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药品临床应用监测,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合理用药,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特制定我院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
一、工作原则
建立健全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工作制度,有计划、有重点、连续性的进行监测,掌握药品使用动态,分析药品使用合理性,查找用药中的异常现象,建立药品动态用量发布渠道和超常预警公示渠道,做好监测和超常预警公示记录。
二、动态监测对象:
本院内使用的所有药品均为动态监测对象,其中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新特药、中成药注射剂及辅助用药为重点动态监测对象。
三、药剂科负责每月对使用数量、总金额排名前10位的药品(重点是抗菌药物,溶媒及电解质类药物不在统计范围之内)和单品种使用金额波动幅度大于30%的药品进行排序统计,重点实施监控。按科室、医生进行综合分析,上报药事部及纪检监察部门。
四、药事部负责根据药品用量动态,对超常用药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建议,提交医院药事委员会讨论。并在科主任会议上进行反馈。
五、根据每月药品使用动态监测结果与分析情况,具体措施如下:
1、预警:对近两个月内用量及使用金额排名前三名、对院内个别科室异常使用情况被列入预警、监控的药品,医院将在药事委员会上提出口头预警并密切监测,对药品供应商予以警示。
2、限量采购:对连续3个月药品使用量增长幅度过大、临床又必须使用的品种,经药事委员会讨论,报分管院领导批准,限制该品种的采购量。
3、暂停使用:
(1)对药品用量连续3个月使用排名前3位的针剂(抗菌药物另计)、抗菌药物前3名、口服药品(包括中成药)前3名的药品,经药事委员会讨论,报分管院长批准,报纪检监察部门备案后,予以暂停使用;
(2)对有投诉举报的药品,在调查期间暂停使用;(3)药事管理委员会对前10名的药品中连续3个月出现超常增长、有可疑促销行为的品种,经报分管院长批准及纪检监察部门备案后,对药品供应商给予严重警告,并暂停使用;
4、停用:对有违规行为的一经发现,立即停用该药品,库存药品一律退货。对违规行为及时上报院纪检监察部门,由院纪检监察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处理。
5、处方监控:
药剂科以抽查的方式,对单张处方金额大于500元的“大处方”、普通门诊处方用量超过7天和慢性病处方超过一个月用量的处方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进行院内公开点评,对于开具违规处方的医生根据我院处方点评制度进行处罚。
6、对特殊病人需申请采购目录外药品,临床科室必须写明预计需使用的数量,报分管院领导批准后药剂科只能按临床申请该病人需要用量采购,药剂科不得扩大采购用量用于其它病人。
六、不合理用药的评价结果与医师和科室的绩效考核挂钩。
1、对发现超常使用药品的相关科室或医师首先由院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警示谈话;
2、对不合理用药比例(抽查病历中该医师用药不合理病历数与抽查病历数之比)排在前10名的医师,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在科主任会议上进行内部通报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诫勉谈话。
七、各种途径发现的违规行为,由院纪检监察部门对涉及相关药品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予以警示,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对以上问题严重者由院纪检监察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篇: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黄平县人民医院
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为建立医院药品合理使用的长效机制,真正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相关要求,特制定我院关于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一、工作原则
药剂科安排专人负责,对每月医院使用的各种药品使用量进行统计排名,将月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针剂(抗菌药物另计)、抗菌药物前3名、口服药品(包括中成药)前10位及单品种使用金额波动幅度超过30%的四种情况药品列入动态监控范围。每月、每季度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规定项目的数据收集、整理,同时对使用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医务科,医务科再报院领导。凡无正当理由的均视为异常波动,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调节。
二、具体措施
为了做好药品动态监控工作,医院从各个环节加强科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控制药品的异常波动,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警告。药品使用量增长速度过快有可疑促销行为的品种,医院对药品配送企业或生产企业进行警告,除了要求被警告品种的药品配送企业或生产企业书面汇报原因,还要就是否存在促销行为进行解释,查有不正当促销行为的,终止购销合同。
2.限量采购。对药品使用量连续增长幅度过大、临床又必须使用的品种,报院领导同意,限制该品种的采购量。
3.限量使用。医院根据既往药品使用情况,对单药品月使用总金额达5万元的药品由药剂科监督报医务科及院领导,同时予本月停止使用。
4.处方监控。药剂科以抽查的方式,对处方金额大于500元的“大处方”、普通门诊处方用量超过7天、急诊处方用量超过3天和慢性病处方超过一个月用量的处方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进行院内公开点评,对于开具违规处方的医生根据我院处方点评管理制度进行处罚。
5.公示预警。对当月门诊、住院药品使用总额、门诊单处方金额前3名的医生,通过《医疗质量检查报告》等方式进行公示预警;对收受药品回扣的科室和个人,按医院的相关规定处理,如触犯法律的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6.抗菌药合理应用的管理。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开展抗菌药合理应用培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药剂科、医务科每月按《黄平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实施办法》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对门诊及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督导及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在院内进行公示预警。对三线抗菌药物及特殊使用药品:包括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圬、头孢匹罗、头孢噻利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多肽类与其它抗菌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液、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等,若无药敏报告,必须经副高职称以上医师或科主任在长期医嘱单上加签名方可使用,其它医师只限在临时医嘱上开一天量,同时经管医师必须在病程记录上详细记录使用三线抗菌素和特殊使用药品理由及批准使用人。如违反上述规定,经医院药事委员会、药剂科或医务科进行抽查查实,予当事人全院通报和200元经济处罚;对一年内四次出现违反规定者,予暂停处方权三个月处理;如屡次出现,则调离临床、辞退直至解除劳动关系。
7.对特殊病人需申请采购使用的新进药品,临床科室必须写明预计需使用的数量,报院领导批准后药剂科只能按临床申请该病人需要用量采购,药剂科不得扩大采购用量用于其它病人。
8.制定病区药品使用控制方案。根据各临床科室相关用药特点,结合以往用药情况,制定各临床科室用药比例,并纳入医疗质量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对超出控制方案所规定的目标,分析原因,并进行警示性公示。
9.本制度自2013年8月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如与本制度有冲突处,以本制度规定为准。
黄平县人民医院
2013年8月1日
第三篇:医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
***医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
为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促进合理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办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本院内使用的所有临床药品均为动态监测对象。其中抗菌药物为本院重点动态监测对象。
二、药剂科每月一次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使用金额和使用量居前10位的药品品种进行排序,特别是重点监测的药品品种,按科室、医生进行综合分析,上报质控办和药事管理委员会。
三、药剂科每季度组织对全院、科室、医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督查,对排名前列的抗菌药物结合处方、病历等相关资料,根据监测情况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评价,对滥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医生,提出预警,上报质控办和药事管理委员会。
四、药剂科每季度对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进行分析调查,及时登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备案,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动态监测。
五、对使用抗菌药物用量排名前10名的前5名的医生,药事管理委员会对这前5名医生使用抗菌药品的合理性进行重点检查。如无理由大处方、高价药、无适应证用药、经济利益挂钩处方等。
六、根据每月药品使用动态监测与分析报告,对近两个月内用量及使用金额对比上升超过30%的药品;对院内个别科室异常使用被列入预警、监控的药品。医院将在月会上对各临床科室提出口头预警,并密切监测,必要时暂停使用该药品1-3个月。
七、质控办、药事管理委员会对不合理用药的科室或个人进行问责。包括:警告谈话限期改正、限定处方权、取消处方权。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处理,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并在院会上进行全院通报。
2011-07-01临床用药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为提高本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对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对照《安徽省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建立临床用药及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1)通过计算机HIS系统,每月初药剂科全院药品使用金额前二十位及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前十位统计排名,对单品种用药金额前20位及抗菌素前十位药品进行监控,随时掌握用药动态,并由院合理用药监测小组专家进行合理的分析
及评价,并上报分管领导。
(2)药剂科每季度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督查,对排名前列的抗菌药物结合处方、病历等相关资料进行合理性分析评价,对使用不合理的科室和医生,每季度定期上报院质管办、医务科等及时予以干预,药事委员会对药品使用情况、评价结果、处理结果通过“药械快讯”通报全院。
(3)药事委员会每季度对门诊处方进行处方点评制度,点评处方合格率、抗菌素使用率、基本用药使用率及处方的均值,进行合理性分析评价,并上报院部,院部将对使用合理的医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不合理的予以处罚。
(4)采取措施。院合理监测小组的专家对每季度全院药品使用金额前二十位及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前十位经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评价,对金额前二十位及抗菌素前十位的药品进行降价购进,或延期付款或冻结药款甚至停用,对连续排在前三位的药品及其生产厂家、供应商进行黄牌警告,若经调查后认定为明显不合理的品种将给予淘汰,评价结果及采取措施以“药械快讯”的形式通报全院
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
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促进合理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本院内使用的所有临床药品均为动态监测对象。其中抗菌药物、进口药、合资药、新特药和中成药为本院重点动态监测对象。
二、药剂科每月一次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使用金额和使用量居前10位的药品品种进行排序,特别是重点监测的药品品种,按科室、医生进行综合分析,上报院部和药事管理委员会。
三、药剂科每季度组织对全院、科室、医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督查,对排名前列的抗菌药物结合处方、病历等相关资料,根据监测情况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评价,对滥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医生,提出预警,上报院部和药事管理委员会。
四、药剂科每季度对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进行分析调查,及时登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备案,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动态监测。
五、对使用抗菌药物用量排名前10名的前5名的医生,药事管理委员会对这前5名医生使用抗菌药品的合理性进行重点检查。如无理由大处方、高价药、无适应证用药、经济利益挂钩处方等。
六、根据每月药品使用动态监测与分析报告,对近两个月内用量及使用金额对比上升超过30%的药品;对院内个别科室异常使用被列入预警、监控的药品。医院将在周会上对各临床科室提出口头预警,并密切监测,必要时暂停使用该药品1-3个月。
七、院部、药事管理委员会对不合理用药的科室或个人进行问责。包括:警告谈话限期改正、限定处方权、取消处方权。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处理,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并在周会上进行全院通报。
医院管理在控制药品成本上,梳理所有药品,形成上海市一药品目录,严控高价药。实行一品两规,以“必需、可及、非医保”为原则进药。率先关闭医院内大药房,医保全部使用院内采购药品。对特殊使用的抗菌药、抗肿瘤药、高价药、异常用量药等进行同比、环比监控,实施不合理处方点评。
在降低耗材成本管理上,一是梳理全院所有耗材,最多“一品两规”,优先使用国产低价;二是高价耗材使用须预先审批,设定科室医生三级使用权限。同时,医院用外包工梳理,在职职工结构优化等方式降低人力成本。以及大力开展日间手术,提高床位使用率、减少平均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等多项措施。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为配合上海市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率先参加了上海市三甲医院医保总额预付试点工作,力求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医保资金为更广大的医保患者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分享到: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为配合上海市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率先参加了上海市三甲医院医保总额预付试点工作,力求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医保资金为更广大的医保患者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医疗机构如何把医疗费用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是医院必须重视并落实的关键环节。医保费用总额预付制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主要手段,通过严控药占比、耗材比等手段将医院由粗放型扩展引向精细化、专业化建设。较之现行的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总额预付加强了对医疗行为的控制,对医疗机构开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任意扩大服务项目等弊端进行了较为有效的遏制。我院自2009年始就作为上海市试点总额预付制的医院之一开展此项改革的实践,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探索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方法。
科主任是科室总控第一责任人
工作开始之初,医院就建立了“院领导-科主任-医保专管员”组织架构,成立改革试点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科主任是科室总量控制第一责任人;设立科室医保专管员协助科主任加强科室医保管理,传达政策、分析数据;实行总预算、季度预算、月度预算制度,进行月考核、季通报、年结算全程监管,保证服务质量与服务人次。
在管理过程中,医院通过多项培训来保证此项改革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如组织科室医保专管员进行医保政策培训,使其掌握各项医保政策,并传达给科室其他医生,从而完善院、科二级管理。
为方便临床科室能及时完整地了解本科室的费用执行情况和均次费用等指标完成情况,医院重点开发了“医院医保信息查询和分析系统”软件。该系统的特点是能及时准确地统计全院及每个科室的医保总费用和各项医保指标,科室人员如科主任、医保专管员都有相关查询权限,通过医院内、外网都可以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每月定时给各科科主任发送医保月报表及各类整改意见表。这些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措施的应用目的是使各科室能更好地掌握医保执行情况,及时调整费用结构。
多项措施严控医疗费用
首先,落实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目前,我院有7个专科、31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相关病种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有了较大幅度的持续下降。例如,2008~2010年,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的平均住院天数从15.87天降至12.84天,平均住院费用从12664元降至10368元。
其次,推广日间手术。我院制定了《仁济医院日间手术试点方案》,试点科室包括骨科、眼科、五官科、血管外科等。此外,我们还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甲状腺良性肿块和关节镜手术纳入日间手术病种;为保证医疗安全,对患有手术相对禁忌的心血管、呼吸、肝、肾等疾病,有潜在危及生命的糖尿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有症状的哮喘等疾病的患者和小于6月的婴儿、大于70岁的老人等不安排日间手术;严格手术医师资质准入,日间病人收治和手术必须由主
治医师以上(包括主治医师)负责;严格术后观察,建立术后电话随访制度,确保患者出院后的医疗安全,通过格式化病史模板,减轻医生工作量。同时,实施肿瘤规范化治疗,推广开展“日间化疗”。
第三,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开展普通门诊分时段预约制;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实行“自助挂号”和“银医合作一站式预储值自助收费”;在门诊大厅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为病人提供一站式报告查询、检查预约等服务,利用上海信息预约平台,每周提供250个专家号源;开展急诊分级分诊管理,根据病人的主诉及主要症状和体征,在急诊预检时先由医护人员进行初检,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所属科室,安排救治程序,并通过分诊疏导管理,畅通诊疗通道,如重症分流绿色通道;实施同级医院间的检查,包括对患者进行的血液、影像、病理等的检查项目,检验结果互认,借助“医联工程”共享外院检查报告,避免重复检查;开设以疾病、器官为纽带的多学科联合门诊;参与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与一、二级医院施行双向转诊、转检,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第四,严格控制高值耗材和药品支出。进行“阳光采购”,严格按照卫生部招标价格进行收费;配合上海市医保局相关改革措施,高值耗材统一采用新医保代码,并严格在上海市医保局有编码的耗材目录下进行采购和收费。
此外,加强药品管理,实行“一品两规”,即医疗机构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均不得超过两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执行新药论证制度,优先考虑国内知名品牌,确保药品质量。利用信息手段,对特殊使用的抗菌药、抗肿瘤药、高价药、异常用量药等药品重点进行同比、环比监控,排出使用数量和总金额的前20位。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实施不合理处方点评和整改制度。
改革难度仍然不小
施行医保总额预付试点以来,医院各项医保考核指标名列上海市三级医院前列,医保资金2010年结余2501万元(全市三级医院平均超额3.19%)。同时,2010年医保门急诊诊疗病人159万人次,同比增长5.31%;医保出院病人同比增长4.81%;医保病人医疗费用中,病人负担占32.38%,其中自费项目15.16%,分类自负17.22%,自费病人中病人负担占39.67%(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市三级医院统计指标)。
但是,医院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感到了改革的难度。
首先,与过去市医保办考核医院各项医保小指标相比,医院虽然有了对医保总量宏观调控的能力,不再单纯地为做好指标而控制医保费用。但是,医院要通过调整费用结构来节省医保费用,增加的工作量很大。例如病人都希望用最好的仪器来检查身体,同样的胆囊结石,超声就可以诊断,不一定需要做CT,但医生要向病人说通这一点,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些都是额外的劳动,而且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因为只有对科室和医生个人的激励和制约措施得当,才能既保障患者的利益,又保障科室的利益,试点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医保预付制是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如面向全市推广,可能会遇到如下制约因素:由于总量预付的支付方式通常做法是当医院全年实际发生的费用小于预定总量时,医保经办机构会按实拨付。而如果实际费用超过预定总量,费用则由医院自己承担。在这种支付体制下,医院从自身利益出发,必须在总预算额内精打细算,控制过度医疗服务,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如果医保预付总量测算不好,医院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拒绝接收病人,或选择性收治病人的现象。
另外,现在试点医院对贵重药品和贵重耗材的控制可能会使病人流向非试点医院,而一旦全市推广,将面临病人重新选择就诊医院的问题。此外,随着全面推广,市政府对试点医院的奖励将被取消,要保持医院改革的热情和动力必须有长效机制。
第三,医保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度很大,政府定位需准确。许多医院希望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改革,以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第四篇:药品用量动态检测及超常预警制度2
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为了加强我院抗菌药物管理,保证临床合理用药,减轻患者负担,禁止不合理用药现象在我院发生。特制定抗生素用量监测及预警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小组每月对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实施监控并公示,内容包括:药品名称、规格、使用数量、金额、生产厂家、供应商。
二、对公示药品,各临床科室用量每月进行统计排名,实行科主任负责制,进行通报。
三、医院计算机系统每月对门诊医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对使用了被公示药品的医师,要按照其用药数量进行排序,临床应用小组结合其专业特点和工作量进行综合评价,对超常使用的给予警告。
四、每月不定期抽查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发现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时,提出纠正及整改意见。
五、对使用异常和用量超常增长的的药品,对不能合理解释增长原因的药品,药事委员会通过决议可分别采取限制使用、暂停使用、停止使用等措施。
2010年8月16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小组名单
组
长:徐希胜
副组长:谢宝元、张 红、毛廷森、付春江、成员:王
杨景柳、王登先、李会银
斌、高小平、刘淑霞、沈建立朱振宇、李文华、刘术仙、宋春丽、刘永娟、张新荣、王效非、郑红光苏连华、王孔令新、魏淑凤、王福庆、张夏志国、边朝辉、杨月芝、张红芳孟晓东、高王冬梅、隗秀玲、徐保国、韩丽霞
静、程红杰、赵成梅 岩、海
李 富、朱亚林
2010年8月16日
第五篇: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管理规定
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管理规定
(一)开展药物临床应用监控
1、每月由药剂科制定专人开展药品用量统计及评价,将西药、抗菌药物、中成药使用金额。数量排名前20位药品进行同期分析,上报医务科及药事管理委员会。
2、每月由药剂科指定专人通过信息系统对全院门、急诊西药处方用药进行分析汇总,统计个临床科室及医院总处方数、平均处方用药品种、平均处方单价、抗菌药处方及金额比例、针剂处方比例及国家基本药物用药比例等用药情况,评估药物使用趋势,汇总成《门诊西药处方分析统计表》刊登于医院内网。
3、每月由药剂科处方点评小组对急诊药房、门诊中、西药房、住院药房处方及医嘱进行点评,重点对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评价。将点评结果报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定期分析情况,公示及制定干预计划及改进措施,并有记录。
(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控
1、每月由院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小组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对抗菌药物应用金额、数量、限定日剂量(DDD值)排名前20位及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结果,管理指标未完成科室、使用不规范科室及个人,报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分析情况,公示及制定干预计划及改进措施,与医疗质量控制挂钩。
2、由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与细菌耐药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及发布相关信息,制定干预计划及改进措施,组织实施和督导检查,并有记录。
3、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药品供应目录进行动态管理,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三)开展药物临床应用超常预警
临床出现下列超常用量趋势品种时,报药事管理委员会。由药事管理委员会及时进行干预纠正,对药品使用、结构进行调整,必要时进行暂停3个月药品的决定,并有干预和改进监督记录。
1、不合理使用药品,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连续3个月居前5位品种。
2、辅助用药使用量进入前10位品种。
3、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品种。
4、其他明显异常使用情况。
对于暂停使用品种,暂停3个月恢复使用以后,继续监测仍存在超常用药趋势则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