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章丘市直包到户贴心服务以创先争优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直包到户 贴心服务
以创先争优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章丘市紧密结合实际,开展了“直包到户、贴心服务”主题活动,通过党员包户问事、党组织集中议事、上下联动办事,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构建起“民情快递、民困速解”的农村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形成了服务“三农”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直包到户,让党员干部自觉深入到群众当中。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把社会管理工作融入创先争优具体目标,细化分解到每一名党员,推动重心下移、目标落实。建立了三支包户工作队:一是领导干部包村联户。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包1个村、固定联系10户群众,每月至少走访联系农户1次,重点包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后进村,联系老党员、老干部、生活困难群众和关心村务、参政议政能力强的群众。二是镇村干部结对包户。乡镇机关干部结合农村党建特派员制度,每人结对联系所包村10户群众;村“两委”干部每人包1个村民小组、联系小组所有农户;每月走访联系农户2次。三是无职党员分片帮户。身体健康、有联系能力的农村无职党员就近联系本村民小组或所在街巷10
户群众,每月定期串门走访2次。同时,明确三支包户队伍送政策、听民声、解民忧三项任务,统一发放《民情联系卡》,记写《民情工作日志》,党支部定期审阅、跟踪指导,确保包户任务落到实处。
民情快递,把群众诉求牢牢抓在手上。把党员问事与党组织集中议事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各级党组织工作责任,确保快速、有效地解决群众反映诉求。建立了三级会议制度:一是村务议政会制度。每月20日,村“两委”召集全体村干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以及有意见的群众召开“村务议政会”,包户党员分别汇报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反映和生产生活难题,村“两委”对符合政策、村级职责权限内能够办理的事项,明确责任人和工作目标,集中交办;对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不在职责权限内的,及时向乡镇(街道)报告。二是民情分析会制度。每月25日,乡镇(街道)召集领导干部、包户党员和基层办事处(管理区)负责人召开民情分析会,调度上月交办事项落实情况,集中梳理本月群众关心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向相关职能站所、科室和包户党员交办。三是办实事情况调度会制度。每季度最后一个月30日,市委召开“办实事情况调度会”,调度党委(党组)为民办实事情况,对乡镇(街道)不能解决的,向相关市直部门交办。通过三级会议,群众意见诉求层层落实、分级负责,切实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贴心服务,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里。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着力健全配套监督、保障和评价制度,推动形成创先争优、服务群众长效机制。一是公开承诺,激发内在动力。每月初,基层党组织和包户党员根据群众意见反映和各级交办事项,明确重点办好的实事项目,向上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做到承诺常态化、责任具体化。二是挂牌督办,促进承诺落实。基层党委和党支部分别建立党组织和党员“承诺服务”项目管理台账,做到目标、措施、时限、责任人“四明确”,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一检查,全程跟踪监督,严肃工作纪律,严抓责任落实。三是双述双评,确保群众满意。半年和年终,各级包户党员分别向所包村党组织和群众述职,由所包村党组织考评打分、所联系群众满意度测评。“双评”结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党员民主评议指标体系,作为评先树优重要依据,对工作漂浮、群众反映差的依纪处理,严格兑现奖惩。
“直包到户、贴心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分布广泛、植根基层的优势,形成了深入一线、网格覆盖、上下联动的社会管理长效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一是实现了创先争优目标和社会管理责任的有机衔接,促进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直包到户、贴心服务”活动,把联系服务群众的实绩作为衡量创先争优成效的“标
尺”,把社会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级组织、每一名党员,使先锋要求变“无形”为“有形”,找到了党组织和党员自觉创先争优、参与社会管理的“兴奋点”和结合点,形成了发挥作用有目标、公开承诺有实事、日常监管有渠道、上评下议有依据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有941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506名机关干部确定联系群众3万余户;23000余名村“两委”干部和农村无职党员基本实现了包户全覆盖,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党员人人参与、党组织个个有责的工作格局。
二是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民主建设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直包到户、贴心服务”活动中,各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直接送政策、听民声、解民忧,实现了党群沟通的经常化、解决问题的高效化;各级党组织坚持决策顺应民意、管理集中民智、服务赢得民心,保障了群众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切实提高了决策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真正成了群众克难排困、增收致富的“主心骨”。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包户党员定期走访农户,宣讲政策法规,了解选情民意,使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解决,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包户党员先后征求群众意见建议2400余项,解决群众困难931件,化解矛盾纠纷39起,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三是实现了为群众办大事和解难事的联动推进,促进了
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直包到户、贴心服务”活动,让群众意见诉求有了着落,也使各级党组织能够及时掌握群众需求、迅速回应群众关切,构建起了党组织上下协调、党群良性互动的民生建设格局,切实提高了各级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明水街道柳沟村在旧村改造工作中,组织党员干部逐户走访,宣讲政策,征求意见,短短一个月就形成了完善合理、群众满意的拆迁规划,旧房拆除、公寓楼新建的任务也进行的非常顺利。市委、市政府在梳理筛选群众反映诉求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区供水扩容、城乡环卫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十件实事,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承诺,切实做到了在发展中富民惠民,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篇: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2013年11月27日 14:31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课题组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6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提供平台、载体、项目和抓手,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治和教化功能落实在具体的政策操作平台之上,与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云浮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乡,客家文化的集聚区,人文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培育富有活力的基层社会组织,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创新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就成为现实需要。云浮市委准确把握这一现实,抓住创新发展的历史契机,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从而找到了破解农村社会管理难题的抓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形成“官民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面对农村发展主题变换与治理格局不匹配的矛盾,农村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有效完成新任务的基层治理模式。一方面,需要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实现乡镇政权事权与财权的统一,完善提升基层政权的行政能力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在发挥乡镇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激发乡村社会内部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各种社会力量在协同合作基础上实现共治。
第一,创设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有效整合社会治理力量。当前,农村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大部分有思想有能力的农村精英外出务工,乡村本土现代组织资源比较缺乏,而大量的外出和本地乡贤却有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积极性,是发展民间组织可资利用的现成社会资本。2011年6月,在“广东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云安县,以自然村为基础,试点启动培育和发展乡贤理事会。自然村乡贤理事会坚持村民自治、补位辅助、规范管理三原则,是以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开展互帮互助服务为宗旨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农村社会组织,其成员主要是具有独立民事责任能力的经济文化管理能人、老党员、老干部等有威望、有能力的乡贤和热心为本村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人士;其产生方式是自然村(村民小组)推荐提名,经村(社区)党支部审核,由自然村(村民小组)公布后确认成为理事,并由理事会议选举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其主要职责是协助调解邻里纠纷、协助兴办公益事业、协助村民自治,弥补农村基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不足。
自然村乡贤理事会为探寻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其一,在社会管理新格局下,党政主导与农民主体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两翼”,不可偏废。乡贤理事会在同级党组织、政府、村委的正确领导下,让群众在“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中,增强了农民管理村庄公共事务的能力。其二,传统守望相助、团结和睦的规则意识和宗族、乡约等民间组织在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影响,是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实现群众协同参与的重要资源。其三,现代乡贤接受过现代化信息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与农民的思想意识水平。乡贤构成的网络是农村发展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在农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四,加强和创新农村管理,必须为民事民治作用发挥提供载体。有载体,民事民治才会有抓手、有方向。
第二,搭建外出乡贤网络,促进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我国乡贤文化源远流长,乡贤是古代乡村自治的中坚力量,在传统社会治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浮市籍约有外出乡亲近百万人,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发达城市。为充分发挥外出乡贤的巨大价值,弥补农村社会资源短缺,云浮市采取“聚人心,营造乡贤反哺环境”、“搭平台,外聘乡贤村官镇长顾问”、“培载体,丰富乡贤参与形式”、“建机制,紧密与乡贤沟通联系”、“给荣誉,增强乡贤奉献幸福感”等措施,充分发挥乡贤在促进社会建设及管理中的作用。
第三,建构“向下给力”机制,营造乡贤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离不开宽松的环境、配套的措施。云浮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一大举措就是组织重构,实施镇级大部制改革,实行“以事设岗”,并组建“三办两中心”统揽全局,重点解决组织建设、环境建设、农民增收、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等五大问题。在实行镇级大部制的基础上,简政放权,实行镇级三权扩充,包括扩大镇级事权,将14个县直部门的72项职权下放乡镇;增加镇级财权,逐步提高镇级税收返还比例,最高给予超增部分100%的奖励;强化镇级人事权,使镇党委对配备镇班子副职有推荐权,个别镇班子成员有建议权,镇干部工作问责有处理权,通过放权给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留出空间,通过三权扩充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此同时,云浮市建立县镇村(社)三级社情研判和农情研判机制,成立社情民意咨询机构,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社会资深人士、“两委员一代表”、专家学者、热心社会公益代表资政建言,实现管理的透明化、常态化。
夯实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离不开对乡村社会的重建。乡村社会重建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基层社会”、重新培育社区精神、提高社区发展能力的过程。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农村社会仍然保留着传统村社的遗风遗俗。培育社区精神推进乡村治理,使自然村(组)这个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自治载体得以真正回归,可以在不经意中“惠而不费”地帮助政府实现治理目标。
第一,以传统的民事民治理念充实村规民约,完善农村社区管理制度。云浮市从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入手,归纳、提炼、总结民众在广大农村社会中具有影响力的传统伦理观念,并转化为乡规民约,使传统道德成为村民自觉的行为规范,促进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至2012年9月,全市制定村规民约3904个。其中的典型是云城区安塘街下白村,其村规民约来源于历经500多年的陈氏家训,融入了体现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新元素,逐步形成现在的下白村村规民约,涵盖了村领导小组选举、村务议事、财务管理、福利分配、厂场管理、村容村貌管理、治安联防、志愿服务等方面,是村务管理的基础。
第二,利用乡村传统伦理文化资源,强化文化认同和教化功能。对于本地人来说,源远流长的村志村史、传统旧物,其润物无声的教化效果,往往胜过华丽的博物馆、纪念馆,也胜过宏大叙事的道德教化。云浮市在农村治理中,比较注重组织修撰村史、村歌、村民荣誉榜等,取得了看得见、记得住、印象深、感染力强的激励和教化效果。如云安县石城镇留洞村委横洞村将村史、村歌、公德榜等张贴上墙,把1863年第一代村民远迁而来的发展历程及好人好事、重大事迹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通过文化记忆的呈现,发挥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第三,弘扬和睦宗族的优良传统,凝聚族群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同宗同祖,血浓于水,正确引导、合理利用这种宗亲文化,使之形成强大的合力,就能顺利推动社会的发展。云浮市农村有不少大族大宗,通过凝聚宗族力量,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云浮市的做法对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有启发意义。第一,重塑社区内部的文化价值观念,以降低乡村治理的组织成本。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必须重塑社区内部的文化价值观念,以降低合作的组织成本。第二,促进社会建设及管理要抓住农村“熟人社会”特点。挖掘利用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当今我国农村社区生活的实际加以创新,重塑富有特色的现代社区精神,这既是当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的精神动力。第三,挖掘传统文化治理资源,塑造社区精神和社区发展能力,离不开基层党委政府主动创造条件,积极营造氛围。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和方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提供平台、载体、项目和抓手,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治和教化功能落实在具体的政策操作平台之上,与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一是搭建“理事”平台,让乡贤“理事”有抓手。云浮市根据不同标准将自然村评为“自强村”、“自助村”和“基础村”,通过村自评、镇助评、县审核、市核定、发证书牌匾、长期公布等程序,实施分类管理。自然村分类管理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竞争激励机制,引导乡贤理事会组织理事参与自然村分类评选,增强了乡贤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向性、积极性。2012年,全市乡贤理事会成员参加助评自强村、自助村、基础村100470人次,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竞争性“以奖代补”项目,使后税负时代建立在“一事一议”基础上的几乎失灵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再次被激活。
二是发展文化产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云浮市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和特色经济活跃的优势,把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经济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把文化产业作为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夯实文化传承基础。以禅宗六祖文化、南江文化、石艺文化等为引领,加快推进中国禅宗文化村、藏佛坑文化景区、神仙谷景区等项目建设,在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宣传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创新诚信文化传播载体,推进信用云浮建设。云浮利用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的契机,结合“三打两建”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信用文化建设。始终把建设信用云浮贯穿于创新社会管理全过程,采取日常宣传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公职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社会服务从业人员、学生等群体的信用培训,把培养信用意识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意识。还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信用村、信用户的评价标准中,比如,对尊老爱幼、言而有信等传统优秀道德行为给予加分,对打架赌博、借钱不还等不良行为给予扣分,甚至一票否决。有些村还制定对参与村集体义务劳动、热心社会公益捐资等项目给予加分,使农民自觉向信用户标准看齐,促进农村社会管理。通过推进信用村、信用企业建设、信用成长工程,使诚信文化落实到信用社会和信用经济建设。
四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管理常态化。《云浮市道德模范评选暂行办法》对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模范进行评选表彰奖励。一是表彰道德模范个人,二是表彰道德模范家庭,三是表彰道德模范基层组织。
第三篇:以服务促发展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以服务促发展 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十二小区第二社区党总支
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基层党组织存在于社会之中,直接受社会的决定和影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十二小区第二社区党总支始终坚持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为民服务为核心,着力加强社区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不断提高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水平,有力的推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一、社区基本概况
十二小区第二社区北起北五路,南至北四路,东临西小路,西毗西三路,辖区面积0.5平方公里,有楼房45栋,1747户,总人口5280人。社区内大型商业网点众多,有服装城、亿家服饰、天宏家居城、泰康市场、西小路建材一条等商业网点,在此经营的商户达1600多家,驻区单位有军分区、西小路地税所、老街街道办事处3家。社区党总支下设7个党支部,其中离退休支部1个,军转干支部1个,下岗失业支部4个,党员142人。
二、社区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一)强化社区党组织社会管理职能,着力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作用,一是整合基层组织服务资源,面向基层党员和群众经常性提供“组织关系接转”、“困难党员
救助”、“党员群众意见收集反馈”等社会服务项目,采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提高党组织服务水平。二是制定《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在完成社区承担的行政性事务办理的同时,重点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引导社区党组织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四点半课堂”、“社区图书室”等社会服务机构,切实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二)拓宽党员群众意见表达渠道,积极回应党员群众的关切和期待 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一是把各级党代表和党员作为联系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纽带,全面推行党代表任期制,配套建立了党代表学习培训、视察调研、联系点等制度,及时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二是制定社区党员联系户、党员重大事项提议、党员联名提议召开基层党员大会(党代表大会)、基层党组织党内询问质询办法(试行)等四项制度,推行党员干部“民情日记”,广泛收集党员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化解矛盾。三是变群众上访为党员干部下访,定期开展党员干部、工作人员大走访活动,建立了社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定期办理反馈群众意见,做深做细做实基层党建工作,让党员干部更近地接触群众,了解民情,分解民忧,解决民难。
(三)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工作水平。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实践证明,社区服务搞得好,社区建设也就不难搞了,因此我们牢牢把握社区服务不放松,健全社区服务功能,提高为民服务质量。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开展保障性、救助性、福利性、综合性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积极组建“党员治安联防巡逻队”、“困难党员帮扶小组、党员居家养老志愿者队伍等多种形式的党员服务组织,为社区居民开展服务。
目前共慰问贫困党员、困难群众58户,发放慰问金近万元。利用社区商业聚集的特点,对社区的无业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促进他们再就业,为就业再就业的人员办理社会保险补贴,宣传社保政策等,使1200多人获得了社保补贴,改善了他们的就业状况。开展面向特殊人群的专项服务,辖区内有64位残疾人,社区党组织对这64位残疾人的基本情况进行逐个的调查了解,对需要帮助的残疾,利用国家政策给他们提供低保救助、医疗救助、残疾人补助,申请轮椅、助听器等多方面的服务。社区卫生站设立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材,供残疾人康复训练用。党员居民养老服务志愿服务队为社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提供聊天、法律咨询、日间照料等亲情服务,受到了老年人的肯定。
社区党组织把治理社区环境卫生作为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周定期组织低保户、社区工作人员打扫无物业管理区的环境卫生外,组织党员志愿者、学生等打扫无物业管理区的道路积雪和环境卫生。组织清理环境卫生120多次。特别是今年把两栋楼之间十年的建筑垃圾清理掉,解除了两栋楼120户居民心理的一块石头,通过一系列的服务工作,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在居民中得到认可
社区在政策宣传、文体活动、治安巡逻、卫生保洁、扶贫帮困、环境保护、关心下一代工作等方面,组织党员志愿者广泛参与,真正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实、做好,满足居民群众、社区管理的多方面的需求,增强社
区党组织的号召力。
三、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加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
建设服务型社区党组织,是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服务功能,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在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有效方法。今年来,在加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1.切实强化服务理念。树立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服务保障作用,从就党建抓党建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一是确立服务发展的意识。立足于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第一要务”意识,把服务能力作为“第一能力”来加强,以“第一要务”来检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效。二是确立服务基层的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把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克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不良作风,把更多的工作精力和时间用到下基层和为基层服务上,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支持基层、多为基层办实事。三是确立服务群众的意识。牢固确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时刻把群众安危、群众冷暖、群众要求挂在心上,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座右铭,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反映群众的疾苦,凝聚群众的力量,真正体现执政为民。
2.突出加强队伍建设。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建设一支政策执行能力强、推动发展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的高素质的服务型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一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居委会组织换届选
举“公推直选”的契机,切实抓好居委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坚持把“配强一把手”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把那些致力于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优秀人才选拔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引导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把精力集中到服务科学发展、热心为民奉献、兴办实事工程上来,增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干部“知政策法规、知岗位职责、知业务知识、知具体情况和会岗位技能、会做群众工作、会沟通协调、会总结推广”的“四知四会”能力培养,着力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
3.积极培育建立社区草根组织,加强草根组织在社区建设服务功能。鼓励社区建立以兴趣为主的社区草根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公益性服务组织,引导他们紧紧围绕社区居民需求,广泛开展“送健康、送温暖、送知识、送服务”等服务,经常性举办政治理论、科普文化、卫生保健、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协调社区卫生机构定期为老年人、残疾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组建社区义务巡逻队,实行楼幢看守,防止盗窃等可防案件的发生。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应急处理工作。一是坚持经常性排查各类矛盾纠纷。要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切实增强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坚持定期和不定期排查相结合、经常性和重点时段排查相结合、分级和分类排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力度。建立健全基层矛盾排查信息报告制度。二是要加大矛盾及纠纷调处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调解矛盾纠纷工作中的作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群众的诉求依法、及时、合理处理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
态。三是要切实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引导,加大《信访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处理违法上访案件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四是依法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认真分析各类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民主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对待群众,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十七大中提出四大建设之一,社区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前沿、第一线,只有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发挥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牢牢把握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发展,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有效手段,是今后社区建设要不断加强的。
十二小区第二社区:马瑞萍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构建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促进村级社会管理创新
构建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促进村级社会管理创新
构建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促进村级社会管理创新
——马祖镇马祖村建设村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简要汇报马祖村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敬请批评指正。我的发言题目是《构建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村级社会管理创新》。
一、基本情况
马祖村全村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辖区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59户,总人口2248人,耕地面积2665亩,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个,形成了以药材、食用菌、水果、花卉、蔬菜和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马祖文艺宣传队,丰富的文化娱乐节目,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06年分别被德阳市、什邡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被德阳市妇联评为“德阳市巾帼文明示范村”2007年被什邡市民政局定为“农村社区试点”,2008年被四川省定为“省新农村示范村”2010年评选为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文明村。近年来,随着各级各部门对马祖村投入的增加,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城乡统筹示范的马祖村发展速度加快。村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本着“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原则,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大好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北京市的援建支持下,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大推进,村社会公共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结合 ‘六进村’ 工作,村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和提升。
二、以信息化网络为平台 健全管理创新机制
马祖村按城乡统筹规划集中重建,三分之二土地被统征统转,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安置小区,村民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社会管理服务没有有效延伸到村级这个末梢,大量的新矛盾、新问题、新诉求交织叠现,例如,1350人重新择业问题成为马祖村社会管理的潜在危机之一。要解决好新矛盾、新问题,回应人民的新诉求、新期待,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是马祖村两委会经常思考的问题。我村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加速推进过程中,村社会管理的内容不断增多,但由于各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重点也各不相同,村社会事务管理的面不断扩大,任务不断加重,如果村级管理内容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很难满足群众对村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也难以提高村社会事务的管理水平。因此我们深知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必须以创新管理内容为重点,创新管理主体是前提,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是突破口;结合我村实际确定以村公共服务为突破口,整合双代便民服务厅和村信息室资源,突出全域覆盖、建立村居管理体系,整合人力资源、建立岗责明晰的管理队伍。整合各部门公共管理职能。整合各项硬软件及行政资源。经过村委会积极申请,在什邡市委、政府及马祖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国内知名软件开发公司开发村居管理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在马祖村率先尝试“三个一”构建村管理综合服务体系试点,以服务为先导,以信息化为手段,创新地震灾区受灾群众聚居区社会管理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平台由综合管理服务站、人口基础数据库、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三部分构成,把劳动、就业、农业、公安、司法等需要通过村行使管理服务职能职责进行整合分类,将办理终端前移到村管理综合服务站,实现了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效率提升;确保了平台有专人管、工作有人抓。建立村民特别是困难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的民生台账,对困难群众家庭实现台账式管理,做到“一事一记、一事一议、一事一办、一事一馈”。通过加快推进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务公开、信息服务等各项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了马祖村社会管理服务的便捷、优质、高效。
建村对接政务管理、延伸公共服务末端的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平台开设9大类公共服务系
统,社会管理8大管理系统。制订了综合服务管理工作流程,村级基层力量整合联动,村级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管理规范。实现了运行规范三化:即村组干部职业化,平台运行标淮化,监督体系制度化。
三、以管理创新机制为平台 将具体工作辐射到农户
马祖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开创了系统的管控命令、事前灭火等自上而下的硬性行政管理手段,以服务为先、管理并重、上下结合的全新综合管理服务模式。一是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政务服务上下闭合,为群众提供事前咨询、网上初审、全程代办等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涵盖医疗健康、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平安建设、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让群众进一道门,上一个网页,办所办之事,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群众满意度明显增强。二是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务的公开透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增强了政府行为的透明度,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了民主管理。三是提高了生产生活的服务效
距什邡城区7公里的马祖镇马祖村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八代祖师马祖道一出生地。依托马祖故里浓厚的禅文化底蕴,在创建省级文明村的征途上,该村发挥“三大优势”,突出“五大抓手”,打出了旅游、工业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三张王牌”,成为德阳市灾后重建中一个集休闲、娱乐、农禅于一体的新的旅游景点,同时也成为德阳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一张名片。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曾专门给予其“伟大祖国和四川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的高度评价。
发挥“三大优势”:
和谐美丽新村入画来
马祖村紧紧依托禅文化底蕴,抢抓机遇,抓经济发展着重打好“三张牌”,促进全村科学快速发展。
——突出“马祖文化优势”,打好“文化旅游牌。发展以禅宗文化为主,农耕文化和休闲娱乐并存的特色经济,开发十字绣、绘画、雕刻等旅游衍生产品,提升旅游产业档次。
——突出“园区发展优势”,打好“工业兴村牌”。打造“省级什邡经济开发区”配套附属产品供应地,引进植物药原料提取企业,建设300亩良种柚金地种植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突出“城乡一体优势”,打好“新村建设牌”。并积极协调村内及周边企业每年解决群众务工问题,实现了村民由“农民”向“工人”转变,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2011年5月,德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开展的寻找”德阳十大美丽新村活动“中,马祖村从51个参赛的村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历史文化美丽新村”。
突出“五大抓手”:
省级文明村创建活动形式多样
在具体创建省级文明村的过程中,马祖村以“建设新家园、倡导新生活、弘扬新风尚”为主题,以实现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为目标,以省级文明村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马祖村注重突出“五大抓手”,即:“抓宣传发动,强化创建意识”、“抓环境整治,改善人居质量”、“抓活动开展,提高村民素质”、“抓法治建设,营造安定环境”、“抓建章立制,促进长效发展”。同时,在创建工作中坚持做到“三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组员的创建领导班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职责任务;二是工作机制到位。制订本村精神文明创建规划及具体详细的公益事业建设计划,明确了奋斗目标,为创建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奠定基础;三是认识到位。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在这方面资金建设地投入都有一定幅度的递增,以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同时,该村还通过广播会、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开展身边好人评选、学习道德模范活动,设置了健康知识宣传栏,宣传卫生防病科普知识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该村还以创建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为载体,扎实推进农村科普工作,村里建有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村医疗室等设施及各种体育运动设施,并成立了文化宣传队,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
通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除了赢得“省级文明村”这块金字招牌外,近年来,该村还先后被授予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城乡统筹示范村”、“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村”、“省级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第五篇:用调解化解社会矛盾 以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用调解化解社会矛盾
以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成立巡回法庭,由法院对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件进行审理,这一做法开辟了交通事故“处理、调解、诉讼、赔付”的绿色通道,有效地简化了诉讼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是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创新举措,是禅城法院与禅城交警第一大队共同创造的一个亮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要求在下一阶段,各区大队要虚心借鉴禅城交警第一大队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的成功经验,迅速行动起来,紧密结合本大队的实际,积极主动与当地法院联系、协调,认真筹措成立交通事故法庭的具体事宜,尽快建立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并力争“三个提高”,一是使工作效率提高;二是使社会效果与执法效果有机统一,执法水平得到提高;三是使人民群众的满意率进一步提高。张凯军副局长还强调,各级交警部门要在实际工作中坚决创新工作理念,要本着“执法为民”和“司法为民”的原则,虚心向法院部门学习,切实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齐心协力建设平安、和谐的佛山交通。
关于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各相关单位:
为及时有效地依法调解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整合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资源,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创新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机制,更好的体现为民、便民、利民、爱民的执法理念,充分发挥巡回法庭与人民调解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依法得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依法得到支持,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依法得到解决,为构建“和谐深圳”、“平安深圳”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关于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践“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针对当前深圳道路交通事故及损害赔偿矛盾纠纷频发的突出特点,建立健全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的巡回法庭以及调解民事纠纷的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充分利用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手段化解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社会矛盾,通过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不和谐因素,通过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互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二、工作目标
要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政法部门的指导协调下,通过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机构工作,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新的调解解决机制。一是使基层法庭在交通事故发生地定期受理并尽早介入案件,实现诉调对接,简化受理手续,缩短诉讼时间,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二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职能优势,积极探索建立调处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工作的调解组织,形成政法各部门相互配合、司法行政部门指导有力、调解网络健全、工作领域拓展、调解质量优化的工作格局;三是通过有序开展调解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纠纷的案件,加强人民调解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做到基础扎实、程序规范、效力提升。
三、重要作用
传统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纠纷解决方式,除了部分纠纷由法院判决和调解外,大量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纠纷是通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行政调解方式解决的,这样不但牵制了过多的警力,影响了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行政调解后如果一方不履约的,受害方还必须通过诉讼程序,由人民法院就原纠纷重新进行审理后方能解决。这种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解决方式不仅占用过多的行政和审判资源,也成为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负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交通事故当事人对损失不大的民事纠纷不愿意走繁琐的诉讼程序,由此引发的越级上访和干扰政府正常工作秩序的现象日趋增多。通过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作为化解民事纠纷的司法救济途径,采取多种形式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问题,能有效解决传统方式的不足,使之在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调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能
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人民调解室。各区司法局根据实际情况,在特区内交警大队以及高速公路交警大队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驻交警工作室),在宝安、龙岗交警大队和光明、坪山新区各辖区交警中队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由各区或街道聘请2-4名人民调解员,负责依法调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案件。各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驻交警工作室)可设立法律咨询室,为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并引导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向法律援助部门提出申请。
五、建立道路交通事故诉调对接机制
各基层人民法院在各行政辖区交警大队设立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工作日内按需要派若干名精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法官驻点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现场办公。负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庭调解、审判和执行等工作。
六、职责分工
(一)人民法院职责
l、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协调各基层人民法院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并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处理的指导;
2、各基层人民法院负责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并依法开展工作,各基层人民法院应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二)公安交警职责
1、为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室等提供办公场所,购置安装饮水机、空调、电话、电脑等相关办公设施;
2、参与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交通法规的培训、档案卷宗管理、业务指导和考核等;
3、提供经过调查取证的相关证据材料移交给人民调解委员会和道路交通事故法庭;
4、负责安排有关保险公司参与人民调解过程;
5、负责办公场地秩序的管理,在调解工作人员及双方当事人遇有紧急或突发情况时,及时予以协助解决。
(三)司法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人民调解组织的建立;
2、负责对人民调解员的招聘录用、技能培训、规范卷宗档案、日常业务管理、工作指导和考核等;
3、负责向各级政府申请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立经费、专职调解员聘用经费,编报和管理交通事故人民调解经费的预算及使用。
(四)保监部门职责
1、在保险行业内进行宣传,提升全行业对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机制工作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推动保险行业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保险赔付义务;
2、指导保险行业研究参与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过程的方式方法、工作流程等事项,开展对人民调解员的保险专业知识培训等工作,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保险知识水平;
3、指导保险行业按照保险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对调解结果进行审核确认,依法执行法院所作出的相关裁判文书(包括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及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义务。
七、工作要求
(一)各方协同,形成合力,成立专门联动机构
各有关单位要树立大局意识、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密切加强联系与配合,对复杂疑难矛盾可采取联合调解的方式,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的合作机制。人民法院在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时,要引导当事人到巡回法庭,简化受理手续,减少诉讼时间,开辟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调解、诉讼、赔付”的绿色通道,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解决民生问题。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纠纷,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中的积极作用,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公安交警部门要大力配合和支持解决办公场地、设备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要与法院审理人员、人民调解员相互协作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及时调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和化解矛盾。各有关单位要成立专门联动机构,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调整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严格规范、提高质量
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遵循依法调解、平等自愿、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依法依规调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要健全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各项工作制度,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全面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质量。
要统一人民调解各类文书的制作,规范人民调解文书的档案管理,建立健全司法所对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审查备案、讲评考核等各项制度,提高调解协议书制作的数量和质量,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打好基础。
要规范专职人民调解员录用标准:除原来已经从事交通事故纠纷调解的人员外,新录用人员一般要求具有法律大专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司法任职资格、律师资格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和从事三年以上人民调解员工作资格的可优先录用或适当放宽标准。对录用的专职调解员要求按有关规定签定合同,保障落实相应劳动工资待遇。司法行政部门在实施中认真组织好专职调解员的上岗培训、授证、考核工作。每个人民调解交警工作室不少于2至4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司法所负责管理指导日常工作,公安机关派员协助。
(三)加强宣传,增强实效
要加大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中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调解工作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形成合力确保人民调解工作有效推进。要坚持在调解过程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着重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结合调解实例有针对性地宣传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工作实效,从道路交通事故的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的发生。
交警大队法律咨询室工作职责
一、为来访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积极合理地疏导矛盾纠纷。
二、对可以通过司法或调解途径得到解决的案件,引导当事人走司法或调解等程序,根据化解矛盾的需要提供相关法律服务。
三、为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和突出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法律意见;
四、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指引或代理申请法律援助;
五、定期参加情况通报会,及时总结经验,纠正偏差,完善机制。
人民调解委员会(交警工作室)工作职责
一、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公开调解,确保调解工作公平、公正。
二、督促当事人履行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协议。
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以因未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四、为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或代理人)提供法律咨询或引导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提出申请的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协助提供法律援助。
五、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宣传,提高公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六、抓好人民调解委员会(交警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和人民调解员队伍管理,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