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雪导学案[精选]
《雪》导学案
【资料链接】
1、了解散文诗这种文体
散文诗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
2、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02年至1926年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孔乙己》《故乡》《社戏》)、《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散文诗集《野草》(《雪》、《风筝》),杂文集《热风》《坟》等16种。
3、了解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江南、江北雪景图。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处()子 塑()雪罗汉 朔()方 脂....粉奁().目光灼灼()粘()连 凛()冽()褪尽()......
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
旋转而且升腾。()在凛冽的天宇下。()()是雨的精魂。()自我检测:
1、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2、文中写到的这些地方的雪整体上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
【自学指导一】
认真品读前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江南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这为什么是遗憾?
3、写江南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学指导二】
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朔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受到朔方雪的什么个性?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写北方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研讨探究】
《雪》描写了江南和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作者倾向,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景?为什么?
【品味语言】
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句话如何理解?“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拓展延伸】
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情感的?
第二篇:八年级《雪》导学案
《雪》导学案
【题目解说】
冬日里最使人兴奋的莫过于落雪,那纷飞的雪花,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飘飘洒洒,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1924年暮北京的一场落雪,使鲁迅先生情思涌动,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雪》,今天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散文诗】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背景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字词全解】
⒈生难字词
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tuì)
朔方(shuo)凛冽(linlie)
⒉多音多义
褪褪(tùn)去褪(tuì)色
⒊词语补注博识:见识广博。凛冽:刺骨的寒冷。
①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②精魂:精灵,魂灵。③消释:消溶。④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句段解读】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剖析】强调学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剖析】“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坚强的内核别形容江南的雪的轻柔,和缓而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剖析】北方的雪就是死掉的雨,它是孤独的,它在完成升腾的过程中,是以死为代价的,正是他的献身精神,凝聚了所有坚强的内核。
【重点探究】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剖析】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主旨归纳】
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寄托
鲁迅对黑暗现实的顽强斗争。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愿望:改造旧
世界,创造新生活。
【写作借鉴】:
1.全文主要描写两幅雪景图,两相比照,相互映衬。如江南的雪:积雪滋润美艳,充
满生机突出“美”;运用修辞(比喻、拟人等),绘声绘色,虚实相生,工笔描绘,清新
明丽;朔方的雪:飞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突出“力”;夸张,粗线勾勒,写意为主。
2.通篇以描写为主,结尾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的情感全都隐含在字里行间。正因
为如此,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便有了很大的空间和多元解读。此外,本
文语言清新明丽,风格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两种雪的特点和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
【结构图解】
【资料集锦】
写雪的诗句:
(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万籁人踪灭,千山鸟飞绝。
【积累·语文素养的基石】(25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5分)
朔(shuò)方灼灼(zhuó)凛(lǐn)冽眷(juàn)念荷(hâ)戟 .....
彷(páng)徨褪(tuì)尽胭(yān)脂脂粉奁(lián)磬(qìng)口...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1)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2)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3)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
3.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灼灼:形容明亮。..
②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博识:学识丰富。..
③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
腾地闪烁。升腾:向上升起。弥漫:充满;布满。.
④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朔方: 北方。..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4分)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答: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突出了它的生机勃勃。
(2)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答: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5.下列划横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葛非、顾俊两人配合默契,多次获得女子双打世界冠军,B
C
D同路人。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3分)
A.通过这次学习班的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有了提高。
B.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季节。
C.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
D.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注视和倾听着老师做实验。
7.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答: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在对比中表现了对江南雪的喜爱和对
北方雪的赞美。
【阅读·交流对话的平台】
㈠阅读原文字,完成8~12题。(17分)
8.品读江南的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特点?你能看
出在这些句子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吗?(4分)
答: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涵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
故乡的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9.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
什么作用?(3分)
答: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写和赞美。
10.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这些描写倾注了
作者对北方雪不畏严寒,在孤独中抗争、奋斗的赞美之情。
11.鲁迅从来写文章都惜墨如金,而这篇散文诗他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塑雪罗汉的形象,你
是怎样理解的?(3分)
答:雪罗汉是江南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但是它却很快消融,让作者感到
江南雪的美好是值得留恋的。这样的描写还自然引出对下文对朔方的雪的壮美的描述和歌
颂。
12.揣摩“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含义。(3分)
答: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
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的不屈和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坚强和不屈的精魂。
㈡阅读《雪》,完成12~16题。(18分)
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
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
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
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呼啸了
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
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
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
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
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
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
“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
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
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
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
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
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
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
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选自《名家散文》 祝勇文)
12、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简洁,而意韵最丰厚”?(3分)
答: 国画落笔简约,留有空白(即留白),给人以想像的空间。
13、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中“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
染出幽美的图影”一句的妙处。(3分)
答: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当时所见之景、所生之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14、第④段中有“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一句,其中“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指的是
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4分)
答:“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是指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1分)。读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心
灵的旅程,所以说读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3分)。(意思相近即可)。
15、第⑤段中作者说“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请你从文外举出一例
加以印证。(4分)
答:如文天祥在狱中吟出了宁死不屈的的诗篇。司马迁于逆境之中写出了“无韵之《离骚》”
——《史记》(举例恰当得3分)。
16、第⑤段末“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一句中“柳宗元心
底的境界”指的是什么?(4分)
答:寒寂寥中有牛命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只答出旺盛的生命力得1分,答出孤寂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3分)。
【综合·展示个性的绿地】(1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7分)
材料一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
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类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
方便。
材料二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
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
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
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4分)
答:短小真实即时方便(一词l分,共4分。若答“网络技术应用”可给l分)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3分)
答:徽博传递着众多人的声音,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意思对即可。逗号前1分,逗号后
2分,共3分)
18.请写出“咏雪”的两句名句。(3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三篇:鲁迅《雪》导学案
鲁迅《雪》导学案
设计者:枳沟初中 王立君 学生姓名 班级 阅读提示
《雪》写于1925年,在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北方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文章表现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作者的感情有对江南雪的美好的喜爱、向往、惋惜;更有对朔方雪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的赞美。阅读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描绘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重点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阅读准备:
1、请将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雪的名句段写在下面。
2、写出你了解的鲁迅的资料。
初读课文
1、积累字词。
2、积累写雪的句段。
细读课文
1、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3、在第二至三段中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4、作者写江南的雪,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
研读课文
1、作者赋予了北方的雪以什么样的个性?
(独立的个性、激昂斗志,如一个奔放的挑战者。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2、看完两幅雪景图后请大家谈一谈:你自己喜欢哪幅雪景呢? 3、作者更欣赏哪里的雪?从何处可以看出?
(作者更喜欢北方的雪,从“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以看出)4、作者更喜爱北方的雪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
课文小结:
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实现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拓展阅读 1、《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 2、主题阅读丛书有关篇目
第四篇:《雪》导学案
主备:史军伟校审:张梅签审:刘成大使用时间:2012.9.26
《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通过合作探究,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3.学习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用极度的热情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习重点】
1.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学法指导】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知识链接】:
1.了解散文诗这种文体
散文诗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2.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02年至1926年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孔乙己》《故乡》《社戏》)、《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散文诗集《野草》(《雪》、《风筝》),杂文集《热风》《坟》等16种。
3.了解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雪》写于1925年,在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北方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文章表现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作者的感情有对江南雪的美好的喜爱、向往、惋惜;更有对朔方雪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的赞美。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处()子塑()雪罗汉朔()方脂粉奁()目光灼灼()粘()连凛()冽().褪尽()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编号:YW-12-03-07班级:学生姓名:第1页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旋转而且升腾。在凛冽的天宇下。是雨的精魂。3.课文内容:
①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②文中写到的这些地方的雪整体上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学过的咏雪的诗句还有哪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
二、细读课文
1.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3.在第二至三段中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4.作者写江南的雪,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
三、研读课文
1.作者赋予了北方的雪以什么样的个性?
(独立的个性、激昂斗志,如一个奔放的挑战者。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2.看完两幅雪景图后请大家谈一谈:你自己喜欢哪幅雪景呢?
3.作者更欣赏哪里的雪?从何处可以看出?
(作者更喜欢北方的雪,从“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以看出)4.作者更喜爱北方的雪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归纳小结】:
写法: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实现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当堂测评】: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朔()方灼灼()凛()冽眷()念荷()戟 彷()徨()褪()尽胭()脂脂粉奁()磬()口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二、课内阅读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编号:YW-12-03-07班级:学生姓名:第2页
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江南的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特点?你能看出在这些句子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吗?
3.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
5.鲁迅从来写文章都惜墨如金,而这篇散文诗他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塑雪罗汉的形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6.能、情)揣摩“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含义。
三、课外阅读 雪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
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选自《名家散文》 祝勇文)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简洁,而意韵最丰厚”?
2.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中“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一句的妙处。
3.第④段中有“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一句,其中“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4.第⑤段中作者说“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请你从文外举出一例加以印证。
5.第⑤段末“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一句中“柳宗元心底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完成《导与学练习题。》
编号:YW-12-03-07班级:学生姓名:第3页
【板书设计】: 《雪》鲁迅
江南雪:滋润美艳,有生命力血红的抱住山茶,白中隐青的梅花 深黄磬口腊梅 冷绿杂草 感情:喜爱→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方雪:孤独,顽强不屈
感情: 赞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主旨:要用不屈的斗争来创造美好的春天(鲁迅自身写照)【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1、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在对比中表现了对江南雪的喜爱和对北方雪的赞美。
2、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涵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3、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写和赞美。
4、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对北方雪不畏严寒,在孤独中抗争、奋斗的赞美之情。
5、雪罗汉是江南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但是它却很快消融,让作者感到江南雪的美好是值得留恋的。这样的描写还自然引出对下文对朔方的雪的壮美的描述和歌颂。
6、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的不屈和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坚强和不屈的精魂。
1、国画落笔简约,留有空白(即留白),给人以想像的空间。
2、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当时所见之景、所生之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3、“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是指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1分)。读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灵的旅程,所以说读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2分)。(意思相近即可)。
4、如文天祥在狱中吟出了宁死不屈的的诗篇。司马迁于逆境之中写出了“无韵之《离骚》”--《史记》(举例恰当得2分)。
5、孤寒寂寥中有牛命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只答出旺盛的生命力得1分,答出孤寂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2分)。
第五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电教平台
【课时安排】1.5课时。
(前半个课时朗读课文,利用注解口译课文,并在同桌及小组内互相纠正,做到字词落实,然后小测检查翻译程度,最后将课文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后一课时实录):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般的杭州,有美丽的西子湖。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已学过不少,还能记住吗?
学生吟诵: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2、见过西湖的人,很多人为它的美景所陶醉。下面让我们在《雪之梦》的音乐中欣赏一组西湖美景图。(多媒体出示配乐西湖图景,学生欣赏。)
西湖的景美吗?如果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在上节课熟悉课文、翻译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3、介绍作者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反复诵读,感知文章
1、听录音并思考:
要知道作者笔下,冰雪中的西湖到底怎样,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先听录音,并思考两个问题。
(1)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来吗?
(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来评价张岱。
2、师生交流,朗读分析。
都说这篇文章作者犯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是什么?(生惊诧好奇)
生1:“独往湖心亭看雪”应该是一个人,后文却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2:“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相矛盾。师:同学们眼光很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是不是张岱的数学没学好数不清人数啊,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让他改改?
生3:我认为先不急,等咱们理解了课文再说,说不定其中另有奥妙呢!
师:嗯,大家同意吗?(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我们来分析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来评价张岱。
生4:痴。(学生纷纷表示赞成,师板书: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5:傻,笨。
生6:呆,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张岱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女生把课文朗读一遍,要读出感情。(全班女生齐读)
三、细读品读,探究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女生朗读得不错,男生是不是能读得更好呢?男生把课文读一遍。(全班男生齐读)。读得不错,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张岱的“痴”?
(2)张岱“痴”的原因是什么?
(3)找出文中的写景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踊跃讨论后,纷纷举手)
(1)分析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张岱的“痴”?
生1:“是日,更定矣。”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师:说得真好!(多媒体出示答案)古人以三为多,大雪三日就是大雪多日。文中说“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说得好,现在我采访一下同学们,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1:缩在被窝里睡懒觉。
生2:上网玩游戏聊天。
生3:烤火。
生4:一边喝茶一边和家人聊天。
„„
(2)第二个问题:张岱的举动正好反映了他“痴“的一面。可是他“痴”的原因是什么?
生1:好山水。(对,作者痴迷于山水。板书:山水)
生2:痴迷于西湖。
不错,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西湖。或许,我们能从《西湖梦寻》中找到答案。出示《西湖梦寻》序,第一、二组同学读: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西湖梦寻》自序)
作者说他离开西湖28年了,但是西湖每个晚上都走进了他的梦中,可见,他对西湖是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
(3)问题三:文中哪些是写景句?谁来把它读出来。
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另一学生再将写景句用现代汉语作描述。
3、赏析写景句,了解文中的白描手法。
你看这二句写景句,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这样的描写手法叫“白描”。
出示白描的概念,第三、四组同学齐读: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师:我们以前也学过白描,在哪里学过?
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对,《天净沙·秋思》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黄昏凄凉的景象。苏轼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其实就是“淡妆”。
4、想象文中的奇景。
同学们不妨想象这样的奇景,我叫一个同学朗读白描语句,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准备好了吗?(一生有感情地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想象)
师:这样的景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1: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生2:大雪铺天盖地卷来,有一种意境美。(板书:意境美)
生3:我觉得天与云与山与水,全都连成了一片,有一种画面美。(板书:画面美)
生4:我觉得还有语言美。“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极有韵味。(板书:语言美)
5、师生互动,质疑解难,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的想象还是很丰富的,这样的景象作者写得实在太精彩了。同学们都了解了吗?有没有不理解的?
生1:老师,这里我有点不理解,“天与云与山与水”,用了这么多“与”,不知有何用意?
师:对啊。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与”,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2:“与”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一起了,如果去掉,好像它们有界限似的。
生3:我觉得“与”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生4:我认为“与”把四个景物连成一块了,天、云、山、水好像在动,有一种动态美。
师:好样的,有眼光!(板书:动态美)
生5:老师,我也有个问题不理解,这几个量词“一痕”、“一点”还说得过去,后面的“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用错了?
师:对啊。这里是不是用错了,谁来帮她回答?
生6:我觉得没有错。舟如“芥”,人如“粒”,这是从天空或高空的俯视,置身其中的人,正如沧海之一粟。这样用词,更显得天地之苍茫。
生7:没有错,我觉得在苍茫的天地中,景啊,人啊,它们都似有似无,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感觉。
师:(惊喜地)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啊!人融入了苍茫的天地中,让我们感觉到它的语言美。让我们再把这二句写景读一遍。咱们要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全班齐读)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板书:天人合一)。写景是为了抒情,在这一刻,张岱有什么情趣?(板书:情趣)
生8:清高、高雅。
生9:超凡脱俗。
师:不错,这个超凡脱俗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板书:超凡脱俗)那么,舟子对这样的做法理解吗?(生齐说:不理解)谁来把舟子说的话读一遍?(一生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更”表惊奇,指对这种行为百思不得其解。毕竟,舟子是凡夫俗子理解不了。文中还出现了一个“更”字,是哪句?
生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师:此人,指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学生踊跃地举手)
生2:湖中焉得更有此雅兴之人。
生3:湖中焉得更有此豪情之人。
生4:湖中焉得更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生5:湖中焉得更有此超人。(众大笑)
师:说得太好了,大冷的天,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
生6(抱拳):彼此彼此。
生7(鞠躬):幸会幸会。(生笑)
师:同学们想象还是蛮丰富的,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师心中也有一个疑问:他们饮酒前不问姓氏,饮酒后才问,却避而不答。只说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姓名不留地址,这段奇遇,张岱是不是处理得太草率了?
生1:我觉得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名反而就俗了。
生2:金陵是明朝的故都,说明张岱怀念前朝怀念故都。
师:说得不错,张岱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明朝灭亡的伤感情绪。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啊?
生3:他不愿和人深交,只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生4:他只愿融入大自然,他的心是属于自然的。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5: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
师:对,张岱就是这么一个痴人,痴迷于山水,希望融入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痴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情趣。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师:世人都说张岱“痴”,而同学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痴迷的事情,说说看。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师:是啊,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痴”得离奇。平凡之人,也有“痴”的时候,也都会“痴”得可爱。刚才同学们说到了,曾经在如瓢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渐忙碌沧桑的面容,然而,人活着不仅要有柴米油盐,还要有闲情逸致,所以我们感谢张岱,是他让我们感受到那份静谧,感受到那份痴迷,感受到人间的至情至性。
五、作业布置
就“说‘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课后练笔。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
生:“下有苏杭”
师:是啊,杭州美景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西湖更是杭州秀丽风景的一张名片,这里曾留下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东坡在一个雨天来游西湖,看到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而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
今天咱们有幸认识一位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
作者简介: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注释①。
生:(略)
师: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已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迹可窥知一二。
2.“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3.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客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读文本: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生:(略)
1、时间地点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交代了什么?
生:时间、地点。
师:虽然看雪的时间是明朝“崇祯五年十二月”,但是写这篇文章时在明朝灭亡
后,清朝已经建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写文章用明朝的年号纪年是忌讳的,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那作者还为什么这样写呢?能不能改用清的前身后金的年号纪年“天聪五年十二月”或者用干支纪年“壬申年十二月”呢?
生:应该是表明作者对故国的念念不忘吧。
生:应该是表明作者明朝灭亡后,不忘故国,不能融于新建的大清王朝的痛苦和孤独吧。
师:说得很好,理解很到位。
2、读“三”
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三日”与后文写雪景有什么关系?
生:为后文写雪景做了铺垫。
师:对,只有交代了“大雪”而且下了“三日”这样一个充分条件,在写后文的雪景才显得自然可信。才会出现“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景象,“绝”什么意思?
生:穷尽、消失。
师:对,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句话传达出一种什么意境?
生:寂静、空寂
师:空寂,很好,写出了大雪后一片空寂,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的角度刻画出了大雪过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一片空寂。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湖中人鸟声俱绝”是通过听觉写景,那么《江雪》呢?
生:从视觉的角度写景。
师: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是日更定,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为何意?
生:代词,这。
师:这一天“更定”,大家看注释“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正是寒气倍增之时,“拥毳衣炉火”一句,是要说明什么?是要强调暖和吗?
生: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彻骨。
3、释“独”
师: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种行为能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生:
1、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2、有孤独、落寞之感慨(“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
3、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师:大家思考,第一段最后说“舟中人二三粒”第二段最后说“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可见船上至少有两个人,那作者为什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生:舟中真正看雪的人是张岱自己,舟子是划船的,不是看雪的。童子是陪主人去赏雪的,自己没有赏雪的兴致。所以是张岱一个人“独”去赏雪。
生:表现了作者的清高与孤傲,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不被人理解。
师:是呀,的确是他一个人前往湖心亭看雪的,舟子只是撑船而已,对他的行为并不理解,从文章末尾看舟子用了一个字评价张岱,这个字就是——
生:“痴”
师:“痴”是什么意思?
生:傻、愚笨、呆、不可理喻。
师:由此可见张岱此时是多么孤独。
4、看雪
师:能让人在一个“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的夜晚,来湖心亭看雪,足见湖心亭雪景的魅力无限。那么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呢?找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一段第三行“雾凇沆砀——”一直到段末。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下一白”。“一”的词性是什么?
生:数词“一片”、副词“全、都”,还有一种使动感觉,是大雪使世界为一色。
师:正如古代一首打油诗所描述的“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修辞?
生:比喻,把小舟及舟中之人比作芥(小草)和米粒。
师:把小舟比作芥是有一个典故的,庄子在《逍遥游》里有这样的句子“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意思是说:在堂屋的低洼处倒一杯水,就只能拿芥草作它的小舟了,如果放一只杯子在上面,那么就会粘在地面上,这是因为水太少而舟太大了。所以要写出“余舟一芥”这样的佳句出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外,还要从其他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
师:量词是喻体,量词前的那个名词是本体,量词+名词构成一个绝妙的比喻。这种写法在文学作品里面屡见不鲜:
1、“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小舟如一片树叶漂浮在滔滔巨浪中,一会儿被抛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抛进浪谷。一个“叶”字,就将风浪险恶,小舟颠沛流离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者对渔者的同情也就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了。
2、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毛泽东《虞美人·枕上》
巧借名词“钩”为量词,形象地表现出“残月”形状,使句子传神地产生“残月如钩”的修辞效果。
3、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形象地写出了矮松顶上的白雪形如妇女的发髻,与“好像日本看护妇”相照应,使人联想到“日本看护妇”外在的秀美与内在的温柔,并暗指这是“小雪”,作者的深情赞美寓于其中。
师:量词与名词构成比喻的短语还有:一轮红日,说明此时太阳盈满如圆轮;一镰初月,月亮如弯弯的镰刀;一丸秋月,秋月如一个小小的丸子。(投影)类似的短语,同学们还能说说吗?先说短语,再用一句话解释这个短语。
生:(一峰骆驼,骆驼的脊背像一座高大的山峰;一扇蝴蝶,蝴蝶的翅膀如一把打开的扇子又大又美;一眼井,使人联想到水汪汪就是大地的明眸。)
师:除了运用了比喻之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生:夸张,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来分别描绘“长堤”“亭”“舟”“人”等,是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想象中居高俯瞰的视点上所看到的雪中景物之小,与浑然一体的浩渺天地构成鲜明的对比。
师:是呀,是借量词构成夸张修辞。长长的堤岸如同苍茫大地上的一道划痕,湖心亭如同万顷碧波中的一个小白点,小舟如同一棵小草,舟中人如同两三粒米粒。这样,“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旷辽阔的境界与“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渺小相对照,把一个小小的我置于一个浩渺无际的天地之间,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者“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感叹,他那种孤寂情怀也就从这几个量词中显现出来了。这种写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常见: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用“丈”作白发的长度单位,又同“三千”组成了一个“言过其实”的数量短语,收到了很好的夸张效果,诗人揽镜自照时的触目惊心就一览无余了。
2、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脊背,脊背上还有汗在流下
来。——鲁迅《示众》
“座”通常用来修饰山等高大稳固的物体,此处修饰杀人者的脊背,是夸张的 修辞,极言大汉之健壮,以反衬其精神的麻木、愚昧。
师:量词和名词构成夸张的短语还有:一叶扁舟、一线希望、一丝留恋中的“叶”、“线”和“丝”等量词兼有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极言舟的小、希望的渺茫。类似的短语,同学们还能说说吗?
生:(忠言一克,胜过废话一吨。才高八“斗”)
5、遇人
师:作者将渺小的自己至于一个极其广大的背景之下,通过大与小的对比,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那么如果这是遇到和自己一样深夜来看雪的人,会怎样呢?下面来学习第二段,大家齐声朗读 “到亭上——”
生: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作者遇到的亭中赏雪人,“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是对方的惊呼,“拉余同饮”是对方惊喜的表现。“拉”这个词用得恰当吗?毕竟是初次见面呀?改成“请”如何?
生:恰恰表现了对方遇到知音的喜极忘形,瞬间就没有了陌生感,变得亲近起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果用“请”就太客套了。
师:既然对方那么热情,作者为什么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为什么要用“强饮”,能不能改成“畅饮”,有何不同?
生:不能,“强饮”说明作者原本不能喝酒,却尽力喝,而且一喝就是三大白,足见其诚意,也有点“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意思,是偶遇知己内心喜悦的一种表现。如果改成“畅饮”,就体现不出不能为而为之的诚意。
师:好,认为作者见到了湖心亭中的两个饮酒者有了知己之喜悦,有一定道理,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老师,我认为作者遇到亭中的饮酒人并不高兴,“强饮三大白而别”该翻译为勉强喝了三杯酒就告辞离开了。作者根本就没有欢欣之意,或许还有些懊恼,因为自己本来想一个人静静欣赏雪后美景,却被这几人坏了兴致。
师:这种看法有点意思,有没有支持他的观点的?
生:老师,我支持他的观点,如果作者遇到饮酒人感到很高兴的话,那么为何只饮了三大杯就离开呢?那该是喝到尽兴才对啊?何况前面还有一句是“拉余同饮”,“拉”字如何解释?“拉”字看出作者并不欣然,却于情面,勉强饮三大杯而别。再有为何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作者惜墨如金,如铺陈开来,该是问其姓氏,答曰某某,问其籍贯,答曰金陵。作者笔调如此节俭,已隐含繁衍之意。若无此二人,作者会不会在湖心亭耽得更久?应该会吧。
师:能够从文本中找到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很难得。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历来有这样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孤独中的张岱遇到知己获得短暂的喜悦;另一种,认为有绝世之才,遗世独立,清高自赏的张岱见西湖大雪三日,想前去欣赏,但有不想被俗人扰了雅兴,所以更定之后前行。但还是在湖心亭遇到了同样的赏雪人,扰了雅兴,因此,应付一下匆匆而归。两种解读都是很有道理的。
练习指导:
师:这种比喻和夸张,其实就是一种感觉的异化,就是要通过想象用不同的事物来写相同的方面。而且在一定限度内,形象的变异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形象越接近事物原型,变异性越小,感染力越弱。比如,“他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了”就是一个接近事物原型的表述,其审美价值远远不及“她瘦得像芦柴棒”这样一个变异夸张的表述。套用齐白石的绘画理论,那就是“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感觉的异化可用于写景(比如作者把长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异化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可用于状物,可用于写人,可用于叙事,可用于抒情,可用于议论。在这方面有很多例子可举:
1、列那尔在《自然素描》中写蝴蝶“这封轻柔的短函对折着,正在寻找一个花儿投递处。”写喜鹊“她全身漆黑;但是,她去年冬天是在田野上度过的,因此,身上还带着残雪。”写燕子“她们每天都来给我上课。一声声呢喃在空中画出无数虚点。”写萤火虫“三三俩俩,忽前忽后,时高时低,那么轻悄、飘忽,好像一些看不见的小精灵提着绿幽幽的灯笼,飞来飞去。”
2、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3、友人来访,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抒情)
4、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过处,(荷花)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当你在毁谤的市场上出售流言的种子时,流入你收中的钞票其实是一叠良心的债券。(议论《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作业:
运用这种感觉的异化、感觉的表述,写一段文字。(不少于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