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辅助用药
关于辅助用药
非原创,引自医药观察
辅助用药,顾名思义,是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起辅助疗效的药物,一般是与治疗型药物相区分。一般认为,西药包括神经、肠内外等营养类、维生素类、电解质类、免疫调节类等等;中药包括一些补益类和活血化瘀类的药品。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分类都是相对的,如维生素类药品,前几年过量使用,引发出一些列诟病,但在一些维生素缺乏症的治疗中,却是治疗型药物。
辅助用药一般有三大类:第一,常用于预防或者治疗肿瘤、肝病、以及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辅助治疗的药品。第二,鉴于医院在使用某些副作用较大的主药时,需要用一些辅助药品来预防或减弱主药对患者所带来的副作用。第三,我国大部分中药注射剂都属于辅助药品。
临床辅助用药暂分为十类:增强组织代谢类、活血化瘀类、神经营养类、维生素类、电解质类、自由基清除剂、免疫调节剂、肠内外营养类药、肝病辅助治疗药、肿瘤辅助治疗药,临床使用广泛的化药辅助用药主要为免疫调节类以及营养补充剂。
辅助用药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卖点“适应症广”、“全科室推广”、“临床使用量大”而得全力推广,无论是生产厂家、产品分销商,还是医院学术大腕,都在默契地相互配合着推动辅助用药量的野蛮增长,这个从已经公布的销售数据就可以看出来。
鉴于各大医院为实现行政指标(如两个总量控制和总额预付、药占比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而调整用药结构,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则是辅助用药,可以看出,目前,辅助用药的增长受限已经初露端倪。
这其实是云南卫计委对15年才发布的“国务院70号文”的执行落地,因为“70号文”中关于辅助用药就已有明确指示:处方点评制度、重点跟踪监控辅助用药、医院超常使用的药品、明确医师处方权限、规范用量等关键词。一直以来辅助用药的管理都是在医院层面进行自控管理,这次直接上升到由省级人民政府发文进行限制使用管理,将会直接推动辅助用药面临“终极挑战”。
辅助用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原则。医师必须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及医疗保险药品中辅助治疗用药限制适应证的规定使用辅助治疗用药,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延长疗程加剂量等。
这项政策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只要真正实施,效果一定很好。我个人以为,国家医改这么多年,大多数政策都是隔靴搔痒,出台的改革措施很难击中问题的要害。其实只要能够管住医生手中的笔,绝大多数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相对与云南的处方点评模式,零差率方案明显不是解决用药合理性的有效措施。
不过处方点评方案的合理设计是关系到此项政策成败的关键。方案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双盲性:谁点评,点评谁都不确定。需建立包括临床药理专家在内专业人士组成专家库,随机组成点拼专家小组,被点评的处方序号代码制,并且随机成码;
2、普偏性:把医院的处方与处方库联网,即时上传,让被监管医院的所有处方都处于阳光之下接受监督、点评;
3、合理性:每张电子处方的设计内容很重要,包括病史、症状描述、影像和检测报告,具体处方信息,需要加一个说明项,以便于处方医生对非临床路径用药的说明,对于质疑允许处方医生网络在线解释,对于争议有复议机制。
目前辅助用药的现状已经发展到“人人喊打”的程度,部分区域还越来越严重。更有部分省份的辅助用药,占据了年度医保支付额很高的比例!超量使用此类药物,不仅败坏了一些地方医疗队伍的声誉,而且也是造成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医保目录,还加重了医保的负担。
北京以及70号文对辅助用药的调控、清理和整顿医院辅助用药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两个总量控制及逐渐降低药占比等指标。清理辅助用药仅是医院整治用药目录的一部分,现阶段,各大医院为实现行政指标而调整用药结构,可能会对更多的产品造成直接冲击。
北京市医管局通知将部分药品确定为“辅助用药”管理,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无风不起浪、北京肯定在行动。对辅助用药的调控,其意义和目的有三:
一、遏制医疗费用的上涨,二、降低辅助用药占比,三、打破“以药养医”历史遗留机制。
关于北京市医院局的这个通知,有人说是假的消息,有媒体曾经专门求证此通知的发放情况,后来没有下文。其实不管实际情况如何,我们都可看到政府层面对辅助用药的管控意图,是在积极配合医保等相关管理部门在新医改方面上对总额预付、两个总量控制、药占比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的实施。
释放出至少两个信号:
一、国家对医院自身管理辅助用药效果不满意;
二、作为“药物政策变革”的一部分,对辅助用药的改革将进入实操阶段。针对这一举措,国家层面可能出台相关政策进而在全国推广。
这些政策释放的信号是国家正在加紧整治医生合理用药,以便把有限的医疗费用用在临床必需的治疗型药物上;医改这么多年才着手解决此问题,或许从侧面反映出医保费用收入的增长低于支出的增长速度。我个人感觉,这项政策将很快推广,即使部分省份由于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迟迟不推行,但是随着商业保险对医疗保险的渗入,也会相继开展。预测对处方的监控,将是医疗领域商业保险的杀手锏。
针对这几年来,很多医院在辅助用药上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国家70号文的对辅助用药“动刀子”就是为了能够起一个带头的作用,以号召各省市地区对辅助性用药的进行管控和限制,而对于地方来说,各个医院、各个医生所开处方不一样,造成用药情况不一样,因此,地方在调整辅助用药方面方面上或许还有一定的压力,仍需从长计议。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两个总量控制和总额预付、药占比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的实施,全国各大医院尽管未必会如北京、云南这样出台明文规定,但近期多多少少开始了新一轮用药目录的整治行动,辅助用药与非医保非基药的自费药,以及高价药可能成为首先被清理的对象。比如10月13号发布的吉林省药品招标方案就规定了要从医院使用的HIS系统对接上报相关招标目录基础性数据,防止一些招而不采或更多的辅助行用药进入招标目录。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辅助用药在临床中通过结合其他有效药物的合理配比运用,给病患带来的治疗效果是很好的。其次是我们要正确理解政府层面出台文件的精神,其调控的目的不是搞一刀切不让使用,是指导临床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及疗程等,尽量避免超说明书用药而出现的滥用、泛用。
我认为制订辅助用药调控的措施,需首先分析形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幕后推手,哪些受益人群。
1、区别对待医保:处方里的“辅助用药”,只有真正起治疗作用,才享受医保报销政策;
2、非医保使用,必须征得病人同意并签字;
3、销售排名:越在前,越降价,直到在医院用药中处于合理比例;
4、处方点评、监控。对于不合理用药案例给予公示,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在一定程度上看,辅助用药的大规模使用,必然涉及到“以药养医”,这从患者平时去医院看病拿药的情况的就可以看出。很多时候,患者只是有一些感冒、头痛或者其他小病,医生在开处方的时候往往会“小题大做”,而患者在很多情况下又不得不听医生的话,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当然能得到一些不菲的收入。
这个其实是对辅助用药的误解,部分辅助用药作为所谓的“神药”的确是临床使用量很大,挤压了其他治疗药品的医保份额,这一点只要通过合理调控、重点品种监控跟踪等手段使之合理即可。和“以药养医”是两个层面的事儿。“以药养医”是医保制度支付和新医改的综合问题,所以说(辅助用药背后有“以药养医”之嫌)是个误解。前半截观点我赞同,辅助用药是缺医少药背景下契合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利益诉求的历史产物;后半观点我保留意见,作为“药物政策变革”的一部分、对辅助用药的改革势必牵扯到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但这一步涉及到医改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无法绕开的。
我对此持保留意见。目前的辅助用药滥用,已到了必须管理的程度。一方面,在GDP增长下行的背景下,国家医保资金急需提高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治疗性支出上来;另一方面调和看病贵的矛盾,缓和医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在反腐的大背景下,这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趋势,不是一两个利益集团能阻止了得。
另外,刚刚得到的消息,人社部医疗保险司司长换人,陈金甫转“正”,新的司长一定有新的管理思维,陈司长对辅助用药的医保理念,将是决定辅助用药命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降低药占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对辅助用药的打压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医生在开处方时候,受到利益的驱使,往往会配上一些其他药品,也就是所谓的辅助用药,但实际上,这些药品的用处并不是很大,有些甚至没有起到仸何作用。因此,倘若在降低药占比的情况下,医院为了利益着想,会在很程度上减少辅助用药的使用次数。
管理方法主要有四点:一,国家层面严格通过数据库与证据链明确哪些是辅助用药;二,根据辅助用药的相对性,明确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对不同药物的不同需求;三,结合前两项通过信息化手段,通过医生处方管控或绩效考核进而实现对辅助用药使用的有效调控;四,动态管理辅助用药。
由于辅助用药并没有国家层面的定义,且其界定难以一概而论。从药理的角度来讲,所谓的某些辅助用药在临床应用上也是合理的,既然是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合法药品,其在临床应用科室具有相对性,使得各家医院对不同药物都有不同需求。
只是在当前破除“以药养医”的医改大环境下,长期以来容易被医院或医生超适应证、超科室、临床用药不规范等方面所诟病,也被外界理解成了“似乎什么病都能治”的“神药”,我觉得这个应该科学、辩证的看待辅助药品临床使用管理问题,不应一味的堵住缺口,应该堵疏结合,从事前审批,到事中、事后的过程监管。
国家出台政策也是要求各地方医院减少使用辅助用药,但或许也是出台这么一个政策,至于实施的过程,尚待观望。毕竟辅助用药中很多涉及到中药产品,倘若大规模限制使用辅助用药,那将会不利于中药产品的发展。另外,辅助用药涉及到一些药企和医院之间的商业贿赂,因此,限制住辅助用药也是为了进一步打压商业贿赂。
某些限制辅药的使用必将会为其他属性类的产品,特别是国家有明确政策性要求的属性产品比如国家基本药物、常用低价药的属性的产品市场放量腾出空间。
对相关企业带来的核心影响就是医院市场快速萎缩。生产“辅助用药”的药企一方面要做好院外销售的布局、另一方面结合辅助用药的相对性最好临床研究和临床证据的积累。
好多地方陆陆续续都会进行相关辅助用药目录的调整。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尤其是如骨肽注射液、脑苷肌肽注射液的生产厂商,单一品种在整个公司的销售额占比比较大的情况,势必要做出积极的调整。如河南灵佑药业,就是在口服特效药、特色中药、妇儿科药、以及有疗效的基药、低价药等几个方向组合发展,多元发展。
辅助用药未来的趋势是医院市场先出现快速萎缩然后回归理性,整个市场只会受到企业短期转型的影响,但针剂辅助用药整体市场会出现严重缩水。辅助用药在医院受到政策的调控随着改革的深入势必影响其“神药”的地位。
否极泰来。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辅助用药发展到目前这个程度,也算是最后分疯狂了。随着国家各项调控措施的出台,这些药物一定会合理归位,在临床治疗中,发挥其“辅助”的功效。
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什么是辅助用药,辅助用药是按照药理分类?还是按照疾病种类分类?因此应从国家层面出台有关文件,解决标准不统一、界定不明确的现象,让医疗机构在调控合理用药方面有章可依。确定临床实际应用中治疗用药与辅助用药的主次关系,无论是对于规范用药,还是降低患者费用、减少医保支出,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控辅助用药对药企带来影响主要表现在营销层面上的变化,以往医院是药企销售药品的主要场所,如果进一步限制辅助用药,那么药企会把销售的重点由医院转移到市场的零售药店。药企应该积极研发出一些更为先进的药品,而不是看到某个药品卖的火,就在盲目投资生产,应深刻认识到“主药为主、辅药为辅”的道理,在药品生产结构上,要有清晰的定位。另外,保健用药的市场规模将会越来越大,药企也可在这方面下工夫。
其实生产辅助用药的药企,大都早有心理准备,都明白调控政策出台只是时间问题。企业应对的策略至少应包括:
一、给自己产品重新定位:大多数这类药物,有它治疗性的一面。哪些是主要优势,甚至是独特优势,只有了解清楚,才好在这些优势治疗领域多下功夫,而不是把自己宣传成万金油;
二、开发新药的目标转向治疗性药物;
三、调整规模,减少投入,甚至与互补型企业重组,做好过冬的准备。
本轮按照国办7号文、70号文,全国各省都在“按需采购”,“临床用什么,采购什么”的原则进行目录、采购计划申报,对申报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化学药、中成药的品规数都做了严格的规定,通过数据分析形成“招标目录”,这将形成新一轮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下,医药临床用药目录的新格局。
除辅助用药之外,更多如非医保非基药的自费药、高价药或存在国产药的进口品种,都可能成为清理对象,被排除在招标目录之外。化药中抗生素和免疫调节类辅助用药面临一定压力,中药注射剂多为辅助类用药,心血管类中成药等受医保控费冲击较大,部分地区在招标时对价格进行了限制,预计将临床用药增长将受限,中成药的萎缩将相对加快。
一、化药免疫调节类、营养补充剂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将被重点规范;
二、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将有所侧重。
如果对辅助用药的调控起到效果,临床治疗性药物的使用比例将大大提高,在整个用药结构中占主导地位。那时,中国医药工业的年增长率或许很难看,但对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却是有益的、健康的。
辅助用药的市场主要分布在三甲医院和县级的二甲医院。大家知道一般一个三甲医院的药品品种基本在2000个左右,甚至更多。那么我们用什么标准来把医院存量的2000多个药品区分为治疗用药和辅助治疗用药,最起码目前专业上还没有分类依据。从已经公布的辅助用药目录数据来看,无论是北京医管局还是云南卫计委列入的目录品种,只是单个药品的销售量比较大,但是对整个医院用药结构的影响面还是局限性的,不足以改变医疗机构的治疗用药机制和医保份额占比。
第二篇:医院辅助用药管理规定
辅助用药管理规定
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进一步加强我院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防止临床辅助用药的过度使用,因病施治,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建立统一、规范的辅助用药临床合理使用管理机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辅助药物定义及分类:
辅助药物是指有助于增加主要治疗药物的作用或通过影响主要治疗药物的吸收、作用机制、代谢以增加其疗效的药物;或有助于疾病或功能紊乱的预防和治疗的药品。常用于预防或者治疗肿瘤、肝病以及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辅助治疗。
辅助药物暂分十类:增强组织代谢类、活血化瘀类、神经营养类、维生素及矿物质类、电解质类、免疫调节剂、肠内肠外营养药物、肝病辅助治疗药、肿瘤辅助治疗药、自由基清除剂。
二、辅助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1、辅助用药在给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及治疗辅助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结合患者病情和相关检验、检查结果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在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
2、临床医生在应用辅助药品时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 应症、用药用量及疗程等,不允许出现超说明书用药情况。
3、临床医生应用辅助药品时应充分考虑药物成本与疗效比,可用 可不用的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不用高档药。
三、管理体系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负责督导监管,医务处负责落实奖惩措施,药剂科负责日常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1、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我院辅助药品目录;
2、药剂科对辅助药品临床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3、药剂科向临床科室反馈辅助药品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药剂科定期公布全院辅助药品使用情况并进行通报;
5、医务科负责约谈、限制处方权、停处方权等处罚措施。
四、辅助用药考核办法
1、处方点评小组每月抽取30份病历,根据药品说明书以及诊疗指 南对临床科室辅助用药进行点评,重点检查药品适应症、药品剂量、用药疗程、用药合理性、联合用药等方面。
2、药剂科每月对辅助药品按使用金额进行排名,用量排名前5位 药品中不得出现辅助药品、前20位药品中辅助药品占比不得超过30%,同类辅助药品不得联合使用。
五、奖惩措施:
1、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本科室合理用药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科 室合理用药督导检查工作。
2、根据每月全院药品消耗金额以及辅助药品使用金额排名情 况,排名前五位中出现辅助用药的以及辅助用药排名前三位的药品采取停药一个月的措施;辅助药品排名前十位的按照上月药品消耗数量的80%采取限制供应一个月的措施。
3、每月全院通报辅助药物用量前十名的临床医生;对三次以上 不合理用药的医生进行诫勉谈话;诫勉谈话后,仍连续两次被查出辅助用药不合理行为的临床医生取消其处方权。
4、每两个月对辅助用药消耗量排名前三位的药品企业进行约 谈。连续六个月排名进入前三位的药品予以清退。
第三篇:辅助用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辅助用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根据2013年卫计委等级医院评审专家指出的“辅助用药不能进入医院药物采购金额的前十名”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院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医生合理用药,防止临床辅助用药的过度使用,因病施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建立统一、规范的辅助用药临床合理使用管理机制,促进廉洁行医,预防职务犯罪,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医院辅助用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一、管理组织
参考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成功经验,由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抗菌药物督导检查组人员承担辅助用药的管理工作,其职责如下:
(一)制定医院辅助用药合理使用的目标和要求;
(二)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辅助用药合理使用相关知识培训;
(三)对辅助用药临床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四)向临床科室反馈辅助用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五)定期公布全院辅助药品的使用情况并通报当事科室、当事医师合 理用药评价情况;
(六)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对科室及个人的处罚决定。
二、辅助用药的定义及分类
根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 2011年 MeSH关于辅助用药的解释,参考国内部分医院对于辅助用药的定义、分类,结合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等。辅助用药定义及其分类简要说明如下:
(一)辅助用药的定义:
是指有助于增加主要治疗药物的作用或通过影响主要治疗药物的吸收、作用机制、代谢以增加其疗效的药物;或有助于疾病或功能紊乱的预防和治疗的药品。常用于预防或者治疗肿瘤、肝病以及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辅助治疗。
(二)辅助用药分类:
辅助用药暂分为十类:增强组织代谢类、活血化瘀类、神经营养类、维生素类、电解质类、自由基清除剂、免疫调节剂、肠内外营养类药、肝病辅助治疗药、肿瘤辅助治疗药。我院现有辅助用药目录参见附件一。
三、辅助用药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一)辅助用药在给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及治疗辅助的同时,较治疗用药会发生较高比例的不良反应(根据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统计),有时甚至会发生危及生命、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患者机体功能产生不良的干扰和影响,轻者使患者病情加重、病程延长,重者使患者机体功能受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目前我国辅助用药普遍存在制剂工艺参差不齐、药物成份鉴别标准不高、功能主治表述不够规范、相互作用研究不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等缺陷。因此临床医生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结合患者病情和相关检验、检查指标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在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进行必要检验和影像学监测,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
(二)临床医生在应用辅助药品时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及疗程等,原则上不允许出现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若临床医生有充分循证依据(指南)支持某一药品可超说明书用药,应根据《医院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要求,提供相应循证依据,进行必要的备案方可使用,否则视为不合理使用。
(三)临床医生在应用辅助药品时应充分考虑药物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最经济的药物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四、辅助用药管理办法
(一)对我院现有辅助用药实行分类管理,根据药品在临床疗效、适应症是否明确、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辅助用药分为Ⅰ、Ⅱ、Ⅲ类。其中(分类见附件一):
Ⅰ类药品:疗效确切、适应症比较明确,价格相对低廉的品种。
Ⅱ类药品:安全有效、价格稍高的品种,应控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Ⅲ类药品:临床适应症广泛、药品价格昂贵者,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我院辅助用药必须由具有处方权资格的医师开具,其中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处方权限为Ⅰ类药品;副主任医师的处方权限为Ⅰ、Ⅱ类药品;主任医师的处方权限为Ⅰ、Ⅱ、Ⅲ类药品。
(三)临床医生越权开具辅助药品时,必须取得上级医师的会诊同意,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使用临床应用疗程超过7天或二种及以上辅助用药联用,必须进行科内讨论并经科室主任批准,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
(四)合理用药督导检查小组每月对科室辅助用药临床应用进行督导,依据药品说明书,重点对以下内容进行检查:(1)无指征用药或超出说明书适应症范围用药;(2)超剂量用药;(3)给药频次不当;(4)溶媒不当;(5)输注浓度不当;(6)疗程不当;(7)有用药禁忌;(8)临床越权限使用;(9)联合应用三种辅助用药及中药注射剂或疗程超过7天,病历中无主任审批意见的。
(五)监察部每月对医院辅助药品消耗及用药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中发现连续两个月用量增长超过30%、或连续三个月用量增长超过20%、或连续四个月用量增长超过10%的辅助用药,将对该药品自动进行级别上调。
五、辅助用药考核办法
临床药师每月根据监察部提供的辅助用药使用金额前十和(或)使用数量前十排名,由合理用药督导检查小组随机抽取排名内5个药品,交由病案室抽取每种药各100份病历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评价,并形成报告上报合理用药督导检查小组。
六、奖惩措施
(一)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本科室合理用药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本科室合理用 药进行管理在日常用药分析及督导检查。
(二)对在一年这的督导检查中,未查出不规范用药的科室予以相应元奖金的 奖励。
(三)对存在不合理使用辅助用药的科室及个人,分别进行以下处理: 1.对科室的处罚:一年内被查出存在一次不合理用药的科室予以院内公 示,并由管理小组组长对科主任进行诫勉谈话,一年内被查出存在两次不合理用药的科室,予以取消科室及主任评先的资格,并扣发科室主任一个月职务津贴;一年内被查出存在三次不合理用药的科室,扣发科室奖金 元,科室主任两个月职务津贴。
2.对医生的处罚:一年内被查出存在一次不合理用药的医师,予以院内公示、院内公开检讨、取消评先资格的处理;一年内被查出存在两次不合理用药的医师,予以扣发奖金处理,扣发奖金额度为所认定的不合理用药的药品总金额;一年内被查出存在三次不合理用药的医师,予以扣发奖金并停岗学习一月的处理,扣发奖金额度为所认定的不合理用药的药品总金额的双倍。
3.对药品经销商的处理:对出现辅助用药月用量增长超过30%、或连续二个月用量增长超过20%、或连续三个月用量增长超过10%的药品经营企业,要求经销企业负责人,向管理小组上交书面药品用量增长分析,并在院内公示;对一年内累积公示三次的药品予以限量70%采购的处理;对一年内累积公示四次的药品予以暂停使用一个月的处理;对一年内累积公示五次的药品取消该药品在院内的销售。4.以上处理意见由管理小组填写《科室/医师合理用药处理通知书》(见附件3)报送医务部、质管办、监察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职能科室备案,作为奖金发放、评先、晋升的参考依据。
七、本工作方案于 年 月 日起执
第四篇:医院辅助用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辅助用药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医生合理用药,防止临床辅助用药的过度使用,因病施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建立统一、规范的辅助用药临床合理使用管理机制,促进廉洁行医,预防职务犯罪,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管理组织
参考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成功经验,由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抗菌药物督导检查组人员承担辅助用药的管理工作,其职责如下:
1、制定医院辅助用药合理使用的目标和要求;
2、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辅助用药合理使用相关知识培训;
3、对辅助用药临床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4、向临床科室反馈辅助用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5、定期公布全院辅助药品的使用情况并通报当事科室、当事医师合理用药评价情况;
6、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对科室及个人的处罚决定。
二、辅助用药的定义及分类
根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 2011年MeSH关于辅助用药的解释,参考国内部分医院对于辅助用药的定义、分类,结合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等。辅助用药定义及其分类简要说明如下:
1、辅助用药的定义:
指有助于增加主要治疗药物的作用或通过影响主要治疗药物的吸收、作用机制、代谢以增加其疗效的药物;或有助于疾病或功能紊乱的预防和治疗的药品。常用于预防或者治疗肿瘤、肝病以及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辅助治疗。
2、辅助用药分类: 辅助用药暂分为十类:增强组织代谢类、活血化瘀类、神经营养类、维生素类、电解质类、自由基清除剂、免疫调节剂、肠内外营养类药、肝病辅助治疗药、肿瘤辅助治疗药。
三、辅助用药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1、辅助用药在给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及治疗辅助的同时,较治疗用药会发生较高比例的不良反应(根据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统计),有时甚至会发生危及生命、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患者机体功能产生不良的干扰和影响,轻者使患者病情加重、病程延长,重者使患者机体功能受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目前我国辅助用药普遍存在制剂工艺参差不齐、药物成份鉴别标准不高、功能主治表述不够规范、相互作用研究不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等缺陷。因此临床医生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结合患者病情和相关检验、检查指标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在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进行必要检验和影像学监测,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
2、临床医生在应用辅助药品时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及疗程等,原则上不允许出现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若临床医生有充分循证依据(指南)支持某一药品可超说明书用药,应根据《医院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要求,提供相应循证依据,进行必要的备案方可使用,否则视为不合理使用。
3、临床医生在应用辅助药品时应充分考虑药物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最经济的药物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四、合理性检查要点
合理用药督导检查小组每月对科室辅助用药临床应用进行督导,依据药品说明书,重点对以下内容进行检查:(1)无指征用药或超出说明书适应症范围用药;(2)超剂量用药;(3)给药频次不当;(4)溶媒不当;(5)输注浓度不当;(6)疗程不当;(7)有用药禁忌;(8)临床越权限使用;(9)联合应用三种辅助用药及中药注射剂或疗程超过7天,病历中无主任审批意见的。
五、监督管理
1.药剂科每月在医药快讯上公布点评结果,通报不合理情况。根据点评的结果,对本院在药事管理、处方管理和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会同医务科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质量持续改进意见,并向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责成医疗管理部门负责落实。
2.医院将点评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考核指标指标。
天津市中医医院
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
第五篇:安徽省禁止21种辅助用药纳入临床路径
安徽省禁止21种辅助用药纳入临床路径
来源:医谷 2016-01-05
2016年上班第一天,1月4日,安徽省卫计委官网发布了《关于成立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指导中心的通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辅助用药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说明,禁止二十一种药品纳入临床路径表单中,这意味着在医保控费,药品招投标等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新玩法,特别是自医改制定基本药物目录以来,辅助用药基本成为了各省大力砍杀的对象,和此前列入重点监控使用目录不同,不被纳入临床路径意味着这些药品彻底被逐出了医院市场,这对于花大力气研发、注册的药企和相关代理商无疑是一次受伤的打击。
此外,在制定药品禁止目录中,安徽省卫计委采用了“参考兄弟省份做法”用词,这意味着其他省、市也可以参照安徽兄弟的做法加以研究使用。
具体21种药品为: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注射用骨瓜多肽、注射用红花黄素、注射用脑蛋白提取物、谷红注射液、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脾氨肽口服冻干粉、瓜蒌皮注射液、香菇多糖注射液、注射用复合辅酶、鸦胆子油注射液、注射用肝水解肽、注射用复方三维B、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小牛血取蛋白提取物、转化糖电解质、参芪扶正注射液、脑肌苷肽注射液、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前列地尔。
医谷+
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推进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巩固我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2号)、安徽省人民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皖政〔2015〕16号)和我委《关于做好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推广工作的通知》(卫医秘〔2015〕51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县级公立医院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要求,通过在全省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逐步建立适合我省实际的临床路径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工作体系和机制,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持续改进机制,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具体目标如下:
(一)到2017年底,力争实现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县级医院70%的出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二)控制住院病例均次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实现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的县级医院住院病例均次费用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或增幅不超过当CPI指数。
(三)缩短平均住院日,实现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县级医院平均住院日较上年同期降低。
(四)降低药占比,到2017年底,实现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县级公立医院药占比降到30%,每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逐步降到20元以下。
(五)抗菌药物使用达到卫生部的标准,到2017年底,实现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县级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六)按照《关于落实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7号)文件要求,严格控制辅助用药的比例,使用量不断下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七)建立新农合临床路径病种单病种付费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全部纳入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外伤、分娩除外),并实行动态调整机制。
二、实施范围
经单位申报,卫生计生部门审核,全省共75家县级公立医院列入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单位,具体名单见附件2。各县(区)卫生计生部门应积极引导辖区内二级及以上医院加入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单位,逐步扩大临床路径实施范围。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领导和协调组织
1.省卫生计生委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委医政医管处,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见附件1)。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省推进工作方案与实施计划,研究解决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全省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成立省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指导中心,中心挂设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组建专家管理团队,负责临床路径业务管理,包括开展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动态跟踪管理、质量效果监测评估等。
2.市、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成立临床路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督导检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工作开展。市级卫生计生委应成立临床路径管理专家组,负责辖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业务管理工作。3.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医院应建立院、科二级一把手负责的组织领导的工作体系和协调机制。医院成立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订本院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并组织实施。医院应设立院、科二级专门工作机构,明确专门人员,负责临床路径具体实施工作,并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同时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临床路径表单,组织开展培训,指导并督促各科室开展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进展、质量及效益进行评价。
(二)制定工作方案
为使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我委制定相应工作推进计划(见附件3)。各县级公立医院每年要制定详尽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并严格实施。工作方案应包含工作内容、责任分工、实施方法、步骤以及保障、完成时限等方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根据上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不断完善,加以改进,逐年增加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确保临床路径病种管理的目标实现。
1.病种选择。医院要结合病种分布和本院工作实际,认真选择不少于50个有代表性的病种,作为本院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并进一步优化诊疗流程,明确检查项目和治疗药物,限定使用的耗材。选定的病种报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2.表单制定。针对选出的病种科学论证,制定详细的临床路径表单,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严格落实,并根据实际不断增加病种。
3.系统升级。医院要结合实际对支持临床路径执行的HIS系统进行升级,及时完成表单录入和执行调试,早日开展临床路径实施的试运行。
(三)建立支撑临床路径管理的相应制度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县医院要建立和完善临床路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化、精细化管理。具体包括: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和推进工作,定期考核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科室和病种,保障临床路径工作有序开展;与新农合管理部门协同,建立医保支付及费用控制制度、奖惩制度,实现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单病种付费,使医护人员得到激励。
(四)与新农合单病种付费有效衔接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新农合均试行单病种付费,单病种付费标准根据同病种县域外就诊病人比例和次均费用增减比例进行动态调整,单病种付费标准与县域外就诊比例降低、次均费用增幅低于当年CPI等指标挂钩,具体标准由省农合办制定。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开展单病种双定额付费改革,即固定病人和农合支付定额。单病种付费中节约的费用原则上按照不低60%比例奖励给医务人员。
(五)加强合理用药管理
在制定临床路径表单时,要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要求,控制不合理输液,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同时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参照兄弟省市做法,以下二十一种药品不能纳入临床路径表单中,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注射用骨瓜多肽、注射用红花黄素、注射用脑蛋白提取物、谷红注射液、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脾氨肽口服冻干粉、瓜蒌皮注射液、香菇多糖注射液、注射用复合辅酶、鸦胆子油注射液、注射用肝水解肽、注射用复方三维B、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小牛血取蛋白提取物、转化糖电解质、参芪扶正注射液、脑肌苷肽注射液、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前列地尔。
(六)进一步强化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临床路径管理和监督
省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指导中心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网站(网址:www.xiexiebang.com)及时发布有关临床路径政策文件,及时交流实施临床路径经验做法,建立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定期报告制度。各县级医院每月通过上报各种相关数据到临床路径质量控制中心,便于及时统计分析数据,汇总结果上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以便进一步改善工作。各县新农合经办机构应给予支持和配合,提供相关数据,共同协作,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七)开展宣传培训
1.省级培训。由省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指导中心负责实施,以组织培训班的形式,对市、县临床路径管理专家进行师资培训,充分利用临床路径管理创建示范县医院试点成果和成熟经验,对实施过程的重点环节或带有普遍倾向问题进行专题培训。省级培训视情况采取集中培训、划区培训或现场培训,视频培训等。
2.市级培训。由市专家组负责实施,主要针对临床路径进展缓慢的重点环节和问题,进行专题培训或现场培训。
3.医院培训。由医院专家组负责实施,结合医院实际,以临床路径实施意义、医院管理模式转变、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和HIS系统中临床路径模块的使用为重点,持续开展培训。医院培训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进行集中培训。
(八)督导检查评估
市、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每月组织对辖区内实施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了解临床路径工作进展情况,对临床路径管理的质量、效率和费用等指标进行评价,督查结果全市通报并上报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并抄送省县级公立医院管理指导中心。
省卫生计生委每季度组织一次督导检查,由省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指导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全面督导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展,对各项临床路径管理、质量、效率和费用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督查结果全省通报。每年进行工作总结,并对全年四个季度总分前6名的医院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考核评价体系见附件4。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为、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药费用的有效抓手,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省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工作。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实施临床路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按照我委工作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做好工作评估,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落实责任,务求实效。各实施临床路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选择本院有代表性的专业和病种,并按照我委下发的100个病种临床路径制定详细的试点方案,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并严格落实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实施过程中,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实施临床路径单位要加强对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确保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各实施临床路径单位要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加强交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及时研究解决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研究建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制度和工作长效机制积累宝贵经验。
附件:
1.安徽省县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2.安徽省县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医院名单 3.安徽省县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推进计划 4.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