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时间:2019-05-12 01:4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第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城关镇中心小学肖信菊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质疑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创设疑惑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1、看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型、知识型的社会。谁拥有知识、拥有能力,谁就拥有21世纪;谁拒绝学习,拒绝成长,谁将被留在20世纪。要学习,要成长,就得依靠教育。由此,想到自己身为一名当今的教师,倍感肩上责任之重。“怎样培养由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真正人才”这个重大而响亮的问题摆在眼前,提醒自己要转变观念,从实践中切实执行。至此,遐思到小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的浅薄观点即学思结合、由“疑”而新。

学思结合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经验。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使人越来越迷惑,事实正是这样,一个只是消极地读书学习,不积极思考,没有刨根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在学习上有所获的。学习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则其中更强调学和思的结合,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学习应把学、思、疑、问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过程,心智过程。

学习是吸收信息的输入,是提供思考的材料。思考是在学习中进行的,不能离开吸收知识去进行思考。因而在学思结合中,学习是前提和基础,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即“学”是思、疑、问的第一步。

学习必须思考。语文教学从小抓起,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思考,再深思。最后到达精思。而且要求学生在读中精思,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在读中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文章背诵。让学生诵读与思维同步,把诵读与思维发展智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思同步,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力、思考能力。这一点,小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也鲜明地提出来了,因此,教师要从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创造力、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思结合的关键是质疑、释疑。学则须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中应当有问题情景,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扼杀学生的问,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问题情景。记得我班有一个学生,在小作文中写道:“老师,有一次上《口语交际》课,我提出一个问题,你训我别乱问以后,我再也不敢问了,怕问了。”看到这点风震撼了,思绪万千——教师千万别扼杀学生的思考,要有疑而问,有了“疑”才能产生新问、新知。于是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疑”的空间,“疑”的机会,特别是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形像,注意自己角色的多变性,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好朋友,甚至是他们的大姐姐,哥们儿。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不居高临下。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放松、扩大,才能大胆、自由地问,生出宝贵的“疑”来。学生的“疑”产生了,教师要特别注重用赏识的方法给予学生鼓励,不能不耐烦地严加训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由无疑到有疑,开始发现矛盾,自学解决问题,从而获新知,对于学生的“疑”,教师还要注意引导由浅层次的疑到深层次的“疑”。开始多在字、词、具体问题上发生疑问,以后才能就文章句、段、主题上发生疑问,引导了学生质疑,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释疑,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也就是让他们在思维过程中,从而获得新知识、新能力。语文学习,不仅须思须疑,而且要让学生有了疑要敢于发问,用外部语言把问题明确提出来。问是学、思、疑的结果。不学、不思、不疑,是提不出问题的,尤其不能提出发展智力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还要让学生敢于辩论,特别是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应当向他人提出,不仅要向老师、向学习比自己好的同学提出,而且也可以向学习跟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提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相问题,多向、双向信息交流,以求释疑,真正有获。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最终也是“学会做人”,我们二十一世纪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学、思、疑、问的心智过程,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型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会做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育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生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立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凝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削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长期以往,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遭同学嘲笑,对自己能否提出问题也产生疑问。针对这些现象,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门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车全质疑问难的勇气,逐渐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一旦学生报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満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大胆提问。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刚开始时,学生的提问不可能马上提到点子上,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小的问题入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编出口诀后,教师问:“口诀‘二九十八’中的18是怎么来的?”、“‘三九二十七’中的27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因为可模仿,学生纷纷举手:“‘四九三十六’中的36是怎么来的?’‘、“‘六九五十四’中的54是怎么来的?”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使学生尝到提问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知道了课堂上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从而增大提问的胆量。

二、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善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如: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未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质疑,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质疑,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从课题上质疑等等。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287×304’,在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教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间:“乘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说明还有学生不理解,敬师必须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着重教学,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又如教学“样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说:‘我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想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不是也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我想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不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样?”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质疑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乐问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

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l”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3来,折好后,让同桌的同学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的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3,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单位“1”不相等,其1/3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提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代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

摘 要: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 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质疑能力 质疑方法 质疑情景

引 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 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慢慢引导,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可以说,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有了疑问,才会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会比解答一个问 题更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凡是那些平时爱提问题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会比别人优异,而那些从来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一定平平,甚至是落后于别人的。为什么这样?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把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而是懒于思考,当然也就发现不了问题,一切只是被动的接受,甚至是不懂装懂。这样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是比较差的,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的。由此可见,要想真正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不可少。那么,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下面,我想简单地谈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心理环境。

1不难理解,人只有在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思维才不会被束缚,才会表现得异常活跃,可以说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是学生们进行大胆探究,大胆质疑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易接纳、宽松的课堂环境,让他们能够无忧无虑、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惑等。要想做到以上所说,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地去构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师生之间要能做到真诚相待、宽容理解,彼此敞开心灵的大门,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其次,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更要充分的发扬民主、平等,消除专制的教育气氛,认为你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思维必须跟着你的节奏走,你讲学生听,你问学生答的这种观点是要不得的,更不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的高高在上,你的先知先觉,把你所说的,教材上写的统统当作“真理”。否则,他们是不敢去质疑,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久而久之,思维活动也就停滞不前。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赏。孩子的思维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大人的思维,对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不管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没有思维价值,甚至是幼稚可笑的,我们教师都应该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都应肯定他们是动了脑筋了,要维护学生们这种质疑的积极性,而不是站在成人或师者的角度去点评,用“你这样的问题有意义吗?”“你不觉得你问的是多余的吗?”等等这样的话语去反问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无异于给学生那刚刚燃起质疑探究的思想火种一盆冷水!对此我平时在班上就很注意给学生灌输这样的一种理念:只要能提问的孩子就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大教育家孔子都说过要不耻下问呢,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求学的人了,只要你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你是真的在思考,在动脑筋,这比那些一直没有问题的人棒多了。正是在我这种理念的影响下,班上的孩子也都渐渐地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了,并且还以能问、善问为荣呢。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质疑的情境,激发他们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天底下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什么,只要学生对此感兴趣,那就好办了。同样如此,要想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质疑问难,教师就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质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而去学习探究。如我在教学《包公审驴》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包公平时在审理正常案件时的一些影视片段。这时,就有学生问我了:老师,你放的影片都是包公审人的案子,可课文写的是包公审驴,驴又不会说话,他那怎么审呀?在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后,我笑着对他说:“不急,驴是不会说话,可这里的法官是断案如神的包大人,他多聪明呀,不信你们就走进课文去看看。”听我这样说,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认真地读起来。正是因为那些影视片段给学生创造了质疑的情境,才有了那位同学的点睛之问,也正是因为那个点睛之问,那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除了创设有利于学生质疑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质疑的兴趣外,我还根据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经常在班级中举行一些比赛性质的活动,如评比“问题之星”,看看谁在一周时间里提出的问题又多又好;还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我们的问号》,然后予以表扬鼓励,在这些活动的刺激下,孩子们上课时都愿意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质疑了。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

三、积极指导,教给学生具体的质疑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质疑方法,那才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帮助,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到底该怎样去指导呢?我在平时教学中多是这样做的:

1、引导学生据题质疑。众所周知,文章的题目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想了解文章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题目尝试着用“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这几个问题来质疑。如教学《天路》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据题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天路”指的是什么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 为什么称青藏铁路为天路?”这样的几个问题,学生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很快便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2、抓住重点词语或重点语句进行质疑。抓重点词语进行质疑,这种质疑方法对于古诗的学习效果尤为明显。如学习“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这句古诗,当学生问出“怜”是什么意思,“屐齿”又如何理解,“小扣”是什么意思时,再结合老师的讲解,那这句诗的意思就很清晰明了。抓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对学习长篇课文是很有帮助的,如《挑山工》这篇文章,课文篇幅较长,若一段一段学习,就很难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引导学生这样去学习:文章结尾说:“从泰山回来后,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着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一开始有人说“它”指的是这幅画,我又问道“作者为什么需要这幅画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这幅画很值钱?”学生们在思考后发现“它”表面看好像是指这幅画,实际上作者需要的是挑山工的精神。在学生回答出挑山工的精神后,我又让学生回到前面课文中具体感受挑山工的精神。抓住了这样的重点语句去学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就如同剥茧抽丝般,很快就能理解主要内容了。

3、对文章结构进行质疑。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的难度有点大,一般学生都不会主动地对此质疑,这更要我们教师去点拨,慢慢引导,不能操之过急。如《丝绸之路》一文中,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课文却在开头写恺撒大帝看戏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学生能提出这样的疑问,他就不难理解课文内容了。

诚然,一篇课文中值得质疑的地方很多,质疑的方法也很多,倘若学生能够针对一点或几点进行质疑问难,那都是非常不错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及时的予以表扬鼓励。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让质疑问难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周慧霞:《现代知识观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天津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第三篇:质疑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已经一步步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课堂上教师一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如今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学习实践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侍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者。特此,我结合本班以及本年级组各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开展了学生的调查,经调查发现:

(1)班级和教材:本课题实验班级共有8个班级,均已经使用新课程版教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已有所改变,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观。(2)学生学习上的相关情况:在课堂上,少数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很少或没有提问;课外时间,不懂就问、来找老师问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3)我校教师教学上的相关情况:不管是教学旧教材或新教材的教师,对学生课堂提问或课外提问少的现象虽然有所注意,但是还不够重视,“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比如,在目前提倡并流行的小组讨论学习方式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学生在讨论怎么回答,很少看到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在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并将其引向具有真正的科学创新行动,应当成为变革现存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使这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或者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则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动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进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提问”能力,课堂教学中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都学会敢问、能问、善问。通过宣传提倡,使每位学生学会敢问,培养“质疑提问”的积极性;通过方法指导,使每位学生学会能问,提高“质疑提问”的质量;通过教学训练,使每位学生学会善问,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其它的辅助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自研究教师实施研究以来,我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在课堂中进行扎实的研究,听课中有发现不足之处,研究教师会通过在一起讨论想出解决的办法,解决不了的请学校领导以及教研室的研究人员一起帮忙来解决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继续在各自的课堂中进行试验研究。

2.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并搜集与课题相关的现有研究现状文章,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利用掌握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3.经验总结法:及时小结,做好各阶段的工作,完成相应教学论文和各阶段的报告等。

4.调查研究法:在班级,教师中开展调查,讨论,对比等活动,及时搜集相关材料。

五、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课题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4月)1.制定课题计划,采用自愿加盟的方法,组建课题组。

2.所有加盟的实验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并共享所得,通过相互听课。对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情况做摸底调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当前教学的现状,初步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实施措施。

3.在教学中,定期组织教师 讨论、交流,不断完善操作方法和教学思路,为具体开展研究做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6年4月——2009年7月)

1.确定研究班级,研究教师根据年级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活动。自从确立;了研究班级,研究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以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主线来教学。

2.根据教学内容,实施“质疑提问”的教学研究,积累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备课时在质疑环节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能够质疑的段落,精心研究课堂上如何能调动学生发问的积极性,精心研究学生的发问方法,课堂上研究教师始终把研究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贯穿于课堂教学,学生刚开始很不习惯老师也觉得不会上课了,慢慢的学生喜欢上了这样的教学,喜欢提问了,每堂课成了充满问题的课堂。

3.根据研究主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学研究的效果。为了能够有效的研究此项课题,研究教师在校在校在一起学习理论知识,还多次利用业余时间也在不断学校,以获取研究的理论水平。

4.通过调查、比较等方法,对试验效果进行评价,对实施方法进行改进。研究教师相互探讨,相互到各研究班去听课,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差距,然后再进行改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

撰写试验结题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实录,完善课题研究的理论,形成研究报告,实验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进行成果鉴定。

(二)研究过程及具体方法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

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在这方面我们的课题组成员陈丽就做的比较好,在她的课堂上,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她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她常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她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们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不要怕学生意外提问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思路,应该把质疑的权利和时间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教师每教一课书,可在三个环节处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如初读课文时,叫学生就课文的生字新词及不懂的句子提出质疑。细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各部分的联系及表述形式的技巧等方面提出质疑。熟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提出质疑。这样,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他们的提问经历了由表面字词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再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么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他们有机会亮出自己心中的疑点,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的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应是给学生提供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开端。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教给学生问“问题提问”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课一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问: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借到了吗?等等。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另外,有些课题本身就是学生疑之所在。如《鸟的天堂》,“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那个地方叫做“鸟的天堂”?鸟儿在“天堂”里是怎样生活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课题质疑还可以由课题扩展到课外内容,激发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及学习的兴趣。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在教学课文内容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诱导学生自己探讨动机,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首先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如课文《视死如归》在记叙王若飞临刑前,描写了“雄伟、连绵起伏、大青山”的夜景,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大青山”的象征含义,因而会问,写王若飞视死如归上刑场,为什么要描写大青山的景色?通过讨论,学生就可以明确理解“大青山”的含义,由此进一步领会王若飞高大的英雄形象。

关键处随机点拨抓住重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大胆表达,富有个性。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有的文章的首、尾段带有总起或总结作用,抓住它质疑可以使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或写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好地方?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结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好地方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结构是:“总结——分述——总结”,层次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方法。是:“总结——分述——总结”,层次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方法。传统教学中的一问一答是老师向学生质疑,我们把它叫做提问;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问的重心就由老师这边转到了学生这边,学生向同伴、老师发问,我们把它叫质疑。我们又把这种质疑习惯或思维方式叫问题意识。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加强了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方法,还进行示范,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教师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教师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在是自身提出问题,而在于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对那些能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词、句、段,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在语文阅读实践中肯定能从多方面质疑,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疑问,学生大体提出以下几点疑问:

1、谁要和时间赛跑?我经历了什么事情?

2、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3、我怎样和时间赛跑?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理清课文的条理,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就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进行阅读实践。

这方面我们的试验老师寇冬梅和张红有一定的经验,在她俩的带领指导下我们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验班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多种提问方法:如抓住课题提问,抓住重点词、重点句提问,抓主要内容提问„„。同时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在问题的价值上都有可探讨性。

我们进行了“质疑能力的培养”典型教学设计和专题论文、优秀课件的征集。课题研究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4)因势利导,善待质疑

“老师,我有个问题。”、“老师,我有不同的理解。”“老师„„”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的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突然发问,往往是课堂的闪光之点,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在教学中,我们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突然的提问,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成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使课堂变得丰富、细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质疑能力的培养”典型教学设计和专题论文的征集。课题研究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本课题的研究活动,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能逐步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中引领者,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整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发挥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参加研究的教师通过参与课题设计、方案修改及课题方案的落实活动,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及一般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3.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探索出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策略,逐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4.三年来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一直围绕课题在进行教学,教学中研究出了一些质疑的教学策略: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发问

3.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4)因势利导,善待质疑

七、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缺乏专家学者理论上的指导,制约了课题研究的更深层次的进行。

2、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大造成学生的知识经验也存 在差异,学习活动时,如何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还值得深思。

3、由于我校目前都是大班额教学,所以有些程度很差的学生和单子很小的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很薄弱,教师该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是我们实验自始至终都未能很好解决的困惑!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商州区板桥镇岔口铺小学

雷建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培养质疑兴趣。

要 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例如《捞铁牛》一课教学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先出示“捞”字,让学生演示 何谓“捞”,教师在发问:“捞”字怎样理解?学生回答:从水中取出物体叫“捞”。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捞”字组词,学生组词:捞鱼、捞船、打捞„„。最 后教师在“捞”字后面显出“铁牛”二字,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铁牛怎么会在水里?为什么要捞铁牛?谁有那么大的本事能捞铁牛?并自然 地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索阅读课文,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之所以能发现这些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二、培养质疑能力。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疑”可质,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

1、在预习中指导质疑

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为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习惯,在课文预习上有了新的要求。以往我的预习本上只要求学生预习课后生字(包括字音、音序、部首、除部首外有几笔、组词),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生字新词之后,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来。

拿 第6课«春天来了»为例,学生的问题可比我想象中的丰富多了。有针对字、词的意思提出质疑的。如:“微风”是怎样的风呢?什么样子才算“舒展”?又如: “柔软”是怎样的感觉?有针对课文结构提出问题的。如:课文写关于春天的哪些特点?除了书上说的外,你还知道春天有的特点吗?又如:你们知道夏天的特点 吗?等等。这是我未曾意料的结果,让我对孩子们的思维来不得半点轻视,更引起我对学生探究欲望的浓厚兴趣。

2、从题眼入手培养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很好地对课题质疑,可以训练学生审题以及概括能力。

如 教学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出示课题后,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提出的疑问有:珍珠鸟给我怎样的感觉?我如何与珍珠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而这些问题正是 课文的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读书、自学自悟,相信不用费老师太多的口舌学生就能理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又如 《再见了,亲人》,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亲人”来质疑:文中“亲人”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然后导读课文,学生可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 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课文讲读结束后,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审题质疑,如“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 他们从另一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 成伟大的友谊”的中心得以彻底显现。

3、从课文的内容上质疑。

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训练学生找出 句、段中的重点字词。如教学《李时珍》第四自然段时,可启发学生抓住“完善”质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怎样的药物书才算是完善的?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 善的药物书?把“完善”换成“完整”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进而读懂这个自然段。笔者还常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动物形象进行分析,或按自己的愿望重编故事后埋怨地问:“为什么八路军不早冲下来,害锝王二小被杀害了?”说得挺有道理,于 是笔者就设了几个放缓坡度的小问题。通过激烈的讨论、合理的想象后,学生明白了:王二小的牺牲是诱敌必然的代价。如果八路军很早冲下来,不但无法保证王二 小的生命安全,还会造成更多的伤亡。王二小深深地了解工作的危险性,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做了。质疑的结果,王二小的形象丰满了,学生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 国主义教育。

4、指导养成质疑的习惯。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一些老师 在谈到“质疑”时,担心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只能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确,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的大都是优生,后进生只是在一旁观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才是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要 靠好学和善问。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问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 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三、要把握好质疑的度。

这样的教学(指前面提到的教学方法),有人怕学生的思维像“野马脱缰”,难以驾驭;有人怕学生的问题琐碎而不到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其实大可不必。实验证明,教 会学生发现问题,正是让教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教学的主要时间集中难点上,“教其不知,释其所疑”。只要注意如下控制即可:(1)时间控制。首 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给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不乱“。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无所得,或尚未“解惑”,草率收兵,流于形式走过 场。(2)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 后问题越来越多,更无从问起了。(3)范围控制。要保证质难问题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作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 学生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中写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引导学生针对“焦急”与“耐心”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进行质疑。又如初读《伟大的友谊》一文后,学生提出了“马克思的生活为什么困窘?”“恩格斯为什么要帮 助马克思?”“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等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对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更有思考价值,更 有深度?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第五篇: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浅见

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浅见巫梭小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需发散思维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教育中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既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创新思维是设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综合数学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够让学生无限的思维空间里实现飞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质疑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学好数学。数学教学是一门教与学互动和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育已经不适宜当代教育的发展的需要了。新课程强调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和能力的发展。现在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有助于新课标的学习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已是当前数学教育的第一要务。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来的习题,解不出来的答案,即使是优秀的学生也缺乏质疑的能力。作为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更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一、提高课堂互动环节,构筑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尊重学生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不想质疑,也不敢质疑。因此,我们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让学生想问、敢问。

其次,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错误时,给予鼓励,决不求全责备,更不讽刺挖苦。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习惯,让学生好问、会问。这样长期坚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转换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实施者。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听、主动想,还要大胆地去质疑、去联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由此引发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课堂教学是联系教与学的空间。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不但要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围绕着“教与学”的核心问题。小学生对数学课的认识,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地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深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上得。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

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时间和与学生一起讨论的机会,并且需要设立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图形认识的课时,有的学生说“饭桌的桌面是正方形”而有的学生说“饭桌的桌面是长方形”,或许

会有的学生说“饭桌的桌面是圆形”。在这种讨论的过程当中,老师最好是当一

个聆听者,只做正面的引导,而不是用决定性的语言“是”与“不是”来肯定或

是否定学生的见解。因为此时此刻他们的思维正是活跃的时候,就好比一台正在发动的机器,如果这是你否定了他们的观点或是引导他们走向思维的死角,那就

是相当于给这台机器断了发动的能源,这样这台机器就会立马停下来。所以构建

一个和谐的讨论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有研究表明,人在过度严肃或紧张的环境下,大脑的质膜处于紧张的状态,这是大脑的思维是

比较神经系统和语言系统是混乱的。如果没有和谐讨论的环境,学生忌怕老师而

紧张,那么他们的思维必定是混乱的。

二、策划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知识获取都是由疑惑开始的,有了疑惑才去寻找解决疑惑的方法和答案,这

就是做学问,也即是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究的动

机。有趣的问题提出后,会引起全体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加

集中。在此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其实每节课

只要老师创设的情境适当,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水到渠成地提出

问题了。兴趣能使人全力投入,学生的学习好坏,都是学生对学习兴趣大小的结

果。在课堂上做到调拨学生对所讲的课内容感兴趣,那么这堂就成功了。这也是

为什么大多数老师的专业水平都差不多,但是对于同授同一堂课,各个老师教出

得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同的老师在调拨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感兴趣的能力上有所差别。在课堂上设置相关的问题,这是刺激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例

如,讲到数字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时。给学生讲解完了课堂的内容后,给学

生出这样一道题“5个数字5怎么样才能得到24”并且给学生提示说加减乘除和

括号都可以用[(5×5×5-5)÷5=24]。然后问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演算一

下,这时学生的脑海里肯定是在围绕着这个转的,都是在寻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因为他们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扬。在这过程中,学生渐渐地

在无形中形成一种探索的兴趣,他们的所思维在不断地散发。给予学生一点的时

间考虑后,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他们一些提示,但是要浅而不显,不

能明说答案。要把学生引导到解题的思路上,让他们觉得这道题是他们在老师的指点下,他们自己做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给他们讲解答案。因为在老师的指点下

自己做出来的和老师直接讲解而知道答案这两种情况对学生自主积极探讨的影

响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来讲,前一种情况是,其实这道题不难,只要老师一点

拨,我自己就做出来了。后一种情况是,这道题很难,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我是不会做出来的。这两种情况对于以后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

老师的讲解做出来的,那么下一回“我”会进一步思考,而不用老师的点拨就可

以做出来,从而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扬。通过老师的讲解才知道这道题怎

么做的,那么以后老师再出类似的题目时,“我”会等老师讲解,不会去思考,因为再怎么思考还是不会做,干脆就等老师讲吧。所以,在课堂上设立一些与课

堂相关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把题目做出来,最后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肯

定。从而促进学生探索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引发。

三、巧妙构建教学情景,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采用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以

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民俗、典故为载体,导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产生质疑的愿

望。然后综合利用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问题提出以后,依据情

景提出了多种假设,在探究中找到答案。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50%。然

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景,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促使学生

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

感兴趣,才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到知识而做充分准备。合理的情景创

设是将数学与儿童的生活有效地结合,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分析、提炼、推理、探索和发现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锻

炼。同时也获得了对数学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在数学情景设立当中,要以学生经

历过的、比较现实的、有趣的、与学生的知识体系相联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或是有待形成的技能,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技能,反过来再解决原先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

题的冲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实践证明利用情景激趣,寓教于乐,更能调动

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以饱满的创新热情去

积极思索、探索和大胆的想象。学生的对数学兴趣浓厚才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提高。

四、积极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在的才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

能力,需要老师引导和刺激。教师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中占主导

地位,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新课标强调“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

格及创新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例如在与学生一起讨论混合计算的知识点时,老师

让学生随意在1到10这数中挑出四个数字,每个数字用一次,运用加减乘除和

括号,无论那几个数字都可以算得24。如7、8、9、10这四个数就可以这样算,9÷(10-7)×8=24。无论学生举出哪四个数,老师都能快速地算出来,而老师

反问学生时,学生一时半会还不能那么快地答上来。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可以算

出来,这其中可能有什么奥秘。这是学生会带着疑问探索其中的规律。也就是把

探索知识当成一种需求和乐趣。

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创新思维应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

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他们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

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既要有

改革创新的意识,又要着眼与实际效果,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进而

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外,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

间,特别是刚开始的几次课,学生还不会提问,应把思考的时间延长些,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老师可要求学生先把问题写在书本上,然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进行对比,相互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收效显著。我在教学中每节课至少留给学生5

分钟的质疑提问时间,努力创设一种“人人爱动脑筋,个个乐于提问”的氛围。传统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讲究的是老师讲授。数学课的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或是教科书中向学生展示的问题往往是对刚学过的原理、公式及法则等机械套用或反复强化,最后获得与标准答案一致即可,它可以导致知识量的积累和一般技能的熟练化,但较少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一切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是在老师的观点指引下完成。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受到很大的阻碍,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相互链接和影响。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多问。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的把学生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并且做到细微细节的完善。例如,在课间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时,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一起玩耍,缩小学生与老师在沟通上的沟壑,在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初级阶段。因此,不能放弃一点可培养的细节。

结论: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应与学生的能力提升相联系。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探索就会有发现。学会质疑,学会探索,才能学会挑战,学会学习。担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更应该把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工作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构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设立有趣可行的情景教学模式、与课堂相联系的课外知识、改进教学观点和方法,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培养和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认真的态度去完成我们的工作,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在数学课堂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W.凯乐斯.心理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M]

[2]朱宗顺.现代学校教育导论[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陶文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老师怎么做[M]北京地震出版社

下载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太平寨镇中李艳超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 创新。所谓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并解决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能力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能力 太平镇穿山河学校覃业翠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疑点,才会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进行探究,迸出知识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丁亚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

    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五篇模版]

    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体会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体会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发现都始于质疑。因为质疑的过程很可能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是一种能力。质疑是科研工作者走向成功的第一块敲......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姓名:郑学严摘要:本文从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质疑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质疑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质疑能力培养的方法等几方面......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当今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