个分别是:上网(29.89%)、看电视(27.30%)、读书看报(17.24%)、玩扑克下象棋打麻将(8.33%);第二位的选项中依次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上网(20.11%)、听音乐(19.83%)、学习业务知识(14.08%)、与老乡工友聊天(13.51%)。在文化事业相当发达城区,调查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很少像城里人一样去唱歌、跳舞、看电影、体育健身等,他们大多无法共同享受到城市文化的成果。
3.2.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有效性亟待加强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引起了政府、企业的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培训,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有效性还不强。(1)传统办法多,创新办法少。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结构规模和需求都发生深刻变化,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仍然采用传统的办法。如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主要采取大课堂集中培训形式,不顾不同类型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技能需求,还是实行“一锅煮”、“大呼隆”,培训效果不明显。虽然组织开展了送戏、送电影、送演出等传统文化活动,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需求的是上网吧、到歌厅、搞派对等文化活动。在海港一民营企业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说,他们都是年轻人,还没有找女朋友,平时年轻人聚会聊天的平台都没有。希望政府能够多开展些吸引青年人参加的文化活动。(2)培训灌输多,有效供给少。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内容比较单一,一个地方给所有新生代农民工安排同样的技术培训项目。虽然经常深入新生代农民工中间开展文化活动,但在贴近新生代农民工实际方面还不够紧密,他们需要的是体现时代特征、反映他们实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他们精神文化产品和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受到培训条件限制,职业培训目标与市场需要结合得不够紧密,专业设置与就业前景联系得不够密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师资比较匮乏,许多市场迫切需要的工种无法开课。如数控机床、模具等专业培训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而培训机构缺乏资金投入,无法开展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渴求的知识无法输送,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3)低水平培训多,高技能培训少。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还是低水平的初级培训,他们仅具备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本领,获得初级的精神文化满足,高层次的技能培训很少,拥有中高级以上技能职称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少。“十一五”期间,秦皇岛市新成长劳动力每年要增加3万人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27万人需要转移就业,按照近年来就业增长现状,每年岗位缺口仍有3万个左右。就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技术工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仅为40%左右,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技师缺口33%,高级技师缺口达到54%。社会力量创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也是良莠不齐,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发育不成熟,可供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的教育培训机构不多,可供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的教育培训专业更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升。23.2.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缺乏系统的规划整合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存在很大的临时性、随意性、分散性。(1)缺乏系统的建设规划。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实施计划,即使上级政府有整体规划,落实到基层变成分任务指标,对培训对象、教育内容、设施建设往往没有更为系统的计划安排。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只是被动应付,甚至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难以一抓到底、抓出成效。(2)缺乏有效整合机制。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是多头管理、各自为战,农办、扶贫办、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都在举办,但由于没有一个牵头机构来组织实施,常常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各自为战、封闭运作,丰富的职业培训资源,没有系统协调实施,没有相互开放和共享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培训成本过高、培训效果不佳的困境。(3)缺乏规范的管理考核机制。对政府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缺乏有效的硬性管理办法和考核手段。各部门委托有关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种培训,实际培训效果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只是以实际接受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为主要标准。由于受到利益驱使,有些培训机构只看重发证不重视效果,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质量。
3.2.4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发展不平衡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得到重视和加强,由于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训发展不协调,影响他们素质的提升。(1)城乡发展不平衡。大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区,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乡镇一级的教育活动设施比较匮乏,缺乏设施完备的教育培训阵地。城镇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比较容易接受到教育培训和开展精神文化活动,而长期在乡镇这个层面生活的青年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和享受文 2河北省政府办公厅.秦皇岛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暨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召开[EB/OL].石家庄:http://,2008-11-03.化服务的难度比较大。客观上拉大了城乡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建设的距离,也拉大了城乡农民工素质的差距。(2)内外发展不平衡。本地转移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培训的多,对外来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少;对本地转移的青年农民情感上比较亲近,对外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情感上相对隔阂;文化设施对本地转移农民工开放程度比较高,对外来新生代农民工开放程度比较低。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地方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主要还是集中在本地转移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外地转移的农民工仍未列入当地的培训计划中,培训本地转移新生代农民工是各地党委政府的主业,而培训外来农民工则成为他们的辅业。
3.2.5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与城市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劳动技能素质只是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要求中的重要一项。目前在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教育培训中,往往只侧重“看得见”的劳动技能培训上,而忽视了关系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发展、融入城市文明的“看不见”的其他素质的培训和教育,主要有“三大缺失”:(1)法律政策教育的缺失。与农民工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宣传教育不够,使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法盲”、“政盲”。正因为对法律政策的“不理解”,才会对法律政策 “不尊重”,一旦发生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往往不懂得通过正当手段维权,而采取过激行为表达利益诉求。(2)城市文明规范教育的缺失。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首要的素质要求就是养成城市行为方式,提高现代文明素质。而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明礼仪、交通安全、健康生活等知识教育弱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文明意识有待提高,行为习惯难以转变,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交通安全生产事故的多发群体,成为行业职业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易发群体。(3)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缺失。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城市对进城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大多被调查的企业没有对新生代农民工设计学习发展规划,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忙碌于生计,缺乏参加继续教育的条件,新生代农民工科学文化水平未能因为从农村到城市而得到相应提升。
3.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滞后的主要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落后的客观因素,也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思想上重视不够,对加强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习惯,使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群体虽数量庞大但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被排斥在城市体系之外,农民工职业培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级政府未能真正把新生代农民工素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纳入到社会公共管理服务范畴中。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障碍仍未彻底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游离在城市体系之外。多数用工企业只关注如何使新生代农民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而对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文关怀和职业培训却少有心思,企业发展与员工素质提高的良好互动格局仍未形成。全社会尊重新生代农民工、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氛围仍然不浓,甚至还存在歧视新生代农民工现象,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我们访谈调查中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提到了“被城里人看不起”和“受歧视”的问题,而且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认为,特别是没有本地户口更让周围的人看不起这一点是他们最不满和最难以忍受的,物质上的、生活上的艰辛倒在其次。这一点确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改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性的社会歧视,消除人们在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偏见以及人们心理上的“隐性歧视”,成为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环境的关键。
3.3.2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结构特殊,客观上加大了职业培训的难度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分布比较分散,输出地组织教育培训较为困难。秦皇岛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自于全国全省各地,流动性强,输入地组织教育培训难度较大。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发展要求的自主选择性越来越大,专业技术和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手段载体相对滞后,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难度。如有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实际收入、生活状况、工作条件比较满意,有着一般农民安于现状的思想,不注重培训学习,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不是很高。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加上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对自我投资和自主学习动力不足。3.3.3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后劲乏力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公共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近年来秦皇岛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投入还是严重不足,特别是对外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投入还不够。秦皇岛的欠发达地区大多是新生代农民工输出的集中地,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配套经费投入不足,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比较困难,转移难度较大。2009年秦皇岛新增城镇就业4.9万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3.1万人、劳务输出2.8万人,在就地转移的劳动力人口3.1万人中,有数据显示接受过培训的人口共6800多人。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秦皇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58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19元。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自费参与培训的经济耐受力不足。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规定,为保障职工培训经费,企业应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而大部分秦皇岛企业用于从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而且,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培训成本过高。
3.3.4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培训结构不尽合理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反映在发展水平和经济层面上,同时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反差,新生代农民工在乡村的基础教育阶段相当薄弱,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不高,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影响了他们素质的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民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农村职业培训几近空白,大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等职业培训机构集中在秦皇岛城区,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的机构很少,农民参加职业培训机会不多,培训成本很高,影响素质的提升。面对数量庞大、任务艰巨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如果单靠城市来进行,其教育经费的投入、机构场地的建设以及师资力量的聚集,都将成为城市一个沉重的负担。而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面向第二、三产业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可以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 3朱浩文.2010年秦皇岛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xiexiebang.com/detail.php?btype_id=10&type_id=3&id=4328, 2010-1-26.能,从而缩短其在城市培训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城市培训压力。
3.3.5企业的主体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职业培训与市场未能全面对接
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政府要做好引导发动,企业要负责组织实施。当前,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政府组织的多,企业开展的少;政府发动的多,企业参与的少;政府与企业各自组织的多,政府引导激励企业开展培训教育的少,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局面尚未形成。秦皇岛企业“中、小、散”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数企业只注重对廉价劳动力的使用,不注重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用工企业发展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提升的良性互动局面尚未形成,不少企业老板担心员工掌握一定技术有了本事就会跳槽,留不住人,不愿意组织相关培训;一些企业从提高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出发,侧重特定岗位技能的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关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期望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企业组织的培训具有很强的岗位局限性,实用而不管用。
第五篇: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
1.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秦皇岛市河北省发展较快的城市,有着稳定的产业体系,全市常住人口为2987605人,其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占11.16%;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占14.93%;而初中及以下的人口占到73.91%。同时秦皇岛2010年的城市化率仅为42.60%,异地客户来秦市置业的比例在2010年首次突破了50%。再加上近些年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秦皇岛融入环渤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体的一体化进程,从长远角度来看,秦皇岛的发展前景潜力无限。这无疑对秦皇岛劳动力,尤其是进城不久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但另一方面,秦皇岛市新成长劳动力每年约3万人,加上其他各类需就业人员,每年需安排就业在7万人左右。从劳动力需求看,新增岗位每年可提供4万个左右,劳动力供求岗位缺口大。此外,农村还有29万富余劳动力需要就业转移,使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压力较大1“抓培训促就业”成为秦皇岛市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条重要举措。面对以上事实,秦皇岛政府提出了强市必先强教的战略选择,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新秦皇岛建设。因此政府在《秦皇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满足他们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内容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建立人事、劳资、培训三位一体的人才开发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城乡成人继续教育中心建成率达到80%,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率都达到80%以上;城乡成人继续教育中心建成率达到100%,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率都达到95%以上。”2面对以上发展目标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研究和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具有重要意义,秦皇岛市也需要进城务工人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相关研究,了解当前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促使培训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调查分析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的基础上,找出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中存 1 [1]河北省人民政府.关注秦皇岛就业[EB/OL].河北省人民政府,http://,2008-03-1.[2]秦皇岛市教育局.秦皇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秦皇岛,秦皇岛市教育局规划科,2010-8-19.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在借助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促使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更好地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重大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而职业培训正式一种能够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快速提升的教育形式。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从根本上说,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约有1.2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行职业培训开展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秦皇岛作为“京津后花园”,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对秦皇岛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进行个案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同时也可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区域性特点,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职业培训特别是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相关理论。
1.2.2实践意义
秦皇岛市辖北戴河、山海关、海港区三个市辖区和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秦皇岛重点培育和构建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节约型社会三级循环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能源综合利用管理控制体系。为了构建和谐城市,秦皇岛把职业教育放在了突出位置,把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提到了重要日程,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然而当前秦皇岛市的结构性失业明显,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市技能型劳动力供不应求,一方面,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另一方面,中级工以上技术工人非常短缺,其中技师缺口33%,高级技师缺口达到54%,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目前市技能型人才缺考较大,1尤其是企业里中青年技术工人储备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大力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有利于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秦皇岛市进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有利于指出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从而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就业,从而对其他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也有借鉴作用。
1.3研究概念界定
1.3.1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以人群的属性“代”为划分依据,相关学者曾从务工年龄、教育背景、外出动机、身份认同、职业期望、群体文化、群体行为等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界定,大多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亚群体(刘传江等 2009)。3他们处于改革开放力度逐步加大、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构建的时代背景下,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具有务工年龄“年轻化”、外出动机“多元化”、身份认同“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职业期望“高移化”、职业转换“高频化”的典型特征(吴济慧 2010)4。
1.3.2职业培训概念与特征界定
职业教育培训作为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提出的更高素质要求与他们自身素质较低下的矛盾行之有效的途径,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大辞典》中将其定义为:是使从业人员获取某种职业所需专业知识或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工作;5关裕泰在《职业培训50年》中认为职业培训师按照职业岗位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所进行的培养和训练,旨在把一般的人培养训练成为具有一定政治文化和技术业务素质合格的劳动者,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6;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ISO-10015标准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定义是:培训是提供及开发知识、技巧和行为以使符合要求的过程。7究竟何谓职业培训,对此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研究者对此有一个基本相似或相近的认可,职业教育培训是为了使劳动者能适应、胜任其岗位的工作而对其进行的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教育和训练活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属于职业教育培训范畴,是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的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他们进行的岗位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2,,4-22.4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0(19):21-23.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2. 6关裕泰.职业培训50年[J].中国培训,1999(10):24-26. 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6,176-177. 1.3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国外研究现状
1.3.1.1成人学习理论
国外成人学习理论研究分为:成人学习的可行性;成人学习的特殊性;成人学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在可行性研究中,成人学习能力增长不因生理成熟而终止,也不会不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学习与训练是保持成人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消除了人们对成人不宜学习的担忧和误解,促进了成人学习能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在特殊性研究方面,成人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实际经验、社会经验和职业经验;他们深知自己的生活目标以及通过终身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与这些目标的相关性;就他们准备加强学习的领域而言,他们通常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背景知识;他们常常认为有必要尽快完成新的学习。8在有效性的研究中成果最为显著的是构建成人学习模式的研究。“阶段自我导向学习模式”、“同伴互助式学习”、“经验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改造性学习模式”等成为成人学习的经典模式。后人根据这些模式还总结出了制约成人学习有效性的几大障碍,如意向障碍、角色障碍、信息障碍、机构障碍等,试图有效调控成人学习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成人学习的有效性。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不断成熟和独立,在学习的可行性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能力由于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学习能力在培训练习的基础上还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特殊性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已经步入社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验、职业经验,他们知道自身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对自己获取学习资源有着明确的判断。在学习成效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在他人或没有他人的帮助下都能在下列活动中积极主动,诊断学习需求,明确叙述学习目标,识别人力资源和学习材料,选择和执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是以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成人而进行的一个培训。因此,要充分考虑成人的学习特点,才能做到事半功倍。1.3.1.2教育供求理论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供求理论有三种:一是按国家人力需求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二是按教育投资收益率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三是按个人教育需求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教育供给是指社会为培养合格劳动力而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 8 Zmeyov,S.I, Andragogy: Origins,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98,(44).供的受教育机会。教育需求是指国家、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需求代表着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的支付能力,还表现为受教育者为接受教育所失去的其他收入,也就是教育机会成本。教育供求矛盾也就是指教育供求失衡,是指教育处于供给小于需求或是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是由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决定的,教育供求是劳动力供求的派生物。9教育供求,从静态的角度看,存在着平衡问题。但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由于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是由不同的主体来承担的,教育的供给和需求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对教育供求矛盾的调节,最典型的有两种,即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
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教育培训需求与现有的教育供给存在突出的矛盾,打破了供求的相对均衡。理论上讲,应建立起一种教育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良性融合的双重取向的改革战略。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我国国情特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对教育实行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变限制居民教育消费为鼓励和引导居民的教育消费,变政府办学为全社会办学。以此筹措开发教育资源,以需求为导向,使教育资源在总量和结构方面得以合理配置,从而调节教育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不断趋于均衡。1.3.1.3准公共产品理论
经济学根据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将各种物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有产品,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便被称为准公共产品。由于准公共产品既有私人产品的特征,又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所以准公共产品提供的利益的一部分由它的所有者拥有,是可分的,表现为私人产品的特征,但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是不可分的,表现为公共产品的特征。因此,在提供方式上,准公共产品既不能无偿地使用,也不能以完全市场化方式提供,而应该放在政府调控的职能之内。并且,产品的公共性越强,政府发挥的作用就应该越大。准公共产品能给其消费者带来效用,而且生产与提供准公共产品需要投入一定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所以必须以某种等价物的交换来取得准公共产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准公共产品的价格也不能过高或过低。价格过低,不能实现价值补偿,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难以发展;价格过高,会使消费者负担过重,甚至放弃消费。
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产品性质的意义:第一,在于探讨不同性质的产品的提供方式及其消费的负担方式;第二,只有科学、准确地判定产品性质,才能使产品的攻击和需求达到均衡,实现市场效率。虽然职业培训在总体上属于“准公共产品”,但“将职业培训从整体上看作是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教育是同质均匀分布的铁板一块,实际上,各级各类职业培训的性质有很大的 9杨葆焜.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12—113. 差异,它们在收益外在性和排他性上表现各异。”10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人的差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集团。按照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消费需求迅速升级,公共产品需求快速扩张;现代化应以改善民生,提高全体国民的福利为基础。因此这个时期要求对财政税收等公共事业进行新的制度安排。教育培训的公共提供程度将以此不断提高,对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政府必将对他们承担更多的教育培训责任。1.3.1.4人力资本理论与技术功能理论
亚当•斯密把一个国家全体居民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当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概念。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力资本生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舒尔茨、明塞尔和贝克尔,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11(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教育发展的技术功能理论的文献,集中出现在关于欧洲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之中。技术功能理论的基本命题是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12根据技术功能理论,在工业社会,技术革新发展,通过教育变革来改进教育体制、扩大相应的教育规模,以适应这种科技变革的要求成为必然趋势。而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的熟练工人的技术是在工作中或偶然的机遇中获得。为了适应技术变革,大多采用非正规的在职培训形式,只有较少受技术变革影响的职业,才需要人在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接受再培训。13
10范先佐,筹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6—77.11 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90-91.12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25.13刘精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辽宁出版社,2004,28-29.1.3.1.5 企业培训理论
国外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对员工进行一般性在职培训行为的解释、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各国企业在职培训行为差异的比较制度分析等方面。
对企业员工在职培训行为进行系统分析源于贝克尔。他将企业员工培训分为一般性在职培训与特殊性在职培训。一般培训的收益全部被员工获得,因此,企业不会为员工支付任何培训成本,员工必须自己承担全部培训成本;特殊培训的收益全部被企业获得,因此,特殊培训的成本应该由企业全部承担。但在现实中,企业仍然会对员工进行一般培训,这不仅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培训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属于完全特殊培训也不属于完全一般培训;更主要的是因为是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员工所在的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员工一般培训的溢出效应以及培训本身对员工的激励效应。
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方面,阿鲁兰帕拉姆等人对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对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流动性的劳动力市场会降低去也对员工进行一般性培训的水平。14沃托等人则对企业生产结构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表明:企业的技术水平越高,越重视对员工的在职培训。15另外,许多学者则对企业员工在职培训进行了比较制度分析。许多国家制定了法律规定员工在职培训的最低时限,这种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水平。也有些国家对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提供财政补贴或者进行税收减免,这一方面会提高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水平,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即企业向政府谎报员工培训投入,因此,必须 制定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16 1.3.1.6终身教育理论
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郎于1965年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数百年来都是将人的一生截然分成两半,前一半用来学习,后一半用来工作,这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是个人从生到死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个人及社会的统一教育。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的报告《学会生存》正确确认了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更新了人们的教育时限观,使人们对教育时限的理解,从狭义的青少年阶段延伸到终身。概括郎格朗终身教育提案的内容,其主要观点大致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1)(社会)要为人的一生(从生至死)提供 14 Arulampalam W.e Booth A.L.(1998),Training and Labor Market Flexibility:Is There a Trade-Off?,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36,4,521-536.15 Autor DH Levy F.e Murnane R.J.(1999),Skills Training in the Temporary Help Sector:Employer Motivations and Worker Impacts,mimeo,MIT e Harvard Univertsity.16 Malcomson,J,M,Maw,J.McCormick,B,2002.General Training by Firms,Apprenticeship.Contracts,and Public Policy CES working paper,696.教育或学习的机会;(2)从人的发达和综合的统一性观点出发,各级各类教育的实施必须协调和统合;(3)小学、中学、大学及其地区性的社会教育设施、文化中心所发挥的教育功能、(政府)应予以支持和鼓励;(4)(政府或社会)应为本国公民有关劳动日的调整、教育休假、文化休假等措施的实施起促进作用;(5)为了对以往的教育观念作根本的改变、应使这一理念(终身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
郎格朗本人曾对终身教育作了如此的描述:“(终身教育)应是为人的一生不断地提供教育与训练的构造”“它又应是人们通过各种形态的自我教育,从而达到真正最高水准的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这里,郎格朗把对终身教育的提倡和推广视作为是现代社会的责任,并且强调这是对应现代社会各种内在变化的必要手段及有效措施。基于上述这一基本立场,郎格朗继而又提出了如下的主张:“社会应对每个个人所处的学校、家庭、工厂或训练机构等不同场所,以及对于他们在不同的阶段所接受的教育过程,进行统合及协调而做出的努力予以必要的援助。”17换言之,郎格朗在这里所主张的终身教育,即是在强调对人格的统一及人的继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提倡的一种新教育计划及新教育手段的形成;它所注重的是专门职业的能力,艺术表现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致力于自我充实而必需的教育训练。郎格朗并还认为,这种教育应渗透到人类所存在的所有领域,并应在人的发展的全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简言之,郎格朗倡导的是一种统一的,具有一体化构造的终身教育体系。
1.3.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主要集中从职业培训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两个视角进行阐述研究。1.3.2.1从职业培训视角的研究
由于我国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和普遍缺乏专业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民工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要确保他们的家庭收入与生活水平不下降,其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教育培训亟待加强。在新形势下,我国学者们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视角出发,多角度的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探索。
第一,关于开展职业培训重要性的研究。彭国胜、陈成文(2009)指出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对于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城市化 17 何齐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56-64.18的质量以及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潘建华认为新农村农民的职业培训是一项惠及全社会经济发展和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工程,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度出发,对于普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以适应科技进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要求,还是增强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胡小凤(2006)从劳务消费、人力资本、农民工就业率和工作质量等五个方面分析指出农民工培训通过培训受训者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等,以增进他们的劳动生产能力和就业能力,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特别是在劳务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魏礼群(2006)指出,新增农民工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国家产业素质、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韩俊(2007)认为对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视为教育公平理念的重要体现。22王德文、蔡昉等人(2007)从培训角度看实证研究发现,简单培训、短期培训和正规培训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再流动都有显著作用,但简单培训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作用不显著,而短期培训和正规培训则对其工资收入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23宋言奇(2010)指出,职业教育培训有助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城市文化的适应性,为 “文化冲突”提供缓冲与过渡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市民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24
第二,关于进行职业培训中政府职能的研究。潘玉琴、印香俊(2011)从系统科学视角指出从完善政府培训职能,拓展培训成本补偿多元化,加强培训监管,开展个性化培训以及尽快制订有关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法规机制等方面,推动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25沈洊、潘寄青(2009)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应该为农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财政支持,可以从基础性教育、免费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免费或由财政给予补贴的成人教育进行。26许项发(2007)指出政府应该从战略高度给予充分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影响着我国产业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制定农民工培训规划,增加政府投资并促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各级政府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 1821彭国胜,陈成文.构建中国特色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理论依据与现实方案[J].继续教育研究,2009(9):81-83.19潘建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现实诉求:职业培训[J].成人教育,2008(05):65-66.20胡小凤.农民工培训在劳务经济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6(11):40-41.21魏礼群.解决当前农民工问题的七个方案[J].党政干部文摘,2006(06):13.22韩俊.农村发展五年回顾[J].瞭望,2007(41):42-44.23王德文,蔡昉,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4):1131-1149.24宋言奇.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国家模式与分类机制[J].上海城市管理,2010(04):1-5.25潘玉琴,印香俊.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农民工培训机制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919-6920.26沈洊,潘寄青.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财政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5):43-46.培训工程的主要职能。27陈彩娟(2011)认为政府应该及早规划,明确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重点;规范管理,提高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加强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28王跃进(2010)提出政府应扩大就业与再就业培训的服务范围,落实社会公正与教育公平;正确处理财权与事权的关系,确保各级政府在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上责任清晰、明确;在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完善中为农民工职业培训获取政府经费支持。29余幸辉、孙志河(2010)认为政府应加强统筹监管、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搭建就业服务一体化服务平台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培训工作。30周志太(2009)指出政府应该实施培训券制度,完善培训市场机制;在培训市场化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作用,以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31
第三,关于举办职业培训模式和内容的研究。在职业培训模式上,张延程、吴垠、赵玉峰(2010)按照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评价体系对政府主导的输出地培训模式、一般商业培训机构主导模式、人力资源公司模式、NGO主导的项目制培训模式、公助民办市场化运作的非营利性培训模式五个模式特点的分析结果得出,政府应因时因地选取合适的若干种模式来使更多的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32李湘萍(2005)指出“富平模式”是“民办公助”的培训就能构建与“就业—权益保障”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能解决“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唐文君(2010)借鉴富平模式、民工学校模式、送教上门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一要更新培训观念、提升师资素质、搞活办学模式、减轻学员负担;二要健全法律法规、引入竞争机制、统筹职教资源等。34刘政昌(2008)在硕士论文中通过新生代农民工在35社区教育场域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所起的建构作用,阐述了企业社区教育模式。龚
33丽娜认为手机移动学习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新兴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便捷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我国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一种新尝试。36在职业培训内容上,张琳琳、孔媛媛认为拓宽进城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必须将过去单一化城市生存、就业知识和技能 2728许项发.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J].成人教育,2007(02):20-22.陈彩娟.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亟需加强[J].政策瞭望,2011(5):40-43.29王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工培训[J].职教论坛,2010(01):23-26.30余幸辉,孙志河.农民工职业培训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4):55-59.31周志太.论农民工培训市场[J].兰州学刊,2009(9):79-83.32张延程,吴垠,赵玉峰.关于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05):23-27.33李湘萍.关于农民工培训提供模式的案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54-57.34唐文君.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3-67.35刘政昌.新生代农民工“企业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以上海GD社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8.36龚丽娜.手机移动学习: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新途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2-15.拓宽为集知识、能力、观念意识三个维度为一体的现代市民综合素质。朱力
37(2010)分析了行业、职业背景和分层后认为,职业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进一步增强专业工种的专业技术培训,以适应不同行业对不同工种的培训需求,也要在思想上进行培训教育,增强劳动者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感,并根据其技术等级颁发技术等级证,做到结业即能上岗。38杜通平、袁纳宇(2005)谈到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时应秉着使农民学有所用的目的,其培训的内容首先是引导性培训,包括开展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可以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发放资料等形式开展,也可凭借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来开展;再有就是技能培训要突出实用性、实效性、职业性和技能性,发挥传统优势开展特色培训,创造地方劳务品牌,培训的同时应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开展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培训。39
第四,关于实施职业培训成效的研究。教育部职成教司和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2006)就农民工转移培训问题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转移培训效果显著,学员对培训价值的评价较高,从学员的收益看,普遍认为用于培训的时间和金钱
40是值得的,很少有人认为不值得;企业愿意为受过职前培训者支付更高工资。雅安市统计局综合科(2008)在对新农村农民培训的调研中发现农民工培训项目资金逐年增加;培训数量项目逐年增加, 品牌培训起步良好;农民工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就业能力增强;农民收入增加, 推动了劳动力就地和外出务工转移;农民工培训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规模扩大, 组织化程度加大。李年春(2009)指出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一大批农民脱离传统种养业,投身产业开发致富,实现了转移一人、脱贫一人,输出一批、致富一方的良好效果。阳光工程建设呈现出服务社会化、工作规范化、培训就业一体化、特色效应区域化的发展态势。凸显出服务县域经济,协调城乡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工作特色。42胡伟,胡军在对农民工培训的实证研究中指出随着务工者参加培训时间的增加,收入也随之提高;培训时间对务工收入的贡献具有持续性,培训时间越长,平均收入也越高。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将目前的农民工培训时间延长,提高农民的实用技能尤其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用技能的掌握程度,是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341 3738张琳琳,孔媛媛.社会化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研究[J].职教论坛,2011(07):30-34.朱力.“农二代”的希望之路[J].人民论坛,2010(04):44-45.39杜通平,袁纳宇.农民工转移培训应讲科学[J].中国统计,2005(11):55-56.40余祖光.农村进城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的调查报告[R].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4):88-90.41雅安市统计局综合科.雅安农民工培训的成效与问题[J].四川省情,2008(04):51-52.42李年春.关于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R].郧西:郧西农业局,2009-6-22.43胡伟,胡军.广州农民工培训调查与实证研究[J].兰州学刊,2010(01):82-84.1.3.2.2从新生代农民工视角的研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在全国1.45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大约1亿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0%以上。新生代农民工早已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从最基础的体力劳动到高级的技工,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但目前我国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还没有享受到产业工人的待遇,由此带来诸多问题,直接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所在城市的未来发展与稳定问题。国家和许多有关学者已经注意到农民工群体的异质特征,从新生代农民工角度开始解析职业教育培训。
第一,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适应性的研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2009)指出,就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必须条件之一,关键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44李伟东(2009)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如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法律规则和制度等城市规则的适应欠缺,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同时,由于他们缺少相应的培训等形式的训练和实践,自主意识,有组织化维权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有效地利用规则进行自我保护。由于交往群体具有同质性的特征,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再社会化途径不多,应该接受更多形式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增加社会参与的机会和途径,使其更有效地参与到城市生活中来。45韩雪松(2009)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心理特征,包括相对剥夺感和不满情绪强烈,过客心态和抵触情绪蔓延,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明显等,社会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强其价值感。46于莉(2008)指出,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性,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观念文化适应性、知识文化适应性和制度文化适应性,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新生代农民工的潜在社会经济价值,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和提高他们就业层次。47何爱云、江玉桥(2010)认为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加强教育培训使他们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影响他们的社会认同状况和社会融入能力。48
第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主体特征的研究。丁志宏(2009)利用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有规模大,年龄轻,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老一代农民工,流出省份和流入省份比较集中等特征, 这位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49长子中(2009)从透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出发,分析了价值观的积极面包括自我发展意识增强、组织化程度提高、培训、学 4445陈锡文.需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提供条件[J].农村工作通讯,2009(15):44.李伟东.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9(04):29-33.46韩雪松.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与解决策略[J].西安社会科学,2009(04):121-123.47于莉.山东省临沂市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19-23.48何爱云,江玉桥.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3):23-24.49丁志宏.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J].兰州学刊,2009(7):71-79.习意识更强等特点;并指出了其消极面有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厌农”“弃农”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家庭责任意识差、追求享乐消费盲目、敬业精神差、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等;也有专家归纳其代际特征为:‘三高一低’的群体特征,这使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成为可能和必须。50刘传江(2010)等学者在共同提及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现状和职业追求以及培训背景时指出,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很大挖掘潜力。51许若兰、许传新(2007)的成都城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就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特征来讲,教育培训程度对其总体现代性获得及各项现代性特质的发展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52赵岚(2007)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观念中发现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具有前瞻性,对教育的需求具有强烈性与务实性,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本身还包括对自己的子女都有强烈的教育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更加务实,他们更需要接受自己喜爱的技能方面的培训教育,以便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学历教育。53严翅君(2010)认为随着产业层次和产品更新状况不断地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实行与城市市民一样的岗前岗后等各种形式培训,可以有效防止职业枯竭。54罗恩立(2010)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出发,分析了其制约因素后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属于多元动力的系统推进过程,在微观个体层面,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应积极利用已经开放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如培培训机会等来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提高就业能力;中观个体环境方面,企业应积极开发内部人力资源,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文化、同群效应的形成,对雇主与雇员将是一个双赢的制度安排。
第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客观环境的研究。傅晨、谢小蓉(2006)道出了新生代民工荒的特点是劳动力技术结构不合理和供需质量不符,其实质主要是质量荒,解决途径首先是使新生代农民工转变观念,对职业技术培训有长远的打算。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职业大军的综合素质,突破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之“质量荒”的瓶颈。56许传新(2007)从新生代流出地角度分析指出,他们的流动却又受到了包括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在内的种种限制, 使得他们无法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 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边缘,有必要开展教育培训来进行指导。57符平、唐有财(2009)通过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特征分析指出教育培训与就业作为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可以规导无组织 50长子中.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观念特征分析及思想引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3):8-10.51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2):34-41.52许若兰,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人格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07(3):19-24.53赵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57-162.54严翅君.警惕:新生代农民工成“职业枯竭”早发群体[J].江苏社会科学,2010(1):125-131.55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J].经济问题探索,2010(3):50-54.56傅晨,谢小蓉.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刍议[J].南方农村,2006(2):22-24.57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4):52-59.55的外出就业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 找到合适的岗位以及在区域内合理地流动。58赫鸿雁(2010)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相比,其经济上、政治上受到的多属于“二等公民”待遇,不仅明显违反我国法律关于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等一系列规定,并且与新生代农民工要求权利平等、融入城市、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发展预期相矛盾。59简新华(2011)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制度、资金、法律、素质、观念等五大障碍和困难,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必须创新制度,改革户籍、劳动就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土地、住房、教育等城乡有别的二元制度,多渠道筹集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规定,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转变城市居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汪国华(2011)通过实证调研发现,由于社会政策实施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和城市市民在工作权、社会保障权和公共设施获取权等社会权利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由于社会权利与社会政策不同作用机制间形成的张力系统所致:一方面,在社会政策的作用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意识、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已经形成了特征近似的社会群体,进而获得边界鲜明的社会权利;另一方面,从学理上和社会权利内在属性而言,社会权利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社会权利固属于全体公民,当社会政策不断地削弱或消解社会权利的时候,作为社会群体固有属性,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不断抗争要求重新得到归属自己的社会权利。因此,在改善社会权利的时候,需要调适已经错位的张力系统。
1601.4.研究方法 1.4.1.问卷法
问卷调研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本次问卷调查利用导师赵宝柱老师课题问卷《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状况调查问卷》,于2011年1月—3月在秦皇岛的3个城区内按多段抽样和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为弥补由于随机调查导致的局部性及片面性缺陷,此次调查以网络为联系平台,通过熟人一对一介绍,以网络问卷的方式完成了部分调查。通过对比、综合、分析,58符平,唐有财.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12):41-48.59赫鸿雁.缩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归属预期与社会身份认同落差的路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7):93-95.60简新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J].求是学刊,2011(1):60-63.61汪国华.调适社会权利与社会政策张力系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权利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6):70-75.本研究的样本选取范围覆盖面广,样本结构基本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分布特点,调研实施过程较为规范,采集到的样本数据可信度较高。
1.4.2.文献法
本研究参阅了国内相关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论著,收集了国家和各地政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些政策、报刊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些报道,还有“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论文、秦皇岛人口统计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的调查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