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现实生活中它表现为政府的收支活动。
2、转移性支出:指政府按照一定形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的,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3、社会保险:是政府按照保险原则举办的一种社会保障计划,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4、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影响,它表现为政府对个别商品课税后,引起市场上课税商品相对价格上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减少课税商品的购买量,相应的增加非税商品的需求量。我们把税收导致消费者增加非税商品需求来代替对课税商品需求的影响,称为税收的消费者替代效应。
5、直接税:税款不能或很难转嫁的税收属于直接税,这类税收的纳税人也就是负税人,税款由负税人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
6、价外税:指计税价格中不含有税金的一类税收。
7、国债负担率:是用国债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来表示。是衡量一国经济所承受的国债程度的综合指标。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什么特点?
答:在消费上不存在一些人消费就排斥和减少其他人消费的产品,就是经济学上所称的公共产品或公共物品。特点:消费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益的外溢性。
2、什么是税收中性与税收的超额负担,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税收中性是指税收不影响或不干扰人们的经济选择。税收的超额负担就是国家征税给纳税人造成的超过税款的那部分负担。如果一种税没有超额负担,那么它就是中性的;如果一种税有超额负担,那么它就是非中性的。
三、论述题
1、论述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经济职能。
2、简述增值税的主要内容、征税范围:包括销售货物、进口货物以及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纳税人:凡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修理和修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
税率:实行两档税率,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
应纳税额计算: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销售额*适用税率
3、简述现行企业所得税主要内容。
课税对象:我国内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纳税人:我国境内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和组织。
计税依据: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税率:实行比例税率,税率为33%。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第二篇:财政名词解释(某人猜测)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公共支出必然以比生产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同时现在工业的发展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也就导致公共支出的增长。
购买性支出:政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商品或劳务,以便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购买政府进行日常行政事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支出;二是政府用于各种公共投资的支出。
财政联邦制:在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自主支配的财力,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相对独立、自求平衡的财政体制。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国民经济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达到平衡。若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则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其手段主要有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税收:就是一国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和干预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规范形式。
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支付,它不能获得相等代价的商品和劳务。这类支出直接表现为财政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包括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和一些社会福利支出等,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是为实现公平与效率而采取的资金转移。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若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则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其主要手段是增税(增加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
税收制度:是国家征收税款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办法以及税收管理体制的总和。税收制度是取得收入的,主要包括国家的税收法律和税收管理体制等。
财政分税制:适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政体制,主要内容包括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规范的分级财政体制除了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收支划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其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梯度渐进法则:即替代效应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剧变”(如战争、经济大危机或严重灾害)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当“剧变”期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水平。因此就形成了公共支出的“梯状”发展趋势。
第三篇:财政税收法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
1、税务登记。
答: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是纳税人在开业、歇业前以及生产经营期间发生有关变动时,在法定时间内就其经营情况向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办理书面登记的一项基本制度。
2、资源税。
答:资源税从理论上讲是国家对开发、利用其境内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开发、利用资源的数量或价值征收的一种税。资源税按其性质,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大类。
3、国有资产收益。
答: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凭借资产所有权取得的各种收益的总称,既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和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狭义国有资产收益是指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
4、一般性转移支付。
答: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政资金的无偿流动,通常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资金转移,有时也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上解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资金转移,简称转移支付或财政转移支付。根据转移支付的目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转移支付,接受资金的政府可以根据其自身的苑自由使用相应的资金。
5、关税。
答:关税,是指以进出关境的货物或物品为征税对象,以其商品额作为计税依据的一种税。关税也是商品税的一种。
6、政府性基金。
答:政府性基金,在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称为“特别公课”,是政府基于特定的政策目的,或为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针对特定人或不特定人征收,并设定特定用途的一种费用。
7、财政投资。
答:财政投资是指具有财政投资权的主体将财政资金投入生产性和建设性项目以实现一定财政目的的活动。
8、国债。
答: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指中央政府基于履行公共职能等目的以自身信用为担保而依法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并按约定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的一种债。
简答
一、税法的渊源主要有哪些?
答:法的渊源,简称法源。是指由什么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因而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种法律类别。税法的渊源,就是指税收法律规范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税法有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二、税法的正式渊源
就中国而言,作为税法渊源的制定法主要有以下规范性文件: 1.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税法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6条规定,可见宪法是税法的重要渊源。2.法律和有关规范性文件。这里指的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3.行政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4.部、委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5.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条约。8.法律解释。
三、税法的非正式渊源
与正式渊源不同,税法的非正式渊源不能作为税收执行和司法的直接依据,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我国,税法的非正式渊源主要是指判例、习惯、税收通告和一般法律原则或者法理。
四、各国对于税收收入权的划分有哪几种基本方法?
答:税收收入权一般包括税收收入的设立权即税收立法权、税收征收权和税收享用权。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在税收立法权的分配问题上也有不同的制度。一般来讲,各国关于税收收入权的划分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税额分割法。(2)税率分割法。(3)税种分割法。(4)税权分割法。
五、应当办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的纳税人主要包括哪些情形?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 纳税义务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规定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1)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2)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3)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4)取得应纳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义务人,在终了后3个月内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六、比例税率包括哪些类型?
答: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管数额大小,均采取同一比例的税率,一般适用于对流转额等征税对象课税。比例税率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单一比例税率,即对同一征税对象的所有纳税人都适用同一比例税率。
(2)差别比例税率,即对同一征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适用不同比例的征税。
(3)幅度比例税率,指税法只规定一个具有上下限的幅度税率,具体税率授权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该幅度内予以确定。
七、什么是预算决算监督?以监督主体为划分标准,预算决算监督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答:
1、预算决算监督,是指对各级政府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以及决算等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实施的监督。
2、以监督主体为划分标准,预算决算监督包括: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决算进行的监督,各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预算执行的监督,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下一级财政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以及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实行的审计监督。
八、增值税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增值税具有以下特点:(1)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和专业化协作;(2)保持税收中性,避免税收对经济运行的扭曲;(3)普遍征税,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4)实行零税率,有利于商品出口。
九、根据有关规定,税务机关在核定纳税人的应纳税款额度时,有权采用哪些方式?
答:现阶段,我国负责税款征收的主要是税务机关。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 纳税人有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或者第三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采用下列任何一种方法核定其应纳税额:(一)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者类似行业中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核定;
(二)按照营业收入或者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三)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核定;(四)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采用前款所列一种方法不足以正确核定应纳税额时,可以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定。纳税人对税务机关采取本条规定的方法核定的应纳税额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经税务机关认定后,调整应纳税额。
在实践中,具体采用的税款征收方式有: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代收代缴、代扣代缴、委托征收以及其他方式。
十、根据相关规定,税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主要包括哪些行为? 答:
一、税务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对税务机关的哪些行为拥有司法审查权,换言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税务机关的哪些行为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税务行政诉讼。
十一、税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主要包括有:
(1)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具体包括: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审批减免税和出口退税。
(2)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纳税人提交纳税保证金或者纳税担保行为。
(3)税务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具体包括以下三种行政处罚行为:罚款;销毁非法印制的发票,没收违法所得;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未缴税款或者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没收其违法所得。
(4)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
(5)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一是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存款;二是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6)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一是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扣缴税款;二是拍卖所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抵缴税款。
(7)税务机关委托扣缴义务人所作出的代扣代收税款行为。(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税务机关颁发税务登记证和发售发票,税务机关拒绝颁发、发售或者不予答复的行为。
(9)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
十二、政府采购应当贯彻哪些原则?
答:
1、政府采购,就是指国家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2、政府采购应当贯彻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1)公开透明原则,是指有关采购的法律、政策、程序和采购活动对社会公开,所有相关信息都必须公之于众。政府采购的实质是社会的公共采购,是采购机关使用公共资金进行采购,因此它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在政府采购中贯彻公开透明原则,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前提,有助于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减少和消除“暗箱操作”给国家和公民利益带来的损害,使得政府公共支出渠道更加通畅透明。
(2)公平竞争原则。公平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法则,是政府采购的基本规则。公平竞争要求在竞争的前提下公平地开展政府采购活动。首先,要将竞争机制引入采购活动中,实行优胜劣汰,让采购人通过优中选优的方式,获得价廉物美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竞争必须公平,不能设置妨碍充分竞争的不正当条件。公平竞争是指政府采购的竞争是有序竞争,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供应商,不能有歧视某些潜在的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现象,而且采购信息要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公平地披露。本法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将推进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向竞争更为充分、运行更为规范、交易更为公平的方向发展,不仅使采购人获得价格低廉、质量有保证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为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处于平等地位而确立的。公正原则要求政府采购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不得有歧视条件和行为,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干预采购活动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在评标活动中,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评标标准评定中标或成交供应商,不得存在任何主观倾向。为了实现公正,本法提出了评标委员会以及有关的小组人员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要求,要有各方面代表,而且人数必须为单数,相关人员要回避,同时规定了保护供应商合法权益及方式。这些规定都有利于实现公正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向成熟时期过渡阶段,尤其要大力推崇这一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政府采购当事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讲究信誉,兑现承诺,不得散布虚假信息,不得有欺诈、串通、隐瞒等行为,不得伪造、变造、隐匿、销毁需要依法保存的文件,不得规避法律法规,不得损害第三人的利益。本法对此以及违法后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相应规定。坚持诚实信用原则,能够增强公众对采购过程的信任。
十三、消费税所选取征税的消费产品有哪些类型?
答: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是指消费税法规定的征收消费税的消费品及消费行为的种类。
我国消费税法规定的征收消费税产品的范围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征收产品税改增值税后税负大幅度下降的产品,一种是需进行特殊税收调节的消费品。具体包括:(1)过度消费对人体健康、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品;(2)奢侈品和非生活必需品;(3)高能耗及高能耗消费品;(4)不可再生和替代的消费品;(5)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消费品。
十四、针对当前我国行政性收费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请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答:
1、行政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省以上财政部门的规定行使其管理职能,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的费用。
2、我国当前行政性收费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有:占据财政收入的比例一度较高,增长快,这种庞大的收费规模肢解了财政收入。而行政性收费缺乏法律依据,多是所谓的“红头文件”的部门和地方规范性文件。而且收费设立和实施主体混乱不规范、不透明、不合时以及我国行政性收费还存在违法侵占、挪用行政性收费资金以及对行政性收费监管不力等问题。
十五、相应的解决办法有和建议有:(1)制定《行政性收费法》。
通过立法弥补我国行政性收费立法空白,并以此规范、约束政府行政性收费行为。亦即该法制定的目的,旨在规范、约束行政性收费行为,加强对行政性收费管理,维护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2)明确行政性收费的原则。
主要包括下列原则:第一,公开原则。第二,法定原则。第三,受益者负担原则。第四,补偿原则。
(3)设立行政性收费前的听证程序。(4)明确行政性收费的设定权。(5)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此外,还应将行政性收费完全纳入预算,贯彻“收支两条线”原则。通过预算监督和审计监督,制止行政性收费资金使用中的种种违纪、违法行为。
十六、纳税人主要享有哪些权利?
答:
1、纳税人亦称纳税义务人、“课税主体”,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纳税人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知情权。纳税人自办理税务登记开始,即成为税务机关的服务对象,有权得到相应的纳税指导,包括与自身生产经营范围、性质有关的税法规定、具体税种、税率、税务会计处理、税收处罚等,为正确纳税做好必要的准备。(2)保密权。(3)税收监督权。有权监督税务职能部门依法治税行为,检举揭发贪污受贿的不法分子,以保证取之于民的税收真正用之于民。(4)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5)申请延期申报权。(6)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权。(7)申请退还多缴税款权。(8)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权。(9)委托税务代理权。(10)陈述与申辩权。(11)对未出示税务检查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拒绝检查权。(12)税收法律救济权。(13)依法要求听证的权利。(14)索取有关税收凭证的权利。
十七、什么是财政法定原则?财政法定原则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和表现?另外,请结合我国财政立法和实践情况,简要谈谈自己对财政法定原则的理解。
答:
1、财政法定原则的“法”,从形式意义上看应该仅仅指由人民代表所组成的最高权力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所谓财政“法定”,并不是说对一切财政行为都必须制定专门的法律,而只是说财政行为必须满足合法性要件,必须得到法律的明确许可或者立法机关的专门授权。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才享有财政方面的自由裁量权。
2、财政法定原则有具体的内容和表现在:
(1)财政权力(利)法定。财政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宽广的,它既包括立法机关的财政立法权,也包括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就财政事项所享有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等。它既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权力,也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权力,甚至包括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享有的财政权利。它及包括政府作为整体对财政相对人所享有的命令权、禁止权,也包括财政相对人对政府依法享有的监督权、请求权等。(2)财政义务法定。和财政权力(利)一样,财政义务种类也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情况下,财政权力(利)与财政义务相对应,一方的财政权力正好是对方的财政义务。法律所要规定的,除了财政义务种类之外,还应该包括财政义务的构成要件、具体内容、衡量标准等要素。
(3)财政程序法定。需要由法律直接规定的程序主要有财政立法程序、财政行政程序、行政监督程序和财政司法救济程序。财政立法程序主要由立法作出规定。我国目前除了征收程序、财政处罚程序、财政预算程序由法律规定外,其余部位还没有完全达到程序发达的要求。(4)财政责任法定。财政责任是监督财政主体合法履行财政权力,切实履行财政义务的外力保障机制。财政责任既可能因财政机关违反法定义务而引发,也可能因财政相对人违反法定义务而引发。财政责任的种类除了行政处分、行政处罚、行政赔偿之外,情节严重的还应承担刑事责任。
3、根据我国财政立法和实践情况,我对财政法定原则有以下理解: 我国财政立法,做到财政上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财政的法治建设,保证了我国财政的有序进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合理情况,需要改进,也有不完善、不明确的地方需要增加立法的建设。目前财税立法中存在的问题:(1)效力层级缺陷;(2)立法结构失衡;(3)规范内容失当;(4)立法技术失准;
4、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应该加强财政立法,健全财税法体系。建议如下:(1)提升效力位阶;(2)完善体系结构;(3)增补规范内容;(4)改进立法技术。(5)公开立法过程。
5、当前我国财政立法的主要任务是,深化财税改革,推进财税法制建设。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的法律框架。(2)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增强预算透明度和约束力。(3)进行结构性税制改革,形成合理的税收法律体系。(4)制定财政监督法,完善财政法律责任制度。
6、财政法定原则的“法”,从形式意义上看应该仅仅指由人民代表所组成的最高权力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所谓财政“法定”,并不是说对一切财政行为都必须制定专门的法律,而只是说财政行为必须满足合法性要件,必须得到法律的明确许可或者立法机关的专门授权。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才享有财政方面的自由裁量权。
十八、根据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有哪些类型的个人所得应当课征个人所得税?并请简要谈谈对我国目前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的看法?
答: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有以下11种类型情况应纳税个人所得税:
1、.工资、薪金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这就是说,个人取得的所得,只要是与任职、受雇有关,不管其单位的资金开支渠道或以现金、实物、有价证卷等形式支付的,都是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课税对象。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包括四个方面:
(1)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开业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城乡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及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2)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营业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
(3)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也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既个人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所得。
(4)上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去的的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税所得。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是指个人承包经营、承组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包括个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
4、劳务报酬所得。
劳物报酬所得,是指个人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象、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济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5、稿酬所得。
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纸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这里所说的“作品”,是指包括中外文字、图片、乐谱等能以图书、报刊方式出版、发表的作品;“个人作品”,包括本人的著作、翻译的作品等。个人取得遗作稿酬,应按稿酬所得项目计税。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作者将自己文字作品手稿原件或复印件公开拍卖(竞价)取得的所得,应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项目计税。
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利息是指个人的存款利息、货款利息和购买各中种债券的利息。股息,是指也称股利,是指股票持有人根据股份制公司章程规定,凭股票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投资利益。红利,也称公司(企业)分红,是指股份公司或企业根据应分配的利润按股份分配超过股息部分的利润。股份制企业以股票形式向股东个人支付股息、红利即派发红股,应以派发的股票面额为收入额计税。
8、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9、财产转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征卷、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自有财产给他人或单位而取得的所得,包括转让不动产和动产而取得的所得。对个人股票买卖取得的所得暂不征税。
10、偶然所得。
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取得的所得是非经常性的,属于各种机遇性所得。11.其他所得,即除了上述所得以外的,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决定的征税的其他所得。
(二)我对我国目前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看法如下:
1、我国个人所得税法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分类所得税制,亦称个别所得税制,是指把所得依其来源的不同分为若干类别,对不同类别的所得分别计税的所得税制度。
2、在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立法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对个人所得税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分类所得税制的立法依据在于,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项目应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承担轻重不同的税负。勤劳所得要付出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应课以较轻的所得税。投资所得是凭借其拥有的资财而获得的,所含辛苦较少,应课以较重的所得税。因此,分类所得税制的优点之一是它可以按不同性质所得,分别采用不同的税率,实行差别待遇。同时,它还可以广泛采用源泉课征法,从而即可以控制税源,又可以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税收成本。但分类所得税制亦有缺点,不仅存在所得来源日益复杂并因而会加大税收成本的问题,而且存在着有时不符合量能课税原则的问题,这些空缺需要综合所得税制来弥补。
(2)从长远的规范、科学采税来看,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分类所得税制度模式,实行向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的转化。从发展趋势看,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应采取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因为分类所得税制虽然计征方便,但不能较好地体现税收公平原则,不能有效消除纳税人负担差异;综合所得税制虽然可以消除这一差异,但又对不同收入来源实施税收歧视。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综合了上述两类税制的优点。
第四篇:2013.4《财政与税务》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就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的经济行为。
2.资源配置:是指人的知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在不同用途和不同受益者之间的分配和组合,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等,以取得最佳效率。
3.财政收入:又称国家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一种货币资金,是用货币表示的一部分社会总产品价值。
4.财政支出:又称国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其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取得所需的物品和劳务,而对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的支付。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想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6.税收效率:指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税收收入。包括税收的行政效率和税收的经济效率。
7.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环节和劳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收。
8应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每一个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后的余额。
9.房产税: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10.非税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的社会团体、企业主管部门(集团)、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委托机构为履行或实现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凭借国有资产(资源)、国家投入而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税收以外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11.收费:指国家机关及其授权单位为某一特定事由向直接受益者或者直接责任者收取成本补偿费用的经济活动。
12基金收入:称政府资金,也成国家专用基金,是指由政府支配并有专项用途且以基金形态存在的各种资金的总称。
13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指国家用于行政管理、国防、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经费支出的总称行政管理支出:是指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构和外事机构形式其职能所需的各项经费支出
15政府采购制度是指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管理的总成,是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6社会保障支出:是国家对各种原因丧失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17 社会保险支出:是指国家对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伤残时给予的经济补助。
18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根据政策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业、事业单位或事项给予的补助支出。
19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反应一国的财政收支状况,规定了一国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工具。
20复制预算:是指国家将预算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分别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收支平衡表而形成的一种预算组织形式。
21.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国家各级政府之间、国家与、事业单位之间、国家与居民之间财权财力等分配关系的组织制度。2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和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组织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 23财政政策:是国家利用税收、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等财政工具进行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24.宏观财政政策:就是通过财政收支,影响总需求,进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25.税收管理:是指对税收分配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目的是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同时,更好的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26税收计划:是税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为组织国家税收收入所确定的目标。27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有关开业、变动、歇业以及注销等基本情况的变化实行法定登记的一项管理制度,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向税务机关办理的一项法定手续。28纳税申报:是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在税法规定的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纳税事项书面报告的法律行为和程序,是纳税人切实履行纳税义务的开始。29.税务行政处罚: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违反税收征收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给予行政制裁的税务行政管理行为。30 税务行政复议: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或者其他税务争议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上一级税务机关或做出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所在地人们政府,提出重新处理的申请,复议机关经审理对原税务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做出维持、变更、撤销等决定的活动。
第五篇:天津财经大学期末财政名词解释总结
1.价格机制:市场供求状况与商品价格之间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
2.市场缺陷:也称作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3.条件性市场缺陷:指现实的市场环境不符合纯粹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条件假定。
4.原生性市场缺陷:指即使具备纯粹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完整运行环境,市场机制的调节效果也有不尽如意之处。
5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时间由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
6.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指财政分配的某些方面能够自动逆对经济方向,减缓经济波动,无需政府有意操作。“自动稳定器”是国家财政应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财政分配制度主要是累进课税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
7.自觉调节职能:也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有意识的变动财政分配诸要素,引起财政收支结余方向与数额的相关变动,达到消除经济波动、稳定经济运行的目的。
8.剪刀差:剪刀差的实质是将农民创造的部分收入转移到其它经济部门实现,农民借助于其它部门辗转为国家财政作贡献。
9.财政支出效益:
10.财政支出规模:反映着政府在一定时期集中、占有和使用财政资源的数量状态。财政支出规模直接关系到政府、财政市场的关系,关系到公共品提供的总状况,也体现了财政职能的发挥程度。
测度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绝对指标,用财政支出总额来表示,它可以直观的反映财政支出规模的现状及变动情况;二是相对指标,一般用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表示。它们反映了社会资源在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最基本的分配比例。最具分析价值的是相对指标。
11.成本─效益分析法: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通过计算各个方案成本─效益率,确定优先采用的次序。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支出效果可以取得货币指针的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
1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并以最低为择优标准。
13.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是指政治使用财政资金采购所需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4.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强调结果导向)
15.政府投资:也称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以财政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投资活动,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16.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17.定员管理:定员也称“定编”。定员是国家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规模大小、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量所规定的人员配置。
18.定额管理:定额是国家根据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客观需要,同时考虑其承担的业务量,结合国家财力的可能,对事业单位财力、物力的配备使用、消耗、补偿以及成果等方面所规定的指标额度。
19.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或政府向丧失劳动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它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0.社会保险: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采取强制手段,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对法定受保人在遭受未来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失业、死亡等风险时,给予其一定物质帮助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21.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的区别:医疗保险一般只对受保者患病期间的治疗费用提供保障,而不提供生活费用的补贴。
22完全基金制:劳动者在就业期间向社会保险计划缴款,存入政府管理的专项基金中,该项仅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并生息,待该劳动者退休后,每年领取的养老金来自专项基金的利息收入
23部分基金制:同时具有完全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双重性质的混合制度,社会保障税一部分用于当期养老金支付,一部分投资于政府管理的专项基金,该基金用于将来养老金的支付
24.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25.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国家对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26.社会福利:由国家和政府举办的以全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福利事业
27.财政收入
狭义:就是政府预算收入。范围包括: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公共收费和其他收入等。
广义:包括政府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收入是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使用的非集中性的财政资金。
28.国有资产收益:国家凭借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从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中所获得的经济收益。
29.公共收费:公共部门就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公共设施)或特定权利而向使用者或权利拥有者收取的费用。
30.财政收入集中率:一定时期财政收入的总量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财政收入集中率 = 某年财政收入总额/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100%
31.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通过变动价格的方式将其所纳税款,部分或全部转由他人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
32.税收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落脚点或税负转嫁的最后结果。
33税收资本化:是指在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交易过程中,买方将其未来应纳的税款,以压低购买价格的方法,事先一次扣除,将税负转嫁给卖方承担
34.公债依存度:是指公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反映着当年财政支出中有多大份额是依靠发行公债来满足的,体现出财政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其表示的公债偿还风险将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积累并体现出来。
公债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额/当年国家财政支出×100%
35平价发行,即公债发行价格与公债券的票面值持平。
36溢价发行,即公债发行价格高于公债券的票面值。
37折价发行,即公债发行价格低于公债券的票面值。
38.公债:公债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一般行和金融组织借款所发生的国家债务。
39.财政政策:行为规范上讲,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主动调整财政分配过程和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方式
操作意义上来讲,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预定的社会经济宏观目标,调整财政分配过程所形成的既定财政分配模式
40.财政管理体制:简称财政体制,是国家如何组织、管理财政分配活动的基本制度。广义的财政体制不仅包括国家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还涉及国家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狭义的财政体制亦称预算管理体制,仅指国家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处理问题,级关于财政资金如何分配于给及政府间的根本制度。
41.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以各级政权之间事权划分结构为依据,根据不同税种的不同特性,将其分别划归不同财政级次,确定不同政权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财政管理体制。
42.一般性转移支付:只上级政府为均衡下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下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将本级财政资金不附带任何条件无偿拨付给下级政府使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