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生物 第5章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时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决胜2013】(广东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时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
修3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 B.萤火虫发光
C.菜粉蝶飞向十字花科植物 D.孔雀开屏
解析:选D。孔雀开屏是雄孔雀求偶的一种行为信息。
2.(原创题)“国宝”大熊猫虽然性情温顺,行动迟缓,胆小如鼠。但是,在野生环境中,无论是人还是其他一些大型动物都很难找到它,即便是专门的野生动物考查人员,也是如此。然而,它却能在2公里以外的地方,发现人或其他动物,进而逃避保生。它发现人类或动物的依据可能是()
A.声音
B.颜色 C.气味 D.地表的振动
解析:选C。人和动物各自均有特殊的气味,它可以随空气向远处传播,这在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化学信息,大熊猫的嗅觉较敏感,可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人和动物,故C符合题意。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答案:B 4.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解析:选D。生产者的种类越多,食物链的条数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越不易破坏。5.下列各项措施中,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A.适当增加物种的数量
B.减少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C.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D.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 答案:A 6.(2012·湛江市普通高中测试)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选A。由图中曲线可知,乙随甲的变化而变化,且甲的起始数量多,故两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为甲→乙。
7.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
解析:选C。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图中信息可知,随着环境的改变,群落乙变动不大,群落甲的变动较大,结构复杂的群落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群落甲和乙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来缓冲外来的干扰,群落甲中如非优势种的消失,不一定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解析:选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9.天然牧场的一小片区域被作为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人们用网把留种区罩了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区的草几乎被虫吃光,而其他区域却安然无恙。此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A.食草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 C.草原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 D.牧草的种类单一会导致害虫的大发生
解析:选B。此天然牧场存在的食物链是。若用网把草罩起来,虫没有了天敌而大量繁殖,使草被吃光。可见完整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二、双项选择题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选AD。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二是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种间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的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能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以舞蹈动作示意其他蜜蜂去采蜜,这是一种行为信息
解析:选AC。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光照时间以提高产量属于物理信息里面的光信息,而非行为信息,所以C错;信息传递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A错;利用黑光灯捕杀害虫,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交尾,都可以有效控制虫害,B对;舞蹈动作传递的信息属于一种典型的行为信息,D对。
12.(2012·华南师大附中综合测试)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的作用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常的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解析:选CD。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越大,说明破坏程度越大,恢复所需时间越长,所以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C选项正确;从图中可看出,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因此D选项正确。在正常的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维持动态平衡,所以A选项错误;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都有关,所以B选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可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在防治害虫上,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效果显著。其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1)材料1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信息,而不是________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说明引诱剂具有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__________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答案:(1)化学 物理
(2)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3)高效 专一(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14.(2012·珠海市第一中学月考)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苏州。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布告,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仍能保持清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丘外围的河流在染坊废水的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稳定性。
(4)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为此,我们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1)自我调节能力(2)不能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3)逐渐变清澈 恢复力(4)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5.(探究创新题)探究: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有哪些?
(1)探究问题: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哪些因素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提出假设:光能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所需的器材: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水草若干,小鱼2~3条,小田螺2~3个,河水(或放过2天的自来水),胶带,细砂等。
(4)实验过程
①将相同种类和数量的生物,放在两个同样的容器中培养。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即除了这一个生态因素不同外,其他生态因素都相同。
②连续进行实验一段时间,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该生态系统的情况。(5)结果和讨论
①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生态因素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因素也都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如果该生态缸中没有消费者或分解者,该小型生态系统能保持稳态吗?__________。答案:(4)光
(5)①光 ②空气、温度、水质,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分解者 ③不能
第二篇:2012版生物课后巩固作业(人教版必修3)5.4、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后巩固作业(十六)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下列现象中,信息传递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A.谈虎色变 B.杯弓蛇影 C.红杏出墙 D.抓耳挠腮
2.若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种方法利用的信息类型属于()A.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 D.生物信息
3.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例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1%~4% 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7.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以下方法错误的是()A.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要有严格的要求,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 B.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 C.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干燥,应将生态缸放置在直射光下
D.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 8.为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当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下列能体现这一做法的是(多选)()A.由单纯伐木改为采育结合,育重于采 B.由施用化肥改为施用化肥和农家肥并举 C.将废水由排到江、河、湖、海改为排入地下 D.由用农药治虫逐步改为生物防治
二、非选择题(共18分)9.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系统,虽然各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大不相同,但它们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它们常常趋向于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请回答:(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指其_______、_______和______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红树林具有明显的净化污水的功能,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稳定性。红树林对污水的净化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______等过程来完成的。
(3)红树林生态系统开放的程度比一个池塘生态系统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B错误,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C正确,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错误,信息传递不像物质流动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动那样是单向的,而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独具【方法技巧】生态系统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相互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总是在进行着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从而实现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同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均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7.【解析】选C。生态缸应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为防止温度升高过快,一定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8.【解析】选A、B、D。A、B、D选项的措施都有利于改善环境。将废水排到江、河、湖、海可以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但将废水排入地下,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9.【解析】(1)生态系统的稳态包括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体现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方面。
(2)红树林中物种丰富,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来净化环境。
(3)红树林中物质交换较快、较多,而池塘与其他水系的物质交换较少。(4)生态系统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是负反馈调节。答案:(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第三篇:第5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第5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同步练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7分,共63分。)1.下图为生态系统成分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 C.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2.(2013·四川高考)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3.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鸥作出隐蔽反应。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亲鸟报警鸣叫属()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
4.某地的一个生态种植养殖大棚里,水底养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需输入太阳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5.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A.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
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6.下图是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关系。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信息才能萌发 B.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 C.光和光敏色素都是属于物理信息 D.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不成正比关系
7.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9.下列哪一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D.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
二、非选择题(共37分)
10.(12分)一只猎豹悄悄接近一鹿群,其行为被一只雄性鹿发现后,引起鹿群奔跑,猎豹丢弃健壮的雄鹿而捉到一只体弱的小鹿。小鹿被猎豹捕食后,又引来一群鬣狗之间的斗争。试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上述现象中的生物关系和信息传递方式。
(1)雄鹿发现猎豹后“通知”鹿群逃跑,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猎豹与鹿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猎豹捕食小鹿后,能量就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流入到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
(3)鬣狗之间的斗争属于_________________。
11.(12分)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
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 和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12.(13分)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卡尔逊和林茨于1959年倡议采用性外激素这一术语。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一种挥发性的物质,可以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发出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故称为信息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目前已人工合成20多种性外激素,在防治害虫上效果显著。如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国外应用“迷向法”防治森林大害虫舞毒蛾是比较成功的。我国最近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棉红铃虫试验,处理区的监测诱捕器的诱蛾量上升到99%以上,交配率和铃害率均下降20%左右。
(1)材料1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
信息,而不是
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1)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这说明性引诱剂具有
性和
性。(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
,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借助生态系统四大成分之间的关系图解,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和作用。要弄清楚每种信息的来源和去向,并与能量流动的单向性和物质循环的循环性进行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每种成分均能发出信息,也能接受信息,所以说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均能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整种间关系。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些营养物质发出的化学信息,所以C项错误。
2.B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正确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信息传递的功能和群落演替的特点等。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作用,A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比值,不会因害虫的死亡而改变,B项错误;人的作用会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所以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C项正确;利用性外激素诱捕卷叶螟成虫,会使其个体数减少,拟水狼蛛会以更多的褐飞虱为食,造成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D项正确。3.C 解析:信息可分为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是一种行为,应属于行为信息,而小鸥作出隐蔽反应是对信息作出的反应,是行为的具体方式,不是信息的分类。
4.B 解析: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故A项错误;螃蟹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必须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蔬菜和黄瓜所利用,故C项错误;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在该生态系统中不止包含螃蟹、蔬菜、黄瓜这三种生物,故D项错误;辣椒的驱虫作用显然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实现的,故B项正确。
5.A 解析: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是利用了化学信息;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及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都是利用了物理信息;而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是人类直接进行的调节。 6.C
7.B 解析: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但不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8.C 解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等;光照属于物理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9.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利用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属于化学信息传递;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属于物理信息传递;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不属于信息传递。10.(1)种内互助 行为信息 捕食 二 三(3)种内斗争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生物之间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再分析信息在生物间传递的方式。
11.(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解析:(1)X由植物释放,可吸引甲昆虫天敌,也可驱赶乙昆虫,故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
(2)光信息影响两种昆虫的活动时间,甲昆虫的活动还受到其天敌的影响,故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的两大来源是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的信息有光照和X物质,分别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蜘蛛捕食时感受的是蛛网的震动,为物理信息。
(3)物质X可吸引甲的天敌,驱赶乙昆虫,故甲昆虫的天敌增加,因为乙昆虫减少,其天 敌也随之减少。
12.(1)化学 物理(2)信息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3)高效 专一(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解析:(1)昆虫的性引诱剂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材料1中,由于玻璃瓶的阻挡,阻碍了性引诱剂的传播和接收,但并没有阻挡视线,结果雄蚕蛾没有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而不是由视觉引起的物理信息。
(2)信息传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及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材料1中,性引诱剂有利于雌雄虫的正常交配和繁衍。(3)要特别注意“微量”和“同种”这两个关键词。
(4)“迷向法”能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出生率,这将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从而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第四篇:三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和生态环
境的保护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上海卷)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所谓“生物类型”是指()
A.品种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d四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如下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A.a→b→c→d B.C.D.a→bcd 4.(2012·深圳二模)广东省与外界交往密切,气候温暖,适合生长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多,使其成为全国外来入侵生物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一般地说,外来物种大量繁殖()A.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不会降低基因的多样性 C.能有效丰富物种的多样性 D.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5.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描述是()① 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 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能量伴随食物链而流动 ③ 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 一个池塘中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形成的整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12·揭阳考前练兵)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二、双项选择题
7.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选项中,与化学信息传递相关的是()A.警犬嗅寻毒品
B.蜜蜂跳舞 C.蝙蝠捕食
D.花香引蝶
8.(2012·江苏卷改编)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多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三、非选择题
9.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蛾却仍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卡尔逊(Karison)和林茨(Liischer)于1959年倡议采用性外激素(Pheromone)这一术语。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一种挥发性的物质,可以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发出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故称为信息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目前已人工合成20多种性外激素,在防治害虫上效果显著。如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 2 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国外应用“迷向法”防治森林大害虫舞毒蛾是比较成功的。我国最近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棉红铃虫试验,处理区的监测诱捕器的诱蛾量上升到99%以上,交配率和铃虫害率均下降20%左右。
(1)材料1说明使雄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
信息,而不是
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蛾的反应,这说明引诱剂具有
性和
性。
(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
,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10.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地区的生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出了该地区A~E五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以及与大气的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图中未表示出分解者),请据图回答:
(1)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填图中字母),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2)上图中D的同化量少于C,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能量通过C自身的 作用消耗掉了,另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
,还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3)温家宝总理在国际会议上指出:“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①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能实现碳汇的生物学作 3 用除光合作用外,还有。
② 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
③ 1997年联合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呼吁各国都要注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 的特点。
11.(2012·惠州二模)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为解决居民生活饮用水问题,某水厂建设了水源生态湿地。下面为人工湿地群落组成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
(2)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湿地中的芦苇、浮萍、浮游动物等生物共同构成。
(3)某化工厂违规排放大量污水,引起部分浮游动物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该过程属于
调节。
(4)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除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
,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废水不能过量流入人工湿地,说明生态系统的。
12.(2012·肇庆一模)回答下面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Ⅰ.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不同。下图反映了不同生态系统在相仿的环境条件变化下,不同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1)相对于甲、乙两个生态群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是
(选填“甲”或“乙”)生物群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态的系统的 稳定性就越高。请分析生物多样性增加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的关系:。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能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的协调。
Ⅱ.在气候条件苛刻、生态位较宽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维持主要依赖于少数的“关键种”。在生态系统中,这些“关键种”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它们的生物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比例。
(3)北美洲的黄石公园中,至关重要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马鹿→灰狼”。其中,食物链中的“关键种”是
。在一段时间内,由于人类活动的原因,该“关键种”在黄石公园中消失了,请问,在随后的一段岁月中,该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应该是。
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 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C 2.C 3.B 4.A 5.A 6.C 7.AD 8.AD
9.(1)化学 物理(2)信息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3)高效 专一(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10.(1)A 5 A→B→E→C→D(2)呼吸 分解者(3)①化能合成作用 ②自我调节 ③全球性
11.(1)太阳能和化学能(2)垂直 生物群落(3)正反馈(4)无机盐被充分吸收 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12.(1)甲 抵抗力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2)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3)灰狼 马鹿的数量大量增加,草地被破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第五篇: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第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时规范训练-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1.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解析:选A。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 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解析:选C。图示X1表示光合作用固定CO2的过程,参与的生物可能是绿色植物或原核生物蓝藻等,蓝藻等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X2、X3等表示动物通过摄食同化有机物的过程,Y1、Y2等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的过程,Z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一般情况下,X1过程固定的CO2总量大于Y和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因为还有一部分有机物未被利用。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分解者自身的有机物。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X3=X1×10%×10%。
3.(2016·湖北武汉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
解析:选C。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A项正确;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 1 化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这种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B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能来自无机环境,如物理信息中的光,也可能来自于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C项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如森林中的狼和兔相互依据对方气味捕食或躲避来维持生态系统狼和兔数量的稳定,D项正确。
4.(2016·南京模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解析:选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与消费者。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生物群落中能量的循环 B.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发生各种信息交流,比如行为信息 C.在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数量增加可导致第一营养级数量也增加 D.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一定很复杂
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A错误;行为信息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B错误;冻原地带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但一旦遭到破坏,也很难恢复,D错误。
6.(2016·浙江省嘉兴市高三测试)下图是某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系统可为航天员提供氧气 B.飞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分解罐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D.太阳能经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解析:选B。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氧气,A、D正确。分解罐可以分解排泄物,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C正确。飞船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是不循环的,B错误。
7.(2016·河北邯郸摸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解析:选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低,B错误;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呈负相关,C错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D错误。
8.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成相反的关系
解析:选B。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小,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大。故A、C、D三项都是正确的。
9.广州南沙区拥有200多公顷的湿地,是多种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广州的“南肾”。但是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受到很大的污染,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数可能大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解析:选A。该污染为有机污染,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有机物越多,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也越多,溶解氧越少,A错误。
10.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该湿地可以处理大量的污水 D.增加该湿地中生物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选A。该生态系统中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若排入的污水超过其调节能力范围,则该湿地不能进行处理;增加湿地中生物种类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1.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________环境阻力实现。当种群密度从A→E时,种群中成年个体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________逐渐复杂,生态系统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图甲为能量流动和部分物质流动图解,“→”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由于生物代谢产生的相当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故生态系统中能量不能循环流动,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是因为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被分解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CO2、H2O 等无机物。(2)净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C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出生率-死亡率=0时(E点),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可通过减小环境阻力,使种群的K值增大。种群密度从A→E时,种群数量一直增长,成年个体平均重量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3)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增加,所以,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1)光合作用 能量流动 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C E 减小 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3)大于 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抵抗力
12.(2016·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图Ⅰ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Ⅱ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图Ⅰ中构成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__,与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有关的生理活动主要是[ ]________。其中①过程表示__________作用,大气中CO2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之外,还可来自于__________。
(2)图Ⅱ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________。丙和丁的关系是__________。该食物网中,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10 kJ,能量传递效率按10%~20%计算,则最高营养级至少能获得________kJ的能量。
(3)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Ⅰ中某种绿色植物的数量锐减,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了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________调节来实现的。
解析:(1)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A)、消费者(D、E)和分解者(B);大气中CO2除来自生物的呼吸作用外,还可来自化学燃料的燃烧。(2)最高营养级戊从最长食物链(甲→乙→丁→丙→戊),并且按10%传递效率计算获得的能量最少,即1×10×(10%)=1×10(kJ)。(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1)ABDE ④ 光合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 化学燃料的燃烧(2)4 戊 捕食和竞争 1×10(3)自我调节 负反馈
13.(2016·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检测)在坎昆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确立各国“X气体”减排目标。如果坎昆会议制定的所有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请据此资料回答:
8(1)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__________,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2)上图1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__________,过程⑤表示__________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越高。
(3)假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____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请再列举两项影响人类发展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因为CO2是温室气体,所以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CO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2)图1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甲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所以过程⑤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3)假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5.8×10×10%-1.5×10-1.3×10)×10%=3.0×10 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1)CO2 全球性(2)生物群落 生产者 分解者的分解 抵抗力(3)3.0×10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缺乏、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任意两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