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加强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的意见(豫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 〔2005〕47号 【发布日期】2005-12-02 【生效日期】2005-12-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加强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的意见
(豫政 〔2005〕4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城市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法律依据和重要手段,具有优化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关系到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我省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经济社会转型正在日益加快,但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还一直沿用计划经济的内容、模式和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现就改进和加强全省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合理和节约利用资源,加强对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全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建立快捷高效的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机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增强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
二、改进城市规划编制内容
(一)调整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从注重传统的职能、规模、空间结构转向注重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结合本地经济基础、资源环境和区位条件,认真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提出加快城镇化的具体措施;确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目标,明确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和范围,制定区域开发管制措施;明确区域内城镇和乡村建设标准;统筹安排区域内的交通、环保、防灾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重点要从注重城市的性质、规模、功能定位转向注重合理控制环境容量,科学确定建设标准,统筹安排基础设施,有效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
注重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全面体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目标。城市发展规模应保持适度弹性,要依据水源、土地等资源条件和环境保护总量控制指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用地布局要注意多功能互相融合,保持布局结构的开放性。特大城市要依托大容量的快速交通轴线确定城市空间布局。加强规划的控制性,划定禁止、限制与适宜建设的区域,搞好森林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注重突出城市特色。
确立节约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制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措施。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城市规划用地标准,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规模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目标,科学确定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增强城市功能,创建良好人居环境。公用设施建设标准及城市用地指标,要考虑城市流动人口的需要。
注重完善城市交通设施,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
(三)调整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内容。高度重视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实行定期滚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重点,要从注重城市用地扩展转向控制引导和综合协调各类建设时序,解决好近期城市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要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城市集中紧凑、成片配套建设。突出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选址和建设时序。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原则,大力推行地下共同管沟建设,积极推广无开挖施工技术。凡未纳入近期建设规划、统一配套建设的地下基础设施,不得破路施工,坚决纠正城市道路重复开挖的陋习。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开发改造规模和范围,避免盲目拆迁和分散建设。明确规定土地出让的规模及开发内容,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引导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严禁浪费土地。
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制定城市传统风貌和历史街区保护措施,传承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确定环境保护总量控制指标,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搞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
(四)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重点,要从注重确定开发项目转向优化整合空间布局,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塑造优美景观,创建宜居环境。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科学确定容积率指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明确各地块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标准,合理确定绿地、停车场等公共空间,配套完善供排水、电力、燃气、热力、通讯、有线电视等公用设施。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要覆盖全部近期建设地块。
各个层次的规划编制,要把涉及公共利益、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资源和环境保护、公用设施等重要规划内容明确为强制性规划内容,并编制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说明。
三、改进城市规划编制方式
(一)完善规划编制体系。积极开展豫北、豫东、豫南、豫西等地区的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中原城镇群规划相对接。积极开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等重大规划问题的研究,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普遍开展年度建设规划编制,加强对当前各项建设的综合协调。加大城市中心区、出入口及其他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编制力度,突出城市特色。
(二)引入规划编制竞争机制。放开全省规划编制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单位,严禁地方或行业保护。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各类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编制,必须公开招标,优选规划编制单位。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其重要地段详细规划的编制单位,必须具备甲级规划编制资质。
(三)多部门参与规划编制。当地人民政府要组织规划、建设、市政、园林、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交通、环保、消防、水利、林业、电力、通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文物、旅游、人防、地震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使城市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区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等相互协调、衔接。
(四)加强公众参与。各类规划在开始编制前,要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公众意向。规划方案提出后要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4周。
(五)强化专家把关。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区域与城乡统筹、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的重大专题研究,应当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课题负责人。各类城市规划的编制成果在报批前,须经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进行技术评审,评审意见作为修改完善和审批规划的依据。
省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成立由省内外城市规划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对全省城市的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要地段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进行技术评审。
四、改进城市规划审批工作
(一)规范规划调整审批办法。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非强制性规划内容,需报原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及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经当地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原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对其规划中非强制性规划内容的调整,需报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控制性详细规划,须经当地城市规划委员会表决通过,方能依法批准实施。对其规划中非强制性规划内容的调整,需向当地城市规划委员会备案。
调整城市规划的强制性规划内容,要专门组织论证,并就调整的必要性提出专题报告,经原规划审批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城市规划按法定程序重新报批。
城市主要商业中心、行政办公区、机场和火车站等城市主要出入口、主干道两侧等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需报其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二)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市、县成立由当地人民政府及城市规划、建设、园林、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交通、环保、消防、水利、林业、电力、通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文物、旅游、人防、地震等部门的代表、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和社会各界的群众代表组成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其中专家和群众代表的名额不低于50%。委员会审议的议题须由2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改进和加强城市规划编制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加强城市规划编制
与审批工作的意见
豫政 〔2005〕4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城市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法律依据和重要手段,具有优化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关系到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我省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经济社会转型正在日益加快,但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还一直沿用计划经济的内容、模式和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现就改进和加强全省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合理和节约利用资源,加强对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全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建立快捷高效的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机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增强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
二、改进城市规划编制内容
(一)调整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从注重传统的职能、规模、空间结构转向注重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结合本地经济基础、资源环境和区位条件,认真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提出加快城镇化的具体措施;确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目标,明确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和范围,制定区域开发管制措施;明确区域内城镇和乡村建设标准;统筹安排区域内的交通、环保、防灾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重点要从注重城市的性质、规模、功能定位转向注重合理控制环境容量,科学确定建设标准,统筹安排基础设施,有效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
注重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全面体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目标。城市发展规模应保持适度弹性,要依据水源、土地等资源条件和环境保护总量控制指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用地布局要注意多功能互相融合,保持布局结构的开放性。特大城市要依托大容量的快速交通轴线确定城市空间布局。加强规划的控制性,划定禁止、限制与适宜建设的区域,搞好森林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注重突出城市特色。
确立节约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制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措施。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城市规划用地标准,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规模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目标,科学确定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增强城市功能,创建良好人居环境。公用设施建设标准及城市用地指标,要考虑城市流动人口的需要。
注重完善城市交通设施,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
(三)调整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内容。高度重视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实行定期滚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重点,要从注重城市用地扩展转向控制引导和综合协调各类建设时序,解决好近期城市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要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城市集中紧凑、成片配套建设。突出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选址和建设时序。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原则,大力推行地下共同管沟建设,积极推广无开挖施工技术。凡未纳入近期建设规划、统一配套建设的地下基础设施,不得破路施工,坚决纠正城市道路重复开挖的陋习。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开发改造规模和范围,避免盲目拆迁和分散建设。明确规定土地出让的规模及开发内容,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引导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严禁浪费土地。
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制定城市传统风貌和历史街区保护措施,传承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确定环境保护总量控制指标,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搞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
(四)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重点,要从注重确定开发项目转向优化整合空间布局,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塑造优美景观,创建宜居环境。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科学确定容积率指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明确各地块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标准,合理确定绿地、停车场等公共空间,配套完善供排水、电力、燃气、热力、通讯、有线电视等公用设施。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要覆盖全部近期建设地块。
各个层次的规划编制,要把涉及公共利益、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资源和环境保护、公用设施等重要规划内容明确为强制性规划内容,并编制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说明。
三、改进城市规划编制方式
(一)完善规划编制体系。积极开展豫北、豫东、豫南、豫西等地区的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中原城镇群规划相对接。积极开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等重大规划问题的研究,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普遍开展建设规划编制,加强对当前各项建设的综合协调。加大城市中心区、出入口及其他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编制力度,突出城市特色。
(二)引入规划编制竞争机制。放开全省规划编制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单位,严禁地方或行业保护。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各类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编制,必须公开招标,优选规划编制单位。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其重要地段详细规划的编制单位,必须具备甲级规划编制资质。
(三)多部门参与规划编制。当地人民政府要组织规划、建设、市政、园林、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交通、环保、消防、水利、林业、电力、通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文物、旅游、人防、地震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使城市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区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等相互协调、衔接。
(四)加强公众参与。各类规划在开始编制前,要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公众意向。规划方案提出后要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4周。
(五)强化专家把关。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区域与城乡统筹、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的重大专题研究,应当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课题负责人。各类城市规划的编制成果在报批前,须经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进行技术评审,评审意见作为修改完善和审批规划的依据。
省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成立由省内外城市规划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对全省城市的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要地段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进行技术评审。
四、改进城市规划审批工作
(一)规范规划调整审批办法。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非强制性规划内容,需报原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及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经当地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原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对其规划中非强制性规划内容的调整,需报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控制性详细规划,须经当地城市规划委员会表决通过,方能依法批准实施。对其规划中非强制性规划内容的调整,需向当地城市规划委员会备案。
调整城市规划的强制性规划内容,要专门组织论证,并就调整的必要性提出专题报告,经原规划审批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城市规划按法定程序重新报批。
城市主要商业中心、行政办公区、机场和火车站等城市主要出入口、主干道两侧等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需报其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二)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市、县成立由当地人民政府及城市规划、建设、园林、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交通、环保、消防、水利、林业、电力、通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文物、旅游、人防、地震等部门的代表、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和社会各界的群众代表组成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其中专家和群众代表的名额不低于50%。委员会审议的议题须由2燉3以上的委员参加进行投票表决,表决同意的票数超过有效票数的2燉3方能通过。审议涉及旧城改造、居民区建设的规划项目,要吸收相关社区一定数量的群众代表参加。
(三)简化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审批程序。除少数由当地人民政府指定审批的重要项目外,一般工程建设项目由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直接审批。
(四)明确规划审批时限。城市总体规划在受理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批复,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在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批复,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在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批复。
五、加强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
(一)规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程序。组织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先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就修编的必要性和主要规划目标进行论证,报经原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认定后,方可开展规划修编工作。未经认定擅自修编的,不予审批。
(二)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分类指导。规划实施没有到期、规划用地规模和范围尚未突破的城市总体规划,除因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调整原因外,原则上不考虑修编。规划即将到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先组织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并积极开展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专题研究。规划已经到期或规划用地规模和范围已经突破的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抓紧按照法定程序组织修编,并尽快依法报批。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可适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并严格实施规划统一管理。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公共监督。除有保密要求的内容外,各类规划审批成果要及时在规划展览馆和公开的电子网站上进行长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详细规划及规划审批项目,必须建立健全规划公示、听证制度。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时,要将规划审批主要内容在项目选址地点向社会公示。
各地要高标准搞好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建设地点要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便于对外开放。
(四)严格评审城市重要建筑设计方案。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主干道沿街及其他重要地段的建筑设计方案,应由高级注册建筑师或规划师主持进行多方案比选。
(五)实施城市规划效能监察制度。各市政府要认真开展城市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及时对辖区内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六、加强组织领导
规划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工作,市长、县长是城市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各省辖市和县城的规划编制好、执行好,充分发挥好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龙头作用。要制定具体措施,切实做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十二月二日
第三篇:浅议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的改进
浅议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的改进
夏自圣
作者简介:合肥高新区规划分局,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再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的改进。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编制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认识的进步,可以说已经得到了各国政府和社会上各方面人士的共识,它给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应该考虑到新的理论依据,确立了新的目标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任何国家,城市规划都是在法律上确定的,政府作为引导、控制和管理城市发展的主要手段。城市规划工作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立法与执法的法制建设不完善,城市开发建设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诱导和控制,往往就会破坏已确定的规划,造成城市发展的无序,导致总体上的不经济,这就是城市规划管理中随意性的体现,也是在社会上比较侧重宣传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规划自身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的欠缺,城市不能得到合理发展,同时也常常会给来自各个方面的建设投资造成阻碍,使城市丧失很多的发展机会,加之现行的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内容还基本上局限在建筑与市政建设的范围,对于完成以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的规划、确定显得很无力,这是城市规划编制中要不断研究改进的问题。
本文就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一些思路与方法提出一些看法,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希望对我国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所参考。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自然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在《我国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所要达到的7个目标,即经济增长、社会平等、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控制人口、保护资源、技术开发与管理风险、以及改善环境。是当前我国发展,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发展模式。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对其描述为: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有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尖锐中而提出的。所以,目前社会各种媒体往往是把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并列或互用,其实是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狭义化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的模式,而不是等同于良好环境等简单的目标。它是一种新的价值观,这种有条件、有限度发展的观点,是规范我们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对于我们研究城市规划编制,促进城市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生态系统发展规律上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要求在发展中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不给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因此,城市规划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应该考虑如何利用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生态控制理论的技术方法,对城市的组合与分布、结构与功能、城市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城市土地使用的演替、城市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等等进行研究,并将其用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为挖掘城市内部潜力,开拓可持续发展机会寻求对策。也就是要用其原则讨论城市规划编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城市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上,我们往往在城市子系统研究上下功夫多,资料也丰富,实际上把握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和功能,是要讨论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有如大量不同灰度的方格组成的一张照片,每个方格的边界和灰度都很清楚的时候,是看不到它所反映的画面内容。只有这些方格的边界得到相互的融合,我们才能看清这张照片的整体面貌。此时的方格就像城市中的子系统,只有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把握住整个城市。传统的城市规划恰恰就缺少这种方法。而生态控制论指出,规划中提高城市自我调节能力,就要明确城市的整体功能,任何对城市整体功能无益的结构性增长都要通过各种方法加以限制和禁止。也就是说子系统的增长要服从于城市整体发展的需要。城市规划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的协调发展。城市系统存在多种正负的反馈环,其中负反馈是维系系统稳定的关键,在城市发展不同时期起到主导的作用的,一定是某些限制因素,它决定了城市的承载能力,是规划中必须加以利用或解决的关键。随着限制因素的解决,城市系统就会有一个新的发展。这些限制因素,有的是资源或承载力,也有的是政策因素,比如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城市改建,当没有找到合理解决途径时,就会成为一种限制因素,当解决后,旧城改建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一般说,编制城市规划是依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在当前认识水平下对未来的预测而设计的对策,这就要求掌握城市各个方面发展的最新技术经济政策。有的学者提出无最终目标规划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规划实施的每一步都有新情况,而新情况又成为下一步规划的出发点。这种观点在城市规划界也早有论述,在70年代W.Bor著《城市发展过程》一书中就指出,应该把规划看作连续的发展过程,必须放弃过去那种认为我们能够为城市搞一个固定规划的想法。我国生态学者王如松提出的物理系统与人类生态系统研究的区别,可以对城市规划的编制有所启发。可以说,城市规划的制定更符合生态思维的过程。实现规划的途径也决不是唯一的路径,正如吴良镛先生起草的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宣言所说,“殊途同归”。
总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可以为城市规划的编制提供丰富的思想和方法,应引起规划师的充分重视。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几点改进思路
城市规划编制思路的开拓和方法的改进,首先取决于规划者,特别是规划组织者和决策者的观念要不断创新。从上述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理论出发,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思路:
2.1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要广泛组织社会各方面人士参加和广泛汲取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透明度。高透明度是促进城市规划法制化的必须,也是实现城市规划社会参与的前提。在规划的各个阶段都要有群众参与的法定程序,通过规划者、决策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群众的对话,把规划者的意图交给群众,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信息反馈给规划者,建立这种双向交流的渠道,将有助于使规划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变化,以及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这应该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给城市规划带来的重大变化。
近些年来,城市各个系统和部门都开展了本行业的科学研究,在气象、环境、能源、交通管理,以及数字城市、城市生态等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仅市科委就集中了很多,要建立有效渠道转送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部门。同时还应该组织一些高层次研究人员,消化吸收这些科研成果,把它转化为规划政策和措施,是提高规划水平的有效措施。这一环节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应努力加以改变。
2.2 从更高一层次上扩充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不能脱离区域的研究,要建立在更宏观的一个层次上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才能使城市的发展有更大调整的余地。城市总体规划在编制前应研究确定一个战略性的纲要,同时还应该进行区域的生态敏感度的评价,提供对生态敏感地区的建设控制和最适宜发展地区的依据。
由于当代城市规划的工作目标包括经济、社会和物质三个目标,因此,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吸收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化途径的研究成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向城市流动趋势),城市化的水平和趋势不仅反映在农村和城市人口的比例上,还与人口的分布特征、城市功能、结构、设施相关,城市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化的进程。因此,要 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使之能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有机结合,成为城市及城市内部地区发展的动力。比如大城市卫星城的规划与建设的研究,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为什么有的卫星城规划建设了50多年还未能形成规模,就是缺少其动力学机制的考虑。因此,城市规划不能只停留在城镇物质建设讨论上。对于城市内部地区功能的变化,大到商业地区、CBD地区的形成,小到危改区、历史风貌保护区,也要用动态的观点,在不断的滚动过程中实现规划目标,使规划真正发挥出对地区功能演替的引导和控制的作用。
2.3 研究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成果及其表达形式
应该明确,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纲要性的文件,它所描述的是远景规划,重点是勾划出城市发展的政策目标。其万分之一或五千分之一的图纸只能用作宏观管理,而真正具有法律依据的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所以在总体规划阶段的成果,应以宏观的、战略的文件为主,描述城市的现状,并以人口的结构、规模和经济结构和规模作为预测的基础,讨论城市发展的各项指标的增长,重点是土地使用的结构和布局。专项规划不宜过繁。主要是人口与城市化、能源与水资源、交通与市政、环境与生态,还应讨论近期建设规划。在图纸的表达方法上,不能用面现状图的方法去画规划图。国外分区制的规划方法我国已经开始借鉴,由于它限制建设与地区功能不符的建筑,这就有利于地区功能的更新,也有利于实现动态的过程规划。
在新一轮的总体规划编制时,还应检讨上轮总体规划实施的情况,找出加强和调整的重点,应是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对于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重大措施和政策,还要进行影响评价和政策试验,作为总体规划的重要附件,可以有效地评价规划的效益。因为传统规划为解决系统中的某个问题,考虑的往往是对系统施加强大的人为影响,而忽视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有其内在的生物控制法则的规律,这就会产生许多有害后果。对于这种“副作用”,难于事先准确估计,所以对进行评价将是完善规划的重要内容与程序。
把有法律效力的规划赋予控制性详细规划,其深度对于新开发地区应达到政府实施土地出让的规划条件。成熟的,要用法定图则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所谓增大规划储备,就是要有计划的编制这种规划,使规划管理有依据而更加主动。
2.4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改进
要着眼于提高城市系统功能的自我调控能力。目标是达到整个城市系统的高效、协调共生和持续发展。在现行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上,按照生态控制论的原则,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更加广泛的规划指标体系,讨论它们之间的正负反馈关系,特别要注意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限制因素,它将决定其负反馈影响的其他要素的发展;二是根据土地的区位和社会需求,进行以土地开发为主的土地适宜性分析,通过土地价值与土地市场的研究,进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开发地区或城市内部的改造地区,应该提出土地使用建议表,提供不同时期土地适宜性的选择;三是要开展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包括城市空间体系的总格局和重要节点的构想;四是要讨论规划实施的建设时序,城市是多维空间的发展,时序是研究规划实施的重要内容。实施的次序不仅关系着效益,同时由于实现规划内容在时间上的不同,也将会对规划的目标和其他内容引发不同的变化;五是规划也要引进竞争机制,对重大项目的规划论证应当采用招投标的办法选优方案和优选队伍。
2.5 规划要研究其实施的软环境
城市规划的实施要考虑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政策,如人口政策、土地政策、能源政策、市政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政策,以致经济税收等政策,都是制定和实施规划的重要依据。其中特别是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已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土地的供给是控制城市建设规模最有效的手段。规划指导好土地的出让对于
实施城市规划起着关键作用,应该特别予以重视。因此软环境是城市经济运行,规划实施走上良性循环的必要保证。
要不断完善实现规划目标过程中的决策体系(规划、计划)、运行体系(计划与规划的管理体制、跟踪监测)和保证体系(法规与技术标准、公众参与、行政措施)。特别要注意使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能与政府的政策紧密结合。按照三个体系要求实行在总体目标下的滚动性调整。因此,要把做好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措施。
2.6 建立城市规划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计算机辅助决策
最近几年,城市规划工作中计算机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只是限于数据、图形的存储和查询,如何建立实用的包括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实现计算机的辅助决策,还有很大差距。除了认识上的问题以外,也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是怎样把规划的思考过程概念化、逻辑化、程序化,学习城市绳梯研究建立起概念模型,就可以借助计算机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决策。这项工作特别有利于开展规划的评价和政策试验。
现在关于宏观研究的模型有很多,如城市规划的门槛分析、地理学的引力模型、控制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人口模型、交通流模型和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模型等等。传统数学模型规划与实际规划难于结合的原因,就在于实际系统中的许多参数在决策过程中往往是确定的,难于向计算机软件工作者提供,因此数学工作者凭借若干假设而做出的几个有限优化结果,也就往往不符合决策者的要求。应该建立一种把决策者、有经验的专家和数学工作者结合在一起、与大脑思维相仿的规划方法。这一规划流程包括系统分析、确定变量的初值和上下界,选择系统各优化阶段目标,利用规划原则和数学优化手段,通过人机对话,产生出协调系统功能的规划方案。这种模型的思路,可以逐步实现计算机辅助决策。
参考文献
[1]于春普:《系统化、生态化、现代化———城市生态学与开拓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北京规划建设1994年
[2]王如松 《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3]杨邦杰等 《城市生态调控的决策支持系统》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4]宋晔浩《结合自然整体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第四篇:豫政〔2012〕46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工作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工作的意见
豫政 〔2012〕46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1〕26号),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方针,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提高全省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水平,防止瓦斯事故发生,促进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47号)等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抽后采、防治与利用并举的方针,落实防治责任,完善政策措施,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基础工作,强化监管监察,加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拓展煤矿瓦斯利用范围,遏制重特大瓦斯事故发生,促进煤矿瓦斯防治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目标。构建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长效机制,提高煤矿瓦斯抽采率和利用率,为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按照《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要求,煤矿瓦斯抽采必须达标,利用率达到60%以上;地面煤层气年抽采量达到3亿立方米。高瓦斯煤矿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全部达到国家瓦斯治理示范矿井标准。
二、加强领导,落实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责任
(三)加强对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省、省辖市、县(市、区)煤矿瓦斯防治协调机构,健全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煤矿瓦斯防治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落实专职人员、专用经费。
煤炭企业必须设置专门的瓦斯防治机构,明确专职负责人,配齐工作人员。煤矿要成立相应机构,配齐工作人员。
(四)煤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煤矿矿长是瓦斯防治和利用的第一责任人。煤矿总工程师是瓦斯防治和利用的技术负责人,负责瓦斯防治和利用的科研、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
(五)具备条件的煤炭企业可建立煤矿总工程师为第一副职的责权对等机制。高瓦斯煤矿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矿长要具备瓦斯防治工作经历。
(六)煤炭企业和煤矿要健全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设置由总工程师直接管理的生产技术、一通三防、地质测量、科研等技术管理部门或机构,建立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专项工程和经费由总工程师负责的制度。
(七)严格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责任考核。各级政府每年与所属煤炭企业签订瓦斯防治和利用目标责任书,坚持定期考核通报,将瓦斯防治和利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煤炭企业、各级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煤矿瓦斯事故约谈、警示及瓦斯防治和利用督查督办制度。
三、多措并举,提高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水平
(八)对没有实现抽、掘、采平衡的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其最高产量限定在核定生产能力的80%以内。
(九)煤炭企业要编制瓦斯防治和利用中长期规划,要制定瓦斯防治、月度计划,实行“一矿一策”、“一面一策”。
(十)具备保护层开采条件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优先开采保护层,并做到连续和规模开采。应开采保护层但未开采的,严禁开采被保护煤层。保护层及被保护煤层开采设计必须报煤炭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十一)开采不具备保护层条件的突出煤层,鼓励采用地面钻井抽采瓦斯;煤层瓦斯压力高于1.5兆帕和煤层瓦斯含量大于15立方米/吨的,必须采取顶(底)板岩巷穿层钻孔预抽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保护煤巷掘进,预抽时间不少于3个月;回采工作面区段采用顶(底)板岩巷穿层钻孔或顺层钻孔预抽煤层瓦斯,预抽时间不少于6个月。
(十二)高瓦斯煤矿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要保证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与抽采达标煤量相对平衡,瓦斯抽采工程要系统设计、超前施工,确保年抽采达标煤量不少于动用煤量。完善矿井抽采达标煤量评价制度,每年必须对抽采达标煤量进行评价,并依据矿井瓦斯抽采达标煤量编制矿井生产计划。
(十三)煤矿瓦斯防治要做到地面抽采和井下抽采相结合,提高瓦斯抽采量,做到应抽尽抽、先抽后采,实现煤与瓦斯共采。高瓦斯煤矿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必须建设地面瓦斯抽采系统,瓦斯抽采系统设计能力不低于需要能力的2倍。
(十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重点扶持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充分发挥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地面煤层气抽采和利用的专业化作用,积极开展地面煤层气抽采和利用技术研发,实现地面煤层气抽采和利用规模化、产业化。
(十五)煤矿要严格按照国家《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暂行办法》鉴定瓦斯等级。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不得降低瓦斯等级。对所开采煤层瓦斯压力超过规定限值、相邻矿井同一煤层曾发生过突出事故或鉴定为突出煤层,以及发生瓦斯动力现象等情况的矿井,煤矿要及时申请鉴定瓦斯等级;瓦斯等级鉴定完成前,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管理。
(十六)高瓦斯矿井各煤层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非突出煤层在新水平首次揭煤时必须采取综合防突措施。
(十七)加强对瓦斯防治装备、抽采计量装置的校验工作,严格执行定期校检计量仪器仪表规定,确保设备运转良好、计量准确。
四、完善体系,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保障工作
(十八)停止核准6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建设项目。
(十九)建立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技术服务市场机制。煤炭企业要组建煤矿瓦斯防治专业化队伍,不具备组建专业化队伍条件的必须委托专业化队伍进行瓦斯防治。
(二十)按照国家《煤矿企业瓦斯防治能力评估管理办法》和《煤矿企业瓦斯防治能力基本标准》要求,组织开展煤矿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工作。
(二十一)建立省煤矿瓦斯防治专家库,实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专家定期会诊制度。
(二十二)鼓励和支持具备瓦斯防治能力的煤炭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成立专业化瓦斯防治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技术咨询和工程服务。
五、政策支持,形成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长效机制
(二十三)省政府每年安排资金用于奖补煤炭企业瓦斯防治和利用。各级政府要优先保障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项目所需要素,支持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二十四)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奖补资金的使用范围:
1.地面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工程项目;
2.煤矿瓦斯防治工程、煤矿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建设项目;
3.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技术、装备研发及推广;
4.表彰瓦斯防治和利用先进单位和个人;
5.其他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项目。
(二十五)省财政厅负责制定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补助条件、标准等。
(二十六)高瓦斯煤矿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提取的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不低于50元/吨,其中用于瓦斯防治的不低于60%。地面煤层气抽采工程投入要逐年增加,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另提取10元/吨专项用于地面煤层气抽采和瓦斯利用。(二十七)作为保护层开采的不可采煤层,随可采煤层一次性无偿配置给煤炭企业;作为保护层开采的薄煤层,要配置给开采保护层的煤炭企业。高瓦斯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煤矿采矿权价款分期缴款期限按国家规定为10年。
(二十八)要优先安排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项目建设用地,保障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项目建设临时性用地。
(二十九)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煤炭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引进瓦斯防治和利用专业人才。
六、严格考核,强化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监管监察
(三十)煤炭企业必须每季度进行一次瓦斯防治专项检查。煤炭行业管理等有关部门每半年要对瓦斯防治和利用投入资金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对投入不足的企业,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逾期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停产整顿。
(三十一)完善瓦斯防治重大隐患逐级挂牌督办、公告、隐患和事故举报奖励制度。
对存在通风系统不合理、应建未建瓦斯抽采系统、抽采不达标、区域性治理措施不落实等重大隐患的煤矿,由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牵头督办。
(三十二)省煤矿瓦斯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安排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奖补资金项目。省煤矿瓦斯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考核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项目建设情况、指标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
(三十三)建立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考核制度,由省煤矿瓦斯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考核奖惩办法》。按照有关规定,省煤矿瓦斯防治领导小组对瓦斯防治和利用先进单位、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三十四)对下列煤矿,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责令其停产(建)整顿:
1.不具备瓦斯防治能力的煤炭企业所属的高瓦斯煤矿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
2.未落实区域综合防突措施或区域治理效果不达标的煤与瓦斯突出煤矿;
3.应建未建瓦斯抽采系统或抽采不达标的煤矿;
4.超能力组织生产的高瓦斯煤矿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
5.因瓦斯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1个月内发生2次瓦斯超限的煤矿;
6.其他按规定应当停产整顿的煤矿。
(三十五)对下列煤矿,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提请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1.不具备瓦斯防治能力、经整改不达标,且未与具备瓦斯防治能力的煤炭企业重组的煤炭企业所属的高瓦斯煤矿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
2.1个月内发生3次以上瓦斯超限但未追查处理,或因瓦斯超限被责令停产整顿但仍组织生产的煤矿;3.发生较大及以上瓦斯事故,且地质条件复杂、安全生产系统存在重大隐患、不能有效防范瓦斯事故的煤矿。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五月四日
第五篇:豫政 〔2012〕17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
发展的指导意见
豫政 〔2012〕1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强城市发展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重大意义
(一)准确把握内涵特征
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是服务业企业(机构、商户)集中布局、服务业集群发展、服务功能集合构建、空间和要素集约利用,促进大容量就业的服务业集聚区,是为城区和周边区域提供综合服务的城市功能区。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与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中心城市组团等共同组成了我省科学发展的载体体系。
中心商务功能区是在省辖市市区和未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内,集聚金融、信息、研发、企业总部、中介服务及商业贸易等机构,拥有商务办公、会展(展示)、酒店、公寓、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能够为区域经济活动提供综合商务服务的城市功能区。
特色商业区是在省辖市市辖区和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内,集聚相关服务业企业,形成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为一定区域提供特色商贸服务和相关商务服务的服务业集聚区。
(二)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符合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趋势和规律,对于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构建中原经济区支撑体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将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效应,更好地服务周边发展。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城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有助于加快城区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在城区经济中的比重,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增强城区产业支撑,提升城区经济实力。
———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创发展新优势。积极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有助于构筑资本、技术、信息、人才集聚平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中心和研发基地,引进高端项目、高端机构、高端品牌和高端人才,形成服务业发展新高地,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把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加快城区经济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的突破口,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政策扶持,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努力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城区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发展服务中心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为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科学定位。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城市布局,合理确定服务区域、功能定位。强化规划引导,增强规划前瞻性,高水平编制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与其他重大规划紧密衔接,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根据各地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功能定位,分类明确发展目标和产业重点,有序组织实施,促进快速健康发展。
———完善功能,集约节约。结合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经济、生态、人居复合,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产城互动,扩大就业。把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建设作为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依城促产、以产兴城,促进企业和机构集中布局,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吸纳就业能力。
———创新机制,开放带动。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创新管理体制、商业运作模式和项目融资方式,完善支持政策,激发发展活力。加大开放招商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境内外资本,以开放促发展、促提升。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成为中原经济区高端服务平台,每个省辖市和未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市)形成1个中心商务功能区,每个省辖市市辖区和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培育1个业态先进、个性鲜明、集聚效应显著、拉动作用突出的特色商业区,成为城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到2020年,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成为中西部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各市、县中心商务功能区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商务功能进一步突出,特色商业区的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生态协调的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城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的地位作用。突出强化金融、总部经济、科技研发和高端商务功能,推进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中原金融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地区性总部和分支机构,增强总部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会展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打造中部会展之都。进一步提升中介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资产管理、咨询策划、研发设计、文化传播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加快龙湖中央商务区副中心建设,突出金融功能集聚。完善软硬配套设施,努力营造宜居宜业新环境。力争到2020年,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实现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00家,国内500强企业100家,各类金融机构150家,建设成为立足郑州、服务中原、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总部经济中心、高端商务商业中心和综合会展中心。
(二)积极推进省辖市和县(市)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结合城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突出商务服务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建设。省辖市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原则上要结合新区建设,突出综
合商务服务功能。引导省级金融保险分支机构、地方金融机构、地方投融资平台等入驻,提高金融集聚服务水平。推动国内知名企业分支机构、运营中心和当地企业总部入驻。加快发展兼并重组、财务顾问、评估交易等企业管理服务,积极发展会计、法律、认证认可、经纪代理、市场调查等各类专业服务。加快发展租赁、拍卖、典当服务,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会展业。同时,配套建设购物、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服务设施,积极发展具有产品展示、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业态、新功能的专业交易市场,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根据各地产业特点和发展优势,推动相近省辖市中心商务功能区联动发展,扩大辐射范围,促进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县(市)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要结合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采取商务、商贸功能混合或分设等不同形式,统筹规划,明确目标,突出特色,满足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发展需要,尽快形成规模。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商贸优势,在巩固提升商贸功能的同时,逐步强化商务功能,重点围绕服务特色商品交易和主导产业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和营销、物流服务,建设展示交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中介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与特色产业配套联动、专业服务突出的中心商务功能区。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商业区。按照科学规划、挖掘内涵、强化特色、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的原则,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文化休闲旅游区、特色交易市场和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扩大消费需求,拓展市场空间,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特色商业街区发展水平,突出特色化、专营化和规模化,建立健全业态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业态、品牌集聚,提升购物消费功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培育一批风格鲜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拉动消费能力强的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区,充分挖掘独特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街保护开发,统筹规划设计建筑风格、人文景观,修缮保护标志性建筑、特色建筑,强化特色魅力,注重营造环境氛围和格调品位,合理布局符合居民消费升级换代的休闲项目,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休闲旅游区。改造提升特色交易市场,沿产业链双向拓展交易范围,创新交易方式,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发展壮大一批农副产品、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配件、纺织服装、建材装饰等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特色交易市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一批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围绕特色商业区主业,配套建设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设施,推动相关商务服务业发展。
(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性化设计。优化交通路网布局,大力发展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和公交接驳系统,完善便捷高效的集疏运体系。加强区域内市政设施建设,完善水电气暖管网,修浚排水系统。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文体场所、绿地、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公共空间,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地下空间利用率,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强化生态
建设,妥善处理开发改造、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提高开发建设品质,创造优美舒适、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实施。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健全工作机制,统筹研究、协调解决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建设发展中的具体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在规划、建设、管理上加强业务指导;省统计局要建立相应统计体系;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商务厅、文化厅、旅游局、工商局、地税局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分工,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协调领导机构,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在贯彻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二)强化规划引导。建立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省、市要加强对接,做好前期论证工作。各市、县组织编制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空间上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精准对接。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的审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批。对于各市上报的规划,省有关部门要加快工作进度,成熟一个,审批一个,推动实施一个。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按照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分步实施,分块建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三)推进开放招商。将开放招商作为推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的重要途径,突出招大引强,高水平策划招商活动,加大项目推介力度,重点在金融、商贸、文化、旅游、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尽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大政策扶持。省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对于发展规划经审核批准的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省财政给予一定奖补资金支持。各市、县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支持政策。支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建立投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推出符合服务业发展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五)强化考核激励。与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城市组团考核相衔接,制定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考核指标体系,从综合实力、招商引资、就业状况、税收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考核评价、政策挂钩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积极性。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