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质量改进的原则及方法
浅析质量改进的原则及方法
产品质量是经济工作的首要问题。提高产品质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质量改进则是在企业内所采用的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及效率的各种措施。实施这些措施的核心是降低在设计、制造、销售、使用等形成质量的全过程的质量损失,使用权之突破现有质量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各企业针对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开展质量改进是很必要的。
一、质量改进的基本原则
第一,要明确质量改进的目的,质量改进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对形成质量的过程及支持过程的工作质量进行改进,使各种过程更具有效性并获得更高的效率。质量改进不仅针对具体的产品、特定的过程或者某一技术工艺标准,还要使企业质量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质量改进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更主要的是指从市场调研、设计、制造、销售到服务一系列质量活动中所做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第二,主动寻求质量改进机遇。质量改进工作应致力于经常寻求改进机会,而不只是等待问题暴露再抓住机遇,要主动出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消除或减少问题的产生。质量改进是企业的动行为,而不是政府或客户强制要求。
第三,要创造持续质量改进的工作环境。企业领导要有求真务实,敢于负责的工作作风,职工要有敬业与创新精神;企业内要创造公开交流,互相合作和尊重个人的环境;要规定明确的质量改进目标,对此成就给予认可与鼓励。
第四,以经济效果衡量质量改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质量改进项目通常使于对质量损失的度量或与同类产品占领地位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即减少质量损失。创造更高的质量效益是质量改进的出发点,这一点必须在企业中形成共识。同时应继续选择和实施新的质量改进项目。
二、掌握了质量改进的基本原则后就要研究其改进的方法,而其前提是更好的要求我们如何能加强质量改进的管理
质量改进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并对其成效进行评估和评审。
1.质量改进的组织形式要符合实效,具有实效。具体工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在企业内部纵向分层寻求质量改进的机会。二是横向在跨部门中寻求质量改进机会。要制定总的方针、策略、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确定为满足纵横两个方面进行质量改进的需要和实现目标而配备资源的方法;明确质量改进的职责分工和接口处的联接职能;鼓励全员参加质量改进活动,并主动进行协调。
2.质量改进计划是企业经营计划的一部分,应在经营计划范围内制订的质量改进计划。制定的计划和目标应注明最主要的质量损失,并在各职能部门和各级人员中展开。质量改进计划的重点是发现新的机会和改进工作进展不佳的区域,即针对各部门管理评审的结果或客观反馈,及时准确的改进计划。
3.要正确评估质量改进的成效。质量改进的其成效如何,不能凭某个人主观认定,而应有符合自身工作性质并由合适的评估机构进行测量评估。测量评估对象主要涉及到与顾客满意度、过程效率和社会效益等有关的质量损失。满意度可以从市场调查中得出。过程效率可以从内部人力、材料、资金的利用率等方面考虑。社会效益则从对资源消耗及对环境影响力方面考虑。测量和评估的结果是变化的,所以只有通过统计分析才能体现测量评估结果反映的趋势。
4.要对质量改进活动进行评审。为保证质量改进组织有效地发挥作用,计划全面落实、测量、结果准确而客观,企业各级人员应定期对质量改进活动进行评审,在评审中一旦发现不符合即定要求,则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三、质量改进的方法
质量改进运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理论,可分8个实施步骤。
1.动员全体职工,积极参与各个层次的质量改进工作。
2.制订计划,明确职责,保证资源。
3.调查原因,详细收集有关资料。
4.正确分析资料,确定因果关系。
5.针对相应的原因,制订预防或纠正措施,付诸实施。
6.及时评估确认成果,对无效或不力措施加以强化。
7.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果。
8.选择新的目标持续改进。□
(编辑/李舶)
第二篇:改进实习方法提高实习质量
改进实习方法提高实习质量
石油大学(华东)马海生
摘要没有理论知识的实习是盲目的学习,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实习时的盲目性。在理论上我们采取“够用”的原则并且紧密联系实习,注重当天理论当天“消化”,理论课与现场课相结合。
关键词实习方法实习质量现场课
改革、开放、入世、奔小康的大潮正不断地冲击着社会的各行各业,现代化的发展、建设正流露出对各种人才的渴求。据统计,我国的高级技工、技师的缺口巨大,培养具有高级技能的高级蓝领,已变得迫在眉睫。而这些人才的来源,主要靠高等院校的培养和输送。对于高等工科院校的毕业生“高分低能”、“缺乏动手能力”、“在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等问题,近几年虽然有所改观,但仍不是很理想。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这不仅与学生在校期间重理论、轻实践有关,而且还与金工实习的质量联系密切。众所周知,金工实习是实践教学的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金工实习,不仅能掌握一些机械加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作风的培养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提高金工实习的质量,是保证毕业生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下面结合我们金工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谈一谈我们在指导车工实习时的一些方法和实习指导教师的一些体会。
1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课与现场课相结合到实习基地来学习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大一或大二的新同学,可以这么说他们 不仅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还缺乏必要的实习理论知识。没有理论知识的实习时盲目的实习,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实习时的盲目性,为不造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我们给学生安排的第一堂课是理论课,先让学生对车削的基本知识和车床的结构及传动系统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上利用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想认识车床,想操作,想进入实习车间进行实习的迫切愿望充分的调动起来。
在实习中我们发现,进入实习车间之前,先对学生进行有关金属车削知识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要把握住一个“度”,为防止实习课“理论化”,不然就得不偿失了。为此,在理论上我们采取“够用”的原则并且紧密联系实习,注重当天理论当天“消化”。所以理论课一结束,就马上投入到实习车间进行实习,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习中去,让学生在实习中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外经过实践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例如:学习车工首先要能够熟练的操作车床,而后才能进一步在车床上加工零件,在实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在开着车床的时候,不能调转速?为什么车削工件的时候,主轴正转?能不能反转?在车外圆的时候,中拖板明明按照测量的攻坚尺寸进到了格数,为什么有时车出来的外圆直径却小了?工件装在车床上测量时合格,卸下来后再测量反而成了废品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基本的撤销知识是不行的。另外实习的重点是能够让学生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科学地分析这些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最终能够独立地
解决问题和独立的操作车床加工出合格的零件。锻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实习质量,车工实习现场课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实习的初期,现场课变得更加重要。因为现场课有别于其他理论课,所以在现场课的内容上采取“少而精,并紧紧围绕着实际操作的内容来讲解”的原则。这样不仅减少讲解时间,增加了学生实际动手的时间,而且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际操作。
2注重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学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努力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这就要求自己平时多注意自身的职 业道德修养;注重自身各方面才能的培养;注意和学生交流感情,沟通思想;以身作则,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二,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表扬。当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或表现较好时,就及时给予表扬,必要时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例如,在学生加工工件时,抽检一下他们加工的零件,加工得好的,给予表扬;加工得不理想的,说一些鼓励的话,并帮助找一下原因;在看到有些学生精神不佳的时候,主动向前询问是不是感冒了,哪里不舒服,说一些关心的话等等。不失时机的适当的表扬学生、关心学生,能激励学生向更高、更新的目标奋进。
第三,注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批评。因为恰当的批评能使学生及时认识并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恰当的批评往往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和实习指导老师之间产生隔阂。因此在批评时,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要随便批评学生。
二、批评要有诚意。
三、批评要真实。
四、批评要以帮助学生为目的。并且切忌:
一、对学生大发雷霆或以势压人。
二、讽刺、挖苦学生,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例如,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可以问他:假如你以很浓厚的兴趣跟一位朋友聊天,而这位朋友置之不理,那你是什么感觉呢?用这种批评方式要比直接训斥来得好。再如,对于不穿工作服的学生,可以对他说:这么评论干净的衣服,如果沾上机油那多可惜呀,还是把工作服换上吧。总之,批评必须富有感情和诚恳、帮助之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3严律于己、以身作则加强自我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是实习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者,是技能技巧的传授者,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自觉执行者,是树立优秀的思想品质及职业道德的引路人。总之,其岗位职责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深刻,对金工实习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实习指导教师,起码应从“一个基础,三个环节”入手。狠抓“一个基础”就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准备课题教案,包括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与示范,授课前要准备好“一图三表”(即:零件图、实习计划表、课时分配表、考核部分表)。强化“三个环节”就是强化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入门指导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在讲台上力求口齿清楚、讲课层次分明、表达准确、板书整洁、演示规范。巡回指导在于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给予及时的纠正,约占实习教学的三分之二,它对教学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习车间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耐心地指导学生,勤于示范,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结束指导旨在总结一天或全过程教学情况,在总结时分析问题要切中要害,找到差距和努力的目标,有效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作为金工实习的指导老师,不能只满足于为学生传授传统的加工工艺和操作技能,更应该及时地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内容传授给学生,以开拓他们的眼界,并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的热情。除此之外,指导老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课程设置情况,把金工实习和学生学习的有关课程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指导实习时,多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实习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认识到金工实习并不是学工劳动,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课堂,这一点十分重要。那种认为理论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任务,和金工实习没有关系,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看法。因为在金工实习中,不论是设备的性能,还是工作原理,都能涉及到一些理论知识,如果指导老师能在示范操作的同时,对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并受到学生的欢迎。即除了要有比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一些和金工实习结合比较密切的理论知识,以满足实现教学的要求。
令一方面:把语言修养及口才训练和金工实习的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备课时潜心研究和正确编写教案,力求语言、词汇符合语法规律。坚持在实践中认真总结,注重词汇的积累和灵活表达,让多种词汇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语言生动、活泼起来。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用不同语言来表明同一种意思,学生听起来就不会感到语言枯燥乏味,从而也就会带起生动活泼的学生气氛来。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在讲话中要力求做到表情生动、表达流利、词汇丰富、神态幽默,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维。
总之,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习指导老师的自身素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才能达到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
第三篇:改进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质量
改进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方法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审计任务不断加大,审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新时期,审计方法是否魘确,显得尤为重要。
一、审计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尽管我们的审计方法在一些方而有所改进,如审计前制定方案,审计中确定工作重点,审计后实行三级复核一会审定等,但总体上还达不到审计设定的目标。
(一)审计方法创新不够。如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的主要方法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同,审出的问题基本相似,审计评价也很单调,责任划分也较含糊,从而不能真正体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要求。重点投资项目审计中,也没有脱离单一的套定额、核预算的传统方法,揭示的问题主要是核减资金多少量,而项目组织及程序,项目质量及效益却往往被忽视。市本级财政预决算执行审计,总体是好的,但对预算执行的全局性综合判断不多,理性分析不足,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宏观指导作用不明显。市对县财政审计多年一个模式,创新性不大,对政府的参考作用十分有限。行业审计、受权审计、指令审计等,均在方法上无明显特色。
(二)审前调查不够。不少审计项目不搞审前调查,仓促上阵,盲目实施:重大审计项目目的不明确,实施方案简单粗糙,最终不能很好地揭示被审行业的主要矛盾: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欠缺,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既不会使用审计软件,又不潜研网络技术,只会用电脑打字,审计效率多年提高不大,审计资源造成一定浪费。
二、对改进审计方法的一些探讨
结合近西年实践,就改进审计方法问题,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坚持和完善整合资源审计方法。整合资源审计,就是把所有科室根据项目情况,统一编组,集中实施审计。这样做,有利于统一方案,一把尺子量到底;有利于集中力量,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大审计项目;有利于审深审透,揭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区别情况,统一处理;有利于形成氛围,落实整改。近两年,我们对30个部门预算执行、10大钻采公司、各县的环保专项资金、13个市、县(区)退耕还林及农业综合开发、国土资源,交通系统及党委换届较集中的县(区)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都采取了整合资源审计,总审计金额达20多亿元,从而开辟了延安市市计工作的新局面。
(二)坚持和完善同城报送审计制度,自2005年实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制度以来,我们对市区的所有单位均要求报送审计。实践证明,同城全部实行报送审计,首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降低了费用,减少了审计成本:第三,彻底截断了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促进了审计廉政建设;第四,便于检查督促,保证了质量。为了保证报送审计,近两年,我们先后完善了一些规章制度,改造调整了办公楼和办公室,开办了机关食堂,装备了自动化办公系统,目前还在争取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近两年来,全市同城报送审计达110个项目,占到完成审计项目的66%。
(三)逐步加大审前调查力度。从去年开始,我们适度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审前调查。特别是重大审计项目,安排足够的调查时间,用以进行重要性和风险评估,以便完善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一些较大的审计项目,特别是整合资源审计项目,通过充分的市前调查,完善了审计方案,突出了审计重点,审计效果较为明显。
坚强中前调查,关键是制定审前调查目录,提出调查内容和重点,保证调查时间,调查后作山重要性和风险评判,然后制定出比较完善、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调查前必须进行统一培训,制定出的方案必须经主管领导审查或有关会议研究,并对审定的方案进行备案和归档。
(四)强化审计调查项目的效能。审计调查项目和正常审计项目同等重要。正常审计项目是从微观方面揭示问题,调查项目是从宏观方面揭示问题;正常审计项目多是从具体工作人员操作中找毛病,调查项目则是从领导决策方面找问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调查项目要比正常审计项目重要。这样说并不是审计调查项目可以取代正常审计项目,而是说它们在功能上各有千秋。我们在每年的计划安排中,都适度安排一定数量的审计调查项目,以提高我们审计的总体能动性和影响力。近两年结合审计计划安排,我们先后安排12项审计调查项目,分别向市政府和省审计厅写山综合分析报告,起到一定参谋作用,要搞好审计调查项目,也不是简单安排几个题目就行,而是要确定重点领域或社会关注的领域认真研究,制定方案,搞好实施前的培训。
(五)加大审计综合分析力度。综合分析,在审计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较小项目,审计后要进行一定综合分析,做出比较恰当的评价。写入审计报告;另一种是对较大项目,审计结束后必须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分析,作出专门的评价或全面的综合分析报告。特别是对行业审计和较大的整合资源审计,实施前特别要制定综合分析性的提纲,实施后要落实专人进行汇总情况,组织专门编写班子,提交专门的项目综合分析报告。较大项目的综合分析报告应当经过有关会议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我们在审计综合性分析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受益非浅。
(六)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路子,当前,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方法和目的,越来越被各级审计机关所重视。绩效审计不同于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而是比财政財务收支审计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审计。绩效审计适合于政府投资项目、重大固定资产投资、涉及群众百姓的专项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搞好绩效审计,关键是作好前期准备工作,即要做详细的审前调查,制定详细的审计方案,确定工作重点,抽调足够的力量,有分有合,认真完成。对绩效审计我们正在安排试点,积极探索,争取走出一条全新的绩效审计路子来,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篇:质量改进
第一节质量改进的概念及意义
一、质量改进的概念
质量改进是为向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
(一)定义的区别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二)实现手段的区别
质量改进是通过不断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来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检验、试验、调整和配备必要的资源,使产品质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三)两者的联系
质量控制的重点是防止差错或问题的发生,充分发挥现有的能力;
质量改进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保证能力,使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在控制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水平。
二、质量改进的必要性
(1)在我们使用的现有技术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2)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加对一系列因果关系的了解。(3)技术再先进,方法不当、程序不对也无法实现预期目的。
三、质量改进的重要性
(1)质量改进具有很高的投资收益率。
(2)可以促进新产品开发,改进产品性能,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
(3)通过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和技术力量,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
(4)提高产品制造质量,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5)通过提高产品的适用性,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有利于发挥企业各部门的质量职能,提高工作质量,为产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第二节质量改进的过程、步骤和内容
一、质量改进的应用范围
质量改进,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企业内部来看,质量改进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所有过程。
二、质量改进的基本过程——PDCA循环
(一)PDCA循环的内容
第一阶段是策划阶段,即P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即D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按照P阶段所制定的计划去执行。第三阶段是检查阶段,即C阶段。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成果。
第四阶段是处置阶段,即A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形成标准;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认真地总结。对于这次循环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要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加以解决。
(二)PDCA循环的特点:(1)完整的循环(2)逐步上升的循环(3)大环套小环
三、质量改进的步骤、内容及注意事项 四阶段、七步骤 质量改进的步骤为:
(1)选择课题。(2)掌握现状。(3)分析问题原因。
(4)拟定对策并实施。(5)确认效果。(6)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7)总结。
(一)选择课题
1.活动内容
(1)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比其他问题重要。(2)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到目前为止的情况是怎样的。
(3)将不尽如人意的结果用具体的语言表示出来,有什么损失,并具体说明希望改进到什么程度。
(4)选定课题和目标值。如果课题过大,可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逐一改进解决。(5)正式选定任务负责人。若是改进小组就确定组长和组员。(6)如有必要,对改进活动的费用做出预算。(7)拟定改进活动的时间表,初步制定改进计划。2.注意事项
(1)从众多的问题中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说明其理由。(2)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必须向有关人员说明清楚。(3)设定目标值的根据必须充分。
(4)要制定改进计划,明确解决问题的期限。
(二)掌握现状
1.活动内容
(1)抓住问题的特征。(2)要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调查。
(3)去现场收集数据中没有包含的信息。
2.注意事项
(1)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在问题内部。
(2)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调查时间、地点、种类、特征这四个方面。
(3)解决问题应尽量依照数据进行。
(三)分析问题原因
1.活动内容:(1)设立假说(选择可能的原因)。
(2)验证假说(从已设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
2.注意事项:(1)因果图是建立假说的有效工具,图中所有因素都被假设为问题的原因。(2)验证假说必须根据重新实验和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有计划地进行。
(四)拟定对策并实施
1.活动内容
(1)将现象的排除(应急对策)与原因的排除(永久对策)严格区分开。
(2)采取对策后,尽量不要引起副作用。
(3)先准备好若干对策方案,调查各自利弊。
2.注意事项
(1)对策有两种,一种是去除现象(应急对策),另一种是消除引起结果的原因,防止再发生(永久对策)。
(2)采取对策后,常会引起别的问题。为此,必须从多种角度对措施、对策进行彻底而广泛的评价。
(3)采取对策时,有关人员必须通力合作。
(五)确认效果
1.活动内容
(1)使用同一种图表进行比较。
(2)降低不合格品率或降低成本,要将特性值换算成金额。
2.注意事项
(1)本阶段应确认在何种程度上做到了防止质量问题的再发生。(2)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质量改进的成果换算成金额是重要的。
(3)采取对策后没有出现预期结果时,应确认是否严格按照计划实施的对策
(六)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
1.活动内容
(1)再次确认5W1H(人、机、料、法、测、环)。
(2)进行有关标准的准备及宣贯。
(3)实施教育培训。
(4)建立保证严格遵守标准的质量责任制。2.注意事项
(1)没有标准,问题会再次发生。
(2)没有明确的标准,新来的员工在作业中很容易出现以前同样的问题。
(七)总结
1.活动内容(1)找出遗留问题。
(2)考虑解决这些问题后下一步该怎么做。
(3)总结本次质量改进活动过程中,哪些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哪些尚未解决。2.注意事项
(1)质量改进活动要长期持久地开展下去。
(2)应制定解决遗留问题的下一步行动方案和初步计划。第三节质量改进的组织与推进
一、质量改进的组织形式
质量改进的组织形式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这主要取决于改进项目的规模。表3.3-1说明了质量改进的组织形式。质量改进的组织形式
实 例1.降低汽车故障率指导组织诊断组织正式的可靠性工程部正式的质量控制工程部工厂经理一名质量控制工程师QC小组正式的可靠性委员会经理加一名顾问的2.降低铸件废品损失正式会议3.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工厂经理4.改进地毯毛条重量的均匀部门经理加一名顾性问5.减少收音机的总装不合格QC小组
二、质量改进的组织:
(一)质量委员会
(二)质量改进团队
三、持续的质量改进
(一)使质量改进制度化
(二)上层管理者不宜下放的职责
(三)检查:1.检查结果2.检查的内容3.成绩评定
(四)表彰
(五)报酬
(六)培训
第四节质量改进活动的两种基本途径
一、企业跨部门人员参与的改进(1)确定改进项目的目标和框架;
(2)对现有的过程进行分析并认清变革的机会;(3)策划改进过程;(4)实施改进;
(5)对过程的改进进行验证和确认;(6)对已完成的改进做出评价。
二、由企业各部门内部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的持续改进 第五节质量改进常用的七种工具
一、因果图
(一)因果图的概念
所谓因果图,称特性要因图,是一种用于分析质量特性(结果)与可能影响质量特性的因素(原因)的一种工具。如图3.5-1所示。
(二)因果图的绘制
1.因果图示例
2.利用逻辑推理法绘制因果图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质量特性(结果)。
第二步,将质量特性写在纸的右侧,列出影响结果的主要原因作为大骨,也用方框框上。
第三步,列出影响大骨(主要原因)的原因,作为中骨;接着,用小骨列出影响中骨的第三层次的原因,如此类推。
第四步,根据对质量特性影响的重要程度,认为对质量特性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标出来。
第五步,因果图上记录必要的有关信息。3.利用发散整理法绘制因果图的步骤 第一步,选题,确定质量特性。
第二步,尽可能找出所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因素。
第三步,找出各原因之间的关系,在因果图上以因果关系箭头联接起来。
第四步,根据对结果影响的重要程度,认为对结果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标出来。
第五步,在因果图上标上必要的信息
(三)因果图的注意事项 1.绘制因果图的注意事项(1)确定原因时应通过大家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以免疏漏。(2)确定原因,应尽可能具体。
(3)有多少质量特性,就要绘制多少张因果图。(4)验证。
2.使用因果图的注意事项
(1)在数据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每个因素的重要性。(2)因果图使用时要不断加以改进。
二、排列图
(1)排列图的概念
质量问题是以质量损失(不合格项目和成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损失往往是由几种不合格引起的,这几种不合格又是少数原因引起的。因此,一旦明确了这些“关键的少数”,就可消除这些原因,避免由此所引起的大量损失。用排列图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
排列图是为了对发生频次从最高到最低的项目进行排列而采用的简单图示技术。(2)制作排列图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以及如何收 集数据。
第二步,设计一张数据记录表。第三步,将数据填入表中,并合计。第四步,制作排列图用数据表。
第五步,按数量从大到小顺序,将数据填入数据表中。
第六步,画两根纵轴和一根横轴,左边纵轴,标上件数(频数)的刻度,最大刻度为总件数(总频数);右边纵轴,标上比率(频率)的刻度,最大刻度为100%。左边总频数的刻度与右边总频率的刻度(100%)高度相等。第七步,在横轴上按频数大小画出矩形。
第八步,在每个直方柱右侧上方,标上累计值(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百分数),描点,用实线连接,累计频数折线(巴雷特曲线)。
第九步,在图上记入有关必要事项。
(三)排列图的分类 1.分析现象用排列图
这种排列图与以下不良结果有关,用来发现主要问题。
1.质量:不合格、故障、顾客抱怨、退货、维修等;
2.成本:损失总数、费用等;
3.交货期:存货短缺、付款违约、交货期拖延等;
4.安全:发生事故、出现差错等。2.分析原因用排列图
这种排列图与过程因素有关,用来发现主要问题。
(1)操作者:班次、组别、年龄、经验、熟练情况以及个人本身因素;(2)机器:机器、设备、工具、模具、仪器;(3)原材料:制造商、工厂、批次、种类;
(4)作业方法:作业环境、工序先后、作业安排、作业方法。
(四)排列图的注意事项 1.制作排列图的注意要点 2.使用排列图的注意要点
(五)排列图和因果图结合使用(1)选题
(2)分析和对策(3)改进的效果
图8.5-4 尺寸不合格的因果图
图8.5-4 不合格项目排列图
图8.5-6 改进前后不合格项目排列图比较
三、直方图
(一)直方图的概念
直方图法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将从样本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后,用一系列等宽的矩形来表示数据。
(二)直方图的作图步骤
表8.5-3
原始数据x
第一步,收集数据 第二步,求极差R
在原始数据中找出最大值xmax和最小值xmin,计算二者的差值。R=xmax-xmin
第三步,确定分组的组数和组距
第四步,确定各组界限 第五步,制作频数分布表
第六步,画直方图
第七步,在直方图的空白区域,记上有关数据的资料,如收集数据的时间、数据个数n、平均值、标准差s等等。
图8.5-7 直方图
(三)如何使用直方图
1.直方图的常见类型
图8.5-8 直方图的常见类型(1)标准型(对称型)。以平均值左右对称。
(2)锯齿型。分组过多,测量方法有问题或读错测量数据。(3)偏峰型。形状不对称,由于心理因素。(4)陡壁型。直方图不对称。工序能力不足。(5)平顶型。当几种平均值不同的分布混在一起。
(6)双峰型。有两种不同的平均值相差大的分布混在一起时。(7)孤岛型。夹杂了其他分布的少量数据。2.直方图与公差限的比较
图8.5-9 直方图和公差限
(1)当直方图符合公差要求时:
(a)现在的状况不需要调整,因为直方图充分满足公差要求。
(b)直方图能满足公差要求,但不充分。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减少波动。
四、调查表
收集数据的根本点是数据要清楚地反映现状。收集数据时,方法要简单,数据处理要方便。
调查表是用来检查有关项目的表格,一般是事先印制好的(当然也可临时制作),用来收集数据。一是收集数据比较容易;二是数据使用、处理起来也比较方便。
(一)工序分布调查表
(二)不合格项调查表
(三)不合格位置调查表 表8.5-7
砂眼位置调查表
2.不合格位置矩阵
(四)不合格原因调查表
表8.5-8
不合格原因调查表
五、分层法
(一)分层法的概念
分层法是根据数据产生的特征(如:何人、何处、何种方法、何种设备等)将数据划分成若干组的方法。石川馨先生曾多次强调“不分层就不能搞质量管理。”
(二)分层法的作法
通过分层可以获得对整体进行剖析的有关信息。运用有关产品的技术知识和经验进行正确分层。
所谓分层适当,是指数据分层以后,同一层次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层与层之间差异能尽可能比较明显,否则,就起不到分层归类的作用。1.按操作者或作业方法分层 2.按机器设备分层 3.按原料分层 4.按时间分层
5.按作业环境状况分层
(三)分层法的应用步骤(1)收集数据;
(2)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分层标志;(3)分层;(4)按层归类;
(5)画分层直方图或其他统计图表,进一步分析。
(四)分层法实例
表8.5-9
画包重要记录表
直方图
变量:面包重量(克)样本数 160 最小值 194.1 最大值 221.8平均值 207.7 标准偏差 5.0
直方图
变量:面包重量(克)分层:机器 样本数 80平均值 204.9 标准偏差 4.6
样本数 80平均值 210.5 标准偏差 3.6 直方图
变量:面包重量(克)分层:烤箱
样本数 80平均值 208.0 标准偏差 4.8
样本数 80平均值 207.4 标准偏差 5.2六、散布图
在质量改进活动中,常常要分析研究两个相应变量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例如,产品加工前后的尺寸,产品的硬度和强度,热处理时的淬火温度与工作温度等都是对应的两个变量,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关系,可以用散布图来进行研究。散布图的作法就是把由实施或观测得到的统计资料用点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来,根据散布图,这可以为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散布图主要是通过点阵的排布,发现其中的排布规律或特征,从而,为把握质量问题的现状,设定改进目标,确定因果关系,验证改进的效果等若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七、控制图
控制图最早是由美国贝尔试验室的工程师W.A.休哈特于1924年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发现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异常波动,这种波动有别于由偶然因素引起的偶然波动。控制图是由一条中心线、两条控制限(位于中心线的上下方)和描在图上代表特性值的点组成。如果这些点在控制限以内,而且也没有异常的链,就认为过程受控,过程无异常波动。如果有点落在控制限以外,或点呈现异常的链,就可以判定为过程不受控,过程存在异常波动。第六节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
一、QC小组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一)QC小组的概念
QC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QC小组与行政班组的主要不同点在于:(1)组织的原则不同。(2)活动的目的不同。(3)活动的方式不同。
(二)QC小组的特点 QC小组有以下几个特点:(1)明显的自主性。(2)广泛的群众性。(3)高度的民主性。(4)严密的科学性。
(三)QC小组的分类 1.现场型QC小组 2.攻关型QC小组 3.管理型QC小组 4.服务型QC小组
(四)QC小组活动的宗旨
(1)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
二、QC小组活动的过程
(一)组成小组
(1)QC小组组长要由小组成员自 己选举,也可以轮流担当。
(2)小组成员要控制在10名以内。(3)给小组命名。
(二)选题
(1)QC小组开展的方法。(2)现场身边的问题。(3)现场感到困难的难题。(4)现场以外的问题。
(三)QC小组内部的例会
(四)QC小组选题的登记
(五)课题完成
(六)成果发表
第五篇:质量改进
1、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毛组质量要求的能力。主要是消除系统性问题。
2、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是消除偶发性问题。
3、质量改进与质量突破的关系:
(1)质量突破与质量改进的目的相同;
(2)质量突破是质量改进的结果;
(3)质量改进侧重过程,质量突破侧重结果。
4、质量改进的意义:
(1)质量改进具有最高的投资收益率。
(2)可以促进新产品开发,改进产品性能,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
(3)通过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和技术力量,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
(4)可以提高产品的制造质量,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
(5)通过提高产品的适用性,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有利于发挥企业个部门的质量职能,提高工作质量,为产品质量提供强有利的保证。
5、持续开展质量改进要作好的工作:
(1)质量改进制度化;
(2)明确上层管理者不应下放的职权;
(3)检查;
(4)表彰;
(5)报酬;
(6)培训。
6、质量改进的七个步骤:
(1)明确问题
(2)掌握现状
(3)分析问题的原因
(4)拟定对策并实施
(5)确认效果
(6)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
(7)总结
7、质量改进步骤的活动内容:
明确问题的活动内容:
(1)明确所有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比其他问题重要;
(2)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到目前为止的情况是怎样的;
(3)将不尽人意的结果用具体的语言表现出来,有什么损失,并具体说明希望改进到什么程度;
(4)选定课题和目标值;
(5)正式选定任务负责人;
(6)对改进活动的费用做出预算;
(7)拟定改进活动的时间表。
掌握现状的活动内容:
(1)为抓住问题的特性,需要调查四个要点,即:时间、地点、种类、特征;
(2)为找出结果的波动,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调查;
(3)去现场收集数据中没有包含的信息。
分析问题的原因的活动内容:
(1)设立假说(选择可能的原因)(使用因果图)。
(2)验证假说(从已设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排列图、相关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日本质量管理专家谷津进对几个阶段的描述:提出问题→调查实情→整理原因→验证假说→制定对策。
拟定对策并实施:
(1)必须将现象的排除与将原因的排除严格区分开;
(2)采取措施后,尽量不要引起其他的质量问题,如果产生了副作用,应考虑换一种对策或消除副作用;
(3)先准备好若干对策方案,调查各自利弊,选择搀假者都能接收的方案。
确认效果的的活动内容:
(1)使用同一种图表将对策实施前后的不合格品率进行比较;
(2)将效果换算成金额,并与目标值比较;
(3)如果有其他效果,不管大小都可列出来。
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的活动内容:
(1)为改进工作,应再次确认5W1H的内容,即WHAT、WHY、WHO、WHERE、WHEN、HOW。
(2)进行有关标准的准备及传达;
(3)实施教育培训;
(4)建立保证严格遵守标准的质量责任制。
总结的活动内容:
(1)找出遗留问题;
(2)考虑解决这些问题下一不该怎么做;
(3)总结本次降低不合格品率的过程中,那些问题得到解决,那些问题尚未解决。
8、质量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1)制定质量改进方针
(2)参与质量改进,将工资及奖励制度与改进成绩挂钩;
(3)为质量改进团队提供资源;
(4)对主要的质量改进成绩进行评估,并给予公开认可。
9、质量改进组长的职责:
(1)保证会议准时开始结束;
(2)做好会议日程、备忘录、报告等准备工作和公布;
(3)与质量委员会保持联系;
(4)编制质量改进报告。
10、成员的职责:
(1)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纠正措施建议;
(2)对其他团对成员提出的原因和纠正措施,提出建设性质疑;
(3)解决质量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
(4)将纠正和预防措施标准化;
(5)准时参加团队的各项活动。
11、质量改进的障碍:
(1)对质量水平错误的认识;
(2)对失败缺乏正确的认识;
(3)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的错误的认识;
(4)对权利下放错误的理解
(5)员工的顾虑;
12、上层管理者不宜下放的职责:
(1)参与质量委员会的工作;
(2)批准质量方针和目标;
(3)提供资源;
(4)予以表彰;
(5)修改工资及奖励制度。
13、生产工人参与质量改进的必要性:
(1)质量改进本身的客观要求;
(2)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3)企业文化的要求;
(4)企业本身的要求。
14、头脑风暴法——又称畅谈法、集思法,它是采用会议的方式,引导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围绕某个中心议题,广开言路,激发灵感,在自己头脑中掀起风暴,毫无忌惮、畅所欲言的发表独自见解的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5、头脑风暴法的用途:可以用来识别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还可以用来识别潜在的质量改进机会,画因果图、树图、亲和图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16、头脑风暴法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引发和产生创造思维阶段;整理阶段。
17、系统图——是把要实现的目的与需要采取的措施系统展开,明确重点,找出最佳措施。
18、系统图的分类:一类是把组成事项的展开为目的——手段的关系,称为“构成因素展开型”;另一类是把解决问题和达到目的、目标和手段、措施加以系统的展开,称为“措施展开型”。
19、系统图的主要用途:
(1)新产品研制过程中设计质量的展开;
(2)制定质量保证计划,对质量保证活动进行展开;
(3)与因果图结合使用;
(4)目标、方针、实施事项的展开;
(5)明确部门职能、管理职能;
(6)对解决企业有关质量、成本、交货期等问题的创意的展开。
20、绘制系统图的步骤:
(1)确定具体的目的或目标
(2)提出手段和措施
(3)进行评价
(4)绘制手段、措施卡片
(5)形成目标手段的系统展开图
(6)确认目标能否充分的实现
(7)制定实施计划
21、PDPC法——也称过程决策程序图法,是运筹学中的一种方法,其工具就是PDPC图。是指为完成某个任务和达到某个目标,在制定行动计划或进行方案设计时,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和结果,并相应的提出多种应变计划的一种方法。
22、PDPC法的特征:
(1)PDPC法不是从局部,而是从全局、整体掌握系统的状态,因而可作全局性判断;
(2)可按时间先后顺序掌握系统的进展情况;
(3)可密切注意系统进程的动向,能列出“非理想状态”,在追踪系统运转时,也能掌握产生非理想状态的原因;
(4)情况及时,计划措施可被不断的补充、修订。
23、使用PDPC法的步骤:
(1)召集所有有关的人员讨论所要解决的课题;
(2)从自由讨论中提出达到理想状态的手段、措施。
(3)对提出的手段和措施,要列举出预测的结果,以及提出的措施方案行不通或难以实施时,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4)将各研究措施按紧迫程度、所需工时、实施的可能行及易难程度进行分类,特别时对当前要着手的措施,应根据预测结果,明确应首先做什么,并用箭条向理想的状态方向连接起来;
(5)进而,决定各项措施实施的先后顺序,从一条线路得到的情报,要研究其对其他线路是否有影响;
(6)落实实施负责人及实施期限;
(7)不断修订PDPC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