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专题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微资源在教育界大力发展,微课应用于教学正在兴起,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正在探索实践中。笔者将生本理念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有效弥补了微课教学的不足,使微课教学绽放出新的光彩。
关键词:生本;信息技术;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9-0132-02
微博、微信、微资源、微媒体、微电影、微学习……“微”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微课短小精悍,可以反复播放,不受时间、地点约束,将生本理念融入到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中,时刻从学生角度出发,可以实现生本与微课的完美融合,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 生本内涵
生本,是相对传统的师本而言,由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的核心理念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改变以往“师讲生练”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其价值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学习。生本的主要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以学定教,最终达到不教而教。生本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中学会感悟,体会生活,将知识融入生命。
● 微课内涵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的,还有一些辅助性的资源如微学案、微练习、微评价和微反思,主要针对某一知识点(重点或难点)而设计开发的,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短是指时间短;小是指容量小,主题简短;精是指内容精、设计精、活动精;悍是指应用面广,效果显著。微课在教学中用以辅助学习或拓展学生思维。
● 生本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
1.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并附有辅助性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微课中的微视频可以重播多次,非常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以提高学生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其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型、操作型和综合型。操作性的知识点较为零散,应用微课教学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对于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微课能帮助学习且视频可以反复播放;对于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微课可以拓展学习,实现真正分层教学,真正达到1:1的教学效果。
微课是时代发展的宠儿,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误区:只注重其华丽的外表(重视视频的制作),忽略了其实质的内容(教学内容),更有甚者仅将传统课堂上课的视频一部分截取,主题不聚焦。为了避免为微课教学而微课的误区,笔者提出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
2.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可以有效弥补微课教学的不足,一切从学生出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胡铁生老师将单个知识点的微课资源用“非常4+1”进行形象化概括。“1”是指微型教学视频,一般为5~8分钟,微视频的制作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4”是指与微课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如微学案、微练习、微评价、微反思等。生本指导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就是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探究性,紧紧围绕“非常4+1”,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本贯穿始终。
●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应用
笔者以苏教版信息技术基础5.1“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中的5.1.3“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为例,全面阐述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
1.以生为本――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在了解学情基础上,创设情境,设计教学。让学生理解、内化并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若引入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能促进学习。在进行5.1.3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创设情境,展示一组“华南虎”事件的照片,让学生看看那真假难辨的照片,并提出问题:照片是如何PS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以生为本――做好微资源制作
微资源制作主要包括微视频和辅助资料的制作,即“非常4+1”。微课资源制作时,要在了解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微视频属于核心内容,制作时要仔细研磨,力求将知识点展示清楚。在5.1.3的微视频制作时,考虑到学生操作水平有差异,笔者将视频分为基础和拓展两部分,并添加简洁的字幕说明。基础微视频详细讲解了Photoshop软件启动、窗口组成、常用工具的使用并附有微练习的详细操作,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体验PS的神奇之处。拓展微视频则包括图像效果的调整以及滤镜的使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参考。微学案主要让学生了解需要掌握的内容,具有导读、导学、导听、导做的作用。微练习则起到巩固知识、检查的作用。微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微课学习效果的分析、测量。微反思是教师微课教学的心得体会。在微课教学时,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
3.以生为本――微课教学实践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精美的志愿者图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为支援祖国的西部开发贡献自己力量。同时,分析图片加工的步骤:图片合成和文字加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生访问局域网Ftp://192.168.16.10,下载本节课的图片素材和微课资源。
(2)自主探究,图片加工
学生根据微学案,自主学习基础微视频后,自主探究完成微练习:图片加工。
图片合成:将背景.psd、人物.psd、爱心.psd、丝带.psd半成品图片素材组合成示例图片。
文字加工:添加文字时注意字体、字号、颜色、形状的设置(文字的作用: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教师巡视,深入课堂,与学生对话,了解易错点,并检查学生完成情况,适时点评。
(3)合作探究,画面效果调整及滤镜使用(选做)
此部分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完成基础微练习的学生可学习拓展微视频,对图片的画面效果进行调整及使用滤镜。组长起带头作用,只有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当组长,否则下次换人,组长做好之后,指导组员,互帮互助,争做冠军组,激发学生的潜能。
(4)成果展示
组内成员评价,评选出最优作品。从主题与图片是否一致、色彩搭配是否和谐、整体设计是否有创意等几方面进行评选。教师评选出最佳作品,并请作者示范讲解操作要点,这样既可激励学生又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
(5)总结反思
刚开始学生边看微视频边操作,熟悉软件后,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逐渐抛开微视频,自主探究、自主创作。本节课有一半学生都能完成拓展性内容,证明学生的潜能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实践中创新,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育有道,启发潜能”。生本与微课完美融合,是生本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产物。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还原中小学微课本质[N].中国教育报,2014,11(6).[2]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J].人民教育,2008(21).[3]周芹.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2):51-52.[4]王国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1):94-95.
第二篇:浅谈生本教育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生本教育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更新速度非常快,该学科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目前,信息技术课已作为基础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已经开设。通过连续学习,从客观上促进了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相比于其它学科,实行生本教育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因为它没有考试压力,学生普遍都感兴趣,该学科又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来掌握知识的学科,所以适合“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生本教育更能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合生本教育理念,我简单谈及个人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见解:
一、改变传统的师本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多数时候都是老师给出一个范例,由老师先示范操作,然后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尝试练习。老师给出一个范例本身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一切都在老师的计划内,即便是有点新鲜的东西出现,同学们也会觉得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这就是典型的师本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看似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练习,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整个学习的过程并没有遵循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然而结合生本教育理念,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舞台是学生的,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把有些问题可以留给学生来解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同学们分组讨论切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思维碰撞产生问题的答案,甚至可以进一步升华得到更深层次的结论,这样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转化成了学生喜欢的活动。而教师只是做必要的适可而止的提示,要能引导学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维。通过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不仅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也体会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整个教学中体现了生本教育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的方法。
二、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只重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的学习,也要重视信息情感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忽视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明确想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就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今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在学习copy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它的利与弊,不法之徒通过网络抄袭他人成果属于违法行为。在上完课后有些学生经常忘记关显示器电源,把键盘鼠标乱放,损坏设备等小毛病,这时候要组内同学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另外,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更好的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三、生本与信息技术要完美结合,达到一个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教学设计思路,结合生本教育 “课前早准备,上课早交流”理念,探索生本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前置性研究 前置性研究是一节课的开始,是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准备,与我们常说的预习功能相似。但前置性研究更具目的性。前置性研究应该由老师提出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前置学习,可以精心设计一个与生活的紧密相联的,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开放性、趣味性而难度适中的问题,以“前置性研究”设计作为课前的研究作业,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全前置任务。这样的课前研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对课堂充满信心,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进一步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了生本教育的“低入”与“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以学定教”教学理念。
2.明确目标,分组交流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为了避免学生盲目探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直接提出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驱动机制,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都可以在小组学习与合作探究中体验团队的力量,共享学习的乐趣,相互带动,共同进步。
3.研究探讨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在学习小组中,每一个任务都可能被激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让学习小组明确探究的任务,并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解答他人的疑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从他人的优点与知识中充实自己,集众人智慧助自己发展。小组内相互质疑,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多方进行交流,共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小组探究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提高。
4.交流评价
生本教育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提供了学生自学的空间,又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提升思想感悟,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巧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客观进行评价,并组织与带动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综合评价中体验成功、收获喜悦。
5.总结提高
课堂交流是学生的思想表达与技术展示的平台,但是学生丰富多彩的思维,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总结,以实现知识的清晰化、条理化与体系化,形成理性认识。因而在讨论交流后,有必要设置小结环节,师生共同总结与提高,完善知识体系,交流学习心得。
6.拓展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时不多,但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更新快,与社会、时代的信息步伐紧密联系。在一个星期一节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将课堂拓展到具体生活中,让学生带着新的有意义的探究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探究,利用网络等进行课外交流与资源共享,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为学习生活服务的意识。
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为教师与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教学体验,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人性化,那就要求我们的观念和素质不断更新、提高,从生本教育的理念中感悟与体会其内涵,最大限度的释放课堂,释放学生的天性,还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第三篇:生本理念下的农村美术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农村美术教学
陈永宁
近年来,随着升本教育不断的蓬勃发展,很多薄弱学校也因此改变了面貌。升本教育认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较多学,直至不教而教。下面就谈谈升本理念下的农村中学美术教学。
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由于受到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经验、地域特点的限制,学生在美术表现能力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如果针对乡村特点,能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那么将有助于提升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增强对大自然、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一、生本理念下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优点 1.学生的整体学习积极性较高
如今的美术课是一门综合学科,有设计、手工、制作、欣赏等。学生们对美术课的热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2.新课程资源较为丰富
传统的农村美术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临摹。抑制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造成学生想画但画不好,甚至产生厌画的情绪。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忽略了山区丰富的自然素材得应用。如:树叶粘贴画、稻草人、剪纸、泥雕、农村特
色的服装设计、乡俗文化等等。就这一点,我想足可以令城里的孩子们望“农”兴叹。我们有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还怕上不好课吗?
二、生本理念下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缺点 1.家长的不重视
农村孩子由于所处的家庭条件有限,在这几乎只看重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从而忽视了孩子美育培养。
2.教师对生本教育的认识不足
很多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充当好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引导者。如:任课教师只讲了几分钟,便让学生自己看书、讨论,最后又用了几分钟总结,全课结束。整节课空洞、单调而又乏味。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由于种种原因,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在美术课上就出现了厌学厌画的情绪。也就是对一堂课失去了兴趣,试问这堂课又怎么会达到好的效果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美育。那么究竟如何发挥升本理念下的农村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美育呢?我认为有下面几点可以作为参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一言堂”的做法,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在美术课堂教
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兴趣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贴近生活,培养创造实践能力
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上八年级《标志的设计》一课时,我以比赛的方式请小组为自己班里设计班徽,15分钟后上台展示,比比哪组做的好。结果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小组都你争我抢的上台展示。我想原因有三:一是每个生本小组之间本来就是一个竞争集体;二是设计的内容符合班里的利益,都想让自己所在的班级与众不同;三是更贴近生活。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提高了作业质量和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3.多媒体的应用
传统美术课,教师往往是在黑板上直接示范。其后果是,既费时,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应有的效果。如教学生齐白石的《虾》时,究竟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怎样才能给学生讲解清楚,这些都是以往教学中所谓的难点。我应用展台和投影仪把画虾的步骤一步步的投放到大屏幕上,这样学生弄清了绘画步骤,体会到了作品的美感,学生再去画也就事半功倍了。
4.合作交流,提供展示平台,培养自信心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共同创作一幅作品或草图。由于时间关系,班里小组竞争上台展示加以解说,然后在由他组评价。其结果是小组都踊跃上台,互相交流。通过组织这样的绘画活动,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绘画技巧和风格,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绘画技能和向他人学习的平台。
实践证明,在升本教育理念下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激起农村孩子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热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生本教育理念的特点,不断去钻研、探讨、思考,主动、大胆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使我们的农村美术课堂形式各异,多姿多彩,大放光芒!
第四篇: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王素慧
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带着创新而来,载着和谐而归,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享着课堂教学的简单,品味着师生和谐相长的成功与喜悦。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自然真实,轻松和谐,就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简简单单教语文,踏踏实实学做人。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做母亲的不用刻意去传授语言,婴儿就会牙牙学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这是内在学习动力的外在表现。郭思乐教授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大量进行语言文字活动。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所以,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一、“有困难找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学习者,这种温暖来自“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的生本理念。生本的民主与平等,使备课变得那么简单。记得当时学生用了一节课时间,把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概括得有条有理,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探究的话题,孩子们的质疑和思考,足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主题研讨的依据。有困难找学生,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就这么简单!它尊重了学生实际理解的水平,也见证着学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双边的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更是一种教学的充实!
二、学生自定步调——高度尊重学生。
可谓“四两拨千斤”,生本的课堂学习过程线索清晰,学生上课得心应手。曾经有人取笑说:生本的课堂从来就是三步走:“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许我们真是这样走过来的,学生们也都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得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的交流、运用与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这种和谐来自“学生自定步调”的“自调节教育”。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强调生本并不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所以,我们的课堂是鲜活生命的体现。只要遵循学生天赋的学习本能,就能达到教学的水到渠成。长此以往,教学就变得简单而轻松。
三、教师“不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别人讲到自己,从远古谈到今天,从过去说到现场,从怪诞悲观论述到积极乐观。他们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和谐有序,时不时来一阵热烈的讨论,时不时又是一番掷地有声的论说。作为教师,我此时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
2.以读引读、读悟结合,读写相辅是生本语文的重要策略。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获得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相应提高。因此,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为起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恰如其分地诱导。学生在真实反馈自身阅读感悟的同时,自然会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在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结合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儿童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想象、联想、创编、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遨游书海,泛舟拾贝。在中年级,讲究以读引读,重在积累。比如读着《论语》,就去了解孔子及其弟子丰富的言论;读着《我爱花城》,就能叙说广州悠久的历史与风土人情;读着《生命的掌声》,就能抒发为别人鼓掌喝彩的情怀……到了高年级,更多的是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从小广泛地读书,是儿童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思想丰富了,发表见解时就呼之欲出、滔滔不绝了。这是生本语文教学倡导从独立自主地大量识字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最后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的美好境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泪的重量》引发学生为奥运夺金而激情澎湃,为汶川地震而泪流满面……凝聚的思想,让学生下笔成文,同学们争着诉说阅读感悟的收获,他们的习作流泻着学习生活的情趣,记载着童年纯真的印记。
四、静待花开——教学评价和谐简单。
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所以我们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并营造空间引导学生凭借自身学习经验进行互相评价、更正错误并找出预防再次出错的方法。于是,“评研”就应运而生了。所谓评研,就是评价、研讨,由学生自行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自行出题,与同学交换做题,相互评改,自行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充当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考评的学生。又是考评别人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并存,让应试教育“谈考色变”的紧张焦虑转化为生本评研的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喜好就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出题考倒学生,更不用在题海中带领学生艰苦跋涉,只要做个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研过程,学生就能自觉地在评议中识别学习的优劣,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评价走向生本,和谐又简单。我们不求高分,但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
每一种花,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她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是清香怡人的茉莉;是常开不败的三角梅,还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每一朵花,承受的阳光雨露不同,决定她的花期或长或短;或盛开于春夏,或怒放于秋冬。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需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更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第五篇: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三化”高效课堂的构建
林天燕
生本教育在我校已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年多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生本理念下,怎样才能构建小学语文“三化”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让学生走进文本,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
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二、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树立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生本教育从角色定位看,教师是导演,是学生的辅助;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语文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别人替代不了。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主体活动不活跃,他们的自主经历无从建立,这样的课堂如果依然精彩,那精彩的只是教师;如果也显现出发展的努力,那么这种发展是以教师为本。只要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就难以进入他们该进入的角色,当然也就难以欣赏到孩子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学生课堂的角色不归位,以生为本就是空话。所以,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视量化结果到重视质化过程。满堂讲固不可取,满堂问,满堂演,也不可取,因为这是变相的牵着走,对着灌,学生简单被动接受的处境不改变,以生为本就没着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和谐、轻松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把可以交付的学习任务托付给学生,极大地信任学生,教师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三、落实“九步教学”教学流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也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双方积极的交往互动活动。师生的交往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九步教学”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九步教学”流程也更好地诠释了学生的民主化、情感化、人性化。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新颖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故事、猜谜语、小游戏„„这些感观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学习中去。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学贵有疑,疑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认真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质疑可以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等。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 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3、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
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除了要做好有效提问外,还有就是要学会倾听。比如,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要求其回答,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的教师一味让学生讨论交流,却无任何要求,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黯然失色。因此,不能一味地只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把握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益。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爱玩是他们普遍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玩”,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比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后,我鼓
励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自己眼中的秋天,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他们很快地背诵课文。还有,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一般这样操作: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
教师要有营造营造教学气氛的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6、作业分层布置。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布置选择性、层次性作业,去粗存精,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数量,使学生在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构
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积极落实生本教育和我们总校提出的九步流程。在教学中,我们自己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