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教学岗岗位基本职责与应聘条件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全员聘用合同制度和岗位聘任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以及岗位职责、考核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本院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制定本院教学类岗位职责。
应聘教学类岗位的人员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遵守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作风正派;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具有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身体健康,能胜任本职工作。
除以上共同的职责和条件之外,各级岗位的基本职责与应聘条件如下:
l、应聘Al岗位的人员:①应在全国财税学术界有公认的学术成就和声望,同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近三年的教学(包括本科或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成绩显著,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学科建设组织能力;②应对财税学科建设和教学指导负有组织和领导责任,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教学改革和科研课题研究或独立获省部级奖或第一作者;③承担一定的本科教学任务并指导研究生,积极从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优秀;④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240学时/年;⑤科研工作量:每年公开发表论文2篇,其中1篇为B级及B级以上学术刊物;两年中作为主持人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l项或独立获省部级奖1项或第一作者;⑥承担由学校和学院核定和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包括:⑴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期末考试主考;⑵课程建设工作;⑶教学研究活动;⑷评阅学生实习报告;⑸指导和评阅本科毕业生论文,参加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⑹期末考试监考;⑺指导学生课外科研、素质教育活动等;⑻承担相应的社会工作;⑼其他工作。
2、应聘A2岗位的人员:①应在全国财税学术界有公认的学术成果,为本学科的学术骨干,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近三年的教学(包括本科或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学科建设组织能力,具有承担课程建设的学术水平和组织能力;②应承担相应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指导任务,主持重大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③每年担负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独立讲授一门研究生课程和指导研究生并承担其他教学任务,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学质量优良;④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240学时/年;⑤科研工作量:每年公开发表论文2篇,其中1篇为B级及B级以上学术刊物;两年中作为主持人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l项或独立获省部级奖1项或第一作者;⑥承担由学校和学院核定和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包括:⑴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期末考试主考;⑵课程建设工作;⑶教学研究活动;⑷评阅学生实习报告;⑸指导和评阅本科毕业生论文,参加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⑹期末考试监考;⑺指导学生课外科研、素质教育活动等;⑻承担相应的社会工作;⑼其他工作。
3、应聘A3岗位的人员:①有系统的学术成果,为财税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骨干,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近三年的教学(包括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有明显的成绩,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一定的学科建设能力,能承担课程建设职责;②应主持相应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③每年担负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独立讲授一门研究生课程和指导研究生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教学改革成效明显,教学质量优良;④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240学时/年;⑤科研工作量:每年公开发表论文2篇,其中1篇为B级及B级以上学术刊物;两年中作为主持人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l项或独立获省部级奖1项或第一作者;⑥承担由学校和学院核定和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包括:⑴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期末考试主考;⑵课程建 设工作;⑶教学研究活动;⑷评阅学生实习报告;⑸指导和评阅本科毕业生论文,参加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⑹期末考试监考;⑺指导学生课外科研、素质教育活动等;⑻承担相应的社会工作;⑼其他工作。
4、应聘A4岗位的人员:①应有较为系统的学术成果,为财税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骨干,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近三年的教学(包括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有较明显的成绩,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能承担课程建设的职责;②应承担相应的教学研究和科研任务,每年担负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独立讲授一门研究生课程和指导研究生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教学改革成效明显,教学质量优良;③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240学时/年;④科研工作量:每年公开发表论文2篇,其中1篇为B级及B级以上学术刊物;两年中作为主持人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l项或独立获省部级奖1项或第一作者;⑤承担由学校和学院核定和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包括:⑴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期末考试主考;⑵课程建设工作;⑶教学研究活动;⑷评阅学生实习报告;⑸指导和评阅本科毕业生论文,参加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⑹期末考试监考;⑺指导学生课外科研、素质教育活动等;⑻承担相应的社会工作;⑼其他工作。
5、应聘Bl岗位的人员:①应有有特色的学术成果,为财税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近三年的教学(包括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学)工作中有比较明显的成绩,具有团结协作精神;②应承担相应的教学研究和科研任务,每年至少独立讲授2门本科生课程,参与讲授研究生课程,指导研究生,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优良;③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240学时/年;④科研工作量:每年公开发表论文2篇,其中1篇为C级及C级以上学术刊物;两年中作为主研人员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l项或合作获省部级奖1项;⑤承担由学校 和学院核定和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包括:⑴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期末考试主考;⑵课程建设工作;⑶教学研究活动;⑷评阅学生实习报告;⑸指导和评阅本科毕业生论文,参加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⑹期末考试监考;⑺指导学生课外科研、素质教育活动等;⑻承担相应的社会工作;⑼其他工作。
6、应聘B2岗位的人员:①应有较多的科研成果,为财税专业教学工作的骨干和科研工作的基本力量,同时有相应的教学经验,在近三年的本科教学工作中成绩明显,具有团结协作精神;②每年至少主讲二门本科生课程,参与指导研究生和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工作,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良好;③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240学时/年;④科研工作量:每年公开发表论文2篇,其中1篇为C级及C级以上学术刊物;两年中作为主研人员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l项或合作获省部级奖1项;⑤承担由学校和学院核定和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包括:⑴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期末考试主考;⑵课程建设工作;⑶教学研究活动;⑷评阅学生实习报告;⑸指导和评阅本科毕业生论文,参加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⑹期末考试监考;⑺指导学生课外科研、素质教育活动等;⑻承担相应的社会工作;⑼其他工作。
7、应聘B3岗位的人员:①应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为财税专业教学骨干,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在近三年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成绩,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能履行本岗位职责,每年至少主讲一间本科生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并承担其他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良好;②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240学时/年;③科研工作量:每年公开发表论文2篇,其中1篇为C级及C级以上学术刊物;两年中作为主研人员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l项或合作获省部级奖1项;④承担由学校和学院核定和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包括: ⑴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期末考试主考;⑵课程建设工作;⑶教学研究活动;⑷评阅学生实习报告;⑸指导和评阅本科毕业生论文,参加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⑹期末考试监考;⑺指导学生课外科研、素质教育活动等;⑻承担相应的社会工作;⑼其他工作。
8、应聘C1岗位的人员:①应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为财税专业教学梯队成员,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在近三年的教学中取得成绩,具有团结协作、奋发图强的精神,能履行本岗位职责,每年至少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教学质量良好;②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240学时/年;③科研工作量:每年公开发表论文1篇;两年中作为主研人员承担横向课题及市级以上课题l项;④承担由学校和学院核定和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包括:⑴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期末考试主考;⑵课程建设工作;⑶教学研究活动;⑷评阅学生实习报告;⑸指导和评阅本科毕业生论文,参加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⑹期末考试监考;⑺指导学生课外科研、素质教育活动等;⑻承担相应的社会工作;⑼其他工作。
9、应聘C2岗位的人员:①应积极并参与进行科学研究,为财税专业教学梯队成员,在近年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成绩,具有团结协作、奋发图强的精神,能履行本岗位职责,每年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教学质量良好;②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240学时/年;③科研工作量:每年公开发表论文1篇;两年中作为主研人员承担横向课题及市级以上课题l项;④承担由学校和学院核定和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包括:⑴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期末考试主考;⑵课程建设工作;⑶教学研究活动;⑷评阅学生实习报告;⑸指导和评阅本科毕业生论文,参加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⑹期末考试监考;⑺指导学生课外科研、素质教育活动等;⑻承担相应的社会工作;⑼其他工作。
10、应聘C3岗位的人员:①应参与科学研究,能参与本科生课程的讲授和其他教辅工作,具有团结协作、奋发图强的精神,能履行本岗位职责,教学和教辅工作质量良好;②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240学时/年;③科研工作量:每年公开发表论文1篇;两年中作为主研人员承担横向课题及市级以上课题l项;④承担由学校和学院核定和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包括:⑴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期末考试主考;⑵课程建设工作;⑶教学研究活动;⑷评阅学生实习报告;⑸指导和评阅本科毕业生论文,参加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⑹期末考试监考;⑺指导学生课外科研、素质教育活动等;⑻承担相应的社会工作;⑼其他工作。11、55周岁以下具有教授职务的教师在1学年内应独立讲授至少一门本科生课程。
管理岗岗位基本职责与应聘条件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全员聘用合同制度和岗位聘任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以及岗位职责、考核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本院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制定本院管理类岗位职责。
应聘管理类岗位的人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和方针政策,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切实贯彻执行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决定;遵守法律法规、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作风正派,勤政廉洁,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具有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身体健康,能胜任本职工作。
除以上共同的职责和条件之外,各级岗位的基本职责和应聘条件如下:
1、A4级管理岗位职责
(1)全面主持本院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或政治思想、政治保卫等政治工作;
(2)贯彻执行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决定,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3)负责召集本院的院务会议或负责组织全院教职工政治学习;(4)领导制定本院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发展规划或党组织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5)领导制定本院的年度目标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6)负责全院行政或党务等各项工作的审批,制定相关的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7)领导本院的招生和分配工作;
(8)领导协调本院与学校上级主管领导和校内其他单位以及校外有关部门之间以及院内各系所之间、教职工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9)指导所属工作人员的工作。
2、B1管理岗位的职责(根据学院具体情况分为两类): 第一类:
(1)分管本院的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或学生政治思想、政治保卫等政治工作;
(2)贯彻执行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决定,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3)参加本院的院务会议;
(4)组织制定所分管工作的相关发展规划、改革计划或学生党组织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5)负责制定所分管工作的年度目标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6)拟订所分管工作所需的年度经费预算及相关的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对相关经费的使用负有监督责任;(7)负责实施本院的招生和分配工作;
(8)协调本院与所分管的工作相关的学校上级主管领导和校内其他单位以及校外有关部门之间以及院内各系所之间、教职工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9)指导所属工作人员的工作。第二类:
(1)领导并负责本院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并承担某类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2)协助院长书记处理日常事务;
(3)协助院长作好全院的财务工作,作好财务管理;
(4)拟订办公室各项行政事务管理制度,协助主管院长的工作;(5)负责对外联系和接待工作;(6)负责教职工的考勤管理工作;(7)负责有关文件的公布、传阅和存档;
(8)负责全院的后勤和节假日值班等安全保卫工作;
(9)协调办公室内部关系和职责范围内与校内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10)完成院长或书记交办的其他工作。
3、B2级管理岗位职责:
(1)负责某类行政事务管理或教学辅助管理工作或师生政治思想管理工作等专门性业务工作;
(2)协助分管院长的工作,积极主动地配合办公室主任的工作;(3)在分管院长或书记的领导下,拟定相应工作范围内的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4)负责与所担负的专门性业务工作的有关文件的收取、处理和相关工作的完成及文件的存档管理;
(5)负责职责范围类与校内其他单位之间的日常往来和关系协调;(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4、C2级管理岗位职责:(1)负责某类行政事务管理或师生政治思想管理工作等专门性业务工作;
(2)协助上级领导或配合其他岗位人员的工作;
(3)在上级的领导下,拟定相应工作范围内的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4)负责与所担负的专门性业务工作的有关文件的收取、处理和相关工作的完成及文件的存档管理;
(5)负责职责范围类与校内其他单位之间的日常往来和关系协调;(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附:学院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责
(一)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责:
1、负责安排和下达每学期的教学任务。
2、协助分管教学院长安排日常教学检查。
3、协助分管院长搞好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工作。
4、负责学生的成绩管理和学生的各类考试报名,以及学生主辅修制学习的组织、安排、报名等。
5、负责办理学生的请假、重修和考试手续。
6、负责办理教师及学生的调、停课手续和通知安排,及时处理教学事故。
7、负责组织安排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等相关事宜。
8、负责接受学校下发的各类教学文件,并整理归档。建立教师教学档案。
9、负责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审核,课酬的计算和发放。
10、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工作。
(二)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责:
1、负责安排和下达每学期的教学任务。
2、协助分管教学院长安排日常教学检查。
3、协助分管院长搞好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工作。
4、负责学生的成绩管理和学生的各类考试报名。
5、协助组织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研究生经费管理和论文印制等工作。
6、负责办理教师的调、停课手续,及时处理教学事故。
7、负责接受学校下发的各类教学文件,并整理归档。建立教师教学档案。
8、协助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审核,课酬的计算和发放。
9、负责办理教师调、停课手续。
10、做好每一次研究生答辩的准备工作和善后工作。
11、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工作。
(三)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责:
1、协助分管科研院长搞好每学年的科研规划以及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材料,及时传达科研处下发的文件和有关科研项目。
2、协助上级领导做好校内外专题学术报告组织协调工作。
3、负责统计每学年的科研成果,并及时上报科研处。
4、负责核算学校和学院发放的科研津贴。
5、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工作。
(四)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责:
1、负责保管和领取办公用品以及办公室和教研室的一些正常维修的联系。
2、负责领取和发放学校的岗位津贴。
3、负责处理学院发生的一些生、老、病、死的特殊情况。
4、负责学生的有关生活、住宿以及开学注册、离校等手续。
5、负责学院的家具、设备领取、登记和保管
6、负责学院公章的管理。
7、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工作。
(五)党务管理工作的职责:
1、党组织建设、党员培养、发展计划、总结工作。
2、全面了解、掌握我院师生党员的基本情况,协助书记做好调研工作。
3、收发、登记、传阅、保存各级党委文件和党委公章。
4、收集、整理、保存全院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材料,包括申请书、思想汇报、政审材料、志愿书等。
5、及时将正式党员的材料进档,做好调入人员和新生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及调出人员和党员毕业生的组织关系转出工作。
6、按时收缴党最,做好记载并上缴学校党委组织部。
7、根据党总支指示,敦促各支部过好组织生活。
8、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工作。
(六)团总支书记职责 团总支书记在党总支书记和副书记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为:
1、院党总支和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带领院团总支一班人,围绕校、院的中心任务,积极主动开创性地开展团的各项工作。
2、结合院党政学期工作的部署,参照学校团委工作计划,制定团总支和院学生会工作计划,并组织贯彻落实。
3、积极配合院党政做好学生工作,及时布置学校相关部(处)和院领导交办的各项学生工作。
4、指导院学生会工作。
5、对院党总支分管书记负责,并汇报工作。
6、经常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活动开展情况,听取学生们的要求和合理化建议,及时向院党总支报告。
7、根据院党委的统一安排,负责院团总支和院学生会的换届改选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报告。
8、围绕院的中心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好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文艺、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9、建立院团总支、学生会例会制度,建立学生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学生干部的考核制度。
10、组织好分团总支和学生会全体人员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理论修养、办事效率。
11、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工作。
(七)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职责:
1、代表院党政在所在班级开展学生工作,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指导。
2、所带班级的工作计划、总结,以及重大活动开展的实施方案。
3、及时向所管班级学生下达院里布置的各项工作,并检查落实情况。
4、注重要求进步的学生的培养,做好后进学生的帮教工作,发挥学生骨干的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约束的作用。
5、经常深入学生宿舍、课堂、活动场所,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关心他们的疾苦和困难,指导学生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排忧解难,听取学生们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向院里反映学生的呼声和要求,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定期向家长通报学生的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6、做好对学生的考勤,建立班级的激励约束机制。
7、做好工作记录。
8、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拓宽自己知识面,为学生做好表率,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
9、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工作。
(八)计算机及网络管理人员职责:
1、制定学院财税研究实验室相关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2、负责财税研究实验室所有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技术,对财税研究实验室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维修中的一般问题能自行处理;
4、协调处理学院网络配置和维护;
5、负责学院办公用电脑的维护和一般故障的处理;
6、负责学院主页维护和管理;
7、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工作。
第二篇: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本科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办法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本科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办法(试行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德智体获得全面发展,结合高等财经院校培养目标和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综合测评是从政治思想品德行为,学习成绩,文化素质表现等诸方面对学生的定量考核,成绩(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由上述几部分得分按比例合成。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测评成绩=成绩平均分(80%)+政治思想品德分(基本分12分+奖惩分)。其中,成绩平均分指测评学期所有课程考试成绩算术平均分。
组织管理及实施
第三条综合测评按学年每学期进行一次,测评时间在开学后一个月
内进行。
第四条综合测评采取学生自我测评、班级测评、学院综合测评小组
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各班成立综合测评小组,由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
代表组成,由班主任担任组长,班长担任副组长,干部代表5人,同学代表2至3人组成。测评小组的任务是:建立考察记录簿,负责对所在班级同学德智体情况进行日常记录,核算各项加分,统一排序汇总至学院综合测评领导小组。
2、参评学生按统一表格的要求,在学院规定的期限内进行自评,填
写学期综合测评登记表,交班级测评小组初审.3、班主任(辅导员)指导班级综合测评工作,认真组织学生填写
综合测评登记表,向所在班级全体学生公布综合测评结果,班长协助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负责成绩和各项加分项目的日常记录、整理和登载。
4、学院团总支、学生会需在学期结束前两周内向学院提供测评学
期学院学生文化素质及社团活动加分情况。
5、学院成立本科学生综合测评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团总支副书记、学生会主席及各年级同学代表。工作职责是:对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工作的组织管理,审查核实班级综合测评小组所提交的材料,汇总、分析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
6、对综合测评结果有异议者,应在结果公布之日起10日内向学院
反映,经学院审核后,报学生工作部备案。
7、在评选学期内有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学校通报批评者;必修课
或限制性选修课一门或以上成绩不及格者,综合测评成绩予以记录,但取消该学期奖学金评选资格。
第二章 奖励加分及扣分
第五条奖励加分的内容及标准
1、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班级组织的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素质教
育及各项文化体育活动。根据每项活动的规模大小、持续时间、参加效果情况等加0.1—1分,具体标准由班级和学院综合测评小组制定。
2、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突出表现,受到相关部门、媒体表彰者,分别加0.5分(学院)1分(学校)1.5分(市级)2分(省部级)3分(国家)
3、学期校、院寝室卫生检查及寝室之星评选,获“优秀寝室”或
“寝室之星”称号的,加0.5分(学院)1分(学校)。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假期社会实践和日常社会实践),写有调研报告或论文,有所在实践单位或组织相关证明,经学院综合测评领导小组认定合格者,每次加0.25分;在各类社会实践中受到表彰,被评为先进个人者,分别加1分(学校)
1.5分(市)2分(省)3分(国家)4分
5、参加各种比(竞)赛活动获奖者(科技学习竞赛、体育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比赛、非专业论文竞赛及其它类型比赛者),校级加0.5—1分(前三名或一等奖),其余名次或奖励等级视情况加0.1—0.5分;省市级加2—3分(前三名或一等奖),其余名次或奖励等级视情况加0.5—1分;国家级4—6分(前三名或一等奖),其余名次或奖励等级视情况加2—3分。
6、担任校团委、校学生会、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学生干部者,经
主管部门工作考核合格,分别加2分(优秀)1.5分(良好)1分(合格)。
7、担任班委、团支部学生干部者,经班级工作考核合格,分别加
2分(优秀)1分(良好)合格(0.5分)。同时兼任班级和学院、学校学生工作者,按加分总和的70%计算。对班级学生干部的考核评价由所在班级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负责、同时听取和参考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主席团的意见。
8、担任学生党支部委员、学校各学生社团负责人,学期工作结束
后,经相关部门鉴定合格,加1分。
9、以下人员,每学期工作结束后,由主管部门鉴定合格并经学院
综合测评领导小组讨论通过,酌情加0.25—1分。
(1)校刊记者、通讯员、《财税论坛》《书潮》编辑部编辑、校广播
站、电台播音员。
(2)学生社团工作先进个人、优秀青年志愿者
(3)军训优秀学员
10、在全国、省、市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出版专著、担
任课题主研人员并结项者加2—6分;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者,C级及C级以上中文核心期刊加4—6分,其余加2—4分;在学院级刊物上发表非学术论文、诗歌、散文、美术作品者,加0.5—1分,专业论文加1分;制作软件并被用户采用者,在提供软件及用户证明后加1—2分。
11、第四学期前参加国家外语等级考试四级成绩达425分者,当期
综合测评成绩加3分;第六学期前参加国家外语等级考试六级成绩达425分者,当期综合测评成绩加3分。
12、获得各类专业证书者,除特殊情况外,不予加分。
第六条 扣分条件及标准
1、无故不参加学校、学院、班级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各项
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者,每人每次扣0.25分
2、在学校、学院组织的寝室卫生及安全检查中的不合格寝室,寝
室成员每人每次扣0.5分
3、违反校规校纪,受到纪律处分者
(1)受通报批评者(含贷款欠息通报),扣2分
(2)受警告处分者,扣4分
(3)受严重警告者,扣6分
(4)受记过处分者,扣8分
(5)受留校察看处分者,扣10分
4、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疏于职守、构成重大失误,对学校、学院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者,经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给予所在测评学期扣5分。
第三章 附则
第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学院在校本科学生。
第八条 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含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在每学
期测评工作开始前公布。
第九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归财税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
第三篇: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简介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在1952年和1953年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大部分财经教育专家、教授。学校的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1938年内迁成都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抗战胜利,上海籍师生返沪后,在原校址兴办私立成华大学,故现校址所在地地名为“光华村”。
1980年1月,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管,1985年11月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并确定为人民银行直属重点院校。1995年3月进入国家“211工程”建
设,是国家正式立项的“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2000年2月,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
经过52年的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以金融为重点、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其它学科协调发展,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成为了国家金融、经济部门高水平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的研究基地,四川和西南地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
学校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有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口学、国防经济学、税收学、保险学、消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26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经济思想史、国际贸易学、统计学、经济法学、会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经济及管理、工商管理、金融学、保险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口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防经济学、世界经济、民商法学、旅游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保障等3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金融学专业的评审成绩列全国该学科之首;政治经济学成为全国财经类院校该专业唯一的重点学科,也是西部地区理论经济学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企业管理等9个省级重点学科。
拥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保险学、法学、英语、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广告学、金融工程、电子商务、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税务、管理科学、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29个本科专业。设有金融学院、保险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财税学院、行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经济信息工程学院、统计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国际商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络教育学院等15个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中心、mBA教育中心和经济数学系、体育部等教学单位。
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教育部
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培养基地,是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等。2002年3月,被批准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高校。“211工程”专项建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教师和科研人员850人,其中专任教师720人,有教授120人、副教授230人,博士生导
师62人。有刘诗白、曾康霖、何泽荣、赵国良、蒋明新等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导师;学校还聘请了百余位国内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
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419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62人、硕士研究生2185人、本科生11421人、专科生130人;此外,有成人教育系列本专科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了11万余名各层次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工作首要位置,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0项,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高校青年教师奖,等等。教务处和研究生部分别被教育部于1999年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和“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我校学生参加的各类比赛也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获得第六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总决赛冠军、最佳辩手称号,并代表中国大学生赴牛津参加暑期游学活动;获第五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成都赛区预赛冠军,并在全国16所高校参赛队中获优胜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获2000年全国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及四川赛区演讲比赛、辩论赛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多个;获200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1项和演讲赛、辩论赛一等奖多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奖多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及四川省奖励多项;我校学生和太平洋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共同组成西部地区代表队参加太平洋保险杯中国名校保险知识辩论赛,获得亚军。等等。
学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
制改革研究两大科研优势,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基本形成了“服务金融和国家经济改革,振兴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是我国金融行业和西南地区经济研究的重要力量,设有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18个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近万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级重要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奖230余项。“九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类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前茅。我校教师及研究人员的出版成果两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科研处荣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出版社连续6年3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称号,获教育部授予的“先进高校出版社”称号。《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在全国8135种期刊中脱颖而出,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行
列,荣获“双效期刊”的殊荣;《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经济学家》和《财经科学》均蝉联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称号。
学校学术交流广泛,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研究机构、金融部门及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在全国及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型全国性及国际性学术会议如“中国金融论坛”、“企业管理与创新国际研讨会”、“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再就业政策国际研讨会”等。设有与英国商联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与华晨控
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与成都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合作联合培养mBA体育管理方向人才。太平洋保险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2002年11月,党委书记涂文涛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赴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xx年,在防范非典侵袭的战斗中,校党委荣获“全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注重建设
和更新利用校园络的条件,丰富上教学科研资源,推进学校管理办公自动化进程。1999-2001年,修建了三期达80000平方米、可容纳9000余名学生的学生公寓,教职工住房条件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图书馆中外文藏书115万册、25万余种,中外期刊2300余种;xx年新建成的15000平方米的“文献资源中心及第三教学楼”是学校又一个具有教育与文化品位的优良建筑,为师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及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建成了先进的校园公共信息络,实现了光纤到户,初步建设和开通了校内办公信息。
学校在成都市温江区成都海峡两岸科技开发园征地1630亩建设温江新校区,目前,学校正抓紧进行一期1000亩的工程建设工作;在绵阳市人民政府科创区征地585亩建设的“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新校区现已投入使用,2002、xx级学生已经入读。新校区建成
后,学校校园总占地面积将达2800余亩,必将极大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极大地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新的世纪,适应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学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党委领导下,在各方面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高举第三次创业的旗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发展,继承和发扬已经形成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即建校100周年时,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西南财经大学
高校代码:10651 所在省市:四川
学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外西光华村
联系电话:028-7784707 学校传真:
学校址:http://出处
第四篇:西南财经大学
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拥有985工程“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深厚的金融行业背景、独特的金融学科优势、出色的行业影响力是学校区别于综合性、理工科大学以及其它财经院校的主要标志,是中国唯一有着深厚金融背景的财经大学。
从光华大学到成华大学,从四川财经
西南财经大学
学院到西南财经大学,历经三次创业的艰辛与开拓,今天的西南财经大学已经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财经学府之一,它是培养国内高层次经济与管理人才的摇篮、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西南财经大学为国家金融、经济事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财经管理人才,谱写了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辉煌篇章。学校地址
光华校区(老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55号 邮编:610074
柳林校区(新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555号 邮编:611130
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 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 校训
严谨 勤俭 求实 开拓 西财精神
经世济民,孜孜以求 校徽
校徽的背景图样是一个“S”的变形,它既是西南财经大学校名英文首字母,又是西南这一地理位置的英文首字母。校徽中间的图样有三层含义:
一、它是古代布币的造型,说明了西南财经大学以财经为主,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办学特色。
二、它是一个“人”字形,体现了西南财经大学“育人”的办学宗旨。
三、它是西南财经大学标志性建筑“光华楼”的抽象图形,明确代表了西南财经大学。校徽的颜色采用代表理性和严谨的蓝色,体现出“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西南财经大学校训。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兼校长: 赵德武 沿革
美丽的光华园
西南财经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其前身上海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内迁成都,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成华大学),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
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原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基础上并入西南地区另外16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犹如百川归海,十七所学校汇聚在一起,诞生了一所完全崭新的大学“四川财经学院”。成立伊始的川财便成为当时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大、国家按区域重点布局的四所综合性财经院校之一。在这里荟萃了西南地区一大批杰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归润章、吴世经、刘心铨等均执教于美丽的财大校园。
1980年1月,学校正式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管并被确定为央行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院校。
1985年11月,学校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
1995年3月,在全国文科类院校中第一个通过了国家“211工程”建设预审,接着进入正式立项程序。
1998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3所院校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2000年2月,学校以独立建制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2000年9月,组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2011年6月,985工程“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正式立项建设。
2011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由光华、柳林两个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刘诗白等在校任教。学校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1938年内迁至杜甫草堂西侧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2001年,学校在光华校区以西的柳林镇征地建设柳林校区,面向新世纪打造现代化大学校园,目前已完全实现了主校区的办学功能。学校建校初期由国家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三次创业,玉汝于成。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和弘扬“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秉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财经大学的办学规律,繁荣和发展财经科学,培养高素质经济、金融人才,努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学校长期坚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原则,着力构建院校二级管理、校—院—系(所)三级架构的科学高效的社会主义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促进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和谐发展,激发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活力,充分调动教师致力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学校拥有3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7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设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等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及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2008年,成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院校。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并设有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的“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8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横向应用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大师铸大学,大器方乃成。学校现有教职工1656人,其中教师1030人,有教授174人、副教授264人,博士生导师159人;还聘请了486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教师中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9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7人。学校坚持“引进为要、培养为重,凝聚为纲、创业为本”,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构建财经学科人才高地。采取超常规举措引进海外人才,学校领导多次率团赴海外招聘;截至目前,已引进全职海外博士55人、讲座教授23人、课程教授15人,开创了人才引进工作的新局面。成立了以海外引进人才为主体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07年起,特聘6名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有关学院院长。推进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着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新理念,构建“立体化”实践性教学模式及“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819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451人;硕士研究生4920人,博士研究生990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茅,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学校坚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学术方针,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眼界,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教育机构、知名大学、金融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和形式,加快了学校融入国际经济管理教育的步伐。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 “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合作方面,与美国甲骨文公司合作的“金融服务中心”、与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SAP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与美国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合作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LOMA)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国内合作方面,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共建了“支付结算研究中心”、与华晨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也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弘扬,结合学校设学光华、柳林的实际,汲取巴蜀文化精华,发扬开放包容的西财精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以“光华讲坛”为代表的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校学生先后多次荣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冠军或一等奖。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有3个班级获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个团总支获团中央“红旗团支部”称号。
西南财经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232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近50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中国金融数据中心采用美国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的数据应用软件,收集了近20年的国家金融数据,创建了金融学科门户网站—“中国金融信息港”,成为服务于我国金融研究与教学的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和国际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和集成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整体信息化居于全国财经类院校先进水平。体育设施完备,建有2座体育馆,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57个球类运动场及2个标准游泳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征程路漫漫。面对世界多极化、全球一体化的浪潮,西南财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为动力,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抓手,重点抓战略、抓人才、抓文化、抓资源,进一步强化危机与进取意识、质量与创新意识、改革与发展意识,始终坚持走国际化、特色化、个性化、创新型的发展道路,到2010年初步建设成为财经学科实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篇: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毕业条件
关于2008级本科和2009级专科学生毕业条件的通知
2008级本科和2009级专科同学:
一、毕业要求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附件1)的要求,本院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修够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学分,才能符合毕业资格,获得毕业证书。
我院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推荐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文化素质课和毕业实习报告六大模块。每一模块均有设定的学分数,毕业生必须修满各模块学分后方能毕业。由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各模块学分要求不同,因此请相关同学尽快登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中的“成绩查询”,进入“按人才培养方案查看成绩表”,仔细核对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推荐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文化素质课和毕业实习各模块的学分要求,清查自己是否能够在毕业前修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规定学分。
二、授位要求
对于2008级本科符合毕业要求的同学,根据《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附件2)规定,满足以下条件的,可获得我院具章的学士学位证书:
1、大学综合英语成绩达到60分或以上(大学综合英语成绩=大学英语四级最高成绩÷7.1×40%+英语加权平均成绩×60%);
2、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推荐选修课课程加权平均分数达到65分或以上;
3、学士学位论文通过;
4、体育达标考试合格;
5、在校期间未受过留校察看或以上处分
成都校区电话:028-62127132
绵阳校区电话:0816-6355332
教务处
201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