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理念下高中数学参与型教学实践
生本理念下高中数学参与型教学实践
【本文已被《高中数理化》发表】
徐亚琴
摘要: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地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低,教学效率低。在生本理念下,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完善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系,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数学;参与型;教学实践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通过主要概念教学,公式地强化记忆,然后通过大量习题的重复训练,对不同类型习题的解题方法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应试效果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没有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学生不断地接受和被迫记忆,效果有限,有数据指出学生自主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经过24小时以后遗忘率仅为25%—30%,所以有效的构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得十分必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引入比较生硬,很多概念的引入显得较为突兀和抽象,学生很难一下对其理解得很透彻。由于对数学模型的定义和概念理解不够,在后续的学习中就很难准确地灵活应用所学习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因此要对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概念的提出加以重视,通过情形的创设,生活现象的归纳,其他数学概念的延伸和比较,使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一个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如何一步步地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可以让先让学生自行预习新的概念和知识,然后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学生就参与的新概念的探索中,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也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自己动手寻找、学习,锻炼了自己的数学思维,加强了理性思考,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好了铺垫。
如再讲“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时,就可以利用时常中公司的业绩等方式进行引入。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这些生活化的了解,很好的理解了频数分布的实际意义,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后再由老师进行讲解,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在考试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也就能更好的进行分析。
二、对比法教学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对比法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数学概念的对比,一方面可以以旧带新,通过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也有利于将相似或相对的概念统一进行整理总结,从而完善数学学习体系。
在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常常与初中学习的知识或以前学习的相关的知识相关,或是在原有概念上的范围的扩大,或是引入对比概念。例如在三角函数学习的时候,三角函数的概念就是由初中的三角函数知识进一步深化得到的,在初中学习的实数的范围上将数的范围扩大,引入虚数的范围,同过
对比法能够将实数和虚数的概念相对比,进行统一的整理和总结,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函数、有几何的完善的数学学习体系,使学生学习的模块化的内容从结构上有所支撑,在应用中对所应用的部分以及综合应用中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的应用选取有章可循,有清醒理性的认识,这对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数学的教学不能够脱离学生生活,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把数学单独抽象出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较为严重,使学生体会不到数学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关系,学习数学没有动力,缺乏兴趣,认为数学仅仅存在与书本上和试卷中,久而久之,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重视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体会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历程,如何将生活生产中问题应用数学抽象进行数学建模,解决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将数学理论的发展反作用于生活生产当中,提高生产力,使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的学习规律。
四、数学学习思维的锻炼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细节知识的教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思维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和得出结论。现在很多学生对于成型的题目反复训练驾轻就熟,但是对于题目的变形乃至需要应用多个数学学习模块的综合性题目,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其实是由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不足,对于数形结合,综合函数计算,三角函数变形,函数的几何意义等数学学习思维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的,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思维的锻炼。例如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对于函数形式,几何含义,以及函数图像的理解都非常的明显,这三者有利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三角函数本质的理解。在解题过程中,对三角函数的变形能够用选有最有效的方式,对三角函数各参数的改变对函数图像的改变判定中,更为准确。
总结: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格外注意以生为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数学能力,参与到数学课堂课数学知识的自主创新中。在交流讨论、分析总结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完善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底蕴。
第二篇:生本理念下的农村美术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农村美术教学
陈永宁
近年来,随着升本教育不断的蓬勃发展,很多薄弱学校也因此改变了面貌。升本教育认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较多学,直至不教而教。下面就谈谈升本理念下的农村中学美术教学。
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由于受到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经验、地域特点的限制,学生在美术表现能力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如果针对乡村特点,能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那么将有助于提升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增强对大自然、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一、生本理念下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优点 1.学生的整体学习积极性较高
如今的美术课是一门综合学科,有设计、手工、制作、欣赏等。学生们对美术课的热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2.新课程资源较为丰富
传统的农村美术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临摹。抑制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造成学生想画但画不好,甚至产生厌画的情绪。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忽略了山区丰富的自然素材得应用。如:树叶粘贴画、稻草人、剪纸、泥雕、农村特
色的服装设计、乡俗文化等等。就这一点,我想足可以令城里的孩子们望“农”兴叹。我们有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还怕上不好课吗?
二、生本理念下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缺点 1.家长的不重视
农村孩子由于所处的家庭条件有限,在这几乎只看重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从而忽视了孩子美育培养。
2.教师对生本教育的认识不足
很多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充当好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引导者。如:任课教师只讲了几分钟,便让学生自己看书、讨论,最后又用了几分钟总结,全课结束。整节课空洞、单调而又乏味。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由于种种原因,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在美术课上就出现了厌学厌画的情绪。也就是对一堂课失去了兴趣,试问这堂课又怎么会达到好的效果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美育。那么究竟如何发挥升本理念下的农村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美育呢?我认为有下面几点可以作为参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一言堂”的做法,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在美术课堂教
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兴趣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贴近生活,培养创造实践能力
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上八年级《标志的设计》一课时,我以比赛的方式请小组为自己班里设计班徽,15分钟后上台展示,比比哪组做的好。结果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小组都你争我抢的上台展示。我想原因有三:一是每个生本小组之间本来就是一个竞争集体;二是设计的内容符合班里的利益,都想让自己所在的班级与众不同;三是更贴近生活。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提高了作业质量和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3.多媒体的应用
传统美术课,教师往往是在黑板上直接示范。其后果是,既费时,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应有的效果。如教学生齐白石的《虾》时,究竟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怎样才能给学生讲解清楚,这些都是以往教学中所谓的难点。我应用展台和投影仪把画虾的步骤一步步的投放到大屏幕上,这样学生弄清了绘画步骤,体会到了作品的美感,学生再去画也就事半功倍了。
4.合作交流,提供展示平台,培养自信心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共同创作一幅作品或草图。由于时间关系,班里小组竞争上台展示加以解说,然后在由他组评价。其结果是小组都踊跃上台,互相交流。通过组织这样的绘画活动,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绘画技巧和风格,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绘画技能和向他人学习的平台。
实践证明,在升本教育理念下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激起农村孩子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热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生本教育理念的特点,不断去钻研、探讨、思考,主动、大胆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使我们的农村美术课堂形式各异,多姿多彩,大放光芒!
第三篇: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王素慧
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带着创新而来,载着和谐而归,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享着课堂教学的简单,品味着师生和谐相长的成功与喜悦。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自然真实,轻松和谐,就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简简单单教语文,踏踏实实学做人。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做母亲的不用刻意去传授语言,婴儿就会牙牙学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这是内在学习动力的外在表现。郭思乐教授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大量进行语言文字活动。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所以,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一、“有困难找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学习者,这种温暖来自“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的生本理念。生本的民主与平等,使备课变得那么简单。记得当时学生用了一节课时间,把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概括得有条有理,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探究的话题,孩子们的质疑和思考,足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主题研讨的依据。有困难找学生,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就这么简单!它尊重了学生实际理解的水平,也见证着学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双边的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更是一种教学的充实!
二、学生自定步调——高度尊重学生。
可谓“四两拨千斤”,生本的课堂学习过程线索清晰,学生上课得心应手。曾经有人取笑说:生本的课堂从来就是三步走:“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许我们真是这样走过来的,学生们也都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得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的交流、运用与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这种和谐来自“学生自定步调”的“自调节教育”。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强调生本并不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所以,我们的课堂是鲜活生命的体现。只要遵循学生天赋的学习本能,就能达到教学的水到渠成。长此以往,教学就变得简单而轻松。
三、教师“不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别人讲到自己,从远古谈到今天,从过去说到现场,从怪诞悲观论述到积极乐观。他们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和谐有序,时不时来一阵热烈的讨论,时不时又是一番掷地有声的论说。作为教师,我此时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
2.以读引读、读悟结合,读写相辅是生本语文的重要策略。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获得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相应提高。因此,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为起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恰如其分地诱导。学生在真实反馈自身阅读感悟的同时,自然会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在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结合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儿童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想象、联想、创编、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遨游书海,泛舟拾贝。在中年级,讲究以读引读,重在积累。比如读着《论语》,就去了解孔子及其弟子丰富的言论;读着《我爱花城》,就能叙说广州悠久的历史与风土人情;读着《生命的掌声》,就能抒发为别人鼓掌喝彩的情怀……到了高年级,更多的是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从小广泛地读书,是儿童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思想丰富了,发表见解时就呼之欲出、滔滔不绝了。这是生本语文教学倡导从独立自主地大量识字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最后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的美好境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泪的重量》引发学生为奥运夺金而激情澎湃,为汶川地震而泪流满面……凝聚的思想,让学生下笔成文,同学们争着诉说阅读感悟的收获,他们的习作流泻着学习生活的情趣,记载着童年纯真的印记。
四、静待花开——教学评价和谐简单。
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所以我们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并营造空间引导学生凭借自身学习经验进行互相评价、更正错误并找出预防再次出错的方法。于是,“评研”就应运而生了。所谓评研,就是评价、研讨,由学生自行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自行出题,与同学交换做题,相互评改,自行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充当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考评的学生。又是考评别人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并存,让应试教育“谈考色变”的紧张焦虑转化为生本评研的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喜好就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出题考倒学生,更不用在题海中带领学生艰苦跋涉,只要做个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研过程,学生就能自觉地在评议中识别学习的优劣,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评价走向生本,和谐又简单。我们不求高分,但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
每一种花,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她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是清香怡人的茉莉;是常开不败的三角梅,还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每一朵花,承受的阳光雨露不同,决定她的花期或长或短;或盛开于春夏,或怒放于秋冬。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需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更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第四篇: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三化”高效课堂的构建
林天燕
生本教育在我校已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年多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生本理念下,怎样才能构建小学语文“三化”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让学生走进文本,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
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二、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树立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生本教育从角色定位看,教师是导演,是学生的辅助;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语文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别人替代不了。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主体活动不活跃,他们的自主经历无从建立,这样的课堂如果依然精彩,那精彩的只是教师;如果也显现出发展的努力,那么这种发展是以教师为本。只要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就难以进入他们该进入的角色,当然也就难以欣赏到孩子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学生课堂的角色不归位,以生为本就是空话。所以,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视量化结果到重视质化过程。满堂讲固不可取,满堂问,满堂演,也不可取,因为这是变相的牵着走,对着灌,学生简单被动接受的处境不改变,以生为本就没着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和谐、轻松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把可以交付的学习任务托付给学生,极大地信任学生,教师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三、落实“九步教学”教学流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也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双方积极的交往互动活动。师生的交往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九步教学”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九步教学”流程也更好地诠释了学生的民主化、情感化、人性化。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新颖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故事、猜谜语、小游戏„„这些感观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学习中去。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学贵有疑,疑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认真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质疑可以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等。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 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3、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
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除了要做好有效提问外,还有就是要学会倾听。比如,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要求其回答,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的教师一味让学生讨论交流,却无任何要求,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黯然失色。因此,不能一味地只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把握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益。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爱玩是他们普遍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玩”,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比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后,我鼓
励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自己眼中的秋天,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他们很快地背诵课文。还有,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一般这样操作: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
教师要有营造营造教学气氛的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6、作业分层布置。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布置选择性、层次性作业,去粗存精,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数量,使学生在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构
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积极落实生本教育和我们总校提出的九步流程。在教学中,我们自己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五篇: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写作事务所定制-研究生论文|MBA硕士论文|教学论文范文|职称论文发表 2010-02-10 18:35:13 作者:何建芬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生本教育,历经十年的风雨,见证了生命自然的精美与和谐。生本教育,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生本带着创新而来,载着和谐而归,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享着课堂教学的简单,品味着师生和谐相长的成功与喜悦。十年的生本教育实验,让我深有感触。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自然真实,轻松和谐,就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简简单单教语文,踏踏实实学做人。
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做母亲的不用刻意去传授语言,婴儿就会牙牙学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这是内在学习动力的外在表现。郭思乐教授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大量进行语言文宇活动。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语文能力就附着在他们的语言表意上,这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能力。关于这种能力,人类千万年的发展已经在基因中有了全套的丰富的库存,它虽则不是具体的语言材料,却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框架,是学习语言的本能。所以,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一、“有困难找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突然接到通知,说过两天要执教一节全国的生本公开课例,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有困难找学生”。回到教室,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上公开课的通知,不说不知道,一说不得了,同学们竞说是大好消息,还大呼“我们的课我们做主”。经过一阵热火朝天的七嘴八舌,一番争先恐后的各抒己见,同学们最后竞选定了《墨菲定律》作为公开课内容。当时,我真有点傻了眼,直埋怨孩子们选得怪。要知道这一定律不太好理解,真不知该从何人手?但同学们却觉得这课有说头,还美其名曰“就是因为知道的人太少,所以选择它来做学习示范,让更多的人知道墨菲定律。”
同学们句句有理,声声坚定,我无话可说,虽有些心虚,但还是点头同意。同学们又是一阵欢呼,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热情满怀。这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给学生最需要的,真好!心虚的感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感觉。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学习者,这种温暖来自“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的生本理念。生本的民主与平等,使备课变得那么简单。记得当时学生用了一节课时间,把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概括得有条有理,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探究的话题,诸如墨菲定律的真正含义,其运用的积极意义,科学家们的新发现等。孩子们的质疑和思考,足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主题研讨的依据。有困难找学生,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就这么简单。它尊重了学生实际理解的水平,也见证着学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双边的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更是一种教学的充实!
二、学生自定步调——高度尊重学生
可谓“四两拨千斤”,生本的课堂学习过程线索清晰,学生上课得心应手。曾经有人取笑说:生本的课堂从来就是三步走: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许我们真是这样走过来的,学生们也都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得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的交流、运用与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这种和谐来自“学生自定步调”的“自调节教育”。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强调生本并不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所以,我们的课堂是鲜活生命的体现。只要遵循学生天赋的学习本能,就能达到教学的水到渠成。长此以往,教学就变得简单而轻松。
三、教师“不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 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墨菲定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别人讲到自己,从远古谈到今天,从过去说到现场,从怪诞悲观论述到积极乐观。
他们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和谐有序,时不时来一阵热烈的讨论,时
不时又是一番掷地有声的论说。作为教师,我此时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
2.以读引读、读说结合,读写相辅是生本语文的重要策略
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获得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相应提高。因此,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为起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恰如其分地诱导。学生在真实反馈自身阅读感悟的同时,自然会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在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结合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
儿童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想象、联想、创编、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遨游书海,泛舟拾贝。在中年级,讲究以读引读,重在积累。比如读着《论语》,就去了解孔子及其弟子丰富的言论;读着《我爱花城》,就能叙说广州悠久的历史与风土人情;读着《生命的掌声》,就能抒发为别人鼓掌喝彩的情怀„„到了高年级,更多的是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从小广泛地读书,是儿童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思想丰富了,发表见解时就呼之欲出、滔滔不绝了。这是生本语文教学倡导从独立自主地大 量识字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最后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的美好境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例如,《兵马俑的个性》让学生深深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历史;《请现在就付诸行动》,使学生真切体会起而行动总比坐而论道要强得多。《泪的重量》引发学生为奥运夺金而激情澎湃,为汶川地震而泪流满面„„凝聚的思想,让学生下笔成文,同学们争着诉说阅读
感悟的收获,他们的习作流泻着学习生活的情趣,记载着童年纯真的印记。
四、静待花开——教学评价和谐简单
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所以我们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并营造空间引导学生凭借自身
学习经验进行互相评价、更正错误并找出预防再次出错的方法。于是,“评研”就应运而生了。所谓评研,就是评价、研讨,由学生自行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自行出题,与同学交换做题,相互评改,自行建构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充当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考评的学生,又是考评别人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并存,让应试教育“谈考色变”的紧张焦虑转化为生本评研的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喜好就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出题考倒学生,更不用在题海中带领学生艰苦跋涉,只要做
个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研过程,学生就能自觉地在评议中识别学习的优劣,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评价走向生本,和谐又简单。我们不求高分,但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华阳小学第一届实验班有一个“小金哥”,从小学习懒散,作业不做,专爱看书,特好讲话,小学六年的成绩中下,有时还不合格,到了初中,时好时坏。然而,这位小伙子秉承了生本教育的个性张扬,他博览群书,标新立异,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中考时以高分被广州市一所著名高中录取。在华阳小学生本实验班里,这样的例子很多。生本教育让简单的无为成就了和谐的大有作为。每一种花,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她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是清香怡人的茉莉;是常开不败的三角梅,还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每一朵花,承受的阳光雨露不同,决定她的花期或长或短;或盛开于春夏,或怒放于秋冬。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需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更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 的幸福。
人民教育,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