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生本教育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生本教育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更新速度非常快,该学科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目前,信息技术课已作为基础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已经开设。通过连续学习,从客观上促进了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相比于其它学科,实行生本教育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因为它没有考试压力,学生普遍都感兴趣,该学科又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来掌握知识的学科,所以适合“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生本教育更能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合生本教育理念,我简单谈及个人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见解:
一、改变传统的师本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多数时候都是老师给出一个范例,由老师先示范操作,然后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尝试练习。老师给出一个范例本身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一切都在老师的计划内,即便是有点新鲜的东西出现,同学们也会觉得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这就是典型的师本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看似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练习,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整个学习的过程并没有遵循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然而结合生本教育理念,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舞台是学生的,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把有些问题可以留给学生来解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同学们分组讨论切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思维碰撞产生问题的答案,甚至可以进一步升华得到更深层次的结论,这样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转化成了学生喜欢的活动。而教师只是做必要的适可而止的提示,要能引导学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维。通过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不仅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也体会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整个教学中体现了生本教育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的方法。
二、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只重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的学习,也要重视信息情感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忽视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明确想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就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今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在学习copy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它的利与弊,不法之徒通过网络抄袭他人成果属于违法行为。在上完课后有些学生经常忘记关显示器电源,把键盘鼠标乱放,损坏设备等小毛病,这时候要组内同学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另外,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更好的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三、生本与信息技术要完美结合,达到一个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教学设计思路,结合生本教育 “课前早准备,上课早交流”理念,探索生本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前置性研究 前置性研究是一节课的开始,是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准备,与我们常说的预习功能相似。但前置性研究更具目的性。前置性研究应该由老师提出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前置学习,可以精心设计一个与生活的紧密相联的,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开放性、趣味性而难度适中的问题,以“前置性研究”设计作为课前的研究作业,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全前置任务。这样的课前研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对课堂充满信心,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进一步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了生本教育的“低入”与“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以学定教”教学理念。
2.明确目标,分组交流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为了避免学生盲目探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直接提出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驱动机制,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都可以在小组学习与合作探究中体验团队的力量,共享学习的乐趣,相互带动,共同进步。
3.研究探讨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在学习小组中,每一个任务都可能被激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让学习小组明确探究的任务,并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解答他人的疑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从他人的优点与知识中充实自己,集众人智慧助自己发展。小组内相互质疑,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多方进行交流,共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小组探究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提高。
4.交流评价
生本教育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提供了学生自学的空间,又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提升思想感悟,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巧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客观进行评价,并组织与带动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综合评价中体验成功、收获喜悦。
5.总结提高
课堂交流是学生的思想表达与技术展示的平台,但是学生丰富多彩的思维,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总结,以实现知识的清晰化、条理化与体系化,形成理性认识。因而在讨论交流后,有必要设置小结环节,师生共同总结与提高,完善知识体系,交流学习心得。
6.拓展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时不多,但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更新快,与社会、时代的信息步伐紧密联系。在一个星期一节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将课堂拓展到具体生活中,让学生带着新的有意义的探究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探究,利用网络等进行课外交流与资源共享,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为学习生活服务的意识。
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为教师与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教学体验,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人性化,那就要求我们的观念和素质不断更新、提高,从生本教育的理念中感悟与体会其内涵,最大限度的释放课堂,释放学生的天性,还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第二篇:生本教育下语文教学
生本教育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自从学校开展生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以来,在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我结合语文学科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一、前置性作业
先学后教”的生本理念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教师会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前置作业的形式加以布置。我在引导学生课前完成前置作业时,着重要求学生做到“双学双疑”。
二、教师活动注重“四个精”
在生本课堂上老师是配角,起指导和辅导的作用,但配角的作用很大,配角应力求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生命本来的创作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做到“四个精”。
第一,精心指导。老师要课前精心指导,做到学生准备的内容心中有数,尽量避免学生展示时出现错误知识点。尤其是语文知识面比较广,各种说法不一致,如果老师课前不做指导,有时学生讲解的知识错误过多或者重点不够突出,其他学生不信服,自然课堂听课效果不好。比如:学生搜集整理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后,老师要检阅一遍,看看论证方法的命名方式是不是符合中考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上四种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而有些材料上还会出现“摆事实”或者 “引用论证”等,课前指导学生,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准,使用权威材料,求这样在课前及时纠正,免得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必要的争议。第二,精确评价。学生需要及时准确的鼓励,才能更加信心十足。在各小组展示之后,老师及时的给予肯定、表扬,让学生立即感受到付出后的成就感。然后在每周、每月进行阶段性评价,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缺点的评价,尽量在课后个别指导,含蓄委婉的指出,并且引导正确方向。老师的评价必须精确,恰到好处,才更好的激励学生,否则,适得其反。
第三,精准补漏。学生准备的材料,偶尔会出现错误或者缺少重要知识点,老师应及时精准地更正补充,查缺补漏。比如,在学习《茶馆》这一话剧时,学生就将“戏剧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这一重要知识点丢掉了,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适当加以强调。在研究鲁迅的时候,有的学生说鲁迅原名周树人,有的同学说原名叫周樟寿,这样的分歧,就需要老师来精准的解决问题。
第四,精当升华。将学生课堂展示的重要知识点,设置成精当的小测试题,这样必然督促学生课堂上认真参与,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加深记忆,将课堂的学习加以升华。
后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永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生本教育的理念深入课堂,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作为学习主角的学生“动”起来,课前做到“双学双疑”,课堂上做到“三展三比”;也要求作为学习配角的老师做更充分的准备,每个环节做到“精”!
第三篇:生本教育下的数学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一、我对生本教育理念的理解
生本是理念,开放是本质,获得发展是结果。
生本教育倡导“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应“无为而为”,处于“帮学”地位。通过培训与自己的实践我感觉到生本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
1.突出学生2.突出学习3.突出合作4.突出探究 因此前置性小研究是生本课堂的核心灵魂,我在实验过程中重点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前置性作业设计:
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侧重于自学习惯的培养,对他们在新授课的前置性学习用不着面面具到,也不能多,只需要弄清一两个或两三个主要的知识点,再加上少量的练习题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在小组和班级交流中体会,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会更乐于自学。数学的前置学习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身边的、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例子,举例子,是一种既有一定范围、又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带来的例子,可以用书面或口头交流。或者是让学生自学内容,谈谈“我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是什么”只要学生接触过思考过就可以。根据以上原则,我给学生布置了前置作业(自学例1和例2并完成“做一做”)。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请学生来教学例题,早有准备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言,之后怎样口算,注意什么,基本都是学生介绍的,我只做了归纳和总结。在巩固练习时,我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做“小评委”,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要求比老师还严,从课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知道了关键的知识点,课堂上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这也许就是低入高出吧!
(二)在课堂中的做法
1、把课堂学习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如何在孩子们面前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2、让“生活”走进课堂。
学生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合作交流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能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发言,还要会提出问题,大胆质疑。这些合作能力、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精心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年级,我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独立思考,那么学生在合作中就会显得盲目、被动,根本无话可交流。实践证明,无论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如何,都能促使合作交流有效开展。(1)、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得到正确答案时,他就会自信地、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
(2)、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无法解决时,合作交流正好可以满足他求知的欲望和迫切寻求帮助的心理,促使他有意识地去倾听、选择、吸取同伴的意见,产生合作动机,得到主动发展。
(3)、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产生错误时,在交流中就会和其他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在争执中使问题越辩越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保护和发挥。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强烈,要他安静耐心的先听别人发言,难。在课上,常常看到因抢着发言而导致合作失败、不欢而散的场面。因此,要使合作成功,就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养。(1)、晓知以理,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倾听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被别人倾听、受人尊重的喜悦。(3)、精心设计,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训练倾听能力的活动。
3、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习惯
在合作交流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会表达。“说”是表达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引导他们借助手势、动作、图画、学具等完成表达的过程。
1)、规范发言的方式
个体发言时,为了表明是个人的主观想法,要求学生站起来后,能大声地说 “我是这样想的﹍﹍。”或“我认为﹍﹍。”
组内讨论时,倾听别人的发言后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会小声说“我同意**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还有补充﹍﹍。”或“我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
组际交流时,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的意见时要说“我们小组认为﹍﹍。”或“我们组的意见与他们一样(不同)﹍﹍。”
通过训练,既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能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反应能力。
2)、训练学生的表达
首先要训练语言的规范性。在数学教学中尤其应注重训练学生把话说规范的习惯,使之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思路清晰。
其次要训练语言的条理性。教学中,学生对事情的条理化叙述,不仅是表达能力的锻炼,更是对学生思维严密能力的培养。
再次就是训练语言的连贯性。要训练学生用准确而又有条理的语言讲出自己的思路,过程和结果。
最后要训练语言的流利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正确表达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要求。
4、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让学生明白,当个人的力量不能完成任务时,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帮忙,并对“合作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通过不断的培养与指导,相信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一定会慢慢建立起来。
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数学课中必须着眼于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让学生学会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按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如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要求学生:①组长安排组员一个一个地说,说出自己的想法;②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③轻轻地说,不影响别人,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④注意听,听不懂的马上问;⑤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全班交流等等。
四、感悟: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本着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运用先进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个性化教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第四篇:生本教育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生本教育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
李学武
桐梓县尧龙中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了学生的“学”堂,以至于成为学生的乐园。可是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直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依靠死记硬背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负担非常的大。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为学生减负。生本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hǎo)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和感染力。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的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一切以学生为本,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新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让他们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有着明确的区别,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要将教学策略的重点放到单个的案例研究过程中,继而将单个课文的学习放到整个语文学科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具体策略如下: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教师要为学生的 “好学”而设计“教”。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择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把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二)、高度尊重学生,让学生有自信心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以“趣”引路,以“情”导航。第二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情是真诚的,比如见到老师问声好,每逢节日给老师送上一份贺卡,老师对这些应该十分尊重与重视。如果把学生高高兴兴的一声“老师好”当作耳边风,他们会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内心不愉快,由此而来的师生感情疏远,会对教学产生影响。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内向、爱静;有的学生外向、好动。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我们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不能强求学生整齐划一地按照老师的意愿行事。例如:开展班级活动。我们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按学生意愿安排活动,这样做学生才会有兴趣,活动才会有意义。第四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孩子的自尊心需要保护,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如果长期受到挫折,他就会失去自信,坠入自卑的深渊,失去积极向上的精神。那么,教师就应该在工作中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第五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尊重还表现在肯定、赏识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比如:在语文课上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个学生阅读能力很差,一段文字读得结结巴巴非常吃力,而你又非常耐心的听完学生读完后,不但没有指责学生,反而用温和的语气说:“这位学生读得很认真,很辛苦,他能坚持把文章读完,大家给点掌声鼓励一下。”这个评价既不伤学生自尊,又给了学生自信,多可贵啊!相反如果你说:“你怎么读得这么差劲,下次要好好努力啊!”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特别是课堂评价语更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如“你真会读书”、“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在意,它能鼓舞学生斗志,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潜能,碰撞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长期如此,学生必将终生受益。
(三)、教师要讲得少,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做好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角色,创设和谐、认真、合作、探究的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导演,是学生的辅助;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语文的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别人替代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凸显,主题活动不活跃,他们的自身经历无从建立,这样的课堂如果依然精彩,那精彩的只是教师;如果也显现出发展的努力,那么这种发展是以师为本。只要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就难以进入他们该进入的角色,当然就难以欣赏到同学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学生课堂的角色不归位,以生为本就是空话。所以,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视量化结果到重视质化过程。满堂讲固然不可取,满堂问、满堂演(多媒体演示)、满堂笑也不可取,因为这是变相的牵着走,对着灌,学生简单被动接受的处境不改变,以生为本就无着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一种和谐、轻松的情景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把可以交付的学习任务托付给学生,极大地信任学生,教师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感受、体验和揣摩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悟和语感方面的引导。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思维,所以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感悟。同时,要多进行文本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式,要适时、适度地进行,主要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语感。比如,在对朱自清的《春》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必要的感悟,从中理解作者透露出来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对春天几幅场景的感悟进行必要的阅读,学生可以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品味语句表达的感情,赏析修辞手法的作用,从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揣摩,达到有效性学习的目的。在品读中,学生既体会到春天的美好,又提高了朗读、理解的能力。
(五)教师适时引导、评价,提升学生理解高度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就可以进行良好的自主学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具体的课文知识进行必要的掌握。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室这些特定的学校渠道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在探究理解中,使学生的认识由肤浅走向深刻。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感受及分析与理解,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洞察他们这些想法产生的过程。在倾听中,教师还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拥有和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深度。教师适时地介入追问式评价,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评价,从而达到对问题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总之,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效的教学方式会让老师的授课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愉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发展。同时,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第五篇:生本教育下的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下的课堂教学
在生本教育下的课堂教学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大家一展风采,同时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的良好契机。同时在学习和教学中我思考了很多,收到了很多。
1、生本教育落到了实处
老师们在上课中都能围绕前置性小研究进行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抓住了生本教育的根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注重了有效的评价
对学生的表现和小组合作交流中的表现都能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很好的进行引导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方式多样。
3、关注了教学过程中和练习中的纠错
在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采取不同的形式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在学生自己进行自我纠错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提醒和引导。特别在练习中学生,关注了小组之间的相互检查、全班纠错。
4、通过学习我感觉到 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讨论则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做出反应。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表达,所以讨论时,往往容易走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针对讨论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功能和作用,确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先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首先教师对讨论目标的定位,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组织讨论时,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总之,教师必须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窒息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
其次是启发与诱导相结合,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全过程,教师的作用大多是适时调控、巧妙诱导。一方面要使讨论题富于启发性,才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另一方面,当讨论展开以后,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及时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和“导”。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联系不紧、跨度过大、脱离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逼近核心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在课堂讨论中,要使每个学生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师必须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一方面教师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赏或反对,尽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引导,并予以更正。但是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是保证讨论成功,充分发挥讨论的优越性,确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