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观后感1000字左右(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0:4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茶馆》的观后感1000字左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茶馆》的观后感1000字左右》。

第一篇:《茶馆》的观后感1000字左右

《茶馆》的观后感1000字左右

老北京的茶馆大约有三种,即清茶馆、书茶馆和茶饭馆,茶馆观后感。清茶馆只是喝茶;书茶馆里则有艺人说书,客人要在茶资之外另付听书钱;茶饭馆除喝茶之外也可以吃饭,但提供的饭食都很简单,不像饭馆的品种繁多。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里的裕泰茶馆,就是一家茶饭馆,所备食物似乎只有烂肉面一种。

茶馆的伙计都是青壮小伙子,没有用女招待的。因为用女招待,客人如不规矩,则使主客都不快。这是一种行规。王利发在茶馆经营不下去时,说到自己打算请女招待,要自己掌嘴,原因就在于破坏了行规。这种行规似乎不只限于茶馆,饭馆也是如此。电影《老店》,话剧《天下第一楼》写的都是旧北京的饭馆,伙计也都是男人。茶馆伙计提水壶的手势有专门的讲究,要手心向上、大姆指向后。我们一般人提水壶时的手心向下径直握住提系,在茶馆里被认为是提尿壶,如此,对客人是极不礼貌的。茶谱写在特制的大折扇上。客人落座之后,展开折扇请其点茶。茶客自带茶叶称为自带门包,茶馆为其泡茶只收水钱。讲究的茶客落座之后,要拿出一块专用的布铺在桌沿上,一只胳膊的小臂支在上面侧身坐着,再拿出手帕等放在桌子上,这是一种派头儿。茶馆里不供神像,只在柜台前放一缸水,表示以水为利。茶馆只用方桌长条板凳,没有用椅子的。四川茶馆多是较矮的竹椅,半坐半躺,显得更加懒散。

坐茶馆的乐趣不只在于喝茶,也在于其热闹,既可以融入其中,说一些可有可无的闲话,也可以出乎其外,在喧闹之中兀然独坐品味生活的悠闲,使悠闲更加丰富和突出,这才是坐茶馆的真味所在,观后感《茶馆观后感》。至于在茶馆中谈生意说事情,把茶馆当成别致的办公室的,如《茶馆》中的刘麻子,在茶客中只能算作下品,虽然没了这样的茶客,茶馆也就不是茶馆了。

旧北京茶馆很多,这有两个条件,一是爱喝茶的人多,二是有闲的人多。北京人喝茶的风气很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都有每天喝茶的习惯。穷困如拉黄包车者,日暮收工时也要买一包茶带回。高碎或高末就是旧时北京所特有的,其实是茶叶店筛茶时筛出的茶叶末,在别的地方是弃之无用的东西,北京的穷人买不起好茶,故茶叶店也将此物出售,意为高级茶叶末。北京茶叶店包茶,一两茶可包为五包,也是因为穷人每次买茶很少。不少北京人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茶。烧水的专用工具叫氽,用白铁皮制成,直径约一寸半,细长筒状,径口处有长柄,加水后可直接插入炉火中,使水能很快烧开。茶喝够了才吃早饭。所以老北京人早晨见了面要问候:喝了没有?如问吃了没有,就有说对方喝不起茶的嫌疑,是很不礼貌的。

北京人独重花茶,著名的茶叶店如张一元、吴裕泰,都以窨制花茶,工艺精细、货真价实而获信赖。南方人往往看不起北京人的爱喝花茶,汪曾祺就说,他不喝花茶,但好花茶除外,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老舍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人,他喝的花茶想必品质极高的。对北京人好喝花茶的原因说法不一。一说是北京地下水质不好,花茶香气浓郁,可以盖过水的苦涩;另一说法是过去交通不便,南方新茶运抵北京要一个月,路上风吹雨淋,茶叶往往都变质了。用花窨过之后,变质的茶味就喝不出来了。这两种说法都未必可靠。山东的水质没什么问题,四川当地就产茶,山东和成都的人也都爱喝花茶。估计还是和口味有关系。爱喝花茶的地方的人口都比较重,绿茶的滋味对他们来说过于轻淡。是不是还有其它原因就不清楚了。

第二篇:茶馆观后感500

《茶馆》观后感

地球科学系 王素 3080103369 作为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作品,老舍先生的《茶馆》彰显出了中国式话剧的独特的舞台艺术魅力。自1958年首映到1992年告别演出,老版《茶馆》在世界各地上演了374场,而1999年上映的新版的茶馆演出场次也快速接近500场。为什么《茶馆》能够一直这么受欢迎,为什么能被称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为什么能成为真正的经典,这些问题在我真正完整的观赏过它之后,我才略微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首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茶馆的风格是完全与我脑海中的固有的话剧形象所不同的。《茶馆》的诞生,不仅让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所震惊,也给外国人带去了完全没有见过的、风格迥异的中国式话剧。和西方那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欧式话剧的华丽风格所不同,《茶馆》并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而是用最最真实的语言和画面来描述一间茶馆里发生的大小事和它的兴衰史。舞台上的布局,带有老北京韵味的语言,朴实却又各赋特色的服装,还有处理细腻,给人留下无线韵味的背景音效,都给人带来了一种历史重现的感觉,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那个年代那个地点,耳边充斥的是茶馆里嘈杂的谈论声,仿佛看到了王老板正弯着腰推着笑脸沏茶的身影,还有那永远拎着那只命根子鸟儿的松二爷和大块头豪爽常四爷。另外,我被茶馆深深吸引的原因还在于它出场人物的丰富和情节的紧凑。茶馆虽小,主角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茶馆老板,但是,它却是一个时代的老北京甚至是整个旧中国的镜像,从满清政府到军阀割据时期再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如狼似虎的国民政府,这半个多世纪的世事变化都被巧妙、紧实的压缩在了舞台上短短的三幕剧中。茶馆这个地点就决定了出场人物的复杂多样性,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可以很自然的出现在这个喧闹的地方。但是,演员虽多,却又有主有次,个个性格鲜明,都或多或少的代表了当代的一个社会阶层,没有一个是多余的,而如此多的出场人物又都几乎在第一幕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出场,还要让观众能清楚的了解他们的人物个性和背景。这种情节的紧凑性,人物的多样性,都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各种感官感受,在看的时候眼神会不由自主的紧紧跟着出场人物的移动而移动。由此,我也更加的喜爱茶馆的第一幕,六张四方桌一字排开,坐满的各色人物也尽收眼底,舞台正中挂着一层门帘的入口就正对着我们,每个演员的进出都会成为舞台的焦点。在看的时候,每当一位人物入场的时候,我脑中就会开始揣测他的身份,他会和在场的哪一位有怎样的利害关系,而这位演员的性格特点刚刚在脑海中形成初步印象,下一位人物又紧紧地衔接上了。情节如此的紧凑,人物性格丰富多样,这两样就已经完全吸引了观众的所有注意力,也同时提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看完《茶馆》,印象最深的还是莫过于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了。特别是对于一个南方人,在接触到茶馆中那京味儿十足、朗朗上口的口语化的台词的时候,虽然没有老北京人的那种共鸣的感觉,却别有一番新鲜感和韵味。“我早就不抽大烟了,该抽白面了,哈德门的烟卷是又松又长,这么一磕,空出一大半,装白面正合适。大英帝国的烟卷,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人儿,这福气还小?”、唐铁嘴对王利发说:“您真抬举我,我身上要是带一两银子,我是您孙子!”王老板说:“您就是我耷拉孙儿,您也得把钱给我还喽!”王利发对秦二爷说:“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

都比我的腰还粗!”??这些舞台上的台词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而茶馆中的台词不仅给人印象深刻,生活化、北京化,每个人的台词都很到位的反映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与各自的身份地位背景都很好的相符合。王利发的圆滑、委婉:“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秦二爷的高傲:“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二得子的蛮横无理:“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庞四奶奶的粗鲁骄横:“王掌柜,过来!你去跟那个老婆子说说,说好了,我送给你一袋子白面!说不好,我砸了你的茶馆!天师,走!”??这些台词都无一不给人物摸上了又一层浓厚的性格色彩。

《茶馆》无疑是一部无法轻易被模仿和超越的经典,或许是老版的人物形象已经给人留下了第一个印象,也或许是那时候的年代背景、演员的经历和积淀赋予了老版更深的人物灵魂,新版给人的感觉总是没有老版给人带来的那种彻底的震撼和深省。随着老艺术家相继离去,留给人的除了缅怀、惋惜,还有无限的思考:如何留住经典,继承、发扬经典,如何能让这些优秀的作品永远为人们所熟知,所热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省的。篇二:茶馆 观后感 《茶馆》观后感

唐朝至今,在千年历史的长河里,茶馆承载了多少文人雅士的豪情壮志,也启蒙了多少市井之民的曲艺才华。今天,一个“浓缩的小社会”给我们上演了怎样的惊涛骇浪呢? 一部旷世奇作带着神秘的面纱,把我们领进了不一样的中国。它经历了从1898年戊戌政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三个时代的变迁。这正是中国愈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不甘受辱,逐渐觉醒,反抗斗争的时代。老舍通过对茶馆中各色人物的活动的描写,将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展现在历史面前。在老舍的意识里,茶馆作为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应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茶馆老板王利发对茶馆的执着,从侧面反映了茶馆的历史意义与价值。但随着中国愈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入侵,原汁原味的茶馆逐渐黯然失色,为了避免被淘汰。茶馆穿上了西方外衣,逐渐失去了最真最纯的本质。多少市井之徒迷上了靡靡之音,贪恋声乐茶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前,传统文化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萎缩与没落。传统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瑰宝,是一个国家能持久发展的基础。《茶馆》通过描写不同时期茶馆从充满活力与色彩到逐渐衰落破败,变的萧条阴冷,再到变了味的茶座,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现实下的逐渐消失。当今的我们更值得反思,在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好地处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光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亦要处理好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正确地引进新思想。在整部剧中通过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的遭遇的描写,集中突出了当时社会对弱者的冷漠,对正义者的折磨,表现了当时社会那种让人看不到希望的绝望。掌柜王利发处事老练圆滑,对强者曲意逢迎,对弱者漠不关心。常四爷正直刚强,不畏强暴,充满正气,同情弱者。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底层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迫于生计不得不卖儿送女,达官贵人却生活逍遥,压榨贫苦百姓,整个社会一片黑暗。正是如此,注定了旧制度要被推翻,资本主义革命的失败,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奇迹。

如今,茶馆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茶馆文化却在历史的时空中留下了弥新的印记。《茶馆》带给我们的传奇也将还会震撼心灵。篇三:《茶馆》观后感 《茶馆》观后感

《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一部不朽著作,电影《茶馆》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谢添指导拍摄而成。茶馆本是一个人们休息、消遣和消费的场所,但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茶馆成为社会的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演绎了最底层社会人民的艰苦生活。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不断的进行着“改良”,从清朝灭亡后,设立“公寓”,到解放前期聘请“女招待”,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的破碎,五十多年的裕泰茶馆风雨飘摇,茶馆中发生的各阶层人物不同的故事,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茶馆》分为三幕,每一幕都是由大傻杨的数来宝开始,使得三幕的衔接十分的流畅。第一幕是满清王朝即将灭亡时期,此时的裕泰茶馆依然是繁荣的景象,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普通人生活的艰难,卖儿卖女者有,遭逮捕的爱国者也有,还出现了太监买老婆的事情。第二幕是民国初年,连年的内战使得大部分茶馆都关门歇业,而王利发改良经营,在茶馆后院设立了公寓用来租给大学生。改良的心是好的,但在那社会**的年代,社会是那么的黑暗,侦缉队员不断敲诈,当兵者则直接抢钱,茶馆生意举步维艰。第三幕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是中国陷入了内战之中,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然支撑着茶馆,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他已是有心无力,流氓特务还想尽办法要霸占这座茶馆,导致了最后悲惨的结局。

有故事则就有人物,尽管茶馆中的出场人物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茶馆》中的核心人物就是茶馆掌柜王利发,此外还有胆小但人品很好的松二爷,十分爱国的旗人常四爷,一心想要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时间发展,历史变迁,人物形象也在不停地变换,正是通过这样的转化显示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动荡以及生态炎凉,让人深思。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安排便是“子承父业”,尽管时间不断的向前推进,衣着也不断前卫起来,但是人的思想却是停滞不前。看相的唐铁嘴、说媒的刘麻子、特务吴祥子,他们的儿子依然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甚至是“发扬光大”。故事的结局十分的悲惨,当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时,王掌柜绝望了。而此时,常四爷来了,秦二爷也来了。常四爷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正义之士,却惨遭清政府的逮捕,最终靠卖青菜自力更生。秦二爷是一个渴望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结果却被政府将苦心经营了四年的工厂拆了。三个人都遭受了不同的磨难,三个人甚至是都没有为自己买棺材的钱,最终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哭着,最后只剩下王掌柜一人,拿起腰带寻找了结这悲惨一生的地方。茶馆,一个供人休息、消遣的地方,却折射出了如此多的社会问题,而老舍先生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语言文字使茶馆更富有现实意义。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父亲早逝,家庭窘迫,靠资助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许正是接触了很多的底层生活,才能将茶馆的故事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导演谢添,运用电影的特有手段,将老舍先生的文字搬上了荧幕,深化了《茶馆》的内涵。

通过观看《茶馆》,我感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思想的落后。在当时,尽管有着渴望通过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尽管有着有爱国之心的常四爷,但大部分是不思进取、思想腐化之人,在加上同样黑暗腐朽的统治者,这样的旧中国怎么能不饱受别国列强的欺辱。我想老舍先生也是想通过这样的片段来揭示旧社会必然灭亡。在历史课上,我学过当时的那段历史,知道当时社会的黑暗,但也仅仅是了解,对于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则知道的很少。通过《茶馆》我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在第一幕中,庞太监竟然叫嚣“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要掉脑袋。”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社会已经是破败不堪,而统治者还是如此顽固,不肯接受维新主张。在第二幕中,侦缉队员跑到茶馆公然敲诈勒索,为了生存的王掌柜还不得不 接受这种敲诈。在第三幕中,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的工厂,不仅没有好好经营,反而是将机器当破铜烂铁卖了。这是三幕中分别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底层的人民面对强势是那样的无力,当时中国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很难想象当时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而且到处都在打仗,可以依靠的土地已经是弹痕累累,在北京城内都能听到炮火的声音,可见生活之艰难。难道都像剧中那样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卖女?《茶馆》一共写了50年的历史,50年中有那么多大的变动,《茶馆》并没有写那样的大事,而是通过小人物的悲欢来反映这段历史,恰恰是这种小人物的生活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最能让后人理解当时的黑暗统治。在众人物中,我最欣赏常四爷,作为一个满族人,能够说出“大清国要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为了这句话他还做了一年的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运动,跟洋人打仗,常四爷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了自己的祖国不惜自己的生命,他希望用自己的奋斗是国家不在那样黑暗,然而腐朽的统治已经使他的梦想破灭。常四爷依靠自己的双手贩卖青菜为生,面对生活的重压从不服输,他有着一身的正气,也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黑暗的社会压迫的抬不起头来,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哀。

《茶馆》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表现了身处黑暗社会中的大众为了生存而痛苦挣扎和悲惨的结局。和当时的社会相比,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和当时相比岂能是“幸福”可以形容的。有人抱怨现在的生活不容易,可想想当时连生存都是问题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体会到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篇四:茶馆观后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个人项目实践报告

项目类别:题 目: 观《茶馆》有感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

学 期:

《茶馆》观后感

老舍先生是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塑造的很多人物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而他也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 的创作。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剧本之一,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语言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看过《茶馆》的人都知道,这个剧本是通过对一个小茶馆,名曰裕泰茶馆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变迁。《茶馆》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不论是他们的挣扎,抑或是他们的无奈,都被拉入故事中进行生动的展示。这部戏剧仿佛是一幅万生相,将我们完全带入了那个年代。在这部戏剧中并没有绝对的主人公,各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张人物网,共同推进着这个故事前进。老舍先生好似一个可亲的老者,脸上带着浅浅的忧伤,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悲与喜。我想他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了解那个年代。

在小时候,我初次观看《茶馆》时,并不能理解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哀伤。但当我长大后,再次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却生动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心中既愤怒而又无奈的悲伤。在整部戏剧中,有两个场景是我始终都不能释怀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释怀,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中国人。

其一就是庞太监在买媳妇的时候,中间人克扣了人家卖女儿的银子却丝毫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羞愧。最终老人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养育多年的女儿。我不知道十两银子够不够养活一家人,但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只是为了让家里人活下去。这到底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被卖的姑娘昏了过去,庞太监却依旧在旁边大声叫嚣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过来的时候,庞太监大笑着说:“她又活了。”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姑娘,到底是人还是个玩物?既是这样的玩物,那姑娘以后过什么样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个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贫苦人家的孩子还不如富贵人家里的一只狗。就像是杜甫曾经说过的,“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只狗。我又不禁要问,难道只有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贫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试问谁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怀胎呢?谁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呢?

其二便是小花与爷爷告别的那一幕,我读到了老掌柜的无奈,也读到了老掌柜的不舍。可他为了让孙女活下去,却也只能与她告别。这一幕与前一段写老人卖女儿的那一幕又异曲同工之处,离别皆是为了过活。每每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眼眶湿润,但正当这时小唐铁嘴便出现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将气氛重新调动起来。我想这一定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过之后,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涩。不知道到底是该笑还是该哭。正是因为这样见风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为这样欺软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国久久不能振兴,甚至险些亡国。想到这些,在看到这个本应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来? 当然,让我对这部电影爱不释手的同样还有剧中充满京味的语言,每次看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我都忍不住嘴角牵动。因为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早已沉睡多年的北京土话又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儿化音加的恰到好处,老北京人的幽默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总是在脑海里想象着一个慈祥老者的形象,将听过的故事用口语化到极点的北京土话一一娓娓道来。

在《茶馆》中,大力妈向老掌柜道别的时候说的“硬硬朗朗儿”,老掌柜在请客人落座时说的“您请着”都蕴含着浓郁的老北京特色。就像飘香的炸酱面,就像浓郁的豆汁,就像蜿蜒曲折的胡同,这都是属于老北京独一无二的味道。老舍先生作为一位地道的京城作家,作为一位血统纯正的旗人作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最地道、最纯正的北京。《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 无奈的自嘲。这些发笑的对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无奈之下说出的无奈之话,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厌恶的角色的溜须拍马。笑过之后,不禁感到一丝悲凉——“人活着总得有条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人们飘零四方,一辈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杀,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毫无良心的人却有钱有势,不惜让别人用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打学生的老师追杀爱学生的老师,给官差两个洋钱就能免去杀身之祸,官差指谁就杀谁——“这什么世道啊?”

《茶馆》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气数将尽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顾自己的一辈子,让人颇感心酸:心怀浩然正气的常四爷干了一辈子的活却“一事无成”,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厂“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辈子顺民”,到了让人赶出自己开了50年的茶馆。这就是“爱国”“顺民”的“下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常四爷在同一地点时隔五十年两出此话,着实让人嗟叹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大概是中国人对于革命的一贯态度,几千年来未有改变。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无赖欺压鱼肉,一轮轮地盘剥搜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旧时的茶馆是市民们几乎仅有的公共空间,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杂其中,上层人物与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倒恍然间让人忘记了阶级差别的存在。但是再仔细琢磨茶馆中活跃的都是些什么人,就能篇五:茶馆观后感

历史的见证,社会的缩影 ——读《茶馆》有感 第一幕,清朝末年,即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此时的裕泰茶馆,生意兴旺,门庭若市,三教九流,社会各色人等皆集聚于此。故事主人公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此时他年轻有活力,刚刚从父亲手中接过茶馆,谨遵父亲的话,为人处世,多作揖,多鞠躬,态度恭谦,办事圆滑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小商人的形象代表。封建贵族旗人常四爷,松二爷经常于此歇脚喝茶,聊天遛鸟。松二爷是那些封建贵族依靠国家俸禄度日,身无所长的代表,可以说是社会的寄生虫。常四爷虽身为旗人,但一身正气,是心怀民族大义之人,因谈论国事,被封建势力的爪牙特务吴思子和宋祥子抓去,送入了监狱。茶馆里还有依靠相面蒙人的唐铁嘴,拐卖人口的刘麻子要把劳苦大众康六15岁的女儿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也要办工厂,搞维新,但却遭到庞太监的诟病。第一幕中各色人物出场,茶馆生意兴隆,但也暗示了各色人物的命运,反映出了戊戌变法之后,封建势力的顽固,民族蛀虫的横行,人民大众的困苦,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撅崛起的社会现状况。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时的裕泰茶馆已经在勉强维持了。这一幕中,主要人物都已年老体衰并且有了自己的后代,他们继承了父业,做起坏事来更加无耻,这是恶势力变换着方法巴结谄媚军官,一心想着捞钱,甚至连老茶馆也未能幸免遇难。主张实业的秦老爷工厂被人霸占,这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惨遭失败的厄运。常四爷、松二爷生活依旧困苦,表明了劳苦大众依旧处于水深火

热的悲剧,这一幕交代了人物最终悲剧式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生活的阴暗,所有政治的人都陷于无法摆脱的困苦局面。

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茶馆中所发生的故事。清晰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命运。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屈辱近代史背景下人民的真实生活。茶馆的变迁还是历史的变迁,从人物的语言特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满清覆灭、政局动荡、通货膨胀、半殖民地时代、官僚生活腐化堕落等等时代特点。小茶馆,大社会,作者行文并非以某一个人为中心,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之间没有直接具体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作者把所有的矛头都直接指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旧时代、旧社会 茶馆读后感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一、王利发(茶馆掌柜)

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

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茶馆》观后感

《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一部不朽著作,电影《茶馆》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谢添指导拍摄而成。茶馆本是一个人们休息、消遣和消费的场所,但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茶馆成为社会的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演绎了最底层社会人民的艰苦生活。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不断的进行着“改良”,从清朝灭亡后,设立“公寓”,到解放前期聘请“女招待”,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的破碎,五十多年的裕泰茶馆风雨飘摇,茶馆中发生的各阶层人物不同的故事,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茶馆》分为三幕,每一幕都是由大傻杨的数来宝开始,使得三幕的衔接十分的流畅。第一幕是满清王朝即将灭亡时期,此时的裕泰茶馆依然是繁荣的景象,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普通人生活的艰难,卖儿卖女者有,遭逮捕的爱国者也有,还出现了太监买老婆的事情。第二幕是民国初年,连年的内战使得大部分茶馆都关门歇业,而王利发改良经营,在茶馆后院设立了公寓用来租给大学生。改良的心是好的,但在那社会**的年代,社会是那么的黑暗,侦缉队员不断敲诈,当兵者则直接抢钱,茶馆生意举步维艰。第三幕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是中国陷入了内战之中,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然支撑着茶馆,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他已是有心无力,流氓特务还想尽办法要霸占这座茶馆,导致了最后悲惨的结局。有故事则就有人物,尽管茶馆中的出场人物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茶馆》中的核心人物就是茶馆掌柜王利发,此外还有胆小但人品很好的松二爷,十分爱国的旗人常四爷,一心想要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时间发展,历史变迁,人物形象也在不停地变换,正是通过这样的转化显示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动荡以及生态炎凉,让人深思。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安排便是“子承父业”,尽管时间不断的向前推进,衣着也不断前卫起来,但是人的思想却是停滞不前。看相的唐铁嘴、说媒的刘麻子、特务吴祥子,他们的儿子依然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甚至是“发扬光大”。故事的结局十分的悲惨,当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时,王掌柜绝望了。而此时,常四爷来了,秦二爷也来了。常四爷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正义之士,却惨遭清政府的逮捕,最终靠卖青菜自力更生。秦二爷是一个渴望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结果却被政府将苦心经营了四年的工厂拆了。三个人都遭受了不同的磨难,三个人甚至是都没有为自己买棺材的钱,最终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哭着,最后只剩下王掌柜一人,拿起腰带寻找了结这悲惨一生的地方。茶馆,一个供人休息、消遣的地方,却折射出了如此多的社会问题,而老舍先生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语言文字使茶馆更富有现实意义。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父亲早逝,家庭窘迫,靠资助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许正是接触了很多的底层生活,才能将茶馆的故事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导演谢添,运用电影的特有手段,将老舍先生的文字搬上了荧幕,深化了《茶馆》的内涵。通过观看《茶馆》,我感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思想的落后。在当时,尽管有着渴望通过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尽管有着有爱国之心的常四爷,但大部分是不思进取、思想腐化之人,在加上同样黑暗腐朽的统治者,这样的旧中国怎么能不饱受别国列强的欺辱。我想老舍先生也是想通过这样的片段来揭示旧社会必然灭亡。在历史课上,我学过当时的那段历史,知道当时社会的黑暗,但也仅仅是了解,对于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则知道的很少。通过《茶馆》我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在第一幕中,庞太监竟然叫嚣“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要掉脑袋。”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社会已经是破败不堪,而统治者还是如此顽固,不肯接受维新主张。在第二幕中,侦缉队员跑到茶馆公然敲诈勒索,为了生存的王掌柜还不得不 接受这种敲诈。在第三幕中,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的工厂,不仅没有好好经营,反而是将机器当破铜烂铁卖了。这是三幕中分别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底层的人民面对强势是那样的无力,当时中国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很难想象当时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而且到处都在打仗,可以依靠的土地已经是弹痕累累,在北京城内都能听到炮火的声音,可见生活之艰难。难道都像剧中那样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卖女?《茶馆》一共写了50年的历史,50年中有那么多大的变动,《茶馆》并没有写那样的大事,而是通过小人物的悲欢来反映这段历史,恰恰是这种小人物的生活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最能让后人理解当时的黑暗统治。在众人物中,我最欣赏常四爷,作为一个满族人,能够说出“大清国要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为了这句话他还做了一年的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运动,跟洋人打仗,常四爷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了自己的祖国不惜自己的生命,他希望用自己的奋斗是国家不在那样黑暗,然而腐朽的统治已经使他的梦想破灭。常四爷依靠自己的双手贩卖青菜为生,面对生活的重压从不服输,他有着一身的正气,也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黑暗的社会压迫的抬不起头来,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哀。《茶馆》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表现了身处黑暗社会中的大众为了生存而痛苦挣扎和悲惨的结局。和当时的社会相比,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和当时相比岂能是“幸福”可以形容的。有人抱怨现在的生活不容易,可想想当时连生存都是问题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体会到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第三篇:话剧《茶馆》观后感

观话剧《茶馆》有感随笔

——青岛理工大学工设研1712班,冯旭

一、引子

之所以将标题命名为有感,又添“随笔”二字、打算以散文随笔之形式来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因为不愿被“读后感”这等从小接受义务教育时期所做作业形式的题目所束缚,也不愿为议论文一类精炼到无可删减的文字要求所限制;亦算是对这种被学生们遗忘了目的,权当是任务之行为的不满。

回想初读《茶馆》原著时之心态,不过是因为喜爱老舍先生字里行间的感觉,觉得先生的文字里有阅尽世间的沧桑,沧桑却不失对生活之激情,富有激情却又淡然如水,平淡却不冷漠,这是一种无法言明的奇妙感觉。未去看更生动精简的话剧,是觉得一切的影视话剧作品,都是基于作者原著,经过不同编导不同方式的润色、微调的产物,而中国文字之奇伟、浪漫,非原著文字不能展现其万一之神韵,之绝妙!

初读原著之时又正处于高三紧张压抑的生活里,于是在被窝里、在公交上,读完了这部著作;也许是因为彼时年龄尚小,还未曾有更多的知识储备、语言功底,又或是因为学业紧张没有多余的时间和思绪,便只观其内容,品其文字、情感;未能仔细体悟穿梭于茶馆之中那些茶客与是非背后衰亡的大时代„„

二、正文

于现阶段观《茶馆》话剧,顺着这茶馆里穿梭的人与是非,仿佛回到清末,穿梭了中国近现代几个时代的更迭。最直观的便是茶馆内由古朴到新式再到破败简陋的程设;均是以茶馆为载体、昭示着由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开始,到军阀混战,再到第三幕抗战胜利、国名党特务横行这五十多年之间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又是以20世纪伊始中国近代史为背景,虽然只有三幕,但每一幕都是一个时代,虽然有开幕落幕,但时代与时代,在剧中却是无缝衔接。

以三教九流皆可入内,于其中喝茶闲聊的茶馆为载体,描绘了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的底层人名,映射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大茶馆即小社会,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第一幕开场即是百日维新经慈禧戊戌政变后以失败结束的时代背景,而茶馆又在一个秋天开业,纵然其表面生意兴隆,但开局即奠定了凄凉,没落,衰败最终走向灭亡的主题。

第二幕以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为背景,虽然辛亥革命成功,但却以茶馆的逐渐衰败,王掌柜被接连敲诈,难民进城讨饭等现象映射着当时封建社会余毒;帝国主义欺压、与腐败的反动政府勾结,人民的苦难,与时代的黑暗;极尖锐的抨击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当时土匪执政当道的荒谬。

第三幕的茶馆已经入不敷出破败不堪了,竟被国民党官员用作拐卖妇女的据点,莫谈国事的字条更加醒目,气氛更加凄惨压抑,更进一步的反映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不堪,昭示着经历了数个时期旧中国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

剧中常四爷与松二爷两个旧清旗人给我的印象极深,同是吃皇粮的旗人,心态与面对人生的方式竟是如此的两个极端!

清朝影视剧中“明”字绝对是禁忌,言论是绝对不自由的,而剧中常四爷因为一句“大清要完”仅被抓起来关了一年,一方面反映黑暗社会言论不自由,一方面由原本掉脑袋的罪名变为被关一年,表现了腐朽的清政府统治地位已然岌岌可危。

正直、勇敢、正义、善良,被塑造得充满了正能量的常四爷,出狱后参加了义和团——可见其思想激进,不甘奴役,又具有爱国热情;但加入义和团这种五毒兼具的民间起义组织,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又靠卖菜为生,又可见其缺乏头脑,不能看清当时的时代形式;到了穷困潦倒的最后又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呢?”表面看似绝望凄惨、报国无门,但综合分析其人物形象:正直、正义、善良勇敢、直言不讳、不甘奴役、有爱国热情,但却是极度缺乏头脑,不能审时度势,看不清时代与形式,代表着当时质朴却缺乏了引导与开化的中国底层人民,也代表了一部分爱国但激进的变法维新派。

反观松二爷,清灭前整日游手好闲,喝茶玩鸟,清灭后断了皇粮,没了铁饭碗,却依然懒散无能,依然留恋过去不劳而获的生活,虽生活窘迫又有危机感,但仍不愿自食其力,宁愿饿了自己,也不愿饿了鸟儿,一提起鸟就来精神,最后居然被活活饿死,足见清政府的腐朽不堪。而满清旗人的身份,又将玩物作为精神寄托,从侧面映射了当时腐朽的晚晴政府好吃懒做,贪恋不劳所获的腐败生活,好逸恶劳,整日活在虚幻的精神世界中,腐败的守旧派形象。以小见大,生动又深刻的描绘了腐败至此的封建帝国势力必将走向灭亡的事实。

全剧通过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三人的视角描写了时代的黑暗。临近结尾时,时代已到了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

结尾三人又聚在一起,在绝望中撒纸钱祭奠自己,绝望气氛更甚;学生**、老师罢课,知识分子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先驱方能如此,更深层次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阶级与社会的矛盾;之后康顺子等人投身革命的剧情,又昭示着黑暗至极后新时代的曙光。

作品著于上世纪60年代,正是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双百”方针之时,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近一次的“文艺复兴”,虽倡导言论自由,但未必完全自由,此类有关时代变迁的著作又不能完全规避政治话题,于是作者以茶馆这一小地方为载体,将诸多小人物在茶馆这个小地方发生的小故事,编写成了一部著作,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大时代的变迁,也从侧面透露了一些政治信息,并体现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时代、意识形态受环境等外力影响发生变化这一“螺旋式上升”的客观历史规律;以幽默中透露着讽刺、喜剧中透露着荒唐的剧情,与英国著名戏剧作家、文学家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对于人物、场景、氛围的刻画笔笔传神,往往一个动作,一个灯光,寥寥数语就能描绘一个生动丰满的场景,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作品中演变没有丝毫违和感,不愧于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的典范。

由《茶馆》引发的联想及感悟,非只言片语所能描绘,这一作品对于我的启发更不能局限于忆苦思甜、努力学习这一肤浅层面。

言至于此,犹自回味。

冯旭

于2017年10月23日

第四篇:话剧茶馆观后感

《茶馆》观后感

地球科学系王素3080103369

作为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作品,老舍先生的《茶馆》彰显出了中国式话剧的独特的舞台艺术魅力。自1958年首映到1992年告别演出,老版《茶馆》在世界各地上演了374场,而1999年上映的新版的茶馆演出场次也快速接近500场。为什么《茶馆》能够一直这么受欢迎,为什么能被称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为什么能成为真正的经典,这些问题在我真正完整的观赏过它之后,我才略微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首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茶馆的风格是完全与我脑海中的固有的话剧形象所不同的。《茶馆》的诞生,不仅让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所震惊,也给外国人带去了完全没有见过的、风格迥异的中国式话剧。和西方那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欧式话剧的华丽风格所不同,《茶馆》并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而是用最最真实的语言和画面来描述一间茶馆里发生的大小事和它的兴衰史。舞台上的布局,带有老北京韵味的语言,朴实却又各赋特色的服装,还有处理细腻,给人留下无线韵味的背景音效,都给人带来了一种历史重现的感觉,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那个年代那个地点,耳边充斥的是茶馆里嘈杂的谈论声,仿佛看到了王老板正弯着腰推着笑脸沏茶的身影,还有那永远拎着那只命根子鸟儿的松二爷和大块头豪爽常四爷。

另外,我被茶馆深深吸引的原因还在于它出场人物的丰富和情节的紧凑。茶馆虽小,主角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茶馆老板,但是,它却是一个时代的老北京甚至是整个旧中国的镜像,从满清政府到军阀割据时期再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如狼似虎的国民政府,这半个多世纪的世事变化都被巧妙、紧实的压缩在了舞台上短短的三幕剧中。茶馆这个地点就决定了出场人物的复杂多样性,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可以很自然的出现在这个喧闹的地方。但是,演员虽多,却又有主有次,个个性格鲜明,都或多或少的代表了当代的一个社会阶层,没有一个是多余的,而如此多的出场人物又都几乎在第一幕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出场,还要让观众能清楚的了解他们的人物个性和背景。这种情节的紧凑性,人物的多样性,都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各种感官感受,在看的时候眼神会不由自主的紧紧跟着出场人物的移动而移动。由此,我也更加的喜爱茶馆的第一幕,六张四方桌一字排开,坐满的各色人物也尽收眼底,舞台正中挂着一层门帘的入口就正对着我们,每个演员的进出都会成为舞台的焦点。在看的时候,每当一位人物入场的时候,我脑中就会开始揣测他的身份,他会和在场的哪一位有怎样的利害关系,而这位演员的性格特点刚刚在脑海中形成初步印象,下一位人物又紧紧地衔接上了。情节如此的紧凑,人物性格丰富多样,这两样就已经完全吸引了观众的所有注意力,也同时提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看完《茶馆》,印象最深的还是莫过于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了。特别是对于一个南方人,在接触到茶馆中那京味儿十足、朗朗上口的口语化的台词的时候,虽然没有老北京人的那种共鸣的感觉,却别有一番新鲜感和韵味。“我早就不抽大烟了,该抽白面了,哈德门的烟卷是又松又长,这么一磕,空出一大半,装白面正合适。大英帝国的烟卷,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人儿,这福气还小?”、唐铁嘴对王利发说:“您真抬举我,我身上要是带一两银子,我是您孙子!”王老板说:“您就是我耷拉孙儿,您也得把钱给我还喽!”王利发对秦二爷说:“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

都比我的腰还粗!”„„这些舞台上的台词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而茶馆中的台词不仅给人印象深刻,生活化、北京化,每个人的台词都很到位的反映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与各自的身份地位背景都很好的相符合。王利发的圆滑、委婉:“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秦二爷的高傲:“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二得子的蛮横无理:“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庞四奶奶的粗鲁骄横:“王掌柜,过来!你去跟那个老婆子说说,说好了,我送给你一袋子白面!说不好,我砸了你的茶馆!天师,走!”„„这些台词都无一不给人物摸上了又一层浓厚的性格色彩。

《茶馆》无疑是一部无法轻易被模仿和超越的经典,或许是老版的人物形象已经给人留下了第一个印象,也或许是那时候的年代背景、演员的经历和积淀赋予了老版更深的人物灵魂,新版给人的感觉总是没有老版给人带来的那种彻底的震撼和深省。随着老艺术家相继离去,留给人的除了缅怀、惋惜,还有无限的思考:如何留住经典,继承、发扬经典,如何能让这些优秀的作品永远为人们所熟知,所热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省的。

第五篇:茶馆观后感1

话剧《茶馆》观后感

茶馆,一个平凡不起眼的地方,一个彼此唠唠家常,谈天说地的地方,可在老舍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的特别,如此的意味深长。小小的茶馆,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本事把它诠释得如此细腻,而这位语言大师,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绚丽的色彩!

《茶馆》所描述的故事经历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但我们几乎看不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通过描写一系列的小人物的生活,来体现着五十多年间社会发生的一切大大小小的变化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剧中出现的人物虽然多,但是有几个是始终贯穿全剧的,起着核心作用。王利发、松二爷、常四爷、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世态的炎凉,感觉不到人情味。而且其中的一些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在一个需要改革创新的时代里,到处看到的都是旧事物和旧习俗,给我们一种时代在倒退的感觉。剧中的子承父业的一些例子足以说明,人们的思想需要解放。

在《茶馆》剧中,还有一样是不可以忽略的,那就是对洋人的崇拜的和模仿。我认为这可以说成是崇洋媚外,也可以说成是当时的人们又对新事物追求的欲望。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种现象是不好的。为什么中国人会想洋人比他们好?而洋人在茶馆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马五爷几乎成了一个地道的“洋人”,吃洋饭,说洋话,还有刘麻子的洋服等,说明的当时中国受西方影响,但没有往好的方向发

展,而是拿了别人的衣服穿在了自己的身上。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点点的消逝,这是当时的人们没有意识到的。

一个小小的茶馆里,看上去很平静,但是正是一些小小的事情,让我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社会经过了三次的变化,而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现实,这部话剧以小见大,普普通通的一间茶馆,普普通通的人,却将当时的社会完美的折射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下载《茶馆》的观后感1000字左右(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茶馆》的观后感1000字左右(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茶馆》观后感范本

    《茶馆》观后感范本 实在不知该如何开个头,因为实在不知该用何种方式表达笔者对于老舍先生的敬仰。毫无争议的,老舍先生是中国文坛一颗过早陨落的明星,怹的作品真实生动的将自......

    茶馆计划书

    茶馆计划书 一、 茶馆宗旨 二、 发展战略三、 茶馆管理结构四、 市场分析 五、 风险预测与处理 六、 财务状况分析七、 营销组合策略 八、 打造"绿色茶水"的品牌形象 一、......

    《茶馆》试题

    名著《茶馆》试题 《茶馆》试题 1、《茶馆》以小小的裕泰茶馆为舞台,却折射出了气势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变迁史。请问全剧是撷取哪三个典型的时代断面来加以表现的?全剧最后“祭......

    《茶馆》读后感

    从小茶馆看大社会 ——读《茶馆》有感 实验小学三2班 杨严皓 自从2014年暑假在上海大剧院看过《茶馆》的话剧之后,我便爱上了老舍先生,爱上了《茶馆》。妈妈说老舍先生是我国......

    茶馆读书笔记

    《茶馆》读书笔记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老舍的《茶馆》一书,令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茶馆作为人们喝茶和闲聊的地方,在老舍的笔下,却成了诅咒了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黑暗年代,控诉吃人......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

    茶馆 读后感

    茶馆 ——动荡时局的缩影 作者简介: 老舍(1899.2.3-1966.8.24),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先生的文......

    《茶馆》读书笔记

    小茶馆,大世界 《茶馆》这部三幕剧,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老舍先生这部剧,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展现出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三幕剧分别选取“戊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