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语文,从质疑开始

时间:2019-05-15 10:3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好语文,从质疑开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好语文,从质疑开始》。

第一篇:学好语文,从质疑开始

学好语文,从质疑开始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 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 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呢?得先激发他质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刚开始提问时,学生问得肤浅,但我热情地给以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如他们可以从词语搭配、思想内容等方面提出问题。使思维得到发展。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注意教给他们如何思考的路子,让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探求文章的脉络,有顺序地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

《万年牢》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第一课时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本课为什么要用《万年牢》做课题,而不用“卖糖葫芦的父亲”或“老实做人,本分做事”做课题?2.文中几次提到“万年牢”?每次代表的意思一样吗?3.父亲傻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加上我的相机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围绕课题,引疑解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万年牢》中的“牢”一字,就暗藏了父亲的优秀道德品质从不曾改变。以“万年牢”为题,能够吸引学生眼球。教师可以以字面意思解释题目,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此方法拨云见日,领会课题的妙用。我当这样忽悠学生:“万年牢估计是讲有人坐牢坐了一万年吧?”、“万年牢或许是说作者家的房子很牢固,万年不倒吧?”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孩子们就会仔细分析,课题与课文内容的联系,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扣住难点,质疑释难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大家谈了这样的看法:1.把榕树的近景、远景交织在一起,更能突出榕树的与众不同;2.把这句话加在近景的描写中,写法新颖,巧妙地把近景和远景融合在一起,远中有近,近中有远,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3.因为前面有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的描写:“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所以有“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的话,文章前后照应。经过指点,学生摸准思路,自己解决了难点,享受到质疑解疑的乐趣。

四、抓重点句,设疑推导

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中彩那天》中有一句作者说的话:“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说这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 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富有”的两个含义,它包括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富有。然后在一起交流讨论我们家的这种富有属于哪方面的?最后让学生透过父亲诚实守信美好品质,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把对“富有”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实质。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说:学好语文,从质疑开始。

第二篇:学好语文,从习惯抓起!

学好语文,从习惯抓起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开始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学单靠每天的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教学是很难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能力的。所以说学好语文重在平时关注学生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要重视以下习惯的养成。

一、阅读的习惯

课堂上学习的课文毕竟有限,对于整个的文学来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能涵盖丰富多彩的生活,只有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广泛的涉猎,汲取灿烂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以便以后学会生活,乃至反映生活。见多识广,博闻强识,在阅读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当然阅读中也要注意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等等。

二、积累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语文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讲靠的是积累,对于一般学生而言,短时记忆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说引导学生在课外,针对自己的阅读,针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动手记下来,以便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更好的运用。积累也要分门别类,例如好词的积累,好句的积累(包括名言、警句、俗语、诗句等等)等。并且要及时的翻阅、记忆、复习,化为己有。这些将为以后的写作积累好的素材。

三、观察思考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也就是说要学好语文,就要独具慧眼,洞察生活,积极思维,去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人,面对生活不能熟视无睹,要留意周围的生活,例如人物的一言一行,事物的一动一静;要用心体察,例如经历了一件事之后,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又何启示?以后要怎么做?

四、练笔的习惯

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外化的一种形式,也是需要训练的能力之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也是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要想使学生真正在写作方面有所造诣,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在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技巧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随手记下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自己瞬间的感受,以及灵感来临后所得的一个好的句子,一个好的词语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只言片语。

影响人生的语文习惯

一、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

文字是语言的材料,而工具书是学习语言材料的好帮手,教师应当要求每个学生都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向学生系统介绍音序、部首、笔画等三种检字法,让他们在预习或阅读中经常使用,见 1

到“生字词”就要想起工具书这位无声的老师,在他的帮助下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回运用。不等、不靠、不放、不模棱两可。教师可以给学生举行“查字典”竞赛,看谁查字典、词典最熟练、最准确。通过反复操作训练,使之成为一种语文基本技能。同时,还教给学生如何查阅、使用其他一些参考资料、文献资料的初步知识和方法。

二、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人靠衣裳马靠鞍”,书写是语文的脸面,字如其人,好的卷面令人赏心悦目,差的卷面叫人惨不忍睹,它将直接严重影响语文成绩,阻碍人际交往。宋代朱熹就说过“凡写字,未问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教师平时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要写清楚分明;要注意字的结构,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要掌握字的笔顺;写字时要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做到字迹整齐美观,不乱涂改,保证纸面(卷面)清洁,“字字入心”,不写错字,不写别字,不写繁体字(书法创作时除外),不忽视标点,不潦草应付,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练习书法(先练楷书,后练行书),临贴练习硬笔或软笔书法,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褒扬优秀者,特别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限期改正,督促其纠正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包括坐姿和握笔的姿势。

三、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语文的工具性特征非常明显,要想学好语文,首先需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字+字=词,句子+句子=段落,段落又聚合成为文章,因此,学习语文的核心应该落实到字词句上面,这也是各种考试考查的重点。要充分的认识到语文基础既是技艺之学,也是积累之学,是检测学生真正语文水平的习惯之学、根本之学。积累运用基础知识更是阅读、作文的一大前提,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课下要学生善于搜集整理老师讲授的或各种课外书,练习题中所包含的语文规律性知识,包括成语运用、词语辨析、语法修辞、典型病句、标点用法、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文言词语及句式等。牢记于心,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句子仿写、排列句序、连贯句意、语言交际、阅读、写作中。

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课外书刊是语文学习的翅膀,只有多读才能自由翱翔于语文的天空。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言习惯发展起来的,只有多读才有助于形成语感。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能在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中得到人文关怀,认识、思维、审美情趣也随之得到提高。同时也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关心时政,洞察社会。教师要让学生做到一日不能无书,见到课外书刊就如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博览众长,博闻强志,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不只一味蜻蜓点水,不求甚解。《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除了《课程标准》中所列的童话、寓言、故事、散文诗歌、文学名著外,还

要读名人传记、现代优秀文学作品、优秀报纸期刊、科普读物等,不看不健康的书籍。

五、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思考是语文学习的灵魂,读书笔记是整理思想、收获语文的工具。同时读书笔记还具有具有积累功能、启智功能、育人功能,它是学生阅读(观察)后所产生的情感与认识的外化。一般,读书笔记可以分为两种内容形式:感想型和评价型。感想型具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叉训练和交叉使用的特点,是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评价型,即评价文章中的人物或事件,便于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看了电影、电视后,写简单的观后感,也属于其训练序列。品评美文佳段,感悟思想火花,做读书笔记可以记卡片、作圈点批语、列提纲、写心得,应深入、实用、不浮漂、不半途而费。

六、养成做文摘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就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而做文摘是能使得读书专心的一个有效手段。好词妙句如星如玉般散布于各处,做文摘好比是采星摘玉,沙里淘金,积少成多,必然会大有收获。一篇文章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思想,一段佳句可能令我们的表达妙笔生花,一首歌、一个笑话、一个故事、一副对联、一个歇后语、一个谜语、一首诗、一副画、一段描写、一段名言„„像一朵朵鲜花开在我们的语文乐园。语文课本、课外书刊、广告电视、别人口中等都可能成为我们做文摘的来源。可摘写,可复印、可剪贴。拿起笔来,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七、养成高声朗读的习惯

朗读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只要情况允许就要出声朗读。大声的朗读,就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课文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鹜投入进去。学问家朱熹就说过“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意思,体味感情,加深感受,加强记忆。朗读时应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顺畅无误、声情并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别字、不崩字、不吞吞吐吐、不平淡无味。

八、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诗文的精华,得到文化的浸润,从而积累词语、形成语感、学会表达。宋司马光曾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用力多者收功远”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心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水成大海,汇纳百川,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程标准》在附录中有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

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推荐了古诗文12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背诵时应力求准确、熟练,及时复习。不死记硬背、不丢三拉四。特别注意默写时要理解要求、认真书写、严格检查,做到准确无误。

九、养成批注文章的习惯

批注是阅读理解的一大关键手段。在勾画圈点中品读美文,捕捉筛选重要信息,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创造性的理解文章。批注能帮助我们梳理结构,概括主旨、体会写法、品味和锤炼语言(炼字)、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等。要做到精心圈划,运用不同的笔色符号和旁批、总批等形式,批与注结合,大胆设疑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乱画、不粗心、不懒于动手。

十、养成做阅读练习的习惯

经常做阅读练习是提高并检查自己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认真批注文章之后,悉心作题,并在严格查对答案后认真思考出错的原因,努力寻找并总结阅读方法。做题时做到认清文体,“四联”(联系中心、联系段意、联系写作方法、联系上下文),“三不离”(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积极动脑,敢答善答,总结答题方法。不要不批注文章就匆忙答题,不写病句,不写错别字,不遗漏要点。做得练习多了,答题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当然做阅读练习只是在“厚积”的基础上的“薄发”。

十一、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热爱语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是写作取之不尽的素材仓库。要认真并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有一双婴儿般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敏感多思的心。风花雪月皆有意,一草一木总关情,无论是各种媒体的所见所闻,还是街头巷尾的百姓杂谈.生活不管是平淡无波还是纷繁复杂,有心人总会投入其中,始终保持着好奇和热情,多问一个为什么,喜怒哀乐中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发掘现象背后的秘密,寻找生活的情趣,思考其中蕴涵的价值,捕捉到灵感的火花。

十二、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再现历史的录像机,是陶冶情操的良师益友,是观察思考生活的成果体现,是写作素材的积累仓库,是语言、卷面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写日记关键在持之以恒,做到字数足,有内容、有中心、有深度、有真情实感。可写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景物、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片段素描、生活小事、社会新闻、读书感悟、心灵独语等。不记流水帐,不干干巴巴应付公事,不把他当作心灵的垃圾场。

十三、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巴金也曾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这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技能,写作的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教师让学生可从模

仿入手,防立意、防结构、防语言,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鼓励自由创作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既可请人命题,也可自寻话题、自拟题目;可作片段,也可成篇。使学生有强烈的表达冲动与欲望,慧眼捕捉灵感的火花,有“以我手写我心”的快感。让其将满意的作品装订成册,并起一个别致的“书名”,经常与同学交流。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多参与各种作文比赛,向报刊投稿。

十四、养成写作列提纲的习惯

园林家“胸中有丘壑”才能设计出曲径洞天,画家“胸有成竹”才能泼墨运笔,一气呵成。作家创作尚须悉心构思,学生作文也要心中有数,否则如脚踩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文如散沙,结构凌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下笔前一定要确定文体,明确想表达什么中心,用什么材料表达,谁先谁后,那详那略,这样才能稳扎稳打,有条不紊。列提纲要落实到书面,充分审题构思,写作过程中随时记录脑中闪现的灵感的火花,以免忘不可寻。不可把他当作摆设,当作累赘,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

十五、养成研究文章题目的习惯

文章题目犹如人的眼睛,能充分体现写作者的功底和水平,好的题目简洁生动,概括新颖,神采毕现;不好的题目平淡无奇,令人生厌。平时要用心搜集好的题目,细加分析其拟题的思路和方法(可采用换题的方法),并活学活用。自拟题目或分设小标题时要多费思量,可化用诗文,引用典故,或运用比喻、拟人、设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自己的才华。

十六、养成作文开头打草的习惯

“万事开头难”一篇文章的开头如人的头脸,重要性可见一斑。开头要求语言简洁生动,善用修辞,可开门见山点扣题目,也可名言相引,歌词发端,先声夺人,讲个故事,说个笑话,猜个谜语等曲折入题,也可写作“题记”,点明中心。不可罗里罗嗦,平淡无奇,更不可出现病句、错别字。要打草修改、润饰满意后再认真誊写。总之,开头犹如“凤头”,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引起读者或阅卷者的阅读兴趣,表现作者的才能。

十七、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文章是改出来的”,只写不改,写作水平就难以提高。修改时要严格运用修改符号,从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逐一过筛,不放过任何一处,哪怕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要讲究炼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和意志,写完就改,隔天在改,再三斟酌,反复修改,“语不惊人誓不休”。

十八、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使用普通话的意义重大。它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它更是学习语文的必须要求,有利于将口语和书面用语结合起来,避免相互隔离。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说,而且生活中也要说,不仅用普通话说,而且用普通话想,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感。

十九、养成课堂大胆发言的习惯

要养成学生敢于开口说话的习惯,这个敢于说话不是指坐在位子上的窃窃私语,也不是上课插嘴叫一句嚷一下。这是指学生能够站起来,甚至走到讲台上,姿态端正自然,不慌不忙,口齿清楚有条有理的说话,而且能说一整段的话。有识方有胆,敢于发言是课堂精力集中、积极思考的表现形式,也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的途径。在互相问答中整理语言、交流思想。不仅要善于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且要善于提出问题,不仅同老师进行交流,还要同同学合作讨论。在你争我辩的中互相启发,获得更多的收益。发言时应态度大方、不卑不亢,声音洪亮,不要紧张,不人云亦云,要用句子表述,不可甭词。

二十、养成用心聆听的习惯

要养成学生留心听话的习惯,就是要他们有听整段话的习惯,得克服只听片言只语的习惯,听一段话要能讲出要点,要记住里边的妙语警句。许多成绩好的学生听的能力都比一般同学好,他们一般都能听整段的话,不会听三落四,能把握重点。而一般成绩差的学生听的能力都相对地差。他们往往听一句二句话,就拼命记,而整个意思却不知道,在上课时嚷嚷得最响、要老师再说一遍的都是他们。听,不仅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话,还要善于聆听街头巷议、电视广播。不仅听话,而且要听歌、听广告,听大自然的美好的声音。让“听”成为一种我们获取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十一、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创造性、多向性、求异性。另外,思维的时候不要出声,也是要学生严格做到的。我们要逼着学生不动嘴巴动脑子。

二十二、养成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的习惯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综合学科,语文学科性质的落实,靠的是课堂这个教学阵地,但更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而积极举办、参与各种语文活动就成为语文与生活沟通的一大桥梁,成为检验、培养、锻炼语文综合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学语文”变为“用语文”。学生积极参与,做中学,玩中学,动中悟,情中化,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艺,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文学社,办社刊、办墙报或学习圆地,搞演讲,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读书会,举办书法展览等。在进行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做活动过程的宏观设计者、指导者、引导者,加强对活动的指导。而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过程的组织实施,都应由学生动脑、动手、唱主角,当导演,真正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第三篇: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

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

近日了解到香港路小学教导处制订下发了语文背诵目录,从目录安排可以看出学校的总体要求就是“每课必背”:低年级(一、二年级)基本上要求所有课文全文背诵,中、高年级一类课文每篇至少要背诵一个或几个自然段,部分文质兼美且朗朗上口的课文则要求全文背过。

这个强化背诵的做法值得点赞:

其一,背诵有利于强化积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常常说“厚积薄发”,这种“厚积”首先是语言的积累,而背诵则是语言积累最有效也是最可靠的途径。有些孩子写作文时脑子空空,无话可说,或者心里有话不会说,就像俗话说的“茶壶里有饺子倒不出”,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缺乏语言积累。背得多了,就会形成一个语言资源库,这些语言资源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累积,达到了一定的积累量之后,它们会在孩子的大脑中不断地碰撞发生聚变效应,并形成新的语言创造。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背诵,教书先生上课很少有那些烦琐的讲解分析,学生的课内课外就是一个“诵”字:先是熟读,然后就是熟练地背过。“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溜”这句俗语正是中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理念的形象概括。古今中外所有著名的作家、诗人都有熟读成诵的习惯,都有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的能力。如果我们做一个对比实验的话,学生的背诵量与作文能力应当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背诵的越多,表达能力就会越好。同样道理,一个孩子如果连一首诗甚至一句话都没背过,你就别指望他会写作文,别指望他的作文里会有句像样的话。

其二,强化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读书的好习惯。有人说读书越多写作就会越好,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有许多人读的书很多,但是文字水平并不怎么样,不说搞文学创作,有些“读书人”甚至连句通顺的话都不会说,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读书并不是扎扎实实地读,而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他们的心并没有走进书中的语言文字中去,当然更不会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读书要说收获的话,最多也就是看了热闹,很难从书中获得多少精神和文化的营养。强化背诵可以校正孩子读书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因为他们要想一句不差、一字不漏地背过课文,就必须逐字逐句地读,必须边读边思考边理解,因为如果你不懂得句子的意思,不理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不明白文章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很难熟练地背过,即便当时勉强背过了,过后也很容易遗忘。所以,熟练背诵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扎实读书的过程。

其三,强化背诵有助于减少无为消耗,提高课堂效率。近年来,高效课堂的口号越来越响,但是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却越来越多,在不少地方,语文教学实际上正与高效课堂的目标要求渐行渐远。造成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原因还有那些过于复杂的模式结构,有些所谓的创新模式让老师在课堂上晕头转向。有了强化背诵的要求,迫使老师不得不简化课堂环节,不得不对那些备课中设计好的大段讲解“忍痛割爱”,不得不下狠心放弃课堂上那些滔滔不绝的自我展示,不得不告别那些滔滔不绝地自我欣赏,转而让学生来担当课堂的主角。学生人人有任务、时时有任务的语文课堂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背诵就是强化课堂任务感的一条有效措施。许多老师把理解课文寄托在讲解上,殊不知越讲学生越糊涂。自古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背过了,理解也就往往水到渠成了。任教于香港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或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语文杂志》第十二期,香港)

其四,强化背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你可能会说,背诵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怎么会激发学生兴趣?其实负担这个东西也要辩证地去看待,有些负担会让人身心疲惫,而有些负担则会让人累并快乐着,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是否有兴趣。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是喜欢背诵的,而且有些孩子背诵上瘾,不仅背课文,在课外阅读中遇到好的语句或片断也总想背一背。背诵为什么会给孩子以快乐呢?这是因为他们通过背诵促进了扎扎实实的读书,从而真正感悟到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趣。把那些优美的文字储存在大脑里,也会让他们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教语文的女老师是村里临时找来的刚毕业的高中生,她不会讲课,所以语文课上几乎一句不讲,老师的“方法”就是看着学生背书,她的标准很苛刻,整篇课文背得一个字不差并且一句不重复才能算背过了。有不认识的字她就让学生自己查字典,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她就让“再读读”,或者“讨论讨论”。她的教学近乎不负责任,然而结果证明她的做法反而歪打正着,我们那些孩子的语文兴趣特高,一篇课文往往老师还没布置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当然背诵任务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对待,对个别基础比较差点儿的孩子可以适当放宽条件,譬如大家背诵全文,你可以只背诵几个喜欢的自然段,大家背诵几个自然段,你就可以只背其中的一个自然段,等到背诵能力逐步提高以后,再适当增加背诵量。背诵还应跟感情诵读结合起来,背诵不要光图快,也要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背,有板有眼地背,要背得有滋有味,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而且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强化背诵不会增加老师的负担,背诵检查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小组里解决,老师不必逐个检查,有时间的话适当抽查几个就可以了。

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三少三多”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真正的主角,教师的地位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绝不能越俎代庖,越位行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如何做到这一点,本人以为应坚持“少讲多读”、“少讲多议”、“少讲多激”,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一、少讲多读,体验深化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课标中对阅读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课堂教学中又怎样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读得“言从字顺”,即读通、读懂、读得流利。时下有的课堂学生学生读也读不懂,说也说不出,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泡沫直冒”,归纳段意,提炼主题,完事了,学生一无所知,最基本的字词读不准,句子读不通。“得意不忘形”,就是说得时下部分课堂不注重语言文字及其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只讲“意”,不清不楚,简直就转是空中楼阁,最后的结果肯定是“高处不慎寒”,学生仍然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词语,读通句子,初步领会词句的书面意思,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再读加深理解,基本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章中句段的意思。如小学西师版九年义务教材五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中描写“我”的行为的句子,描写雏儿的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人与鸟类等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境界,读懂作者爱鸟的思想感情。可以采取对比读、分角色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验。

最后,读出“语文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中要体现的就是情,做到“情”与“语言文字”的一致性,即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文字所囊括的宽度和厚度,如“天高云淡”要读出在晴朗的蓝天上飘着一朵又一朵的白云,看见此情此境所产生的一种开阔、宁静的思想感情,将此情融入语言文字中,通过自己的口读出这种境界,这就是“熟读成诵”的境界,“朗诵”的境界,“诗人”的境界。

二、少讲多议,激发好奇心

小语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议”可以说是合作交流,可以说是探讨,从自身来看是自身思维争辩的一个过程,从班级的角度看也是课堂讨论,不管怎么说“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思,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鲜活的课堂。

“议”中明“义”。如“青翠欲滴”一词,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借助图片体现翠绿明亮的叶子上一滴水珠似滴非滴,透明的水珠中折射出浓淡的变换的色彩。引导学生看图、读词、想象,读出这衣服美丽景色的一个瞬间。

“议”中悟“道”。如《珍珠鸟》一课,珍珠鸟开始离“我”较远,然后一点点挨近,最后淘气地陪伴我。在珍珠鸟行为的变化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独立思考,开展小组辩论赛,在辩论中拓宽思路,明白道理。有的学生说:鸟儿因为“我”的亲近,有了依靠,思想上懒了下来,像以后有吃的了,用不着在到处奔波劳累;有学生说:鸟儿与“我”和谐相处,是作者爱鸟的体现;有学生说:人爱鸟,鸟爱人,让世界充满爱。这是多么美妙的声音,这就是“议”的作用。

“议”中激“奇”。“出奇不穷、出奇划策、出奇取胜、出奇无穷、出奇制胜、出奇致胜、出奇不意、争奇斗妍”无不与“奇” 挂钩,无不与“思维独特”、另辟蹊径挂钩,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争议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激发求异思维。小学一二年级识字教学识字方法很多,除了教师可以帮学生归纳诸如加一加、谜语识字、象形识字等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谈谈识字方法,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法出现,如结合名字、结合地理位置,自编顺口溜等。

三、少讲多激,启迪智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因此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点播。从听课的情况来看不少的老师满堂课的串讲、串问,教师占据了课堂这一主阵地,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对知识的学习索然无味。

激在关键处,引导思考。如一年级教材第七课《生日礼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体会鸟儿被关在笼子里的感受,可以问道:“假如你被父母关在家里,你会对我们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一只小鸟,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生肯定会说:孤独、不自由,心理难受等,心情肯定是沉重的、难受的,然后指导学生用读来体现这种心情,情与言融为一体,言为心声。每篇课文都有重点段、重点句,也可以在这些关键处,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激在兴奋点,激励参与。在课堂上,不少学生回答非常精彩,作为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应该及时肯定,指明方向,如“读得真有感情”、“你说的思路很清晰”、“你这个字的音读得非常准,能给大家再示范一次吗?”等,通过语言,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学生产生兴奋点,从而全身心投入听课,参与到整堂课中来。

以图片为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图片,这些图片展示的是该篇课文重点部分,作为教师应仔细分析,思考如何将图片与文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西师版小语十二册教材19课《访兰》一文中的有三幅图片,一幅画的是父子两来到大山深处,有几十丈的山崖,山崖深不见底,山边有许多兰草,这幅画所要叙述的是第二自然段内容,长在这种地方的花草,体现的就是一种不俗,有助于加深对父亲所说话的理解。另外两幅画,画的是兰草和花,加深了学生对兰草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对兰草更加亲切、更加接近。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以读为中心,在读中体验、读中悟道、读中深化,教师应适时点拨,少讲多思,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四篇:学好语文

怎样学好语文

有不少同学抱怨语、数、英三科中语文最难学好。说实话,语文并不是那么难。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奥妙多多,当你畅游其中之时才会发现学习语文是多么有趣。在这里,我有一点体会告诉同学们。

一、勤记忆。

这里的记并不同于英语语法的死记硬背,而是指理解地记。例如:当新学一个生字“丽”的时候,你只需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是“好看的,漂亮的”这个意思,你便能举一反三地理解出“秀丽”。“壮丽”、“美丽”等一大幸和“丽”有关的词语。长期如此,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懂了许多的字、词。

二、深感悟。

有的同学最怕在测验中出现那些写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其实要过这一关也很容易。那就是在读文章之时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当我在读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我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感受、领悟:当家境衰败的时候,父亲还处处关照着孩子的一丝一毫,就像我的父亲在关爱我一样,这时一阵感激之情顿生。如此下来,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善联想。

在学习古诗时,我推荐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诗句、记忆诗句。在老师帮助同学们解释出一句诗句时,同学们就可闭上双眼,仿佛自己穿过了一条时空隧道,回到了诗人所描写的境界中。比如:在学习《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时,在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想象出一块种着蔬菜的菜地,绿油油的,一条婉蜒的小溪绕着菜田,推开小屋的门,对面的两座山把青翠的颜色送到了你的眼前。就在这样的联想中,你已经不知不觉地记下了这两句诗的意思。看,理解诗句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四、多练笔。

作文,一个让许多学生头痛的难题。其实也不算什么,只要你记住这几个字:阅读、积累、练笔。从多阅读好的课外书到积累好同、好句,最后勤动笔写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到了关键时刻,自然而然就“下笔如有神”了。

学习语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何况我们是华夏子孙,更要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让我们放下思想上的包袱,在语文的海洋中漫游吧!

语文学习方法

课后如何复习? 1.课后回忆

课后回忆,亦称“尝试回忆”或“试图回忆”,即在听课的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回忆一遍,它具有检验听课效果的作用。也有人把课后回忆叫作“过电影”。如果能顺利回忆,就证明听课效果好,反之就应寻找原因,改进听课的方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回忆。课后回忆可按教师的板书提纲进行,也可按教材的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到例题和每部分的细节。

2.精读教材

许多优秀学生的学习实践表明,对教材理解得越“透”,掌握得越牢,作业就做得越好,越节省时间。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精读教材,一要全面,二要突出重点。对课堂上未完全理解或在回忆中未能再现的内容要着重精读。精读时要注意:把握要领,从多个角度分析同一个内容,并有意识地加强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3.整理笔记

课堂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老师讲课的速度较快,难免会漏记一些内容,这就需要课后整理笔记时加以补充。特别是提纲式笔记,它只记录了课堂内容的纲要,因此必须整理笔记,充实内容。此外,在课后复习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也需要补充到笔记中去。

4.练习

练习包括书面作业、实际操作等。“练”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切忌抄袭与照搬;②要有针对性,针对重点难点练习,因老师最清楚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切忌题海战术;③要留心总结解题方法,寻求解题规律,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④要知难而进,不要一有问题就马上求助于老师,应力争自己解决,即使请教别人,也应建立在自己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深刻印象

上面的回忆、精读、整理、练习四步,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回忆”、“精读”和“整理”是理解消化课堂听讲内容的过程,“练”是运用知识,形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四个步骤缺一不可。至于实际操作程序,则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或者按回忆——精读——整理——练习的顺序依次进行;或依逐个知识点分别进行这四个步骤,最后达到复习的目的。

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因此,需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否则上课吃力,抓不往重点,跟不上教学进度,课后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补课,岂不是得不偿失。

预习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具体而言,预习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选择那些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去记。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

(3)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本身相当于一种学习。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4)预习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预习不是把老师明天要讲的内容草草看一遍就算了事,而是要严格按步骤和要求进行。(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

(2)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

这时要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读懂的。

(3)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

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的阅读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点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4)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是教材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同时,也可以在书面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关系,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

(5)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

预习也不能搞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例如,语文课首先要扣除生字、生词障碍,再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及写作风格、手法;而数学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

第五篇:学好语文

学好语文,送你8把金钥匙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学好语文,给你八把金钥匙》.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许多同学对怎样学好语文感到苦恼.特别是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学好语文显得尤为重要.我个人认为,掌握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这里,我把自己的感想告诉同学们,大家不妨试一试.1,经常查阅工具书

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不仅是我们如影随形的好老师,可以解决我们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为一般阅读材料来读,这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大有帮助.就目前而言,同学们要用好《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这三本工具书.2,学好用好课本

所谓“课本”,即一课之本.只有仔细解剖透彻,才能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该背诵的一定要背得流畅;该熟读的一定要读得流利.一般来说,考试的材料取自课外,但考点和答案却在课内.3,专心致志听课

听课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解外,一要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二要边听边思考,听课要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要点,同时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发言.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

堂听讲这一环节,一节课的内容在课外往往要花上好长时间也未必能补好,那是得不偿失的.4、学会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建议大家每读完一篇文章后,留出2~3分钟的时间给自己提出几个问题,比如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 是怎样写的 为什么要这么写 看自己是否能回答.能回答,说明你读懂了;否则就没有效果.5,主动向人讨教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求教于人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把握不准的,有疑惑的,不懂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父母,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学习就需要有一种追根刨底的精神,真理往往在研讨中诞生,智慧的火花也只有在碰撞中闪现.6,善于整理读书笔记

语文知识零零碎碎,要经常把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大家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可以选用摘抄法,摘录法,做卡片法,写读后感法等等,因人而异.7,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本教材是远

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许多同学说每天的作业都来不及做,哪来时间读书 我看关键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想不想读书,想读书就有时间,不妨你试试!我建议大家每天要保证至少半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时间可以是整块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读书,郑板桥利用“舟中,马上,被底”背诵,这些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读书除了报刊杂志的“浅阅读”之外,一定要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这些书,不仅可以让你自信得走进考场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将受用终身.8,坚持写周练随笔

周练随笔就是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不但形式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坚持练笔,一练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二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三提高自身的品行修养.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语文的作文能力就需要“笔不离手”.以上8种方法,既是学习语文的技巧,也是学好语文的习惯,更是打开语文世界的钥匙.我衷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够掌握这些方法,养成这些习惯,在未来的语文学习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取得优异的成绩!

谢谢大家!

下载学好语文,从质疑开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好语文,从质疑开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微笑开始

    一份微笑,一点阳光,一份温暖。 微笑,惟有人会微笑。就连刚出生的婴儿也会微笑。 学会微笑,理解微笑,习惯微笑。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记得老师曾经说过:“......

    从感恩开始

    从感恩开始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

    语文质疑能力

    新课程下语文质疑能力培养 世界著名教学专家马克斯· 范梅南说过:“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新课程也强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终......

    温暖从心开始

    温暖从心开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又是一年春天到,沐浴着三月的春风,我们迎来了向雷锋学习49周年活动。记得第一次学雷锋,那还是在刚上小学的时候,老......

    成长从爱校开始

    各位老师,同学们早上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成长从爱校开始》。 初进校园,映入眼前的是一块巨石,上面刻写着“笃志好学”四个大字,同时也刻进每个学生的心里。我们的校......

    成才从爱校开始

    成才从爱校开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成才从爱校开始》,从另一方面的意思是成才先成人,爱国先爱校。 学校为我们创造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为我们提......

    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 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自良镇司六小学:陈桂胜邮编:537516 教育心理学指出“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

    故事从这里开始

    故事从这里开始 高二26班孙佳雪 晨光朦胧,铃声悠扬,亮白的灯光洒在教室的每个角落,一切事物看来是那样明朗而又温馨。我们依旧如常,迎着第一抹阳光,手捧课本放声朗读。目光偶然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