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税收法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
1、税务登记。
答: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是纳税人在开业、歇业前以及生产经营期间发生有关变动时,在法定时间内就其经营情况向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办理书面登记的一项基本制度。
2、资源税。
答:资源税从理论上讲是国家对开发、利用其境内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开发、利用资源的数量或价值征收的一种税。资源税按其性质,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大类。
3、国有资产收益。
答: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凭借资产所有权取得的各种收益的总称,既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和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狭义国有资产收益是指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
4、一般性转移支付。
答: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政资金的无偿流动,通常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资金转移,有时也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上解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资金转移,简称转移支付或财政转移支付。根据转移支付的目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转移支付,接受资金的政府可以根据其自身的苑自由使用相应的资金。
5、关税。
答:关税,是指以进出关境的货物或物品为征税对象,以其商品额作为计税依据的一种税。关税也是商品税的一种。
6、政府性基金。
答:政府性基金,在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称为“特别公课”,是政府基于特定的政策目的,或为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针对特定人或不特定人征收,并设定特定用途的一种费用。
7、财政投资。
答:财政投资是指具有财政投资权的主体将财政资金投入生产性和建设性项目以实现一定财政目的的活动。
8、国债。
答: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指中央政府基于履行公共职能等目的以自身信用为担保而依法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并按约定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的一种债。
简答
一、税法的渊源主要有哪些?
答:法的渊源,简称法源。是指由什么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因而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种法律类别。税法的渊源,就是指税收法律规范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税法有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二、税法的正式渊源
就中国而言,作为税法渊源的制定法主要有以下规范性文件: 1.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税法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6条规定,可见宪法是税法的重要渊源。2.法律和有关规范性文件。这里指的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3.行政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4.部、委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5.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条约。8.法律解释。
三、税法的非正式渊源
与正式渊源不同,税法的非正式渊源不能作为税收执行和司法的直接依据,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我国,税法的非正式渊源主要是指判例、习惯、税收通告和一般法律原则或者法理。
四、各国对于税收收入权的划分有哪几种基本方法?
答:税收收入权一般包括税收收入的设立权即税收立法权、税收征收权和税收享用权。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在税收立法权的分配问题上也有不同的制度。一般来讲,各国关于税收收入权的划分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税额分割法。(2)税率分割法。(3)税种分割法。(4)税权分割法。
五、应当办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的纳税人主要包括哪些情形?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 纳税义务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规定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1)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2)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3)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4)取得应纳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义务人,在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六、比例税率包括哪些类型?
答: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管数额大小,均采取同一比例的税率,一般适用于对流转额等征税对象课税。比例税率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单一比例税率,即对同一征税对象的所有纳税人都适用同一比例税率。
(2)差别比例税率,即对同一征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适用不同比例的征税。
(3)幅度比例税率,指税法只规定一个具有上下限的幅度税率,具体税率授权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该幅度内予以确定。
七、什么是预算决算监督?以监督主体为划分标准,预算决算监督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答:
1、预算决算监督,是指对各级政府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以及决算等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实施的监督。
2、以监督主体为划分标准,预算决算监督包括: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决算进行的监督,各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预算执行的监督,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下一级财政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以及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实行的审计监督。
八、增值税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增值税具有以下特点:(1)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和专业化协作;(2)保持税收中性,避免税收对经济运行的扭曲;(3)普遍征税,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4)实行零税率,有利于商品出口。
九、根据有关规定,税务机关在核定纳税人的应纳税款额度时,有权采用哪些方式?
答:现阶段,我国负责税款征收的主要是税务机关。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 纳税人有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或者第三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采用下列任何一种方法核定其应纳税额:(一)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者类似行业中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核定;
(二)按照营业收入或者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三)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核定;(四)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采用前款所列一种方法不足以正确核定应纳税额时,可以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定。纳税人对税务机关采取本条规定的方法核定的应纳税额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经税务机关认定后,调整应纳税额。
在实践中,具体采用的税款征收方式有: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代收代缴、代扣代缴、委托征收以及其他方式。
十、根据相关规定,税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主要包括哪些行为? 答:
一、税务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对税务机关的哪些行为拥有司法审查权,换言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税务机关的哪些行为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税务行政诉讼。
十一、税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主要包括有:
(1)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具体包括: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审批减免税和出口退税。
(2)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纳税人提交纳税保证金或者纳税担保行为。
(3)税务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具体包括以下三种行政处罚行为:罚款;销毁非法印制的发票,没收违法所得;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未缴税款或者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没收其违法所得。
(4)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
(5)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一是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存款;二是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6)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一是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扣缴税款;二是拍卖所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抵缴税款。
(7)税务机关委托扣缴义务人所作出的代扣代收税款行为。(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税务机关颁发税务登记证和发售发票,税务机关拒绝颁发、发售或者不予答复的行为。
(9)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
十二、政府采购应当贯彻哪些原则?
答:
1、政府采购,就是指国家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2、政府采购应当贯彻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1)公开透明原则,是指有关采购的法律、政策、程序和采购活动对社会公开,所有相关信息都必须公之于众。政府采购的实质是社会的公共采购,是采购机关使用公共资金进行采购,因此它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在政府采购中贯彻公开透明原则,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前提,有助于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减少和消除“暗箱操作”给国家和公民利益带来的损害,使得政府公共支出渠道更加通畅透明。
(2)公平竞争原则。公平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法则,是政府采购的基本规则。公平竞争要求在竞争的前提下公平地开展政府采购活动。首先,要将竞争机制引入采购活动中,实行优胜劣汰,让采购人通过优中选优的方式,获得价廉物美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竞争必须公平,不能设置妨碍充分竞争的不正当条件。公平竞争是指政府采购的竞争是有序竞争,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供应商,不能有歧视某些潜在的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现象,而且采购信息要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公平地披露。本法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将推进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向竞争更为充分、运行更为规范、交易更为公平的方向发展,不仅使采购人获得价格低廉、质量有保证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为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处于平等地位而确立的。公正原则要求政府采购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不得有歧视条件和行为,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干预采购活动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在评标活动中,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评标标准评定中标或成交供应商,不得存在任何主观倾向。为了实现公正,本法提出了评标委员会以及有关的小组人员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要求,要有各方面代表,而且人数必须为单数,相关人员要回避,同时规定了保护供应商合法权益及方式。这些规定都有利于实现公正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向成熟时期过渡阶段,尤其要大力推崇这一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政府采购当事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讲究信誉,兑现承诺,不得散布虚假信息,不得有欺诈、串通、隐瞒等行为,不得伪造、变造、隐匿、销毁需要依法保存的文件,不得规避法律法规,不得损害第三人的利益。本法对此以及违法后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相应规定。坚持诚实信用原则,能够增强公众对采购过程的信任。
十三、消费税所选取征税的消费产品有哪些类型?
答: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是指消费税法规定的征收消费税的消费品及消费行为的种类。
我国消费税法规定的征收消费税产品的范围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征收产品税改增值税后税负大幅度下降的产品,一种是需进行特殊税收调节的消费品。具体包括:(1)过度消费对人体健康、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品;(2)奢侈品和非生活必需品;(3)高能耗及高能耗消费品;(4)不可再生和替代的消费品;(5)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消费品。
十四、针对当前我国行政性收费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请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答:
1、行政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省以上财政部门的规定行使其管理职能,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的费用。
2、我国当前行政性收费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有:占据财政收入的比例一度较高,增长快,这种庞大的收费规模肢解了财政收入。而行政性收费缺乏法律依据,多是所谓的“红头文件”的部门和地方规范性文件。而且收费设立和实施主体混乱不规范、不透明、不合时以及我国行政性收费还存在违法侵占、挪用行政性收费资金以及对行政性收费监管不力等问题。
十五、相应的解决办法有和建议有:(1)制定《行政性收费法》。
通过立法弥补我国行政性收费立法空白,并以此规范、约束政府行政性收费行为。亦即该法制定的目的,旨在规范、约束行政性收费行为,加强对行政性收费管理,维护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2)明确行政性收费的原则。
主要包括下列原则:第一,公开原则。第二,法定原则。第三,受益者负担原则。第四,补偿原则。
(3)设立行政性收费前的听证程序。(4)明确行政性收费的设定权。(5)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此外,还应将行政性收费完全纳入预算,贯彻“收支两条线”原则。通过预算监督和审计监督,制止行政性收费资金使用中的种种违纪、违法行为。
十六、纳税人主要享有哪些权利?
答:
1、纳税人亦称纳税义务人、“课税主体”,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纳税人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知情权。纳税人自办理税务登记开始,即成为税务机关的服务对象,有权得到相应的纳税指导,包括与自身生产经营范围、性质有关的税法规定、具体税种、税率、税务会计处理、税收处罚等,为正确纳税做好必要的准备。(2)保密权。(3)税收监督权。有权监督税务职能部门依法治税行为,检举揭发贪污受贿的不法分子,以保证取之于民的税收真正用之于民。(4)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5)申请延期申报权。(6)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权。(7)申请退还多缴税款权。(8)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权。(9)委托税务代理权。(10)陈述与申辩权。(11)对未出示税务检查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拒绝检查权。(12)税收法律救济权。(13)依法要求听证的权利。(14)索取有关税收凭证的权利。
十七、什么是财政法定原则?财政法定原则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和表现?另外,请结合我国财政立法和实践情况,简要谈谈自己对财政法定原则的理解。
答:
1、财政法定原则的“法”,从形式意义上看应该仅仅指由人民代表所组成的最高权力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所谓财政“法定”,并不是说对一切财政行为都必须制定专门的法律,而只是说财政行为必须满足合法性要件,必须得到法律的明确许可或者立法机关的专门授权。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才享有财政方面的自由裁量权。
2、财政法定原则有具体的内容和表现在:
(1)财政权力(利)法定。财政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宽广的,它既包括立法机关的财政立法权,也包括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就财政事项所享有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等。它既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权力,也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权力,甚至包括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享有的财政权利。它及包括政府作为整体对财政相对人所享有的命令权、禁止权,也包括财政相对人对政府依法享有的监督权、请求权等。(2)财政义务法定。和财政权力(利)一样,财政义务种类也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情况下,财政权力(利)与财政义务相对应,一方的财政权力正好是对方的财政义务。法律所要规定的,除了财政义务种类之外,还应该包括财政义务的构成要件、具体内容、衡量标准等要素。
(3)财政程序法定。需要由法律直接规定的程序主要有财政立法程序、财政行政程序、行政监督程序和财政司法救济程序。财政立法程序主要由立法作出规定。我国目前除了征收程序、财政处罚程序、财政预算程序由法律规定外,其余部位还没有完全达到程序发达的要求。(4)财政责任法定。财政责任是监督财政主体合法履行财政权力,切实履行财政义务的外力保障机制。财政责任既可能因财政机关违反法定义务而引发,也可能因财政相对人违反法定义务而引发。财政责任的种类除了行政处分、行政处罚、行政赔偿之外,情节严重的还应承担刑事责任。
3、根据我国财政立法和实践情况,我对财政法定原则有以下理解: 我国财政立法,做到财政上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财政的法治建设,保证了我国财政的有序进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合理情况,需要改进,也有不完善、不明确的地方需要增加立法的建设。目前财税立法中存在的问题:(1)效力层级缺陷;(2)立法结构失衡;(3)规范内容失当;(4)立法技术失准;
4、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应该加强财政立法,健全财税法体系。建议如下:(1)提升效力位阶;(2)完善体系结构;(3)增补规范内容;(4)改进立法技术。(5)公开立法过程。
5、当前我国财政立法的主要任务是,深化财税改革,推进财税法制建设。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的法律框架。(2)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增强预算透明度和约束力。(3)进行结构性税制改革,形成合理的税收法律体系。(4)制定财政监督法,完善财政法律责任制度。
6、财政法定原则的“法”,从形式意义上看应该仅仅指由人民代表所组成的最高权力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所谓财政“法定”,并不是说对一切财政行为都必须制定专门的法律,而只是说财政行为必须满足合法性要件,必须得到法律的明确许可或者立法机关的专门授权。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才享有财政方面的自由裁量权。
十八、根据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有哪些类型的个人所得应当课征个人所得税?并请简要谈谈对我国目前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的看法?
答: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有以下11种类型情况应纳税个人所得税:
1、.工资、薪金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这就是说,个人取得的所得,只要是与任职、受雇有关,不管其单位的资金开支渠道或以现金、实物、有价证卷等形式支付的,都是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课税对象。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包括四个方面:
(1)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开业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城乡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及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2)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营业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
(3)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也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既个人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所得。
(4)上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去的的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税所得。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是指个人承包经营、承组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包括个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
4、劳务报酬所得。
劳物报酬所得,是指个人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象、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济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5、稿酬所得。
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纸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这里所说的“作品”,是指包括中外文字、图片、乐谱等能以图书、报刊方式出版、发表的作品;“个人作品”,包括本人的著作、翻译的作品等。个人取得遗作稿酬,应按稿酬所得项目计税。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作者将自己文字作品手稿原件或复印件公开拍卖(竞价)取得的所得,应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项目计税。
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利息是指个人的存款利息、货款利息和购买各中种债券的利息。股息,是指也称股利,是指股票持有人根据股份制公司章程规定,凭股票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投资利益。红利,也称公司(企业)分红,是指股份公司或企业根据应分配的利润按股份分配超过股息部分的利润。股份制企业以股票形式向股东个人支付股息、红利即派发红股,应以派发的股票面额为收入额计税。
8、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9、财产转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征卷、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自有财产给他人或单位而取得的所得,包括转让不动产和动产而取得的所得。对个人股票买卖取得的所得暂不征税。
10、偶然所得。
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取得的所得是非经常性的,属于各种机遇性所得。11.其他所得,即除了上述所得以外的,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决定的征税的其他所得。
(二)我对我国目前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看法如下:
1、我国个人所得税法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分类所得税制,亦称个别所得税制,是指把所得依其来源的不同分为若干类别,对不同类别的所得分别计税的所得税制度。
2、在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立法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对个人所得税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分类所得税制的立法依据在于,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项目应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承担轻重不同的税负。勤劳所得要付出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应课以较轻的所得税。投资所得是凭借其拥有的资财而获得的,所含辛苦较少,应课以较重的所得税。因此,分类所得税制的优点之一是它可以按不同性质所得,分别采用不同的税率,实行差别待遇。同时,它还可以广泛采用源泉课征法,从而即可以控制税源,又可以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税收成本。但分类所得税制亦有缺点,不仅存在所得来源日益复杂并因而会加大税收成本的问题,而且存在着有时不符合量能课税原则的问题,这些空缺需要综合所得税制来弥补。
(2)从长远的规范、科学采税来看,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分类所得税制度模式,实行向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的转化。从发展趋势看,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应采取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因为分类所得税制虽然计征方便,但不能较好地体现税收公平原则,不能有效消除纳税人负担差异;综合所得税制虽然可以消除这一差异,但又对不同收入来源实施税收歧视。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综合了上述两类税制的优点。
第二篇:财政与税收 简答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①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②不能打破垄断,尤其是自然垄断③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效应问题④不能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实现财富分配的社会公平⑤不对称信息导致逆向选择⑥经济波动
【2】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①为了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②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手段,或将相关企业合并并消除外部性③政府承担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的主要职责,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④政府消除信息不对称。
【3】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方式:(1)三种不同的资金筹集方式,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2)我国养老保险筹集模式:部分积累制。
【4】公债偿债资金的来源:①设立偿债基金②依靠财政盈余支付③通过预算列支支付④通过举借新债支付。
【5】公债的主要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控宏观经济运行④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6】预算编制的程序:①首先由国务院下达关于下一预算草案的提示,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②其次,各级地方政府按国务院规定的时间,将本级预算草案报国务院汇总③再次,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在每年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初审,在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做关于预算草案的报告,预算草案经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方能成立。
【7】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①预算管理;②财政收入管理,又包括税收管理,政府收费管理和公债管理③财政支出管理
【8】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①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②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③原体制下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④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9】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和主要效应:工具主要包括税收、财政支出、国债、财政预算等。效应:①“内在稳定器”效应②乘数效应③奖抑效应④货币效应
第三篇:财政税收法复习题
财政税收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预算法》的规定,我国实行()预算。
A.二级B.三级C.四级D.五级
2.下列法律中,明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的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3.国家凭借资产所有者身份取得的财政收入是(D)。
A.税收B.公债C.政府收费D.国有资产收益
4.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收支划分的方法通常采用()。
A.分税制B.分级包干C.包税制D.统收统支
5.我国国债的发行机关是()。
A.中国人民银行B.财政部C.商业银行D.邮政储蓄系统
6.在我国具体经理国库的机构是()。A.财政部B.中国人民银行C.各级人民政府D.国务院
7.彩票中奖者应当自开奖之日起()个自然日内,持中奖彩票到指定的地点兑奖。
A.15B.30C.45D.60 8.下列哪项表述违反《预算法》的规定。()A.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 B.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
C.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可随意改变
D.预算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
31日止
9.依据我国《预算法》的规定,负责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机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D.财政部
10.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集中收付的对象主要是()。
A.个人收支B.企业收支C.财政性收支D.信贷收支
11.根据《彩票法》的规定,负责全国的彩票监督管理工作的是()。
A.民政部B.公安部C.国务院D.体育行政部门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是由()制定的。
A.国家税务总局B.财政部C.国务院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流转税的是()。A.企业所得税B.增值税C.消费税
D.营业税
14.依据增值税的有关规定,下列行为中属于
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是()
。A.供电局销售电力产品 B.房地产开发公司销售房屋 C.房屋中介公司提供中介服务 D.饭店提供餐饮服务
15.下列项目中,应征消费税的是()。A.黄河牌卡车 B.销售使用过的小汽车 C.啤酒屋销售的自制扎啤 D.土杂商店出售的烟火鞭炮
16.2009年我国增值税实行全面“转型”指的是()。
A.由过去的生产型转为收入型 B.由过去的收入型转为消费型
C.由过去的消费型转为生产型 D.由过去的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17.下列经营者中,属于营业税纳税人的是()。
A.从事货物保管业务的单位 B.从事修理修配业的个人
C.发生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所售货物的单位 D.从事服装加工业务的个体户
18.我国税收制度按照构成方法和形式分类属于()。
A.简单型税制B.直接型税制 C.复合型税制D.间接型税制19.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采用()。A.分类征收制B.综合征收制 C.混合征收制D.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模式
20.下列所得中,免缴个人所得税的是()。A.个人保险所获得的赔偿 B.从投资管理公司取得的派息分红 C.年终加薪
D.拍卖本人文字作品原稿的收入
21.下列单位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的是()。
A.股份制企业B.外商投资企业
C.个人独资企业D.有经营所得的其他组织
22.以下应税消费品中,适用单一定额税率的有()。
A.粮食白酒B.酒精C.黄酒D.啤酒
23.我国目前税制基本上是()的税制结构。A.间接税为主B.直接税为主C.间接税与直接税复合税制D.无主体
24.下列各项中,应同时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的是()。
A.批发环节销售的卷烟
B.生产环节销售的普通护肤护发品 C.零售环节销售的金基合金首饰 D.进口环节取得外国政府捐赠的小汽车 25.下列经营者中,属于营业税纳税人的是()。
A.从事修理修配业的个人
B.发生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所售货物的单位 C.从事服装加工业务的个体户 D.从事货物保管业务的单位
26.根据先行营业税税收制度的规定,下列项目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是()。
A.境外企业将无形资产转让给境内个人使用 B.组织游客跨省旅游 C.在境内组织旅客出境旅游 D.境内企业转让境外的房产
27.下列单位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的是()。
A.股份有限公司B.个人独资企业
C.有限责任公司D.国有独资公司
28.下列实行消费税复合计税的有()A.烟丝B.卷烟C.雪茄烟D.烟叶 29.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计税依据,表述正确的是()。
A.一般贷款业务的计税依据为利差收入 B.转让股票的计税依据为卖出股票的全部收入
C.金融中间业务的计税依据为佣金的全部收入
D.融资租赁的计税依据为向承租者收取的全部价款
二、多项选择题
1.政府采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公平竞争原则B.公开透明原则
C.公正原则D.诚实信用原则E.招标采购
2.下面属于财政支出法的有()。A.财政投资法B.公债法C.财政采购法
D.财政拨款法E.财政贷款法
3.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及彩票代销者禁止下列()行为。
A.配置彩票投注专用设备
B.设置彩票销售标识,张贴警示标语 C.进行虚假性或误导性宣传 D.向未成年人销售彩票 E.以赊销或信用方式销售彩票 4.下列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有()。A.中央企业上缴利润B.增值税
C.城镇土地使用税D.关税E.消费税5.以下项目,目前使用5%税率征收营业税的有()。
A.游艺厅B.舞厅C.宾馆 D.旅行社营业额 E.铁路运输
6.下列各项中,属于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是()。
A.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 B.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
C.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一个纳税中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
D.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不居住的个人 E.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且在境内居住超过6个月不满1年的个人
7.下列关于我国税收法律级次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属于税收规章
B.《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属于税收行政法规
C.《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属于全国人大制定的税收法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
E.《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税收法律
8.下列各项中,应当征收营业税的有()。A.境外保险公司为境内的机器设备提供保险 B.境内石油公司销售位于中国境外的不动产 C.境内高科技公司将某项专利权转让给境外公司
D.境外房地产公司转让境内某宗土地的土地使用权
E.境内保险公司为境内企业出口货物提供保险
9.下列各项中,应当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A.独生子女补贴B.劳动分红C.差旅费津贴D.年终奖E.超过规定标准的午餐费
10.下列选项中,应当作为政府采购主要方式的有()。
A.询价B.邀请招标 C.争性谈判D.公开招标E.单一来源采购
11.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A.公开性B.真实性C.完整性D.统一性E.性
12.下列属于财政收入的有()。A.税收B.国债C.行政性收费D.国有企业收入E.彩票收入
13.下列属于中央政府支出范围的有()。A.地质勘探费B.援外支出C.国防费D.地方行政管理费E.民兵事业费
E.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20.下列哪些情形不适用于政府采购法
A.中央企业上缴利润B.关税C.消费税
14.下列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有()。D.城镇土地使用税E.增值税 15.企业下列哪些收入免于征收企业所得税
()。
A.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B.销售产品取得的收入 C.国债利息收入
D.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
益性投资收益 E.接受捐赠收入
16.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判定居民企业的标准有()。A.登记注册地标准 B.所得来源地标准
C.经营行为实际发生地标准
D.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 E.股东国籍地标准
17.下列各项收入,适用5%-35%的五级超
额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
A.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B.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 C.个人独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
D.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E.个人的劳动所得
18.税收是国家为了行使其职能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强制性B.无偿性C.固定性D.自愿性E.有偿性
19.下列各项中,纳税人应当自行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有()。A.年所得20万元以上的 B.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 C.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D.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A.军事采购
B.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采购
C.因严重自然灾害所实施的紧急采购 D.采购人使用国际组织贷款进行的政府采购,并就采购的具体条件同资金提供方达成协议的E.因不可抗力而实施的紧急采购21.依据征税对象的不同,我国税收可以分为
()。A.流转税B.所得税C.财产税D.资源税
E.行为税
22.按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下列行为应按“
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征收增值税的是()。A.电梯制造厂为客户安装电梯B.企业受托为另一企业加工服装
C.企业为另一企业修理锅炉
D.汽车修配厂为本厂修理汽车
E.电梯维修企业为客户维修电梯 23.下列应当征收消费税的有()。
A.农用拖拉机专用轮胎
B.农用拖拉机和汽车通用轮胎
C.子午线轮胎 D.翻新轮胎 E.啤酒屋销售的自制扎啤
三、名词解释
1.财政法现代财政法是建立在民主宪政基础上、以增进全民福利和社会发展为目标、调整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国库——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库款支拨的专门机构。分为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3.政府采购政府部门及政府机构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受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为实现其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使用公共资金获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4.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国家为了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要,主要基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合宪目的,凭借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依法取得的一切收入
5.公债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为满足公共欲望和实现其职能,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
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国家非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6.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而设计征收的税种的统称,流转额包括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
7.税率一般纳税人基本税率
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除低税率适用范围和销售个别旧货适用低税率外,一律为17%。2.低税率(13%)、零税率部出口货物 8.财政性收入 9.政府性基金 10.国家预算 11.彩票 12.增值税
四、简答题
1.财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国库的职能有哪些?
3.简述财政联邦制的特征有哪些? 4.国家设立消费税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5.简述税收与费用的区别。
6.政府性基金与行政收费的区别有哪些? 7.预算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8.税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9.流转税的特征有哪些? 10.消费税的特征有哪些?
11.某啤酒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义务人)生产甲乙两种啤酒销售,甲啤酒每吨不含增值税价格2800元,乙啤酒每吨不含增值税价格2600元,两种啤酒均另收取包装物押金300元/吨。当月销售甲啤酒200吨,乙啤酒300吨,应交纳多少消费税? 12.某非标准条包装卷烟每包25支,每条12包,不含增值税调拨价每条70元,则该卷烟每标准箱消费税额是多少?
13.某纺织厂2010年8月份纺织品销售额200万
元,化纤产品销售额300万元,该企业生产产品用于职工福利计40万元。同期从农场收购免税农产品棉花50万元,其中10万元用于非增值税产品,从化工厂购入化纤原材料100万元,购入化纤发生运输费用2万元,外购机器设备80万元。计算该纺织企业应纳增值税。
14.作家马某2007年2月初在杂志上发表一篇小说,取得稿酬3800元,自2月15日起又将该小说在晚报上连载10天,每天稿酬450元。计算马某当月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15.A国某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在2008从中国境内取得了下列所得:股息20万元、利息30万元、特许权使用费50万元,同时,该企业转让了其在中国境内的财产,转让收入为100万元,该财产的净值为80万元,请计算该企业在2008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应纳税所得额是多少?
16.某银行吸收人民币存款支付利息130万元,发放人民币贷款收取利息160万元,从境外贷入美圆贷款支付利息折合人民币100万元,发放美圆贷款收到利息折合人民币120万元,则该银行应纳多少营业税?
五、论述题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引发各种财产、收入损失,并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造成外贸出口萎缩,企业破产,失业率增长,员工减薪,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应对这场经济危机,我国采取了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扩大内需等一系列举措。结合所学的知识,就在金融危机中发挥财政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第四篇: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及简答
刑事诉讼: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
刑事诉讼法:规范刑事诉讼的法律,在我国指国家制定的规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诉讼的法律。
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负有一定诉讼义务的除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人。一般可分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两类。当事人:与案件的结局有着直接利害关系,对刑事诉讼进程发挥着较大影响作用的诉讼参与人。
其他诉讼参与人:除当事人以外,参与诉讼活动并在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参与人。
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在受理刑事案件方面的职权范围上的分工。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即立案管辖(职能管辖)和审判管辖两个部分。
立案管辖,又称职能管辖或者部门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各自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也就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之间,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权限划分。
审判管辖,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包括级别管辖、地域管辖、指定管辖、专门管辖。
自诉案件,指由被害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即不需要经过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不通过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而由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起的诉讼直接立案和审判的刑事案件。在我国有三种类型:(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回避,指与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的审判人员、检查人员和侦查人员等不得参与该案诉讼活动。有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种类。
自行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针对指控进行反驳、申辩和解释的行为。
委托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委托律师或者其他公民担任辩护人,协助其进行辩护。
指令辩护,对于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在法律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为被告人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担任其辩护人,协助被告人进行辩护。
刑诉中的代理,指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中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的诉讼活动。分为公诉案件中的代理、自诉案件中的代理和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
强制措施,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或者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法。我国强制措施由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构成。
拘传,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询问的一种强制方法。(传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使用传票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指定的时间自行指定的地点接受讯问)
取保候审,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者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监视居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用的,命令其不得擅自离开住所或者居所并对其活动予以监视和控制的一种强制方法。
拘留,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在紧急情况下,依法临时剥夺某些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逮捕,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进行妨碍刑事诉讼的行为,或者发生社会危险性,而依法剥夺其人身自由,将其羁押起来的一种强制措施。
附带民事诉讼,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期间,公安司法机关以及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所应当遵守的由法律明文规定的或者个别情况下由公安司法机关指定的时间期限。分为法定期间和指定期间。期日,公安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共同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特定时间。
期间的恢复,当事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在法定期限内没有完成应当进行的诉讼行为,在障碍消除后一定期限内,申请法院准许其继续进行应当在期满前完成的诉讼行为的一种补救措施。
送达,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专门机关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有关诉讼文件送交收件人的一种诉讼活动。分为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角送达等方式。
刑事诉讼的中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于发生某种情况或者出现某种障碍影响诉讼的正常进行而将诉讼暂时停止,待有关情况消失后或障碍消失后,再恢复诉讼的制度。有中止侦查、中止审查、中止审理等情况。
刑事诉讼的终止,在刑事诉讼法过程中,因出现某种法定情形,致使诉讼不必要或者不应当继续进行,从而结束诉讼的制度。
立案,公安司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职能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侦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专门的调查工作,指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为收集证据、查明犯罪而进行的调查工作;有关强制措施,指刑事诉讼过程所规定的为收集证据、查明犯罪和查获犯罪人而采用的限制、剥夺人身自由或对人身、财产进行强制的措施。
侦查实验,为了确定与案件有关的某一事件或者事实在某种条件下能否发生或者怎样发生而按照原来的条件,将该事件或者事实加以重演或者进行实验的一种侦查活动。
侦查终结,侦查机关通过一系列侦查活动,认为案件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和应否对其追究刑事责任而决定结束侦查,依法对案件作出处理或提出处理意见的一项诉讼活动。
补充侦查,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在原有侦查工作的基础上,就案件的部分事实、情节继续进行侦查的诉讼活动。可分别在审查逮捕阶段、审查起诉阶段、法庭审判阶段进行,分为退回补充侦查和自行补充侦查。退回补充侦查,决定补充侦查的人民检察院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进行补充侦查。
自行补充侦查,决定补充侦查的人民检察院自行对案件进行的补充侦查。
起诉,法定的机关或者个人,依照法律规定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控告,要求该法院对被指控的被告人进行审判并予以刑事制裁的一种诉讼活动或者程序。以主体为标准,分为公诉和自诉。
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机关或者侦查部门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受理后,依法对侦查部门或侦查机关认定的犯罪事实和证据、犯罪性质以及适用的法律等进行审查核实,并做出处理决定的一项诉讼活动。
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将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要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一项诉讼活动。
不起诉,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没有必要起诉的,依法作出不将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追究刑事责任的一种处理决定。分为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证据不足的不起诉。
法庭调查,在审判人员主持下,控辩双方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当庭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审查、核实的诉讼活动。
评议,合议庭组成人员在已进行的法庭审理活动的基础上,对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进行讨论、分析、判断并依法对案件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
宣判,人民法院将判决书的内容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宣告,使当事人和广大群众知道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处理决定。分为当庭宣判和定期宣判。
当庭宣判,在合议庭经过评议并作出决定后,立即复庭由审判长宣告判决结果的诉讼活动。
定期宣判,合议庭休庭评议并作出决定后,或者因案情疑难、复杂、重大,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而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而另行确定日期宣告判决书的活动。
延期审理,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由于遇到了影响审判继续的进行的情况,法庭决定将案件的审理推迟,待影响审理进行的原因消失后,再继续开庭审理。
判决,人民法院通过审理对案件的实体问题作出的处理决定。分为有罪判决和无罪判决。
有罪判决,人民法院对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时做出的判决。分为定罪处刑判决和定罪免刑判决。
无罪判决,人民法院做出的确认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因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判决。裁定,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和判决执行过程中,对程序性问题和部分实体问题所做的决定。
两审终审制,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等不得再提起上诉,人民检察院不得按照上诉程序提出抗诉。
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就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进行审理时所应当遵循的步骤和方式、方法。
上诉不加刑原则,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被告人一方上诉的案件,不得以任何理由加重被告人刑罚的一项审判原则。死刑复核程序,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审核准所遵循的特别审判程序。
死刑核准权,对死刑(含死缓)判决、裁定由哪一审判机关进行复核与批准的权限。
审判监督程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起并对案件进行重审的一项特别诉讼程序。
执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其他刑罚执行机关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依法付诸实施及解决实施中出现的变更执行等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缓刑,对具备法定条件、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间内暂缓执行刑罚,若其在暂缓执行期间未犯新罪,则原判刑罚不再执行的制度。包括拘役缓刑和有期徒刑缓刑。
执行的变更,人民法院、监狱及其他执行机关对生效裁判在交付执行或执行过程中出现法定需要改变刑罚种类或者执行方法的情形后,依照法定程序予以改变的活动。
减刑,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依法减轻其刑罚的一种制度。减刑既可以减少原判刑期,也可以将原判较重的刑种改为较轻的刑种。
假释,对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在执行一定刑罚刑法后,确有悔改表现且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将其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控审分离原则的内容:
(1)刑事追诉权和裁判权分别由警察、检察机关和法院各自独立行使;
(2)法院的审判必须在检察机关提出合法起诉的前提下才能启动;
(3)法院审理和裁判的对象和范围必须仅限于检察官的起诉书所明确记载的对象和范围,而不得审理任何未经起诉的被告人和行为。
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
(1)法律已经推定被告人无罪,因此被告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也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2)检察官负有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并且这一证明责任是不可转移的;
(3)疑罪从无,即检察官有一定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但证据并不充分时,无罪推定没有被推翻,被告人应该被宣告无罪。
公正审判原则的子原则:参与原则、中立原则、对等原则、理性原则、及时原则、终结原则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2)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3)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情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的;
(3)经特赦令赦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侮辱、诽谤、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虐待、侵占);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1)危害国家安全案件;(2)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3)外国人犯罪的形式案件。
逮捕的条件:
(1)证据条件: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且为犯罪嫌疑人实施,且证明犯罪嫌疑人事实犯罪的证据查证属实;
(2)罪责条件: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3)社会危险性条件: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
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1)以刑事诉讼的成立为前提;
(2)原告必须具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能力;
(3)必须由明确的被告和具体的诉讼请求;
(4)附带民事诉讼的诉因是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了物质损失。
期间恢复的条件:
(1)必须由当事人提出恢复期间的申请;
(2)期间的耽误必须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
(3)当事人的申请应当是在障碍消除后的5日内提出;
(4)必须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期间才能恢复。
刑事诉讼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条件:(1)刑事诉讼过程中;(2)必须具有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之一,才能中止诉讼。
程序:(1)侦查阶段,撤销案件决定;(2)起诉阶段,不起诉决定;(3)审判阶段,无罪判决或者终止审理裁定。
立案的条件:
(1)有犯罪事实,即有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发生,并且该犯罪事实的存在有一定的证据证明;
(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依照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应当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
(3)符合管辖的规定。
侦查阶段的律师所具有的权利及进行的活动:
(1)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2)会见犯罪嫌疑人,向其了解有关案件的情况;
(3)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
(4)代理犯罪嫌疑人提出申诉和控告;
(5)为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
移送审查起诉的条件:
(1)犯罪事实清楚;(2)证据确实、充分;(3)犯罪的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4)法律手续完备;(5)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提起公诉的条件:
(1)犯罪嫌疑人的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
(2)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应当符合审判管辖的规定。
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1)法定不起诉(绝对不起诉):六种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情形;
(2)酌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a.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b.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法或者免除刑罚;c.不起诉比起诉确实更为有利(具体有八种情况);
(3)证据不足不起诉:a.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b.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c.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d.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提起自诉的条件:
(1)案件属于法律法规规定的自诉案件范围;
(2)案件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3)自诉人享有自诉权,即自诉人主体资格合法;
(4)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能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
(5)公诉转自诉的案件,还应当提交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已经作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书面决定。
开庭审判前的准备:
(1)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或独任庭的审判员;
(2)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前10日送达被告人;
(3)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3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
(4)将传唤当事人和通知辩护人、法定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翻译人员的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3日以前送达;
(5)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3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1)依法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
(2)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3)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4)人民法院对公诉案件的被告人可能判处免予思念更是处分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排除:(1)公诉转自诉的案件;(2)公诉案件的被告人对于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予以否认的;(3)比较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4)辩护人作无罪辩护的;(5)被告系盲、聋、哑人的;(6)其他不适用的情形。
转为普通程序的条件:
(1)公诉案件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
(2)公诉案件被告人应当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3)公诉案件被告人当庭翻供,对于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否认的;
(4)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充分的;
(5)其他依法不应当或者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
判决与裁定区别:(1)适用对象;(2)适用范围;(3)适用方式;(4)上诉、抗诉期限。
抗诉、上诉的理由:
(1)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上有错误,或者缺乏确实、充分的证据;
(2)判决、裁定在适用法律、定罪量刑上有错误;
(3)违反诉讼程序,使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受到侵犯,可能影响判决、裁定的正确性。
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程序区别:(1)审理对象;(2)提起主体;(3)提起条件;(4)有无提起的期限要求;(5)审理的法院;(6)适用刑罚有无加刑限制。
审判监督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区别:(1)适用对象;(2)审理法院;(3)作出裁判效力。
提起审判监督的材料来源:
(1)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的纠正错案议案;
(3)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
(4)司法机关通过办案或者复查案件对错案的发现;
(5)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等对生效裁判反映的意见。
死刑停止执行的条件:
(1)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
(2)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
(3)罪犯正在怀孕。
停止执行和暂停执行区别:(1)停止执行的原因不同;(2)停止的时间和场合不同;(3)决定停止的主体不同。
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的。
弹劾式特点:1.奉行不告不理原则;2.法官消极的仲裁者;3.控辩平等;4.审判以公开、言辞辩论的方式进行;5.神示证据制度。
纠问式特点:1.实行国家追诉,不实行不告不理原则;2.控诉与审判职能不分;3.被害人和被告人都不具有诉讼主体地位,而仅仅是国家追诉犯罪的协助者。被告人沦为只承担诉讼义务的被追诉客体、刑讯的对象;4.审判活动采取秘密原则、书面审理原则;5.实行法定证据制度。
第五篇:财政税收法习题及参考答案2
财政税收法习题及参考答案
2单项选择题
1.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甲公司的下列收入中,属于免税收入的是()。
A、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
B、固定资产出租收入2万元
C、国债利息收入2万元
D、转让财产收入80万元
答案:C
2.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税,适用的税率是()。
A、12%
B、15%
C、18%
D、20%
答案:D
3.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对于具有特殊性,只能从有限范围的供应商处采购的货物,其适用的政府采购方式是()。
A、公开招标方式
B、邀请招标方式
C、竞争性谈判方式
D、单一来源方式
答案:B
4.增值税中,零税率适合于()。
A、来料加工
B、图书
C、出口货物
D、自来水
答案:C
5.作家李某取得稿酬应纳税所得额为30万元,其缴纳个人所得税应当适用的税率为()。
A、20%
B、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
C、15%
D、3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20%
答案:B
6.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额为()。
A、实际发生的全部费用
B、实际取得的营业额
C、收取的运输劳务费
D、收取的各项费用
答案:B
7.关于税务登记的下列表述中,符合税收法律规定的是()。
A、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无需办理税务登记
B、事业单位无需办理税务登记
C、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报制日期60日内审核并发给税务登记证件
D、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在银行开具基本存款账户时必须出具税务登记证件答案:D
8.根据我国营业税法的规定,下列不同行业中,适用3%的比例税率计征营业税的是()。
A、服务业
B、金融保险业
C、娱乐业
D、建筑业
答案:D
9.下列税种中,属于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和管理的税种是()。
A、城市建设维护税
B、消费税
C、增值税
D、契税
答案:A
10.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的()。
A、进货额
B、销售额
C、成本额
D、利润额
答案:B
11.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化妆品的消费税率应当属于(A、定额税率
B、比例税率
C、累进税率
D、差别税率
答案:B
12.下列不征收增值税的项目是()。
A、银行销售金银的业务
B、缝纫业务
C、融资租赁业务
D、贵金属期货业务
答案:C
多项选择题
1.下列消费品实行定额税率的是()。
A、黄酒
B、白酒
C、汽油
D、柴油
答案:ACD。)
2.下列税种中属于价外税的有()。
A、关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增值税
答案:AD
3.课税对象与计税依据的区别表现在()。
A、课税对象从质的方面对征税所做的规定,计税依据是从量的方面对征税所做的规定
B、计税依据从质的方面对征税的规定,课税对象是从量的方面对征税的规定
C、课税对象是指征税的标的物,而计税依据是对标的物据以计算的标准
D、在从量计税中,课税对象与计税依据一般是不一致的答案:ACD
4.下列税法解释中可以作为法庭判案直接依据的是()。
A、立法的事前解释
B、立法的事后解释
C、行政解释
D、司法解释
答案:ABD
5.我国现行税制中采用的累进税率有()。
A、全额累进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超率累进税率
D、超倍累进税率
答案:BC
6.在国际税法中,最具影响力的税收协定范本有()。
A、联合国范本
B、伦敦范本
C、OECD范本
D、中、美税收协定范本
答案:AC
7.以下属于税法特征的是()。
A、多层次性
B、规范性
C、技术性
D、经济性
答案:ABCD
判断题
1.消费税的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应税消费品时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其中包括向购货方收取的增值税税款。
答案:错误
2.事业单位无需办理税务登记证。
答案:错误
3.我国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在中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
答案:正确
4.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机动车,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售价超过原值的,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并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答案:错误
5.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额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答案:正确
简答题
简述税收三要素。
答案:
①纳税义务人简称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称纳税主体。是税法的基本要素,可分为法人和自然人。
②征税对象又称征税客体,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是征税的标的物,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的主要标志。是税制的基本要素。
③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法定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体现着征税的深度。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