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指望政府救济”告诫扶贫要先扶志
在陕北革命老区,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老区发展脱贫的基础逐渐好转。但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表示,政策好了,政府包揽也多了,部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有的项目实施只重考核,忽视农民意愿和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6月1日《半月谈》)
国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扶贫帮困工作,帮助扶持贫困地区,从贫困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出发,做了大量尝试和探索,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地区差别和社会差别,走共同富裕道路。采取多种形式如对口帮扶,重点扶持,结对子,优先照顾弱势群体,合作互助等,应该说是深入人心,令人欣喜的,给社会带来正能量。可是,扶贫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亟待政府反思的。
多年来,由于政府的扶贫政府的过分粗放,基层领导者工作不“接地气”,有的甚至“扶贫唯亲”、“扶贫唯友”,让一些本来不具备资格的人:如村里那些游手好闲的“逛三”、无所事事的“混混”、好吃懒做的“二流子”、整天沉湎麻将桌上“麻友”、“赌徒”等懒散农户进入扶贫名单,而把那些因天灾人祸或大病致贫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排除于“扶贫”门外,这无疑是给村民添堵,给党的扶贫政策抹黑,让政府的形象大大减分。
笔者曾听到一个故事:一位企业家到西部考察,看到了一户穷苦农民家吃饭连双筷子都没有,于是他便想帮助这户人家。可是当他在这家房前屋后转了一圈,看到屋后有一个大竹林,心想:有这么多竹子,为何不自己动手做些筷子呢?这人实在太懒了,帮助这样的懒鬼又有什么何意义呢?因此,企业家一点东西也没留下就走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扶贫要先扶志。”一个人如果没有志气,别人给他再多的钱,也只能满足他一时的花费,满足不了他一世的开销。有时反而养成了他“等、靠、要”的陋习。从新闻中“国家扶贫致部分老区农民过度依赖,总指望政府救济”的情况就可略见一斑。一些人本已脱贫致富了,一年收入十几万,可只需八十元一块的草帘子也在盼望政府免费换,并说“要是政府年年扶持就好了。”还有一些人“不愿发展产业,连生活都总是指望政府救济、补贴,时不时跑到乡政府要钱,不给就不走。”实足的一副无赖相。这些人扶贫倒扶出“病”——贪心病、依赖病。
在以往的扶贫帮困中,我们往往比较注重物质等有形的东西,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帮扶。实际上,扶贫先要扶志。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文/林日新
第二篇:扶贫先扶志 开展农民教育 破解
扶贫先扶志 开展农民教育 破解“富脑袋”与“富
口袋”难题
为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为脱贫攻坚聚集力量,镇坪县针对近年来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迅速、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短板”的实际,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站在全面小康、撤县设市目标的高度,按照站在高处、走在前列的新要求,将精神文化脱贫摆在脱贫攻坚的突出位臵,制定出台了《镇坪县精神文化脱贫行动方案》,以开办“新农民大课堂”为载体,率先开展党员教育,大力普及农民教育,创新开展“党员+农民”“三治”(德治、法治、自治)融合教育,以党员教育引领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丰富党员教育,协调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效破解农村群众“富脑袋”与“富口袋”难题。突出德治教育。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镇坪人、镇坪好人、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成功举办了县第三届道德模范和商洛市2017“美德少年”颁奖典礼,在各村(社区)设臵善行义举榜,定期举办“道德讲堂”、道德评议会,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突出法治教育。围绕脱贫攻坚、喜迎党的十九大,集中开展矛盾“大排查、大调解”、法治教育和以案析理活动,严厉打击在脱贫领域出现的违法行为。通过讲座、报告、图片展览等方式,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教育引导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突出村民自治教育。聚焦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农民树立勤俭节约新风尚。大力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各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教育引导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依法自治。
突出创收技能教育。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有利于增加收入的职业技能培训,采用菜单式选学、情景式教学、参观式观摩、答疑式解读等方式,把培训地点移到专业合作社、田间地头、大场大户、农户家中,使农民就近就能学到致富技能,着力破解“富口袋”问题。高坝店镇双寨村农民熊兴成、周成林,通过参加中华蜂养蜂技能培训,不仅自己养了笼蜂,而且熊兴成被法官镇聘请为技术员,带蜂驻村示范养蜂,年薪3万元。周成林经常被附近村邀请,进行授课指导,日薪150元,实现了技能致富。组建宣讲队伍 破解“被动脱贫”与“主动脱贫”难题
为坚决摒弃贫困群众中某些人“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消极思想难题,转变群众观念,增强脱贫致富主动性。镇坪县专门成立了精神文化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典型人物宣讲团、道德模范事迹报告团、文艺宣传团四支队伍,通过政策宣讲、道德教育、典型宣传、文艺演出等方式,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破解贫困户变“被动脱贫”与“主动脱贫”难题。
依托党校和各镇(办)、扶贫、包扶单位等力量,组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深入贫困村,走村入户,进行致富信心、惠民政策宣讲,通过现场问答、手机短信、微信等手段,解答广大群众在各项政策上的疑虑,帮助贫困户掌握致富政策和信息,增强贫困户脱贫信心。组建脱贫攻坚典型人物宣讲团,在贫困村开展优秀共产党员李长庆、驻村第一书记宋阳等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学习他们对党忠诚、爱岗敬业、扎根基层、情系群众的优秀品格和为民情怀,让贫困户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依托县剧团和乡贤骨干文化队伍力量,组建若干文艺宣传团,以各类先进典型人物、脱贫致富典型事迹为素材,编排小戏、舞蹈、小品、相声、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贫困村巡回演出,引导和激励贫困户争做勤劳、勤俭、自强、有责任、有追求的典范。组建道德模范事迹报告团,巡回各村开展向助人为乐模范王力、孝老爱亲模范唐伟丽等道德模范学习的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听”道德事迹、“说”身边事例、“论”是非对错、“亮”正反典型,厚植“诚孝俭勤和”新民风,提升贫困户的道德素养,用道德事迹激发群众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
强化工作创新 破解“群众需求”与“基础薄弱”难题
精神文化脱贫的重点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层面的幸福指数,但难点是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镇坪县按照精神文化脱贫行动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动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三大创新”,用足用活各项文化惠民政策,争取利用三年时间使所有贫困村达到“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十个一”标准,有效破解“群众需求”与“基础薄弱”难题。坚持以队伍建设创新为先,将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和乡贤文化骨干纳入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分级分类培训力度,通过全员轮训、专项进修、上挂锻炼、跟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参与和服务精神文化脱贫工作的业务素质。帮助贫困村组建群众业余文艺队伍,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经常开展活动的群众文艺团体。通过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和“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等方式,鼓励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服务人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参与精神文化脱贫工作。同时,用足、用活“三项机制”,严格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使用和选拔,配齐配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为干部的输送、交流和进步把好“保障关”,有效激发干部参与精神文化脱贫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坚持以管理模式创新为重,建立健全了精神文化脱贫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将其列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提高各级各部门对精神文化脱贫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精神文化脱贫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大力整合教育、科技、文化、文联等相关部门资源,发挥各方面优势,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行动,打好“组合拳”、奏响“交响乐”,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工作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坚持以服务方式创新为本,采取“投、引、捐、集、融”等方式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县有文化馆、镇(办)有文化服务站、村(社区)有文化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现在全县已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239个,配齐配全了文化、体育、灯光、音响等设施设备,并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娱乐活动,把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成为集宣传教育、健身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精神家园。全面实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无线广播电视和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工程,实施电信高清数字有线电视及高速宽带信息扶贫工程,推进贫困户有线电视入户和贫困村互联网WiFi热点覆盖,到2020年底,实现贫困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大力推广“互联网+”工作模式,充分利用新兴媒体速度快、覆盖广、交流顺畅、互动及时的优势,推动精神文化脱贫工作向移动化、视频化、互动化转变,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把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技卫生、核心价值等内容厚植于基层、浸润于人心,使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提素质、尚新风。
第三篇: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推进精准脱贫攻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增加获得感,而且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越干越有劲头。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贫困群众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有的读书看报、填表算账都困难,脱贫能力普遍欠缺。此类问题已成为脱贫攻坚的突出矛盾。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如期实现。
“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
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志智双扶”首先要激励贫困群众立志气。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
“志智双扶”核心是教育贫困群众卖力气。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著名论断。人们常把“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思想归结成一个“懒”字,这在现实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对于这类贫困户帮扶的核心就在于教育他们树立起“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创造幸福生活。
“志智双扶”关键在于帮助贫困群众强底气。贫穷和愚昧往往具有共生关系,尤其是现阶段的大多数贫困问题,表面看是物质性贫困,但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改变贫困现状的知识、能力和手段。因此,要舍得投入资金,积极为困难群众搭台清障,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鼓舞斗志,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因为给钱给物,能解一时之困;扶心扶志,扶能扶智,才能治懒治愚,拔掉穷根。越是在攻坚阶段,就越是要充分发挥“志智双扶”关键一招的作用。
“志智双扶”必须精准细致、久久为功
改造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既是当前脱贫攻坚战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战最大的难点,必须像描工笔画般精准细致、久久为功才能收到实效。
一是与群众贴得近些更近些。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在“志智双扶”中,广大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要驻村入户,与贫困群众贴得近些更近些,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一对一融进去,真正走进他们内心,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既要把中央和地方的扶贫政策、扶贫物资送到家中,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两无忧、三保障”,心贴心地服务,为贫困户排忧解难,更要把志气、信心送到农户心坎上,帮助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铆足精气神、撸起袖子干、立志拔穷根。
二是紧紧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扶“钱”不如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教育扶贫,统筹中央、地方财力向教育脱贫任务较重的地区和定点村倾斜,打好教育脱贫歼灭战。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采取免、减、奖、贷、助、补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个贫困孩子在各个教育阶段“有学上”“上得起”,决不让一名贫困孩子失学,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重点抓好职业教育培训,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全面免费敞开,让他们“只要一技在手,全家脱贫有望”。
三是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素质。技能培训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培训不能大水漫灌、大而化之,一定要因人而异、按需配菜,在开展培训前首先要进行调研,充分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求。要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贫苦群众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量体裁衣,真正发挥培训立竿见影的功效。比如海南创新“电视 夜校 热线”扶贫模式,贫困户参学率达90%以上,既畅通贫困户了解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渠道,又帮助他们有效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种养技术。在培训过程中,既要注重“引进来”现身说法,也要组织贫困群众“走出去”开阔眼界;既要授人以鱼,有的放矢加强致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要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长本领。
四是紧贴群众口味改进宣传方式。要大力塑造和宣传“第一书记”、功勋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产业扶贫等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基层扶贫干部对照标杆、学习标杆、看齐标杆,营造齐心协力精准脱贫的良好舆论氛围。还可以大力开展文化扶贫,潜移默化改变贫困群众一些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比如海南组建10支“脱贫攻坚文艺轻骑队”深入重点贫困村,用琼剧、山歌、相声、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调动贫困群众人心思进、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是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志智双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发扬钉钉子精神,润物无声地感召,滴水穿石地坚持,才能见到实效。随着脱贫攻坚日益深入,我们要更加坚持问题导向、对症施策,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和更超常的力度,着力拔除贫困群众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作者为海南省委常委、秘书长)SourcePh'>
第四篇:扶贫先扶志、便民变富民1
天云乡:创业招商岗搭建富民新平台
天云乡地处井研县最偏远的后山,交通的不便和信息的闭塞曾一度阻碍了全乡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致富,为改变贫穷的面貌,该乡党委、政府转变思路,立足实际于去年5月成立的便民服务中心之机,积极探索,在中心设立了由乡农业服务人员、大学生村官组成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帮扶岗”和“招商引业引资岗”,为村民创业、业主入驻提供各种服务。
搭建创业大舞台 拓宽强村富民路
创业帮扶 鼓起村民钱袋子
天湖村十三组村民方德超,现年36岁的他常年在外打工,去年一次偶然回家,乡创业帮扶岗工作人员发现其有能力有条件在家门口创业,便主动与其衔接,鼓励其回乡创业。看着家乡日复一日的变化,方德超动了心,但是创业的项目在哪里,创业的规划又该如何确定呢?正在方德超犯难的时候,创业帮扶岗工作人员告诉他,目前我乡正全力打造“生态之乡”“兔业之乡”,商品兔养殖已成为发展全乡经济的一个支助产业,不仅有优惠的政策,还有多重的风险担保,技术、销售井研县天湖兔业协会支持。有了项目,有了规划,方德超投入了十足的热情,短短数月时间,他就新建兔笼1200个,养殖种兔300只,预计可以达到年出栏商品兔1万余只,年收入10万余元。“遇到资金、技术等困难就到便民服务中心找创业帮扶岗,工作人员总是很有耐心得协助我们解决。”方德超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还将再扩大一倍的养殖规模,现在兔舍正在修建当中。
“创业帮扶岗针对有能力创业、有想法创业、有条件创业的村民,通过积极引导,帮其找项目、谈规划、谋发展。”天云乡负责人介绍。创业帮扶岗主要给予三方面的帮扶,一是资金帮扶,对创业过程中遇资金缺口的,创业帮扶岗将与村扶贫互助社、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协调,帮助其解决资金难题;二是服务帮扶,对全乡劳动力建台账,制定相应档案,对创业过程中遇土地流转和人员招聘等问题的,岗位工作人员积极出面协商,并和相应部门共同协商解决;三是技能帮扶,对缺乏创业技术的,创业帮扶岗还将组织各类创业人员参加相应的技术培训,全力为村民创业保驾护航。
截止目前通过各项培训48期,培训人次1200人次,效果显著。截止目前,创业帮扶岗共帮助农户解决资金20余万,帮扶农户126户。
招商引资 实现家门口就业
天云乡交通不便,距离县城较远,工业不兴,属纯农业乡镇。让便民服务中心成为真正实现从“便民”到“富民”的转变,仅仅依靠村民自己创业,全乡发展速度仍然较为缓慢。天云乡党委、政府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组织工作人员多次到成都、眉山、绵阳、乐山等周边市县考察,并引进了一批有愿意在农村创业的公司和投资人,并通过看、比、选,与创业能力强的业主、带富能力强的产业签订合作意向书。
通过乡党委、政府牵线搭桥,已引进乐山沙湾精铁矿业有限公司投资的玫瑰园开发项目,前期已流转土地300余亩,在瓦子村种植万亩玫瑰,打造“嘉州第一玫瑰村”,形成集玫瑰观赏园、玫瑰精油提炼基地、农家乐、开心农场、钓鱼台、情人桥等为一体的休闲山庄。目前已投资400万,预计三年内将投资1500万,带动当地农户在家门务工增收500—1200元。
“现在政策就是好,以前我们打工还得离乡背井,现在在自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了。这个星期帮老板种植玫瑰就挣385元,家里也照顾了,钱也挣了。”瓦子村村民张明登高兴地告诉记者。
截止目前,全乡已引进玫瑰园、洋生姜、核桃、生态跑山鸡、生态猪等领域的业主10家,流转土地800亩,投入资金500余万,解决就业可以达到826人。
第五篇:习近平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习近平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也一直是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事情。他曾说“他们(困难群众)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习近平十分关心扶贫开发工作,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他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他 指出,2020年让全国人民一个不落都过上小康生活。
习近平脱贫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中国最近30多年来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是世界奇迹、人类壮举。但是,贫困状况依然严峻,还有约7000 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形势逼人,任务艰巨。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 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尤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他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习近平平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 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扶贫必扶智。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再穷不能穷教育。习近平多次强调“扶贫必扶 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他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5年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 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 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就加大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 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 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 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新时期对扶贫工作的新论断,是对党的扶贫理论的新发展。他提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 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从对贫困宣战的态度中,我们看到国家的责任变得明确而巨大。他对扶贫工 作提出精准要求,这意味着,要撬起贫困这座大山的支点,就要利用精准这根杠杆。他强调:“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 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
消除贫困的蓝图已经制定,扶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攻坚克难,用志气消除思想上的贫困,用精准的方略消除物质上的贫困,用智慧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贫困在中华大地绝迹,让贫困成为历史的回忆。
习近平访贫足迹
3年国内考察26次 15次涉及扶贫开发中国网记者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26次国内考察发现,15次涉及扶贫开发,有7次是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总书记多次深 入贫困地区,特别是多次视察老、少、边、穷地区: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革命老区贵州 遵义花茂村„„3年来,总书记以不懈的脚步丈量着中国每一寸贫困角落。
河北阜平。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把扶贫考察第一站选在了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看“真贫”。
湖南湘西、吉首。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来到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又到苗族贫困村民施齐文家中看望。他察看施齐文家中的谷仓、床 铺、灶房、猪圈,坐下来一起算收支账„„谈到扶贫,习近平表示,我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 苦,感到责任重大。
甘肃定西、临夏。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在甘肃看望各族干部群众时,来到连片特困地区的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 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习近平表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 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内蒙古阿尔山。2014年1月26日,总书记到内蒙古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生活在林业棚户区的群众。“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 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说。
云南鲁甸。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来到云南鲁甸县,在甘家寨受灾群众异地过渡安置点看望群众。“扶贫先扶智,不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 跑线上,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鼓励开展职业教育,学到一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习近平说。
陕西延川。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陕西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慰问父老乡亲,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 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 求,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习近平表示。
贵州遵义。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来到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考察。习近平表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基层多年,总书记对于贫困有着深切的感悟,对于处在贫困中的人民有着最深切的感情。老乡能过上奔小康的幸福生活,是他心底最朴素的中国 梦。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而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既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以广大党员干部不 容推卸的重要使命。只要我们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踏踏实实为民造福,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实干,就决不会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就能够交上 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倪子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