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相信未来》学案
山西河津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相信未来》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中重点意象,了解诗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鉴赏诗句,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2)探究与活动,走近食指,走进食指的心灵。
(3)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学生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永怀对未来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人生追求的教育。
二、学习重点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三、学习难点
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1.诵读诗歌,理清诗歌结构,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中重点意象,了解诗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体会诗人对未来执着、对生命热爱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深沉坚定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效果。[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
二、[课时类型] 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1分钟】
背景介绍:食指,原名郭璐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因而取名路生。幼年时经常跟随在于图书馆工作的母亲身边,得到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熏陶。1969到1971年到农村插队落户,1971年入伍,1973年退伍后一直在北京工作。《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文革时期)。代表作还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等。2.播放《相信未来》的朗诵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3分钟】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朗诵《相信未来》,欣赏的过程中自己轻声跟读,注意把握诗歌的重音、语速、节奏和语气,体会一下诗歌的情感。” 3.自由朗读,理清诗歌结构 【6分钟】
(1)“对于诗歌,能够有感情的读依赖于诗歌内容的把握,下面就让我们各自放开声音读,读的时候注意一下语速、节奏、重音、语气,同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总共七个小节,能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 的鲜花’,那么美丽的鲜花本来归我所有,结果却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除了第一节物质上的贫困之外,还写了精神上的失意。”
(指导:“诗歌不同意象的对比,优美与落寞对应,读起来要特别注意,读出低沉和固执。”)
B “物质上贫困,他不怕,要相信未来,精神上的失意,他也没有害怕,他用“凝露的枯藤”在当时“凄凉的大地”上写下了“相信未来”。如果用“枯藤”写下和用“凝露的枯藤”写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枯藤是什么样的感觉——明确:干枯,没有生命,没有希望。那如果在没有生命,没有希望的枯藤上闪烁着晶莹的露珠,那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有了一缕的希望)
小总结:“在绝境之中都有希望,都没有放弃对信念的追求,诗人的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诗人相信未来的情感是多么的执着与坚定。”
(指导:在最后一句中,我们要重读,振起相信未来的情绪。)
(5)第三小节(感悟比喻修辞的艺术效果,体会情感,指导诵读)
A “第三节作者在写相信未来的时候,用了一个艺术手法,用‘手指’、用‘手掌’、还用‘曙光’,用‘孩子的笔体’写下了‘相信未来’。”
用的“手指”不是我们这样的手指(老师做手势),作者把它比喻成了什么?(——明确:涌向天边的排浪)。排浪有什么特点?(——明确:气势磅礴)
作者把“手掌”比喻成了“托住太阳的大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手掌往上托起来,感受一下大海的面积感与体积感。
“像排浪一样的手指,像托住太阳的大海一样的手掌,用这样的手指和手掌写下了相信未来,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样的?”(明确:更加的坚定。用了排浪、大海这些宏阔鲜明、气势磅礴的意象,表明诗人对未来的坚定。指导:读起来应该激昂高亢,语速稍快)
B 提问:“如果想要表达未来的执着,那我用成人的笔体,用正楷来写‘相信未来’不是更好吗?这样更能表现对未来的坚定吧。那作者为什么要用‘孩子的笔体’来写呢?
四、(明确:孩子的笔体体现了诗人愿望的美好纯真,我的信念既坚定又无邪,像孩子一样,在困境之中,永远充满着希望。)
(指导:这一句话读起来要带有一种稍稍激昂、坚定的情感。)(板书——左边:1-3节 面对困境,相信未来。右边:低沉,坚定。)(6)诵读第一部分
再次指导:前两节写到了贫困与失意,我们读得时候语调要深沉,三个相信未来语调要一个比一个强。
“让我们大家一块儿有感情的把这3小节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尽可能放慢,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读得非常好。”
5.简单分析第二部分 【3分钟】
提问:“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作者相信未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回答,提示接下去一句)
明确: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一起回答)
提问:“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未来人们的眼睛为什么能够让我相信呢?” 明确: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一起回答)
提问:“她有这样的睫毛,她有这样的瞳孔,她能够拨开历史的风尘,看透岁月的篇章,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一、背景导人
“文化大革命”这场持续十年的史无前例的浩劫开始于1966年。请大家看两张图片(大字报、红卫兵、批斗会和个人崇拜)(大字报不知是否为文革的发明,但肯定在文革发展到了极致。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到小巷,铺天盖地,势如潮涌。当红卫兵象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的,是对中国文化遗产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对几代中国人(也包括他们自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大到成千上万的群众集会,小到车间、班组的现场会,各式各样的批斗会层出不穷;上至国家主席,小到一个平民百姓,都可以成为批斗会的对象。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在文革中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于一代伟人变成了全国人民顶礼摩拜的神)。
两年以后,也就是1968年,“文革”达到高潮,而一个20岁的热血青年仅仅因为写了一首小小的诗,就惹怒了当时的政治阴谋家江青.于是这个女人写下这样的批示:“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板书)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青年是谁?他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 这个青年是食指,他写的诗是《相信未来》。请同学们先看课文注释对这位诗人的介绍。(学主侠速阅读)另外.我再来补充一下食指的有关情况: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里,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了他,起名
第二篇: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高一语文组 刘进喜 2008.09.5 【教学目标】
①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品,体会诗人“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之情怀
②进一步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
③领会诗歌意蕴深刻的意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教学步骤】
一、作者与本诗背景
但凡喜欢或读过中国当代诗歌的人,无一不知道诗人食指。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诗人食指称为一代诗魂,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里,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了他,起名路生。小学时就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78年再次焕发创造力,并首次使用食指笔名(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损伤不了诗人的健全人格)。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诗人在人生之途中受到过一个又一个打击,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因而他在诗中强烈抒发着不满,但他对国家仍不改初衷,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的诗歌: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食指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他的艺术追求。通览他的诗作,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在那压抑和痛苦中,我们也看到他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
《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恼怒。她一定要找到“相信未来,相信生命”的“反动”诗人。诗人自己回忆:“1969年,我下乡第二年回来,‘四三派’的人回来 聚会,要我去。我给他们背了几首诗。那些诗他们要走了一些,作为一个动态写进报告里,给了上边。江青说,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江青又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不歌颂文化大革命,不相信现在相信未来,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十九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曾被严格审查、批判。但在阴云密布的时代,这首诗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二、整体感知
⑴在把握作者的思路基础上一读诗歌。
①1、2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仔细阅读,找一找所用的意象,体会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蜘蛛网查封炉台”——陈旧贫穷;
“余烟叹息悲哀”——生活贫困;生活上贫困,“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但保持乐观 “美丽的雪花”——纯洁美好 “葡萄化为露水”——青春逝去;
“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情感失落;内心的失落,“凝露的枯藤”——直面绝望;但一往情深 “凄凉的大地”——执着自信
恶势力横行,希望破灭,果实被窍——痛斥现实 ②分析第3节前三句比喻的精妙所在
手指——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手掌——托起太阳的大海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笔杆——海上现出的曙光“相信未来” 面对困难,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③第4节起诗人的视角有什么变化?“腐烂的皮肉”、“脊骨”两个意象表达什么意思?
作品由“我”转向了“她”——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后人的“睫毛”与“瞳孔”能拨去历史的尘埃,不在乎“腐烂的皮肉”而要挺直“我们的脊骨”,等待历史“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三节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同时想告诉人们,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一定光明。未来的人一定能看清历史,辨明是非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相信未来 脊梁不断,历史自有公正评价
④最后一节,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发出呼唤,为未来战斗——决心奋发
三、讨论:诗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有何艺术作用?
四、诵读、背诵
五、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热爱生命》(食指)[见《语文读本》(必修二)] 这首诗写于十年**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在另一首《书简》中就曾这样写道:“我们应当永远牢记一条真理/无论在欢乐还是辛酸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啊,要永远向前憧憬/这样,才不会丧失生活的勇气„„”这首诗在意象的撷取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等,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诗人的真力弥满,万象归怀;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和独特的诗美空间。本诗一袭食指诗的一贯的艺术风格,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
第三篇:高一语文相信未来教案4
《相信未来》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作品。
2、熟练朗诵课文,背诵前三段。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走近食指,走近食指心灵。
2、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1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二、作者介绍
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食指称为一代诗魂。因为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出生在行军路上。“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后来插队,当工人,参军,在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遭受过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78年用“食指”笔名,意思是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为“我一度被愚昧之人侮辱、嘲弄和背后指责”。
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身世如秋雨般凄凉,内心却落日般悲壮”(1978《热爱生命》),这是诗人追求的境界。
9岁的作品:
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在这愉快的节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1968年(二十岁)写下了《相信未来》
三、朦胧派介绍
1、“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2、“朦胧诗”的特征
1、心灵化
2、意象化
3、象征手法
4、意象间的“飞白”(“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3、“朦胧诗”代表人物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顾城《一代人》《远和近》《眨眼》
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北岛《回答》《一切》
四、本文学习重点
1、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及其含义
2、体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
3、把握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1、自由诵读,看看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重点解读第三节)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在他眼前出现的,不再是灰暗的世界,他要用巨手在海天大幕上,率真而又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
2、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穿插背景介绍
六、解读本文意象
A、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为什么否定现在?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现在?
1、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黑暗势力扑灭希望)
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希望被失望所代替)
→灰暗的色彩/残酷的现实
意象由灰暗、凄凉、沉重到明亮,有力量。
B、为什么相信未来?
未来的人们会“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信念、理想
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七、把握主旨:
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定,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八、联系现实,课外延伸。探讨交流,关注生活。
问题: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有吗?
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有吗?
明确: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应该没了。
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太缺乏了。
问题:为什么还有大学生跳楼,马加爵杀人?
明确:大学生跳楼――为情――他的鲜花依偎在了别人的情怀。
马加爵杀人――为穷――他认为贫困只能带来悲哀。
明确:虽有苦难折磨,青春仍要坚定信念,越挫越勇,相信未来。
九、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歌
2、朗诵补充材料中的诗歌,把握朗诵的情感
3、自读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4、把《十八岁和其他》及《致家长》带给家长看。仔细阅读他们标画的语句或给你的信,结合文章内容,与父母交流谈心。(《致家长》)见书本第18页。
第四篇: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清诗歌结构,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中重点意象,了解诗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未来执着、对生命热爱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深沉坚定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效果。[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 [课时类型] 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1分钟】
背景介绍:食指,原名郭璐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因而取名路生。幼年时经常跟随在于图书馆工作的母亲身边,得到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熏陶。1969到1971年到农村插队落户,1971年入伍,1973年退伍后一直在北京工作。《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文革时期)。代表作还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等。
2.播放《相信未来》的朗诵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3分钟】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朗诵《相信未来》,欣赏的过程中自己轻声跟读,注意把握诗歌的重音、语速、节奏和语气,体会一下诗歌的情感。” 3.自由朗读,理清诗歌结构 【6分钟】
(1)“对于诗歌,能够有感情的读依赖于诗歌内容的把握,下面就让我们各自放开声音读,读的时候注意一下语速、节奏、重音、语气,同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总共七个小节,能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2)学生自由朗读
(3)提问1:“大家一起来说,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部分?”(3个部分)
提问2:“有谁愿意站起来告诉我,你把诗歌分成了怎样的3个部分,你划分的理由是什么?”
(4)明确:1——3小节 要相信未来
(前三小节是第一部分,大家同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不回答是都同意?)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形式上也来大致说一下这样的划分,前三小节中每节句后都有“相信未来”。“相信未来”这四个字出现了三次,我们在读得时候语调一样吗?读得时候语气一次要比一次强,一次要比一次更坚定。前三小节写得是我们要相信未来。)
明确:4——6小节 相信未来的原因
(4、5、6这三节又是一部分,我们来看第四小节的第一句话“我们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之所以”——相信未来的原因,读得时候要读出陈述原因时的冷静。)
明确:第7小节 呼吁大家都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它是呼吁大家/所有的人都要相信未来,是一种热烈高亢的呼告。)
3.重点赏析第一部分 【15分钟】(1)找景物(物象)
“那好,我们就先重点地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请同学们先默读前三节,默读的时候在诗歌中找出并标好1、2、3小节中描写了哪些事物。”(明确:描写的事物有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排浪、大海、笔杆、孩子的笔体等词语)
(2)引出意象概念
“我们同学找到的这些词语在诗歌中有一个特定的称呼,叫意象,我们进入高中之后要不断的接触这一个名词。那什么是意象呢?意象理解起来并不难,它就是含有作者情感的景物和物体,像同学们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第一句话来说,用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意象,组成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凄凉的画面,传达出了诗人浓重的思乡情感。在诗歌中,这样的意象往往要表达一些情感。那我们刚才找到的意象又能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来具体赏析一下。”
(3)第一小节(分析关键意象,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指导诵读)
A “我们先看第一节的前两句,这两句是什么意思,把这些意象加在一块儿,想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引导:蜘蛛网封住了炉台,炉台是干什么的?被蜘蛛网查封了说明了什么?;第二句中“贫困的悲哀”)(明确:物质上的贫穷)
(指导:前三句要读得低沉哀伤)
B “在生活上非常贫困的时候,我们的诗人没有放弃希望,他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用美丽的雪花写呢,用其他的写不行吗?雪花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雪花是美好、纯洁的象征。诗人的信念,在困境之中的信念也是美好的、纯洁的。)
(指导:雪花要重读,表达诗人的相信未来的执着信念)
C 小总结:“第一节就写了在物质生活贫穷的时候,要相信未来。”
(4)第二小节(分析关键意象,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指导诵读)
A “那我们来看第二小节前两句,又讲得是什么意思呢?”(引导:“紫葡萄”,葡萄紫了;“鲜花”是美好的等)
(明确:精神上的失意)——“„紫葡萄‟要收获了却化作了„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那么美丽的鲜花本来归我所有,结果却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除了第一节物质上的贫困之外,还写了精神上的失意。”
(指导:“诗歌不同意象的对比,优美与落寞对应,读起来要特别注意,读出低沉和固执。”)
B “物质上贫困,他不怕,要相信未来,精神上的失意,他也没有害怕,他用“凝露的枯藤”在当时“凄凉的大地”上写下了“相信未来”。如果用“枯藤”写下和用“凝露的枯藤”写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枯藤是什么样的感觉——明确:干枯,没有生命,没有希望。那如果在没有生命,没有希望的枯藤上闪烁着晶莹的露珠,那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有了一缕的希望)
小总结:“在绝境之中都有希望,都没有放弃对信念的追求,诗人的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诗人相信未来的情感是多么的执着与坚定。”
(指导:在最后一句中,我们要重读,振起相信未来的情绪。)
(5)第三小节(感悟比喻修辞的艺术效果,体会情感,指导诵读)
A “第三节作者在写相信未来的时候,用了一个艺术手法,用„手指‟、用„手掌‟、还用„曙光‟,用„孩子的笔体‟写下了„相信未来‟。”
用的“手指”不是我们这样的手指(老师做手势),作者把它比喻成了什么?(——明确:涌向天边的排浪)。排浪有什么特点?(——明确:气势磅礴)
作者把“手掌”比喻成了“托住太阳的大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手掌往上托起来,感受一下大海的面积感与体积感。
“像排浪一样的手指,像托住太阳的大海一样的手掌,用这样的手指和手掌写下了相信未来,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样的?”(明确:更加的坚定。用了排浪、大海这些宏阔鲜明、气势磅礴的意象,表明诗人对未来的坚定。指导:读起来应该激昂高亢,语速稍快)
B 提问:“如果想要表达未来的执着,那我用成人的笔体,用正楷来写„相信未来‟不是更好吗?这样更能表现对未来的坚定吧。那作者为什么要用„孩子的笔体‟来写呢?”
(明确:孩子的笔体体现了诗人愿望的美好纯真,我的信念既坚定又无邪,像孩子一样,在困境之中,永远充满着希望。)
(指导:这一句话读起来要带有一种稍稍激昂、坚定的情感。)
(板书——左边:1-3节 面对困境,相信未来。右边:低沉,坚定。)(6)诵读第一部分
再次指导:前两节写到了贫困与失意,我们读得时候语调要深沉,三个相信未来语调要一个比一个强。
“让我们大家一块儿有感情的把这3小节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尽可能放慢,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读得非常好。”
5.简单分析第二部分 【3分钟】
提问:“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作者相信未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回答,提示接下去一句)
明确: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一起回答)
提问:“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未来人们的眼睛为什么能够让我相信呢?” 明确: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一起回答)提问:“她有这样的睫毛,她有这样的瞳孔,她能够拨开历史的风尘,看透岁月的篇章,那同学们再用第六小节中的一两句话告诉我,未来的人们会对我怎么样?”
明确: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一起回答)
讲解小总结:“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就是我坚定的相信未来的原因,尽管现在的我以及我们有可能会受到别人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但我坚定在未来的人们一定会给我公正的评定”
(板书:左边:4-6节 相信的原因。右边:冷静。)6.第三部分 【2分钟】
“食指所相信的未来确实实现了,历史也给了他公正的评判,但是就像最后一节一样,他呼吁的那种情感,他的号召与提倡依然不变。我们要相信未来,更要相信自己,我们应该呼应食指的这种呼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最大的声音告诉自己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齐读
(板书——左边:7节 直抒胸臆 右边:激昂)7.感悟诗歌中反复手法的艺术效果【2分钟】
提问:“诗歌的内容我们大致理解了,刚才我们发现,整首诗歌中频繁出现„相信未来‟这句话,思考一下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反复的手法。通过这种反复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未来坚定的信念,增强了阅读的感染力,强化了诗歌的主旨。8.再次诵读诗歌【6分钟】
“下面就让我们再揣摩一下这首诗歌应该怎样读,大家先酝酿一下情绪,待会儿我请同学来为我们朗诵一下。”;“有谁愿意来尝试一下”;“有谁愿意再来尝试一下。”(准备请2位同学朗诵)9.小结【1分钟】
(板书:圈划,连接左边和右边。)
“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在承受种种磨难,迎着风雪一步步走来时,他说:我之所以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在文化大革命那样黑暗的时代,在无人能够看到未来的时期,食指仍然坚定的相信未来,并且他所相信的这个未来已经实现了,历史也给他客观公正的评定,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困难、困境和食指比较起来应该是小得多的多。我们所认为的困难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我们的命运有多么坎坷,我们的生活有多么曲折,我希望所有的同学都像食指那样永远做一个光明的歌者——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我相信,我们同学能够做到这一点。”
[布置作业] 【1分钟】
1.根据鉴赏《相信未来》的手法,自习食指的另外一首诗歌《热爱生命》。2.相信未来,体现出作者对未来的一种自信,食指相信自己最终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公正热情客观的评定。所以在平时我们也要树立自信心。请以表格形式记录自己尝试成功地点滴小事。一周后分享由自信和实力带来的成功喜悦
第五篇: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鉴赏诗句,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探究与活动,走近食指,走进食指的心灵。
(3)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学生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永怀对未来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人生追求的教育。
二、学习重点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三、学习难点
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1.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字音:灰烬(jìn)摇曳(yè)睫(jié)毛 瞳(tóng)孔
惆怅(chóu chàng)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
2.自学引导
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二)交流展示
全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你有没有感受到诗歌的力量?
明确:诗的第1、2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是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三)互动探究
作者相信未来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相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四)精讲点拨
1.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这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将“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曙光”比作“笔杆”,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是漂亮的笔杆。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3.分析诗歌的表现形式。
明确: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矫正反馈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诗句的空格中。(备选词语:诉说 笼罩 叹息 倾泻 寄予 依偎 蜷缩 查封 缠绕 留给 湮没 交织)⑴当蜘蛛网无情地__了我的炉台 ⑵当灰烬的余烟__着贫困的悲哀 ⑶当我的鲜花__在别人的情怀 ⑷是__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2.下面是对食指《相信未来》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前三节,一唱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B.诗的最后一节,用谆谆教导的方式,满怀激情地号召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C.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语言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D.诗写于1968年。从诗中不难看出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3.对第三节诗句的朗读,停顿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B.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C.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D.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答案:1.查封 叹息 依偎 寄予
2.B(“用谆谆教导的方式,满怀激情地号召”不妥,应为: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3.C(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六)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两节诗歌,完成1、2题。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1.下列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B.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C.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D.鲜花——收获的果实 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有了美好的归宿 2.认真品读这两节诗歌的语言,仿照这两节诗歌的语言形式,用“当„„当„„ 我依然„„写下„„”句式写一个长句。
答案: 1.D(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果实被窃取或情感的失落)2.(略)师生活动
诗歌鉴赏 知人论事
五、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第1~3节 展示自我 思想逐层深入 第4~6节 剖白内心
第7节 热情呼唤 韵律渐趋高昂
六、感悟反思
七、资料链接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详见必修一读本)
《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
2、能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主旨,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能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齐朗读单元开篇语:向青春举杯。
师:今天,我们有着如花的年华,美好的青春蓝图任意让我们勾画;今天,我们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实现梦想;今天,我们一起坐在课堂学习,为了灿烂的明天共同努力。所以,请不要抱怨天气炎热,也不要埋怨学习的艰辛,我们要充满昂扬的斗志,因为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青春!我们每个人都要坚信:未来取决于自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拇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2、欣赏歌曲:正午阳光乐队演唱的《相信未来》(歌词就是诗歌的前三节)
二、新课推进。
1、分析前三段。
(1)作者在这三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用偏正短语描述)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2)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悲哀、凄凉)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陈旧落后 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生活贫困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青春逝去
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情感失落
(3)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失意和落寞呢?介绍背景。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是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反映的文革这个穷困、艰难的特殊时期。(4)作者介绍:原名郭路生(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了他),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1964——1967年写了长诗《海洋三部曲》,1967年《鱼儿三部曲》,1968年,《相信未来》等。一度因得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疗。
(5)作者虽然历经苦难,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从本文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如:固执、相信未来。
(6)相对于前两节,第三节内容有什么大的变化呢?
句式不同,意向特点完全不同(光明、有力量的),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7)总结前三段:用象征的手法反映了现实,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2、分析4---6节。(学生分析为主)
(1)概括这三节内容: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2)具体说来是理由呢?
坚信未来会揭开历史的本来面目,还人们以真相,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最后一节写作手法:直抒胸臆。
4、有感情地诵读。
三、本诗歌阅读方法总结。
1、要紧密联系写作背景。
2、注意意象的选择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