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政局安全监管经验交流.
民政局安全监管经验交流
一、市直机关引领发展、服务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1、主动适应全市加快发展的要求,注意在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一是强化内部管理,规范机关工作。机关各部门普遍对干部的文明用语、服务态度、工作纪律作了进一步要求,对办事程序、办事时限等实行了“五公开”,努力改善服务态度,缩短办事时限。二是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各职能部门在深化“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的同时,加强了电子政务建设,在网上逐步开展了政策公布、业务咨询、项目申报、意见投诉等服务。三是强化制度建设,保证服务质量。机关各单位建立健全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对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行严格监督。今年以来,市直各机关服务窗口共办理行政服务事项86,000余件,日均办理610余件,提前办结率达86.7%、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6%以上。
2、同步制定并实施转变机关作风与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措施,积极主动为全市经济发展大局服务。今年以来,机关各部门抓作风促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许多部门特别是经济部门,同步制定并实施转变作风与加快发展的目标措施,积极为全市经济建设服务。一是积极为国有企业服务。市经委制订10项目标,努力帮助国有企业做好嫁接改造、募集资金、联系市场等方面的协调服务。二是积极为三资企业和个私企业服务。市商务局加强了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服务网络建设;市工商局努力为民营企业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大力扶持三资企业和个私企业的发展。三是积极为县(市)区经济发展服务。市国土资源局全力帮助县(市)区、开发区解决有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市委统战部(市台办)、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招商局、市科技局等单位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县(市)区、开发区招商引资服务。
3、齐心协力抓好软环境建设,努力释放黄石的经济发展活力。在创建“服务型”机关过程中,市直机关把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努力改善政务环境。3月28日,市委“民情快车”正式启动。“民情快车”以专门网站、手机短信、电子信箱、专用电话、信访绿色通道“五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广泛收集社会各界、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及利益诉求,实现了企业、基层和人民群众“不出门、不见面、不上访”即可反映和解决问题。据统计,截止6月份,共转办处理有效信息1,831条,各部门回复1,675条,回复率达91.48%。二是努力优化服务环境。市发改委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推出“项目直通车”品牌服务,在项目办理上实现“全程直通”,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服务上,协调机关部门实现“联动直通”。上半年,全市共实施各类项目49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51亿元,同比增长31.06%;市交通局实行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制,审批时限再度压缩30%以上。三是努力营造规范的执法环境。市国税局实行“三减一限”服务,提高了纳税服务水平;市地税局推进了包括简并办税环节、取消非法定前置性审批项目、建立纳税评估体系、强化稽查计划管理等在内的20条具体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4、想方设法为企业、为基层办实事,增强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性。从各部门争创“机关优质服务品牌”和“双联双推”活动情况看,市直机关各部门计划为企业、群众办实事600多件。截止6月底,市创建办已公布了39家“机关优质服务品牌”名称和实施方案;市直机关67个机关党组织共有1,448名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与社区(村)困难户进行了结对帮扶,共落实帮扶措施142项,捐资达50余万元。市行政服务中心在窗口单位推行了“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的流程管理体制、对中心管理的451个服务项目的办事流程、审批时限进行了重新简化,取消行政许可项目16个,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市纪委、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加大打击和惩治经济犯罪力度,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安全的创业环境。市粮食局开展以“送信息、送政策、送农资、送资金”和“订单收购”为主要内容的“四送一收”服务,目前已为种粮大户送农资450万元,筹措贷款80万元,签订订单购粮15万亩,当年可使农户增加收入2,100万元;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展“走访百家企业”活动,对企业产品质量实行跟踪服务,增强了企业产品竞争力。
总之,通过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及各机关的不懈努力,市直机关各部门转变了机关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为促进黄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作出了贡献。
二、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服务发展大局不放松
发展是第一要务,服务发展是市直机关的第一职责。机关各部门处在联系上下、贯通左右的枢纽位置,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我们市直机关工委要在市委的领导下,通过“五型”机关创建,特别是“服务型”机关创建工作,使市直机关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全力以赴服务发展,尽心竭力服务基层,满腔热情服务群众,努力在机关营造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系发展环境、处处维护发展环境的浓厚氛围。
1、以解决机关作风中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抓手,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在创建“服务型”机关的活动中,一是要确保政令畅通,突出解决机关“中间梗阻”问题。一些企业和群众反映,到机关办事往往领导比较开明,但事情到了科室总被“打折扣、打埋伏”,这就是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中间梗阻现象己经成为我市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一个顽症,己经成为影响服务效率的一个门槛,己经成为优化发展环境的一堵屏障。各单位在创建“服务型”机关活动中,工作不能浮在表面,要注意对内使劲,认真查摆本部门中间梗阻问题,下决心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市发展的中间梗阻现象。二是要严格治理“三乱”行为,突出解决机关“与民争利”问题。要通过“服务型”机关创建活动,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禁止利用行政审批权搭车收费,大力整治违法违规罚款,推行收费阳光工程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责任追究制度。三是要严格规范行政和执法行为,突出解决机关“胡乱作为”问题。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从制度上规范执法行为,着重解决机关执法中存在的无利“不作为”和有利“乱作为”现象。
2、提高效率,深化服务,着力培植企业和群众满意的“机关优质服务品牌”。效率是发展资源,效率是投资环境。要以服务树品牌,以效率树形象,进一步深化争创“机关优质服务品牌”活动。今年以来,市直一些部门依托服务职能,规范服务内容,明确服务标准,承诺服务事项,初步建立了39个机关服务品牌,如市委办公室的“民情快车”、市发改委的“项目直通车”、市粮食局的“四送一收”订单服务等服务品牌,得到了基层群众的认可,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市直机关工委将对各部门服务品牌的具体服务措施进行梳理后,在新闻媒体向群众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通过培植和树立十大“机关优质服务品牌”,并以这些品牌的示范作用,推动机关各部门抓好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真正使基层企业和人民群众满意。
3、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搞好服务,开展“百家企业走访”、“重点项目走访”活动。为了直接听取企业和重点项目对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的意见,建议由市“五型”机关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专人,由组长、副组长带队,开展“百家企业走访”、“重点项目走访”活动。通过召开小型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直接听取项目业主单位和企业管理人员对我市投资和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需要机关协调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总体上掌握企业对我市机关作风和发展环境状况的评价。走访调研结束后,将企业反映的具体问题和意见建议,逐条进行梳理、分类,分解到机关各有关部门,并明确责任,限期解决。对发现的违纪违规案件,查实后进行严肃处理。
4、以强化服务、提高效率、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为目的,对市直服务经济工作部门进行考核评议。市委、市政府己经决定,年底将对市直30家服务经济工作的主要部门进行考核评议。下步,我们将根据这次全会讨论的修改意见,对考核评议方案作进一步修改。在内容上,将把机关各部门服务投资者、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举措和成效,作为评议重点;在方式上,采取公开评议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把各部门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五型”机关创建工作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在评议主体上,以服务对象为主,扩大企业、投资者、纳税人的比重,请服务对象评判,让人民群众满意;在评议结果运用上,与县(市)区党政主职目标管理考核的奖励同步进行,对考核评议排序为前6位的先进单位,给予适当的物资奖励,对考核评议排序为后3位的部门,要向市委、市政府写出报告,说明原因,并提出限期整改的具体措施。通过开展考核评议活动,充分地激发内力,凝聚外力,形成抓作风、干工作、优环境、促发展的坚强合力。
第二篇:民政局群众路线经验交流
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不断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党支部
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党支部,成立于2013年11月份,现有党员20人,是一个年轻的党支部。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作为政府服务部门一线窗口单位,婚姻登记处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各项安排部署,并以
此为契机,结合本职工作,全面推进支部党建工作上台阶,为构建和谐婚姻、创建美好家庭不断努力。
一、加强理论学习,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按照民政局党总支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了的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内容和方式,落实了每月学习制度。学习中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撰写心得体会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系统地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选编》、《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论述选编》。先后组织开展“书记讲党课、委员带头学”、“如何做好服务工作大家谈”等活动。大力营造“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创新、善于提炼、善于总结”的学习和工作氛围。通过集中学习、讨论座谈以及日常的教育,提高了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每名党员都自觉的带头遵纪守法,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进而保证了我们婚姻登记员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队伍建设,为更好的服务于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婚姻登记处党支部在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推出了党员示范岗、开展了“党徽带起来、党员干起来”的主题党日活动能够,从思想上使每名同志都得到提升。
针对社会上宴请风泛滥的现象,婚姻登记处党支部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持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常抓不懈,坚持用“两个务必”及党风廉政建设的若干规定来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坚决抵制“四风”问题的发生。做到措施得力、责任到人,在工作中能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为主题的教育,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杜绝了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按照“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标准,我们还加强了基层规范化建设和工作生活环境建设,今年3月份,婚姻登记处党支部抽调优秀成员参加了北京市首届结婚登记颁证比赛,比赛内容分为形象展示、知识问答和情景模拟三个环节。为了提升参赛选手的应变能力,支部积极结合新人身份、经历和需求,巧妙设计颁证服务环节,各具特色的服务形式,努力营造既庄重严肃、又温馨喜庆的氛围,并通过婚姻当事人的婚恋故事传递了和谐婚姻家庭的理念,最终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此次比赛,我们婚姻登记员分别在行走、站立等行为礼仪,对有关婚姻登记、婚姻文化、婚礼习俗、文明礼仪等问题上,专业能力、工作素质、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改进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内在要求,是党组织必须要抓好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点工作,也是巩固党员干部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建设成果的重要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和规定,以此推进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形成了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良好局面。我们先后向当事人发放征求意见表百余份,收集到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办事程序、改善服务大厅环境等意见建设20余条,不仅听到了群众的心声,同时也为我们推进正规化、法律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制定了窗口服务监督员制度,监督员定期座谈制度。针对海淀婚姻登记数量居全市各区县首位,占全市年登记总量的 1/5的实际,我们坚持特事特办,大事大办,探索了新的服务形式。婚姻登记处在严格依法办事的同时,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困难,在法律规定范围内,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开展了上门登记服务。上门期间,耐心讲解婚姻登记法律、法规的内容。在“八一”建军节、重阳节等特殊期间,都开设“军人窗口”、“老年窗口”等绿色通道窗口,为特殊群体提供优质的便利服务。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环节,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距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比较年轻的党支部,我们将继续努力,发扬与时俱进,团结拼搏的精神,以开放的思维,全新的理念,务实的作风,推进婚姻登记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婚姻登记处党支部将认真克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托上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使支部党建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交流材料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交流材料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全面提升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根据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我市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狠抓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餐饮单位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不断改善,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明显提高,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现将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一是成立了全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整顿的组织协调工作,形成“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分段监管、联合打击、从严处置”的全程监管体系。二是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年初安排部署,年底考核奖惩。三是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各乡镇(街道)配备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动态掌握各镇(街道)食品安全状况和信息,及时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初步形成“上下对口、纵横结合”的食品安全三级监督网络监管体系。
1二、全面监管,保障安全
1、农产品生产环节。一是严查甲胺磷等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限用农药,未发现有经营高毒残留农药行为;二是加强农药市场的标签标识检查和农药的质量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95.6%;三是加强植物调节剂销售、使用情况监管,对部分产品进行了抽样;四是加强“瘦肉精”监管,抽检盐酸克伦特罗609个样,莱克多巴胺479个样,沙丁胺醇405个样,结果全部为阴性;五是加强奶牛养殖户监管,每月至少现场检查1次,未发现有添加三聚氰胺和滥用抗生素的违法行为;六是加强饲料监督检查,抽检产品27个,监督抽样8个,结果合格;七是建立健全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养殖规范六项标准,全市规模养殖场使用违禁鱼药、饲料添加剂的问题基本解决;八是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共屠宰生猪169700头,检出病害猪406头,无害化处理406头,城乡定点屠宰进场率达100%。
2、食品生产环节。一是规范食品生产企业档案管理,对100家食品企业实施一企一档;二是实行食品分类监管,调整a级监管企业18家,b级监管企业15家,c级监管企业32家;三是全面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巡查、回访80余家次,巡查面达100%;四是与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签定质量安全责任书65份;五是开展大米、米粉等产品的监督抽查,共抽样品23批次,合格18批次,合格率为78%;六是加强食品企业服务,对14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上门服务,对65家获证企业的70余张食品生产许可证进行年审,对55家食品生产企业的化验室进行食品比对2检验考核;七是加强食品生产日常监管,全年出动执法人员312人次,出动车辆100余台次,检查企业69家,抽查食品33个批次,发现违法违规企业44家,立案查处5家,责令限期整改39家。
3、食品流通环节。一是商务局加强酒类流通监督管理,大力实施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并启动放心酒工程,建设放心酒销售店;二是工商局划分网格责任区,明确监管人员和任务,对每个食品经营者每月不低于1次巡查,并利用3g移动巡查平台对食品经营者实施精确监管、动态监管;三是工商局开展肉制品、调味品、罗丹明b、假冒侵权酒类产品、苏丹红、米粉类食品、卫生纸巾、不合格燕窝等专项执法检查,检查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户2852户次,检查集贸市场84个次,取缔无照经营36户,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案值4.759万元。四是工商局会同市公安局在师古镇查获一家地沟油加工黑作坊,现场依法扣留封存已加工完毕的地沟油6桶(约1.08吨);五是工商局会同市公安局在什邡彭州交界处成功捣毁一月饼生产黑窝点,依法查扣3台食品烘炉、1台大型自制搅拌机以及相关生产经营工具,现场销毁月饼成品及半成品300余公斤,查扣月饼包装、标签、合格证3000余套。
4、餐饮消费环节。一是开展节假日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二是开展罗丹明b等检查工作,重点检查火锅店以及可能采购和使用罗丹明b火锅底料的餐饮单位。通过全面拉网式检查,我市未发现有使用罗丹明b、苏丹红等工业染料的违法行为;三是开
3展瘦肉精专项整治。重点检查餐饮服务单位畜禽肉品,特别是生鲜猪牛羊肉及肉制品的索证索票与台帐登记情况,共检查餐饮单位20余家,未发现有使用来路不明、病死或私自屠宰的鲜肉;四是制定了《什邡市关于禁止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含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问题产品的紧急通知》,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共检查餐饮单位39家,未发现在食品中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和使用的4家企业8种问题产品。五是做好大型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共开展马井镇元宵会、刘奇葆书记在什调研、高考供餐等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10余次。
三、突出重点,联合整治
1、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一是食安办印发了《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和要求;二是印发国务院九部委《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的公告》1000余份,广泛张贴在辖区内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型超市、集贸市场、各乡镇公告栏、公共场所、每个行政村等地点;三是开展了瘦肉精销售专项整治,检查批发公司5家、药店100余家,对不凭处方销售销售瘦肉精的行为进行了警告;四是卫生部门检查餐饮单位221家,糕点生产作坊67家,学校食堂42所,重点镇6个,重点单位42个,与各餐饮单位签定了《餐饮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承诺书》;四是质监局重点开展了生产现场、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的采购、生产质量控制过程、产品检4验和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检查,对检查中所发现4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使用不符合食品添加剂要求的标签,责令限期整改,并对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的企业进行了规范。五是工商局新购快速检测试剂药品11个种类,新增加了瘦肉精、苏丹红、增白剂、过氧化值等检测项目,快速检查600批次,并检查经营户1338户次,检查食品添加剂经营者67户次,集贸市场8个次、取缔无照1户。全市通过检查未发现有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2、“地沟油”专项整治。一是卫生部门制定了“废弃油脂回收协议”和餐厨废弃物处理信息公示制度,要求各餐饮单位按照要求签订协议并在醒目位置对消费者进行公示;二是卫生部门以集体食堂、小餐馆、火锅店等为重点单位,对是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和用途以及索证索票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共检查餐饮单位60余户;三是工商局对批发零售食用油经营企业加强监管,督促其执行索票索证和进销货台账制度,坚决防范不合格食用油、“地沟油”流入市场;四是工商局行政约见从事废弃油脂精加工的什邡市南泉福源饲料油脂厂负责人,向其宣传《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对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实地检查,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五是商务局积极引导餐饮服务业守法经营,自觉抵制“地沟油”,不向无资质商贩出售餐厨废弃物。5篇二:食品安全经验交流材料
落实两项责任、依法科学规范食品生产加工 行为、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拜城县局在2010年按照地、县三干会确定的关于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目标要求和上级质监局及我县政府关于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安排,以继续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部署和国家质检总局“四查、四建、四落实”的要求,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人员能力水平,创造出新的监管模式和方法,进一步落实监管工作责任,监督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为工作重点;以质量提升活动为载体,把整治规范和发展提高结合起来,实现全县生产领域食品质量安全平稳,保障不出系统性、区域性重大问题,为拜城县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现将我局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面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等总结如下:
一、正确定位、明确责任、争取支持、形成合力 2010年成了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在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划分压力比较突出并且食品生产经营者面临新老监管模式同时并存,不知所措的一年。因为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上级立法部门未及时发布小作坊管理的有关法律规范,各部门配套规章未及时出台等种种原因,全县尤其是在二季度出现了食品经营者办证难,前店后厂式食品加工店(点)监管空白的问题。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拜城县质监局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给县人民政府提交解决办法有关方案两项,争取县政府的及时协调,为拜城县政府出台明确和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程序和监管责任问题的办法做出了努力。
通过我局的努力,拜城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解决食品安全管理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第16号),基本明确和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程序和监管责任问题。使为生产经营者和来我局办事、咨询群众点明政策盲区,畅通渠道、保护了群众利益及系统的权威性。
同时积极参与县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及时汇报和通报有关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做到资源共享、形成了监管力量的合力。
二、依法行政、工作创新、监管质量提升
我局把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工作放在依法行政总体目标任务中去,统筹考虑,使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延伸到了全局每个工作岗位,和每个工作人员。从行政执法到检验检测、领导班子成员到各种业务办事人员,都肩负了本职岗位业务有关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同时一把手负总责,亲自统一指挥、畅通内部资源共享渠道,把零散标量的信息变成食品监管有用的矢量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节约监管资源,提升了监管水平,提高了办事效率。还一方面领导班子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无小事理念,对每个小环节都加强了管理和关心。比如:对于食品巡查任务繁重、食品巡查记录表格复杂而专一,不能复写只能重复操作等弊端,充分调动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影响工作质量和目标的情况下大胆探索,从一张巡查表上下功夫,本原来专门摸底和巡查的计量器具、特种设备、各类资质、诚心档案等各类专项工作一起安排、一起归档,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把不能复写的巡查表内容改善以后,印刷成带复写纸的巡查表大大的减轻了工作压力,节省了宝贵的再工作时间。
三、以食品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工作和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为重点,开展各类专项监管活动,切实保障了拜城县生产领域食品安全。2010年拜城县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未发生一起影响恶劣的食品制假、售假问题。
(一)、领导重视、明确责任
及时成立和充实拜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了2010食品安全工作,与局各职能科室和监管人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二)、调整了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成员及其责任区域、责任关系。分别由三名局领导承担了拜城县东、西、中三个监管片区职责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监管主要责任。
(三)、制定并落实了巡查为主的食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工作。根据拜城县食品生产企业分布情况和其他特性,制定并上报了2010食品生产企业巡查工作进度计划。该计划通过地区局审定后,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我局。地区局确认的2010拜城县质监局巡查企业任务是100家企业,分a、b、c、三类,年内巡查a类两次,b类三次、c类四次。目前为止按计划完成了三次的巡查任务。
(四)、开展了奶制品专项行动工作。根据拜城县《关于印发拜城县问题奶粉彻查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拜政办发[2010]19号),拜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集中组织执法人员对辖区内各奶制品销售网点以及超市、商店等进行了一次专项执法检查。此次专项行动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2人次,首先对生产企业情况进行了检查了解,目前我县还没有奶制品生产企业。其次根据安排对各超市、批发商店销售的奶粉等奶制品进行了检查,并抽样10个批次送地区质计所检验,主要抽检了奶片、奶粉、奶茶伴侣、纯鲜奶、奶糖、酸奶等商品,我局已送往地区质计所检验,检验结果为全部合格。
(五)、对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定量包装监督检验工作。
目前为止共抽样25个定量包装产品样品,对其净含量和标识进行了检验。经检验25家定量包装食品生产企业中合格20家,不合格5家(该批样品);不合格样品主要不合格指标是净含量不够。
(六)、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题责任工作。
根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制作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通知书并下发企业,安排部署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题责任自查自纠工作。目前为止共完成了25家获证企业的自查自纠材料的收集和核查工作。
(七)、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物质监管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组织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1994)和卫生部公告名单以外的物质情况自查工作。工作中要求企业备案相关信息,已完成了25家企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的核查工作。
(八)、开展了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 拜城县质监局在节假日及时组织力量,结合日常工作针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巡查为主的监督检查。共检查食品生产企业17家,发现问题6家,责令改正6家。
在端午节等节日期间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未发现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和过期霉变食品。
(九)、开展了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督检查活动
根据地区局《关于印发地区质监局开展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督检查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拜城县质监局结合实际,制定了2010年开展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督检查的活动实施方案。并加强了对辖区内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饲料产品认证、食品质量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绿色市场认证的生产企业、获证产品和认证标志的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此次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力宣传认证认可法律法规和知识,扩大了食品农产品认证社会影响力。检查中未发现违反认证认可法律法规的行为
(十)、开展了质量提升服务近万企活动。
根据《地区质检系统质量提升服务近万企活动实施方案》选择万邦淀粉制造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了指导企业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标准、计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的服务。
(十一)、开展了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清理工作。根据卫生部等七部局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通知要求,对辖区内食品包装材料生产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目前为止未发现食品包装材料生产窝点。
(十二)、开展了餐具洗涤剂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开展餐具洗涤剂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我局对2010年6月1日以后生产在辖区内销售的餐具洗涤剂进行了检查。目前为止未发现无证企业生产销售行为。篇三:餐饮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场交流会交流材料
全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场交流会交流材料(xx)
创新监管机制 提升监管能力 加快推进餐 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自2012年5月xx区餐饮监管职能移交以来,区食药监局紧紧围绕“ ”的工作思路,切实按照“许可零距离,服务零缺陷,监督零失职,处罚零投诉”的工作要求,依法行政,规范监管,创新发展,克难求进,立足我区实际,扎实稳步推进辖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现交流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xx区委、区政府十分关注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职能移交后,区领导做出重要批示,副区长亲自带队参与检查,在各个方面都给予我局重大支持。同时,我局以区食安办为平台,积极建立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在组建机构、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落实专项检查、取缔无证等方面均与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互通信息、联合开展,在整个机构改革职能调整转换阶段,真正做到了工作“不松、不断、不乱”,实现了平稳过渡。
二.以改革为抓手,服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局。根据xx区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我局服务和服从于辖区经济发展中心工作和城市管理的大局,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坚持派驻执法人员深入八个街道参与综合执法,并积极探索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借助各街道综合执法组的力量做好属地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为此我局通过三项举措,积极减轻街道工作负担。一是减少考核验收,加强日常联系。针对街道考核任务重的情况,我局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对涉及街道的考核,按照分类要求,采取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必须与社区准入工作目录内容相一致,坚决不对各街道额外进行考核,以减少对街道考核的时间和内容。加强对街道的联系,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社区指导,解决街道在考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难题,协助街道顺利完成考核。
二是注重实效,反对形式主义。我局坚持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对街道工作考核过程中,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同时顺应工作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完善,体现出工作的创新性和新要求。在注重实效上下功夫,牢牢抓住考核工作重点,对症下药,坚决反对走过场,反对形式主义。三是不下指标,自愿申请。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我局对各街道考核的工作中,上级部门明确要求必须开展,按规定落实,如有创建活动的,按照准入制度要求,经审批论证后确定,并积极与街道联系,了解其想法,不下指标,不硬性规定,采取自愿的原则,不增加街道负担,对自愿申请的街道,我局将定期进街道,加强业务指导,保证考核工作顺利完成。
二、以创新为手段,积极履行餐饮监管职能,努力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
餐饮服务环节是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末端,把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关是确保整个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在现行餐饮服务监管体制下,我局主要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监督机制,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治 一是加强对餐饮服务经营者的日常监督,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餐饮服务场所开展执法检查。检查餐饮服务经营单位《餐饮服务许可证》持有、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厨房功能布局、食品加工处理流程情况以及落实食品采购进货验收、索证索票和台账建立、食品留样等制度执行情况,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对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式,统一时间、统一步骤、统一行动,做到区一盘棋,对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拉网式”整治,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严格按照省、州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示范街、示范单位(店)的具体要求深入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以创建“省、州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示范街、示范单位(店)”为契机,建设一批示范单位,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推广一批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辖区餐饮服务单位升级和健康发展。
四是加大监督检查及查办案件力度,严厉打击餐饮服务环节中滥用食品非法添加剂、重复使用火锅油、使用“地沟油”等违法违规行为。指导和督促餐饮服务单位严格按规定范围和限量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重点加强对火锅店、串串香等废弃油脂流向监管。
(二)严格市场准入机制,规范餐饮服务单位经营行为 一是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申请新办、变更、换发餐饮服务许可证的,认真审核其开办场所、设施、人员、布局等基本条件以及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严格现场核查,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一律不予办理许可事项。对没有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饮服务经营单位,督促其按规定限期整改,逾期仍不能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依法予以取缔。二是严厉查处无证经营、超期限经营和超范围经营行
为。坚决查处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出租《餐饮服务许可证》等行为,全面规范餐饮服务市场经营秩序。
三是在行政许可后期积极帮助餐饮服务单位规范“软 件”管理,统一餐饮服务单位 “供应商资质审核登记表”、“食品及食品原料采购进货验收台账记录”等规范性表格。建立食品及食品原料采购索票索证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实行定点采购。严禁“三无”食品、过期变质食品及证件不齐的食品进入餐饮服务环节,从源头上把住食品安全关。
(三)构建诚信机制,继续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四)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发布机制,提高防范食品安全事故能力
一是加强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重点对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生物毒素、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等进行调查和监测评价;加大对餐饮服务经营单位自主加工的火锅底料、饮料、调味料、熟食凉菜卤味等的监督检测。对餐饮服务中食品安全隐患和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防患于未然。
二是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信息和季节性食
品安全预警发布制度。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四季豆食物中毒、马铃薯食物中毒、野生菌食物中毒等提出预防措施,及时提醒餐饮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对潜在的餐饮食品安全风险做好防范。
(五)规范餐厨废垃圾回收管理机制,保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第四篇: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交流
文章标题: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交流
政府重视制度创新网络健全
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谈笑)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顿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近一年来,我局在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州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工作,基本完成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任务。总结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政府重视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前提
一是部署周密、安排有方、责任明确、协调一致。2004年底,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食品安全工作立即引起了我州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批阅文件,安排部署我州食品安全工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的意见》。自治区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与执法打假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局按照区局会议要求,立即向州政府汇报了会议精神。州政府领导在听取汇报后,随即召开了我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自治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州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工商、农业、经贸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全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州人民政府的要求下,两县一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在9月底之前,召开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制定了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州政府与各县市政府、各县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按层级签订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34份。由于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州地方政府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四个一”工作迅速得到了完成,并受到自治区局的通报表扬。二是政府主管领导亲自抓,提供政策和财力支持。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州县市人民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州政府主管副州长亲自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检查方案,带领检查组到生产企业现场检查工作。博乐市政府副市长为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次亲自主持召开领导小组协调会议,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多次参加节日检查活动,并带领博乐市局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走访食品生产重点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精河县、温泉县政府对两县食品检测体系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精河县政府拨款20万元支持精河县局建立无公害蔬菜和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温泉县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也挤出5万元帮助温泉县局筹建粮油常规检测实验室。二、制度创新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关键
一是坚决落实制度,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到位。抓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靠人员,二靠制度。我局在认真学习贯彻自治区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与执法打假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精心安排部署了局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立了以州局局长为组长,其他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所、队和县(市)局局长为成员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结合实际起草了《关于我州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的报告》向州政府进行了专题报告。按照自治区局关于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顿和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行动”两个方案,草拟了《自治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上报州人民政府,经州政府召集食品监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通过,于2005年8月30日州政府下发了《自治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今年我局以“坚持把食品安全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为工作思路,继续狠抓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先后制定了《食品安全年活动实施方案》、《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专项监督检查方案》、《开展“五一”劳动节期间食品质量专项抽查和执法打假集中行动方案》等。从2003年开始,我局就定期向政府上报《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报告全州企业基本情况和产品质量状况,为政府经济建设决策提供依据。特别是2004年的报告,受到了州政府高度重视,州长亲自批阅,要求重视和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工作。2005年底,县市局也向当地政府上报了辖区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同时上报了“食品小作坊产品质量状况专题报告”。二是积极创新制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为了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使各辖区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各负其责,我局在2005年6月制定出台了以食品质量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博州质量区域监管责任制》。在专项整治工作中,为了使巡查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便于基层监管人员和协管人员开展巡查工作,提高巡查工作质量,帮扶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我局相继制定了《博州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巡查制度》、7类食品产品《企业巡查作业指导书》和《企业不合格产品复查验收帮扶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我州巡查工作的开展和食品质量的提高。今年上半年,为了加强对食品安全协管员的管理,使其在辖区充分发挥有效协管职能,制定了《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工作管理制度》。按照区局对食品质量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工作规定要求,结合博州实际,制定了《博州质监系统生产领域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预案
》,以上规章制度及方案的制定实施,为整个专项整治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网络健全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保证
一是健全检测网络。为了加强和提高我州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水平,构建以州质检机构为骨干、县级质检机构为补充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我局从实际出发,首先加快和加大州级质检机构建设,按照P2级微生物实验室的高标准,从整体上改造和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目前已全部完成了实验室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精河、温泉的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在精河局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为基础的综合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在温泉局建立以粮油产品检测为主的常规性食品检测实验室。二是健全监管网络。从2005年8月中旬开始,我局系统根据《自治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博州质量区域责任制(试行)规定,按照摸清和掌握食品生产加工业“六清楚”,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实行分类动态管理的要求,全面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按照进村、进厂、进企业的“三进”工作要求,克服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州局组织县(市)局、州质计所、州稽查队共同参与,划片负责普查。于去年10月中旬,全面建立了我州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档案。截止目前,我州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业256家(小作坊159家),全部签订了食品加工企业质量承诺书,其中26家企业29个产品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各县(市)局按照职责分工,对本部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实行了定区域、定企业、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的“五定”工作模式,划分责任片区10个。确立了食品安全监管“三员”人员队伍,其中部门监管员10人、政府协管员38人、企业检验员30人。根据普查建档数据,对照企业的质量安全状况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质量安全等级。各县市局结合实际,将辖区企业分布、企业分类、监管责任分解、产品质量警示等内容绘制成各种图表,为监管工作提供了便利。在食品生产企业巡查监管工作中,为解决大多数企业由于管理不善,产品标准丢失的问题,各县市局主动想方设法为企业搜集复印标准,建立资料袋妥善保管食品安全相关资料。为规范巡查记录工作,州局拨出专款印制了巡查工作记录25000份,发至县市局统一使用。同时,州局先后4次到两县一市与政府协调食品安全工作和督查县市局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食品专项整顿工作中,我局特别加强了小作坊的监督管理,依照国家《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指导意见(试行)》规定,认真落实了10项监管措施。建立了企业档案;签订了承诺书;制定了监管制度;对产品限定了区域销售;依照规定对产品进行了强制检验;严格食品生产许可证考核;严厉打击小作坊违法生产行为。捣毁生产劣质饮料制假窝点1个,依法取缔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作坊5个。2005年同2004年产品合格率相比较,平均提高3.2。三是健全宣传网络。开辟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流动宣传阵地。在《博尔塔拉报》刊登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专版,在州电视台《经济15分》节目中,进行食品质量安全专题讲座,在主要宣传场所播放我局编制的《质量、安全、健康千家万户的期盼》专题片,在各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除此之外,还深入乡镇场集市日宣传、配合“科技宣传周”宣传、利用“世界标准日”、“宪法宣传月”等活动平台,积极宣传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温泉县局还深入农村向广大农村消费者和食品经销者发放了“食品安全警示牌”,在警示牌上公布了各辖区监管人员姓名、联系电话和“12365”举报投诉电话,受到广大农村消费者和食品经销者的普遍欢迎。2005年质量月活动期间,自治州副州长郭向毅亲自撰写《狠抓质量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文章,在博尔塔拉报发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四是健全帮扶网络。我州工业基础相对落后,食品生产更是以小型、小作坊为主。为了帮扶基本具备条件的食品企业取证,提高我州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州局、县市局、质检机构都成立了服务队,下基层、进企业帮扶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完善生产工艺,促使企业达到取证要求。如:博乐经济合作区天龙冷饮食品厂在2005年申证时,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编写质量手册,申证材料无法报送,影响了取证工作。面对企业的困难,我局及时免费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企业服务,帮助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培训人员,指导实验室建设等,使该企业2005年底顺利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我州26家企业在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中,都得到了州、县市局的积极帮扶。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我州食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状况整体有了改善;食品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更加完善;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初步建立;食品生产加工秩序明显好转;生产假冒伪劣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生产加工业的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得以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今后我局将从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上下工夫,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巩固和深化整治工作成效,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质监工作新局面。《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交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交流。
第五篇:民政局灾害应急救助经验交流材料
民政局灾害应急救助经验交流材料
市位于东部,辖11个县(区),总人口380万,其中农村人口270万。是一个多灾易灾地区,仅20xx年全市就多次发生风雹、洪涝、台风、病虫害、干旱等自然灾害,特别是4月上旬的风雹灾、6月份的洪涝灾和8月份的超强台风,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政对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尤其是对灾情信息十分关注,每次灾害发生后,要求民政部门在第一时间内向党政领导报告灾情及救灾工作情况。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统计、核查、上报灾情,负责发布灾情信息,负责协助当地政府抗灾救灾,因此对灾情信息管理更为重视。通过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健全制度、严格核查等多项措施,努力做好灾情信息管理,不断提升灾害救助水平,切实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灾情信息管理是救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市政府出台了《市救灾应急预案》,设立了救灾应急机构,明确了灾情信息管理等责任。市民政局制定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工作预案,成立了救灾应急指挥部,局长亲自负责,副局长和有关科室具体抓落实。在灾情信息管理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不准和三个必须,三个不准是:不准瞒报、虚报、漏报、迟报灾情;不准擅自发布灾情信息,按照有关规定、经相关程序核实后方可对外发布灾情信息;不准未经核查就汇总上报灾情。三个必须是:必须及时报灾,凡发生突发性特重大自然灾害,县级民政部门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在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上报快报表,市民政局接到报表后2小时内完成灾情数据的审核汇总工作,并向省民政厅报灾;必须保证灾情信息畅通,各级民政部门在汛期,特别是在洪涝、台风等灾害发生期间,坚持24小时值班,确保通讯和灾害信息系统24小时开通,救灾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必须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灾情发生后,各级民政部门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查核灾情,慰问灾民,指导灾区做好救灾工作。各县(区)、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救灾指挥部,指定专人负责灾情信息的收集、统计、核查、上报工作。
二、部门配合,信息共享。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信息共享,是做好灾情信息管理工作的保证。我市民政、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保持紧密联系,遇到大灾和突发性灾害,及时沟通,共同会商评估灾情。由于民政部门灾情信息资料详实,档案齐全,管理比较规范,所以有关部门经常到民政部门收集灾情损失情况,以便作为向上级汇报和争取资助的依据。气象、水利等部门也及时预测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并通过多种方式传递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台风灾害预警信息,预先转移安置危险地区群众。20xx年6月上旬,XX县连续暴雨,导致熊村乡邱源村五指峰自然村发生山体滑坡,整个村庄被冲毁,但因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及时转移群众,没有造成一个人员伤亡。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为了规范灾情信息管理,夯实救灾工作基础,我市制定了以下制度。一是灾情档案管理制度。各级民政部门对灾情信息,无论是影象资料还是文字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归档,以便日后调档核查。二是灾情评估和会商制度。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成立灾情评估组,开展灾情评估和会商核定工作,提高灾情信息的准确性,并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报告会商结果,为救灾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灾情信息收集、核实、汇总、上报制度。建立市、县、乡三级救灾人员责任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灾情统计要求,及时通过民政灾情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灾情。四是灾情信息发布制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发布灾情信息,使社会公众了解灾情信息和救灾工作情况,避免引起对灾情的误传和不必要的恐慌,维持灾区社会稳定。
四、严格核查,如实报灾。无论是突发性自然灾害救助,还是春荒、冬令困难群众生活安排,都必须依靠灾情信息的及时采集、认真核实、准确统计、如实报送。在灾情未稳定之前,我们要求各地及时商定灾情初报情况,遇有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等重大灾情,则迅速报告灾情信息,同时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与基层一同查灾核灾。灾情稳定后,组织人员挨家挨户进行调查,将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等情况,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在深入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形成灾情统计报告,逐级审核上报。县级民政部门留有原始的灾情核定调查资料,从而做到不虚报,不瞒报,有力保证灾情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客观公正。
五、注重培训,完善装备。近几年来,我市通过组织人员参加上级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多种办法,加强对灾情信息统计员的培训,着力提高救灾一线人员业务技能。通过培训,使其掌握如何收集、汇总、报送灾情信息,如何搞好灾情信息资料整理、归档和存储,如何开展灾民倒房、春荒和冬令灾民生活困难调查等。为保证及时准确报灾,我市各级特别是多灾易灾地区,进一步加大对灾情信息报送装备的投入,配备必要的通讯器材、摄录像器材、计算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等设备,加强网络系统建设,为搞好灾情信
市位于东部,辖11个县(区),总人口380万,其中农村人口270万。是一个多灾易灾地区,仅20xx年全市就多次发生风雹、洪涝、台风、病虫害、干旱等自然灾害,特别是4月上旬的风雹灾、6月份的洪涝灾和8月份的超强台风,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政对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尤其是对灾情信息十分关注,每次灾害发生后,要求民政部门在第一时间内向党政领导报告灾情及救灾工作情况。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统计、核查、上报灾情,负责发布灾情信息,负责协助当地政府抗灾救灾,因此对灾情信息管理更为重视。通过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健全制度、严格核查等多项措施,努力做好灾情信息管理,不断提升灾害救助水平,切实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灾情信息管理是救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市政府出台了《市救灾应急预案》,设立了救灾应急机构,明确了灾情信息管理等责任。市民政局制定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工作预案,成立了救灾应急指挥部,局长亲自负责,副局长和有关科室具体抓落实。在灾情信息管理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不准和三个必须,三个不准是:不准瞒报、虚报、漏报、迟报灾情;不准擅自发布灾情信息,按照有关规定、经相关程序核实后方可对外发布灾情信息;不准未经核查就汇总上报灾情。三个必须是:必须及时报灾,凡发生突发性特重大自然灾害,县级民政部门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在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上报快报表,市民政局接到报表后2小时内完成灾情数据的审核汇总工作,并向省民政厅报灾;必须保证灾情信息畅通,各级民政部门在汛期,特别是在洪涝、台风等灾害发生期间,坚持24小时值班,确保通讯和灾害信息系统24小时开通,救灾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必须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灾情发生后,各级民政部门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查核灾情,慰问灾民,指导灾区做好救灾工作。各县(区)、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救灾指挥部,指定专人负责灾情信息的收集、统计、核查、上报工作。
二、部门配合,信息共享。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信息共享,是做好灾情信息管理工作的保证。我市民政、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保持紧密联系,遇到大灾和突发性灾害,及时沟通,共同会商评估灾情。由于民政部门灾情信息资料详实,档案齐全,管理比较规范,所以有关部门经常到民政部门收集灾情损失情况,以便作为向上级汇报和争取资助的依据。气象、水利等部门也及时预测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并通过多种方式传递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台风灾害预警信息,预先转移安置危险地区群众。20xx年6月上旬,XX县连续暴雨,导致熊村乡邱源村五指峰自然村发生山体滑坡,整个村庄被冲毁,但因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及时转移群众,没有造成一个人员伤亡。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为了规范灾情信息管理,夯实救灾工作基础,我市制定了以下制度。一是灾情档案管理制度。各级民政部门对灾情信息,无论是影象资料还是文字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归档,以便日后调档核查。二是灾情评估和会商制度。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成立灾情评估组,开展灾情评估和会商核定工作,提高灾情信息的准确性,并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报告会商结果,为救灾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灾情信息收集、核实、汇总、上报制度。建立市、县、乡三级救灾人员责任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灾情统计要求,及时通过民政灾情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灾情。四是灾情信息发布制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发布灾情信息,使社会公众了解灾情信息和救灾工作情况,避免引起对灾情的误传和不必要的恐慌,维持灾区社会稳定。
四、严格核查,如实报灾。无论是突发性自然灾害救助,还是春荒、冬令困难群众生活安排,都必须依靠灾情信息的及时采集、认真核实、准确统计、如实报送。在灾情未稳定之前,我们要求各地及时商定灾情初报情况,遇有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等重大灾情,则迅速报告灾情信息,同时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与基层一同查灾核灾。灾情稳定后,组织人员挨家挨户进行调查,将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等情况,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在深入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形成灾情统计报告,逐级审核上报。县级民政部门留有原始的灾情核定调查资料,从而做到不虚报,不瞒报,有力保证灾情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客观公正。
五、注重培训,完善装备。近几年来,我市通过组织人员参加上级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多种办法,加强对灾情信息统计员的培训,着力提高救灾一线人员业务技能。通过培训,使其掌握如何收集、汇总、报送灾情信息,如何搞好灾情信息资料整理、归档和存储,如何开展灾民倒房、春荒和冬令灾民生活困难调查等。为保证及时准确报灾,我市各级特别是多灾易灾地区,进一步加大对灾情信息报送装备的投入,配备必要的通讯器材、摄录像器材、计算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等设备,加强网络系统建设,为搞好灾情信 息管理工作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