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置针的护理
留置针的护理
(一)评估 可建立静脉留置针使用评估记录。
1.观察整套输液系统,从输注溶液容器到血管通路装置的穿刺点。检查系统完整性(即渗漏情况,螺口连接安全性)和敷料,输液准确性及输注液和给药装置的有效期。
2.评估血管通路装置的穿刺部位及周围部位。肉眼观察发红、压痛、肿胀、渗出,触诊及患者主诉疼痛感觉、异常麻木、麻刺感。3.评估敷料下皮肤。预计因年龄、关节活动和水肿导致皮肤损伤的潜在风险,注意医用胶粘剂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风险。4.评估频率。至少每4小时进行评估;对于危重症/麻醉后镇静患者或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应每1-2小时评估一次;新生儿/儿童患者应每小时评估一次;接受发疱剂药物输液时增加评估频次。
(二)冲管与封管 1.冲管与封管时机:
⑴在每一次输液之前,应冲洗或抽吸血管通路装置以评估导管功能、预防并发症。
⑵在每一次输液后,冲洗血管通路装置,以降低不相容药物之间的接触风险。
⑶输液结束封管后,封闭血管通路装置,减少导管内闭塞和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2.冲管液的选择:
⑴采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可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l⑵当药物与盐水不相溶时,先用5%的葡萄糖冲管后再用0.9%生理盐水冲管。
⑶不使用静脉溶液容器(袋或瓶)作为获得冲洗溶液的来源。3.冲管液量
最小为导管的系统容积的2倍,外周导管为5ML。4.冲管技术
采用脉冲式冲管技术
⑴使用正压技术封管,减少血液回流到通路管腔。
⑵使用脉冲技术,每次输注1ml液体为佳,连续十次,利于固体沉积物(如,纤维蛋白、药物沉淀、腔内细菌等)的清除。
第二篇:留置针护理
输液室留置针护理要点
为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我院门诊小儿输液室经过近4个月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浙江省内率先开展了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服务,通过6个多月491例次的临床实践,大大减轻了小儿重复穿刺的痛苦,深受患儿家长的好评和欢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介绍经验如下。
●前期准备
1.人员培训:因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一直习惯于头皮钢针穿刺,因此如何提高留置针穿刺技术水平是关键,我科先从头皮钢针穿刺技术较好者中选出1/3的人员进行强化培训,避免全科同志蜂拥而上,以达到“精”的目的,然后以点带面,人人掌握留置针穿刺技能。
2.资料准备:包括宣传及宣教资料、病友相关信息的收集、门诊病友告知书等等。
3.留置针及透明敷贴的选择:我科通过使用各种留置针比较及查找相关资料,选择了BD公司生产的第四代留置针和施乐晖公司生产的IV3000透明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门诊
小儿外周静脉留置的并发症发生。
●留置针管理
1.妥善固定:因患儿不合作,极易自行拔除留置针,所以留置针的固定极其重要,又因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固定难度较大,因此我科大部分选择患儿手背、足背及大隐静脉穿刺,其固定方法是先以透明敷贴保护好留置针的穿刺点,然后再加固自粘绑带固定,据目前统计,凡在手、足部位留置的无一例自抓脱落发生。
2.预防静脉炎:(1)选择相对较粗、较直的静脉,尽量避免关节的位置,一方面可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血管壁机械性损伤,另一方面,血流速度相对较快可减少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2)对于一些容易导致静脉炎的药品,如头孢曲松、红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钠等针剂药物,留置时间尽量不超过3天。(3)消毒规范,穿刺前用碘伏棉签彻底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范围8cm×8cm),消毒2次,同时必须待消毒剂干燥后方可进
针。
3.正确封管:输液完毕后以生理盐水5ml进行冲封管,必须达到脉冲及正压封管,要求全科护士人人过关,护士长必须严格把关方可独立操作。
4.防止渗漏: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对于特殊药物严格控制留置时间,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同时在输液期间加强巡视,发现渗漏及时处理。
5.加强宣教:我们以书面及口头的方式双重宣教,尤其要指导家属在家做好观察和护理:如防止小儿用力撕拉留置针,保持敷贴周围皮肤清洁干燥等。若小儿出现哭闹不安时注意查找原因,必要时到医院就诊。并要求患儿家长对宣教内容做到能复述。
●资料收集
要保证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及准确性。资料收集内容包括小儿的一般信息、留置的部位、进针长度、药品的名称、操作者、留置时间、有无发生并发症、联系电话等等。通过资料的统计,护士长可以清楚了解留置针的情况,以便于更好的总结经验及流程再造,以提高门诊
小儿外周静脉留置的技术操作水平。
第三篇:留置针的护理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一 置管前前准备: 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或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护士。二 穿刺:
穿刺时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避免选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及硬化、受伤的静脉。如有血栓性静脉炎则血管穿刺不易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易通畅。另外,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按常规选择血管及消毒注射部位后,先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再沿血管进1~2cm,然后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为止,左手紧固定穿刺部位血管,这样血管不易滑脱,也不易穿破血管,穿刺成功率较高。三
护理(1)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做到技术熟练,动作轻柔、准确,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
(2)再次输液时用安尔碘消毒肝素帽,每日推注5~10ml等渗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输液完毕拔针时护士应向肝素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内注入2~5ml肝素液封管。在注入肝素液时,边缓慢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封管,这样留置针管腔内充满了封管液,可避免血液反流,减少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5天,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
(4)并发症的处理:①静脉炎。尽量选用较粗大、回流通畅的静脉,以使有足够的血液稀释,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将滴速减慢。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h内冷敷,24h后热敷,以增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不适。②当针眼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时应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中药金黄散外敷[3].③若留置针置入2~3天后出现局部血管硬化现象,应立即拔除留置针。④堵管。发生堵管的时候,谨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5)告诉患者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透明敷贴与皮肤粘接不牢,透明敷贴不宜每日更换,应视粘贴膜脱落及污染现象及时更换。(6)拔管:沿血管方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出,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2~3min,防止出血,可用安尔碘消毒穿刺点预防感染。
第四篇:静脉留置针护理试题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试题
一.
填空题
40分
1.神志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应向其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紧张及恐惧感。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2.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及血管情况的需要分别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有弹性、无静脉窦)且远离关节活动方便、易于(固定)的血管,对能下床活动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穿刺点上方(10~15
cm)处扎止血带。
3.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规留置时间为(5天)。
二.
对错题10分
1.肝素稀释溶液48小时更换,超过48小时严禁使用。有出血倾向者严禁使用肝素液封管。(错)
2.病人静脉炎通常发生在置管后6~7天,而5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零,5天应作为常规留置时间。(对)
三.
问答题50分
1造成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
穿刺时角度过大,穿透血管
见回血后没有压低角度进针少许,使套管未达到血管
见回血后进针太多而刺破血管壁
穿刺前未松动套管,撤针芯时将套管带出。
第五篇: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操作方法
1.1 血管及留置针的选择
1.1.1 血管的选择: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宜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患儿可选择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其额角分支等较粗直的血管。紧急心脏起搏、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中心静脉压的测定、胃肠外营养等治疗,宜选用股静脉或颈外静脉;长期卧床的患者,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因久病卧床的患者易形成血栓。发生在静脉的血栓比动脉多4倍,发生在下肢的血栓又比上肢多3倍[1];烧伤患者可供使用的血管较少,更应注意血管部位的选择,由于上肢静脉干线短,下肢静脉干线长,选位顺序应先上肢后下肢;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可应用腹壁静脉穿刺放置静脉留置针。
1.1.2 留置针型号的选择:留置针的大小依据患者病情、年龄及血管情况分别选用18G~24G等型号。有主张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用细、短留置针。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能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1.2 穿刺方法:四肢浅静脉穿刺法:选择粗直、弹性好且活动方便的血管,距穿刺点10~15cm扎止血带,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最佳状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2]。消毒穿刺部位后,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继续沿血管进针1~2mm,使外套管尖端全部进入血管,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推入外套管,松开止血带固定。等通过3种静脉留置针送管方法的研究发现,送外套管时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穿刺成功率高。
头皮静脉穿刺法:头皮静脉是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常用部位。操作者右手拇指与中指握住套管回血腔两侧,食指轻按在外套管上面,无名指、小指与患儿头皮接触固定,以15°~30°角缓慢进针,直刺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入1~2mm。拇指、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直至全部置入血管内。右手将长约4cm的3M透明胶带,以穿刺点为中心平整粘贴,透明胶带上缘在外管针翼一半处,右手拇指与食指持肝素帽,左手食指、中指按外套管尖端处,即食指紧贴透明胶带下缘按压,以阻断回流血为宜。右手无名指与小指夹针芯退出,拇指、食指迅速将肝素帽对口旋上外套管,双手拧紧肝素帽,再次固定。小儿血管细,压力低,小儿头皮套管针细小、柔软,穿刺后不易回血或不回血,使穿刺判断失误。如果使用负压穿刺,既用10ml注射器的生理盐水,针头与套管针连接,施以负压使针头进入血管后尽快见到回血,避免盲目进针穿破血管。
1.3 固定方法:通常用3L系列透明胶纸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既固定针体又保护针眼,此方法简便易行,特别适用于关节部位的固定。对加长静脉留置针首先按以上方法固定,输液完毕封管后,将留置针的延长部分紧贴留置针外侧根部向穿刺端反折,然后将反折部分用胶布牢固地固定于针翼上,固定后无血液进入到留置针的反折部分,大大延长导管使用时间[3]。
2正确封管是留置针成功的关键 2.1 封管方法:正确封管是留置成功的关键。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学校对留置针只是有所了解,甚至没有条件亲身操作。进医院实习以来,了解到临床上通常采用正压封管,将封管液3~5ml从肝素帽处的输液针头内先缓慢推注2~3ml,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头,使封管液充满整个官腔。但另据临床研究认为,边推边退的封管方法仍存在弊病。由于肝素帽致密度极强,退针时容易将针头一下子退出留置针外,退针的均匀速度很难掌握,容易造成负压封管,导致凝血堵管。而只将针头斜面进入留置针内均匀推注封管液,则不会引起负压封管,可使留置时间延长[4]。张静华等将刺入肝素帽的针头向外拔出2/3,然后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头尾部,食指固定肝素帽准备拔针,左手拇指和食指将输液器滴管上端官腔反折,同时左手中指与大鱼际肌捏住茂非氏滴管用力挤压3~5ml,将茂非氏滴管极其下端部分腔内的液体持续压至血管内。与此同时,右手拇指和中指将针头逐渐拔出肝素帽,封管结束[5]
2.2 封管液的选择:封管液的选择是保持输液通畅的关键。
2.2.1 肝素溶液封管:肝素为一种酸性粘多糖,是临床常用的抗凝剂,在体内外应用时均具有强抗凝作用。静脉留置用肝素溶液封管对于出、凝血机制正常的患者是安全的[6]。
2.2.2 生理盐水封管:生理盐水可用于一般病种患者的封管,并可用于肝素钠禁忌症的患者。用生理盐水封管,免去了加药程序,减少感染机会,操作简单,经济有效,扩大了静脉留置针技术的使用范围。
2.3 封管液剂量的选择:适量的封管液是防止套管内凝血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学者报道,用生理盐水10ml或肝素1250U加入5ml生理盐水内,封管成功率100%、99%[7]。在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不同剂量肝素封管液效果研究中发现,采用3ml肝素溶液封管留置的天数明显多于2ml肝素溶液封管留置的天数。由于2ml肝素溶液含肝素量相对较少,因此易发生堵塞。
3延长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护理对策
3.1做好留置针留置前对患者的评估和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目的、输入药液的性质、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内容:(1)告知患者及家属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意义、目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预防等;(2)指导患者避免碰撞或按揉留置针部位,避免留置针肢体剧烈运动或用力,适当限制留置针肢体的活动;下肢应用留置针输液时,应抬高肢体20~30度,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3)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护理人员应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巡视,随时观察掌握患者病情和输液留置针的使用情况,对于不能配合、昏迷、躁动、精神失常患
者给予置管肢体约束,避免留置针抓脱和滑出,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证留置针的使用效果。[21]在研究影响留置时间因素分析是认为,为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输液过程中,要告知患者适当活动留置肢体,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减少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
3.2改进和提高操作技术
提高穿刺、送管、固定、封管等技术。穿刺前,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用细、短留置针和选用粗大的静脉,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能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壁造成的伤害,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穿刺时,采用适当的进针角度和速度,正确掌握送管时机和 技巧,提高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避免静脉内膜受损;穿刺后,留置针封管时注意封管液的选择和剂量,推注封管速度宜缓慢,保证正压封管,防止药液刺激血管壁。[8]通过改进静脉滞留针操作方法,降低了堵管的发生率,延长了留置时间。首先,在
穿刺见回血后即松开止血带并打开调速器,在液体缓慢输注的条件下继续送管,保证及时冲净残留在留置针腔内的血液,防止增加血栓的形成机会而发生堵管。其次,输液过程中,延长管呈U型固定,肝素帽高于留置针尖端,不易回血,减少堵管的发生。再次,封管前将刺入肝素帽的针头外拔三分之二使退针匀速,保证正压封管,同时采用脉冲式封管法在管腔内形成涡流彻底冲走管壁内腔附着的药液、回流血液和大分子液体,降低堵管机会。[9]在探讨静脉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封管效果时发现,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的不同,直接影响留置
针的留置效果,将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将延长管的远段改进为近段后,可显著降低导管内回血率和堵管率,延长滞留时间。因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在远段时,液体空间相对较大,延长管的弹性面积相应加大,使血管内压力大于延长管内压后回血率和堵管率增加,留置效果降低。
3.3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
在留置过程中应对穿刺点进行密切观察,保持黏贴保护膜清洁干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反应,及时拔管,并给予局部热敷等。[10]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应用“三消法”消毒皮肤,即穿刺前消毒、穿刺后消毒、拔针前消毒,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11]在探讨浅静脉留置针保护膜的改良应用,可减少留置针的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方法是将透明的保护膜中心开窗0.3cm乘0.3cm,对准穿刺点,使保护膜与皮肤黏贴好,每天消毒穿刺点两次,用一次性输液贴覆盖穿刺点,改良后的保护膜可有效减少皮肤炎性反复和留置针拖出的发生。关于黏贴膜的更换时间,在对颈内静脉穿刺管黏贴膜更换时间的研究中提出,导管滑出和导管细菌培养阳性与更换时间无关。可能与出汗,渗出多,活动大,薄膜易脱落等因素有关系,建议最佳更换粘贴膜的时间为每周两次,如果有脱落现象及时更换。通过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降低了置针的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4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穿刺部位感染,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形成。
4.1 穿刺部位感染
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病人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在进行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4.2皮下血肿
准备进行穿刺的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操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认真选好弹性好、走向直、清晰地血管,避免在关键部位和静脉窦的部位进行操作,应熟
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根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 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4.3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过紧,并加强对床此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
4.4导管堵塞
造成堵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保护有滞留针的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止导管堵塞。
4.5静脉炎
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分化为化学性和感染性两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长期输液病人,选择静脉应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滴注速度应慢,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要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血管。
4.6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根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三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
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