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叙文阅读方法总结
一、相关知识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
(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
3.记叙的线索:(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
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①渲染了&&的气氛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④暗示了人物&&的品质⑤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
①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
②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
③交待了&&的风土人情。
④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人物描写:
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侧结合作用:使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
相关链接:初一学生如何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却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收到言语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二、阅读技巧
1.概括内容:
①要素归纳法(1)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2)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
(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
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②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2.明确中心
(1)抓标题(2)从分析开头入手(3)从分析篇末入手
(4)抓议论、抒情语句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这样一些常用词语: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
①解释词的本义(有时不需解释)→②联系上下文分析在文中的意思→③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5.理解句子:
(1)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抓关键词:(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②抓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形象生动
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
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
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反复:强调/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特殊含义
①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的,答出本义。
②抽象的、概括的:意义谈具体,用浅显的语言答出来。
(3)关键语句的作用
①开头句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结尾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留有余地,给人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③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照应句: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照应。
作用:连贯紧凑、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记叙文人称使用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与读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7.开放式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7)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第二篇:记叙文方法点拨
记叙文选材方法点拨
师:大家都知道,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厨房大师傅更是深知“此中三味”。但是,有些同学写起文章来,却忘记了这个道理,不去区别什么是生活材料中的笋尖和笋身,菜心和菜梗;这样,文章写出来自然是平平的,可见,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第一招:留心生活熟中取新
要点:只有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才能慧眼捕捉,熟中取新,发掘新意。
例如尤今的《手足情深》一文不足500字,文中叙写老二不小心踢到了老三的耳朵,导致老三左耳后出现了一道一寸来长的裂痕,结果是老二挨打老三却为老二求情。夜里,家人都已人睡,恍然间,“我”突然被搬动椅子、撂亮电灯的声音惊醒了。“我”一跃而起,冲到女儿的房间,就在那一刻“我”看到了极为难忘的一幕:“我家老二,跪在老三床畔,正轻轻地拨开她的头发,低着头,细细地看着她耳后的伤痕。一股热潮,蓦地泛上了我的双眼。”作者从熟悉的生活中来取材,真可谓信手拈来,情韵悠长。由此观之,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典型的素材,只是我们发掘得还不够,没有看出它的亮点来。因此,请留心日常生活,从中去获得最有价值的“金子”,为作文增光添彩!
第二招::围绕中心以小见大
要点:写作时要坚持“以小见大”这个原则,通过对小的事件,小的片断的叙述和描写来抒发某一种情感,揭示出某一种哲理。
其实课本里的很多文章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比如《老王》﹑《羚羊木雕》﹑《散步》等等,无不是写平凡人生,小人小事的,但是读起来却十分深入人心。可见“平平淡淡才是真”。
选材不仅要“小”,而且要“细”。要写得“细”,特别是对人物,对景物的描写要细,对“我”的心理,情感也要写得细,这样才能感人。
第三招:放开视野关注热点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喜欢选择新闻中“焦点人物”作为文字材料,比如2009年吉林省中考作文就是以“沈阳市感动校园十佳好少年”“辽宁省道德小模范”“2008全国十大真情人物”马鹏飞为材料来进行作文的;还有2009年浙江嘉兴中考作文以周杰伦不走寻常路、蔡伟不走寻常路作导人,巧妙引出命题作文《不走寻常路》。这些人物的事迹一般都刊载于新近的《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杂文报》等报刊上,同学们要格外关注。我们只有捕捉住这些“焦点”,考场上才能从容应对。而且这些“焦点”又可充当我们写作中最新的素材,变成抢人眼球的“珍珠”。
第三篇:记叙文开头方法
记叙文开头方法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又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尤其是记叙文。开头是在给文章造气氛、定调子,要给读者第一印象,因而十分重要。作文开头如果能恰倒好处,常常能一下子抓住读者,也能增加文章的亮点。所以,能否灵活自如地、独特精当地写好作文开头往往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记叙类文章的开头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二、写景状物,渲染气氛
文章的开头从写景状物入手,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展开故事。如:
1、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关爱永远》)
2、太阳落山了,昏黄的光晕渲染了半边天,我寂寞地趴在阳台上。窗外那棵老杨树上,不知名的大鸟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宝贝。它那绿豆般的眼睛温柔而慈爱地注视着意欲飞出温巢的小鸟。这画面,这眼神,让我想起了母亲„„(《面对母亲的目光》)
三、总领全篇,提示要点
这种开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看便知文章的要点,如:
1、郑振铎《猫》的开头“我家养了好几只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一句提纲挈领,表示全文主要内容就是讲自己家养三只猫的经过。
2、“我有一个习惯,妈妈说,这个习惯好。”(《我有一个好习惯》)这个开头既开门见山,又统领全篇,文章主体部分就着重介绍了自己拥有的一个好习惯。
3、“回首岁月碾过的痕迹,发觉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生活的风雨无法抹去的。”(《轻叩记忆的门环》)这个开头用简洁的语言提示了文章的要点,让人一看便知作文要写的是生活中使人无法忘怀的一些事情。
四、抒情议论,确定基调
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文章的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
1、伴着年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踩着原野初融的残雪,你姗姗走来,明眸
含情。你用爱的温馨,使我腊黄的脸庞泛起红晕;你用爱的吟唱,唤醒我迷茫的信念。我,不再忧郁、沉闷、彷徨,也不再坐等、观望、祈祷,我要振作,寻觅、追回你以及你给我曾经编制过的那个七彩的梦幻!(《情寄春风》)
2、生日是一根线,一头是我,一头是外婆;生日是一个圈,圈住外婆的笑,圈住我的记忆;生日是一条河,那匆匆的流水,把我的思念带到外婆身边。(《生日寄语》)
五、设置问题,引出下文
用问题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
1、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峭壁上的树》)
2、朋友,你听说过鳄鱼是怎样哭泣的吗?你听说过猩猩吃人的故事吗?你知道外星人是怎么来到地球的吗?„„哦,你摇头了。可别急,全是它——《世界奇闻怪事》告诉我的,它使我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的乐趣》)
六、引用诗文,突现中心
一些文质兼美的或蕴含哲理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如果引得恰到好处,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语言亮丽优美的诗句能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如习作《春天如诗》开头顺手拈来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名句,自然在引出如诗般的春天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蕴含哲理的名言名句则能使文章显得厚重、有高度。如习作《青春畅想》开头“有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一种东西,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可能无视它的存在,而一旦失去,才会发现它的价值。”接着便自然阐述到“青春”的话题,抒发了珍惜青春,让青春闪光的不凡的思想感情,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巴尔蒙特的这句话,自从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一样,如此诚挚、欣喜、宁静地歌颂大地、阳光和人欢马叫、喧腾不息的世界。(《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无拦天空的荫蔽?”每当读到冰心女士讴歌母亲的这段话,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矮小瘦弱却独自一人挑负全家生活重担的慈母。(《母爱无边》)
七、对比映衬,烘云托月
这种开头通过对比或铺陈,能使要表现的内容在其他事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醒目,从而给人十分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如:
1.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美的家。(《我想有个完美的家》)
2.当你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排排生机勃勃的绿树,你也许回情不自禁地赞叹大自然那非凡的创造力。绿树是美好的,枯树也有其可爱之处,虽然它青春已逝,生命衰朽。(《枯树》)
其实,作文的开头往往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形式,有时它是几种形式的组合,如:“‘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是唐代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山后留下的诗句。早就知道,‘叫谷交错’‘银瀑飞泻’‘奇峰异石星罗棋布’等词都是用来形容九华山奇美景象的,但这仅是听闻,想要真正领略美景,自然还得身临其境一回,于是暑假便参加了学校的九华山之旅。”(张磊《九华山之旅》)这个开头既有引用诗歌,又开篇点题。又如:“冬末春初,天空很纯净,纯净得像一块没有灰尘的玻璃,仿佛敲一下就可以听到很清脆的声音。没有风,开着窗,那一串风铃静寂无声,仿佛是沉睡了。伫立窗前,我抬头看那一串风铃,绿色的丝线连缀着淡黄色的橘皮——这是一串很特别的风铃,想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聆听幸福的声音》)这个开头既用细腻生动的描写烘托了一种静谧美好的气氛,又设置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来统领全篇。因此,选用什么样的开头既要看作文的需要,也要结合自己的表达能力,切不可好高鹜远或为标新立异而弄巧成拙。
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
1.所谓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罗嗦重复。本来只需要用一句话就能写清楚的内容,不要在前面加上罗罗嗦嗦的叙述,要把废话尽数删去,使文章显得直截了当,干净利落。如: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简女贞《夏之绝句》)闻鸡宜起舞,对酒可放歌,伤怀堪酹月,感慨当临风。(张嵬《临风》)
2、所谓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如: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一只被剪断翅膀的小小鸟,我扑腾在凄迷的风雨中,却不想因此迷失方向。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我要飞,要高飞„„—题记”(《我要高飞》)
作者以题记的形式写出发自内心的呼唤,“要高飞”,要当学习的主人,从不堪重负的作业堆里寻找回丢失的个性。这样的开头令人眼前一亮。
3.所谓美,就是开头力求给人以美感,让人能够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往往需要用形象的描写、优美的抒情或恰当的修辞手法。
⑴运用形象的描写,如:
透过窗口,我看到槐树花又开了。开得依然那样洁白、晶莹、清香。(《槐树花》)
终于,在茫茫一片昏黄的路灯光里,出现了51路公共汽车那臃肿的身躯。在夜幕里等了一个钟头的人们开始活跃起来。(《挤车》)
⑵运用修辞引用诗文。如:
阵阵凉风拂过了窗栏,轻轻扳动着风铃儿,叮铃铃地奏出美妙的旋律;池畔柳树迎风摇曳着,款款地摆动水蛇般的腰身,千丝万缕的柳条羞答答地尽往四边躲;微风吹动着白色的窗帷,波动得如风帆一样。(《雨的组曲》)
母爱像长河一样源远流长,像清泉一样清澈甘甜。我也是一个沐浴在母爱阳光里的幸运儿。(《无尽的母爱》)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当我想起这句诗,眼前就不禁会浮现起那圆圆的脸,那笔下流动的圆,耳边又想起那钱氏英语。(《良师》)
俗话说“小曲好唱口难开”,要写好作文开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既需要我们用心灵地去感受生活,也需要我们学习、积累写作知识,更需要我们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大海,写作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只有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海洋里,不怕风浪,敢到海底探宝,才能撷取写作领域里那朵最美的浪花。
第四篇:记叙文描写方法
举例朱自清《背影》,学习在动作描写时,语言要简练、准确,要学会用一些形象而生动的动词。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划。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她有着乌黑的头发,粉红色的外套称托出她那水灵灵的脸蛋。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他迈着步子,踏步向前进。
3.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他诚恳的说:“对不起,是我伤害了你。”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他心想,如果我有了钱,那就可以买车了!
5.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他皱着眉毛,一种厌恶的神情。神态描写也叫表情描写。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②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第五篇:记叙文人物描写方法
记叙文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1.使记叙文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独特,情感丰富。
2.使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则材料,加入你是中考阅卷老师,你将给哪则高分?为什么?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篇好的作文需从哪几方面考虑。
二、新授
1、根据昨天的预习,收集整理描写方法有哪几类?
2、教师利用汉乐府诗《陌上桑》,讲授从描写角度分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强调学会用侧面描写的重要性。
3、分别举例鲁迅名篇《孔乙己》、《故乡》,学习在肖像描写得三种常用方法。
4、小练笔,尝试写写自己及家人的头发。
5、通过对小作文《世相》的修改,让学生懂得语言描写:要符合一个人的身份,形象,性格。
6、举例朱自清《背影》,学习在动作描写时,语言要简练、准确,要学会用一些形象而生动的动词。
7、利用幻灯片讲解心理描写:应符合人物年龄,应符合具体情境。
8、小游戏:给学生一段文字,让学生从三幅图片中猜一猜哪位是被描写人物?
三、操练
1、让学生拿出已生成的作文《我的数学老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后,进行修改。
2、展示学生修改后的习作,给予评价。
四、总结
描写要精彩,观察很重要,在观察的基础上,想一想:他是什么样子,像什么,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他的声音怎么样?用什么词最形象?他说些什么话?有哪些不同一般的动作?
五、布置作业
认真修改习作,明天交。
教学反思:
1、教师讲解太多,没有注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2、教学过程中缺少适当的总结。
3、课件过多,导致操练的时间太少了。
4、课题与本组微技能作文结构教学联系不够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