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社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论社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社区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社区是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载体,是真正意义的第一救助者,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是城市危机管理体系的基石。社区作为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它对城市整体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关键词:社区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是一个或连续多个突发性的、紧急性的、对社会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害的灾难性事件。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对这种突发性的灾难性事件的事前预防准备、事中应对和事后恢复的管理。①然而,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以及危害的易扩散性等特点,在公共危机管理时会出现“政府失效性”的问题,这说明政府虽然是危机管理的主导力量,但单凭政府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作为社会力量的社区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参与危机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一、社区
当代,西方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对“社区”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到20世纪80年代,社区的定义多达140多种,尽管这些定义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都包含了地域、共同的联系以及社会交往这三方面的内容。1933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文章时将Community翻译成“社区”,“社区”一词从此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1986年,我国民政部首次将“社区”的概念引入城市管理。根据《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文)中所指出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②
我国社会学界普遍定义为,社区一般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③社区包括以下几层含义:有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人群;由于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④
二、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
社区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它致力于社区内的公益事业。社区的这种性质使得其在危机管理中具有很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基层信息的优势
社区潜藏着种种危机,它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第一现场。社区居民熟悉并掌握本社区的位置、面积等物质层面的状况,以及社区居民从事的经济活动、社会风气等经济社会状况以及人口状况。当危机事件发生时,社区居民与其他地方的人相比,更容易捕捉到公共危机相关的征兆,了解危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社区能够及时掌握社区的潜在危机和风险。
第二,减少公共危机管理成本的优势
在社区生活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利益,会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求,因此,社区居民之间相互熟悉、联络频繁,有一定的情感依附性,是人类应对公关危机事件的结合体。社区成员在参与危机管理时具有自觉性、志愿性,能够及时制止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危机管理成本。
第三,危机沟通的优势
社区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特点,这使得其能够获得居民的信任。在危机发生时,居民身边的社区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告知真相,驱除恐惧,稳定秩序,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避免公众个体的非理性行为,营造和动员积极的、科学的行为。另一方面,社区会及时向政府反馈危机的发展事态、民众的需求和心理,并协助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应急措施,与政府齐心协力抗击危机。⑤
(二)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危机预防意识和能力缺失
危机应对最高明的方法不在于危机形成和爆发后的处理,而在于危机爆发前的预案,也就是“防患于未然”。而在我国,人们的思想上普遍存在重应急、轻预防的倾向,人们关注的多是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面对如何防控和化解危机的重视普遍不够。在社区中,危机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向居民提供多层次的危机预防教育
第二,社区建设滞后
许多社区建设没有整体规划方案,没有形成有效的社区组织运行机制,对如何规范各类人员和组织关系,如何界定社区及人员的社会责任,如何评价人们的行为等方面都没有具体的制度来加以规范和引导。在这种社区建设落后的情况下,当危机爆发时,各部门无法形成政府干预、高效快速的社会联动机制,使危机管理资源无法得到优化整合,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危、治危合力。
第三,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
现有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不配套,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对应对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的规定过于笼统,重原则轻规定,而且,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中基本没有社区的具体内容,没有社区在面对某一具体危机事件时该依据的法律规定,这会使社区在参与实际的公共危机管理行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增强社区及居民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应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政府指导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要明确社区在应急体系中的责任和职责权力,并适度地下放权力给社区。第二,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危机教育,唤醒居民的危机防范意识。要建立公共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对社区居民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防范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黑板报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危机防范知识,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危机意识和能力。还要加强社区归属感的培养,借助危机事件的社会性以及与每位居民的利益相关性,建立起社区与居民的利益纽带,强化社区的自治功能,使每位居民认识到,个体的安全与社区整体的安全息息相关。
(二)建立社区危机管理机构,吸纳社区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群防群治
社区可以将日常工作与社区危机管理结合起来,并将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危机的预防和准备活动上。同时,社区还要充分利用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优势,动员和组织好社区内的力量。例如,社区志愿者可以收集有关灾害预报、消防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信息,向居民进行知识的普及,以稳定民心。开展危机宣传和教育、信息预警和报送,并利用其完备的资源和应急队伍应对危机,展开危机救援等。
(三)编制社区应急预案,开展社区危机风险评估
一方面,社区应该根据本社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风险预测,编制应急预案,并加强各种应急预案的演练。在应急演练中寻找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一旦危机爆发,各社区应按照预案,迅速投入危机救治,力求在最短时间内使危机局势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社区应帮助政府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社区应将汇总社区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面积、建筑类型、流动人口的数量与分布,从中总结出社区危机管理的薄弱环节,从而加大防范力度。还要准确把握以往发生的危机的种类、频率、性质、特点及规律,从危机中学习,从而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如果一旦发生某一类的危机,就可以根据危机应急机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①[美]罗伯特?希斯.王成译.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4
②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中办发〔2000〕23号文〔N〕2000:12
③何云峰.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4.5(2)
④李飞星.社区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J〕行政与法 2007(7)
⑤王柳.城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6)
作者简介:刘洁,1988.4,女,汉,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危机管理。
第二篇:论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坦诚示人 危机是每个企业都不愿面对的事,但是在发生后,如果刻意隐瞒或消极对待,危机对企业的发展将是致命的。因此当危机不幸来临时,千万不要只是怨天尤人,而应诚意面对问题,找寻适当解决方案,才能藉此将危机化为转机。企业出现危机时,特别是出现重大责任事故,导致社会公众利益受损时,企业必须承担起责任,给予公众一定的精神补偿和物质补偿。在进行善后处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也必须作到一个诚字。只要顾客或社会公众是由于使用了本企业的产品而受到了伤害,企业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以示诚意,并且给受害者相应的物质补偿。对于那些确实存在问题的产品应该不惜代价迅速收回,立即改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表明企业解决危机的决心。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取信于民。危机是危险,更是转机,机会是当你很适当的处理危机时,自然而然会随之而来的。例如泰利诺头痛胶囊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它将很糟的情况彻底转换,尽可能的解决问题,让消费者觉得被重视;并且诚实的面对及解决问题,消费者还是会愿意购买它们的药,因为它表现了关心和承诺,努力开发出更好的药,在危机管理中展现对消费者的重视,机会就在此。总之,当企业面对危机时,应该以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利益为重,迅速作出适当反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主动的、有意识的以该事件为契机,变坏事为好事,因势利导,借题发挥。不但可以恢复企业的信誉,而且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正如人们所说的:一个优秀的企业越是在危机的时刻,越能显示出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一个成熟的、健康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就在于此。
政府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纳人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公共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决策中枢由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组成。俄罗斯的决策指挥中心由总统、国家安全秘书、紧急情况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组成。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理为核心的机制。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公共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危机的社会里,只有成立常设规范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2.建立公共危机管理风险评估机制。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危机风险随时进行评估。首先评估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把握政府危机的数量、种类、性质、特点及其规律,对危机管理thldl.org.cn的形态进行分类,并根据危机的不同性质,对危机划分等级;其次,为每一类别或级别的危机制定具体的危机处理战略和战术,一旦发生危机,可根据危机应急机制马上进人危机处理。如美国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该部直属总统领导,专门处理美国国内危机,将美国的安全分为5个等级,并相应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再次,监控危机的发生,注意搜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判断和数据的分析,掌握危机的各种变化和最新信息,监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危机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3.加强公共危机管理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我们虽然热切关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危机,但总是认为那是外国的事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便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2003年春天“非典”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无所适从并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即是一个显着的例子。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政府的社会职能日益弱化,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理所有的社会事务。因此,危机事件处理中调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就成为政府危机处理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关学者调查表明,当国家和社会遇到困难与危机时,853%的民众比较愿意或愿意站出来为政府分忧解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6.4%的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场危机可能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只有全社会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共渡难关,才能战胜危机。只有有效地组织社会力量,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救灾行为中,而不是被动地过分依赖政府,才能更快更好地战胜危机。目前,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各个单位、各个系统一层层地去组织和动员,时效性不够,成本较高。因此,由政府出面构建中国的社会民间救助组织,组建社会义务工作者队伍是政府危机预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5.公共危机管理培育健康的人文社会环境。危机不仅是对一个政府管理制度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个民族能否精诚团结,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危机,是一个民族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危机的预防管理不仅包括制度的预防,还包括人们精神健康和心理的预防。首先,要建立诚信、友爱、信任、关怀的人文社会环境,建立社会的信任机制。当危机来临时,人与人之间应关怀、友爱、理解、宽容与帮助,而不是冷漠、猜忌与排斥,这是战胜危机的首要要素;其次,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提高公民抵抗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危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和身体上的危害,更有心理的考验,越是对社会公共生活危害比较大的危机,越会造成令人恐惧的效果。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恐惧。危机预防不仅仅是危机本身的预防,还包括心理危机的预防。加强对公民危机意识的教育,培育公民健康的心态,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力,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咨询和精神援助系统,是政府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处理的应对策略 危机的预防只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机的发生。一旦危机发生,原有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被破坏,整个社会处于危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根据预防公共危机管理程序,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措施不当,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会造成民众对政府信心的减弱甚至丧失,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与不安。1.公共危机管理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人们的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会陷人极度恐慌之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人们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去获知与危机有关的信息。当人们从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不足,无法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危机或不能解除其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时,各种流言就会迅速出现,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因此,危机发生时,公众出于对危机的恐俱和对危机事件的不明真相,各种流言蜚语的出现是必然的,封锁消息反而会为流言的传播创造条件,况且信息全球化使任何政府想隐瞒事实真相成为不可能。杜绝谣言的产生、避免发生群体性的社会恐慌,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2.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将公共危机管理控制在最小范围。政府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对处于萌芽状态危机事件的一种敏感性,缺乏这种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好时机。危机发生时,政府应立即投人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我国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在短时间内爆发并在较大区域内流行,与政府有关人员的危机意识淡漠有直接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工作人员存在着报喜不报优的心态,危机发生时常常采取低调处理和封锁消息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危机反而会丧失平息事态扩大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尤为重要。3.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要发挥其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社会学有一个“紧急规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如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这个行为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因此,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必须成为“紧急规范”的首倡者和实施者,通过政府的“紧急规范”,全国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战胜危机。4.公共危机管理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危机发生时,政府出面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这在政府危机处理中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危机状态下政府协调职能的发挥,例如英国为了协调各部门的紧急应变工作,政府于2001年设立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秘书处的宗旨是“就预见、预防准备和解决办法提高英国应付突发挑战的能力”,在政府内外协调各部门作出综合整体反应,与各有关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开发和共享英国关键网络和基础设施资源,统一、合理、有效使用政府各部门资源,确保预防和控制灾难的规划和机制实施到位以及发挥效应,确保政府在处理危机期间能够继续发挥正常社会职能。美国国务院下设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集中中央到地方的救灾资源,建立了一个统合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单位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发生重大灾情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支援工作,将灾情降到最低。总之,在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组织、协调和调控是迅速控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证。5.公共危机管理做好善后沟通工作,提升政府形象。危机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也使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即使政府采取了积极而有效的处置方法,政府的形象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因此,危机的结束并不代表危机处理的结束。当人们度过危机之后,政府还应做好危机后沟通工作,向国民承诺政府今后的措施,表达政府的诚意,恢复国民对政府的信心,重新提升政府的形象。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危机却是可以管理的,有效的危机预防可以减少危机的发生,积极的危机应对则可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危机管理的方法,你知道吗?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危机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它是为了对应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诸多因素导致的危机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人们常常获悉,一些名声赫赫的世界品牌、知名企业,突然间被一连串纠缠不清危机包围,接二连三地掉进了不能自拔的泥潭。更有一些新兴企业,在遭遇一两个似乎不大的危机后,因处理不当,而便导致千辛万苦培植起来的品牌功亏一篑,多年心血付诸东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无法避免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危机。但是很多企业往往缺乏危机意识,总要到危机发生后,才寻求解决之道,抱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来面对危机。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事件也再一次敲响了企业危机管理的警钟。那么,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如何应对才能转危为安、成功进行危机管理呢?找到危机管理的秘诀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危机管理方法: 事前预防:通盘考虑 危机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在于事前准备功夫是否完善。面对危机,不能坐以待毙,应该在危机发生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到通盘考虑,才能从容不迫的应变。事前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所有产品及企业信息,有通盘的了解,并且洞悉危机发生的潜在原因;列出一张危机评估表,详列出可能发生的危机,并且评估它们的等级,依发生的可能性从最可能到不太可能依序排列;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包括公司内部以及顾问公司的人员,分配好职责和任务,每个人都适时扮演适当的角色。另外,发言人的设立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可能是公司的负责人、总裁、执行长,或是对某危机最了解的人,还要具有沟通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建立可信度及权威感,才能在第一时间传递出最适当的讯息。理想上,企业还应该最少一年有一次仿真训练。例如设计一个突发状况来测试危机管理小组的应变能力,事前完全采取保密措施,让公司花半天到一天的时间来练习,之后再检讨过程中有无疏失。仿真演练可以让员工在面对危机时,有经验可循,才能临危不乱、从容应变。危机管理控制:快、狠、准 危机降临时,要在第一时间查出原因,找准危机的根源,并尽快将真相公之于众。同时要狠处相关责任人,及时转变战略,展示拯救危机的决心。在危机管理时,要立即调查情况、制定计划以控制事态的发展,启动危机管理小组对危机管理的状况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内因还是外因?危机发展的状况及趋势如何?受影响的公众有哪些,他们可能希望通过什么方式予以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弄清楚,因为这将是企业采取补救措施的直接依据。一旦找出危机产生的原因,就必须立刻制定相应的对策。如果是内因就要下狠心处置相应的责任人,给舆论和受害者一个合理的交代;如果是外因要及时调整企业战略目标,重新考虑企业发展方向。在危机发生后要时刻新闻媒体保持好密切的联系,尽可能的把完整情况告诉新闻媒体,由其广而告之。只有公布真相后,才有可能避免公众的各种无端猜疑和流言的产生。当企业与公众的看法不一致。难以调解时,必须靠权威发表意见。在很多情况下,权威意见往往对企业危机管理thldl.org.cn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在处理危机时,一方面要作到谦虚自责,勇于承担责任,始终把社会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也要作到坚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既能控制事态发展,转危为安,又能由此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论媒体在危机中的舆论作用
论媒体在危机中的舆论作用 以09年甲流H1N1为例
摘要:在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中,整个世界都受到了艰巨的考验,媒体也是一样。众所周知,媒介在危机传播中起到了重大的舆论作用。正文通过分析我国媒介在这场考验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了媒体承载的责任和使命、媒体如何强化自身的功能与责任以及媒体在危机治理中遇到的困难与不足等。
关键词:甲流H1N1 媒体 舆论 责任 公众 政府 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媒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大众媒体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作用,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结构、教育发展、精神世界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对公共危机,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认清危机的存在情况和现实,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危机后的处理工作是媒介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
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并且迅速蔓延至全球各个国家,2009年5月,甲型H1N1流感传入我国境内,截止2009年底,全球死亡人数超过9500人,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攀升。事实证明,在公共危机中,中国的新闻宣传在应对突发性危机时,还是富有成效的。如何发挥好媒介功能,对于处理任何公共危机,是十分重要的。
一、中国媒体在甲流H1N1危机中的做法
(一)及时发现危机,保障信息流通通畅性,第一时间传达事件真相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的基本工具,其功能在于把握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准确捕捉、及时梳理和传播信息,引导人们把握真实情况,增强人们的选择能力和参与能力,保障危机治理的成效,要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如果媒介能在广泛的信息搜集和对外界环境进行敏锐感知、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报道对公共危机进行预警,就能及时引起公众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当灾难来临时,媒介的第一要务在于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引起全社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普遍警觉。尽可能提供政府和社会足够作出合理判断的对称信息,并通过积极的报道引导,化危机为转机,克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
这让我们想到了在2003年的“非典”和2004年的禽流感中,媒体的做法。
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我们初期的传播政策延续以往的做法,延报、瞒报、谎报。结果全球有127个国家宣布抵制中国的人流和物流,并造成社会上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的后果。媒体的迟钝带来了网络传媒的空前活跃,从第一条手机短信发出关于“非典”的信息,短短三天之内,广东移动的短信流量从4000万条增加到4500万条。面对集体失语的传统媒体,诚惶诚恐的人们只有依赖网络,于是,网络流言肆意泛滥。2004年禽流感疫情暴发,国内媒体从一开始就保持高度的敏感。禽流感疫情发生时,政府及时发布消息,媒体及时跟进报道。疫情暴发地点、危害范围以及有没有导致人员感染,信息完全透明,没有悬念,也就没了供流言滋生的土壤。
2009年甲型H1H1疫情发生后,中国平面媒介、网络媒介、电子媒介在第一时间开始了对疫情进行全方位的实时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大部分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均在每日的重要时间段新闻中播出甲型H1H1疫情的最新发展情况。这样高频度宽覆盖的信息播报,使得大多数的人们清楚知道疫情的发展状况,世界各国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各国人民在全球性疫情中所表现的不慌不乱的良好状态党和政府在面对疫情的情况下的高效行动及其所体现的对人民的负责人态度过媒介向世界传递。这一行为使内地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媒体从消极回避、极端报道,到如今的积极应对和平衡报道,体现了媒体对如何更好发挥纽带桥梁作用的新认识。
(二)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合理引导公众情绪,保证公众关注度
媒介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必然会引发、反映并引导社会舆论。在甲型H1H1疫情危机由潜伏转化为爆发的关键时期,媒体总体上克服了“非典”危机时期的功能缺位,有效地降低了疫情对人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力。在疫情迅速蔓延时,媒体的大量集中报道,对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作用。由于避免了主流媒体的报道缺位情况,使网络的负面作用明显小于“非典”时期,在甲型H1H1疫情爆发期间,主流媒体功能到位,网络媒体的正面作用也逐渐发挥出来。
从2009年3月,墨西哥发生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疫情开始到2009年5月11日,我国四川发现第一例外来携带甲型H1N1疫情情况,我国媒体一直在第一时间对疫情进行全方位的实时报道,这样的做法及时的缓解了民众的紧张情绪,使疫情不会快速蔓延,同时也不会造成如“非典”时期的恐慌。
而在甲型H1N1疫情转入爆发高峰期后,媒体的报道不但在量上保持了很高的水平,在报道内容方面也更加全面,疫情通报更加及时准确,媒体在危机管理中所应具备的功能基本发挥出来。媒体对疫情大量、及时、准确的报道,使民众能够了解真实情况,抑制了谣言的产生和蔓延。报道了中央领导的活动,向世人展示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安危的高度重视,有助于树立党和政府了良好形象。媒体及时通报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对指导各地防治工作起到关键作用。媒体广泛地宣传防治甲型H1N1的各种科普知识,教会民众科学地认识和应对甲型H1N1,从而消除盲目恐惧心理和迷信活动,稳定社会秩序。媒体及时发表社论、报道在与甲型H1N1斗争中表现出的先进事迹,有助于保证人民的稳定情绪。媒体通过这样的信息预警,是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起来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及时的控制了疫情,发挥了媒体的舆论功能,既提升了政府的正面形象,又使事件平息。对有效控制疫情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针对媒介在危机治理中出现的不足做出的对策
我国大众传媒凭借以往多次灾害或危机报道经验,对此次“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报道有着较出色的信息整合和快速反应能力,为此赢得了国内外受众的普遍赞赏。但在赞誉之余,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大众传媒在危机新闻报道中的种种问题,留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首先,单纯地进行网络媒体的监测并不全面。媒体还需要进行报刊、电视、广播、户外广告以及其他传播渠道监测,监测渠道越密集,信息就越全面,对于危机处理越是有积极意义。
在阶段监测上则重在预防。危机的发展周期一般有潜在期、突发期、持续期和解决期四个阶段。危机潜在期,是危机处理的最容易的阶段,因此政府要利用既有的各种传播渠道和条件,去发现萌芽中的危机,越早发现危机,就能越早获取相关负面报道,也就为危机处理提供了越多的宝贵时间。
在危机的结束期里,公众有可能出现麻痹大意的思想。这时媒介必须负起危机瞭望的职责,及时传递政府或者专家的声音,让公众保持警惕和理智。及时总结危机事件的经验和教训,以提供一些弥补部分损失和纠正混乱的机会。修改风险评估机制,改进风险防范措施,增强自身对危机的免疫能力。
其次,要正确树立“事本位”思想,客观真实的报道,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改革应急传播机制媒体要增加责任感,讲究传播艺术,不断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新闻的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国家利益观念,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关键时刻要保持冷静,不能在公众群情激愤的感染下失去理智,迷失方向。要传递事实真相,传达政府解决危机的办法和措施,形成权威声音,在正确引导中维护社会稳定。
突发事件中的政府与媒体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协作关系。建立恰当合理的应急机制,将有助于化解危机,最终在良性互动的协作中使社会和人们转危为安。同时也为树立良好的政府与传媒公信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第四篇: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决策中枢由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组成。俄罗斯的决策指挥中心由总统、国家安全秘书、紧急情况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组成。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理为核心的机制。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危机的社会里,只有成立常设规范的危机管理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2.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危机风险随时进行评估。首先评估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把握政府危机的数量、种类、性质、特点及其规律,对危机的形态进行分类,并根据危机的不同性质,对危机划分等级;其次,为每一类别或级别的危机制定具体的危机处理战略和战术,一旦发生危机,可根据危机应急机制马上进人危机处理。如美国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该部直属总统领导,专门处理美国国内危机,将美国的安全分为5个等级,并相应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再次,监控危机的发生,注意搜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判断和数据的分析,掌握危机的各种变化和最新信息,监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危机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
3.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我们虽然热切关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危机,但总是认为那是外国的事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便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2003年春天“非典”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无所适从并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消息反而会为流言的传播创造条件,况且信息全球化使任何政府想隐瞒事实真相成为不可能。
杜绝谣言的产生、避免发生群体性的社会恐慌,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政府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对处于萌芽状态危机事件的一种敏感性,缺乏这种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好时机。危机发生时,政府应立即投人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我国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在短时间内爆发并在较大区域内流行,与政府有关人员的危机意识淡漠有直接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工作人员存在着报喜不报优的心态,危机发生时常常采取低调处理和封锁消息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危机反而会丧失平息
事态扩大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尤为重要。
3.政府要发挥其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社会学有一个“紧急规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如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这个行为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因此,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必须成为“紧急规范”的首倡者和实施者,通过政府的“紧急规范”,全国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战胜危机。
4.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危机发生时,政府出面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这在政府危机处理中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危机状态下政府协调职能的发挥,例如英国为了协调各部门的紧急应变工作,政府于2001年设立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秘书处的宗旨是“就预见、预防准备和解决办法提高英国应付突发挑战的能力”,在政府内外协调各部门作出综合整体反应,与各有关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开发和共享英国关键网络和基础设施资源,统一、合理、有效使用政府各部门资源,确保预防和控制灾难的规划和机制实施到位以及发挥效应,确保政府在处理危机期间能够继续发挥正常社会职能。美国国务院下设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集中中央到地方的救灾资源,建立了一个统合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单位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发生重大灾情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支援工作,将灾情降到最低。总之,在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组织、协调和调控是迅速控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证。
5.做好善后沟通工作,提升政府形象。危机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也使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即使政府采取了积极而有效的处置方法,政府的形象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因此,危机的结束并不代表危机处
理的结束。当人们度过危机之后,政府还应做好危机后沟通工作,向国民承诺政府今后的措施,表达政府的诚意,恢复国民对政府的信心,重新提升政府的形象。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危机却是可以管理的,有效的危机预防可以减少危机的发生,积极的危机应对则可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五篇:论公共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
商务活动中的公共礼仪
班级:物流1022 学号:1034404224 姓名:~~~ 摘要: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务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公共礼仪在商务活动和对外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商务活动中的公共礼仪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分析了商务礼仪的作用以及重要性。目的在于反映越来越多的个人以及企业越来越重视公共礼仪,以及呼吁越来越多没有注意公共礼仪的人和企业引起重视。
关键词:商务礼仪 商务礼仪的作用、重要性及企业实际运用
一、商务礼仪概述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原是远古时期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人类由于氏族部落社会群居而形成了统一、规范的社会习惯,逐步演化成后来我们说的礼俗——许慎在《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中国最早、最重要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是儒家思想精髓和重要支柱——“制礼作乐,以礼治天下”的观点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经历史更迭,“礼”一直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不断变化,且与时俱进,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人们对礼仪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说这是一种道德修养;有人说这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形式的美;更有人说这是一种风俗习惯。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到了今天我们说的“礼”表达的意思也更为宽泛了,并由此衍生细分出了商务礼仪。商务礼仪特指商务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和准则,是“礼”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它是经济社会商务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而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准则和程序,是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的总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务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公共礼仪在商务活动和对外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商务活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人们之间的交往要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在商业活动中,懂的必要的礼节与礼仪,是参与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礼节、礼貌都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最大限度的避免人际冲突,使商务场合的人际交往成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同时,良好商务礼节能营造良好的商务交往氛围,为企业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商务礼仪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商务活动日趋繁多,在商务活动中,礼仪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规范、调解人们的行为。礼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规范各种行为。在商务交往中,人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合作,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规范,双方就缺乏协作的基础。在众多的商务规范中,礼仪规范可以使人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利于确定自我形象,尊重他人,赢得友谊。比如,在商务场合中,佩戴首饰有4个原则:(1)前提:符合身份,以少为佳,提倡不戴,一般不多于三种,每种不多于两件;(2)善于搭配,如穿无袖旗袍、高筒薄纱手套去参加高级晚宴,戒指应戴在手套里(新娘除外);少女穿短裙去聚会,脚链戴在袜子外(建议腿型好的或走路姿势好的少女才戴脚链);(3)同质同色;(4)习俗原则,如配玉坠男戴观音女戴佛;戒指戴左手;戒指戴在食指表示想结婚、戴中指表示已有爱人,戴无名指表示已婚,戴小拇指表示独身,拇指不戴戒指。
2、传递信息。礼仪是一种信息,通过这种信息可以表达出尊敬、友善、真诚等感情,使别人感到温暖。在商务活动中,恰当的礼仪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信任,进而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3、在交往中增进感情。在商务活动中,随着交往的深入,双方可能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它表现为两种情感状态:一是感情共鸣,另一种是情感排斥。礼仪容易使双方互相吸引,增进感情,导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反之.如果不讲礼仪,粗俗不堪,那么就容易产生感情排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给对方造成不好的印象。例如,在秘书接听找老总的电话的时候,先告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再问对方是谁、有何事情。再例如,拜访别人要预约,且要遵时守约,提前到可能会影响别人的安排或正在进行的事宜。
4、树立个人、企业的形象。一个人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省。现代市场竞争除了产品竞争外,更体现在形象竞争。一个具有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公司或企业,就容易获得社会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重礼仪,既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如西餐宴会上女主人是第一次序,女主人就座其他人才能就座,女主人餐巾表示宴会开始,女主人拿起刀叉其他人才可以吃,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表示宴会结束。少出问题,少影响人际关系。有时不知怎么做时,有一个保底的做法--紧跟或者模仿,吃西餐一般要看女主人的动作,女主人坐下,你才能坐下,女主人拿起刀叉,你再动刀叉,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意思是宴会结束。所以不知道不要紧,跟着别人学,别认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要错大家一起错,大家全错不算错。
5、提高我们商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市场竞争最终是人员素质的竞争,对商务人员来说,商务人员的素质就是商务人员个人的修养和个人的表现。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所谓个人素质就是在商务交往中待人接物的基本表现,比如吸烟,一般有教养的人在外人面前是不吸烟的;有教养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是不高声讲话的;在商务交往中着装中的首饰佩戴,佩戴首饰要讲以下四个原则:戴首饰总的要求要符合身份,以少为佳。(1)数量原则,下限为零,上限不多于三种,不多于两件。(2)搭配原则,服饰的和谐美是重要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一个白领小姐,去参加晚宴,穿旗袍带着高筒薄沙手套,戒指是戴在手套的里面,还是外面;一个少女,穿高筒袜,脚链是戴在里面还是外面。(3)质色原则,就是质地和色彩要和谐,和谐产生美。(4)习俗原则,中国传统习俗是男戴观音、女戴佛。待戒指,一般拇指不戴,食指戴戒指是想找对象,求爱;中指戴戒指已经有对象了;无名指表示已经结婚了;小拇指戴戒指表示是单身主义者。
三、商务礼仪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
现在,商务礼仪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以连锁店遍布世界的麦当劳为例。麦当劳在世界各地拥有6500多家连锁店,是世界上最大的饮食企业。麦当劳在美国现代社会中具有强烈的存在意义,其企业理念是Q、S、C,即优质(Quality)、服务(Service)、清洁(Clean)。
1、优质:麦当劳的品质管理十分严格,食品制作后超过一定时限,就舍弃不卖,这并非是因为食品腐烂或食品缺陷,麦当劳的经营方针是坚持不卖味道差的食品,这种做法重视品质管理,使顾客能安心享用,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建立起高度的信誉。这也是一种礼仪,就好比你家招待客人怎么能用隔夜饭一样的道理;
2、服务:包括店铺建筑的快适感、营业时间的设定、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在美国,麦当劳的连锁店和住宅区邻接时,就会设置小型的游园地,让孩子们和家长在此休息。“微笑”是麦当劳的特色,所有的店员都面带微笑,活泼开朗与顾客交谈、做事,让顾客觉得亲切,忘记了一天的辛劳;
3、清洁:麦当劳要求员工要维护清洁,并以此作为考察各连销店成绩的一项标准,树立麦当劳“清洁”的良好形象。最为重要的是,麦当劳不单确立这些理念,关键在于理念实施得非常彻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麦当劳进行员工的教育、发行编制相当完备的行动手册,同时,还完成了非常优秀的视觉识别设计。这是麦当劳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麦当劳的这种理念与对待顾客的礼仪,在吸引顾客的同时,也保证了自身的品牌价值,使其品牌能够不断地发展扩张下去。
四、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及技巧
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可大可小,从个人层面来讲,它是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能有效地提升个人的文明修养;有利于塑造良好职业形象。从企业层面来讲,它是良性客户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构成;是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效益的必要手段。但是,了解必要的商务礼仪对我们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毕竟,如我们大学生,不是一直都呆在学校里,过不了几年,我们也是要出去自己闯荡社会,自己独立地完成社会交往,自己处理工作中的对外交往。所以,我们是十分有必要掌握一些人际交往中的技巧。比如:(1)有礼貌地寒暄,表现出谦恭有礼的态度;(2)经常面带微笑;(3)穿着得体,表现个性;(4)注意倾听,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使对方感觉到你们的尊重与兴趣;(5)保持谦恭的态度;(6)谈一些任何人都能了解的话题;(7)说话要有分寸,避免使用口头禅,等等。
俗话说“理多人不怪”,懂礼仪,重礼仪不仅不会被别人厌烦,相反还会使别人尊敬你,认同你,亲近你,无形之中拉近同他人的距离,也为日后合作交流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也为使事情更加向好的的方向发展。这在商务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公共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而我们,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一定也要掌握必要的公共礼仪,让我们以后在包括商务活动的交往中更加有利。
参考文献:
①《商务礼仪金正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②《商务礼仪》周思敏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 2009 ③《有礼走天下》周思敏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8 ④《新商务礼仪》杨金波 北京东方影音公司 2009 ⑤《交际礼仪与交往艺术》金正昆 中国人民大学音像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