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张雪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灵璧县渔沟中心学校 张雪
【摘要】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及能力,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的责任及任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想质疑;创设氛围,影响学生敢质疑;养成习惯,促使学生乐质疑;养成习惯,促使学生乐质疑;持之以恒,使学生常质疑。
【关键词】质疑 抓住时机 创设氛围 养成习惯 教给方法
【正文】
质疑问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想质疑
质疑能促进学生智力才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尽量使自己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得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1]我们平时要注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有趣、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潜在的质疑需要。
1、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要想让学生质疑,必须是学生的思维跟着问题的情境发展,让学生现在思维的困境中,迫切地想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由题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语:“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问题: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从书中找到答案。再如,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问:“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问:作为一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将军为什么亲自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书,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一目了然了,课文的重点也就此突破了。每学一篇课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对不懂的地方提问,有疑问的或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启发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
2、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积极质疑的学生,对提出的极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或教师的讲解大胆提出疑问。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回答问题,也不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怕回答不好,遭到同学们的讥笑,老师的指责。因此,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给他们创造机会,肯定他们的优点。比如说“你真棒,竟提出令我想不到的问题”“哟,老师真是对你刮目相看”“你真是了不起”让他们尝到质疑带给自己的快乐与自信,也带来了学习的激情。
二、创设氛围,影响学生敢质疑
“迷信权威,迷信书本”造成了学生无条件的相信老师,接受老师的意见,不敢向老师质疑。课堂上毫无生机。因此,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我还经常教育学生:学习是相互间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意见,无论你们的意见正不正确,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你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即使不正确,你们都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学习气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养成习惯,促使学生乐质疑
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放开手让学生去质疑,学生就能够创造性地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使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们以“能提问、善提问、会提问”为荣。这样,使学生逐渐形成了爱提问的良好习惯。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学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又如在及教学《凡卡》一文时,当学生在读到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时,不禁提出问题:凡卡的命运是那么悲惨,作者为什么还要穿插凡卡那美好的回忆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这样,学生就在“习惯“中养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
四、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质疑
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知识,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索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生“会质疑”。
1、在预习中质疑。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扣题质疑。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由题设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到箭了吗?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讲到周总理生活简朴一环节时,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里的“好像”可以去掉吗?它有什么特殊用意呢?,联系课文上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加上“好像”,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从这一词中更能体现出周总理的生活简朴。
4、在教学后质疑。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学生看到结尾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到家中一起抚养,不禁提出问题:老师,桑娜一家那么穷,能养活这几个孩子吗?他们的命运会如何?学生一连串的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了大胆的想象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了各种各样的情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知道从哪儿入手去质疑问难,怎样把自己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用语言较好地表达,既清楚又不违背原意,什么样的质疑问难是有价值的,等等,最终使学生“会质疑问难”。
五、持之以恒,使学生常质疑
亚里斯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学生的思维才不会结束,疑意味着思维获得新的起点。有疑并释疑才会获得新知,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常质疑。但质疑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不少同学知道学习很重要,但是学习累了,作业多了,就失去学习的兴趣,懒得动脑筋。要想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要具有锲而不舍地精神,把这项工作贯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让学生能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质疑,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知疑”,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代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3]所以,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时效性,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出版社
《给教师的建议》第八条第24页
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2]、九州出版社
《人生哲理枕边书》第八章
作者:柯钧 [3]、《道德修养歌诗谣》之一百二十四 名人“恒”德
作者:姒传双
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作者姓名:张雪
工作单位:安徽省灵璧县渔沟中心学校 通讯地址:安徽省灵璧县渔沟中心学校 邮政编码:234222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nfzhx123@163.com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据报载,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学贵有疑。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是因为:
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
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提出这些问题:①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②列宁为什么化装成割草工人?③列宁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④列宁为什么要隐藏起来?⑤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草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规律于学生。如在《“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我向学生示范质疑①“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一句中,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②“只容得下一个躺在里面”一句中的“躺”能否换成“睡”字?讨论之后要予以小结:可以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阅读时,要留意文章的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经过老师示范和小结后,学生再读此文,发现了新问题:“隐藏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湖畔”一句中的“隐藏”能不能换成“躲避”?“他埋着头”一句中,为什么不用“低”字,而用“埋”字。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1.对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是指什 么呢?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中对“隐蔽”、“化装”、“躺”几个词的运用提出疑问。
4.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5.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不说成“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难忘的泼水节》)
6.对打比方提出疑问。如“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三味书屋》)“字”为什么会又像花骨朵,又像火把呢?
7.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8.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如《苦柚》一文中,卖柚子的小姑娘为什么说自己的柚子确实不在好吃,苦味很浓?伯父为什么明知柚子苦,还要买下呢?
9.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如《“绿色的办公室”》的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导?
10.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11.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如为什么水中的石笋在阳光照射上能像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不同的色彩?(《五彩石》)
12.对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为什么要先描写近郊的景色呢?
13.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关于释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地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金凤区第六小学
马凤娟
据报载,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学贵有疑。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书引向深层,探索式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形式出现,创造出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提出这些问题:①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②列宁为什么化装成割草工人?③列宁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④列宁为什么要隐藏起来?⑤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草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规律于学生。如在《“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我向学生示范质疑①“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一句中,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②“只容得下一个人躺在里面”一句中的“躺”能否换成“睡”字?讨论之后要予以小结:可以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阅读时,要留意文章的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经过老师示范和小结后,学生再读此文,发现了新问题:“隐藏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湖畔”一句中的“隐藏”能不能换成“躲避”?“他埋着头”一句中,为什么不用“低”字,而用“埋”字。
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对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是指什么呢?
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中对“隐蔽”、“化装”、“躺”几个词的运用提出疑问。
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不说成“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难忘的泼水节》)
对打比方提出疑问。如“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三味书屋》)“字”为什么会又像花骨朵,又像火把呢?
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如《苦柚》一文中,卖柚子的小姑娘为什么说自己的柚子确实不好吃,苦味很浓?伯父为什么明知柚子苦,还要买下呢?
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如《“绿色的办公室”》的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导?
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如为什么水中的石笋在阳光照射上能像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不同的色彩?(《五彩石》)
对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为什么要先描写近郊的景色呢?
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关于释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问题。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在阅读中设疑,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生疑”能力,才能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一、为学生创设质疑环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样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课堂上要根据具体文章,根据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动脑筋,想办法,集思广益。为了使学生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质疑的范围。为学生开一个头,让学生由此去生疑。例如对《白杨》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全文以“白杨”为线索,突出了白杨树的特点,作者借树表白自己的心,歌颂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的博大胸怀,对课文这种安排,你有什么疑问?准备怎样解答?在读中你还想到什么?此外,教师设置悬念,抛砖引玉,举名家之说,甚至有意提出相反认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条件。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声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质疑的环境。
裴斯泰洛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培养质疑能力非常重要。提高思维水平,主要是提高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和多角度思维的水平。具体思维,是指就具体问题进行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具体思维,实际是为了克服 1
在阅读中容易出现脱离阅读内容,进行抽象推断的现象。整体思维,是指从全局着眼进行思维。学会整体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现象。联系思维,是指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进行思维。让学生学会联系思维,是为了克服学生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的片面性。多角度思维,是指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这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如果既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环境,又能够从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多角度思维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会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有针对性地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尤为重要。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学生好问,但是刚开始进行质疑时,又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只会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时,就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试着回答,很多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得不准确,这时学生才明白原来自己还有很多问题不理解,只是没有提出来。问题没有提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学生的求知欲不强吗?是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吗?我想,不是的。究其原因,学生一定是不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逐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质疑。借此教给学
生从文章题目、概览全文、深入阅读、课后练习等质疑的方法,然后启发学生小到对文章的题目,对遣词造句,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大到联系全文内容进行质疑。经过逐步地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就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学生疑点的思考价值也会越来越高,学生的思维就会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得到逐步培养。
三、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做基础,质疑一定是空泛的,或者是不着边际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提供有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当学生的知识逐渐丰富之后,质疑的水平也就一定会日渐提高。要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还必须为其做出一定的示范。例如,以《夜莺之歌》中小夜莺形象分析为例,为学生做出示范。对于小夜莺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作为质疑示范,可以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他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河岸边削什么东西”这一点。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夜莺他在干什么?为什么总是在哪里?从此是否可以证明小夜莺是一个坚守岗位的人呢?接下来教师可以联系全文,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把这样一个质疑过程展示给学生,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质疑先要从具体内容入手,然后要联系全文,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教师的示范也可
以通过对课文的批注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可以从教师的学习中直接受益。还可以选用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评点或札记等作为质疑示范,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总之,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用问号开启科学之门,心灵之窗。
第五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康居西城小学 付仕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勇敢的提出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释疑,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质疑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1、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2、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
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5.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综上所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
疑能力,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但愿“质疑教学”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在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