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

时间:2019-05-15 01:3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

第一篇: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

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

企业依据污染排查工作报告、环保管理职责等,绘制污染源分布图、污染物处理流程图、企业环境管理责任体系网络图,并于醒目位置上墙张贴。

企业依据污染物排查工作报告,开展生产全过程分析,实施源头削减,制定污染排放控制措施。企业应遵循便于采集样品、便于计量监测、便于日常现场监督检查的原则进行排污口规范化建设,不符合要求的,应按照《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对其进行规范化整治。

一、废水排放管理

1.废水来源:生产污水(生产线废水)及生活污水(生活废水、食堂产生的污水)、雨水三部分。进行雨污分流、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将不同水质类型的废水分开,根据不同水质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建设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以实现高效经济的废水治理。合理规划废水收集管网,确保各类生产废水可以有效的收集并进入相应的治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1.1生产污水

生产工作中产生的废水经管道运送公司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放市污水管网。1.2生活污水

1.2.1食堂产生的废水和生活废水,办公活动中以及所管区域产生的生产废水集中排放至公司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市污水管网。1.3雨水 1.3.1雨水由专用地下管道集中到油水分离池,并经过分离处理合格及现场检查雨水井无油污后经控制阀门排海处理。

1.3.2禁止向雨水管网倾倒垃圾、化学品、油污、污水等,防止雨水被污染。1.4污水处理站

1.4.1污水处理站废水排放口出口安装氨氮、COD监测装置,建设有事故池。执行《污水站管理制度》、〈水质检验方法〉等。

二、废气排放管理

公司优先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梳理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分别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1.粉尘、废气控制

废气、粉尘来源:锅炉排放废气、煤粉尘、原粮粉尘、豆粕粉尘、生产产生少量粉尘、食堂油烟、机动车辆尾气等。1.1控制锅炉废气/煤粉尘控制

1.1.1公司使用2台37吨、1台70t/h燃煤蒸汽锅炉,安装脱硫除尘器系统,对锅炉烟气进行处理,锅炉安装烟气经脱硫、除尘、脱氮后,经烟囱排放,煤棚半封闭,为使用排放大气污染排放符合应《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制定《锅炉检修规程》、《锅炉操作规程》、《水质检测方法》、《电除尘操作规程》等。

1.1.2司炉工必须持证上岗,熟悉锅炉性能、操作要求,对锅炉进行正确操作和维护,保持脱硫除尘器的完好,随时观察锅炉排放气体的颜色,发现异常及时报告EHS工作组负责人。1.2原粮粉尘、豆粕粉尘、生产过程粉尘控制

设备配备除尘系统或设施,减少粉尘排放,各过程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制定操作规程及作业指导书,包括〈生产管理规定〉《生产设备使用、维护管理细则》《仓储管理规定》《铁路敞车、篷车作业流程》《运输管理规定》《辅料收发货管理规定》《过滤袋更换作业指导书》等。

此处应明确包括上述在内的关于粉尘控制的相关方法及相关制度文件包括装卸的相关规定。1.3相关方控制

本公司外来车辆厂区限速,装卸严格执行本公司相关规定,禁止野蛮装卸。运输过程中要求遮盖,防止遗洒、粉尘。运输车辆要求符合国家相关规定。1.4食堂油烟控制

食堂主要是油烟,安装油烟机,定期清理。1.5机动车辆尾气控制

1.5.1 司机对机动车辆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汽车尾气达到排放标准。

1.5.2 行政管理中心按照国家规定定期组织将车辆送秦皇岛市车管所进行尾气检测。

1.5.3 尾气检测不合格的车辆不能上路运行,需经过维护,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运行。应明确关于机动车管理的相关规定 1.4新、扩、改项目及设备管理

新、扩、改项目及设备如可能造成粉尘、废气排放或大气污染,项目负责人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并制定相应专项控制措施。

三、噪声排放管理

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备选型时,要充分考虑噪声的影响因素,要对其噪声因素进行评审,尽量选用低噪声、震动的设备。加强设备管理和日常维护,对于重点噪声产生设备,采用隔声罩、隔声间、消声器等措施治理,加强设备的巡回检查、维护保养,减少噪声对周围的影响。.公司噪声主要来源:车间生产设备及辅助设施运行及维修、生产操作、车辆噪声等; 1.1生产设备及辅助设施噪声

1.1.1设备使用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关闭门窗减少对环境噪声影响。高噪声设备安装降噪装置。

1.1.2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制定《检修、检修作业流程》、《巡检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各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工作,每日上岗前检查设备,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1.1.3生产管理中心各车间定期对设进行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1.2车辆噪音控制 1.2.1公司机动车辆按规定进行年检,确保发动机、消声器运行正常,符合国家规定。

1.2.2 车间使用叉车按《叉车操作规程》驾驶和维护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

1.2.3 公司机动车在市区行驶时禁止鸣笛,上路运行按规定相应音响装置。

1.2.4对公司外租车辆或相关方在我公司使用的车辆,采购部和销售部应对相关方进行宣传和管理,使其遵守国家及公司相关规定。

四、固废管理

公司依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对固废实施管理,优先对固体废物实施综合利用,降低处置压力。正确辨识一般固废与危险废物,并分类收集、贮存、利用、处置。

1)危险废物识别与鉴定

企业应不定期识别产生的危险废物,当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生产工艺、污染治理工艺等发生变化,新、改、扩建设项目投产,发生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后,应及时重新识别。

对于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固体废物和液态废物,根据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进行鉴定。

2)危险废物管理与处置

企业应制定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措施并实施,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处置应选择有资质单位进行,并及时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企业依据有关规定填报年度《危险废物转移计划表》,经审批后处置危险废物。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内容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1.固体废弃物排放控制 1.1公司在生产和生产辅助活动、办公及后勤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按处理方式可分为2大类:可回收放及不可回收。

1.1.1 生产及辅助过程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锅炉产生的炉渣及除尘灰、脱硫渣;生产过程产生的浆渣;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以及生产各过程产生的废包装物等;

1.1.2办公及生活产生的固体废废物:办公过程产生的废硒鼓、废灯管、电池、生活垃圾等;食堂产生的厨余垃圾; 1.2 固体废弃物处理

1.2.1定期出售处理:废包装类(纸质类)、废机械零件; 1.2.2签订处理协议或销售合同:锅炉炉渣、除尘灰、脱硫渣定期专人负责清运处理,签订处理协议。浆渣外售,签订合同;厨余垃圾处理:与垃圾清运人签订协议,每天回收食堂废弃剩饭菜。污泥及废药剂包装瓶与有资质单位签订处理协议。1.2.3化学品废液排放

废机油、废柴油、废润滑油等不可排入下水道,装入不泄漏的桶内统一出售给回收公司再利用。

1.2.4办公垃圾进行分类:危险固废包括废灯管、废硒鼓、废电池等,由行政管理中心统一更换,以旧换新处理。

五、重金属排放管理

公司规范日常环境管理,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要制定完善的环保规章制度和重金属污染环境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环境应急培训和演练;涉重项目要安装重金属在线监测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运行,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完善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六、辐射环境管理

公司严格辐射源及放射性废物管理,规范从购置到报废处置各环节的管理流程;使用辐射源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并演练。

七、其他污染物排放管理

公司依据环评文件及批复、污染物排查工作报告等,全面梳理企业污染物种类,针对对各类污染物提出包括调整工艺、源头治理、提高管理水平、实施考核等排放控制措施。

八、在线监控设备管理

公司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进行管理,建立设备基础信息档案,提出对监控设备运行管理要求、信息传输检查要求等内容,以保证监控设备稳定运行,监测数据有效传输。具体包括:

1)规范建设在线监测站房,确保在线监控设备正常运行和维护; 2)建立和完善监控设备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章; 3)对符合要求的第三方运营单位日常运维情况进行监督; 4)提出在线设备故障时手工监测数据上报的管理要求; 5)对监控数据传输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发现异常数据及时报告、查找原因、实施整改。

第二篇:河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

河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

(2013年9月26日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减少污染物排放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污染物,是指影响环境的正常组成或者导致环境性质发生变化,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本条例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家和本省确定的对环境影响较大,需要实施重点控制的污染物。

第四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及其他组织(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负责,将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实施计划。实行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定期对所属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有关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宣传和舆论监督,督促排污单位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鼓励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和污染减排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境违法行为予以举报。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排污单位减少污染物排放。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成效显著或者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章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

第九条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实际排污情况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全省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指标分解方案,并下达到下一级人民政府。省辖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指标,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计划和控制措施,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

省辖市和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不得超过上一级人民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条省、省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划定本辖区内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重点控制区域、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区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该区域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暂停办理项目相关审批手续。经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满足总量控制指标要求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恢复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制度。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对重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省和省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确定,并定期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公告。排污许可证实行分级管理。具体分级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申领排污许可证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排污许可证的申请报告;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环境保护验收批准文件;

(三)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近三个月出具的污染物排放监测报告;

(四)排污口规范化验收材料;应当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装置的,须提交自动监控装置的验收材料。排污许可证到期换证或者进行重大事项变更的,须提交排污许可证正、副本,并提交前款第(一)、(三)项的材料。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在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符合规定条件的,发给排污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行政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排污单位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不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发给临时排污许可证。

第十五条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三年。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持有者应当在有效期限届满三十日前向发证机关申请延续。临时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为一年。排污许可证的注销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减少污染物排放措施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落后产能以及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方案,定期向社会公布,依法实施。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一)制定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政策措施;

(二)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

(三)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煤层气、天然气、生物质能源、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

(四)推行集中供热、供气和余热利用;

(五)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和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六)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七)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发展循环经济;

(八)引导居民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第十八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已建成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的,应当进行改造。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网,保持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

第十九条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污单位应当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处理,实现循环利用。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划要求,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水循环利用率应当达到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要求。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固体废物的产生情况进行监测。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合理选择和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降低工业固体废物的危害性,并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其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加以利用;对不能利用或者暂时不利用的,应当按照规定建设贮存设施、场所,安全分类存放或者采取无害化处置措施。

第二十一条鼓励和引导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电池进行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电池分类收集体系和集中处理设施。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电池拆解、利用、处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电池进行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第二十二条农业生产者应当按照规定标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

第二十三条畜禽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设污染防治设施,保持正常运行,稳定达标排放。

第二十四条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区域内应当淘汰燃煤锅炉和其他燃煤设施,或者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向大气排放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企业,应当按照规定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减排设施,采用先进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控制技术。

第二十五条企业在进行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清洁生产措施:

(一)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

(二)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替代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多的工艺和设备;

(三)采用能够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

(四)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工业和信息化、质监、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新生产机动车的环保监管。禁止生产、销售环保不达标的机动车。鼓励使用清洁车用能源和优质车用燃料,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车用燃料。

第二十七条实行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检验制度。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承担机动车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机动车环保合格标志。未取得机动车环保合格标志的,不得上路行驶。禁止达不到国家阶段性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标准要求的外省机动车在本省入户。机动车排气污染检验应当便民、利民,与安全技术检验同时进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机动车排气污染检验的监督,严格收费管理。减少机动车排气污染的具体措施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二十八条油库、加油站、油罐车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设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并保证正常运行。

第二十九条运输、装卸、使用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应当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避免物料泄漏、散落。

第三十条在城市建成区和其他居民集中居住区施工或者从事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设、拆迁等施工工地应当采取封闭、围挡、喷淋等防尘措施,地面、车辆行驶道路应当进行防尘处理;

(二)堆放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垃圾的,应当采取封闭、覆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三)施工运输车辆应当在除泥、冲洗干净后驶出作业场所,在城市道路运输垃圾的,应当采用密闭、覆盖等防护措施;

(四)在建筑物、构筑物上运送散装物料、建筑垃圾和渣土的,应当采用密闭方式,不得高空抛掷、扬撒。

第三十一条在城市建成区内进行绿化和养护作业应当采取及时覆盖和清运等措施,防止产生扬尘污染。

第三十二条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或者不配备一次性用品。产生油烟的餐饮服务场所应当配备油烟净化设施。

第三十三条医疗废物、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物排放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未经许可排放污染物的或者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可以依法查封有关设施、场所,扣押有关工具、物品;在查处违法转移、处置有毒、有害污染物和污染事故等违法行为时,可以对证据先行登记保存。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公布本行政区域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名单,以及政府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考核结果、奖惩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法律、法规已作出处理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污、限期补办排污许可证,根据排污量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补办排污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业或者关闭。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排污单位未按照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淘汰或者拆除;逾期未淘汰或者拆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重点排污单位未按照规定安装自动监控设施或者未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网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排污单位超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上一应交纳排污费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上一排污量无法计算的,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年排污量计算。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电池拆解、利用、处置的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进行处理,造成二次污染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有关证照。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单位未按照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区域内未淘汰燃煤锅炉或者其他燃煤设施,或者未进行清洁能源改造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企业未按照规定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减排设施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建设配套设施,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建设配套设施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未按照国家规定建设安装油气回收装置的,或者不能保证正常运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油库、加油站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对油罐车所有者或经营者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未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导致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泄漏、散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或者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改正,并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在城市建成区和其他居民集中居住区施工或者从事其他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未采取有效防尘措施造成扬尘污染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顿。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在城市建成区内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绿化和养护作业造成扬尘污染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顿。

第四十八条排污单位通过暗管、渗井、高压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对造成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不制止、不责令限期治理的;

(三)拒不受理举报或者受理后不查处的;

(四)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

(五)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五十条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人或者其他责任人员,按照管辖权限由同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实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问责,问责方式可以视情节合并使用:

(一)不履行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领导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对政府关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决策、决定和部署执行不力的;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未完成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任务的;

(五)不提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统计核算数据或者弄虚作假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第五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本条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

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

(2009年5月27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

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科学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的减少污染物排放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污染物,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向环境排放,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物质。

本条例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家和本省确定的对环境影响较大,需要实施重点控制的污染物。

第四条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应当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及本省有关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排放污染物。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制定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并将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效果作为对所属相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负责人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适当经费,用于保障减少污染物排放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环境保护派出机构依法对辖区内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宣传和舆论监督,督促排污单位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在媒体上公布行政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排污单位减少污染物排放。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成效显著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第十条 本省对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状况、实际排污情况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全省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方案,并下达到下一级人民政府。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工作计划和控制措施,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不得超过上一级人民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排污单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得超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标。

第十二条 区域环境质量未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或者超过上一级人民政府规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一)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等工程;

(二)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提高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三)组织和督促排污单位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或者其他治理技术。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超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需要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地区确定为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并提出重点监管区的环境治理目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未达到环境治理目标的重点监管区不予备案或者核准、审批其可能增加当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

第十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成后,主要污染物排放可能导致当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的,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采用削减现有排污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增加。

第三章 污染物排放管理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禁止排污单位无排污许可证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污染监控系统联网,保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出现故障时,排污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修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可以将所属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核实确认的自动监测数据作为执法的依据。

禁止擅自拆除、损坏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第十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保证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采用下列方式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一)将未经处理超过规定标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或者通过污染物处理设施排入环境;

(二)擅自停止使用或者违反操作规程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

(三)在污染物处理设施发生故障后,不及时排除故障,仍排放污染物;

(四)违反水污染物处理工艺,采用稀释手段排放水污染物;(五)其他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第十八条 排污单位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期间,应当采取减少污染物排放措施,使污染物的排放达到限期治理决定所规定的排放要求。

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期间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可能增加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

限期治理期满或者限期治理任务完成后,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的治理效果进行检查验收。

第二十条 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其作为必须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排污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被公布的排污单位必须向社会公布其污染物的排放和治理情况,并按照规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一)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二)生产中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三)排放污染物严重影响环境质量的。

第二十一条 禁止排污单位向环境或者城镇污水管网、垃圾站点等排放、倾倒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含有传染性病源体等危险废物。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一)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未取得排放量控制指标的;(二)建设项目建成后可能造成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的;

(三)建设项目产生的特征污染物没有有效防治技术的;(四)建设单位的现有污染源没有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五)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和本省禁止建设产业名录的;(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列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四条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规定需要进行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前,应当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之日起三个月内向负责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第二十五条 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造成相邻地区环境污染加剧或者环境功能下降的,应当向相邻地区支付生态补偿金。具体补偿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六条 积极推进有毒有害化学品生产、危险废物处理等重污染排污单位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二十七条 支持和鼓励城镇污水、生活垃圾等集中处理设施和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社会化运营。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落后工艺和设备分地区、分淘汰方案,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落后产能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淘汰任务。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领导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不按照规定发放、变更、吊销排污许可证的;

(三)对造成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不制止、不责令限期治理的;(四)对应当受理的举报不受理,对已受理的举报不调查、不处理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三十条 排污单位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污,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排污单位未按照规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未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监测设备未正常运行或者擅自拆除、损坏自动监测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排污单位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排污单位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限期治理的期限不超过十二个月,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或者关闭。

第三十四条 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前未按照规定报告的,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或者试运行超过3个月,建设单位未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办理验收手续;逾期未办理的,责令停止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排污单位未按照国家和本省的规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淘汰或者拆除;逾期未淘汰或者未拆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止生产或者关闭。

第三十六条 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并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不足十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排污单位不按照要求采取治理措施或者不具备治理能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排污单位承担。

第三十七条 排污单位造成一般或者较大污染事故的,按照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二十计算罚款;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污染事故的,按照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计算罚款,并可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前款规定的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十八条 排污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可以处上一从本单位取得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

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任命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警告或者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燃气企业污染物排放自查报告及承诺书

我单位确保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项目建设施工运行中按照环保局提出的防护措施,认真落实并做好以下工作。

大气污染物:本项目热源由我公司天然气锅炉提供,不自行建设锅炉房,燃烧后产生水蒸气,无粉尘排放,达到排放标准。

生活污水:生产中不产生污水,生活用水经过收集后统一排放到镇内排水管网。

固定废物:生产设备运行中无废物产生,日常生活垃圾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处置率100%。

噪声:生产设备采用防噪声设备加减振垫,进排风口加消声器,软性管道连接,并进行植被绿化等使厂区噪声满足排放标准。

建设单位(公章)

法 人(签字)

年 月 日

我们已充分阅知环保法律、法规,并承诺对自查报告所填报的资料完全属实,如存在瞒报、假报等情况及由此导致的一切后果由我单位承担全部责任。

建设单位(公章)法 人(签字)月

年 日

第五篇:陕西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

关于印发《陕西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的通知

陕环发〔2012〕58号

来源:总量处日期:2012/9/4 15:54:58

各设区市环保局、杨凌示范区环保局、西咸新区规划土地环保局:

为了加强我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工作,进一步做好污染减排工作。结合我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省厅制定了《陕西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陕西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陕西省《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新、改、扩建设项目排污指标(总量指标)许可,依照《陕西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管理暂行办法》(陕环发〔2012〕40号)执行。

在本省辖区内向环境排放大气与水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已投入试生产试运行或投入生产运行的排污单位的排放许可管理适用本办法。

其他排污单位排污许可管理由各(设区)市级环保局参照本办法执行。

固废与辐射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依照相关法律规定执行。

第三条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核发:

(一)各设区市污水处理厂。

(二)装机容量在20万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厂。

(三)上市企业。

第四条 除第3条以外的排污许可证发放,由各(设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责核发,核发结果应报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以便建立统一的省级数据平台。

第五条 排污许可分为总量审批和排污许可证颁发。排污许可证分为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两类。

第六条 本办法的排污许可因子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烟粉尘等。

第七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遵循公开、公正、严格、细致的原则做好本辖区的排污许可管理工作。

第八条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和受理程序依照《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行政许可申请受理与决定送达制度》执行。

第九条 新(改、扩)建项目在试运行前30日向具有核发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临时排污许可证,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30个工作日内申请换发排污许可证。

第十条 排污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须提交申请报告和发证机关认可的技术支撑单位出具的核查报告。排污单位申领临时排污许可证,须提交申请报告并附总量审批文件。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受理后20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证决定。

第十二条 排污单位符合下列条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

(一)生产装置和工艺及污染治理设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

(二)排污口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三)污染物达标排放达到总量控制的要求。

(四)排污口安装有在线监测仪器,并通过有效性审核。

第十三条 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包括正本和副本,排污许可证的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效力。正本载明下列第(一)、(三)、(五)、(八)项内容,副本载明下列各项内容:

(一)持证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主要生产设备和产品、主要污染防治设施及其处理能力。

(三)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强度)控制指标和允许排放总量。

(四)排污口位置,污染物排放方式与去向。

(五)本证的有效期限。

(六)本证的年检时间、年检记录。

(七)违法、违章记录。

(八)发证机关和发证时间。

第十四条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不超过一年,限期治理期间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与限期治理期限相同。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须到发证机关进行年审,年审结果记入排污许可证副本。年审提供以下资料:

(一)企业生产经营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报告。

(二)市级以上监测部门监测报告或经有效性审核的在线监测数据。

(三)发证机关下一级环保部门准予年审或不予年审的意见。

第十六条符合以下条件的通过年审:

(一)产能、规模、工艺等未发生明显变化。

(二)上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三)无其它环境违法行为。

第十七条存在以下问题的不能通过年审:

(一)超标或超总量排放主要污染物的。

(二)产能、规模、工艺等发生明显变化。

(三)存在环境违法行为且未整改完毕的。

第十八条排污单位应在排污许可证到期前30日向发证机关申请换证。排污单位发生资产重组、产权变更、法人变更等情况的,应在变更后30日内向发证机关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吊销其排污许可证:

(一)以不正当行为获取的排污许可证。

(二)经限期治理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

(三)发生重特大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的。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证机关注销其排污许可证:

(一)排污许可证有效期满未申请延续的。

(二)因停产、转产或其他原因不再排放污染物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排污许可证、临时排污许可证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式、统一编号。

第二十二条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的正本应悬挂于主要办公场所或主要生产经营场所。

第二十三条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全省排污许可证审批及发放数据平台,将结果在网上公布。

第二十四条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或出售。无证和超标超量排污等违法排污行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下载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