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信访工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论信访工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
问题和对策
摘要: 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当下的纪检信访监察工作已成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中心,随着时代的要求,信访工作在纪检中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本文针对此方面具体做如下探讨。
关键词: 纪检监察 信访工作 反腐倡廉 制度建设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之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关键一年。信访工作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制度,在近年来已有显著作用,而在行政监察工作当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效能。经过2005年重新修订了《信访条例》,大体上修补了信访工作上一定的漏洞,但是同时,新形势、新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一、纪检监察信访工作与反腐倡廉建设
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是通过接收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接听举报电话等渠道,受理对党员、党组织以及行政监察对象的检举控告以及这些人员的申诉,按照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和规定的程序处理解决信访举报问题的工作。纪检监察要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切实解决好群众信访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纪检监察机关要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和改进信访举报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而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已从事后、防御、权力反腐为主向事前、预防、制度反腐为主转型发展。反腐倡廉建设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党风建设的重中之重。
反腐倡廉建设与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同属于党风廉政范畴,是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其中,反腐倡廉建设为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导向和制度保证,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则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氛围。只有将纪检监察信访工作贯彻于反腐倡廉建设之中,落实在和谐发展的目标之上,才能与反腐倡廉建设保持高度的协同协调性,并形成相应的运行机制,才能使得反腐倡廉建设与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形成互而有效的发展。
二、当下我国纪检监察工作中所存在的信访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腐败问题不断从纪检监察信访渠道反映出来。据统计,“我国查处的腐败案件,有80%的案源来自群众的信访举报”。可见,群众的信访举报在监督职能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是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大案要案的重要线索来源,在许多传统信访举报问题在得到有效控减和解决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新的影响,信访举报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虽然党和政府对信访举报工作制定了许多政策法规,但是依照现有的纪检信访工作来看,还是有如下诸多弊端: 1.群众观念及监察干部作风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对社会的期望度越来越高,各种诉求也会相应地增加,且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对有些地区来说,今天群众关注的已不再是温饱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所呈现的公平正义的问题。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民主法制意识也明显增强,许多人民群众希望通过一定渠道向各级组织反映情况和问题,信访已成为群众们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还是有一些群众存在观念性的问题,即信“上”不信“下”、信“多”不信“少”、信“闹”不信 “理”,只要涉及到信访问题就想当然地联系到中央、省市等级别的政府机关;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多找几个部门、多找几个领导,才能解决;无论是否在理先闹再说;如此下去,人民群众势必会对整个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也会加重政府机关的重复工作量,给政府增加了众多的行政阻力。
与群众相比,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也存在问题,其中不乏有把“帮信访群众办事”看成是找麻烦,把检举揭发的信访群众看成是刁民,敷衍塞责,盲目应对、将个人的好恶情绪带到工作中,盛气凌人,态度生硬,伤害来访群众的积极性等,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对于信访举报中督办工作的懈怠。随着腐败行为的隐蔽性和规避性越来越强,从纷繁复杂的信访案件中筛选有价值案件线索的难度越来越大,且对于之后案件的督察督办工作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花费,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构不成严重违纪的问题,一些信访干部只是层层转办的多,过问督办的少,致使重复信访、越级信访、集体访大幅度上升;对有些轻微违纪问题的反映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群众看不到举报的效果,就会对纪检监察机关的信访举报工作感到十分得不满意,特别是有些信访举报件转来转去,最后甚至被转到被举报人手里,使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影响更坏。在其中的一些领导干部甚至还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在群众面前故弄玄虚,对上级领导面前虚报浮夸。这显然是一个大问题,不仅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而且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还使得人民公仆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优良形象受损。2.部门工作间所存在的问题
信访工作,就其性质本身而言,就是将民意转达的工作,这也就意味着其作为纽带的关键性作用,其中不光是将人民群众与政府机构联系起来,还是将各类政府机关联系起来的桥梁。
我国的信访机构庞大而分散,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府以及政府的各个部门大多都设有信访机构,这样子的结构是否对广泛地听取人民诉求有利,先暂且不谈,但是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于来访的群众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自己的诉求应投向何方?其次,就整个信访处理过程而言,信访系统缺乏统一协调的机制,甚至缺乏统一的计算机联网,这样导致信访者一个问题可能同时找几个机构,得到的答复和解决方案可能不一样,甚至相互矛盾。如此不畅通的联系网,一定会造成信访信息的堵塞,使得部门的联系变得薄弱,解决人民群众问题的方式也会变得单一,不能高效运作的信访系统,毫无疑问会大大削弱各类纪检监察案件的督办力度,从而越来越趋于腐败之势。3.信访监察制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信访制度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规制度建设是依纪依法处理信访举报的基础,依纪依法处理信访举报是做好信访举报工作的关键。而任何制度建设的本身都是一个从缺憾到完善的过程,信访监察制度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信访制度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特性越益明显,我国信访制度的缺陷正在凸显这一事实无可争辩。其中,在整个救济、监督和解决争议的机制中,有些环节基本是没有运作起来,或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一些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约束的制度不健全,有的虽然作出过规定,但尚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章,这对规范信访监察工作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地方和部门,因没有制定与实施信访监督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对信访监督的范围、程序、方式方法及基本要求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或者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主要是凭经验和传统的方法进行办理,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无章可循、无规可依,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都很大。
三、与上述问题相对应的对策
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既是党和政府信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倾听党员群众的要求、愿望和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是掌握党风政风的“显微镜”,是洞悉社会上潜在的各种不安定因素的“晴雨表”,是获得信息和案件线索的主渠道。因此,做好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检监察信访工作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好。1.加强信访宣传,建立完善的信访责任机制
吴官正曾指出:“信访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强督办,切实解决群众的合法合理要求。”我们应充分发挥信访举报信息灵敏、联系群众密切的优势,切实实现和保障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结合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多措并举,有效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着力满足群众诉求愿望,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与此同时,信访举报开始呈现主体多元化、行为组织化趋势,我们要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利用信访举报渠道,发现违纪违法问题,揭露腐败。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载体密切同群众的关系,通过大力宣传信访举报的意义、任务,公开信访举报的工作方法,公开信访举报电话、联系地址和网上电子信箱等内容,向群众宣传参与监督的重要性,教育他们怎样拿起自己手中的权利,参与民主监督,提高群众参加监督的意识,依法引导群众信访举报。另一方面,党和政府要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实行权力在阳光下操作运行,扩大群众在民主监督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群众了解真实情况。特别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事项,要增加透明度,为群众监督提供条件,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参与监督。
切实完善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 加大协调解决信访问题的力度,实行信访首长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 切实提高初次信访的一次办结率和就地稳定率, 采取有力措施, 尽量避免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要建立定期下访制度, 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问题多、群众信访活跃的重点单位、重点部门、重点上访对象、特殊群众、弱势群体等进行调查研究, 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2.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信访工作信息网络
我们应对情况复杂、涉及部门较多的信访问题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沟通,定期会商研究,通报情况,交流信息,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促进问题的解决。在解决信访问题的同时,要带着责任和感情关心信访群众的实际困难,在政策范围内尽量帮助协调解决。反腐倡廉重要的信息来源,积极开发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推动领导科学决策,提高信访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反腐倡廉建设水平。
纪检监察组织应当逐级设立信访工作联络员、党风廉政监督员、纪检监察信息员等,纪检监察部门可采取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把其作为纪检监察部门信访工作的“前位哨”、“电子眼”,建立定期联系反馈制度,做到周上报、月通报、季分析,畅通联络渠道,准确把握群体反映的倾向性、苗头性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掌握信访工作主动权。3.健全和完善信访监举报工作的督监察制度
为了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我们应努力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要把制约和监督权力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推进制度创新的核心,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漏洞,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按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权力运行风险控制和监督体系建设,认真分析和界定权力运行关键点和廉政风险防范点,科学分解配置权力,严格规范运行程序,形成配置科学、界限明确、行使依法、运行公开的权力运行和制衡体系。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关于依纪依法规范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以建立制度、规范程序为重点,以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为保障,以提高信访工作人员依纪依法处理信访举报的能力和水平为基础,做到严格依纪依法处理信访举报,保障党员群众的信访举报权利,维护信访举报秩序,分发挥协调、催办、督查作用, 为反腐防腐提供体制保证。
并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调研、联系群众、民主集中制、民主决策制度, 规范公开办事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等, 采取切实有效的相互制衡措施。要建好领导干部“个人廉正档案”, 对于“钱、权、人”等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坚持公开、透明, 在程序上把好关, 在环节的监督上要有力度、广度、深度。要在维护信访秩序、开展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化解和处理群体性上访等方面, 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 建立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 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来保证监督职责的实施。
总而言之,做好新时期的纪检信访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创新发展。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遵循平等、公正、全面的原则, 尽快完善和建立相关机制, 特别要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信访举报工作领导责任制。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和相关政策, 依纪依法开展信访举报工作, 不断推动信访举报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参考文献:
[1]蒋旋新.《反腐倡廉建设与高校纪检监察信访工作互动有效发展的研究》,《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 年第8期
[2]何小祥.《信访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中国监察》,2007年第23期 [3]苏纪信 裴义红.《“四项制度”构筑和谐高地》,《中国监察》,2009年第15期 [4]樊春芳.《制约信访举报渠道的因素和应对措施》,《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7期(下)[5]苏纪文.《切实解决好群众信访的突出问题》,《中国监察》,2007年第14期
第二篇:论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试论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户县图书馆
刘忠利
农家书屋是各级政府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学习的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本县在县委县政府和文体广电局领导重视下,2011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在全县51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农家书屋,在图书馆领导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对每个农家书屋均配备图书1500多册、报刊20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00个,由农民自己管理,进行图书外借、阅览服务。并建有数字书屋示范点14家。通过在秦渡镇韩五桥、卢五桥,渭丰镇元一村等的调查了解,群众普遍认为这是一大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工程,不让人民掏一分钱,把这么多的书籍报刊送到村里,连书架子都送来了,真正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从建立了农家书屋以后,看书籍报刊的人多了,打麻将的人减少了,通过在农家书屋学习,使一些农民了解了国内外在大事和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有的养殖户阅读了有关书刊,提高了技能把养殖搞的更好。总之农家书屋的建立对缺书少报的农村和精神食粮贫乏的农民来说,简直是滋润干涸,引领迷津。在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本县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但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和缺乏经验,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检查与监督。书屋初步建成交付使用后,缺乏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对其日常的运作缺乏有效的检查督促、放任自流,致使一些书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经常开门,影响书屋作用的发挥。
第二,书屋的后续发展、资金来源等问题尚侍进一步明确。例如,订阅的报刊只限头一年,没有后续,一些新书的购置缺乏资金,书屋的图书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各人的需要,影响了书屋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第三,未能按劳付酬。管理员没有适当的报酬,时间一长,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不能很好的保证书屋的开放时间,更缺少对图书的推荐宣传,对图书功能的发挥和阅读活动的开展有较大影响。
第四,图书利用率低。目前,许多村的农家书屋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图书的借阅率偏低,由于农村多数人民尚未养成阅读习惯加上宣传工作不到位。管理员又怕丢失图书担责任,重藏轻用。加之农家书屋是采取政府协统一配书原则,而没有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配送,致使实用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大部分图书还处在闲置状态。
二、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对策与建议
第一,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应明确各村的农家书屋由相关的镇文化站和村双委会负责领导与管理,业务上受县县图书馆指导,镇文化站要帮助制订或下发简要易行的书屋管理制度与开放时间,并督促其落实执行。村双委会要指定一名委员,具体管理农家书屋,经常督促检查其按时开放和帮助解决一些困难与问题。镇文化站应定期(半月或一月)到所属的农家书屋进行检查,必要时每半年还应召集各书屋管理员和分管的双委会委员开会,汇报工作情况和交流办好书屋的经验。建议县文体广电局和各镇政府将农家书屋办的好坏列入镇文化站和村委会年终考核目标。
第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农村远程教育室、文化共享工程等结合起来管理和开展活动,提高书屋利用率和综合效能,这样来的人多了,必然读书的就多了。
第三、评比与报酬。本县图书馆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员虽都进行了培训,还可定期开展农家书屋评比活动,切实增强管理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书屋管理员的报酬可通过农村低保途径或县财政适当补助,如若报酬一时无法解决可建议各村聘请热心社会工作喜爱读书看报的退休干部或教师担任书屋管理工作。
第四、图书品种更新。县图书馆有条件时可组织图书流动车将所藏图书,定期更换到农家书屋,形成一条定期补充更新、交流图书的畅通渠道。县上可考虑将送书下乡活动列入县“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为农家书屋配送图书、报刊和电子音像制品。还可鼓励社会力量对书屋进行捐赠等,使农民群众始终有新书可看。
第五、开展活动。县图书馆可依托农家书屋,开展读书征文活动,进行评奖,颁发荣誉证书,来引导村民到农家书屋读书用书,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努力培养农民群众阅读兴趣。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创新型的工作,正处在探索试验阶段,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及时研究和改进,努力完善软硬件设施,让农家书屋真正发挥其惠民利国、传播知识的作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贡献。
第三篇:论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吴伟峰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赵 煜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房镇人民政府交通管理站
摘要:新农村公路交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农村公路交通的现状和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对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基础设施
Abstract: The new rural road traffic on the rural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the rural road and rural road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some of the issue of universality, of the new road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put forward some concrete proposals and solutions approach.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highway construction;rural highway;infrastructure
一、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正是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要想富,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当前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农村公路交通的改善作为重点和突破口。
由于公路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的作用。这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10万公里。5年时间农村公路建设总规模约8l万公里,其中:东部地区约20万公里。中部地区约50万公里,西部地区约11万公里(未含村通公路里程)。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370万公里”。而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公路建设的投资方向要向农村公路倾斜,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2006年国家对农村公路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596.64亿元,比上年增加197.6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截止2006年底,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到302.61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1.08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的省(区、市)已有16个。
但由于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实力薄弱,对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不重视等种种原因,导致对农村公路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农村公路的现状并不乐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公路总里程仅有8万多公里,农村公路数量极为有限。虽然从改革开放初1978年到2005年的17年间。平均每年增加3万多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增加了90多万公里,但到2005年底,全国县乡公路里程只有148万公里,而且由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农业耕作规模小和农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规模小、密度低等原因,目前的农村公路规模仍远远难以满足农村发展农民出行的需求。其现状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农村公路存在通达率低、公路密度低,地区差异大。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密
度为36.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仍有672个乡镇不通公路,89975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分别占全国乡镇总数的1.7%和全国建制村的13.6%。公路密度分为公路面积密度和公路人口密度。通过对世界部分国家的公路密度的对比,无论人口密度(14.4公里/人)还是面积密度(0.19公里/平方公里),我国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如图1)。
另外。我国各省市公路用地总量和公路密度差异很大。全国公路人口密度最大的是西藏(158公里/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上海(4.6公里/人),两者相差近34倍。全国公路面积密度最大的是上海(0.98公里/平方公里),面积密度最小的是西藏(0.04公里/平方公里),两者相差26倍。所以目前应重点加快中西部农村公路建设,以缩小中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2.农村道路质量差,等级低,养护不到位,通达深度不够,增加了通行困难。虽然农村、县乡道路建设突飞猛进,不仅道路里程、通行宽度增加。而且质量明显提高,有些地方基本实现了黑色化、网络化和等级化,部分路段甚至达到了国家三级公路的标准。但农村道路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突出表现在:首先是道路等级较低,道路线型性较差,弯多、弯急,坡度陡,路面质量差,破损严重,多为混凝土或沙石路面。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主要以四级以下公路为主,等外公路占相当大的比例。2005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4.1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2%;一级和二级公路里程28.5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15%;三级、四级和等外公路总里程约160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3%。四级和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量近80%。其次是县级和农村公路质量低劣、养护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交通。县级公路特别是村与村之间的公路大部分是启用以往的路基,稍加修整而成。因此,建成后道路的质量极为低劣。道路不堪重负,不能经久耐用。再加上公路养护不到位,尤其在雨水季节。致使很多乡村道路被毁坏,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体交通水平,加重了广大农民出行难问题。再次是道路建设标准不高,许多路面宽度仅3.5米,汽车会车困难;农村桥梁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许多桥梁建设标准不高,而且基本上都到了更新改造期,与现有农村道路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农村交通运输的“瓶颈”。四是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桥不相配套。农村公路之间、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之间尚未完全畅通,仍有部分乡镇、行政村还存在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
3.新农村道路建设中,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目前公路建设资金仍以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为主,以2006年为例,全年公路建设到位资金5481.85亿元,同投资完成额相比,资金到位率为8%。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占40%,地方自筹占32.8%,所占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2.5个和0.9个百分点;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只占1.5%,车购税占9%,利用外资占0.9%,企事业单位资金占7.8%,其他资金占1.9%,上年末节余资金占5.4%。由于主要以贷款修路为主,导致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本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交通的发展。很多地方农村交通道路还待休整,交通条件急需改善,但所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修路资金紧缺,融资渠道少,加上政府的投人有限,大多地方都是依靠农民自筹资金,自拉项目进行融资修路。资金的缺乏使很多还待整修的道路陷于瘫痪状态,特别是乡村公路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导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交通局面的好转,成为发展农村交通事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新农村公路交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农业区划、土地总体利用、农业产业基地及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统筹规划,与农村山、水、田、林、渠治理紧密结合,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输发展协调安排,做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经济适用。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根据农村地理条件、经济水平、交通需求、资金供给和公路使用功能,恰当利用地形,合理选择路线方案、技术指标和路面结构型式。在项目实施安排中,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建设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做好示范带动,讲究重点突破,分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公路的各项工作。切忌急于求成和贪大求高,切不可因农村公路建设增加乡村债务负担。公路交通设施的规模、布局、等级标准及管理服务,充分体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兼顾今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和效益第一。公路设施建设应坚持可靠、耐用、适用、实用。
2.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科学制定规划,完善交通网路建设,加强薄弱地区的农村交通建设力度。交通规划目标要有科学性、实用性,要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统一,与地方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是打通镇至县城或出县境与外县的联接线,发展县域经济。二是接通断头路,尽可能避免迂回线路,缩短里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三是做到村村通公路。从全国来看,应在资金安排上,重点向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经济落后地区倾斜,要优先解决没有通公路地区的交通问题,可以搞一些类似广西大石山区公路大会战的交通扶贫工程,加快改变老、少、边、贫地区的落后交通面貌。
3.要大力加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往往是重修轻管,由于自然力和人为的破坏给农村的现有交通建设成果带来极大的损失。必须从农村交通的实际出发强化路政管理,实行“县管、乡办、群养”的管理体制。探索一条公路建设、公路运输管理、公路养护一体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使农村公路长久地发挥支农、扶农、惠农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着重确保新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和效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公路质量是农村公路建设成败的关键。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既要有发展农村公路的迫切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把公路的工程质量和效益质量放在第一位,做到建成一条路,带动一方经济。县乡两级交通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交通工程质量,真正做到优化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管理、抓好工程质量管理的每个环节。同时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乡村公路建设中要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对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设计、旧路利用、占补平衡及借土回填造地,尽可能减少占地,减少拆迁,要尽可能利用旧路资源和工程设施,注意保护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保持农村历史文脉和健康的民风民俗。公路修建要坚持文明施工,文明作业。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大力推广车辆节能技术,鼓励发展和使用经济、适用、节能、安全的运输车辆,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要使交通工程与生态环境,农村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乡村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农村公路交通与生态、环境、资源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农村公路交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发展机制。增强农村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新农村的交通建设走上一条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5.确保新农村公路交通资金的规范管理与使用,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的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意见最大就是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不透明。这是导致村民对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性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资金的管理上,要坚持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建设与养护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管理,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中央、省对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以及地方政府安排的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资金,实行专项资金管理,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国家、省对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将全额用于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款的支付。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将向项目所在地沿线乡(镇)、村定期进行公示,实行村务和乡务公开,强化资金使用的社会监督。
三、在加强新农村公路建设可采用的各项措施和途径
1.要增加政府对新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农村公路是服务于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应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交通投资机制。省(区、市)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建立国家和省(区、市)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较为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农村公路投资新机制。具体就是把农村公路、客运站点建设及公路维护管理投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新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经常性项目和重点支持的公共设施,逐年加大投资支持力度。通过大路带小路、重点路带动农村资源开发。对于公路修建、公路项目地方税费即征即返。根据国家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制定本省(区、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标准;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管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2.要利用好市场,各种政策扶持的优势,通过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交通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问题,尤其是农村交通建设矛盾更为突出。没有资金,新农村公路建设将成无米之炊。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向上争取一点,县、乡配套一点,市场运作一点,群众筹集一点等“四个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资。特别是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动员沿线受益企业、干部和职工捐资,实行争取中央扶持一点、各级政府筹措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公路沿线受益企事业单位和受益群众投入一点、包扶单位支持一点、政策优惠补偿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集农村公路交通建设资金,扩大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资金来源。在大力抓好各项交通费征收的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扶贫优惠政策和资金。通过相关部门内部挖潜,压缩各种经费开支来支持乡村公路建设。扩大新农村建设的宣扬力度,广泛发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带头捐资,捐资者可以给予道路冠名权等荣誉。同时对在乡村公路建设“热情高、劲头足、效果好”的地方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
3.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新农村公路交通管理和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公路建设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农村公路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二是在各级政府中建立目标责任,给予交通发展制度保障。建立起可供量化的考核目标,在各级政府的任期责任目标和考核目标里列入公路建设的内容,这样才不至于被繁杂的农村事务挤掉,主要领导才会亲自过问,才会摆上议事日程,组织实施。在当地党政的领导下举全民之力,集各方之财,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和公路运输条件,使农村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变成商品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资源配置效果。四是在落实各级政府养护管理主体责任的基础上,按照政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原则,推进公路养护社会化、市场化。同时强化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五是研究制订农村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完善农村运输站(场)、候船亭(室)建设及客运发展的鼓励扶持政策。六是健全农村公路运输市场准入规则,加强市场运行监督,整治市场秩序,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4.要在“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效降低公路建设成本。在进行新农村公路交通的建设上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公路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体现民意和维护村民的切身利益,实施民主决策,不搞面子工程,不搞政绩工程,不搞大拆大建,争取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修农民愿意修的路,修农民能够得到实惠的路。各级政府要由“为民做主”变为“让民做主”,转变工作方式,鼓励农民投工投劳,降低公路的建设成本。这是又好又快又省地建设农村公路的一条捷径。作者简介:吴伟峰,男,1973年10月6日出生,现工作于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交通干事。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汇编》
3.《农村公路建设汇编》
第四篇: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农产品品牌建设
农村与社会发展园地 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章 军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
1.缺乏规划,管理体制不顺畅我国农产品品牌评定部门很多,有国家质监总局、工 商总局、商务部、中国工业经 济 联 合 会、中 国 名 牌 战 略 推 进委员会等。各个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定位提出了不同的 评价制度和管理办法,造成部分地方对农产品品牌认定 的方法、程序、标准上出现不同理解,缺乏全国统一规划,没有在国家层面上形成若干个职能明确、分工明晰的权 威机构或部门,来制定全国性的农产品品牌认定的标准、程序和淘汰机制。同时,有些部门或机构的评选不够规 范,评选目录随意性较大,重品 牌 评 比,忽 视 品 牌 培 育和 维护等基础工作。
2.建设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品牌化进程中,龙头企业与农业 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龙头企业大 多数规模较小,辐射农户的能力较弱。农业行业协会不是 法人组织,资金实力小,违约 赔 偿 能 力 有 限,而 农 户 的 小 农意识浓厚,协会和农户之间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关系,这 使得农业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我国农产品生产是以分散农户为主,资金积累缓慢而有限;大多数地方集体经济规模小,农业合作组织也不完善;国家对农产品品牌的国际推广、地方政府对特色农产品的国内推广资金都十分有限,致使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以 及一些地方特产形成不了品牌优势。农村与社会发展 园地 · · 91 主 办 20 特别策划朱建基 胡 岳 明 杰 李 姜洪智 静
3.推广保护不力农产品品牌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制于目标市 场、市场调查与预测、产品质量、形 象 设 计、销 售 服 务、广 告宣传、品牌文化等诸多要素。我国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 作过于简单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农产品推销阶段,离整合 营销的要求还很远。在品牌开发上重评比、轻培育,同一 区域同一农产品品牌数量繁多,品牌间存在恶性竞争,没 安徽省科技厅农村与社会发展处 安 徽 省 科 技 兴 农 办 公 室 安 徽 省 星 火 计 划 办 公 室 安 徽 省 科 技 扶 贫 办 公 室 2009年第 5 期 农村与社会发展园地有品牌整合意识,不能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对假冒行为 打击力度不够,假冒农产品极大侵犯了品牌创立者的利 益。把部分蔬菜加工成净菜、把部分水果加工成果汁或罐头、把部分草莓加工成草莓酱,延伸产品线,提高产品附加 值,增加农业经营者收入。二是价格策略。品牌农产品的价格策略包括农产品 的定价依据、定价方法、折扣 与 折 让、给 予 经 销 商 的 付 款 期限以及信用条件等。品牌农产品定价比普通农产品高,需求量变化较大,需求价格弹性大,可以适当使用优惠价格进行促销,以扩大销量,增加市场占有率。品牌农产品 应该在维持生存的前提下,通过定价来
展现产品品质和 品牌形象,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应对同 类其他品牌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三是渠道策略。品牌农产品的渠道策略包括销售农 产 品 的 中 间 商 类 型 和 位 置、覆 盖 市 场、分 销 渠 道 的 长 度 与宽度、存货水平以及仓 储 与 物 流 等。农 产 品 批 发 市场 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 品 流 通 的 重 要 途 径,具 有 商 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输三大功能。应对现有农产品 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拓展,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 业结构。农产品专业合作 组 织 具 有 较 高 的 组 织 化程 度,能够通过交易规模扩张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合作组织以整体身份为其成员搜寻市场信息和进行市场谈判,提高了谈判实力,降 低 了 交 易 次 数 和 频 率,提 高了交易效率。建立大型 加 工 配 送 中 心,形 成 一 种 多品 种、大批量和多频次的混合型物流链。同时,增加对大卖 场和大客户直销,开展生 态 旅 游 和 观 光 旅 游 等 也 是 拓展 渠道的策略。四是促销策略。促销策略包括促进农产品销售的广 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以及公关关系等内容。多数农产 品品牌可以采用网络广告、户外 广 告、售 点 广 告、终 端促 销、积分卡销售等形式。网络广告具有成本低、信息量大 的优势,辅以多媒体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示产品品质,农业 企业可以建立企业网站或在一些门户网站上做宣传。户 外广告和售点广告不仅费用低,而且更贴近于人们的生 活。积分卡销售、会员制等形式适合农产品反复购买的特 性,可以提高顾客购买频率,易 于 形 成 稳 定 的 消 费 群 体。企业可以创新一些间接广告形式,如在餐馆场景布置中 融入农产品生产环境介绍和品牌标志,在餐具上标上企 业标识等。公共关系活动容易获得社会及消费者的信任 和认同。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无偿为灾民捐赠食品,为大 型会议或赛事提供产品,展示产品的高品质。积极参与国 内外大型会展、专题展销等活动。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 设力度,增强市场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名牌农 产品专销柜、专业市场建设。(作者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二、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对策 1.科学规划与引导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不能有效控制,而政府拥有信息、资源、组 织、公 正 等 优 势,应 该 在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维护上发挥积极作用。一是 科学规划区域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应 做好产业关联带动工作,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品 种和新兴品种;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无 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培 育 发 展 主导 产 业,挖 掘农产品深加工的潜力。二是推进农产品品牌评比规范 化,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产地认证和质量保证制度,加强 区域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认证。重点是加 快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的制定。同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专 业检验站和检验点,完善日常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工 作规范。三是加大对假冒农产品品牌行为的打击力度。由 于农产品品牌具有产权模糊、利益共享的特点,所以具有 “公共产品”的共享性。某些企业只愿意“搭便车”,而不愿 意投资农产品品牌建设,导致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困难。政府应加大对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农产品品牌运 作的良好环境。四是完善多层次农民培训体系。充分利用 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农 业企业、专业协会、社会中介、农民组织的作用,满足农民 对教育培训多样化的需求。农民教育培训应与农业产业 发展需求和农民增收致富需求相对接,坚持普及教育与 专业培训相结合。2.整合营销策略一是产品策略。品牌农产品的产品策略包括农产品 种类、品质、安全性、品牌名称、包装、说 明 书、规 格、投 诉 与索赔方法等。品牌农产品最基本定位是无公害农产品,中级定位是绿色产品,高级定位是有机产品。为了适应消 费者对营养和健康的需求,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要迅 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机农产品要突出资 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塑造农 产品品牌过程中,应发挥包装“无声推销员”的作用,要和 产品价值相适应,方便运输、陈列、消费者选购和使用,此 外还可以使用配套包装、附赠品促销包装等。在给农产品 命名时,要体现绿色、品质、文化,符 合 绿 色 健 康 的 要 求,让人们在接触产品及其商标时,使人联想到优质水源和 优美环境。为了适应消费者对深加工农产品的需求,可以 责任编辑: 张敏 2009年第 5 期 21
第五篇: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对策
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20多年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己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村民自治发挥的作用既表现在物质制度又表现在思想精神层面。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二是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使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有了制度保障;三是村民自治的精神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它们严重地影响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及其深化。
一、当前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村民自治制度是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制度。从1980年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建立,到80年代中期,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主监督。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萌芽至199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过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村民自治在实践中也必然面临一系列 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村民自治制度配套法规的欠缺,无法使之发挥最佳效应。村民自治制度在设置和可操作性上显得过于粗略和原则化,在行为模式与制裁手段的规范上显得空泛。如现行法律制度对村民的界定、权利、义务,村民对村务管理的参与途径和方式等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村党支部与村主任之间的关系和权限不明,往往造成乡镇一级或村党支部事实上取代村民自治组织行使村级事务的决策权、管理权。随着农村流动人口增加(本地人口外流,外籍人口流入)导致此类人员的民主权利和应该承担的村民义务难以落实,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他们的权利义务的实现。另外,在村委会中引进有志青年的机制,有些地方进行了有益的的尝试,囿于缺乏制度规范和保障,难于得到推广。
二是村民自治过程受观念意识上的阻碍,导致村民自治制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中国有极为漫长的君主专制集权的历史,而无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农民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清官统治上,导致村民普遍自治意识不强。很多村干部素质较差,思想观念未跟上,致使村务公开不规范,甚至流于形式。加上村民自治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作风、工作方式转变不到位,群众与村干部的关系不太融洽,群众对村级事务的关心程度不够,不愿意参与管理和监督,缺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群众基础,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难以深
入开展。
三是村民自治中的行政化倾向使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流之于形式。村民自治是村民直接管理自己,自主处理村级事务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然而很多地方的村民自治在实践中,都自觉不自觉以行政手段安排工作,有一些本应由乡镇完成的职责也被“分解”到村委会,使村委会体现出强烈的行政化色彩,在工作中主要考虑的是先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群众负责。自治组织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政权性组织或者是乡镇的附属行政机构,政府对村委会的指导关系演变成实实在在的领导关系,这些都弱化了村民自治的性质,与国家推行村民自治的本意不符。
四是乡镇与村委会的关系不畅导致国家政策执行不力和乡村事务管理不顺。目前在基层农村管理体制中, 乡镇政权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权,村民委员会代表村民行使基层自治权。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工作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认和维持无疑是村民自治正常、规范运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但现实中的乡镇政权与村委会的关系又常常与成文法律规范存在着种种“偏离”,严重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和乡镇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最经常也最突出地表现在许多乡镇仍然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命令指挥式的管理方式,对村委会从产生到日常工作进行行政干预。乡镇对村委会强有力的控制还表现在,乡镇党委(•目前乡镇大都是乡党委书记、乡镇长一肩挑)通过对村党支部的
有效领导,来间接地“领导”而不仅仅是“指导”村委会(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也基本上是一肩挑)。另外,一些乡镇还借助于“村财乡管”对村级财务实施管理来强化对村委会的控制。虽然主观上乡镇是本着良好的愿望,是为了管好村级财务,防止他们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但客观上弱化了乡镇同村的新型指导关系,强化了传统的领导关系,进而不利于村干部改变过去那种对上不对下的工作作风来服务群众。另一方面,依据村委会自治权,存在少数村委会为了自己特定的利益,有意识地强化乡镇政府与村民之间的矛盾。当村民责怪村委会不能维护村民利益时,村委会就将全部责任推向乡镇,而当乡镇责怪村委会协助工作不力时,它们又把责任全部推给村民。在他们看来,村民自治就是本村村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村委会作为村民的合法代言人和代理人,有权决定自己的内部事务,没有必要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于是,他们对承担的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职责,抱着消极、冷淡的态度。
五是“两委”矛盾冲突使党务村务管理两难。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不协调目前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班子两种管理模式,导致有的村委会不能自觉地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把村民委员会引导村民自治同村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和保障作用对立起来,加上有的村党支部班子涣散,使村党支部起不到村级组织的核心作用。也有的村级组织的权力过分集中到村党支部,甚至集中在村支书个人手中,村委会和村民会议的自治
权力实际上被悬空。村支书虽说形式上是由村中的党员选举产生的,但实际上往往是由乡镇党委决定的。党支部成员由任命产生,而村委会则由选举产生,于是便形成了“上级来人找支书,村民有事找村主任”的局面。民主选举使村主任在村事务决策中的位势增高,而传统制度仍然捍卫着党支部书记的优势地位。党支部是传统的村务决策实体,而选举产生的村委会要依法行使村务决策权力。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大大降低了村民自治的质量。二是现在很多地方通行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班子两种管理模式“二合一”,即通过一些操作途径,让村支书选上村委会主任,或让选上的党员村委会主任当选村支书,或培养新当选的非党员村委会主任为党员,再选任为村支书。这样,两委合二为一后,党组织对村委会的控制加强了,工作中的对立和摩擦也少了,上级对村委会的管理也容易了。但对村委会来说,村民自治事实上就大打折扣了。
另外,税费改革后,虽然村干部的报酬进入了比较稳定的保障时期,农民群众参与选举的积极性日益增长,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流动人口增加、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村干部竞争加剧、村组合并,干部职数精简、选举经费缺乏来源等等。
二、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是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规范配套。以往的农村治理体制是国家从乡村获取资源,这也是导致农村各种矛盾根源。目前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进行转移支付补贴的税制改革。这些为村民自治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村民自治开始走出体制性困境。“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最终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经过20多年的实践,农民通过逐步学习和掌握了村民自治的知识和技能,培育起自治的意识,开始运用村民自治法律维护和扩展自己的民主权利。因此,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规范配套,完善村民自治相关法律法规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在制定村民自治制度配套规范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提高村民自治程度和质量的智力因素。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民的流动导致智力的流动成为常态。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村民的界定不应以户籍为唯一依据。愿意为农村建设施展才华的现代知识型青年的进入,对村民自治的长足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在具体制度规范的设计上应该对此给予充分的考虑。
二是加大对村民的民主意识的培养和强化。首先,必须在农村加强文化教育建设。目前在农村实行的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将对农村文化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结合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以学校为依托,建立政府补贴型的分区式的文化活动室,既为学生也为村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文化活动场所。其次是要加大对国家有关村民自治政策及党的各项惠民利民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这种宣传可以结合中华民俗采取各种健康文明而又生动活泼的形式。再次是提高县乡村干部素质,使他们能认真指导村委会
实施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指导村民在参与中提高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让村民直接参与各项村民自治制度,既可以启蒙大家的民主意识,也可以使大家体会到这些民主制度给他们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为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以后的村民自治活动奠定基础
三是理顺乡镇政府、村委会、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做了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乡镇政府是国家设立在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承担着对所辖乡村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职能,依法在所辖区域内开展各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政务。在这些职权范围中,不存在村民自治的问题,亦不属于村民自治的范畴,应当行使其领导职能,在所辖行政区域内依法开展法律规定的各项政务工作。村委会是村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务,调节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不能像过去对待行政组织那样,采用行政手段领导村里的工作,而是要从法律、政策、工作上给予指导。村民委员会也应当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各项工作,教育和推动村民依法履行应尽的义
务。村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接受上级党委的领导。在村民自治活动中,村党支部是政治上、思想上进行领导,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村民自治是在党领导下有秩序、有计划进行的,是国家法律范围内的自治,而不是毫无约束的自治。对乡镇政府、村委会、村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处理,虽然各级党和政府下发了一些文件,在实践中仍然难以做到有效落实。
因此,要推行村民自治制度,首先就必须从法律上确立村委会的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某种程度上与乡镇政府平等的法律地位,否则难免又陷入控制依赖关系。
四是疏通信访渠道,认真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自新的《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相关部门接待的有关村民自治工作的来信来访量呈大幅度增长态势,而且大量的是集体或群体上访。农民上访反映最多的是村干部违法施政、集体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贪污腐败、选举程序违法、村务政务不公开等问题。有许多问题是农村基层管理中多年积累而成的,并不是村民自治本身造成的,长期以来农民找不到反映的渠道,有些问题即使反映了也没有得到解决。实行村民自治,特别是《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给农村多年积累的矛盾找到了一个“出口”。这是村民自治上访增加的重要原因。农民上访说明农民群众还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相关部门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说法,也说明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在增强,法律意识在提高,以及对自身民主权利的重视。
因此,有关部门应相互配合,认真接待处理农民群众的来信来访。通过疏通信访渠道,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各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以确保《村委会组织法》的顺利实施,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另外,实行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是有成本的,需要经费支持。因此,应该明确经费渠道,最好是把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经济相对落后村的村民自治,地方财政也应考虑给予适当补助。随着村干部职数精减后出现的工作量问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分解,培育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是很大的促进。目前,在我省部分城中村、贫困村、上访村、难点村、宗族房头问题突出村实行的选举观察员制度出发点不错,只是由于制度不完善,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完善选举观察员制度,必须不断完善选举观察的内容、形式、观察员的选聘、培训、管理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