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质疑能力
新课程下语文质疑能力培养
世界著名教学专家马克斯· 范梅南说过:“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新课程也强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在这一前提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
一、鼓励学生起疑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通过下列途径可鼓励学生起疑: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的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意见时,教师与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有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找寻关键词句发问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对文章中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词句质疑,其步骤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主旨,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确定关键词句。关键词语指:记述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好的词语。关键的句子指:(1)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2)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推动情节的关键句子及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3)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4)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好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明确了这些,关键的词句也就找到了。
第三步:就所确定的关键词句质疑,可从下列几个角度着手进行:(1)所圈的词(根据课文具体写出这个词)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它有何表达作用?(2)加点的词是否能用其它的词来代替或能否删去,为什么?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3)画线的句子与文中哪一句相照应?(4)画线句与其它句子的关系如何?是否矛盾?次序可否调换?以上这些是一般问法,有时还可根据具体的课文把问题提得明白些。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关键词句可作这样的质疑:文中这些词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与中心有什么关系?„„
此法一试,果然有效。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大多能在找出有助于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词句,提出质疑。有的问:“文中开头部分‘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桥上去散步‘一句有什么作用?其中‘衣冠整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有的还提出了:“文中为何多次出现父亲总是重复他那永远不变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的惊喜啊!’此句表明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有的问“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带着这些问题研读,人物形象就能凸显。
对一些深刻隽永、耐人寻味的佳句,学生总能提出质疑。《孔乙已》一课中,写孔乙已第一次出场:“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学生经过思索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孔乙已穿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乙已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这个人物的入门钥匙。
在阅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句子,句中似乎有些不和谐的音符,或是词句矛盾,或是说话反常,初读起来会以为是作者的笔误。其实,它们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学生运用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看似矛盾的词,问题的质量就更高。《一面》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有的学生就提了问题:句中“差不多”与后面“已完全”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乍一看是不大对劲,不过,作者并没有用错。这两个词语其实是针对两种情况而言的:“差不多”是说鲁迅先生的健康毁坏程度,“已完全”是说健康毁坏的原因全在于艰苦的工作。通过分析,我们把这些矛
盾化解了,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匠心也就明了了。
2.根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仅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那么段、篇质疑如何进行?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铺垫、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尤其明确照应的几种类型:首尾照应、情节照应、伏笔照应、人物语言照应、文题照应等)。
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以其引导学生的思维。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就此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事物什么的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是如何说明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主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怎样?看到的是一篇小说,学生就会联想到小说的有关知识:1.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2.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3.对环境做具体描写。想到小说的阅读一般从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由此可提如下问题: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人物对中心表达有什么作用?文章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语段和其它语段的关系如何?段与段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当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把内容写上,使问题提的明确些。
以上训练有规律可循,学生避免了质疑的盲目性、随意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基本上能有针对性的质疑了。
3.从比较中质疑。
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培养学生比较质疑的能力,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1)前后比较。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比如阅读《故乡》时,发现课文中少年闰土外貌:紫色的圆脸,头带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讲话无拘无束,滔滔不绝。中年时的润土外貌:先前的紫色圆脸以变的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的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见到“我”时态度恭敬叫:“老爷„„”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简直判若两人。文中也写了扬二嫂的前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不同。经过
对闰土、扬二嫂的前后比较分析,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扬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2)参照比较。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多方面资料进行比较,从中发掘疑点质疑。比如学习《松鼠》时,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同时参看词典中“松鼠”条目,从比较中寻找疑点,提出问题。如:词典中没有介绍松鼠的性格,课文为什么介绍?课文与词典说明语言有何不同?等等。
(3)异同比较。即把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他们的异同,由此质疑。《孔乙已》和《范进中举》,都是写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都运用了讽刺的手法。但他们是有差异的:孔乙已是封建末期一个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而范进则是一个屡试不第、半生潦倒、痴迷功名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典型形象。《孔乙已》控拆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范进中举》则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孔乙已》是以乐境写哀,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范进中举》则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进行讽刺。通过分析比较,可提出质疑;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等。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及魅力。
4.从文章题目中质疑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如《社戏》一文学生就可问: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而写了许多看戏外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看戏本身,而在于通过看戏这件事,反映乡下孩子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智慧,表达“自己”热爱他们的真挚感情。
5.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
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点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情境,以浅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质疑是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学生学会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第二篇:质疑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已经一步步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课堂上教师一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如今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学习实践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侍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者。特此,我结合本班以及本年级组各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开展了学生的调查,经调查发现:
(1)班级和教材:本课题实验班级共有8个班级,均已经使用新课程版教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已有所改变,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观。(2)学生学习上的相关情况:在课堂上,少数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很少或没有提问;课外时间,不懂就问、来找老师问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3)我校教师教学上的相关情况:不管是教学旧教材或新教材的教师,对学生课堂提问或课外提问少的现象虽然有所注意,但是还不够重视,“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比如,在目前提倡并流行的小组讨论学习方式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学生在讨论怎么回答,很少看到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在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并将其引向具有真正的科学创新行动,应当成为变革现存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使这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或者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则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动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进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提问”能力,课堂教学中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都学会敢问、能问、善问。通过宣传提倡,使每位学生学会敢问,培养“质疑提问”的积极性;通过方法指导,使每位学生学会能问,提高“质疑提问”的质量;通过教学训练,使每位学生学会善问,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其它的辅助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自研究教师实施研究以来,我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在课堂中进行扎实的研究,听课中有发现不足之处,研究教师会通过在一起讨论想出解决的办法,解决不了的请学校领导以及教研室的研究人员一起帮忙来解决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继续在各自的课堂中进行试验研究。
2.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并搜集与课题相关的现有研究现状文章,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利用掌握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3.经验总结法:及时小结,做好各阶段的工作,完成相应教学论文和各阶段的报告等。
4.调查研究法:在班级,教师中开展调查,讨论,对比等活动,及时搜集相关材料。
五、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课题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4月)1.制定课题计划,采用自愿加盟的方法,组建课题组。
2.所有加盟的实验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并共享所得,通过相互听课。对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情况做摸底调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当前教学的现状,初步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实施措施。
3.在教学中,定期组织教师 讨论、交流,不断完善操作方法和教学思路,为具体开展研究做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6年4月——2009年7月)
1.确定研究班级,研究教师根据年级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活动。自从确立;了研究班级,研究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以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主线来教学。
2.根据教学内容,实施“质疑提问”的教学研究,积累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备课时在质疑环节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能够质疑的段落,精心研究课堂上如何能调动学生发问的积极性,精心研究学生的发问方法,课堂上研究教师始终把研究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贯穿于课堂教学,学生刚开始很不习惯老师也觉得不会上课了,慢慢的学生喜欢上了这样的教学,喜欢提问了,每堂课成了充满问题的课堂。
3.根据研究主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学研究的效果。为了能够有效的研究此项课题,研究教师在校在校在一起学习理论知识,还多次利用业余时间也在不断学校,以获取研究的理论水平。
4.通过调查、比较等方法,对试验效果进行评价,对实施方法进行改进。研究教师相互探讨,相互到各研究班去听课,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差距,然后再进行改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
撰写试验结题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实录,完善课题研究的理论,形成研究报告,实验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进行成果鉴定。
(二)研究过程及具体方法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
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在这方面我们的课题组成员陈丽就做的比较好,在她的课堂上,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她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她常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她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们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不要怕学生意外提问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思路,应该把质疑的权利和时间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教师每教一课书,可在三个环节处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如初读课文时,叫学生就课文的生字新词及不懂的句子提出质疑。细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各部分的联系及表述形式的技巧等方面提出质疑。熟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提出质疑。这样,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他们的提问经历了由表面字词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再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么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他们有机会亮出自己心中的疑点,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的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应是给学生提供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开端。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教给学生问“问题提问”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课一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问: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借到了吗?等等。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另外,有些课题本身就是学生疑之所在。如《鸟的天堂》,“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那个地方叫做“鸟的天堂”?鸟儿在“天堂”里是怎样生活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课题质疑还可以由课题扩展到课外内容,激发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及学习的兴趣。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在教学课文内容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诱导学生自己探讨动机,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首先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如课文《视死如归》在记叙王若飞临刑前,描写了“雄伟、连绵起伏、大青山”的夜景,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大青山”的象征含义,因而会问,写王若飞视死如归上刑场,为什么要描写大青山的景色?通过讨论,学生就可以明确理解“大青山”的含义,由此进一步领会王若飞高大的英雄形象。
关键处随机点拨抓住重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大胆表达,富有个性。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有的文章的首、尾段带有总起或总结作用,抓住它质疑可以使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或写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好地方?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结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好地方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结构是:“总结——分述——总结”,层次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方法。是:“总结——分述——总结”,层次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方法。传统教学中的一问一答是老师向学生质疑,我们把它叫做提问;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问的重心就由老师这边转到了学生这边,学生向同伴、老师发问,我们把它叫质疑。我们又把这种质疑习惯或思维方式叫问题意识。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加强了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方法,还进行示范,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教师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教师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在是自身提出问题,而在于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对那些能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词、句、段,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在语文阅读实践中肯定能从多方面质疑,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疑问,学生大体提出以下几点疑问:
1、谁要和时间赛跑?我经历了什么事情?
2、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3、我怎样和时间赛跑?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理清课文的条理,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就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进行阅读实践。
这方面我们的试验老师寇冬梅和张红有一定的经验,在她俩的带领指导下我们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验班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多种提问方法:如抓住课题提问,抓住重点词、重点句提问,抓主要内容提问„„。同时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在问题的价值上都有可探讨性。
我们进行了“质疑能力的培养”典型教学设计和专题论文、优秀课件的征集。课题研究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4)因势利导,善待质疑
“老师,我有个问题。”、“老师,我有不同的理解。”“老师„„”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的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突然发问,往往是课堂的闪光之点,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在教学中,我们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突然的提问,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成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使课堂变得丰富、细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质疑能力的培养”典型教学设计和专题论文的征集。课题研究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本课题的研究活动,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能逐步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中引领者,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整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发挥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参加研究的教师通过参与课题设计、方案修改及课题方案的落实活动,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及一般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3.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探索出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策略,逐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4.三年来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一直围绕课题在进行教学,教学中研究出了一些质疑的教学策略: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发问
3.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4)因势利导,善待质疑
七、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缺乏专家学者理论上的指导,制约了课题研究的更深层次的进行。
2、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大造成学生的知识经验也存 在差异,学习活动时,如何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还值得深思。
3、由于我校目前都是大班额教学,所以有些程度很差的学生和单子很小的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很薄弱,教师该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是我们实验自始至终都未能很好解决的困惑!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商州区板桥镇岔口铺小学
雷建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培养质疑兴趣。
要 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例如《捞铁牛》一课教学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先出示“捞”字,让学生演示 何谓“捞”,教师在发问:“捞”字怎样理解?学生回答:从水中取出物体叫“捞”。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捞”字组词,学生组词:捞鱼、捞船、打捞„„。最 后教师在“捞”字后面显出“铁牛”二字,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铁牛怎么会在水里?为什么要捞铁牛?谁有那么大的本事能捞铁牛?并自然 地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索阅读课文,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之所以能发现这些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二、培养质疑能力。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疑”可质,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
1、在预习中指导质疑
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为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习惯,在课文预习上有了新的要求。以往我的预习本上只要求学生预习课后生字(包括字音、音序、部首、除部首外有几笔、组词),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生字新词之后,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来。
拿 第6课«春天来了»为例,学生的问题可比我想象中的丰富多了。有针对字、词的意思提出质疑的。如:“微风”是怎样的风呢?什么样子才算“舒展”?又如: “柔软”是怎样的感觉?有针对课文结构提出问题的。如:课文写关于春天的哪些特点?除了书上说的外,你还知道春天有的特点吗?又如:你们知道夏天的特点 吗?等等。这是我未曾意料的结果,让我对孩子们的思维来不得半点轻视,更引起我对学生探究欲望的浓厚兴趣。
2、从题眼入手培养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很好地对课题质疑,可以训练学生审题以及概括能力。
如 教学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出示课题后,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提出的疑问有:珍珠鸟给我怎样的感觉?我如何与珍珠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而这些问题正是 课文的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读书、自学自悟,相信不用费老师太多的口舌学生就能理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又如 《再见了,亲人》,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亲人”来质疑:文中“亲人”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然后导读课文,学生可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 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课文讲读结束后,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审题质疑,如“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 他们从另一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 成伟大的友谊”的中心得以彻底显现。
3、从课文的内容上质疑。
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训练学生找出 句、段中的重点字词。如教学《李时珍》第四自然段时,可启发学生抓住“完善”质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怎样的药物书才算是完善的?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 善的药物书?把“完善”换成“完整”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进而读懂这个自然段。笔者还常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动物形象进行分析,或按自己的愿望重编故事后埋怨地问:“为什么八路军不早冲下来,害锝王二小被杀害了?”说得挺有道理,于 是笔者就设了几个放缓坡度的小问题。通过激烈的讨论、合理的想象后,学生明白了:王二小的牺牲是诱敌必然的代价。如果八路军很早冲下来,不但无法保证王二 小的生命安全,还会造成更多的伤亡。王二小深深地了解工作的危险性,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做了。质疑的结果,王二小的形象丰满了,学生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 国主义教育。
4、指导养成质疑的习惯。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一些老师 在谈到“质疑”时,担心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只能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确,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的大都是优生,后进生只是在一旁观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才是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要 靠好学和善问。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问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 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三、要把握好质疑的度。
这样的教学(指前面提到的教学方法),有人怕学生的思维像“野马脱缰”,难以驾驭;有人怕学生的问题琐碎而不到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其实大可不必。实验证明,教 会学生发现问题,正是让教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教学的主要时间集中难点上,“教其不知,释其所疑”。只要注意如下控制即可:(1)时间控制。首 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给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不乱“。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无所得,或尚未“解惑”,草率收兵,流于形式走过 场。(2)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 后问题越来越多,更无从问起了。(3)范围控制。要保证质难问题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作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 学生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中写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引导学生针对“焦急”与“耐心”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进行质疑。又如初读《伟大的友谊》一文后,学生提出了“马克思的生活为什么困窘?”“恩格斯为什么要帮 助马克思?”“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等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对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更有思考价值,更 有深度?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问题。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在阅读中设疑,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生疑”能力,才能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一、为学生创设质疑环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样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课堂上要根据具体文章,根据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动脑筋,想办法,集思广益。为了使学生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质疑的范围。为学生开一个头,让学生由此去生疑。例如对《白杨》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全文以“白杨”为线索,突出了白杨树的特点,作者借树表白自己的心,歌颂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的博大胸怀,对课文这种安排,你有什么疑问?准备怎样解答?在读中你还想到什么?此外,教师设置悬念,抛砖引玉,举名家之说,甚至有意提出相反认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条件。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声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质疑的环境。
裴斯泰洛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培养质疑能力非常重要。提高思维水平,主要是提高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和多角度思维的水平。具体思维,是指就具体问题进行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具体思维,实际是为了克服 1
在阅读中容易出现脱离阅读内容,进行抽象推断的现象。整体思维,是指从全局着眼进行思维。学会整体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现象。联系思维,是指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进行思维。让学生学会联系思维,是为了克服学生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的片面性。多角度思维,是指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这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如果既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环境,又能够从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多角度思维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会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有针对性地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尤为重要。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学生好问,但是刚开始进行质疑时,又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只会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时,就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试着回答,很多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得不准确,这时学生才明白原来自己还有很多问题不理解,只是没有提出来。问题没有提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学生的求知欲不强吗?是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吗?我想,不是的。究其原因,学生一定是不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逐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质疑。借此教给学
生从文章题目、概览全文、深入阅读、课后练习等质疑的方法,然后启发学生小到对文章的题目,对遣词造句,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大到联系全文内容进行质疑。经过逐步地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就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学生疑点的思考价值也会越来越高,学生的思维就会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得到逐步培养。
三、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做基础,质疑一定是空泛的,或者是不着边际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提供有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当学生的知识逐渐丰富之后,质疑的水平也就一定会日渐提高。要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还必须为其做出一定的示范。例如,以《夜莺之歌》中小夜莺形象分析为例,为学生做出示范。对于小夜莺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作为质疑示范,可以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他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河岸边削什么东西”这一点。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夜莺他在干什么?为什么总是在哪里?从此是否可以证明小夜莺是一个坚守岗位的人呢?接下来教师可以联系全文,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把这样一个质疑过程展示给学生,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质疑先要从具体内容入手,然后要联系全文,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教师的示范也可
以通过对课文的批注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可以从教师的学习中直接受益。还可以选用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评点或札记等作为质疑示范,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总之,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用问号开启科学之门,心灵之窗。
第五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须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读懂书,才能真正做到无疑。学生在读书时能独立地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说明他们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说明他们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质疑能力应从小注意培养和训练。
近一年来,我从事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培养低年级学生质疑问难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启蒙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本学期,我从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启蒙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教学“j q x”和“ü”相拼的音节时,要给学生讲解小“ü”遇到“j q x”要去掉两点的拼音规则,这一规则非常重要,学生又不容易记住,而如果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个规则并产生疑问,老师再作讲解,印象就会深刻许多。于是,上到这课时,我先出示“j—ü—ju,q—ü—qu,x—ü—xu”,领着小朋友们读一遍后问:“有没有哪位眼睛尖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漏掉了 ü 上的两点,老师写错了。”有的小朋友说:“书上的音节也没有点的,老师没有错。”这时,一些爱提问题的孩子举手发问了:“为什么 ü 上面没有点了?”我对小朋友这种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行为及时给予了鼓励,然后趁热打铁地用讲故事和表演的方式告诉了他们“j q x”遇到“ü”,两点要去掉。由于老师讲的内容,正是他们事先发现的问题的答案,所以大家听得格外用心,记得也牢。
二、培养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有了质疑意识,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我是这样告诉学生的:“会提问题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你们提出的问题如果能把老师难倒了,你们就是我的小老师。”然而,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毕竟抽象思维不完善,考虑问题不全面,虽然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往往问不到点子上。尽管如此,老师还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问的积极性,即使学生所提的问题是非常琐碎的,甚至和课文内容无关的,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积极动脑筋的一面。
三、教给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课堂上,老师除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外,重要的是还要教给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我是这样做的:
1、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发现问题。
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指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可以引发学生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也能明确学习目标。例如教学《小猪问路》一课时,我从“问路”一词入手,结合学生实际,请学生谈谈如果自己迷路了,你会怎么样问路。再出示课题,指导学生说出读了这个课题之后最想知道什么。这一引导,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引起学生的兴趣。有的说:“我最想知道小猪向谁问路?”有的问:“他是怎么问路的?”“最后小猪问到路了吗?”此时再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格外高。
2、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句段提出问题。在指导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时,既要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又要引导学生继续从文章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更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发现主要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小溪生病了》这篇课文。文章中写道因为小动物们不良的卫生习惯,让原本清清的、绿绿的小溪生病了。小动物们急了要去找医生。这时小鸟说:“你们自己就是医生。”小鸟的这句话话恰恰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引导学生读到这里时,我及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导向,设计了提示性语言:“你读了小鸟的话,想到什么问题吗?”学生立时茅塞顿开,纷纷举手,很自然地集中思考点展开思考,提出了“小鸟为什么说小动物们就是医生呢?”“如果小动物们是医生,它们会怎样给小溪治病呢?”等等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好了铺垫。
3、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这是更进一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往往只会读到哪里就想到哪里,不会有意识地去联系上下文思考,这时,我们在处理教学时,就可以把前后联系紧密的自然段或词句同时出示给学生,引导他们探究、质疑。记得去年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因为这篇课文前面的内容比较简单易懂,讲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而难点和重点是:“乌鸦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于是我放弃了传统的顺序教法,而是先让学生读全文,然后引导质疑: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学生马上就提出:为什么乌鸦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一语点到正题,其他的学生也议论纷纷,于是我就用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难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重点内容的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经过了以上的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在课上课下常常能提出一些或深刻或有趣的问题,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学习质疑的同时,孩子们的胆量、口语交际的能力也都得到了训练,而且,学生提出问题后再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读书、分组讨论等方式去解决问题,学习的兴趣特别浓厚。
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指导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变得想学,乐学,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实践证明,在低年段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