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形成考核册完整版

时间:2019-05-15 01:0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治理形成考核册完整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治理形成考核册完整版》。

第一篇:社区治理形成考核册完整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社区环境

2、社区环境建设的要求

3、微观的社区环境

4、绿色生态型社区

二、单选题

1、广义的社区环境不包括(D)

A.经济环境

B.文化环境 C.天然环境

D.物质环境

2、社区精神环境不包含下列哪一项(C)

A.社区风尚

B.人际关系 C.社区与政府关系

D.邻里关系

3、社区环境建设工作一定的共同特征,其中不包括(A)A.社区环境建设的能动性 B.社区环境建设的复杂性 C.社区环境建设的群众性 D.社区环境建设的区域性

4、社区环境和社区管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区管理要适应社区经济环境的发展水平;社区管理要适应社区文化环境等综合状况;社区管理要适应社区自然环境的特点;社区管理对社区环境的反作用,因此(B)A.社区管理决定社区环境

B.社区环境决定社区管理 C.二者无相互制约关系 D.二者相互决定

5、狭义的社区环境是指“影响社区居民生活的环境因素”,即社区的内部环境。狭义的社区环境也可称之为特殊意义的社区环境,它把居住在某一特定社区的居民作为主体,它不包括(D)

A.自然环境,即社区内的绿化、净化和美化状态 B.人文环境,即社区的文化环境和人际关系状态 C.社会环境,也就是社区的生存环境和治安状态 D.物质环境,也就是社区环境物质方面的总和

三、简答题

1、社区与社区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

2、社区环境可以分为哪几类?

3、我国城市社区环境建设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现实回答。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区环境则是社区的构成要素,是社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具体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是相对于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居民而言的,是社区主体赖以生存及社区活动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总和。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居住的场所,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同时也是衡量社区健康的重要指标。

2、社区环境建设的要求是,社区内净化、绿化、美化,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路、街、巷等公共场所管理井然有序,居民出行无障碍。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主要考核指标达到全国或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先进水平

3、微观的社区环境,是指一个社区机构内部甚至一个社区领导班子内部的具体情况,包括结构是否合理,责任是否明确,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工作方法、技术是否科学等等。

4、绿色生态型社区是现代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绿色生态型社区追求环境生态化,也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高度和谐,人类生产生活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各种废弃物被严格控制在环境允许的承载力以内,不对“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人们生活在一个舒适、清洁和宁静的环境里。

二、单选题

1、D

2、C

3、A

4、B

5、D

三、简答题

1、二者的关系在于:(1)社区环境保护建设是社区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共同价值取向(2)社区是现代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载体(3)现代环境保护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4)绿色生态型社区发展是社区与现代环境保护建设的和谐统一

2、社区环境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从社区所处的地域角度划分,可将社区环境分为社区内环境和社区外环境。社区内环境是指一个社区内部的自然、文化等方面的环境;社区外环境是指相对独立于社区内环境的所有其他社区外的因素的总称。无论是社区的内环境还是社区的外环境,又都包括了社区的社会环境和社区的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2)按社区环境对社区治理作用的层次划分,可将社区分为宏观社区环境、中观社区环境和微观社区环境宏观社区环境,即通常所说的社区的整体环境状况,社区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然要与它的环境进行交换。微观的社区环境,是指一个社区机构内部甚至一个社区领导班子内部的具体情况,包括结构是否合理,责任是否明确,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工作方法、技术是否科学等等。

3、存在的问题在于:

(1)社区绿化存在的问题

(2)社区清洁卫生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3)社区文化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4)社区治安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5)社区生活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城市社区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1)明确社区环境危害,采取相应对策

(2)加强社区环境保护意识,实施多元化措施(3)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法制建设的认识(4)合理规划社区布局,提高绿化质量

(5)规划社区交通,提供社区居民交通便利(6)提高社区护理质量,宣传环境保护

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A)的范畴。

A.精神文明

B.物质文明

C.政治文明

D.社会文明 2.社区文化中最核心、也是最受公众欢迎的内容是(C)

A.盈利性文化

B.休闲娱乐文化

C.社区公益文化

D.科普体育文化 3.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原则实际上就是体现“(A)”的基本原则。

A.以人为本

B.以利为本

C.以任务为中心

D.以群众为中心 4.有的学者认为是社区教育是源于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D)”

A.社会即学校

B.学校即社会

C.教学做合一

D.学校是社会的基础 5.日本曾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形势,对(A)进行了屡次修改以保证社区教育的顺利推进。

A.学校教育法

B.职业教育法

C.社会教育法

D.成人教育法

二、名词解释

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管理 社区教育

社区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原则

三、简答题

社区文化主要由哪些要素所组成? 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什么原则?

社区文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四、论述题

试述社区文化管理的内容和措施。试述社区文化的功能。

试述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及存在问题。试述完善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途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ACADA

二、名词解释

(1)社区文化(狭义):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以及为提高社区成员素养、满足社区成员精神需求、活跃社区成员业余生活的社会性文化活动。

(2)社区文化管理:主要是指社区组织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运用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思想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及教育的等各种手段,对整个社区的文化事业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检查、监督,从而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

(3)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旨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教育综合体。

(4)社区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来实施,在依赖本地区基础条件、发挥本地区优势的前提下,坚持统一规划,发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同创共建,形成整体效应,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三、简答题

1、社区文化主要由哪些要素所组成?

社区文化主要由精神要素、物质要素、语言文字要素、规范体系、社会关系、社区组织六大要素所组成。

2、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什么原则?

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多元性原则、融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协调性原则

3、社区文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社区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社区公益文化、盈利性文化、社区节庆活动、社区休闲文化、社区企业文化、科普体育文化、社区观念文化、社区人文景观、社区教育活动等九个方面。

4、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职业培训型社区教育、知识讲座型社区教育、文体活动型社区教育、竞技比赛型社区教育、专题活动型社区教育、咨询活动型社区教育、数字化活动型社区教育

四、论述题

1、试述社区文化管理的内容和措施。

(要点)

(1)制定科学的社区文化发展战略。(2)加强社区形象建设(3)加强社区道德建设(4)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5)搞好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6)加强社区文化市场的管理(7)搞好科普宣传(8)搞好社区教育工作

(9)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

2、试述社区文化的功能。

要点:

(一)沟通社区人际关系的功能

(二)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功能

(三)价值导向及行为规范功能

(四)提高居民素质的功能

(五)休闲娱乐功能

(六)教育发展功能

3、试述我国社区教育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要点:

(1)从全国范围来看,社区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滞后

(2)社区教育定位存在片面性

(3)社区教育资源投入普遍不足

4、试述完善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途径。

要点:

(1)树立正确的社区教育理念

(2)保障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3)规范社区教育管理

(4)完善社区教育法律法规

(5)建立社区学院

(6)重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7)扩大高等院校职能,服务社区教育

(8)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区教育

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项功能是保障社区生活安定的最后手段(D)。A.防范功能

B.疏导功能

C.监控功能

D.惩戒功能

2、在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因领导工作失职,造成本地区和本单位治安秩序严重混乱等情况发生得,对本地区、本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给予取消其评选综合性的荣誉称号、评先受奖、晋职晋级的资格,这种制度为(A)A.一票否决制

B.降职 C.处分

D.撤职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社区治安管理主体的职责来分,社区治安管理的类型有(ABD)。A.公安派出所的社区治安管理 B.街道办事处的社区治安管理 C.社区秩序管理

D.社区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管理

2、社区治安管理的特点有哪些(ABCD)。A.全职性

B.社会性

C.区域性

D.法律性

3、搞好社区治安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ABCD)。A.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原则 B.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原则 C.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原则 D.依法进行社区治安管理原则

三、简答题

1、简述社区治安管理的基本内容。

2、社区治安管理有哪些特点?

3、社区治安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四、论述题

试论新形势下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D

3、ABCD

二、简答题

1、答: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社区治安管理表现为不同的管理内容。

(1)从社区治安管理对象角度划分,其内容包含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防范灾害事故发生、搞好人民协调工作、做好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工作、搞好重点人头的管理控制工作、做好居民的治安防范工作、加强社区内的道德风尚与社会风气建设。

(2)从社区治安管理业务角度划分,其内容包括社区秩序管理、群众性治安事件管理、民用危险物品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消防管理、交通道路管理、户口管理、水上治安管理、单位内部的安全管理。

(3)从社区治安管理主体的职责角度划分,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包括公安派出所的治安管理、街道办事处的治安管理、社区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管理。

2、答:(1)全职性;(2)区域性;(3)群众性;(4)法律性;(5)管理主体多元化;(6)长期性;(7)社会性。

3、答:(1)依法进行社区治安管理原则;

(2)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原则;(3)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原则;(4)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原则

四、论述题

答: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1)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法律体系;(2)加快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治安管理体制建设;(3)开展各种形式的治安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严管、严防、严治、严打的社区治安综合网络;(4)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明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治安管理环境;(5)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加快智能化社区建设步伐,提高科技防范能力。(论述略)

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社区社会保障

2、社区意识

3、狭义的社区保障

二、简答题

1、社区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2、如何构建社区社会保障的体系?

3、推进社区再就业相关对策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区社会保障:指在社区范围内,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发挥社区居民的互助性、参与性为主,充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地吸收各种资源,为社区成员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2、社区意识:指社会群体及个人对于社区在心理上的自我感觉和认同,社区建设需要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

3、狭义的社区保障: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充分动员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成员提供福利性、公益性服务和便民生活服务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社区社会保障的功能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保障功能 第二,弱势群体保障功能 第三,资源支撑功能 第四,服务功能 第五,管理功能

2、在发展社区保障体系的进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工作尤其应当重视:(1)加快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2)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构建社区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4)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5)开展社区再就业服务和培训,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6)社区共建意识的培养

3、推进社区再就业相关对策有:

(1)责权统一,尽快形成市、区、街三级组织网络(2)条块统一,协调合作

(3)加强对社区再就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政策的贯彻力度

(4)加大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扶持力度,拓宽社区服务的资金注入渠道(5)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规划社区服务设施,有效地推进社区再就业(6)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更新观念

作业5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影响社区管理的软件要素的是(C)。

A.管理者工作方法

B.社区意识

C.配套设施

D.管理对象文明素质

2、衡量社区的硬件设施、工作实绩、实绩存在的状况的指标(A)。

A.客观指标

B.主观指标

C.硬指标

D.软指标

3、获取主观指标比较成熟的方法是(A)。

A.问卷调查法

B.抽样调查

C.实地考察

D.听取汇报

二、多项选择题

1、社区管理绩效评估应遵循的原则有(ABCD)。

A.科学性原则

B.公正性原则

C.群众性原则

D.可行性原则

2、下面的方法哪些属于定性的方法(ABC)。

A.听取汇报

B.翻阅材料

C.参观考察

D.指标体系

三、简答题

1、社区治理绩效评估的涵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三、简答题

1、答:社区治理绩效评估是社区工作者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指标,运用科学和公正的方法,对社区工作的人员和组织进行价值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的专业化活动,其目的在于提升社区治理工作的质量。社区治理绩效评估包括对在社区治理机构工作的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绩效评估和社区组织的工作绩效评估两方面。

----------------

1.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现实回答

1、社区医疗机构服务功能缺失。当前,我国社区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的医疗需求,服务功能缺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医院、卫生站医疗设备短缺。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医院、卫生站的医疗设备比较陈旧,难以为患者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例如,个别社区医院、卫生站只有日常使用的听诊器、温度计等简易器械,无法提供常规的化验、检查服务。(2)社区医院、卫生站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少。一些低成本、高效益的服务项目,社区医院、卫生站并不提供。例如,某卫生站规定,只给患者开药,不提供输液服务,致使患者不能在离家较近的社区卫生站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而只能跑到离家较远的大医院看病,增加了患者的治病成本,加重了大医院的负担。目前,我国居民即使患有头痛、发烧等寻常小病,也要去大医院就诊,造成了病人的不合理分流。据有关部门统计,三级医院接诊的门诊病人中,可以分流到社区医疗机构的病人占总数的65%,三级医院接诊的住院病人可以分流到社区医疗机构的病人占总数的77%[2]。(3)医护人员素质偏低。根据国际标准,每名全科医生可以为2000——3000人提供医疗服务。按照国际最低标准测算,我国城市5亿人口至少需要16万名全科医生。但是,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无法满足居民对于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3]。我国全科医生的紧缺和不足,造成了社区医院、卫生站人员素质偏低。社区医院的医生大多只有中专学历,职称也以中级、初级职称为主,医护人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4)医疗服务质量不高。一般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不分科,主要由全科医生提供服务。医生在从业过程中,处于信息垄断状态,随着其道德风险的增加,提供无效服务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加之医生专业素质比较低,服务的质量较大医院服务质量差。

2、同基本医疗保险结合程度比较低。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尚未成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使享受劳保医疗或者公费医疗的患者舍近求远,去离家较远的大医院看病。据有关调查调查显示,73%的15岁以上患者不能到社区医疗机构看病。其中,94%的人群是由于医疗费用不予报销[4]。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未将社区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直接面对患者,涉及到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容易产生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致使医药费用不易控制。二是作为基层组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布比较广泛,数量比较多,规模比较小,财务管理相对混乱。目前,尽管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允许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可以选择1-2家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之一,但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缺陷,政策的规定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3、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措施不完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充分发展,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然而,当前许多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尚未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政府的支持,其次,是广大居民和社会各界的主动参与。然而,由于社会各界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居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意识也不强;社区医疗机构吸纳民间资本的能力不足。由于缺乏良好的群众基础,社区卫生服务难以长久持续地发展。(2)医疗规章制度混乱。当前,我国社区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十分混乱,一些患者在社区医院看病,不但越看越重,而且花费的医药费也不少,这严重影响了社区医疗机构的形象和信誉。同时,一些江湖游医、黑诊所的存在,使一些居民对社区医院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3)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尚未建立。目前,很多社区医院尚未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更不用说通过计算机系统对社区居民的健康资料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这使医生难以对病人的个人病史、用药史和家族病史等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给病情的诊断带来了诸多不便。

4、社区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体系分离。2003年春季,“非典”爆发时,如果社区医疗机构能够及时确诊病情,对患者采取隔离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疫情的蔓延。但是,当时我国绝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的防护系统并不完善,对于传染病疫情缺乏有效的应急措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致使患者在寻找医院、试图确诊病情的过程中,进一步传播和扩散疾病。“非典”的爆发,突现出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分离,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很好地发挥医疗卫生安全的“守门人”作用,这也是导致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出现巨大的危机主要原因之一。

2.我国社区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体育设施的建设的数量不够。只重视绿化、环保等,却忽视了体育设施的建设,从而形成了”街头体育”就是因为体育设施和健身场地不够造成的。据调查显示:居民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还是庭院、路边、空闲场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其中在社区辖区周围的街头巷尾活动的人占总人数的37%。其次分别为:在广场活动的占21.8%,在公园活动的占15%,在企业、体育场活动的占3%;在学校活动的仅占3%。②体育设施管理、分配不合理。在我国首先表现为城乡分布差异较大,体育设施的分配不合理,在农村根本无体育设施建设可言,而城市中体育设施的建设的数量又大有不足。其次我国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赋予了社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体育指导员的缺乏势必影响到社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③体育设施利用程度不充分。我国的大多数的体育场馆的利用程度不够,只在比赛中应用,平时不对外开放,有些学校对场馆的管理也有不合理的局面,甚至对自己的学生使用场馆都有种种限制,但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关于社区类型的划分,最常见、最通用的划分法是(A)。

A、地域型社区划分法 B、功能型社区划分法

C、文化区分法 D、社会变迁区分法

2、社区睦邻运动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它的发起人是英国牧师(A)。

A、巴涅特 B、索里 C、汤恩比 D、哥尔亭

3、最早提出社区发展概念的是(D)。

A、罗杰斯 B、罗斯曼 C、谭马士 D、法林顿

4、滕尼斯在提出社区这一概念时其含义不包括下列哪一项?(C)

A、人口 B、情感联系 C、地域 D、组织

5、下列属于任务目标的是(A)。

A、安置无家可归者 B、发掘及培育社区领袖参与社区事务 C、提升居民的社会意识 D、加强居民的归属感

6、(A)称为西方社会救济立法和贫民救济事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各国社会事业的制度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伊丽莎白济贫法

B、德国的汉堡制

C、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D、德国爱尔伯福制

7、在社区工作的程序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制订一个良好的社区发展计划,这是社区工作的关键一环

B、建立社区机构是落实社区计划的根本保证

C、协调社区力量是社区工作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D、解决社区问题主要依靠社区工作者

8、社会策划模式下工作者的角色中,(A)角色是指工作者严重依赖技术理性,忽视居民的动员参与。

A 项目的规划者角色

B 项目经理的角色

C 监督实施的角色

D 专业人员的协调角色

9、(C)是社区行动的先决条件。

A、居民民主参与 B、设计工作步骤

C、社区自主决策 D、地方领导人才的选拔与训练

10、在社区发展模式中,当地居民应该是确定社区发展具体项目的(B)。

A 一般参与者

B 主要决策者

C 听从任务者

D 意见反馈者

11、下列属于社会策划模式的是(C)。

A、我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B、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C、为了促进就业,制订针对性的训练项目 D、为了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12、社会行动的本质是(D)。A、推翻整个社会制度 B、社区工作者以理性方法从多个预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理想的工作策略 C、强调当地居民的民主参与 D、在现存的建制下,改变不公平的政策,实现有限度的社会改革

13、关于社区教育的社会工作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社区教育是一种单纯的教育过程

B、社区教育往往是一种手段,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C、社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解决本社区内的社会问题

D、社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工作范畴14、6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罗斯曼提出的三大经典社区实务模式不包括以下哪一项?(B)

A、地区发展 B、社区整合 C、社会规划 D、社会行动

15、社区工作者经常与居民领袖并肩工作,帮助群众或团体维护自己的利益,运用传媒的力量向政府施压,影响正式组织的决策过程,在这里,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是(B)。

A、倡导者 B、行动者 C、教育者 D、资源提供者

16、关于社会行动的介入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社会行动可以从任意一个事件入手

B、社会行动中要防止将问题演化成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

C、社会行动通常要求群众组织起来,通过集体行动,使当权者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D、社会行动不宜运用冲突、对歭的手段

17、对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它是社区工作实践的灵魂和方向

B、它是社区工作者投身于社区工作的主要动力

C、它是判别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

D、社区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价值观的复杂性

18、社会行动通常是由最温和的方法起步,当行不通时才提升行动的层次。这是社会行动的(B)。

A、让步原则 B、渐进原则 C、破坏原则 D、连串性原则

19、(B)在中国农村的种种实验却开创了农村社会工作实验的先河。

A、为政治服务的社区教育模式 B、乡村建设运动 C、社区服务 D、社区学校

20、在西方语汇中,“社区”最早是由(A)提出的。

A、滕尼斯 B、帕克 C、乔治·希勒里D、费孝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地域型社区可以划分为(ABC)。

A、农村社区 B、集镇社区 C、城市社区 D、高尚社区 E、文化社区

2、中国古代的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主要包括的形式有(ABCDE)。

A、家族 B、同乡 C、行会 D、宗教 E、社仓乡约

3、下列属于社区发展模式中的过程目标的是(BD)。

A、社区经济开发 B、各种社会网络的重新确立 C、社区社会发展 D、居民及团体间重建紧密的联系 E、社区科学知识教育的普及

4、社会行动的介入方法包括(ABDE)。

A、宜采用制度化的方法进行解决

B、通过集体行动对抗当权者

C、将问题演化成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事件越大越好

D、争取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及有影响的人士的支持

E、从群众最关切、最急迫的具体问题切入

5、、社区教育的可以分为(BDE)。

A、开放式教育 B、控制式教育 C、自由式教育 D、解放式教育 E、补偿式教育

6、在社区发展模式中,社区工作者的角色主要包括(BCDE)。

A、组织策划的角色 B、支持鼓励的角色 C、协调联络的角色 D、资源中介的角色 E、启发催化的角色

7、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的方法包括(ABDE)

A、拜访关键人物 B、与居民进行街头接触或深入访谈

C、与居民进行深入交谈 D、事件的介入 E、参与和组织公益活动

8、下列属于中国社区教育内容的是(ABCDE)。

A、爱国主义教育 B、计划生育教育

C、伦理道德和新风尚教育 D、民主法制教育 E、以上都是

任务2

一、判断正误题(每题5分,共计100分)

1、我们的社区研究中,社区的地域界限不能太大,应限制在社区居民日常生活能够发挥作用,发生互动的范围之内。(√)

2、社区工作的重点应该是解决个体所面对的问题,或个别居民所关心的社区事务。(×)

3、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提供的社区服务,应全部是无偿服务。(×)

4、在社区发展模式中,尽管个人行动是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但只要在集体行动中照顾到个人的需求和动机,但还是能够培养一种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

5、在社会策划模式中主要是发挥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不重视动员居民参与。(×)

6、确立社区工作目标时,要注意分别确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7、滕尼斯关于社区的概念,他的视角始终关注着社会价值取向这个核心,并以人际关系状况、形成、变化为观察对象。(√)8、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发展成为社会系统理论主要流派之一。(×)

9、所谓民主取向,就是指把健全的公共政策视为在现代社会中帮助个体自我实现的合理的社会功能,将机会平等和社会福利看作公民的基本权利。(×)

10、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指社区工作的某个特定领域或策略、方法所遵循的原则。(×)

11、一旦居民决定采取社会行动,社会工作者会坚守一系列的原则,使行动能够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12、在社会策划模式下,理性计划可以真正保持价值中立。(×)

13、最初,联合国的社区发展计划侧重点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

14、美国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往往将社区发展理解为社区组织的工作模式之一的是。(√)

15、社区发展作为一种专门的社区工作方法,形成于20世纪初。(×)

16、杰克·罗斯曼等学者强调指出,地区发展是一种组织过程和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以任务目标为导向。(×)

17、地区发展具体任务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社区状况和社区居民的需求来选择确定。(√)

18、社区发展的具体的策略措施主要是以冲突和竞争策略为主。(×)

19、社区问题的调查只包括社区内的调查。(×)

20、社区教育不属于国民教育。(×)

任务3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D)是社区照顾的核心特点。

A、建立关怀的社区 B、整体关怀

C、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相结合 D、正规照顾与非正规照顾相结合

2、(D)是一个人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A、技能 B、性格 C、气质 D、能力

3、下列有关院舍化说法错误的是(C)。

A、生活在院舍中的人通常被社会上的其他人视为“弱者”。

B、接受长期院舍照顾的人丧失了自立能力,变得过分的顺从。

C、生活在福利院中的人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

D、院舍化就是把各类需要照顾的人集中在一起照顾。

4、下列不属于社区照顾中的行动照顾的是(B)。

A、起居饮食的照顾 B、安慰

C、代为购物 D、打扫居所

5、下列不属于社区工作价值体系的是(D)。

A、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取向 B、对社会的价值取向

C、对个人的价值取向 D、对同行的价值取向

6、社区工作者应具备的自我完善能力不包括(B)。

A、自我学习能力 B、自我批评能力

C、自我反省能力 D、自我控制能力

7、下列不属于确定社区工作者身份的标准的是(C)。

A、工作内容或内容 B、职业身份 C、工作性质 D、社会工作认证制度

8、“社区照顾”的概念起源于(A)。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C、德国

9、(D)是社区照顾的核心特点。

A、建立关怀的社区 B、整体关怀 C、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相结合 D、正规照顾与非正规照顾相结合

10、建立关怀型的社区意味着(B)。

A、关怀型的社区所关注的只是那些“有需要的人”

B、关怀型的社区关注的是整个社区的福利

C、社区照顾是由社区工作者本人发动的

D、采取何种社区照顾方式是由社区工作者来决定的

11、关于社区照顾的具体目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协助需要照顾人士融入社区

B、培养需要照顾人士的参与意识

C、强化居民的社区意识

D、社区照顾是以非正规照顾取代正规照顾

12、在介入和建立专业关系阶段,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要取得社区的信任,其中的关键因素是(B)。

A、对社区居民进行家访

B、获得社区重要组织与人士的了解与支持

C、开展有组织的宣传活动

D、介入社区事件

13、在社区分析阶段,社区工作者需要了解和分析社区的生活。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区生活方面的了解内容?(A)。

A、社区中重要组织或机构负责人

B、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C、生活方式

D、人际关系

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问卷法的特点(C)

A、书面性B、间接性C、直接性D、标准化

15、关于社区服务的资源共享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社区服务的资源来源可以完全依赖依靠政府提供外部资源

B、社区服务的资源来源可以完全依赖依靠社区的内部资源

C、社区服务的资源来源依赖于靠政府提供外部资源和社区的内部资源的结合,不分主次

D、社区服务的资源来源以开发利用自身资源为主,接受政府等提供的外部资源为辅,而不能颠倒了两者的位置。

16、下面不属于我国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是(D)。

A、老年公寓

B、提供以老人饭桌服务为主的小餐馆

C、老年学校

D、康复中心

17、下列关于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说法错误的是(B)。

A、中国的社区服务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B、中国的社区服务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

C、民政部1986年末在沙州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社区服务”这一科学概念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

D、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部分城市社区服务座谈会,这次会议是我国社区服务兴起的主要标志

18、美国心理学家(B)将需求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A、罗杰斯 B、马斯洛 C、班杜拉 D、沙利文

19、社区的服务组织有两个特点,一是街(委)、企(事)结合,二是(B)。

A、政府主导 B、社区自治 C、居民自治 D、社区、居民结合

20、在社会服务工作的要素中,(C)是关键,它是社区服务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A、需求 B、财力 C、政策法规 D、人力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社区照顾中的“照顾”概念,可以从以下哪几个方面理解?(ABCD)

A、行动照顾B、物质支持C、心理支持D、整体关怀 E、精神照顾

2、关于社区照顾的含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D)。

A、社区照顾是为社会上有需要照顾者提供照顾及支援

B、非正规照顾不属于社区照顾

C、需要照顾的对象能够继续留在社区或他们原本的生活环境下维持独立的生活

D、由志愿者、亲属等进行的无偿照顾不属于社区照顾

E、社区照顾倡导的是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携手合作

3、下列属于社区照顾提供的具体服务的是(ABDE)。

A、家长义工计划 B、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C、政府在社区内筹建房舍 D、为孤独老人解决心理问题 E、提供老人的护理服务

4、在我国,社区服务的工作者一般由(BCD)组成。

A、社区小商店的服务员B、社区中的志愿者队伍 C、专职服务队伍 D、兼职服务队伍 D、小区保安

5、下列属于社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的是(BC)。

A、洞察力 B、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 C、现代科学管理知识 D、人际交往能力 E、爱岗敬业

6、西方介入式社区工作过程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BD)。

A、技巧性 B、阶段性 C、静态性 D、时序性 E、福利性

7、我国社区工作过程时段性的工作包括下列(CDE)。

A、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B、某项政治宣传教育的实施C、社区环境卫生评比 D、社区计划生育的宣传与登记 E、居民纠纷的调节

8、与社区民众接触的方法种属于群体性接触的是(AB)。A、在社区举行文艺演出 B、在社区举办老人保健知识讲座 C、家庭访问D、电话探询 E、个案辅导

任务4

判断题(每题5分,共计100分)

1、社区照顾只是对社区中需要照顾的人士的关怀。(×)

2、建立关怀社区的过程,就是实现社区照顾终极目标的过程。(√)

3、从事社区照顾的组织和工作者应该扮演倡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全权代理人。(√)

4、建立关怀社区被称之为社区照顾的过程目标。(√)

5、“社区发展协会模式”的优点是服务较为专业,效果较好。(×)

6、香港式的社区照顾主要有三种推行形式:家居照顾、社会支援网络、义务工作。(√)

7、社区工作者的平民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民主意识。(√)

8、我国社区工作的过程与西方社区工作的过程在本质有着不同的特征。(×)

9、社区分析是调查收集开展社区工作所需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出专业性评价分析的过程。(√)

10、工作情景的界定和评估是社区工作者事情,与工作对象没有关系。(×)

11、社区服务是一种群众性的互助服务,不需要政府的倡导和支持。(×)

12、社区服务的志愿者是完全不计报酬的。(×)

13、与院舍照顾相比,社区照顾模式中专家的重要性较低。(×)

14、、一套完整的社区工作价值体系,包括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国家)的价值取向与对个人(自身)的价值取向三部分。(√)

15、作为一个关怀型的社区, 它所关注的仅仅是那些“有需要的人”,而不是所有人。(×)

16、我国的社区工作过程并不呈现为一个介入工作终止的单向过程,而是呈现为一个连续的时段性工作的循环过程和单项工作任务的交替过程。(√)

17、社区生活情况通常包括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三个方面。(×)

18、优抚服务针对社区内孤寡老人、无经济来源的贫困户,以及下岗工人就业困难而提供的扶助服务。(×)

19、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社区服务的直接实施者。(√)

20、社区服务总体目标的规划是社区服务规划的主体内容,涉及方面的多少取决于社区服务基本构成部分的多少。(×)

一、名词解释

1、社区环境则

是社区的构成要素,是社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具体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是相对于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居民而言的,是社区主体赖以生存及社区活动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总和。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居住的场所,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同时也是衡量社区健康的重要指标。

2、社区环境建设的要求

社区内净化、绿化、美化,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路、街、巷等公共场所管理井然有序,居民出行无障碍。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主要考核指标达到全国或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先进水平

3、微观的社区环境

是指一个社区机构内部甚至一个社区领导班子内部的具体情况,包括结构是否合理,责任是否明确,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工作方法、技术是否科学等等。

4、绿色生态型社区

是现代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绿色生态型社区追求环境生态化,也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高度和谐,人类生产生活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各种废弃物被严格控制在环境允许的承载力以内,不对“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人们生活在一个舒适、清洁和宁静的环境里。

5、社区:社区是由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共同生活的人群形成的地域共同体。社区与社会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社区和社会指的都是人类生活的群体形式或生活共同体,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社区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

6、社区治理:是一种社会基层管理,指的是人们在社区规划要求以及社区工作目标指导下,使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来使社区内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一致,使其处于稳定、良性的状态,实现社区的健康发展。

7、社区文化:广义上的社区文化是指居住在社区内的居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区内除了物质文化以外的其他社区文化的总和,这些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居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8、社区治理体制:是指社区治理体系组成及其运行的制度化的与非制度化的运行体系,是指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9.社区管理组织

社区管理组织就是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组织,是社区管理的主体。社区管理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社区自治组织和企业组织。10.街道办事处

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其行政职能的需要,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某一指定区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接受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领导。11.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12.业主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代表组成,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一个民间性组织。它是一个物业管理范畴中长期存在的、代表业主行使业主自治管理权的机构。

13.社区文化(狭义):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以及为提高社区成员素养、满足社区成员精神需求、活跃社区成员业余生活的社会性文化活动。

14.社区文化管理:主要是指社区组织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运用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思想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及教育的等各种手段,对整个社区的文化事业进行规15.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旨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教育综合体。

16.社区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来实施,在依赖本地区基础条件、发挥本地区优势的前提下,坚持统一规划,发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同创共建,形成整体效应,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17.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18.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社区感情为契机,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援下,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为目的,有计划进行的组组化的体育活动。

19.社区社会保障:指在社区范围内,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发挥社区居民的互助性、参与性为主,充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地吸收各种资源,为社区成员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20.社区意识:指社会群体及个人对于社区在心理上的自我感觉和认同,社区建设需要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

21.狭义的社区保障: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充分动员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成员提供福利性、公益性服务和便民生活服务的过程。

22.社区参与:指社区主体:包括社区组织、社区单位和居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组织或渠道,参与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管理,影响社区公共权力运行,维护自身权益,增进社区福利的行为和过程

23.社区文化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它是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内举行的各种文体活动和社区教育、社区公德培养、社区精神的塑造等活动”。

24.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基于社区利益最大化,通过社区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社区发展事务的组织,其实质是社区居民自主结合在一起共同处理公共事务

25.社区中介组织:指以社区居民为成员、以社区地域为活动范围、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主成立或参加、介于社区主体组织(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个体之间的组织

二、单项选择题

1、滕尼斯将社区分为三种,其中不包括(D)A.地区社区 B.非地区社区 C.亲属社区 D.文化社区

2、将社区分为居住社区、商业社区、工业社区、政治社区的标准是(B)A.社区规模 B.社区发挥的功能 C.社区环境 D.社区发达程度

3、美国社区治理是多个主体自由和平等参与的过程,这些主体不包括(D)A.公民 B.企业 C.非政府组织 D.志愿者

4、社区居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属于(A)

A.狭义的社区管理 B.广义的社区管理 C.早期社区管理 D.现代社区管理

5、社区管理的作用不包括(A)

A.平衡作用 B.稳定作用 C.凝聚作用 D.组织作用

6、广义的社区环境不包括(D)

A.经济环境 B.文化环境 C.天然环境 D.物质环境

7、社区精神环境不包含下列哪一项(C)A.社区风尚 B.人际关系 C.社区与政府关系 D.邻里关系

8、社区环境建设工作一定的共同特征,其中不包括(A)A.社区环境建设的能动性 B.社区环境建设的复杂性 C.社区环境建设的群众性 D.社区环境建设的区域性

9、社区环境和社区管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区管理要适应社区经济环境的发展水平;社区管理要适应社区文化环境等综合状况;社区管理要适应社区自然环境的特点;社区管理对社区环境的反作用,因此(B)A.社区管理决定社区环境 B.社区环境决定社区管理 C.二者无相互制约关系 D.二者相互决定

10、狭义的社区环境是指“影响社区居民生活的环境因素”,即社区的内部环境。狭义的社区环境也可称之为特殊意义的社区环境,它把居住在某一特定社区的居民作为主体,它不包括(D)

A.自然环境,即社区内的绿化、净化和美化状态 B.人文环境,即社区的文化环境和人际关系状态 C.社会环境,也就是社区的生存环境和治安状态 D.物质环境,也就是社区环境物质方面的总和

11.街道办事处重新恢复其正常作用是在(D)。A.1954年 B.1962年 C.建国初期 D.1978年

12.街道办事处是(C)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A.省 B.直辖市

C.设区的市或市辖区 D.自治区

13.(C)是我国城市覆盖面最广、最普遍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城市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A.业主委员会 B.街道办事处 C.居民委员会 D.业主大会

14.根据物业规模的大小,业主委员会一般设委员(A)名。A.5-15 B.5-11 C.6-12 D.5-10 15.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是(D)。A.领导与被领导 B.上级与下级 C.居委会是基层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分支机构 D.指导、支持与帮助的关系

16.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A)的范畴。A.精神文明 B.物质文明 C.政治文明 D.社会文明 17.社区文化中最核心、也是最受公众欢迎的内容是(C)

A.盈利性文化 B.休闲娱乐文化 C.社区公益文化 D.科普体育文化 18.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原则实际上就是体现“(A)”的基本原则。A.以人为本 B.以利为本 C.以任务为中心 D.以群众为中心

19.有的学者认为是社区教育是源于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D)” A.社会即学校 B.学校即社会 C.教学做合一 D.学校是社会的基础 20.日本曾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形势,对(A)进行了屡次修改以保证社区教育的顺利推进。

A.学校教育法 B.职业教育法 C.社会教育法 D.成人教育法

21、下面哪项功能是保障社区生活安定的最后手段(D)。A.防范功能 B.疏导功能 C.监控功能 D.惩戒功能

22、在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因领导工作失职,造成本地区和本单位治安秩序严重混乱等情况发生得,对本地区、本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给予取消其评选综合性的荣誉称号、评先受奖、晋职晋级的资格,这种制度 为(A)

A.一票否决制 B.降职 C.处分 D.撤职

1.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的特征是(ABC)。A.社会化服务 B.经营性服务 C.专业化服务 D.福利性服务

2.居民委员会自治主要体现于(ABCE)。A.财产自治 B.选举自治 C.组织与管理自治 D.治安自治 E.服务自治 3.街道办事处是(AC)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A.设区的市 B.直辖市 C.市辖区 D.自治区

4.居民委员会是居民(A)、(B)、(C)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A.自我管理 B.自我服务 C.自我教育 D.自我加强

5.召开首届业主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时应具备下列情形之一(ABC)A.共有住宅出售面积达到30%以上 B.新建商品住宅出售建筑面积达到50%以上 C.住宅出售已满2年 D.所有业主都已入住

1、根据社区治安管理主体的职责来分,社区治安管理的类型有(ABD)。A.公安派出所的社区治安管理 B.街道办事处的社区治安管理 C.社区秩序管理

D.社区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管理

2、社区治安管理的特点有哪些(ABCD)。A.全职性 B.社会性 C.区域性 D.法律性

3、搞好社区治安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ABCD)。A.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原则 B.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原则 C.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原则 D.依法进行社区治安管理原则

1.社区服务最早诞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A)国。A.英 B.美 C.法 D.德

2.我国从(B)开始兴起并实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3.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是它的(C)。

A.公益性 B.经营性 C.福利性 D.社会性 4.我国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存在行政化的和(A)的两种模式 A.社会化 B.工业化 C.产业化 D.信息化 5.(B)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A.地域性 B.社会性 C.开放性 D.多样性

1.社区服务意义主要体现在(ABCD)。

A.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B.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 C.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 D.是公民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ABCD)。

A.孕育产生阶段 B.初步发展阶段 C.继续发展阶段 D.转型阶段 3.政府在社区经济发展中主要应该发挥(ABC)三个职能。

A.投入职能 B.引导职能 C.整合职能 D.监督职能 4.社区经济的结构,要符合两条原则(AC)。

A.效益原则 B.分权化原则 C.协调原则 D.一元化原则 5.社区经济具有(ABC)功能。

A.社会功能 B.经济功能 C.服务功能 D.导向功能

1、社区参与的分类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A.社区法律参与 B.社区政治参与 C.社区文化参与 D.社区经济参与

2、社区参与的制度化环境,即现有的“三会制度”,其中不包括(D)A.听证会 B.评议会 C.协调会 D.代表会

3、完善社区民主选举的措施丰富,其中不包括(B)A.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直选范围 B.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水平C.改革选举的提名制度。D.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4、社区中介组织可为下列哪三类 A A.活动类、权益类、服务类 B.活动类、权益类、公共类 C.权益类、公共类、社会类 D.社会类、活动类、权益类

5、完善社区民主选举的措施很多,其中不包括(C)A.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直选范围。B.改革选举的提名制度 C.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D.切实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1、下列不属于影响社区管理的软件要素的是(C)。A.管理者工作方法 B.社区意识 C.配套设施 D.管理对象文明素质

2、衡量社区的硬件设施、工作实绩、实绩存在的状况的指标(A)。A.客观指标 B.主观指标 C.硬指标 D.软指标

3、获取主观指标比较成熟的方法是(A)。A.问卷调查法 B.抽样调查 C.实地考察 D.听取汇报

1、社区管理绩效评估应遵循的原则有(ABCD)。A.科学性原则 B.公正性原则 C.群众性原则 D.可行性原则

2、下面的方法哪些属于定性的方法(ABC)。A.听取汇报 B.翻阅材料 C.参观考察 D.指标体系

三、简答题

1、社区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1)有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人群(2)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性服务设施(3)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4)有一定的地域范围

(5)有与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2、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社区可以分为哪几类?

(1)依社区的规模分类。社区规模的标准多种多样,如人口数量的多少、地域面积的大小等等按照人口和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2)依社区功能分类。按照社区主要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把社区分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和特殊社等。根据社会活动的具体特点还可以作更具体的分类,如经济型社区又可以分为工业型社区、农业型什区、商业型社区等,文化型社区。(3)依社区结构分类。如果把社区看做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根据人类的共同活动和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区结构,乃至由此产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社区可以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4)依社区形成方式分类。社区有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的社区可以叫自然社区,它是由于人们聚地而居、共同生活,而从内部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人们的共同意识,社区也有人为划定的,比如政府为统一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法定计区。(5)依人群的共同问题分类。除上述分类标准之外,有些社区是由有共同问题的人群组成的。这些人群可能既不居住在同一地区,也不在一起学习和工作,但他们具有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范围很广泛,如某河流污染,影响了其两岸流域居民的正常生活。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将这些居民视为一个社区。

(6)依人群的共同兴趣或目标分类。据人群的某些共同兴趣或目标划分的社区一些社区则由具有某些共同兴趣或目标的人群组成。这些人群可以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但他们为了某些共同兴趣或目标,在特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因此,任何一个具有一定数量人群的社会团体、机构均可构成一个社区。如一所学校可以构成一个社区,一个工厂也可以构成一个社区。除此之外,按照社区内部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整体社区和局部社区

3、社区管理的基本含义及特征有哪些?

(一)社区治理的含义:社区治理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含义。从广义上看,社区治理是整个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它既包括社区组织和居民对自身事务的管理,也包括政府对社区的管理。从狭义上看,社区治理是指社区组织对其社区居民的公共行为和社区内部公共事务的管理。社区治理是政府和社区组织依据相关的法律对社区居民的公共行为和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实施管理。

(二)基本特征:(1)社区治理具有群众性(2)社区治理具有地域性(3)社区治理具有综合性(4)社区治理具有复杂性(5)社区治理具有动态性

4、社区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社区治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社区文化管理(2)社区治安管理(3)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管理(4)社区物业的管理(5)社区服务管理(6)社区卫生环境管理

1、社区与社区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 二者的关系在于:(1)社区环境保护建设是社区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共同价值取向(2)社区是现代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载体(3)现代环境保护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4)绿色生态型社区发展是社区与现代环境保护建设的和谐统一

2、社区环境可以分为哪几类? 社区环境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从社区所处的地域角度划分,可将社区环境分为社区内环境和社区外环境。社区内环境是指一个社区内部的自然、文化等方面的环境;社区外环境是指相对独立于社区内环境的所有其他社区外的因素的总称。无论是社区的内环境还是社区的外环境,又都包括了社区的社会环境和社区的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2)按社区环境对社区治理作用的层次划分,可将社区分为宏观社区环境、中观社区环境和微观社区环境宏观社区环境,即通常所说的社区的整体环境状况,社区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然要与它的环境进行交换。微观的社区环境,是指一个社区机构内部甚至一个社区领导班子内部的具体情况,包括结构是否合理,责任是否明确,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工作方法、技术是否科学等等。

3、我国城市社区环境建设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现实回答。存在的问题在于:(1)社区绿化存在的问题

(2)社区清洁卫生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3)社区文化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4)社区治安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5)社区生活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城市社区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1)明确社区环境危害,采取相应对策(2)加强社区环境保护意识,实施多元化措施(3)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法制建设的认识(4)合理规划社区布局,提高绿化质量(5)规划社区交通,提供社区居民交通便利(6)提高社区护理质量,宣传环境保护

1.简述街道办事处的特点。(1)行使权力的局限性。(2)行政事务的繁杂性。(3)管理服务的直接性。(4)管理工作的被动性。(5)管理工作的综合性。

2.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区别是什么?

业主委员会与业主代表大会的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是由业主选举出的业主代表组成的业主自治机构,都是对物业区域实行业主的自治管理,但是两者也有区别。业主代表大会是与业主大会等同的一个概念,是由于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过多,由全体业主组成大会较为不便,才由业主选出代表组成大会性质的机构。它并不是一个常设机构,只在业主公约规定的实践召开会议,平时并不持续行使职权。而业主委员会是它的常设机构,二者有上下级关系,业主委员会应当向业主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业主委员会应当接受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和管理。

3.简述居民自治性组织的类型。

一般根据居民自治性组织团体工作的目标可以把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休闲型组织。(2).休闲技艺类组织。(3).教育类组织。(4).自助类组织。(5).社会化团体组织。(6).治疗团体组织。(7).病人自治团体组织。(8).行动团体组织。

1、社区文化主要由哪些要素所组成?

社区文化主要由精神要素、物质要素、语言文字要素、规范体系、社会关系、社区组织六大要素所组成。

2、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什么原则?

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多元性原则、融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协调性原则

3、社区文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社区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社区公益文化、盈利性文化、社区节庆活动、社区休闲文化、社区企业文化、科普体育文化、社区观念文化、社区人文景观、社区教育活动等九个方面。

4、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职业培训型社区教育、知识讲座型社区教育、文体活动型社区教育、竞技比赛型社区教育、专题活动型社区教育、咨询活动型社区教育、数字化活动型社区教育

1、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

(一)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进行社区诊断,向社区治理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的建议及规划,对社区爱国卫生工作予以技术指导。

(二)有针对性的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与寄生虫的健康指导、行为干预和筛查,以及高危人群监测和规范管理工作。

(三)负责辖区内的免疫接种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四)运用适宜的中西药及技术,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五)提供急救服务。

(六)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卫生保修服务。

(七)提供会诊、转诊服务。

(八)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九)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

(十)供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重点人群的保健服务。

(十一)提供康复服务。

(十二)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十三)开展计划生育咨询、宣传并提供适宜的技术服务。

(十四)提供个人与家庭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十五)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与上报。

(十六)在社区建设中,协助社区治理部门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共同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十七)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居民需求,提供其它适宜的基层卫生服务

2、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

(1)、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2)、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3)、初步建立较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4)、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5)、建立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体制。

3、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现实回答。(1)、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目标问题;(2)、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制度基础问题。(3)、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系统建设问题。(4)、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政策问题。(5)、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建设问题。(6)、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社会环境问题。(7)、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府责任问题。(8)、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体制问题。

4、我国社区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是制约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认识不足是制约社区体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3、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开展不足,制约社区居民对体育活动日渐增长的需求;

4、场地器材设施的严重缺乏,是制约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前程条件;

5、社区居民对体育健康价值认识不够,需求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体因素;

6、社区体育专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对薄弱和专职人员的严重不足,是制约社区体育科学化,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1、简述社区治安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社区治安管理表现为不同的管理内容。

(1)从社区治安管理对象角度划分,其内容包含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防范灾害事故发生、搞好人民协调工作、做好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工作、搞好重点人头的管理控制工作、做好居民的治安防范工作、加强社区内的道德风尚与社会风气建设。(2)从社区治安管理业务角度划分,其内容包括社区秩序管理、群众性治安事件管理、民用危险物品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消防管理、交通道路管理、户口管理、水上治安管理、单位内部的安全管理。

(3)从社区治安管理主体的职责角度划分,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包括公安派出所的治安管理、街道办事处的治安管理、社区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管理。

2、社区治安管理有哪些特点?

答:(1)全职性;(2)区域性;(3)群众性;(4)法律性;(5)管理主体多元化;(6)长期性;(7)社会性。

3、社区治安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答:(1)依法进行社区治安管理原则;(2)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原则;(3)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原则;(4)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原则

社区服务的属性有哪些?

答:1.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是它福利性。2.社区服务的经营性。3.社区服务的公益性。4.社区服务的社会性。5.社区服务的地域性。

简述社区服务的内容。答:

第一类是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户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服务。

第二类是以便民利民服务为内容的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第三类是市场运作模式的社区商业化服务。

简述社区服务的意义。

答:1.发展社区服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2.发展社区服务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3.发展社区服务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4.发展社区服务是是公民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5.发展社区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简述社区服务发展的趋势。

答:在社区的组织推进方面,许多的国家均有政府与民间团体联合起来并共同推动,并尽量鼓励民间参与的趋势;在工作的方法方面,有日渐重视教育与组织的过程,并通过各种工作方案以达到此目的;推进的模式方面,有许多不同的模式提出,但一般可转化为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阶段,靠外在的技术、资源援助来引导、带动、组织,启发社区居民,以方案解决社区问题;第二,自助阶段,就是要社区居民自己组织、自己决策,自己解决问题,以过程为本,注重居民的教育;第三,互助竞争阶段,将许多小型社区联系起来,相互竞赛与观摩,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合作,充分运用资源,进一步提高社区组织程度,促进社区长期发展;在人员方面,尽量运用地方志愿工作人员,并辅以社区专业工作人员的趋势;在工作技术方面,重视专业人员,志愿工作人员和社区领袖的训练和研习,以期提高其服务的品质。社区服务在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同时,还将向着追求质量的方向发展。社区服务的设施与服务项目的拓展,将在经历规模和数量扩张阶段之后,进入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面对特殊群体的福利向新福利人口转移;二是所有权归单位共享的服务的数量增多;三是部分传统的便民利民服务将向连锁店的方式发展;四是医疗卫生、养老等向社区转移、增多,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五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行政性服务向社区转移;六是物质性服务提高的同时,精神性服务增多;七是社区服务将遵循志愿服务的方向发展,志愿性服务增多。

简述社区经济的特征。

答:第一,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必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社区界定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成为社区经济。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是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动力和主要技术的构成主体。

第二,社会性。社区经济不能像其他经济类型那样,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区经济的社会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区经济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而且更要讲究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是广泛而巨大的。

第三,开放性与多样性。社区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提供商业、餐饮、旅游、物业管理、建筑装修、文化教育、老幼管护、家政服务等多种服务,而我国的现实是短期内,政府不可能给社区经济大量的资助,社区经济的壮大只能靠自身的发展,所以,社区经济必须走开放式经营的路子。即综合利用与开发社区经济资源,吸引社会各方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到社区发展,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分配的多元化,推动和促进社区经济走产业化之路。此外,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社区经济一般规模不大,但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随时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市场竞争,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并非在社区内的一切经济都是属于社区经济的范畴,这正是社区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社区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社区社会保障的功能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保障功能 第二,弱势群体保障功能 第三,资源支撑功能 第四,服务功能 第五,管理功能

2、如何构建社区社会保障的体系?

在发展社区保障体系的进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工作尤其应当重视:(1)加快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2)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构建社区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4)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5)开展社区再就业服务和培训,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6)社区共建意识的培养

3、推进社区再就业相关对策有哪些? 推进社区再就业相关对策有:

(1)责权统一,尽快形成市、区、街三级组织网络(2)条块统一,协调合作

(3)加强对社区再就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政策的贯彻力度

(4)加大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扶持力度,拓宽社区服务的资金注入渠道(5)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规划社区服务设施,有效地推进社区再就业(6)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更新观念

1、目前我国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如何? 目前,我国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主要包括:(1)社区参与主体的局限性

(2)参与者主观愿望与实际参与率相背离(3)社区参与领域失衡且参与程度不深(4)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受到行政化影响(5)参与方式被动多,主动少

2、如何实现城市居民从被动到主动的社区参与? 实现城市居民从被动到主动参与的方式包括:

(1)培育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民主素养是实现主动参与的前提(2)形成完整的社区组织体系是实现主动参与的保障(3)社区利益互动是实现主动参与的关键(4)采用激励原则是实现主动参与的有效手段

3、社区自治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社区自治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包括:

(1)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需要,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增强民主意识(2)发挥社会保障作用

(3)形成学习和培训机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4)社区居民自治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体制创新,也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

4、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在于:(1)强化党组织的自身建设(2)积极开展党建课题研究(3)探索党员主体素质工程(4)健全党员民主评议管理(5)加大对制度的执行力度

1、社区治理绩效评估的涵义是什么?

答:社区治理绩效评估是社区工作者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指标,运用科学和公正的方法,对社区工作的人员和组织进行价值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的专业化活动,其目的在于提升社区治理工作的质量。社区治理绩效评估包括对在社区治理机构工作的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绩效评估和社区组织的工作绩效评估两方面

2、社区治理绩效如何进行评估?

答:社区治理绩效评估同其他管理上的绩效评估一样,一般运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社区治理绩效评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于那些宏观的问题和难以量化的指标的评估,运用定性方法。定量的方法主要运用于那些便于用数据测量事务好差程度的场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更能全面地对社区治理的绩效给以准确的评价。

3、社区治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社区治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社区治理组织建设指标;社区治安秩序稳定指标;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社区生活服务指标;社区科普教育培训指标;社区文化娱乐开展指标;社区风尚指标;社区共建工作指标。

四、论述题

1、试述社区文化管理的内容和措施。(1)制定科学的社区文化发展战略。(2)加强社区形象建设(3)加强社区道德建设(4)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5)搞好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7)加强社区文化市场的管理(8)搞好科普宣传

(9)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

2、试述社区文化的功能。

(一)沟通社区人际关系的功能

(二)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功能

(三)价值导向及行为规范功能

(四)提高居民素质的功能

(五)休闲娱乐功能

(六)教育发展功能

3、试述我国社区教育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1)从全国范围来看,社区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滞后(2)社区教育定位存在片面性

(3)社区教育资源投入普遍不足

4、试述完善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社区教育理念

(2)保障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3)规范社区教育管理

(4)完善社区教育法律法规

(5)建立社区学院

(6)重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7)扩大高等院校职能,服务社区教育

(8)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区教育

5、试论新形势下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具体措施。答: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1)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法律体系;(2)加快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治安管理体制建设;(3)开展各种形式的治安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严管、严防、严治、严打的社区治安综合网络;(4)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明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治安管理环境;(5)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加快智能化社区建设步伐,提高科技防范能力。

试阐述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

答: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就是如何合理安排社区服务的各种制度、结构、资源和人员等使其实现良性运行,让社区服务有规律、有计划的进行。国外社区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己经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大体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是政府部门的运作机制。西方国家的社区服务开始大都是自发性质的,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多,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社区服务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后高度重视其发展。西方国家的社区服务或照顾的具体提供者是非营利组织或志愿组织,并鼓励企业参与社区服务,但是,政府在资金投入、法律支持、项目管理以及协调组织间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正是我们进行的社区服务所欠缺的,政府组织在社区服务的运行中不应该只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而应扮演服务者的角色,这里所说的“服务者”不仅包括为社区居民服务,还应该为社区内的志愿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商业组织服务,为它们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质。主导作用还表现在对社区服务运行的监督上,包括社区服务项目、服务资金、社区工作人员的监督。

二是资金投入机制。国外社区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政府拨款、个人或社会组织的捐款、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收入。政府拨款是社区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占到80%以上,在极少数国家社区服务是由政府全额拨款,全体成员享受免费服务;个人或社会组织的捐款主要是通过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居民捐款或是通过专门的慈善机构来提供捐款。我国社区服务应在政府保证对社区服务资金提供上占主导地位之外,还应积极扩大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个人或企业为社区服务捐款,简化捐款手续,透明捐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于捐款的个人或组织给予税收优惠或奖励。同时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比例,按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应提供主要的资金来源。

三是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机制。西方发达的国家的社区服务都是由政府和社区服务组织合作开展的,政府依赖社区非营利组织为社区提供服务,近些年来,社区非营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还增加了就业。非营利组织介于政府和居民之间,因此又被称为中介组织,他们相对于政府机构提供的无偿服务相比,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多数是收费的;相对于商业组织来说,这种收费标准很低,且这些组织更看重的是社会效果而非经营收入。欧美国家的社区服务非营利机构有严格的审批部门,非政府组织向政府提出申请,说明机构的性质、运作机制和服务宗旨等。国家经过严格的审批后才批准其成立,并且成立专门的机构监督这些机构的运行,一旦服务出现问题,政府的拨款将立即停止。而我国由于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且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的,社区服务机构不是居民根据自己的需求成立的,而是按照政府的框架设立所以社区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比较少,我们应该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其提供资金及政策支持,建立严格的非营利组织审批制度。四是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机制。国外社区工作人员主要是由专门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构成的,特别是社区志愿者和义工的数量众多,这从侧面体现了社区居民对与参加社区服务的参与热情。但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社区工作人员或义工,这些国家都建立了严格的社区工作人员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成为社区服务工作者,这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提高这些人的技能,为从事其他工作提供了方便。我国的社区工作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社区服务专职工作人员,占社区服务人员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是热衷于社区服务的普通公民。但是我国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平均平均素质较低、平均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的培训,服务方式不正规、服务理念落后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方面需求。

试阐述社区服务的功能。

答: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服务的功能作用的发挥是评价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目前的社区发展过程中,社区服务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功能: 社会保障功能。每个社区都存在一个弱势人群,他们包括老年人、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妇女等,他们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应该得到保障。社区通过开展服务使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实现或者不受侵害。满足居民多方面需要的功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居民的消费结构日益多元化,人民群众对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务、青少年教育、再就业的需求在不断的增长,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也由简单的消费向复杂的消费发展,由单一的消费向多元化的消费发展,由单纯的追求自然的吃、穿、住、行向追求文化消费和服务型消费发展。这就要求社会为此提供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而社区服务正是提供这种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满足人们多方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能。社区服务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是由一个个社区组成的,社会的进步是由社区来体现的,没有社区的发展进步,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进步,没有良好的社区服务,就不会有良好的社会服务。没有社区内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满足,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社区服务的开展可以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减轻受助者的精神压力,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可以给提供服务的居民带来欢乐,增强集体主义和为他人服务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所构筑的社区服务的支持网络也是一个良好社区的重要标志,社区服务是评价社区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稳定社会的功能。社区服务具有稳定社会的作用,社区服务解决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迫切问题,储如:养老的问题,子女入学的问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的顾虑,消除了人们的不满情绪。同时社区服务也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解决很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通过社区服务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经济建设有一个可靠的保障。

试阐述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历程。

答: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服务是从1984年的漳州会议提出后开始的,至今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代中期至末期)社区服务的孕育产生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大潮有力地推动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变革,给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福利体制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在这种情况下,1983年第八次全国民政会议前后,民政部门开始酝酿城市社会福利工作的改革,提出了国家和社会力量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思路。在1984年召开的漳州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指导思想,并进而提出,要使社会福利事业从单一的、封闭的国家包办的体制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的体制:要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地发展社会福利事业。1985年,民政部总结推广了上海市民政部门创造的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次一条龙”的福利服务网络化经验,使城市社会福利事业开始走向社会,深入基层。这些都为社区服务体系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民政部于1986年第一次提出了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要求。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市召开了部分城市社区服务座谈会,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内容和任务以及社区服务和民政部门的关系,总结、交流了武汉、上海、北京、天津、常州等近20个大、中、小城市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产生、兴起的主要标志。

第二阶段(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社区服务的初步发展阶段

1987年武汉座谈会后,各地区社区服务机构迅速建立,武汉、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常州、益阳等城市的民政部门开始选择一些城区和街道,在己有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区服务的试点实践。其内容包括:建立社区服务体系的指导机构或协调机构,制定社区服务体系的发展规划,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基层社区的社区服务体系模式。针对“社区服务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局面,民政部于1991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社区服务工作研讨会”廓清了社区服务的内涵和外延。1994年,民政部将社区服务定义为“第三产业”,指出“社区服务业是在政府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以街道、镇和居委会的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业”。此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服务的探索阶段,社区服务的性质是模糊的,福利性性质被经营性掩盖。此时的社区服务定义更多的是强调其商业性和经营性,甚至在《关于加快社区服务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社区服务业产值每年要以13.6%的速度增长”的目标。

第三阶段(19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社区服务的继续发展阶段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该文件中指出“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的项目,具有广阔的前景,要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城市社区建设在各地全面展开,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地位被确立下来,社区服务的内涵、性质和对象等更加确定,服务层次也更加分明,但是此时社区服务还是以经营性为侧重点的,是第三产业性质的服务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服务的继续发展。

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社区服务的转型阶段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将社区服务理解为一种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明确了社区服务的范围、职能、提供主体等。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民政部制定了《“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不再将社区服务当做一种产业来经营,而更强调其福利性质,社区服务开始被视为公共福利的一部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质慢慢回归。

试阐述我国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作为一项社会性、服务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社区服务不仅要有相关法律规范及具体政策作为体制的保障,还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作为其运行的保障。然而,社区管理中“政社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街道管理层面,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职能集于一身,其直接后果是现有社区管理体制的确立既未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也未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的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社区管理仍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府行为。全国各地社区普遍存在社区自治组织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尚未理顺的状况。现行社区管理体制的突破口依然是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而社区管理组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工作方法,显然不能够完全被某一级的政府机构所替代。正因为如此,在我国新的转型期间,能够科学的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并将二者有机的衔接起来,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2.社区服务资金不足,资源“整合”不力

社区服务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服务资源的供给和利用。一般来说,社区服务的资源是由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部分构成的,而资金则是物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金短缺的矛盾就显得尤其突出。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社区服务资金的供给渠道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资金投人,二是各种社会捐助,三是社区服务部分项目收人的再投人。此外,有些国家和地区还通过博彩业和有奖募捐基金的部分收人作为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目前,我国社区服务资金来源基本上覆盖了这四个方面。社区服务的内容相当大的部分属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体系,属于政府的责任范围,因此,政府的投入始终是社区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我国政府投入在整个社区服务资金供给中的比重是偏低的。在发达国家,政府的投入一般占社区服务资金构成50%以上。我国政府的这种投入目前最多占30%左右。上述统计表明,国家资助社区服务的经费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经费都来自社会力量。如何筹措资金是当前社区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重大问题。此外,社区内可供服务的资源分散。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实行,社区内单位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服务资源,主要用于自己单位内部使用,虽然随着管理体制的转移,一部分资源和职能己经归属社会,但是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决定这种归属是一种不完全的归属,因此出现两种表现:一方面是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种便民、利民设施:另一方面是单位己有资源使用不饱和,出现闲置浪费。这种情况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体制浪费。因此,加强社区资源整合也是当前社区服务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处于现代化发展阶段,故在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进程中,3.社区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尽管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已基本告别靠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打天下”的时代,一批批具有高中或大学学历的青年人不断被充实到社区服务工作的一线。但社区服务不仅需要高学历的从业人员,而且更需要的是拥有社会工作、医疗保健、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因为社区人力资源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决定了社区服务工作的质量和开展项目的专业化水平。如今,我国虽然已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但从目前情况看,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真正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犹如凤毛麟角。这无疑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服务事业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4.社区服务体系中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项目欠缺

一般来说,社区人力资源的多寡和专业化程度,直接决定了社区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服务的项目还不多,且大都集中在社区保洁、社区绿化、老年人照顾、孤残儿童照顾、残疾人照顾、贫困家庭救助、职业介绍、计划生育辅导等方面。即使是这些服务,体力劳动和经验性的服务远多于知识和技能含量高的专业化服务。至于社区居民急需的专业服务,诸如老年人的心理与行为辅导、问题青少年的行为矫治与辅导、暴力家庭与单亲家庭的辅导和治疗、弱智儿童辅导、精神障碍者回归社会的辅导、刑释人员的社会化辅导、居民的康复辅导、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等知识含量高的专业化服务,则至今没有或很少开展起来。而这方面专业人才的供给也极其短缺。

试阐述解决我国社区服务存在问题的对策。

1.严格界定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职能,准确把握政府介入的尺度

要严格界定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职能,政府应该坚持社区服务的福利性,激励社区服务的公益性,理直气壮地介入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社区服务。同时政府绝不能包揽社区服务,避免重蹈西方“福利国家”的覆辙。否则,政府背上沉重的社会福利包袱,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难以从“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泥潭中自拔。克服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需要在实践中突出社区服务的社区性,变“立足民政”为“立足社区”。把握政府介入的尺度是指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如果作为旁观者完全不介入社区事务,必将使社区更加无序。做好这一点,必须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我们没必要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在社区由政府行政管理向居民自治管理的过渡阶段,通过在街道层面组建具有法律地位的半官方的社区委员会,作为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所谓半官方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是指经“社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社区内政府(街道办事处)、企事业单位、社团法人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以及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代表所组成的社区综合性管理组织。其中,政府代表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担任,主要起沟通制衡作用,即:负责向上级政府部门反映社区的民情民意,向社区转达政府对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对社区管理进行行政督导。社区委员会是非营利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有正规的章程、组织结构和自治自主权利。这样一来,政府(街道办事处)就卸下了社区建设的包袱,而成为社区建设的带头人和维护者。2.多方筹集资金,开源节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社区服务事业资金作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政府有责任投入。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管理出发,更应加大社区服务事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试点项目显示,中央政府在社区发展服务方面投入对于引导社区建设方向,动员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进行资金投入起到十分重要的“杠杆”作用。“十一五”期间,应考虑把社区服务业作为政府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重点支持建设和改善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老年人、青少年活动等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等。根据社区服务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不同性质的特点,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拓宽建设的资金渠道,通过建设示范项目或以补助、贴息等形式撬动更多的资金投入。要研究有利于社区建设投资的具体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资金、土地、房产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吸引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捐赠赞助,共同推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区的本质属性是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群众自治组织,所以社区服务不应该越俎代庖涉入本应属于企业经营的项目。因此,社区服务的范畴不应该也不能包括诸如家电维修、房屋维修、小饮食店、副食品菜市场、家政服务等等。上述所列,实际上都属于第三产业范畴,都是市场化的行为,发

挥的是市场经济功能。居民通过市场,完全能够购买到这些服务。这些第三产业的业主,也只能通过市场去提供服务,并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因此,应该把有限的社区服务事业资金用于我们所讲的社区服务,通常指的是在社区里开展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是有别于国家和市场的特定活动,是国家无力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市场又不愿意以非赢利的途径去满足这些需求的社会领域的务。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区服务事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节省有限的社区服务事业资金。

3.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素质

社区服务队伍的状况如何,这是社区服务得以运转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社区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通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已逐渐建立起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兼职人员为主体、以志愿者为基础的社区服务队伍。总体上看,这支队伍尚处于粗放式的追求数量与外延扩张的发展阶段,而其服务的项目内涵、质量及专业化技能尚处于较低水平,这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

首先,要在政府指导下,依靠社会教育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社区社工人员及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设置见习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主任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员五个级别,并分别规定其学历,要从人事制度改革入手,启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振兴,利用学历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激励社会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进修的热情,引导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走出恶性循环。

其次,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培养一支富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并掌握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社区服务工作者队伍。同时,还可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积极筹划和实施适用于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切实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最后,要积极引导与鼓励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半官方的群众政治团体,掌握并运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介入社区社会工作事务。在社会工作事务尚无法从它们的团体事务中分离出来之前,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分工一时半载难以理清的条件下,引导这些半官方、半社会的团体之分支部分走向专业化是完全可能的。4.逐步完善和扩大社区服务项目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主要是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各社区服务分中心、各便民服务网点组成的。我们要弄清楚的是,随着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在第三产业领域内的需求完全可以交由市场来解决,社区服务要突出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诸如公益性质的社区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文体设施和文体活动应该交由社区服务中心来解决。具体来说,要开展以下系列的社区服务,即:社会保障服务系列。此项服务是帮助解决社区中需要经济或物质援助的人渡过难关,满足其基本及特别需

要。家庭及儿童福利服务系列。此项服务是协助家庭建立相互关怀的家庭关系,预防及处理个人及家庭问题,提供家庭需要的而家庭自身又无法满足的服务。青少年服务系列。此项服务旨在帮助青少年成为对社会负责及有贡献的一员,为青少年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提供各种帮助。残病人康复服务系列。此项服务主要针对残疾人在生活、婚姻、就业、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特殊困难而提供。

试阐述社区经济的功能。社区经济的社会功能

1.社区经济对社会稳定作用。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失业、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和政府运作效率低下等。社区经济的发展,为社区成员参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这种机会实际上是就业岗位的增加,客观上减少了就业的压力。社区成员有机会各展其能,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而且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社区经济的发展中得到改善和提高。随着资本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人们更加倾注经济发展,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在发展中分享利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平衡,社会稳定有了比较厚实的经济基础。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追求获取利益最大化能力的提高。在双重追求中,不断地改善个人的生活,发挥身的聪明才智,同时为社区积累财富。由于人们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生活与事业的慰藉促使心理趋于平衡,能动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稳定的基础就更为坚实。

2.社区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工作。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环保及道德消费,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人「1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区经济中各投资主体大多以存量资产为依托,新组合的企业是多个存量资产的融合,所走的是以扩大内涵为主的再生产的道路,是一种集约经营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是以盘活存量资源为前提,利用的是己经占有的资源。让既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产生出作用,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如果不充分利用已有存量的资源,并挖掘其潜力,而重新投资开辟资源,势必造成存量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社区经济的增长方式不仅仅立足于对存量资源的利用,而且注重资源利用的效率。社区经济中的企业,大多数是山儿个经济行为者所组成的。资源的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就好,回报率就可观。能够实现预期的回报率,企业资产的联结就有凝聚力。为此,各经济行为者总是尽最大可能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了理性运用资源的氛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着新的增长方式。社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其合理利用资源而产生新的财富,使财富在发展中不断积累。财富的积累实际上是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社区经济将存量资产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优化组合后,让存量资产释放能量价值,蓄积发展能力。与此同时,社区成员将当期消费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到社区经济的发展中去,把一部分消费资

金转换成发展资金。这一转换,不仅减少了当期耗费,而且实现了价值增值。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初期,将消费资金转入到投资领域,不仅减少了消费需求的市场压力,而且缓解了资金供需紧张的矛盾,同时将本当消费掉的资金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实现新的积累,创造新的财富。这种创造与积累,本质上是发展能力在积累基础上的提高,创造的过程越快,积累的发展能力越强,发展能力的积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区经济的经济功能

1.社区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从社区经济的发展来看,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企业深化改革的转轨期中,社区经济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使得社区经济的发展有了市场空间:国有企业改革更是把企业原来承担的大量福利型、服务性的社会职能剥离出来,实行转轨变型,推向社会和市场〔其直接结果是,这部分包括场所、房产、技术等要素的企业资源转变为社区资源,使社区资

源在几乎没有任何代价的情况下得到了扩张: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科技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既刺激了居民对社区服务需求的增长,又为社区服务发展充实了资源。我国社区服务业涵盖范围相当广泛,有零售业、物品出租业、家政服务业、修理业、娱乐业、医疗业、专门服务业(法律服务、咨询业和其他专门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社区安全管理保障、绿化和垃圾废品处理)等等。这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技术程度的就业者有着充分的适应性,为失业者寻找工作提供了宽松的选择范围。这些服务产业的规模和技术含量都不高,大多属于劳动相对密集型的行业,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要求比较低。日前我国城镇失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术素质较差,社区服务业的这种“低门槛”容易让他们进入一个新的职业岗位。以社区为依托,加强社区服务的创新,提供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社区服务,建立起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社区服务业完全可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未来社会服务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长将具有巨大的潜力。

2.社区经济对社区资源配置作用。社区经济是以社区为出发点所涉及的范围大都不大,这就需要社区经济具体组织的主体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社区资源,这也对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社区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那么什么是社区资源?社区资源包括社区内的人力、土地、房产、资本、技术和信息等。也包括历史传统与生活习惯、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社会环境、公共政策设施等等。社区资源是达到社区组织目的,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的有效工具。若是和社区管理体制结合起来,社区资源可分为社区管理组织可直接支配资源和不可直接支配资源。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社区居委会,事实上对于所属社区资源的财产没有最终所有权,也没有财产的权经营权,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模糊。这也就意味着作为社区的管理者对于社区内的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只可能限制在可支配资源上或者说限制在管理性资源上,那么对于不可支配资源或服务性资源,由于产权主体的模糊不可能对这

些资源行使经营权和支配权。那么如何使这些社区管理组织不可支配的资源能够更大化的发挥作用,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看不见的手”,就是利用经济手段来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社区经济依附于社区,其对社区资源的利用是最直接和有效的。由于社区经济还具有社会属性,那么它对发挥社区资源最大效用来最大的增加社区福利,有着天生的优越性。不论是对于不可支配资源还是可支配资源,社区经济通过市场手段和它特殊的社会属性,使资源达到最佳的配置状态。社区经济的服务功能

1.社区经济对社区服务作用。社区服务需求是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体制转变而产生的。在经济体制的转型中,由于单位将以前由本身承担的社会事务和各种服务转移到社会,使得城市职工由以前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衍生出了大量单位以外的群体,如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自由职业者等,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这些人都没有固定的单位提供福利服务,而产生了社区服务的需求: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作时间相应缩短,闲暇时间不断增多,同时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化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核心家庭等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产生出了特殊的社区服务需求。

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居民群众为方便生活兴办的服务事业,由于自身带有一定的救助性质和自发性质,在其扩大和发展总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单纯靠政府财政拨款是不现实的,由于国家投入不足,社区服务一开始就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若是没有经济实力的保障,社区服务就会发展困难,也就毫无服务质量可言,而其中更多的是消减了公共服务那一块的服务内容。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提高社区的整体福利水平,参与社区经济发展的都是社区成员,发展的成果又由社区成员直接共同分享,社区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总量,还可为社区服务提供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增加社区成员对社区服务的投入,减少社会矛盾。从这种意义土讲,社区经济是社区服务发展的经济基础。

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将社区服务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部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走产业化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道路,通过经济效益的实现来保证社区服务社会效益的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是发展社区经济的一部分,通过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把带有着浓厚福利色彩的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是促进社区服务良胜循环、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条必由之路。这也体现了社区经济服务社会的功能。

试阐述我国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加速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生活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社区理念开始兴起“社区经济”的概念也随之萌芽。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为社区建设提供经济支持与物质保障,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经济发展中财力不足的缺陷。1.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社区经济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街道经济逐步分化而来的。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没有社区,国家对地域的管理主要是单位制管理模式,街道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许多社区管理的职能。为保证财政收支平衡,街道不得不搞经济。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单位制街道经济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社会对新型社区的要求才开始不断强化。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离”政策,这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与传统意义上的街道经济不同,社区经济是以非盈利性组织和公益性组织为主体,追求社区福利的最大化。2.社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体制不顺。目前从社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社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公共权力在二级政府三级管理中的分配不明确,往往是两级政府包干一切,社区缺乏自主权。而且“企事业单位办社区”往往延续企业管理的那套模式,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扭曲了社区经济的真正价值,不能有效发挥社区服务的功能。除此之外,体制不顺还表现在区经济活动中的多头领导现象。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事处这种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中,社区企业大都在市、区有关部门中有对口关系,导致多头领导、政出多门,造成效率低下。(2)产权模糊。我国社区经济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股份合作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街道和居委会往往是最大的出资者和股份所有者,但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没有财产的所有权和授权经营权,这就造成社区财产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没份的产权虚设状态。

(3)管理薄弱。社区管理者多是退休的老年人、下岗的中年人和待业的年轻人,在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知识构成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很难从全局的角度考虑社区的发展。管理薄弱使社区经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来参与企业的管理。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加快研究解决社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社区经济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支持和保障。3.发展社区经济的措施

社区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能够吸纳大量人口就业,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的社区规划建设开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社区规划开始了区域发展的规范化、持续化进程。随着社区制度的完善,社区经济的功能将日益突出。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应加快社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促进经济体制转换,加强制度创新,最终实现管理、服务与社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1)转换社区经济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化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区制度的逐步发展,要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现代社区经济,应该加快社区经济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社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针对我国社区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我国社区经济在发展方向、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要做到与市场相结合,优化经济结构,创新管理体制,使社区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服务、保障、稳定、凝聚的功能。在发展方向上,要提高社区经济自身竞争力,从传统条块分割的行政区划中走出来,参与市场经济的大竞争,重点发展投资少、技术要求低、资金回收快的小型服务性的经济组织和专业性强,技术水平要求高,具有规模效应的经济组织。在管理体制上,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社区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作用,扩大社区经济组织的自主权。在经营机制上,要适应市场化需求,灵活多变。社区经济实体要积极推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明确企业内部产权关系。社区经济实体要走自主经营,自 我发展的道路。

(2)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区经济自主发展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就要对政府行为进行重新定位,政府应积极地退出社区经济的直接管理,转而进行间接管理,支持和引导社区经济,促进社区经济的自主发展。具体地说,政府在社区经济发展中主要应该发挥以下三个职能。

投入职能。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和社会管理者,理应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担负投入的责任。政府投入的来源是税收,为保证政府投入的稳定性,进行税制改革、调整税制结构是必要的。同时,由于政府投入是有限的,社区应营造社区经济运作的特殊机制,整合多元投入。引导职能。社区经济对社区建设所提供的多是社区福利性的支持,多在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领域,而市场机制在这些领域中往往是失灵的。这时就需要政府这一外力来进行调控和引导。这里,政府的引导职能应主要包括

:政策引导、信息引导、经营行为的引导,以及分配及消费等方面的引导。整合职能。这主要是指对产权结构、利益结构等的调整和重组,以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在产权整合上,政府应发挥的作用是确认产权归属,批准产权重组;在利益结构整合上,政府应通过不同的制度对非营利性和公益性领域的利益进行重新安排。(3)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社区经济产业化是指在一定社区的地域范围内,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以社区各种经济组织为载体的社区服务业,经过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的过程。解决我国目前的这种社区服务质量要求高与满足率低之间的矛盾的最根本做法就是实行社区经济产业化发展。具体地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政府要利用各种调控手段,对社区经济的发展制定统一规划。区别定位社区经济的各个组成成分,在政策上鼓励社区服务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为社区经济产业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健全社区经济的产业组织体系,为社区经济产业化提供必要的载体。目前我国社区经济产业化最大的障碍就是产业组织贫乏,因此应加快建立集管理、技术服务、咨询为一体,具有综合性服务能力的产业组织。采用规模经营,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技术,使社区经济从单一型、分散型向集团型转变,发挥规模效应。(4)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提高社区管理者素质

社区管理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在某种意义上,社区管理者的素质是衡量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标尺。随着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社区管理者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开始向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社区工作者都是以退休的老年人、下岗的中年人以及部分待业青年为主,这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需要。尽快提高社区管理者的素质是当前社区经济发展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现阶段我国社区建设中既要通过学历教育培养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社区管理人才,也要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提高现有社区管理者的素质。同时,在社区人员管理方面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依据德、能、勤、绩、廉考核的结果对社区管理者进行相应的奖惩,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总之,要发展社区经济,就要解决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加快转换社区经济经营机制,加速社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区管理者的素质,使社区经济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为什么要进行社区管理的绩效评估?

答:客观地、科学地进行社区治理绩效的评估非常必要。进行社区治理绩效评估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对社区的各项工作,按照一定标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同时,通过评估的信息反馈,能及时改进社区治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效果找准突破口,不断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具体可以从社区治理绩效评估对实现社区治理目标的意义、对社区居民的意义、对社区治理机构和管理工作者的意义、对社区资源利用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篇:社区治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社区治理作业一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德国社会学家(A)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腾尼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B)。

B.美国学者华伦

3.1989年,(C)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C.世界银行

4.学者(A)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A.詹姆斯·N·罗西瑙

5.全球化首先是指(B)。

B.经济全球化

6.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一群人B.地域或地点 C.社会互动D.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心理认同

7.美国学者法林根据社区的性质提出的社区类型包括(ABC)。

A.地理社区B.身份利益社区C.个人网络社区

8.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ABCD)。

A.有机体系统B.人格系统C.社会系统D.文化系统

9.“治理”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ABCD)

A.行为主体不同B.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C.管理的范围不同D.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10.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概念所包含的规定性特征包括:(ABCD)

A.治理不时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B.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D.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二、名词解释

●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要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里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社区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的表现。

●社区治理:是一种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专业的方法,了解社区的问题与需要,动员社区内外的资源,开展的解决社区的问题或满足社区的需要,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

三、简答题

1.简述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者关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各自特点。

答:传统社会的人格系统的行动趋向、社会系统的规范要求和文化系统的价值模式分别对应的情感是投入性的、权利义务是扩散的、利益目标是集体性的、价值标准是先赋性的和特殊性的。而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则在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方面转变为情感的中立性、权利义务的专一性、利益目标的个人性、价值标准的自致性和普遍性。

2.简述一般意义来言,现代化对传统社区的冲击和转变有哪些内容?

答: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世俗化、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四、论述题

1.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什么特点?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社区生活有什么冲击和改变?

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1)现代化起步比较晚;(2)现代化最初动因和最初现代化元素不是内生的;(3)现代化过程是一种认为的自觉努力;(4)现代化手段多数是借鉴模仿西方国家的技术手段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5)现代化任务紧迫,对现代化抱有一定的理想化和盲从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外生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对传统社区造成冲击和变动包括:(1)外来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社区精英积极模仿西方的高消费和生活方式,加深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导致社区经济关系的剧烈破坏、社区经济条件恶化。(2)现代国家权威结构的基层延伸,破坏了传统社区里的乡绅治理方式,但是又无法迅速建立民主廉洁的村社治理结构,导致基层社区政治秩序的畸形化。(3)传统社区的稳定性被打破后,导致社区的互助合作机制破坏,难以发挥社区的保障作用,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施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农村社区的基本生活保障缺乏。(4)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是保守传统生产习惯和生活模式、还是选择市场机制下的就业生活方式的挑战。

社区治理作业二

一、不定项选择题

1.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B)。

B.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归定,居民委员会是(B)

B、城市基层群众居民组织

3.1958年之前,我国农村基层实行的管理体制是(B)。

B.乡(行政村)管理体制

4.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界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为(B)。

B.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5.政府机构具有扩张的本性已被(B)所证明。

B.帕金森定律

6.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B)

B.政治领导

7、社会工作学者杰克-罗斯曼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区治理策略划分成(ABC)几种模式。

A、地区发展策略B、社会行为策略C、社会计划策略

8.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B)。

B.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9.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萨拉蒙教授的观点,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除了正规性和民间性外,还包括(ABCD)

A.非营利性B.自治性C.志愿性D.公益性

10.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ABCD)

A.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

B.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在社区工作中发挥正确政治思想导向作用的需要

C.搞好社区党建是新时期落实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法的必然选择

D.搞好社区党建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不能有效抑制垄断,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不能克服外部不经济行为,不能带来其运行所需的外部环境条件,不能提供我们极为珍视的许多东西,人们把市场机制的上述缺陷叫做“市场失灵”。到预期目标,效率也较高,但产生了种种未曾预料的副作用。

●第三部门:指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种社会组织;“第三部门”就是各种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总称或集合。

●社区党建:即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委或工会和社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社区范围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的建设。

三、简答题

1.简述古代传统社会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

答:古代传统社会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⑴社区经济活动受社区需求的调节,同时囿于传统生产技术的底下,社区经济活动一般是环境资源依附性的;⑵社区的政治活动通常是由社区中有身份的人士来主持的,他们形成了乡土社区的精英;⑶社区的社会组织是通过家族势力来形成和维系的;⑷社区中的普通民众一般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行为,习惯于社区中的家庭伦理的规范和宗教势力的左右。

2.简述我国社会转型中街居体制受到的挑战。

答:1)职能超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城市基层管理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街居制的负载量越来越重。首先,单位制的瓦解导致单位职能的外移,要求街居来承接。其次,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无单位归属人员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多,给街居增添了更多的管理、服务工作。再次,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管理重心的下移,由此带来了原来实行“条条”管理的很多部门将任务下放到街区,给街区增加了很多新的管理内容。

2)职权有限。虽然街居体系承担了原来单位外移的职能以及新出现新增加的工作任务,但街居的权力却依旧十分有限。从街道办事处来说,区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漏斗效应”将大量的事务“漏”到街道一级,但街道办事处却没有相应的法定地位和权力来承接这些事务,从居民委员会来说,其工作人员的津贴、办公经费、活动开支等都是经由街道下拨控制,居委会一般没有财务支配权,此外,有些街道实行给居委会编制的做法,进一步加重了街道与居委会“上下级”关系的色彩,居委会的工作相当被动。

3)角色尴尬。职能超载,但职权又十分有限,使得街居的角色出现了尴尬。街居组织处于政府和居民之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街居倾向于政府一边,只是被动地执行市、区一级政府下派的任务。在这一点上,居委会的尴尬地位更加突出。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实际上被虚化,居委会除了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区、街道各部门交办的名目繁多的工作任务,尤其在出现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后,居委会的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四、论述题

1、论述社会转型以来我过城市社区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答:在社区建设的开展中,社区也开始逐步形成和发育。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已经有所拓展。在一些城市继续将社区定位于居民委员会的同时,一些地方则重新划定居民委员会的范围,新划分的居民委员会和过去的居民委员会相比,其范围旷大,而且被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并以此作为社区的基本定位,这实际上将社区定位于居民委员会之上街道办事处之下;还有的地方则直接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建设的范围,这 上有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的基本定位。社区定位尽管有所不同,但是从不同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来看,在社区定位明确之后。不同层次定位的社区在社区建设中都得到了推进,尽管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推进社区发展的策略不同,各自社区建设的特色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社区治理作业三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乡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为(B)

B.3年

2、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B)选举产生。

B.村民直接

3、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的标志是(B)。

B、1993年14部位颁发的加快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

4、根据1993年14部委文件,城市社区服务应该坚持的性质宗旨是(A)。

B.福利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并重

5、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主要是指(A)。

A.民政部门负责的“三无”对象

6、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人际关系主要靠(A)维系的。

A.自然的情感、血缘或亲属关系

7、英国社区照顾的理论基础(B)。

B、正常化理论

8.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通过(ABC)选择产生。

A.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直接B.每居民户派代表C.居民小组推选代表

9.我国城乡社区民主自治的基本方式是(ABCD)

A.民主选举B.民主决策C.民主管理D.民主监督

10、城市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包括(ABCD)。

A.福利性服务B.居民生活服务

C.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D.街道居委会和驻区单位之间的共建服务等

二、名词解释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为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经验、技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状况,促进社会发展而无偿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行为。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福利资金和福利政策的扶持,援助下,在社会资源技术的积极支持、帮助下,依靠社区居民的组织参与,动员社区内在的资源力量,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称为社区服务

●照顾管理模式:它是一种来自美国的个案管理的社会工作模式的改变。

三、简答题

1.简述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依据。133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简述村民委员会的性质。(P141)

答: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实施机构。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

答:基层民主因根植于中国大地,被称为“草根民主”,它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出发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社区给人民群众以广泛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动基层社区居民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宪法赐予我国人民的神圣权力。

社区治理作业四

一、不定项选择题1、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居民委员会六项任务中,第四项工作任务是(A)。

A.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2、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B)的管理.B.居住物业

3、下列关于社区发展的看法,除了(B)外,其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B、方案说

4.个案工作是工作者以(B)的方式帮助个人或家庭的方法。

B.个别化

5.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建立在(C)理论基础上的。

C.系统论

6.发展性小组模式主要适用于以(A)为目标的小组。

A.成长

7、社区治安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ABCD)

A.民间调解B.法制教育C.流动人口D.社会矫正

8、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除了基层性之外,还包括(ABCD)。

A.综合性B.持续性C..协调性D.可及性

9、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的特征是(ABC)。

A.社会化服务B.经营性服务 C.专业化服务

10、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除了社区文化娱乐外,还包括(ABCD)。

A.社区体育B.社区教育C.社区科学普及D.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

二、名词解释

●社区治安:是指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部门、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强化社区控制手段,促进社区环境的有序状态。它包括法制教育、人民调解、治安防范、社会矫正、维持秩序和事故预防。●社区卫生:是指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社区文化:是特定社会区域中成员精神生活、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公共道德的思想形态,以及学习、交往、娱乐、健身、休闲审美等日常活动。

●社会工作者: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专业的方法,了解社区的问题与需要,动员社区内外的资源,开展的解决社区的问题或满足社区的需要,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

三、简答题

1.谈谈当前城市社区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195

答:第一,某些社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刑事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居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居民安全感普遍低迷;第二,某些社区社会不安定因素突出,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上访、讼诉、争执等事端频发;第三,某些社区管理松弛,人员混杂,“黄、赌、毒”等社会现象严重,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成长环境恶劣;第四,某些社区危房众多,道路拥堵、杂物乱堆、事故的隐患严重,居民尤其是老人、儿童的生活安全没有保障;第五,某些社区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严重,居民生存环境恶劣;第六,某些社区邻里关系紧张,居民互助互救观念单薄,无法从社区网络中得到支持帮助;第七,某些社区社会安全组织体系不健全,治安保卫人员配备不达标,应急防范制度措施不到位,处理日常性和突发性安全事故的能力严重不足。

2.谈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思路。202 答:第一,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等界限,鼓励多方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健全服务网络。引入竞争机制。第二,实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在经费、基础设备等方面提供帮助。共公卫生服务项目纳入财政预算。第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服务人员必须有执业资格,推进上岗培训制度,加块正规化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队伍的步伐。鼓励其他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

四、论述题

1、谈谈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及解决思路

答:(1)主要矛盾是:第一,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及业主委员会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物业管理企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第三,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

(2)解决思路 :第一,要厘清社区物业管理的性质;第二,业主有权选择适合自己意愿的物业管理模式。在接受物业管理方面拥有自主权,在选用何种物业管理模式方面拥有自主权等。第三,理顺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在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优势。第四,探索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相结合的组织路径。

第三篇:社区治理作业册参考答案

社区治理作业册参考答案

社区治理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个不属于社区的功能(D)

A 政治功能

B文化功能

C 维系功能

D交换功能 2.不是按照社区空间特征分类的是(A)

A 亲属社区

B 法定社区

C自然社区

D专能社区 3.社区管理组织的基本特征不包括(C)

A 社区性

B 地域性

C 共生性

D 双重性 4.按照管理组织的性质分,社区管理组织不包括(D)A 行政管理系统

B 社区自治管理系统 C 社区管理支持系统

D 社区执行系统 5.不属于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A)A 定性化管理模式

B 社区自治模式 C 多元化模式

D 法治化模式 6.不属于社区管理实践基本特征的是(B)A 高度理论概括

B 个体性 C 相对稳定性

D 代表性

7.制定社区规划时,制定社区发展目标应该遵循以下哪个原则(C)A 可操作性

B 广泛参与 C 可操作性

D 详尽具体 8.居民会议分为一般工作会议和(B)A 业主委员会

B 居民大会

C 物业公司会议

D 街道居委会会议 9.社区自然环境不包括以下哪一项(B)

A 社区的生态资源

B 社区的人文资源 C 社区的矿产资源

D社区的生物资源 10.关于社区环境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社区环境教育要与爱国教育相结合

B 社区环境教育应与社区经济建设相结合 C 社区环境教育应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

D社区环境教育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11.我国城乡社区自治组织不包括(A)

A 乡村居民委员会

B 业主管理委员会 C 志愿者协会组织

D 文化体育类社团 12.不属于社区组织的是(B)

A 社区的党组织

B 社区的团组织 C 社区居民自治组织

D 社区中介组织 13.不属于社区文化功能的一项是(C)A 社会沟通

B 心理凝聚 C 社会渗透

D 价值导向

14.社区文化建设多元性原则的表现不包括(D)A 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对象多元性 B 社区文化形态的多元性 C 社区文化服务内容的多元性 D 社区文化的载体多元性

二、多项选择题

1.社区的特征包括(ABCDE)A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B 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C 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D 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 E 社区是不断变迁的

2.社区的功能包括(ABCD)A 政治功能

B 文化功能 C 维系功能

D 服务功能

3.我国的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ABCD)A 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 B 社区管理权责体系 C 社区管理法律制度体系 D 社区管理工作体系

4.沈阳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之处有(ABCD)A 科学调整社区规模 B 将单位纳入社区

C 采取公开招聘方式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素质 D 转变政府职能

5.社区普查的步骤一般包括(ABCD)A 确定普查的目标与主题 B 界定普查的问题与范围 C 针对重点问题拟定答卷

D 设计问卷发送、回收方式及人员编组 6.社区的社会环境包括(ABCD)A 经济环境 B 政治法律环境 C 精神文化环境

D 人口、民族、历史传统

7.社区自治与社区民主参与存在形式包括(ABCD)A 低自治—低参与型 B 低自治—高参与型 C 高自治—低参与型 D 高自治—高参与型

8.社区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原则的表现(ABC)A 社区文化建设建设规划的系统性 B 社会协同的系统性 C 物质投入的系统性

D 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性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社区,它有哪些要素组成? 答: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的社会。

社区包含以下4层含义: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第二,社区都有以特定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定数量的人口;第三,生活与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第四,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管理组织的含义是什么? 答:社区管理组织是指能够对社区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组织,具体而言,就是指以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为主体,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组织的指导下,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中介组织等共同构成的网络体系。3.简述一下戴明循环。

答:戴明循环经过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四个阶段是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计划阶段是先导,包括制定目标、明确任务、确定步骤,是整个循环过程的关键。实施阶段是循环过程的实体部分,实施要求务求实际、全面铺开。检查阶段是控制阀门,要求认真分析、严格把关。处置阶段通过行政评价,总结提高,实现循环过程的自我完善。

八个步骤是,第一步,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资料。第二步,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确定目标。第三步,以目标为导向,找出影响大的因素。第四步,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编制实施计划。第五步,组织实施计划,将分工要求、时间进度、数量和质量标准具体落实到承受机构人员。第六步,检查与了解实施情况,建立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第七步,对执行中发生的问题提出诊治意见,并为防止再度发僧此类问题采取预防措施。第八步,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4.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答:社区民主政治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

其特征包括:

1)社区普通居民是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主体

2)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范围是社区内的各种公共事务 3)社区居民的公民权利意识直接政治参与深度 4)社区发展和公民权利保障是其目标取向 5. 社区文化的基本特征、功能是什么?

答:其基本特征包括,社区文化的区域性、社区文化的继承性、社区文化的融合性、社区文化的共享性、社区文化的普遍性、社区文化的渗透性、社区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文化功能集中表现在社会沟通、心理凝聚、价值导向、行为规范、文化传承、协调发展等六个方面。

四、论述题

论述题。

请简述一下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环境管理的措施和方法,以及其发展趋势。答:要改善我国社区环境存在的现实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理顺城市社区环境管理机制,明确社区环境整治责任。

第二,制定城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确立城市社区环境保护目标。第三,结合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技术改造,为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创造条件。第四,积极推行污染集中控制,提高防治效益。

第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防治污染能力。第六,疏通、拓宽资金渠道,扩大城市社区环境的资金来源。第七,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健全监督执法队伍。

第八,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发展社区环境教育。第九,实现“政社”分开,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我国城市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发展趋势在于,第一建设智能社区环境;第二,建设“生态园林式”社区环境。

社区治理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

1.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不包括(D)

A 以基层卫生保健为内容

B 提供综合性服务 C 进行协调性服务

D 断点的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的任务不包括(A)

A 以治疗为主

B 以三级预防为主

C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

D 要加强区域性卫生规范 3.社区治安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包括(D)A 依法进行社区治安管理原则 B 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原则 C 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原则 D 以问题为导向

4.按照社区治安管理业务来分,社区治安管理内容不包括(A)A 防范灾害事故发生

B 社区秩序管理 C 群众性治安事件管理

D 民用危险品管理 5.不属于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的是(A)

A 教育功能

B 便民服务功能 C 社会化服务功能

D 保障功能 6.关于社区服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 在政治领域,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 B 在经济领域,具有整合、调节功能

C 在社会领域,具有培养良好社会公德的功能 D 在民主领域,具有促进民主化的功能

7.城市在社区建立起系统的社区保障服务网络,其说法不正确的是(D)A 积极完善针对老人的服务保障体系 B 先由政府筹建社区服务机构 C 大力开展社区再就业服务

D 必须由企业出资建设养老机构

8.城市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不包括(C)A 确定救助对象

B 建立救助方式管理机制

C 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生活标准 D建立监督机制

9.我国社区物业管理模式不包括(D)A 以房管所为主的管理模式 B 以街道办事处为主的管理模式 C 以街道为主的三结合模式 D 计划管理模式

10.社区物业管理具体工作中的政府管理不包括(D)A 招投标管理

B制定专项维修资金收取、使用、管理的办法 C 制定业主大会规程 D 解决管理费纠纷

11.属于志愿者的特点的是(B)A 有偿性

B 示范性 C 独立性

D 正规性

12.属于社区内部关系方面的理论创新的是(A)A 社区阶层化理论

B 公民社会理论

C 社区治理理论

D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分析 13.属于社区结构变迁方面的理论创新的是(A)A 社会转型期国家与社会应然关系的理论创新 B 公民社会理论 C 社区治理理论 D 社区阶层化理论

14.不属于我国社区发展特点的是(D)A 社区发展模式个性化和社区边界模糊化 B 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与专业

C 社区管理手段法治化和德治化相辅相成 D 社区管理自治化与政府管治化相结合

二、多项选择题

1.社区体育管理的主要原则包括(ABCD)A 社会化原则 B 激发性原则 C 可行性原则 D 趣味性原则

2.引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包括(ABCD)A 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B 城市管理职能逐步下移

C 城市社区居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D 社区居民闲暇时间增多

3.根据社区治安管理主体的职责,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包括(ABC)A 公安派出所的治安管理 B 街道办事处的治安管理

C 社区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管理 D 武警部队的治安管理

4.社区服务应该处理好的关系包括(ABC)A 社区服务与社区需要的关系 B 社区服务与社区意识的关系 C 社区服务与人们工作方式的关系 D 社区服务与社区理解的关系

5.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的措施包括(ABCD)

A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网络,制度实施办法和具体的操作程序 B 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C 规范申请、审批程序,加强管理和监督

D 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 6.社区物业管理纠纷多发原因包括(ABCD)A 关于物业管理配套的法律不健全 B 建管不分

C 物业管理公司角色错位,行为不规范

D 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消费挂念尚未树立起来 7.社区网络管理的工作包括(ABCD)

A 用户管理

B 安全及日志管理 C 系统进程管理

D 备份管理

8.属于社区中介组织的基本特征的是(ABCD)A 非营利性

B 独立性

C 正规性

D 公众利益性

三、简答题

1.社区卫生服务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社区卫生服务是指社区卫生机构通过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从身体、精神到心理上的医疗方式。

基本内容包括,1)社区疾病预防服务;2)社区医疗服务;3)社区保健服务;4)社区康复服务;5)社区健康教育服务;6)社区计划生育服务。2.什么是社区治安管理?其特征和原则是什么? 答:社会治安管理是指一定地域内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治理,是社区治安管理主体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依法进行治理,促进社区秩序安定有序的过程。

社区治安管理的特征是全职性、区域性、群众性、长期性、社会性。

社区治安管理的基本原则是,1)依法进行社区治安管理;2)专群结合、群防群治;3)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3.我国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功能是什么? 答:我国社区服务的内容包括公益性服务、特殊照顾服务、便民服务、社区就业和创业服务、社区保障服务、为驻区单位提供的服务。

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包括保障功能、便民服务功能、社会化服务功能。其特殊功能在于 1)在政治领域,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2)在经济领域,具有整合调节的功能;3)在社会领域,具有培养良好社会公德的功能。

4.完善我国社区保障工作的基本措施是什么?

答:1)发挥政府在社区保障建设和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政府在社区社会保障工作中资金提供方面的作用;政府发挥在政府倾斜方面的作用。

2)完善我国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其他方面。在城市社区建立起系统的社区保障服务网络;在农村社区建立起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保障服务。

5.如何理解社区中介组织的含义和特点?

答:社区中介组织是指社区内居民基于娱乐性、互助性、服务性、学习性而自发建立起来的组织。具有正规性、独立性、非营利性和公众利益性。

四、论述题

试述国内外社区管理创新? 答:

(一)社区管理创新就是对原有社区管理体系的新的创造,是对旧的社区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过程和管理理论的全面的质的突破。主要特征表现在:先进性、目的性、实践性。

(二)社区管理创新的原则包括,理论指导原则、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渐进发展原则。

(三)我国社区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管理观念,管理制度创新,管理过程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理论创新。

在社区管理理论方面创新表现在1)社区结构变迁方面;2)社区结构功能方面;3)社区内部关系方面。

1)社区结构变迁的理论创新,包括社会转型期国家与社会应然关系的理论创新,以及社区实践中,国家与社会实然关系的实证分析;2)社区结构功能的理论创新,包括公民社会理论以及社区治理理论;3)社区内部关系理论创新,包括社区阶层化理论以及社会资本重建理论。

(四)而国外社区管理创新的实践变现在:

1)国外社区经济管理创新——社区组织与企业合作模式;2)国外社区卫生医疗体制管理创新——私营社区卫生服务系统;3)国外社区照顾与服务的管理创新——院式照顾想契约式照顾转变;4)国外社区教育文化事业管理创新——构建与发展社区学院;5)国外社区治安管理创新——社区警务。

(五)社区管理创新的国际趋势包括1)自治化、公众化;2)市场化、多元化;3)法治化、规范化;4)国际化、全球化;5)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6)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融合。

社区治理作业3

1、什么是社区管理模式?我国社区管理模式有哪些构成要素?

模式是对事物存在方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社区管理模式就是指对社区管理实践进行反思和概括得出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形式或是可以使人参照执行的标准样式。社区环境、国家职能、市场作用、中介组织作用、社区工作者角色、社区服务对象、内容和范围,以及社区资源结构与状况等构成了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

2、你如何理解居委会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

居委会和物业公司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居委会是社区居民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它属于政治范畴;而物业公司则是房地产公司的物业管理部门,是十分明确的商业性组织,属于商业范畴。

按照社区有关法律规定,居委会有权对物业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组织产权人和使用人对物业公司进行评议和决定是否解除聘用。这说明,物业公司虽然属于商业范畴,但要受到居委会的监督。在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同时,还要注意培育和发展物业公司,形成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良好机制。同时,必须加大立法力度,依法界定物业管理单位的服务性管理企业性质,使其回到经营的专业领域,即对物业及其配套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而将社区文化建设、家政服务、治安、拥军优属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等功能归位于社区居委会,这样也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管理纠纷。

处理二者关系,一定要按照职责分明,依法活动的标准进行。居委会和物业公司要做到权责分明,不可超越本职范畴,越俎代庖。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没有物业公司,居委会做了很多实质上属于商业范畴的工作。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委会应该把这些工作退还给物业公司。相反,物业公司也应该把不属于商业范畴的工作交还给居委会。只有这样,二者的发展才能是和谐的,相互促进的。从社会的发展来看,这种逐步明确的分工也是有利于社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3请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现有居委会职能超载,职权有限、角色尴尬,由群众自治性组织变成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腿”;二是新建社区难觅居委会的身影,居委会如何在新建小区生存发展及发挥作用存在困境;三是居委会与物业公司存在矛盾;四是现行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正在进行,涌现的诸多模式其适用性存在较大问题。

社区治理作业4

答案(略)

第四篇:社区治理作业册参考答案

社区治理作业册参考答案

社区治理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个不属于社区的功能(D)

A 政治功能

B文化功能

C 维系功能

D交换功能 2.不是按照社区空间特征分类的是(A)

A 亲属社区

B 法定社区

C自然社区

D专能社区 3.社区管理组织的基本特征不包括(C)A 社区性

B 地域性

C 共生性

D 双重性 4.按照管理组织的性质分,社区管理组织不包括(D)A 行政管理系统

B 社区自治管理系统 C 社区管理支持系统

D 社区执行系统 5.不属于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A)A 定性化管理模式

B 社区自治模式 C 多元化模式

D 法治化模式 6.不属于社区管理实践基本特征的是(B)A 高度理论概括

B 个体性 C 相对稳定性

D 代表性

7.制定社区规划时,制定社区发展目标应该遵循以下哪个原则(C)A 可操作性

B 广泛参与 C 可操作性

D 详尽具体 8.居民会议分为一般工作会议和(B)A 业主委员会

B 居民大会 C 物业公司会议

D 街道居委会会议 9.社区自然环境不包括以下哪一项(B)A 社区的生态资源

B 社区的人文资源 C 社区的矿产资源

D社区的生物资源 10.关于社区环境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社区环境教育要与爱国教育相结合

B 社区环境教育应与社区经济建设相结合 C 社区环境教育应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

D社区环境教育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11.我国城乡社区自治组织不包括(A)

A 乡村居民委员会

B 业主管理委员会 C 志愿者协会组织

D 文化体育类社团 12.不属于社区组织的是(B)

A 社区的党组织

B 社区的团组织 C 社区居民自治组织

D 社区中介组织 13.不属于社区文化功能的一项是(C)A 社会沟通

B 心理凝聚 C 社会渗透

D 价值导向

14.社区文化建设多元性原则的表现不包括(D)A 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对象多元性 B 社区文化形态的多元性

C 社区文化服务内容的多元性 D 社区文化的载体多元性

二、多项选择题

1.社区的特征包括(ABCDE)A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B 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C 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D 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 E 社区是不断变迁的

2.社区的功能包括(ABCD)A 政治功能

B 文化功能

C 维系功能

D 服务功能

3.我国的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ABCD)A 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 B 社区管理权责体系

C 社区管理法律制度体系

D 社区管理工作体系

4.沈阳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之处有(ABCD)A 科学调整社区规模 B 将单位纳入社区

C 采取公开招聘方式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素质 D 转变政府职能

5.社区普查的步骤一般包括(ABCD)A 确定普查的目标与主题

B 界定普查的问题与范围 C 针对重点问题拟定答卷

D 设计问卷发送、回收方式及人员编组 6.社区的社会环境包括(ABCD)A 经济环境 B 政治法律环境 C 精神文化环境

D 人口、民族、历史传统

7.社区自治与社区民主参与存在形式包括(ABCD)A 低自治—低参与型 B 低自治—高参与型 C 高自治—低参与型

D 高自治—高参与型

8.社区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原则的表现(ABC)A 社区文化建设建设规划的系统性 B 社会协同的系统性 C 物质投入的系统性

D 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性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社区,它有哪些要素组成? 答: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的社会。

社区包含以下4层含义: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第二,社区都有以特定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定数量的人口;第三,生活与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第四,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管理组织的含义是什么?

答:社区管理组织是指能够对社区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组织,具体而言,就是指以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为主体,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组织的指导下,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中介组织等共同构成的网络体系。3.简述一下戴明循环。

答:戴明循环经过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四个阶段是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计划阶段是先导,包括制定目标、明确任务、确定步骤,是整个循环过程的关键。实施阶段是循环过程的实体部分,实施要求务求实际、全面铺开。检查阶段是控制阀门,要求认真分析、严格把关。处置阶段通过行政评价,总结提高,实现循环过程的自我完善。

八个步骤是,第一步,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资料。第二步,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确定目标。第三步,以目标为导向,找出影响大的因素。第四步,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编制实施计划。第五步,组织实施计划,将分工要求、时间进度、数量和质量标准具体落实到承受机构人员。第六步,检查与了解实施情况,建立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第七步,对执行中发生的问题提出诊治意见,并为防止再度发僧此类问题采取预防措施。第八步,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

4.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答:社区民主政治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

其特征包括:

1)社区普通居民是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主体

2)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范围是社区内的各种公共事务 3)社区居民的公民权利意识直接政治参与深度 4)社区发展和公民权利保障是其目标取向

5. 社区文化的基本特征、功能是什么?

答:其基本特征包括,社区文化的区域性、社区文化的继承性、社区文化的融合性、社区文化的共享性、社区文化的普遍性、社区文化的渗透性、社区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文化功能集中表现在社会沟通、心理凝聚、价值导向、行为规范、文化传承、协调发展等六个方面。

四、论述题

论述题。

请简述一下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环境管理的措施和方法,以及其发展趋势。答:要改善我国社区环境存在的现实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理顺城市社区环境管理机制,明确社区环境整治责任。

第二,制定城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确立城市社区环境保护目标。

第三,结合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技术改造,为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创造条件。第四,积极推行污染集中控制,提高防治效益。

第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防治污染能力。第六,疏通、拓宽资金渠道,扩大城市社区环境的资金来源。第七,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健全监督执法队伍。第八,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发展社区环境教育。第九,实现“政社”分开,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我国城市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发展趋势在于,第一建设智能社区环境;第二,建设“生态园林式”社区环境。

社区治理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

1.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不包括(D)

A

以基层卫生保健为内容

B 提供综合性服务 C 进行协调性服务

D 断点的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的任务不包括(A)

A 以治疗为主

B 以三级预防为主

C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

D 要加强区域性卫生规范 3.社区治安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包括(D)A 依法进行社区治安管理原则 B 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原则 C 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原则 D 以问题为导向

4.按照社区治安管理业务来分,社区治安管理内容不包括(A)A 防范灾害事故发生

B 社区秩序管理 C 群众性治安事件管理

D 民用危险品管理 5.不属于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的是(A)

A 教育功能

B 便民服务功能 C 社会化服务功能

D 保障功能 6.关于社区服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 在政治领域,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 B 在经济领域,具有整合、调节功能

C 在社会领域,具有培养良好社会公德的功能 D 在民主领域,具有促进民主化的功能

7.城市在社区建立起系统的社区保障服务网络,其说法不正确的是(D)A 积极完善针对老人的服务保障体系 B 先由政府筹建社区服务机构 C 大力开展社区再就业服务 D 必须由企业出资建设养老机构

8.城市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不包括(C)A 确定救助对象

B 建立救助方式管理机制

C 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生活标准 D建立监督机制

9.我国社区物业管理模式不包括(D)A 以房管所为主的管理模式 B 以街道办事处为主的管理模式 C 以街道为主的三结合模式

D 计划管理模式

10.社区物业管理具体工作中的政府管理不包括(D)A 招投标管理

B制定专项维修资金收取、使用、管理的办法 C 制定业主大会规程 D 解决管理费纠纷

11.属于志愿者的特点的是(B)A 有偿性

B 示范性 C 独立性

D 正规性

12.属于社区内部关系方面的理论创新的是(A)A 社区阶层化理论

B 公民社会理论

C 社区治理理论

D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分析 13.属于社区结构变迁方面的理论创新的是(A)A 社会转型期国家与社会应然关系的理论创新 B 公民社会理论

C 社区治理理论 D 社区阶层化理论

14.不属于我国社区发展特点的是(D)A 社区发展模式个性化和社区边界模糊化 B 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与专业

C 社区管理手段法治化和德治化相辅相成 D 社区管理自治化与政府管治化相结合

二、多项选择题

1.社区体育管理的主要原则包括(ABCD)A 社会化原则 B 激发性原则 C 可行性原则

D 趣味性原则

2.引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包括(ABCD)A 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B 城市管理职能逐步下移

C 城市社区居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D 社区居民闲暇时间增多

3.根据社区治安管理主体的职责,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包括(ABC)A 公安派出所的治安管理 B 街道办事处的治安管理

C 社区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管理

D 武警部队的治安管理

4.社区服务应该处理好的关系包括(ABC)A 社区服务与社区需要的关系 B 社区服务与社区意识的关系 C 社区服务与人们工作方式的关系 D 社区服务与社区理解的关系

5.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的措施包括(ABCD)

A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网络,制度实施办法和具体的操作程序 B 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C 规范申请、审批程序,加强管理和监督

D 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 6.社区物业管理纠纷多发原因包括(ABCD)A 关于物业管理配套的法律不健全 B 建管不分

C 物业管理公司角色错位,行为不规范

D 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消费挂念尚未树立起来 7.社区网络管理的工作包括(ABCD)

A 用户管理

B 安全及日志管理 C 系统进程管理

D 备份管理

8.属于社区中介组织的基本特征的是(ABCD)A 非营利性

B 独立性

C 正规性

D 公众利益性

三、简答题

1.社区卫生服务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社区卫生服务是指社区卫生机构通过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从身体、精神到心理上的医疗方式。

基本内容包括,1)社区疾病预防服务;2)社区医疗服务;3)社区保健服务;4)社区康复服务;5)社区健康教育服务;6)社区计划生育服务。2.什么是社区治安管理?其特征和原则是什么?

答:社会治安管理是指一定地域内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治理,是社区治安管理主体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依法进行治理,促进社区秩序安定有序的过程。

社区治安管理的特征是全职性、区域性、群众性、长期性、社会性。

社区治安管理的基本原则是,1)依法进行社区治安管理;2)专群结合、群防群治;3)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3.我国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功能是什么?

答:我国社区服务的内容包括公益性服务、特殊照顾服务、便民服务、社区就业和创业服务、社区保障服务、为驻区单位提供的服务。

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包括保障功能、便民服务功能、社会化服务功能。其特殊功能在于 1)在政治领域,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2)在经济领域,具有整合调节的功能;3)在社会领域,具有培养良好社会公德的功能。

4.完善我国社区保障工作的基本措施是什么?

答:1)发挥政府在社区保障建设和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政府在社区社会保障工作中资金提供方面的作用;政府发挥在政府倾斜方面的作用。

2)完善我国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其他方面。在城市社区建立起系统的社区保障服务网络;在农村社区建立起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保障服务。

5.如何理解社区中介组织的含义和特点?

答:社区中介组织是指社区内居民基于娱乐性、互助性、服务性、学习性而自发建立起来的组织。具有正规性、独立性、非营利性和公众利益性。

四、论述题

试述国内外社区管理创新?

答:

(一)社区管理创新就是对原有社区管理体系的新的创造,是对旧的社区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过程和管理理论的全面的质的突破。主要特征表现在:先进性、目的性、实践性。

(二)社区管理创新的原则包括,理论指导原则、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渐进发展原则。

(三)我国社区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管理观念,管理制度创新,管理过程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理论创新。

在社区管理理论方面创新表现在1)社区结构变迁方面;2)社区结构功能方面;3)社区内部关系方面。

1)社区结构变迁的理论创新,包括社会转型期国家与社会应然关系的理论创新,以及社区实践中,国家与社会实然关系的实证分析;2)社区结构功能的理论创新,包括公民社会理论以及社区治理理论;3)社区内部关系理论创新,包括社区阶层化理论以及社会资本重建理论。

(四)而国外社区管理创新的实践变现在:

1)国外社区经济管理创新——社区组织与企业合作模式;2)国外社区卫生医疗体制管理创新——私营社区卫生服务系统;3)国外社区照顾与服务的管理创新——院式照顾想契约式照顾转变;4)国外社区教育文化事业管理创新——构建与发展社区学院;5)国外社区治安管理创新——社区警务。

(五)社区管理创新的国际趋势包括1)自治化、公众化;2)市场化、多元化;3)法治化、规范化;4)国际化、全球化;5)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6)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融合。

社区治理作业3

1、什么是社区管理模式?我国社区管理模式有哪些构成要素?

模式是对事物存在方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社区管理模式就是指对社区管理实践进行反思和概括得出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形式或是可以使人参照执行的标准样式。社区环境、国家职能、市场作用、中介组织作用、社区工作者角色、社区服务对象、内容和范围,以及社区资源结构与状况等构成了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

2、你如何理解居委会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

居委会和物业公司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居委会是社区居民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它属于政治范畴;而物业公司则是房地产公司的物业管理部门,是十分明确的商业性组织,属于商业范畴。

按照社区有关法律规定,居委会有权对物业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组织产权人和使用人对物业公司进行评议和决定是否解除聘用。这说明,物业公司虽然属于商业范畴,但要受到居委会的监督。在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同时,还要注意培育和发展物业公司,形成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良好机制。同时,必须加大立法力度,依法界定物业管理单位的服务性管理企业性质,使其回到经营的专业领域,即对物业及其配套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而将社区文化建设、家政服务、治安、拥军优属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等功能归位于社区居委会,这样也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管理纠纷。

处理二者关系,一定要按照职责分明,依法活动的标准进行。居委会和物业公司要做到权责分明,不可超越本职范畴,越俎代庖。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没有物业公司,居委会做了很多实质上属于商业范畴的工作。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委会应该把这些工作退还给物业公司。相反,物业公司也应该把不属于商业范畴的工作交还给居委会。只有这样,二者的发展才能是和谐的,相互促进的。从社会的发展来看,这种逐步明确的分工也是有利于社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3请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现有居委会职能超载,职权有限、角色尴尬,由群众自治性组织变成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腿”;二是新建社区难觅居委会的身影,居委会如何在新建小区生存发展及发挥作用存在困境;三是居委会与物业公司存在矛盾;四是现行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正在进行,涌现的诸多模式其适用性存在较大问题。社区治理作业4

答题要点:

一、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

2、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

3、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走出目前社区管理困境的客观需要。

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后的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将有如下发展趋势:社区管理必将走向法治化、规范化;社区管理体制的机构设置必将更加科学,职能更加明晰,工作权限更加具体,工作人员素质更加知识化、综合化;社区管理主体将真正成为有权力、有地位、有影响力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管理体制必将逐渐同世界接轨,其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管理内容、运行机制都将更加进步

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 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量的“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杜区人”,街道社区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单纯的居民居住点,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群体的集合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层管理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改革路径的影响下,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尤其显得迫切,随着党的十七大把以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理应作为下一步城市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这同时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第五篇:政府经济学形成考核册网上作业答案参考

《政府经济学》网上作业参考

形考作业1答案参考

学习完教材第一、第二章之后。

题目: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2、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指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其观点。答题题示:

个人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简略)

(可以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

联系实际的例子:找一个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点评。小组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详细)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答案1

个人题纲:(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出来)

案例1: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

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

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

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案例2: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

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案例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税收理念的转变及政策的调整

我国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到底如何呢? 第一,我国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关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注: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流行指标,取值在0~1之间。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收

入不良指数、(注:收入不良指数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5等份,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贫富差距的程度。)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用得较多的是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17、0.458、0.454和0.460,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另外,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编写组,2001),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

第二,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为5870元,最低的西藏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还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还有人认为中

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3:1左右,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5:1,甚至是6:1(邱晓华,2002)。即使是2.9:1,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贵,2004)。

第四,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马晓河(2003)对城镇居民1990年以来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情况的研究,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3.22,而到2001年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到了1:5.39,11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将近两倍。

第五,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这一判断也得到了不少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大之势。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抉择问题。就税制建设本身来讲,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税制才是最好的。一般而言,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公平型税收政策则更有益于社会稳定。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取向与我国整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本一致的,但“兼顾”的结果却是“顾不到”,使我国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已开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应的,治税理念也要及时转变。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治税理念下。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理应在公平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税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一)以公平为导向优化调整税制结构

理论上,直接税和间接税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三种类型的税制结构,即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及间接税与直接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一般而言,直接税通常用以调节和解决公平收入分配问题;而间接税更能体现政府的效率目标;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则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以直接税与间接税并行的新税制,并先后于1950年、1958年、1973年、1984年和1994年进行了5次重大的改革,税种设置和税制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税种从1952年的16个发展到2003年的25个;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50.6%降到了2003年的25.6%,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则从49.4%上升到了74.4%;直接税收入占GDP的比率从1952年的7.3%降到2003年的4.4%,间接税收入占GDP的比率则从7.1%上升到了12.7%。应该说,我国当前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的税制结构现状是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和税收征管水平的现状相辅相成的,有其合理性。但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到今天的时候,这种税制结构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由于直接税特别是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遗产税和赠与税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直接税收入比重过低,尤其是来自所得税类的比重过低,必然会影响税制公平收入分配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通过改革完善我国现行税制,提高我国直接税收入的比重,降低间接税收入的比重,就成了税制优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完善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体系

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

众所周知,在税收政策中,个人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提高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应该适当地考虑家庭负担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工资和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创造条件,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计征模式;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水平,减少税率级次,降低税率的累进程度。

2、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

从公平收入分配和优化税制结构的角度看,将我国的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加大征缴力度,提高征收率;也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节省经费开支。

3、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开征主要不是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而是协助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对当期财富流量的调节,调节存量财富的分配,防止财产过度集中,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应该采取高起征点和高的累进税率。

4、开征房地产税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把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合并,开征统一规范的房地产税已是当务之急。理论上,开征房地产税不仅能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调节房地产市场的收益公平分配,也是减少房地产投机、遏制房价疯涨、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推进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改革

为了顺利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还需要完善以下征管配套措施: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纳税人单一身份证号码登记系统和支付方强制性预扣制度。可考虑将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的永久纳税号码与社会保障号码。另外,个人在取得工资、薪金和红利、利息收入时,付款人必须从收款人那里获得其身份证号码,并为收款人预计预扣税款,因为不这样做,这笔支付款项就不会被税务局认可,从而不能作为成本或费用在收入中扣除。

二是个人报酬的完全货币化,个人收入无论现金与否,都应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作为应税所得处理。

三是在个人收入货币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加强现金管理。

四是进一步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建立银行储蓄联网制度,并建立税务网络与银行网络的对接。即税务局能够很容易地对纳税人的存款进行联网查询,输入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纳税人在所有银行账户的存款都会显示出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个人收入来源不透明的问题。

案例4:转型时期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缺失 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工权益?这可以从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作出评估。

——劳动合同制度是实施最久的规范劳动关系的制度,但覆盖范围主要在城镇,对乡镇企业和进城农民工还存在较大空白。截止到2000年末,全国城镇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达10700万人,占同口径职工总数的95%以上;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有一半以上签订了劳动合同;乡村集体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有2300万人。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法律意识淡漠,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外,也与劳动法律政策的不协调有关。例如,在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的条件下,强调双方协商一致,无异于赋予用人单位的单方自由。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用劳务合同代替劳动合同,以逃避承担相应的劳动法律责任。现行劳动法律政策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和用工形式也缺乏有效监督管

理。总的来看,劳动合同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和设计缺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劳资集体协商工资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力度非常有限。据全国总工会统计,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2001年开始推行后,截至2003年底,全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协议的企业仅有29.31万个,覆盖职工3579万人,且这项制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一些不确定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谈判主体特别是劳工或工会一方的力量。加之目前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大量存在,故这项制度还远未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

——集体谈判制度能否发挥维护劳工权益的作用,有待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集体谈判制度已覆盖城镇相当多的企业和职工,根据劳动保障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签订集体合同63.5万份,涉及职工8000多万人。但目前集体谈判主要在企业一级进行,区域和行业、产业层面的集体谈判还没有法律规定,虽然近年也有一些地方对此进行尝试,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相当多的企业中存在着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严重流于形式的现象。这表现在:一些工会和企业重签订轻协商,集体合同部分照抄法律法规的规定且不符合企业实际。由于在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会的谈判能力有限,国家对一些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仍保持相对的控制权,因而在这些企业中工资谈判还难以真正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谈判主体之一工会或劳工力量的薄弱,亟待通过工会内部组织体制的改革和谈判斗争手段的丰富来加以弥补。——劳动监察制度是最重要的劳动执法手段,但由于劳动执法人员的严重不足和素质低下,加上执法手段单一,且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导致不能有效地威慑和遏制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使这项制度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至2003年末,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23个,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员4.3万人,其中专职监察员1.9万人,兼职监察员2.4万人。但面对全国数以万计的各类企业和2.4亿城镇劳动者,人少案多、执法不力等问题不会很快得到缓解。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许多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劳动关系变化和劳动争议激增的现实,亟待变革。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受理范围较窄,使相当一部分争议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解决,加剧了劳动关系的不稳。争议处理程序复杂且衔接不畅,争议处理时间长,不利于及时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争议处理程序中的具体制度不完善,仲裁时效不仅时间短,时效的起算点不明确,导致劳动者常常超过仲裁时效,从而丧失通过仲裁和诉讼解决争议的权利。争议仲裁机构案多人少,不堪重负,致使裁决的质量难以提高。法院受理的争议案件由民事审判庭审理,往往以民事审判的

思维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容易造成仲裁和审判适用法律的不统一,不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弱化,一些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流失或缺位,使防范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形同虚设。[点评]

劳工政策是指针对劳动者或劳工阶层而设立的社会政策。转型时期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缺失,诸如劳动合同制度对乡镇企业和进城农民工还存在较大空白;集体谈判制度的完善有待工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谈判斗争手段的丰富;劳动监察制度不能有效地威慑和遏制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许多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亟待变革,等等。劳工政策缺失的要害是从属和服务于效率优先的经济增长政策,未能体现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劳工政策。

笔者认为,我国劳工政策进一步改革的原则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促进市场效率与保持规则公正以及保障企业自主用工和增进劳工权益等三者的关系,使它们都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改革的建议:

其一,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规范监察执法行为,增强执法力度。

其二,在现阶段,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模式宜以中央政府召集工会和雇主组织,从源头促进政劳资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完善,以出台劳动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三方会签文件和政策等形式,调整和解决劳动关系和劳工政策中的重大问题。

其三,帮助工人组建工会,通过工会凝聚劳工的集体力量来争取自身的权益。在市场化的私营和外资企业里,劳资力量对比极为悬殊,劳工惟有依靠自身集体的力量——工会,才能争得自身权益。

其四,培育劳动关系两大主体工会和雇主的协商谈判能力,逐步形成劳资双方自主谈判,决定劳动关系事项的格局。其中,培育工会组织的自主协商谈判能力和作用至为重要。其五,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坚持和拓展劳动仲裁工作的三方性原则,完善办案机制。同时,贯彻《法律援助条例》,推进来自工会和民间的劳动法律援助活动,培养劳工律师,为工人提供收费低廉的法律服务,让他们都能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小组提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公平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一是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前者称之为经济公平,后者称之为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就要求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获得利润、工资、地租等要素收入,投入与产出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而社会公平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在经济学理论中,资源配置效率理想的状态是“帕累托

效应”。在达到“帕累托效应”之前,如果资源配置能够在不降低其它人福利水平的条件下,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得到改善,称之为“帕累托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在不同领域有其具体涵义。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高低,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在政府部门,就是指既定资源条件下政府行政效率,即为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在公共事业部门,是指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凡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由市场来实现,政府努力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在市场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财政收支等活动,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这也是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

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

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2参考答案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三至第五章之后。

题目与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考核要求:

1、在分析特殊利益集团对公共选择的影响这一范围内,选择一个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大小适当的论文题目。

2、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和知识。

3、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可以到网上搜索资料,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答题提示:结合教材P第四章节。

例文1: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内容: 从媒体公开报道的有关利益集团活动的案例,以及笔者经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材料看中国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干部人事任免地方政府机关的职位本身,不仅是一些利益集团试图获取的重要资源,也是实现其他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影响干部人事的任免决策。一些地方实力派人物,或因经济实力,或因人脉关系,或两者兼而有之,对地方基层政府的干部人事安排,也有着重要影响力。如据笔者参与的某课题组调研获悉,南方某市区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区人大代表,分别是其所在居委会的主任及居委会所属股份公司的董事长,是典型的地方实力派人物。基于地缘、血缘和共同的经济利益,他们所在的每个居委会及公司,都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而这两位区人大代表,就是其所在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由于长期在当地基层任职,有较高的地方声望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由于其是当地“土著”代表,能影响较多的区人大代表,因而他们常常能够影响、乃至左右该区的党政干部人事任免,甚至能够左右处级重要干部人事任免。一名接受访谈的干部曾指出:“区里的干部一般不敢随便得罪他们,不能说他们有能力想让谁上谁就能上,但他们确有能力在需要由区人大通过投票决定干部任用时,不想让谁上谁就上不成,该区党政领导均对他们礼让三分”。

2)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地方政府为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所进行的公共投资决策,是一些利益集团竞相角逐的重要领域。有些利益集团,总是想方设法要求建设对自己有利的政府公共投资项目(公园、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或是这些项目的规划(规模、选址等)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如在一些大中型城市,由汽车及其配件制造商、经销商、汽车消费者群体等共同形成的利益集团,就可能极力要求所在地方政府,调整城市规划思路,加快城市道路、停车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斥巨资为汽车修造二环、三环乃至四环、五环等道路工程等。

3)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分配由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的财政资金分配预算决策,也是一些利益集团竞相角逐的重要领域。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在编制财政预算计划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即各部门、各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或通过主管领导打招呼,或借助上级文件依据,或通过编制发展规划等,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财政预算资金。这是政府内客观存在的特殊利益集团(各部门或单位都有自身的特殊

利益,都可以视为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分配决策的典型。

4)地方政府财政税收不少地方企业或企业集团,除了采用作假帐逃税、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外,还往往与地方政府税务部门公开“讨价还价”,争取少交税。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甚至干脆要求地方政府减免税负,给以税收优待,否则便扬言迁址公司。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也常常不得不许诺和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由一些纳税较多的从业职员组成的专业团体,也可能向地方政府税收决策施加影响。例如,据笔者调研得知,按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南方某市从2001年起,要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应税项目,对执业律师征收个人所得税。按此计算,执业律师40%以上的业务收入要用于纳税(营业税5.5%,个人所得税35%)。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执业律师们通过该市律师协会,一致要求市政府减轻税赋,否则他们便考虑迁往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执业。为此,市司法局专门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一份紧急报告,促成政府修改了律师条例,并参照北京、上海等地的规定,将律师个人所得税核定为总收入的6%,减轻了律师税赋。

5)地方政府政策法规的制定政策法规是地方政府利益调控和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某些特定利益诉求合法化的重要

依据。因而,对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施加影响,是利益集团实现利益目标的“高级”手段。如围绕在中国汽车工业周围形成的两个“泛利益集团”,曾推动了不同的政策法规的制定:由汽车及其配件制造商、经销商、油品燃料经销商、汽车消费者群体(主要是运输公司和富人)、交管部门、以及为汽车工业发展进行合理性论证的专家学者等组成的“车族”利益集团,因其代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导向,极力要求调整财税政策,特别是消费政策;有计划地实施产业调整援助政策,大力发展汽车贸易与服务业;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汽车贸易条例、政策,取消地方性交通和车辆收费项目等。由深受汽车污染之害的普通居民(尤其是交通要道旁居民、呼吸道病患者)、环保主义者、汽车替代品生产及其经销商、以及对(私人)汽车消费文明持保留或批判态度的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反车族”利益集团,则推动地方政府出台了旨在限制噪音污染、排放污染的管制措施,制定了有关安全、环保与节能方面的强制性标准等。

二、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方式 在中国,利益集团施加影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贿赂即利用金钱、美色及其他有价物券“买通”相关决策者。这是目前中国非法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重要手段,且形式隐蔽,“暗箱”操作。一些利益集团往往通过“请客送礼、拉

关系、走后门以至贿赂政府官员,使之成为自己的代言人,以便将小集团的利益取向复合到行政决策中,从而获取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

2)个人关系网络即利用家族血缘、同学情谊、老乡情结和其它社会关系等为纽带,直接接触相关决策者。这是中国各类利益集团,包括合法利益集团,最常用、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方式。合法利益集团有时会通过正式的制度管道(如报告制度),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输入地方政府决策中,但更多地则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家族血缘、同学、老乡或私人情谊),直接接触相关决策者,表达其特定利益诉求。

3)说服即采用书信、电话电报、递交研究报告乃至直接造访等方式,对相关决策者进行劝说。劝说的理由,往往不在于劝说者自身的利益,而是投其所好,分析如此这般对各方的好处。与个人联系不同的是,说服活动是通过正式渠道、“公事公办”式进行的。

求助于“精英人物”即让本集团中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成员或集团内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成员,代表本集团的意愿,直接有效地接近相关决策者,影响地方政府决策。或者以人大、政协提案的形式,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直接输入地方政府决策体系。如据南方某市私营企业主协会

秘书长向笔者参与的课题组透露,该市私营企业主协会每年都通过组织会员中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以提案的形式,反映相关的利益要求,而且“效果比较好”。

5)通过主管部门及其领导这是目前中国合法利益集团较常用的影响方式。一方面,合法存在的利益集团,一般都有其业务主管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另一方面,政府决策机构和人员又实行分管制度,分管领导既可以直接有效地接近、影响相关决策者,也可能直接参与制定政策决策。这样,利益集团既可以通过正式的制度管道,也可以通过非正式、非制度化的渠道与方式,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输入政府决策体系,而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既可以通过批示、批复、召开现场会、协调会、列入会议议程等形式,也可以通过“打招呼”、“写条子”等非正式形式回应利益诉求。

6)借助媒体呼吁,通过舆论间接向政府施加压力即向当地(外地、甚至境外)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主动提供信息,请求其向社会广泛公开之,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民众的关注、支持或同情,从而对相关决策者形成强大压力,使本集团所面临的问题,被提上决策日程或重新考虑。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利用互联网网络,将成为利益集团向决策者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

7)利用既定的规则、惯例或者直接诉诸法律近年来,中国推行的决策听证会,正成为各相关利益集团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向人民法院起诉行政机关(俗称“民告官”),以使政府改变其与本集团利益目标相冲突的政府行为,这是各利益集团,尤其是民间性利益集团,经常采用的方式。8)施压性集体行动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在政府机关及主管部门门前聚集、静坐、请愿,集体上访,游行示威,非法举行集会游行,围堵和冲击党政机关、甚至打伤政府工作人员等。近年来,施压性集体行动有日益增多趋势。以集体上访为例,2000年,全国31个省(区、市)县级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的群众集体上访批次、人次分别比1995年上升2.8倍和2.6倍。2000年,国家信访局受理的群众集体上访批次和人次,分别比上年上升36.8%和45.5%,2001年,同比又上升36.4%和38.7%。同时,施压性集体行动的强度也不断提高,而且有些群体往往选择重大政治活动(如人大、政协召开两会期间)和重要节日进行这类行动,以便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9)参与或操纵选举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进程,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基层民主的发展,以及党内民主的逐步推进,不同利益集团已经开始有可能通过民主选举等合法程序,参与地方的政治博弈。这将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

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乡镇换届选举过程中,一些非法利益集团,可能通过暴力手段威胁选民、请吃喝拉拢选民、用金钱美色贿赂乡镇主管干部等各种非法手段,参与甚至操纵基层民主选举,给地方政治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利益集团往往并非只采用单一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也未必沿用上述影响方式的一种或多种。一些利益集团可能会通过向地方政府机关捐款、捐赠交通、通讯工具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某些公益性利益集团,也可能运用物质性资助等方式,宣传自己的理念,以影响政府决策。

从总体上来讲,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方式,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方式的正式性、合法性、公开性、透明性程度不足。第二,民间性利益集团、公共利益集团、弱势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资源有限,合法渠道不畅,导致它们有时被迫采用施压性集体行动。第三,合法利益集团往往利用非制度性方式,影响地方政府,获取正当利益,也往往利用合法手段(部门立法、地方立法等)实现不当利益。第四,一些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的渗透,往往与权力的寻租相结合,甚至直接利用基层政权的力量,来谋取本集团的特殊利益。特别在乡村社会,与转型期的社会

变革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黑恶势力团伙,往往通过各种非法手段,直接染指农村基层政权,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造成极坏的影响。

三、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几点评价 中国利益集团通过游说、精英代理、诉诸既定规则、参与民主选举等方式,对地方政府干部人事任免、公共投资、财政资金分配、税收、政策法规等决策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对促进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公平施政乃至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能够化非法的、抗议性的利益表达为合法的、建设性的利益表达。各利益集团在参与过程中,往往由于争夺利益而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会促使竞争性利益表达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有效地疏导转型社会的利益表达渠道,及时排除体制内隐患”。各集团若能通过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及程序,来表达其特定的利益诉求,一般就不会通过行贿、非暴力对抗乃至暴力等方式,来谋求其特定利益或宣泄其不满情绪,从而能够化解非法的、抗议性的利益表达,并因而有利于地方政治稳定及其发展。

第二,能够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信息。由于利益集团对多元化、分殊化、异质化的利益诉求,以及反映这种诉求的“民

意”,进行了一定程度地整合,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若能充分汲取各不同利益集团所表达的利益聚合和民意整合信息,则能更好地代表“民意”,代表本地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决策更符合实际。同时,利益集团的参与,还有利于减少政府收集信息的成本,提高政府决策效率。第三,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公正性、合理性。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结果,通常要求政府在制定公共决策时,按照“公平”原则做出回应。这样往往能够减少政府决策的偏颇与恣意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合理性。

第四,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发展。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利益集团的积极参与,往往能有效地疏通和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利益集团进入地方政府决策过程,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从而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公民的政治积极性。

显然,上述积极作用的发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利益博弈规则的公平性与透明性、政策制定者高度的自主性与权威性、地方政府强大的利益整合能力与调控能力等。从实际情况看,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可能、甚至已经在一些层面产生消极后果:

第一,力量强大、资源充裕、组织良好,尤其是与政治权力结合起来的强势利益集团,有可能损害整个地区的公共利益和广大公众的利益,特别是严重损害社区弱势群体的利益,影响社会的正义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第二,一些利益集团,可能因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无须施压或游说,即可让地方政府俯首听命,使地方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受到影响。如一些地方出现的“领导傍大款” 现象,就很能说明此种情况。

第三,一些利益集团,则可能利用其强大的权力资源,进行“权力寻租”、“钱权”交易或其他违法活动。这是目前“集体腐败”或“组织性腐败”的根源。它既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党风廉政建设,也使有关政策或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如在某地就形成了一个包括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司法人员等在内的庞大的、黑白合流的非法利益集团。这个非法利益集团,几乎控制了当地的正式国家机关组织,危害一方,嚣张至极。

第四,一些经合法组织异化而形成的利益集团,往往以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合法外衣为依托,以经济、政治利益为纽带,运用合法组织的资源,欺压、剥削人民群众,瓜分集体财产,谋取其成员的非法利益。

最后,也是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一些利益集团,可能凭借其拥有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尤其是盘根错节的关系性资源,通过控制地方政权(或某一政府部门、机构),谋取本集团的非法利益。如厦门远华走私集团、湛江海关走私集团,之所以能够长期地、大批量地、反复地从事非法走私贩卖活动,主要就在于此类走私集团,均与当地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海关等执法机关负责人结成特殊利益集团,并编织了一张严密的“关系网”,使这些地方的政权机关实际上掌控在走私集团手中。

例文2:必须警惕特殊利益集团反对权贵资本主义 财产权是一种法律制度,它的实质是创造并保护财富的控制权。这种制度具有许多不同的功能,功能之一就是划定公权力与私权力的边界。

财产权在每个私人或私人组织的活动的外围,划分了一个界限。在界内,财产人是主人,有较大程度的自由。在界外,他必须证明并解释财产行为,以表明自己可以对这些财产行使支配权的个性主张。

财产权的建立,转移了财产的社会责任。在财产权内,大多数人需要尊重其所有者。保护财产权,就必须保护财产所有人的人格独立、人格尊严,甚至其“非理性”的处置行为。

财产权不是自然权利,而是社会审慎的制度建构,它体现的是完全财产所有人的财产意志。作为一种普遍原则,财产权的确立,是为了保护财产,阻挡与抵制非财产权人的非法干预。

财产权代表了社会分工体系对于个人和私人利益的普遍的、长期的保护,它是由多数人创制的,最终是为了所有人的利益。

因此,直到今天为止,哪怕是在西方国家,人们仍然认为,财产权与自由社会是存在冲突的;“财产权利”与“个人权利”,并不是同一种权利,因为“财产权利”是动态的权利,是经济权利;而“个人权利”是静态的权利,是政治权利。工业革命时期,财产权从封建约束中解放出来,给财产权以最初的政治解放,人们曾经以为,财产权是政治自由的基础,主张财产权不受国家和社会政治要求的约束。但是随着私人财产权的发展,对其破坏性质的滥用不断出现。在经济社会,个人行使其权利,随时有可能损害其他人的权利。财产权变成了针对他人的特别权力。

财产的巨大聚集,导致个人对能影响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整个行业和基础服务业的私人控制。而利益集团对于企业的

多人共同所有权形成强大的意志,最终,它们就会寻求国家之间的合作,成为国际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财产的巨大聚集,导致现代金融体制的产生。为完全限制个人的专断权力,为了保护普通储户的利益,财产权被看作政府信用的基础,而非私人信用的基础。

在20世纪前半叶,金融家们将他们的金融理念制定成法律,金融家们相信,私人的信用不能无限扩张。由此,私人财产权必须受到“合法”的限制。相关的金融管制机构,就是这一理念的“政府产品”。

事实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政府管制最终必然导致权利滥用,寻租行为最终必然导致管制失效,这很容易使我们无形之中就忘记了——私人信用本来就是私人财产中的绝对价值所在。

我们不能模糊的问题在于,私人信用是政府信用的基础,除了确保人们有可依靠的基本收入以外,国家应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

金融业的兴起,最终从社会公众手中拿走了决定权,并将它交给政府或是政府执掌的金融机构行使。“货币”所代表的是彻底的“政府信用”,通过货币,政府最终成为所有人的雇主,同时取代了产业资本中利益集团,成为新的财富分配者。

即政府负责分配财富,同时负责社会分工,以完成政府的管理特权。

通过货币的发行,各种利益集团必须与政府体制的某一部分联合起来,或者说,它事实上是通过对于财产权的微观控制,获取并且控制了政府宏观体制的某一部分。无数事实可以证明,在今天的世界,权力阶层可以透过市场,侵犯私人财产的权力,这是政府与某类利益集团的“联合权力”——真正形成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权力,早已不是“原始资本主义”,而是“权贵资本主义”。

权贵资本主义,并不只是经济社会的权力,也不是只做合理事情的权力,它是利益集团用以掠夺他人的政治权力,是一种排斥社会公正的权力。因此,权贵资本必然假定国家发展的利益与大多数人利益是等同的利益,问题在于,并非所有利益都受到利益集团内部的“同等关注”,有些价值被其排斥、被其损害,有些价值因此受益,被过度地保护,甚至得到超常规的扩张。

如果我们反思各种腐败行为以及相关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应该承认,政府分配财富的“不公平”,与利益集团曾经主张的对于穷人及公众福利扩张的压制并无本质不同。对生存的权力,就等于对意志的权力。

我们必须反对权贵资本主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从而更多地从加强全社会的公平机制,限制各种危害公共利益的特权集团,营造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动因,是因为在经济领域,我们不能将我们的生存权利毫无保留地交给任何利益集团;我们决不能允许任何技术官僚或强势力量声称自己是公众经济利益的唯一判断者,或唯一的行权代表。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3参考答案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六至第十章之后。

题目与形式: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调查或工作报告。

房地产增速回落的调查报告

预计今年四季度,随着GDP增速回落和投资、出口增长放缓,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幅将有所回落,部分企业资金紧

张状况将更加严重,产成品占用资金将会上升,部分行业产销率同比将会下降,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加剧。预计四季度,房地产价格涨幅将会进一步趋缓,房地产业增长速度将会下降,部分房地产企业将进入经营不景气状态。

主要原因:一是中央调控政策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今年以来,中央先后推出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10月17日,国务院又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的汇报,强调要把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到每个城市,这充分显示了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和决心。

二是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已出现下滑拐点。三季度,有关部门监测的房地产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下降2.4和1.7点,这是自去年4季度起这两个指数的首次双降。

三是市场需求泡沫与过剩增加并存。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北京平均每10户居民就有1户至少拥有两套住房。至9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7%,增幅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四是企业筹资成本提高,资金日趋紧张。在房地产企业负债率达70%以上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两次上调

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这无疑会加大房地产企业经营成本。前三季度,房地产业主要资金来源中,定金及预收款同比减少,8月末占比为21.8%,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增长较快,8月末占比为17%,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成为新增资金主要来源。在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一旦银行信贷资金供应不上,部分房地产企业资金支付就会出现困难。

五是房地产投资其他资金来源存在一定问题。其他资金在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占比最大,近年来都在30%以上。从上海“社保基金案”波及多家房地产企业来看,在房地产业高额利润诱惑下,一些违规资金已进入房地产市场,这些资金一旦被迫退出,部分房地产企业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局面。

调查报告:大学生眼中的电子商务

近几年,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学生反映强烈。北方交通大学是我国率先开展电子商务教学的高校之一,1992年就开设了《条码技术与电子数据交换(EDI)》的选修课,1996年该课被列为物资管理和国际企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新制订的九八级教学大纲中,《电子商务》

被列为管理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北方交大已经形成由教师的电子教案、学生的电子作业、交互式的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网络案例教学模拟试验等构成的全方位多媒体教学体系。作为教育部远程网络教育试点,已经在因特网上实现了“电子商务”课程的远程网络教学。“电子商务”是北方交大学生们的热门话题之一。

那么,在校大学生们是怎样看待电子商务这个问题的呢?1999年底,由www.xiexiebang.com与北方交通大学电子商务协会共同对北方交大的在校学生做了有关电子商务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形式,受访大学生575人,研究生38人(其中MBA 20人),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各个年级,涵盖了电信、经济、管理、法律、运输等多个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你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吗?

2、你能就电子商务对社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吗?

3、你能说出电子商务的一般流程吗?

4、你知道什么是EDI吗?

5、你对电子货币了解吗?

第二部分是获得电子商务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除了上课外,平时你从哪些方面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依次举出三种途径)。

2、请列出你阅读电子商务论文的具体报刊名称。

3、你参观过电子商务的展览会吗? 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在被调查者中,60.5%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表示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数据显示,大学生们对电子商务表现了较大的关注,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此的认识也越深。在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中,认为电子商务对社会有很大影响的占23%;认为有一定影响,但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的学生占46%;认为中国目前发展电子商务尚有难度,对老百姓影响力有限的占31%。这一方面说明在校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还较为冷静,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和在校教育与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心,电子商务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高速度发展,而目前的教育及受教育者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在

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问题确实很多。

表示对电子商务流程有明确认识的同学中,本科生仅占32%,MBA占80%,大部分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具体贸易流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在对EDI的认识上,仅有不到9%的人(研究生32%)表示曾有过了解;4%的人(研究生18%)能就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且这部分人全部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可见,在深入系统的学习中,电子商务逐渐体现了它的学科性——以经济管理为主。在这方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有其专业的优势。但是所占比例之少,尤其是其他专业无人了解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在对电子货币的调查中,仅有1人在网上使用过电子货币。本科生中仅有9人表示对此作过专门的研习,而且都集中在计算机专业和信息通信专业。研究生中也仅有4人表示自己曾钻研过此类问题。另有10人表示对此很有兴趣,这个数字是相当低的,仅占总人数的2%。电子商务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在涉及到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金融电子化与贸易安全上,电子专业、法律专业的学生有独特的优势,但尚未引起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视。就目前而言,真正认识到

电子货币与自己已经很近的学生并不多,对此投入很大精力的学生更少。

对电子商务的学习途径

第二部分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途径,了解哪些报刊上刊载的文章学生引用次数最多。经分析,除去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专业,大部分本科生是通过计算机类的杂志(43%)和报纸(30%)来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从专业书籍与广播电视上学习相关知识的并不多。调查数据显示,被学生引用的电子商务方面的论文来自91种中英文报刊,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阅读面很大,另一方面反映了媒体对电子商务的报道数量也在加大,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专业报刊尚未面世,面向大众的宣传方式仍是以面为主的普及,较少涉及具体的实施细节,系统介绍电子商务知识的报刊并不多。

在普及电子商务方面受到学生们认可的媒介主要有《计算机世界》、《互联网世界》、《信息与电脑》、《中国计算机用户》、《市场与电脑》等几家刊物。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到,这些排名靠前的报刊,在1999年都专门设立了电子商务普及类的专栏或专题讲座。在人们迫切想了解电子商务

知识的时候,选择系列刊载的报刊无疑是读者的首选。但是没有一家刊物所占的比例超过15%。

最后,在没有任何组织的前提下,大多数学生(本科生的65%和研究生的89%)都主动去过电子商务的展览会,从中了解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应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们对电子商务都十分感兴趣,不少人通过阅读课外资料或参加展览了解电子商务,有目的地学习电子商务知识。但是,他们缺少系统全面的学习。在电子商务成为21世纪贸易主要手段的趋势下,电子商务的普及与教育工作若能更上一层楼,将会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壮大。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应该至少包括这样几部分吧:

1.调查什么? 2.什么要调查?

3.怎样调查?用什么方法? 4.调查来的数据怎样?

5.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4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二、单向选择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 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网

2、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C)。A、征税 B、财政补贴 C、排污权交易 D、排污收费

3、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D)。

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 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 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4、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B)。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服务业

5、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A、免费搭车的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委托代理问题 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6、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B)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A、债权人 B、债务人 C、所有者 D、统治者

7、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A)。

下载社区治理形成考核册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治理形成考核册完整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社区治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0最新版】五篇范文

    电大《社区治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0最新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

    《会计案例研究》形成考核册 的四次作业答案

    求《会计案例研究》形成考核册 的四次作业答案 - 作业1 1、利用案例一背景及资料,叙述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的构成、职责及关系。 答: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而产生,按国......

    建筑材料考核册

    建筑材料考核册 选择题、 作业一 1、 在我国,一般就在工程的材料费用要占到总投资的(C)。C、50~60% 2、 材料的孔隙状态应属于材料的(A)。 A、物理性质 3、 下列各种材料的构造属......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一、单项选择 1.德国社会学家( )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腾尼斯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

    社区治理

    一、单选题 1、法国社会学家在1893年著作完成《社会劳动分工论》,他是谁 A. 迪尔凯姆 2、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创建了一种理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的......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平时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B 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D 4、ABC 5、ABD 三、名词解释 1、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 作业一一、不定项选择题 1.德国社会学家(A )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腾尼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

    社区治理

    一.选择题 1.德国社会学家( A.腾尼斯)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化的分别。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