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的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不仅需要各级党政干部密切关注,也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聚合新闻(RSS)。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 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 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与国外相比,我国网络舆情还存在以下特殊情况: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容易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二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矛盾,容易使一些人出现情绪化冲动,以致不能明辨是非。三是少数社会管理者对于舆论习惯于回避或堵塞。因此,网络这把锋利的“双刃剑”在提供了下情上达的便捷方式的同时,也对我国政治 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 进行“西化”“分化”,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二是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段,在网上将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利用网络串联、造谣、煽动将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也隐蔽 得多。三是通过网络,西方的观念、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渗透进来。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社会管理者应当了然于心。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舆论,社会管理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引导。
这样的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首先是舆情分析引擎。这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
1、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 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
2、倾向性分析,对于每个话题,对每个发信人发表的文章的观点、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
3、主题跟踪,分析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
4、自动摘要,对各类主题,各类倾向能够形成自动摘要。
5、趋势分析,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人们所关注的程度。
6、突发事件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
7、报警系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
8、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提供信息检索功能,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其次是自动信息采集功能。现有的信息采集技术主要是通过网络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从网上自动获取页面信息,并且随着链接不断向整个网络扩展。目前,一些搜索引擎使用这项技术对全球范围内的网页进行检索。舆情监控系统应能根据用户信息需求,设定主题目标,使用人工参预和自动信息采集结合的方法完成信息收集任务。第三是数据清理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统计。对于新闻评论,需要滤除无关信息,保存新闻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数量等。对于论坛 BBS,需要记录帖子的标题、发言人、发布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条件允许时,可直接针对服务器 的数据库进行操作。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最主要的技术包括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计算机文本信息内容识别技术。这些技术一向是国内外信息工作者关注的领域。文本检索会议(TREC)、情报检索专业组会议(SIGIR)、文本检测与跟踪会议(TDT)等都是展示此类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的最主要的国际会议和论坛。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 间。近年来,专家学者一直在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其中基于语义的内容识别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虽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克服。为了增加我国网络信息控制能力,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
一、方正互联网舆情分析平台(1)方案特点
北京方正电子政务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以整合互联网搜索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知识管理的方法,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1信息采集:互联网信息(新闻、论坛等)的实时监测、采集、内容提取及排重。2信息处理:对抓取的内容进行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等。3信息服务:将采集并分析整理后的信息直接为用户或为用户辅助编辑提供信息服务,如自动生成舆情信息简报、追踪已发现的舆论焦点并形成趋势分析,用于辅助各级领导的决策支持。(2)应用特点
方正智思知识管理平台软件是一款中文智能信息挖掘与处理的平台软件,它是以北京方正电子政务技术有限公司多年积累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基础,融合了最新的人工智能、信息检索、文本数据挖掘和互联网技术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对海量文本、图片、视音频等数字化内容进行智能采集、智能处理、智能检索和智能分析的功能。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是以北京方正电子政务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方正智思为基础,依据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客户需求定制和开发而形成的应用系统,用以辅助用户解决在海量数据环境下所面临的难题,推动各级政府的宣传机构、大众传媒的信息化进程,助力信息传播。
特点一:提高工作效率,扩大监控范围
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针对互联网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以计算机智能处理技术辅助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和分析,不仅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工舆情监测的弊端,而且通过本系统,能增加设置媒体舆情监测的数量,扩大舆情监测对像范围,做到了高品质,大范围的深入分析监测,搞高了监测结论的可信性和准确性,降低了人力成本。
特点二:生成智能舆情报告(包括舆情简板和舆情专报)
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凭借北京方正电子政务技术有限公司多年的科研成果,结合内容管理技术、知识管理技术及互联网相关技术,能够对一段时间范围内新出现的社会舆论热点,生成智能舆情报告。舆情简报图文并貌,直观的体现互联网焦点和热点新闻主题。舆情专报对重要的热点新闻信息进行分析和追踪,对于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可以及时掌握舆情爆发点和事态发展趋势。
另外,运用该系统,能够有效的降低人工分析检测误差,通过对网络信息源的采集、整理、监测和分析,不仅有效降低人工分析监测误差,而且利于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监测报告,便于相关部门快速掌握社会思想动态,为制定相对应的执行方案提供了可信的分析依据。
特点三:辅助判断网络新闻和评论的正面和负面信息
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支持人工判断标注信息属性,例如,紧急度、密级度、观点倾向等等。可按照信息属性排列信息,例如按照时间排列、观点倾向排列等等。通过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对某社会突发事件的网络新闻和评论的正面负面信息做数据分析,用直观的图表反映网络新闻热点的发展趋势分析。
(3)技术特点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据统计,当前数字化的信息中80%的信息以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其中大部分信息以自然语言描述形式的文本。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作为一个信息资讯分析应用系统,能够对自然语言描述文本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
自动分词技术
自动分词技术是中文信息处理与分析的基础。错误的分词将导致完全错误的信息语义。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中以词典和规则为基础,综合利用了基于概率分析的语言模型方法,使分词的准确性达到99%,并可根据不同的应用进行适合特定要求的分词。
自动关键词与自动摘要技术
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在篇章语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词频、词性、位置信息,实现准确的自动关键词与自动摘要。同时利用指代消解等技术使得摘要更具可读性。
全文检索技术
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全文引擎将传统的全文检索技术与最新的WEB搜索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检索引擎的性能指标。同时融合了多种相关技术,提供丰富的检索手段以及同义词等智能检索方式。
自动分类与自动聚类
分类是通过对训练集的学习,得出每一分类的属性特征的模型,然后使用这一模型对未知分类情况的数据进行分类。典型的应用是系统通过对部分已知分类文档的学习训练后,对文档集进行自动分类。它区别于聚类的关键是它有个学习的过程。
聚类是将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划分为具有一定意义的子集,使得不同子集中的数据差别(距离)尽可能大,而同一子集中的数据差别(距离)尽可能小。典型的应用例子是,在空间数据库中,根据数据点的空间分布情况,将数据点分成不同的簇。
相似搜索与消重
相似搜索是在对象集合中,找到与指定的查询对象相似的对象实例或对象子集。例如:从WEB中找出与指定内容相似的页面、图片或其他信息。在实际应用中,找出舆情信息内容几乎相同的文章,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消重;根据文章主题相似性,形成专题报道,背景分析等等。(4)市场意义
运用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宣传业务部门可以有效的规范互联网信息,引导健康有益的舆论导向。该系统对于促进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组织力量展开信息整理和深入分析,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全面掌握社情民意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舆情网PALAS(帕拉斯)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中国舆情网(PubTopic.org)是由复旦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共同主办的国内最大的专业化舆情研究与舆情监测数据平台,它涵盖日常舆情监测、舆情专题、地方舆情、舆情研究频道、舆情报告免费下载、舆情搜索等多个栏目,其首推的中国地方舆情排行榜,是国内唯一按照地方来进行的专业舆情排行榜,在业内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它提供覆盖全网的舆情监测分析服务,包括:
1、实时舆情监控系统:PALAS(帕拉斯)。它主要面向政府机构和企业,包括政府宣传部门、政府信息中心、网络舆情监督部门、公安机关、网络安全部门,以及上市公司、集团企业、信息咨询公司等,并为它们提供量身定制的网络舆情监控、重点事件追踪以及舆情数据分析。
2、舆情分析报告。它涵盖日报、周报、预警简报(随日报发送)、事件专报(随周报送)及专题研究报告五种。中国舆情网运用帕拉斯(PALAS)舆情监控系统,对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包括新闻网站、博客、论坛)进行全面监测,按照新闻价值高低和政治敏感度两大标准进行人工筛选,特别是关注突发热点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议题、网民热议的民生话题等,最后选出“关注舆情”,包括“重点舆情”等篇目,再按照媒体分类和新闻议题类别进行人工聚焦检索,分类分析,概括分析,最终形成其旗下的品牌栏目之一《舆情报告》。
三、Web Spider蓝蜘蛛网页抓取工具 本工具可以抓取互联网上的任何网页,包括需要登录后才能访问的页面。对抓取到页面内容进行解析,得到结构化的信息,比如:新闻标题、作者、来源、正文等。支持列表页的自动翻页抓取,支持正文页多页合并,支持图片、文件的抓取,可以抓取静态网页,也可以抓取带参数的动态网页,功能极其强大。用户指定要抓取的网站、抓取的网页类型(固定页面、分页显示的页面等等),并配置如何解析数据项(如新闻标题、作者、来源、正文等),系统可以根据配置信息自动实时抓取数据,启动抓取的时间也可以通过配置设定,真正做到“按需抓取,一次配置,永久抓取”。抓来的数据可以保存到数据库中。支持当前主流数据库,包括:Oracle、SQL Server、MySQL等。本工具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编辑手工处理信息的模式,能够实时、准确、一天不间断为企业提供最新资讯和情报,真正能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系统功能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抓取工具主要包括5个模块: 1 网页抓取配置模块
页面配置用于对要抓取网站的页面进行分析配置,这是进行抓取配置的第一步,主要功能包括增加页面基本信息配置、修改页面基本信息配置、删除页面基本信息配置、页面定位信息配置、URL配置、URL参数配置、页面解析、页面入库、下级页面配置、设置抓取时间、启动抓取、复制页面配置等功能。2 页面解析配置模块
页面解析主要功能包括:增加页面解析配置信息,修改页面解析配置信息,删除页面解析配置信息,增加值替换信息,修改值替换信息,删除值替换信息等。3 页面入库配置模块
页面入库主要功能包括:增加页面入库数据表,修改页面入库数据表,删除页面入库数据表,增加字段对照值,修改字段对照值,删除字段对照值等。4 页面信息抓取模块 5 其他辅助功能模块
辅助功能主要包括登录、修改管理员信息、系统参数配置、入库数据表配置、抓取统计、查看网页源码、软件注册等。
抓取系统使用流程: 1登录:进入系统
2入库数据表配置:设置本系统将要使用的数据库和数据表信息 3页面配置
页面基本信息配置:要抓取一个网站,首先要配置该网站的基本信息,作为入口 URL配置:配置要抓取页面的URL 定位信息配置:配置要抓取页面内容的具体定位信息
下级页面配置:对于任何页面,都可以根据该页面解析出来的URL,增加子页面,可以深度挖掘想要的信息。4页面解析
页面解析配置:配置要抓取页面内容的具体解析信息 值替换:对需要替换的页面数据项信息进行替换设置 5页面入库
设定入库数据表:设定该页面要入库的数据表
入库字段对照值:设定该页面数据项和数据表字段的对照关系 6执行页面信息抓取 查看抓取日志
第二篇:网络舆情分析
《网站浏览与分析》
题目:析
期 末 作 业
(2016-2017学年第2学期)
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事件网络舆情分
学 院
网络传播学院
专 业 传播学(网络传播方向)班 级 传播学1401班
姓 名 程谏 学 号 5201140104 成 绩
任课教师 张 厚 远 完成日期
2017年 6月 10 日
———— —谏程—名—姓—————— 线104—140——2015—号—学——————— 班—封1—140—学—播—传—级—班————密—— —学—播—传—业—专—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事件网络舆情分析
一、事件概述
2017年5月22日(美国时间5月21日),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马里兰大学2017年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演讲,对于台下乃至在美国各地留学的中国学生而言,这本该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情。然而她有关只有在美才能呼吸“又甜又新鲜”的空气、一出机场就感受到自由等说法,让台下的中国同学们尴尬不已,也引爆网上舆论。根据现场视频和出席这场毕业典礼的林同学介绍,来自昆明的杨舒平在演讲中说,她在国内每天出门都要戴口罩,到了那边才呼吸到又甜又新鲜的空气。她称,“在走出机场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由。再也没有雾来模糊我的眼镜,再也没有呼吸难受,再也没有任何压迫”,“在学校里面参加戏剧社,感觉到美国这边人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
这番言论一出,立即引发马大其他中国学生及美各地中国留学生不满。在中文社交媒体上,这段毕业演讲被贴上了“辱华”的标签,遭到网民抨击。尽管杨舒平本人之后表示道歉,但质疑和谩骂并未停止,她的个人信息也被网民人肉。相关舆情量在5月22日达到顶峰。面对潮水般的质疑,杨舒平22日就此事道歉,并称“深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
二、舆情发展经过
由于该起事件中当事人来自于云南昆明,其妄称出门必带口罩、不带会生病的说辞,引发了中国网民尤其是当地网民的不解和讽刺。昆明发布官方微博在第一时间发布帖文并表示:这个黑锅我们昆明不背,并历数昆明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百分之百。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
同在美国留学的大学生们对该杨的言行也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们在第一时间制作了自己的视频,表达了对中国的热爱和对故意贬低国家及相关政治言论的不满。
随后有网民发现该杨微博中曾经发表过不少关于中国文革的政治谣言,并指出,其微博谣言试图通过抹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来论证她的美国艺术伟大、中国艺术相反(低劣)的结论。
面对无数网友的吐槽和批评声,该女留学生关闭了自己的微博评论,并将微博账号进行更改,在微博中作出道歉来回应此次事件。然而,绝大多数对其微博道歉并不认可。
有网民通过人肉方式搜索到该杨的家庭成员,并试图将其父亲身份认定为昆明某公安机关的领导,一时引发网民热议。昆明警方及相关媒体通过调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情况说明:该杨家庭成员与当地公安机关毫无关联,并对人肉方式进行了批评。
从看似简单地一起留学生演讲,从空气质量孰优孰劣引发的争论,到国内一些公知媒体参与洗地,与数量众多的正能量网民进行网上交锋,到人肉结果被有意进行错误指向试图转移焦点,再到最后境外反华势力大本营无意被查出,使得这一场颇有戏剧性的网络交锋持续走热,不断引发更多网民进行讨论。
三、舆情分析
1、媒体报道分析
2017年5月22日至2017年5月23日,媒体关于“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引争议”的新闻报道约250篇,报道的主要媒体为:澎湃新闻网、人民网、观察者网、环球时报等。—— 5月22日,“澎湃新闻网”发文《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演讲涉辱华,竟称美国空气都是甜的》,文称:作为留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受校长邀请,当着全校师生做毕业演讲,这本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我们应该为优秀的海外学子感到骄傲。然而近日,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中国留学生杨舒平的毕业演讲却让台下的中国同学们感到无比尴尬和气愤。演讲中,她表达的言论都是美国人天天在街边小报上看到的中国——充满偏见与傲慢。杨舒平用精湛的演讲技巧,在全校师生面前为这些小报背书,把美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再一次放大。
“人民网”发文《留学生美国演讲质疑家乡空气昆明官方:这锅不背》,文称:据云南省昆明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官方微博@昆明发布22日消息,针对广大网友因为视频产生的对昆明空气质量的质疑,昆明发布表示,这个锅我们不背!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截至5月8日,今年昆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不过昆明的空气倒极有可能“新鲜而香甜”,如果大家行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就能感受到昆明“四季鲜花开不败”的自然芬芳!
“观察者网”发文《中国女留学生微博致歉曾称“美国空气都是甜的”》,文称:5月22日晚,杨舒平改掉了自己的微博名,取了一串乱码,并删光之前所有微博,回应此次事件,称“我深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深感自豪,也希望今后用自己在国外的所学弘扬中国文化,为国家做积极贡献。”虽然杨舒平关闭了自己的微博评论,并表示“完全没有对国家及家乡的否定或贬低之意”,但网友们的打脸却来的异常凶猛。
5月23日,“环球时报”发文《马里兰大学校方:自豪的支持杨舒平的发言》,文称: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6点33分,校方的一位名叫Jennifer Burroughs的对外协调人员(Communication Coordinator)对外界表示,对于杨舒平的发言,学校自豪地表示支持,也对她在毕业典礼上发出她的声音表示赞赏。在这份申明中写到:“作为一名顶级的学生,杨舒平被我们学校委员会选中在5月21号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她表达了对于有机会在美国和马里兰大学学习的感激,并分享了她对这段经历的想法。对于杨舒平分享其观点及独特见解的权利,我们学校自豪地表示支持。我们也对她在这个欢乐的场合发出她的声音表示赞赏。”
2、网民话题分析
2017年5月22日至2017年5月23日,网民关于“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引争议”的言论约19.62万条,言论主要来自新浪微博。
5月22日,“新浪微博”用户“环球时报”:【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美国的空气都是新鲜而甜美的】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一名中国留学生Yang Shuping受校长邀请在演讲中称,自己来到马里兰大学是为了“新鲜的空气”,刚从飞机上下来就“感到了自由,这儿的空气太新鲜、太甜美”。随后她接着说:“之前在中国历史课上学到的人生、自由、对幸福的追求,对于我而言毫无意义„„人们公开谈论着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政治话题,我非常震惊,我从来不知道这样的话题可以公开讨论”。这一演讲在留学生中引发吐槽。
“新浪微博”用户“马里兰大学学生学者联合会”:这事件最大的受害者,其实也是那些无辜的马大学子们。我们热爱祖国,对这件事情也保持高度关心。出了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感到愤愤不平。然而随着话题逐渐升温,大家对这篇毕业演讲稿的批判渐渐变成了对马大、甚至马大学子的批判,这毫无疑问对这些无辜的马大学子是不公的。在这里再次希望大家千万保持理智,理性看待这次个人言论事件,不要伤及无辜。
3、关注人群地域分析
据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云南的网民对话题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上海和北京。云南是涉事留学生的家乡,故网民对该事件关注度最高。上海和北京,两地经济发达,出国留学人员较多,且各层面人群分布丰富,网络普及率较高,网民规模较大,网民的网络交互较为频繁,故上海和北京的关注度也较高。
四、舆情点评与启示
近日,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马里兰大学的毕业演讲视频刷爆朋友圈。“美国空气香甜奢华”、“自由民主如同清新的空气”的言论一出,瞬间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爱国神经。于是乎,口诛笔伐铺天盖地,指责谩骂不绝于耳。杨舒平陷入了舆论泥沼之中,不仅被贴上“辱华”、“跪舔美国”的标签,其本人的信息也被网友深扒。
客观上讲,杨舒平的演讲涉及到中国的言论确有失实之嫌,尤其在其演讲文本刻意的起承转合下,通过隐晦的中美比较,赞扬了美国,无形中也贬低了中国,而这种言论和态度或有迎合国外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之嫌。
不论主观上是否故意,杨舒平的演讲效果确实损害了中国的形象,但是,即便其确以贬低祖国迎合外国来为自己牟利,将其行为上升到“辱华”的层面也过于牵强,顶多也就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
事实上,受到舆论指责的杨舒平所遭受的网络暴力更让人揪心。在演讲后的几个小时内,杨舒平的个人信息几乎全被人肉出来,更有网民扒出其父母是公务员的家庭背景,质疑其父母送其留学的经济能力。杨舒平的个人社交平台评论区也充斥着漫天的责骂之声,即便其被迫删掉微博,也无法阻止网民的口诛笔伐。
对于杨舒平的演讲,大部分网民持负面态度,认为她对西方过于谄媚;但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该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其所说的“the fresh air”只是对“自由”的比喻,国家应该容得下异见与批评。我们无意深究杨舒平言论的失当,作为出门在外的留学生,如何不卑不亢、客观恰当地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复杂、具体的中国,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杨舒平没做好,并不代表她就应该承受网络暴力。
第三篇: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学号:6100114004
姓名:陈文鑫
专业:电子商务
新闻背景: 南昌大学14年9月1日开始全校实行自主保洁,寝室保洁阿姨全部被请辞,学生们要轮流打扫公共卫生,寝室楼道加公厕,然而在短短时间内,引起了在校学生的强烈反弹和社会网络的激烈讨论。
据钱江晚报记者赶赴南昌采访发现:南昌大学宿舍的卫生情况已经有了好转,事情该怎样发展?这是52岁的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度过的第27个教师节。面庞黝黑、显得有些疲惫的他在自己整洁的办公室里踱步,头也不抬的回绝记者的采访要求说赶着开会。
这位被“上头条”的校长,正与他履新一年的南昌大学共同深陷舆论漩涡——南昌大学“自主保洁”制度,激起校内学生的强烈反弹。
有学生在微博上直言,“我交了学费,不是来掏粪的”.更有学生调侃到,“学校有条韬奋路,我们都是掏粪男孩”,此事迅速成为微博热门话题。还有学生质疑,学校执意推广,破坏了校园民主,相关费用流向也未及时公开。而众多网友则批评,这些90后太娇生惯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并声称“招人不招昌大生”、、、、“自主保洁”为何酿成轩然大波?南昌大学是否存在强行推广?相关费用流向是否公开透明?
学生爆料:目前存在反雇清洁工现象
学校有规定,不分男女,一个学院的学生负责“承包”指定楼栋的卫生,包括厕所》同时,由于同一学院的学生分在不同的宿舍楼居住,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学生们可能被分配去打扫非自己居住的宿舍楼卫生。
学生反应,因为高楼层水压太低,秽物冲不下去,感觉恶心,连午饭都吃不下。
多名学生证实,在目前的“自主保洁”中,存在某些班级摊派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做清洁,以及反雇清洁工和学生工的现象。
校方回应:之前和学生沟通存在误会
舆论的发酵,已然席卷巨大风暴》面对来访的钱江晚报记者,南昌大学单位宣传部部长刘继荣表示,校方感受到巨大的舆论压力:“这几天,学校针对自主保洁开了不少专题会议。
“自主保洁”的提出,源起校长周创兵到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的一次调研。刘继荣介绍,抚州医学院的保洁改革很成功,“全宿舍楼除了两个保安,其他都是学生自主管理。”这让周创兵很受触动。所以才实行这一制度改革。
刘继荣解释说,之前和学生们国沟通存在误会,其实学校从未强制实行轮流打扫,或者强行摊派清洁任务。他出示一份署名为“学生组织联合会”的倡议书,倡议书里表明,学校决定自9月1日开始在全校推行学生公寓自主保洁服务工作,倡议积极参与班级(楼层)值日,认真完成日常保洁任务,积极争当志愿者,努力完成特殊保洁任务,积极参加大扫除。
一位校方知情人士分析,自主保洁走样,学校上下各级都有责任——从学院一级来说,“自主保洁”只是徒增他们的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好处。
制度去向:不会取消,将推广行政人员“自主保洁”
在短短几天时间里,472名学生联盟上书反对,校方却称这些学生只占到了全校的百分之一。外界质疑,学校省下了保洁人员费用支出,是不是太抠门,省下来的钱哪去了。南昌大学学生宿舍与教室管理中心主任李永坚说:“不是学校抠门,实际上,学校还另外贴了4万余元,用于购买垃圾桶、废纸篓、劳动工具等。”
他介绍说,目前前湖校区实行自主保洁的共有34栋宿舍,涉及4万名左右的学生,按相关标准,这些保洁人员将会产生152万余元的保洁费支出。届时,学校将向4万名学生共返还152万余元,直接打到每位学生的银行卡里。
4名学生给校长寄拖把
如果校长能拿起扫把,我们将集体鼓掌
在社会和网络舆论的压力下,学校拟微调保洁政策,现如今校内学生表示赞同,这种做法的效应让双方都取得了想要的结果,所以说政策的实施成功与否,在于民意如何?学校应时时为学生考虑,布置工作要落到实处,多和学生沟通。
学生陈文鑫编辑
第四篇:新形势下政法网络舆情分析
新形势下政法网络舆情分析
作者:孙莉婷
纵观当前国内媒体环境,科技的高速发展促使新兴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繁荣,逐步形成了新的舆论格局。网民对政法机关、政法事件的高度关注使政法机关面临许多关注与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变消极应付为积极应对,并通过完善相应机制提高政法机关的舆情应对能力,从而不断树立政法机关的正面形象,是应高度重视并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当前媒体环境特征分析、政法机关面临的挑战、政法舆情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当前媒体环境特征分析
目前,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网络高度发达,各类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极为迅速,展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网络媒体高速发展,与传统的电视、广播、平面媒体相互交融,形成了更为复杂多变的媒体群;
第二,主流媒体和以都市媒体为代表的非主流媒体在报道内容、报道取向、报道方式、体系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一旦出现负面舆情,采用传统的封、堵措施根本达不到效果;
第三,也是最显著的特征——网络社区尤其是BBS、SNS、博客、微博等的广泛应用使网络信息的交互性极大增强,即我们已经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 web2.0 时代,一般民众也可通过各种平台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社会事件加以评论。
二、政法机关面临的挑战
网络的极大发展、网民积极参与社会事件发表评论,从积极的角度而言可以加强网络监督,便于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参与权及监督权。但另一方面,也潜在或已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政法机关面临的挑战有如下几点:
(一)网络飞速发展催生了意见领袖、网络水军、网络暴民、网络推手等新生概念或行业
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实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意见领袖”、网络暴民、网络水军(因发帖收入通常为五角钱又俗称“五毛党”)、网络推手等新生概念应运而生。但是当意见领袖的意见偏激化、当网络水军被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包括案件当事人)雇佣、当网络暴民所针对的是政法机关、当网络推手炒红的是存在错误或瑕疵的法律事件,这些都有可能引领一定范围的舆论走向极端化,给政法机关舆论应对与处置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二)网民情绪化表达压倒理性表达,并易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比较突出,互联网、尤其是网络社区的发展又在短期内激发了民众压抑已久的表达热情,任何社会事件一旦引起公众的注意往往招来不满的声音。而互联网用户,尤其是中国网民往往对负面事件的关注度更高。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特点决定了一旦某种事件或观点在一定人群中引起共鸣,就会在互联网上迅速扩散,并引起更多的共鸣和认同,即使在最初,仅仅是一个被夸大的事实或较片面的观点。可见,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表达威力是非常大的。而这种情绪化表达又极易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即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而是因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或是好奇、简单盲从就借机发泄而参与。如前不久发生的英国伦敦骚乱就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典型案例。“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一旦发生,则规模较大,给应对工作带来挑战,如处理不当,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三)政法干警身份的特殊性决定其敏感性
政法系统的工作人员因职业及身份所具有的特殊性,任何不适当的言行都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继去年发生的辽阳市检察院书记员王妍殴打小学生被处以拘留、罚款的事件后,2011年 8 月济南司法系统一女干警因洗车问题与某老年市民产生冲突引起民愤,上千民众围堵该女干警长达数小时,最后当事人下跪、民警疏通才解围,事后该女干警被单位开除。可见只要事件涉及到司法人员的言语或行为失范,即使是非工作时间的非职务行为,也会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并给司法队伍整体抹黑。
三、结合实践浅谈政法舆情应对策略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笔者认为各级政法机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舆情意识,并逐步积累舆情应对处置的实践经验。
(一)提高全员的危机意识与舆情意识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网民上网需求打破了以往以娱乐化为主的倾向,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 7月发布的《第 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 4.85 亿。且《报告》显示,网民上网的娱乐化追求倾向明显降低。包括微博等互动平台在内的网络社区中,网络议题从日常生活琐事转向社会公共事件、政法事件的趋势非常明显。网民对社会公众事件的参与热情高涨,对于涉及政法机关、政法事件的信息高度关注。因此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各级政法机关除宣传部门要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予以注意外,案件承办人亦应关注与所办理案件相关的网络舆情(如案件此前在媒体的公开报道、网民反映等),如有负面舆情,应第一时间向宣传部门反映,并共同研判、应对。
(二)树立“公平正义、公正合理”的办案理念,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近几年来,各级政法机关均提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就需要各级政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协商、疏导的办法,办理案件力争达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提升政法机关公信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三)通过新闻发布、开通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形式加大公开力度,增强政法机关公信力
一直以来,政府机关传统的新闻运作模式都是报喜不报忧,即使出了事也习惯于遮遮掩掩、封堵消息或辟谣否认,可纸里包不住火,当真相水落石出之时,无疑将极大地损害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 1+1》中评论甬温铁路重大交通事故铁道部的反应时曾提到了“塔西佗陷阱”,通俗的讲就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那么如何加强政法机关的公信力建设呢?笔者认为,方法之一就是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尤其是大、要案新闻发布制度。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大案、要案,要适时、适度公布案件进程等相关信息,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其一,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其二,可以正确引导舆论走向,防止媒体及公众对事件的猜测和误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掌握好新闻发布的时机。新闻发布理论中最简单、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即第一时间原则,即新闻发布一定要及时,要先声夺人,掌握舆论主动权,这样可以避免谣言;如消息发布过晚,当社会上已经充斥了各种声音时,官方消息则难以服众。
此外,通过官方微博等形式建立网络互动平台也不失为新形势下的一种大胆尝试。自 2009 年以来,全国各地已有多家政法机关开通微博,北京市公安局开通的“平安北京”微博,通过发布防范提示、便民服务信息、回复留言解决问题等方式创新群众工作,极大地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微博开通一年来粉丝已超过170万 ;重庆“丰都县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科”微博开通后,已通过微博获取的线索成功查处两起案件。笔者认为,通过开通微博等创新司法公开形式,并形成与网民的良性互动,是新形势下政法机关提升公共关系建设的手段之一。
(四)进一步加强渉法涉诉舆情应对与引导机制建设
如前所述,鉴于当前媒体环境的特征,以及涉法、涉诉类事件社会关注度高,网络炒作可能增大等原因,政法机关逐步建立和完善舆情应对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简单而言就是要分别建立和完善以下四个机制:
1.建立完善涉法、涉诉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案件承办人在办案中要注意分析案件舆情风险,并留意网络舆论,尤其要关注在案发时,或者侦查环节、审查逮捕环节已报道并引起较大反响的案件。如已产生不良舆论,要及时反馈给领导及宣传部门。除此以外,对于涉官员、名人、明星的案件,因社会关注度高,也应在办案中对舆情动态加以关注。
2.逐步建立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政法机关的宣传部门应配备专门的舆情监测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监测国内主流网站、知名论坛、SNS 社区、微博等,及时掌握与本单位或有关案件的舆情信息,对于已经掌握的舆情要及时向办案部门预警。同时,当案件承办部门因精力不足、资源有限难以评估舆情风险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和协助。
3.建立和完善渉法、涉诉的舆情研判与应对机制。正确地研判舆情是做出适当应对的必要前提。按照舆情性质、传播范围、影响力的不同,应将舆情进行分级,并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舆情发生后,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冷静分析舆情传播的范围和舆情焦点,对于已被主流媒体报道,影响面广、影响力大的负面舆情,还应立即上报上级机关及同级政府宣传部门,共同研究应对策略;其次,在本单位内部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全面掌握引发舆情的案(事)件事实、责任归属,以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置措施等;再次,根据舆情性质、影响范围确定舆情应对方式为正面引导、解释说明、澄清责任或道歉表态。
4.建立完善涉法、涉诉的舆情引导机制。负面舆情发生后,除正确研判、积极应对以外,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引导舆情发展,有时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例如,如负面舆情是因案件引发,但案件办理中并无不当或瑕疵,仅仅是因为公众对法律规定或程序的误读,那么适时召开情况说明会或在相关媒体发表有针对性的法律评论,并用已决的案例进行正面宣传,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不良舆论。又如,负面舆情是因政法工作人员言语、行为失范引发,待事件平息后,择机发布相关机关加强执法理念建设、出台文明执法规定、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等信息,则可挽回负面影响,或许还能变不利事件为有利事件,在舆情应对上反败为胜。
参考文献:
[1]徐正主编.传播的博弈: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2]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五篇:网络舆情报告社会分析
‚广西杀妻碎尸案凶手因‘立功’改判死缓‛引发舆论抨击
‚翻案风‛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新闻背景:李昌奎案二审改判死缓后,媒体关注到各地近年掀起‚死缓翻案风‛。网曝云南男子赛锐27刀砍死女友判死缓。而桂林人梁勇杀害自己妻子并肢解水煮其尸,又被改判死缓。‚翻案风‛使受害者和网民愤怒。对传统国人而言,‚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少杀慎杀‛匪夷所思。
编者注:随着‚翻案风‛的不断刮起,舆论的作用凸显,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判决和裁决,网友在广西杀妻碎尸案凶手改判死缓表示了极度的不满,他们认为案件的改判难以服众,恶性杀人碎尸案不判死刑难免以后出现类似更多案件,同时对案件背后的黑箱操作表示愤怒,不公平的现象日益突出,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受到挑衅。
一、舆论认为将案件罪犯改为死缓难以服众,缺失陪审团的法官不能正在了解民意
法律是为百姓谋福,为了百姓的幸福而起草的,然而法官的判决却不能服众,引起舆论的反感和质疑。‚怎么说呢,如果你有拿的出手的证据,证明确实可以缓刑,其实大家也不会那么激动,可现在是你们找的借口太牵强了,让大家接受不了‛、‚光有法官组成的队伍是不够的,因为你缺少民间陪审团,所以你很可能不是符合民意的。你们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和外面的世界隔开,不懂当前民意,这就是你们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杀人不偿命,有违天意!‛、‚此人不杀,天理难容!‛
二、质疑司法背后的‚公正‛是钱权交易,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受到挑衅
网友对三年后死刑改死缓给予了极大的质疑,强烈建议彻查此事,将案件背后的钱权交易公之于众。‚.让凶手杀了法官的家人,就知道应该怎么判了‛、‚愤怒地问一句:为什么二审死刑后近3年都不枪毙?‛、‚在等什么?贿赂吗?收了贿赂后替死囚找其他案的线索,然后说是死囚提供的,促成死囚的‚被立功‛,为其开脱??‛、‚并不是公民们都惨忍,而是公众们不相信我们的司法是独立的。更多的公民相信我们的司法机关和犯人有权钱交易‛、‚问题是,死缓也就等于几年有期徒刑,过几年有钱收了,收了就放了‛
三、网友认为不公平现像突出,百姓犯罪被重罚,‚有背景‛的人则轻罚
自古以来,‚朝里有人好做官‛,有‚背景‛的人总是能通过各种途径减轻自己的犯罪罪过,不公平现象突出,引发百姓的声声叹息。‚前段时间有个什么奸杀警花的案子,三个罪犯早给毙了。杀警察一回可以枪毙三个,杀普通公民就可以不判决死刑,这才是法律真正存在的问题‛、‚假如杀的是省长,你说能死缓吗??‛、‚法律早就成了某些机关敲诈勒索的工具了,民有冤难审,有苦难诉。还有难道法律是由法官来起草的么‛、‚谁来维护法律的尊严!!法官枉法谁来治?‛
四、笔者点评
民意的表达是必然的,围观到一定程度时,会逐渐地理性起来,这是良性的过程,只有一个不独立的司法体制给了民众以提出翻案、质疑法律裁判的空间,如若希望案件能在最后定夺而不被重审等就得服众,只有堵住了悠悠之口才能风平浪静,随着舆论引导判决,舆论引导裁决的案例不断出现,各部门裸露在日光之下,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相关链接
http://news.163.com/11/0804/04/7AJB4SR0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