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输液的危害
在挪威,只有快要死去的病人才打吊瓶!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南方人物周刊 : 我生病了,被人带到医院以便打点滴。打点滴?在挪威,只有快要死去的病人才打点滴;而在中国,得个感冒都要打点滴,还不止一瓶液体,而是5瓶以上。——挪威人埃玛·格里森在中国日报撰文,讲述自己在中国的经历(297期声音)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发改委最近透露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简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医药一家的体制导致民众的医疗观念长期受错误引导,以致大部分人患上“输液病”。知道见效快,不知道风险
“1991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在美国求医”故事,一位在美国中国人因流感发烧就诊,医生只开了一个处方让他自己买了一瓶布洛芬;该病人找医生辩论要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处理,医生说“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但一些人过于迷恋消炎药抗生素,这是国内医疗体制的长期误导所致。”
输液将药物直接送进血液,满足患者急功近利心理
输液成为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由于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最安全;打针则是将药水打针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用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口服药物起效缓慢。此外,由于肌肉针又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对青少年来说其臀肌发育不成熟,如果打针次数越多就越导致肌纤维坏死,挛缩严重,严重者将会影响骨骼发育,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会选择输液这种既能快速起效又看上去相对安全的疗法。输液之所以快,就是在于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也就是这种优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
中国抗生素使用率超英美3倍,成输液兴盛推手
而且跟注射的药物多为抗生素有关,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做家庭的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就要使用抗生素。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是22%-25%,近5年在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到82%之间。抗生素加输液带来了一时的快速和少痛苦,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吃药、肌肉注射等治疗手段,甚至在医院就医时会直接指定医生开抗生素输液用药,这往往让医生陷入容易被误解的处境。▊输液存在诸多安全风险
“输液方式会导致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省略了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环节,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要是有伤害,会当即暴发并且十分凶险。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中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而长期输液更会导致一些健康隐患,严重者还会导致癌症。”
▊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常输液体内会长“肉芽肿”(恐怖!!)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易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
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输液药物的不良反应强烈,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还曾有媒体曝光某医院在输液瓶中发现黑色絮状物。有医生表示“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静脉滴注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口服药物可以先通过肠胃进行吸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而肌肉注射等注射方式,因所给药物的剂量较小,也不太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美国没有“退烧针”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但这在国内应该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即使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美国严守“可口服不注射,可注射不输液”
美国医生对用药十分谨慎,非常重视药物副作用的问题。一般医生不随便给病人输液,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况。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输液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二是交叉感染;三是为了减少病人在用药时的疼痛;四是避免病人产生抗药性。其中,第四点是考虑最多的。对于普通的感冒发烧等疾病,美国医生也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而且不用抗生素;在美国医院,病人不到重病或紧急抢救,都不主张患者打针或打点滴。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严重缺水时才考虑输液
即使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如设备必须彻底消毒,使用一次性针具等。美国甚至没有“退烧针”,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很多美国人得知中国人感冒发烧动辄就要输液之后表示相当惊讶,因为当他们病了的时候,医生只是说多休息多喝水。而一般当病人的体温在38.5℃以下,才服用药物或者使用冰袋物理退热;当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者病患严重脱水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时,静脉点滴退热才是不得已的选择。
结语:显然,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绝大多数没必要通过输液来解决。中国人治病对速度和效果急功近利的追逐,其实是建立在一种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的背景下。如今误导已经造成,而且“医”和“药”之间的利益同盟使让种输液迷信依然在延续。在这种情况下,一份国家用药分级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篇:过度输液危害健康
过度输液危害健康
党坝乡卫生院宣
输液,又叫打点滴、打吊瓶,是官兵十分熟悉的一种治疗手段。“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然而,由于某些错误观念的影响,生活中,一些官兵不论大病小病都要求输液,输液似乎成了治病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那么,官兵为何对输液如此青睐?有哪些观念误区需要澄清?怎样科学对待输液?
“输液万能”有误区
输液和吃药、打针一样,只是治疗手段之一,但有的官兵无论大病小病都喜好把输液作为治疗的首选,如感冒输液、创伤输液、腹泻输液等。专家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几种认识误区造成的:
一、输液治病好得快。有些官兵认为“输液治病好得快”,只要得了病,首先想到的就是输液。某部机关张干事,每次患病来医院诊疗时,都要求“吊几瓶药水”。有几次,医生认为他的病不需要输液,建议他选择吃药或打针,他都不乐意:“打针、吃药不仅好得慢,而且挺麻烦,还是输液好得快!”
二、大病小病都输液。在一些官兵的观念中,输液似乎是治病的“万能药”,不管是感冒、发烧、腹泻还是头痛脑热,都习惯性地要求输液。一次,某部战士小吴参加战术训练时不慎扭伤了脚,医生给他拍片检查后,准备给他推拿治疗。小吴却不配合,恳求医生说:“我的脚疼得厉害,你赶紧给我输瓶止疼的药水吧!”弄得医生哭笑不得。此外,有很多官兵患了感冒后,往往也要求输液治疗。
三、输液可以防病。有的官兵把输液当作防病手段,盲目进行输液。某干休所退休老干部张老在和老战友闲聊时,得知输液可以防脑血栓,就要求医生给他输一些活血化淤、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医生不同意他的要求,张老却说:“到了我这把年纪,有病要治病,没病也要打打吊瓶防病啊!”
四、输液补充营养。有的官兵觉得,营养补充得再好,也不如输营养液来得快,因为“输液是直接把营养输进身体”。某部士官小张每次体能考核前,都喜欢到卫生队设法输一瓶葡萄糖来“补充能量”。“嘿!输液比喝保健饮料都给力!”小张这样对战友们说。
过度输液危害大
专家提醒,输液不是“万能药”,不可能“液到病除”。相反,过度输液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一、降低人体免疫力。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二、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长期输液,就可能对肝肾等器官的功能造成损伤。如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除可能引起肾功能障碍外,还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三、存在较大风险。既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化处理,溶液的浓度合理,速度得当,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如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欠佳者,都对身体“容量”的变化十分敏感,即使只输入普通生理盐水,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专家提醒,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在所有药物剂型中“高居榜首”,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四、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人体的体表及体内寄存着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的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五、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当体内输入致热、致敏物质,如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这些物质的输入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如发热、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此外,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静脉炎等病症。
对症输液保健康
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作为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官兵,输液不仅是健康问题,而且关乎部队战斗力。如何走出盲目输液的误区?成都军区总医院专家提醒战友——
呼吸内科医生连亨宁:“能口服药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
官兵要了解“能口服药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的医学常识。以感冒为例,多数感冒属于病毒感染,一般一周左右即可自愈,最好的办法是适当休息、多喝水、补充维生素,或通过口服抗感冒药物进行治疗。所以,古人对感冒就有“吃药不吃药,都是七天好”的说法。当然,如果感冒患者症状较重,如高烧不退、食欲极差、频繁呕吐、继发细菌感染时,就要及时请医生诊断,决定是否需要输液。
急诊科医生虞俊:“小病无需输液”
官兵训练时出现擦伤、扭伤、轻微关节损伤等,在没有骨折、大出血的情况下,用传统的外敷给药的方法比输液更为合理有效。一般在24小时内冷敷,减少局部出血肿胀、防止炎症扩散。24小时后热敷,促进炎症部位药物吸收。这类伤病员既不需要口服药物,也不需要输液,应适当休息,把患处置于稍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即可。只有在创伤面比较大、污染重、出血多的情况下,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输液的种类和数量。官兵出现普通腹泻,一般口服药物可以很快生效,只有长期、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患者才需要考虑输液治疗。
消化内科医生沈才飞:“酒后‘打吊针’,多数没必要”
官兵要走出输液好得快、能防病、能解酒等认识误区。如酒后“打吊针”,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相反会加重肝功能负担,导致肝功能受损。除非患者酒精中毒症状十分明显,如频繁呕吐或出现昏迷时才需要输液。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输了液,也只能说一定程度地缓解症状、促进恢复,并非能够“液到酒醒”。急诊科主任徐贵森:“输液要到正规医院”
官兵应掌握科学用药的方法,牢记“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尤其要注意,不要轻易输抗生素和激素,否则会引起机体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另外,在必须输液的情况下,尽量到条件较好的正规医院,避免因输液操作不当带来危险。
小贴士
需要输液的3种情况
1、确实需要用药的患者,如有吞咽困难或选用的药物肌肉注射吸收效果不好时。
2、患者虽能口服,但存在严重的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和体液时。
3、病情危重,神志不清,药物必须在体内迅速起到效果时。
第三篇:输液的危害
输液的危害=自杀----来自中央电视新闻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 40升 “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许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延用老一辈专家提出的“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用药原则,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不再短缺,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强调一步到位,动辄就进行输液治疗,已经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国外同行把我们社区诊所的医生称之为“水大夫”!
输液治疗尽管作用强、见效快,但它的危害和不良反应也很突出,不当的输液治疗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危害
(一)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0?3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0?3,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
(二)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对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三)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些都将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恶果!
(四)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为此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对策
输液打吊瓶,因其见效快、疗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现在,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特别是换季之时,感冒发烧的患者大幅增加,各大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而实际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其实根本用不着输液,吃些药,多休息休息就会好。输液本是为了治病,但是不根据病情就频繁地挂上吊瓶,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多损害。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几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无论小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病,人们总以为输液打吊瓶最保险又省事,但却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据北大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的许医生介绍,“输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喜欢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因为输液的相对药量更大一些,而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显。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医院输液,一天一般只输一次,这样就会造成本来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血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峰,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以后就可能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就是过敏反应。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输液药品微粒过大,长期积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响肺脏功能。相对于口服药而言,频繁地输液可能还会对身体的一些器官造成影响。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
据北京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丁辉介绍,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但是有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输液药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指出,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颗粒堵在血管里无法被清除出去,这时身体自动地采取第二个处理办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输液时如果经常输不合格的药品,肺里就会积聚很多这样的团块。
丁辉认为,我们平时输的液体一般是每瓶250毫升或500毫升,如果按每瓶500毫升计算的话,只要我们所输的药品达到80瓶,就会在我们的体内留下5000多个那样的团块,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的氧的供应。定期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病效果值得怀疑现在,一些中老年人定期到医院输点活血化淤、扩张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血栓、冠心病或栓塞发生。但是这样做有多大的作用呢?
北医一院心内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夫认为,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虽然静脉输液会比口服药起效快,但停止输液后没有口服药维持的时间长。而且心脑血管病的致病因素很多,特别是和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关系很密切,单纯地依靠输液并不能解决多大的问题。
建议:尽量避免用药,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能吃保健品的就不要吃药。
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为此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为代价是个天文数字!
第四篇:输液管理制度
输液管理制度
输液管理制度1
为确保患者输液治疗安全,杜绝护患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护理部根据最新静脉输液操作规范,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作了分析,特制定以下管理规定,请全体护士勿必遵照执行。
一、环境管理
治疗室整洁、干净,不堆放杂物,无菌操作前需要湿式清扫台面,空气消毒每日2次,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
二、配药管理
配药护士严格无菌操作规定,洗手戴口罩,同类药液可共用一具注射器,但注意需要放置在无菌治疗盘内,在更换治疗巾时一同丢弃,如有污染,应立即丢弃;抗生素应现用现配,其余液体提前配药不超过3组,配药后必须签名签时间;若皮试配液需继续使用,应注明皮试名称及配置时间,超过4h作废;若抽吸药液因特殊原因未能及时执行时,应注明药名、时间,放置治疗盘内,有效期不超过2h。
三、查对管理
1、摆药查对长期液体由临床班摆药,夜班查对,治疗班再次查对;临时液体由1人摆药,另一人查对。
2、输液卡查对输液卡转抄后,需由另一名护士再次查对,患者液体输完,由拔针护士检查有无漏签、错签时间及姓名;中班护士查对转抄输液卡新增、停止医嘱并签名,夜班护士再次查对后签名。
3、输液查对输液前采取由患者自报姓名的方法,查对患者床号、姓名,严格按照“三查十对”执行,同时注意输液卡床号姓名与患者本人是否相符。
4、皮试查对凡做皮试患者,护士需在输液卡上注明抗菌素批号及皮试结果,若输液卡上有抗生素类液体但无皮试结果时,护士需要认真仔细核对,杜绝未做皮试就输注抗生素的严重违规行为。
5、拔针查对液体输完后,需要再次准确核对输液卡及临时医嘱,检查治疗台上有无新增液体或遗漏液体后,方可拔针。
6、微量泵、输液泵使用查对更换及巡视、交班时应认真查对泵药速度是否准确、通畅,药名、剂量是否标示清楚。
四、操作管理
1、输液前应先评估患者病情、药物性质及血管情况,选择最有效的输液方式,若患者病情需要或药物刺激性大,可报告医生或申请PICC专科护士进行深静脉置管。
2、穿刺前及更换敷料时,用合格的消毒剂(2%碘酊,75%酒精,10%碘伏或安尔碘)消毒皮肤,干燥后才能进针,如穿刺失败2次,应换人操作,并真诚向患者道歉,每次穿刺都必须更换输液针头。
3、穿刺后或更换液体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有无心脏疾病等因素调节输液滴数,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对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需要告知“若擅自调节滴数造成不良后果需自行负责”,并在输液卡上注明,患者或家属签字。
4、操作完成后签名、签时间,但需注意此“时间”为实际操作的'时间,据实填写,不可随意修改。
5、在输液过程中应做到主动巡视,观察液体滴数、余量,输液管内有无气泡,穿刺点有无红肿外渗,患者有无输液反应,生活上有无特殊需要,如巡视中发现液体渗漏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给予指导。
6、留置针、PICC及深静脉置管若使用透明贴膜可一周更换1次,若使用纱布需每48h更换1次,若敷料有污染、浸湿、松散需及时更换,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并注明穿刺时间及更换敷贴时间。
7、封管时一般选择浓度为10~100IU/ml的肝素稀释液,外周留置静脉常规使用3~5ml即可,中心静脉置管最佳封管方法为先使用10~20ml的生理盐水脉冲式推注,再使用5ml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此种方法能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预防堵管及血栓的发生。
8、静脉通道2路以上,需标明通路名称;连接三通2个以上,需使用无菌纱布或治疗巾包裹三通及输液通路连接处,以减少污染。
9、对持续输液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包括延长管等一些辅助装置;每4小时或每单位血液输完后,更换输血管道。
10、特殊用药需要严格控制滴速者,应悬挂“严格控制滴速”提示牌,以提醒患者、家属及护士。
11、对有静脉置管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警惕置管感染,需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暂时保留液体及输液器,以便进一步寻找原因。
12、根据配伍禁忌及合理、准确用药原则,对患者输注液体进行排序,以避免药液衔接时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应按抗菌素的血药浓度时间及时正确给药。
五、输液卡管理
1、按照输液卡各项内容认真执行、填写。
2、输完一人填写一人,不得提前填写第一组或整点填写执行时间,据实填写,准确记录;无证人员加液必须与带教老师共同签名。
3、家属或患者本人因特殊原因不能签字时,以按手印为证。
4、收回的输液卡由拔针护士检查有无漏填,中班护士全部收回后再次查对,患者停止输液后,由总责护士检查后存档,保存期3个月。
输液管理制度2
一、环境管理
治疗室整洁、干净,不堆放杂物,无菌操作前需要湿式清扫台面,空气消毒每日2次,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
二、配药管理
配药护士严格无菌操作规定,洗手戴口罩,抗生素应现用现配。若抽吸药液因特殊原因未能及时执行时,应注明药名、时间,放置治疗盘内,有效期不超过2h。
三、操作管理
1、输液前应先评估患者病情、药物性质及血管情况,选择最有效的输液方式,若患者病情需要或药物刺激性大,可报告医生或申请PICC专科护士进行深静脉置管。
2、穿刺前及更换敷料时,用合格的消毒剂(2%碘酊,75%酒精,碘伏或安尔碘)消毒皮肤,干燥后才能进针,如穿刺失败2次,应换人操作,并真诚向患者道歉,每次穿刺都必须更换输液针头。
3、穿刺后或更换液体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有无心脏疾病等因素调节输液滴数,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对依从性较为确保患者输液治疗安全,杜绝护患纠纷及医院差的患者,需要告知“若擅自调节滴数造成不良后果需自行负责”,并在输液卡上注明,患者或家属签字。
4、操作完成后签名、签时间,但需注意此“时间”为实际操作的时间,据实填写,不可随意修改。
5、在输液过程中应做到主动巡视,观察液体滴数、余量,输液管内有无气泡,穿刺点有无红肿外渗,患者有无输液反应,生活上有无特殊需要,如巡视中发现液体渗漏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给予指导。
6、留置针、PICC及深静脉置管若使用无菌透明贴膜可一周更换1—2次,若使用纱布需每48h更换1次,若敷料有污染、潮湿、松动需及时更换,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并注明穿刺时间及更换敷贴时间。
7、封管时一般选择浓度为10~100IU/ml的'肝素稀释液,外周留置静脉常规使用3~5ml即可,中心静脉置管最佳封管方法为先使用10~20ml的生理盐水脉冲式推注,再使用5ml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此种方法能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预防堵管及血栓的发生。
8、静脉通道2路以上,需标明通路名称;连接三通2个以上,需使用无菌纱布或治疗巾包裹三通及输液通路连接处,以减少污染。
9、对持续输液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包括延长管等一些辅助装置;在输血、输入血液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更换输液管道。
10、特殊用药需要严格控制滴速者,应悬挂“严格控制滴速”提示牌,以提醒患者、家属及护士。
11、对有静脉置管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警惕置管感染,需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暂时保留液体及输液器,以便进一步寻找原因。
12、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13、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4、根据配伍禁忌及合理、准确用药原则,对患者输注液体进行排序,以避免药液衔接时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应按抗菌素的血药浓度时间及时正确给药。
输液管理制度3
一、制定本管理制度;
1、村卫生室开展静脉输液业务,须经所辖乡镇卫生院申报,区卫生计生局审批同意备案。村卫生室必须为规范化达标村卫生室,具备静脉药品配置的条件;
2、村卫生室配备常用的急救药品柜(箱)、制氧设备或氧气瓶(袋)等;室内有紫外线消毒设备,设流动水洗手池,有洗手液、干手设施(用品)、速干手消毒剂等。
3、村卫生室达到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集中贮存,登记上缴,规范处置。严禁将医疗废物流失、随意处置。开展抗菌药物静脉给药业务的,应当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
4、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执业(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或护士执业资格,经培训合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配伍禁忌输液反应及抢救原则和方法,持有区卫生计生局颁发的《静脉输液管理培训合格证》,方能从事静脉输液业务。
5、建立静脉输液登记,登记本有医生签名、输液人签名、患者签名等。必须建立和留存门诊病历、处方、输液卡等医疗文书,确保记载的医疗信息完整、准确、真实。
6、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掌握静脉输液指征,坚持“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静脉注射”的治疗原则,按照村卫生室用药目录用药。不准过度输液,滥用抗菌药物等
7、严格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流程、无菌技术规范及“三查七对”制度,掌握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执行药物过敏试验规范,在输液过程中要定时巡视和观察。村卫生室原则上不得开展手术业务。
1、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的村卫生室必须为规范化村卫生室,其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设置观察床)四室分开设置,布局合理;
(2)配备常用的急救药品柜(箱)、设备及氧气瓶(袋)等;
(3)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
(4)具备静脉药品配置的条件;
(5)开展抗菌药物静脉给药业务的,应当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
(6)室内有紫外线消毒设备,设流动水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用品),速干手消毒剂等。
2、村卫生室开展静脉输液业务,须经所辖乡镇卫生院申报,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列入村卫生室年审进行考核。
3、实施静脉输液的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执业(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或护士执业资格,具备预防和处理输液反应的救护措施和急救能力。
二、规范管理
1、建立静脉输液管理制度,以县区为单位统一制作《村卫生室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管理制度》牌,上墙公示。
2、建立静脉输液登记(可登记在门诊日志上),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诊断,液体及药物名称、剂量、用药途径,医生签名、输液人签名、患者签名等。
3、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三统一”管理和零差率销售,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具等医疗废物必须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市县有关要求规范处置。
4、严格掌握静脉输液指征,坚持“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静脉注射”的治疗原则,按照村卫生室用药目录用药。
5、严格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流程、无菌技术规范及“三查七对”制度,掌握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执行药物过敏试验规范,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按要求进行试验液配置,试验时间记录,试验结果观察、记录和运用。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要定时巡视和观察,对发生输液反应的患者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快速处置。除为挽救患者生命而实施的急救性外科止血、小伤口处置外,村卫生室原则上不得开展手术业务。
6、实施静脉输液的病例,必须建立和留存门诊病历、门诊日志、处方、治疗处置单、病程记录、输液卡等医疗文书,包括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临床症状、阳性体征等信息文书,确保记载的医疗信息完整、准确、真实。
7、村卫生室严禁居家输液、外带输液;输液过程中严禁村医脱离工作岗位;严禁在村卫生室用药目录外用药;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变质的药品;严禁开展与村卫生室功能不相适应的基本医疗服务;严禁开展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明确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基本医疗服务。
8、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开展静脉输液管理工作督导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坚决予以纠正。对于执行《村卫生室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管理制度》不严格,经审查不合格的,应现场采取立即停止开展静脉输液业务、限期整改、公开发布暂时取消静脉输液资格等措施,整改完成后,由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重新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开展静脉输液业务资格;问题严重的移交卫生监督等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输液管理制度4
1、定位放置:输液泵定位放置、标识明显,不得随意挪动位置。
2、定人保管:各抢救仪器有专人负责保管。
3、定期检查:
(1)每班专人清点记录,保持性能良好呈备用状态。
(2)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
4、定期消毒:输液泵表面每次使用后由治疗班次以250-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5、仪器不得随意外借,经相关领导同意后方可出借。
6、定期保养:
(1)固定班次每日清洁保养一次。
(2)保养人每周清洁保养一次并记录。
(3)设备科定期检修。
7、使用中若输液泵出现报警等故障,应立即检查报警原因,必要时更换输液泵同时通知设备科检修,已坏或有故障的仪器不得出现在仪器柜。
输液管理制度5
1、定位放置:输液泵定位放置、标识明显,不得随意挪动位置。
2、定人保管:各抢救仪器有专人负责保管。
3、定期检查:
(1)每班专人清点记录,保持性能良好呈备用状态。
(2)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
4、定期消毒:输液泵表面每次使用后由治疗班次以250-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5、仪器不得随意外借,经相关领导同意后方可出借。
6、定期保养:
(1)固定班次每日清洁保养一次。
(2)保养人每周清洁保养一次并记录。
(3)设备科定期检修。
7、使用中若输液泵出现报警等故障,应立即检查报警原因,必要时更换输液泵同时通知设备科检修,已坏或有故障的仪器不得出现在仪器柜。
输液管理制度6
1、经医师诊治后需要输液者,应带病历、输液卡及取配的'药品,核对无误后,方可给予输液。
2、做好“三查七对”,严格操作规程,严密消毒,坚守工作岗位,定时巡视病员,注意输液反应,做好输液登记。
3、对病人热情体贴,力求无痛注射、一针见血。如病人有疼痛或注射失败应立即向病人做好解释。
4、根据药物和病情,调节好输液速度,在输液过程中,应交待病员与陪伴不得随意调节滴速,以免发生危险。并做好输液观察记录。对需大小便者应由护士或陪伴陪同监护,以免发生意外。
5、输液完毕后,病员无不适或其他反应,可嘱其休息十分钟后回去,并交待病人后回家后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或病情变化,应请医生复诊并再作处理。
6、应对病人和陪伴宣传,自觉遵守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共同保持输液室文明、清洁、卫生、安全。
7、温馨提示: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不要把外来盐水带来输注,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输液管理制度7
1.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医院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集中回收处置工作,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范围:全院各科产生医疗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单位。
3.定义: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后未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盛装化疗药物的`输液瓶(袋)除外。
4.权责:
4.1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的全程监督管理。
4.2后勤管理部门:负责监督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的处置和日常管理,
4.3各个科室:负责分类、收集、暂存工作,不得将“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混入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中,应严格按照塑料类、玻璃药瓶类进行分类收集。
5.作业内容:
5.1一般管理:
5.1.1“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不得自行处置,应委托给具有回收处理能力的单位,并签订回收协议书。与回收处理单位交接应使用二联单,分类登记转运种类(玻璃与塑料)、转运数量(袋数与重量)、交接时间、交接人员,记录保存1年。
5.1.2应对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塑料类、玻璃药瓶类废物应分类盛放。
5.1.3指定专人负责运送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其运送与医疗废物运送分开,避免污染。
5.1.4应做好专收人员上岗培训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专收人员要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5.1.5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对运送工具、暂存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处理。
5.1.6在暂存点配备手卫生、消毒设施和警示标识。
5.1.7回收处置过程中一旦发现有物品被医疗废物污染,要在第一时间将其按照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置,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并上报后勤科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发现流失、泄露、扩散等意外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5.2专收人员培训内容及要求:
5.2.1掌握本单位“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集中回收处置管理制度”。
5.2.2掌握“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分类、收集、暂存和登记”。
5.2.3掌握手卫生定义、指征、方法,接触污物前后严格手卫生。
5.2.4执行一级标准防护:工作服、正确使用口罩、帽子、手套、防水鞋等防护用品。发生锐器伤时执行一挤、二冲、三消毒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5.2.5掌握专收人员消毒隔离制度,保证运输车、暂存点清洁、干燥,每日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遇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并有记录。
5.2.6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暂存地与医疗废物暂存地分开。设置可回收物“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警示标识。严禁在暂存地以外堆放输液瓶(袋)。
5.2.7规范台账记录,保存备查,保存时间不少于3年;
6.相关文件:
6.1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环保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xx〕45号)
7.流程图:无
8.使用表单:未被污染输液瓶(袋)回收处理交接转移联单
输液管理制度8
1、凡各种注射应按处方和医嘱执行,对过敏的药物,必须按规定做好过敏试验。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病员热情体贴。
3、密切观察注射后的'情况 ,发生注射反应或意外,应及时报告医师。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换,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注射时应做到每人一针一管。
5、准备抢救药品,器械放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
6、室内每天要消毒,定期采样培养。
7、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第五篇:输液过程
儿科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一个窗口。小儿静脉输液具有穿刺难度 大、用药剂量小患者病情变化快等特点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纠纷。同时部分儿科门诊病历字迹潦草新药种类繁多等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风险。本院儿科输液室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
,重视儿科门诊输液的风险管理工作 ,有效地降低了风险隐患, 现总结如下。风险因素分析
1.1
医生方面
:儿科门诊病历书写简单个别儿科医生字迹潦草药名的拉丁文书写欠清晰 ,甚至辨认困难。由于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品种繁多部分医生对新药的规格、小儿每公斤用药剂量不熟悉 导致药物剂量过小而达不到治疗目的或剂量过大而引起不良反应等。
1.2
药剂人员方面
:药房的药剂人员在发药时有时不够细致写错或漏写发药单对多种药物应用的配伍禁忌、用法、剂量把关不牢或把不同用法的药物混放,或发出的药物在剂量上与处方上的不符 等。如果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易造成差错。
1.3
护士方面
1.3.1
技术不熟练缺乏观察力护士静脉穿刺水平低不能做到一针见血操作时动作不熟练、不规范,以致患儿家长对护士缺乏信任感。有时护士为力求达到一针见血注意力往往过于集中在 穿刺过程中忽略观察。1.3.2
心理承受能力差患儿输液时家长在场观看易造成心理压力对穿刺成功缺乏信任。特别是新护士遇到患儿哭闹、不配合而更加紧张一旦穿刺失败受到家长指责护士心态失衡而影响穿 刺成功。
1.3.3
护士缺乏风险意识与患儿家属缺乏有效的沟通由于儿科输液时环境噪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 ,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 1.3.4
其他
:护士在工作中不能做好“三查七对。验记皮试易造成差错。
1.4
患儿及家长方面
1.4.1
盲目乐观
:儿科疾病大多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语言表
达能力有限家长认为门诊输液都是轻病多比较乐观如果病情不能较快好转 , 容易产生不满情绪。患儿家属疼爱孩子
对静脉穿刺技术期望值过高不考虑个体差异希望每次穿刺都一次成功一旦不成功易产生埋
怨情绪。
1.4.2
患儿血管细小生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输液过程中容 易发生针头移动造成外渗增加患儿的痛苦。
1.4.3
患儿家长缺乏医学知识
,因担心孩子哭闹而擅自带正输液的孩子离开输液室一些药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可导致药效降低还可能引起药液污染导致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部分家长因有其他事情希望尽量缩短输液时间因此擅自加快输液速度极有可能 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的发生。管理措施
2.1
制定规范化的输液流程
2.1.1
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处理由高年资儿科护士长负责儿科门
诊输液的具体工作发现有不利于患儿病情观察与处理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护理部 , 然后统一协调提出解决方法
,再根据要落实的任务具体进行分工。如将儿科门诊医生的办公室搬至紧邻儿科门诊输液室,提高医疗安全性。
2.1.2
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要求药剂人员把好处方查对关
,认真做好药物的发放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与医生联系。要求护士认真核对医嘱,医嘱上要有核对护士和执行护士
签字。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2.1.3
实行弹性排班集中静脉穿刺
:儿科患者特别是婴幼儿口服给药不配合
,治疗效果不理想医生往往会选择静脉给药。由于就诊高峰相对集中
,特别在上午9: 00~12: 00是患者输液的高峰时段每一个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快输液甚至会因此引起护患之间、患者之间的争执。
根据这样的特点实行弹性排班在这个时间段增加 1~2名护士这样既缓解了工作压力
又保证了服务质量
,避免了忙中出错的情况发生。儿科静脉穿刺不成功往往是引发矛盾和纠纷的导火线
,未来提高穿刺成功率和保证护理安全我们采用集中静脉穿刺每天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静脉穿刺另派年轻护士从旁协助注射前必须细致查对防止差错。
2.2
防范护患纠纷
2.2.1
加强儿科护士风险意识引导儿科护士充分认识风险、评估 风险并加以防范。护理安全措施不仅落实在对护理人员法制观念的教育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平时的工作中。输液编号和姓名的双核对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2.2
加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经常组织儿科低年资护士学习儿科常见疾病的病情观察和急救处理方法。对于输液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制定相关的处置流程。同时鼓励护士通过自学、外出听课等形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提高知识层次。护士长应经常对护士不定期进行口头提问并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开始可以先让新护士在兔耳朵上模拟练习穿刺小血管以便于逐渐掌握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穿刺技巧提高静脉穿刺水平。新老护士经常在一起交流穿刺经验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一针见血率。对于三岁以内的婴幼儿我们均选515号头皮针静脉输液不仅
减轻了穿刺时的疼痛 ,而且能更好地控制输液滴速。对心肺功能良好的婴幼儿,一般20~ 40滴 /min,同时告知家长不得擅自调节滴速。
2.2.3
护士要学会自我控制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静脉穿刺的成功需要过硬技术,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护士在工作中应及时疏导不良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不将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陌生环 境易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
,护士要多应用安慰性语言。对于2岁以上的患儿输液时主动沟通,呼唤名字。乳名。拉近距离。以减轻患儿对输液的恐惧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2.3
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应仔细观察婴幼儿的手势、哭闹等非语言动作。对于 2岁以内输注常用药物的婴幼儿尽量选择头皮静脉穿刺穿刺时尽量避免选择耳后静脉、枕静脉穿刺此处不仅容易造成药液 的渗漏而且穿刺时不利于病情观察 [ 3 ]。使用特殊药物应增加巡视次数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2.4
开展健康教育
: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健康教育应采用家长教育为主患儿教育为辅的方法。护士在巡视过程中可通过口头形式介绍儿童常见病的症状与预防、药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等也可将制作好的
健康教育卡片分发给家长阅读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效果
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在领导的重视下,加强患儿输液的风险管理工作
,使患儿得到了安全、高效、快捷的输液服务
,使儿科门诊患者满意度从原来的89%上升至99% ,有效地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 及纠纷的发生。
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评价及处理服务和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风 险事件
, 以减少和避免机构及部门的经济损失的一种专门的经营管 理方法
[ 4 ]。近年来, 我们对患儿输液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
分析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了输液工作的顺利完成有效
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