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洛社高级中学滕晓艳214187
摘要:本文强调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关键词:质疑、自主学习、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索新知识的动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1. 教师要转变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课堂应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主角。传统教学模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将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多数教师对待学生象紧张的父母对待跚跚学步的孩子,甚怕孩子摔交,却忘了学步的孩子只有在无数次的跌倒后,才会走得更好更远。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大可不必为此胆战心惊,而教师该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才会成为问题的发现者。
2.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做法
(1)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质疑的前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例如苏教版化学教材中“思考与交流”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在预习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将结论或疑问拿到课堂上来探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提出问题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在《氯》这一节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了解氯水或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是由于氯气和水作用生成了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教师可通过演示干燥氯气与干燥红布条、湿润红布条的作用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红布条褪色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又如在强弱电解质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一组思考题:①、电解质为什么能够导电?②、电解质在什么情况下能导电?③、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什么?④、如何判断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大脑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对于一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通过他们自己的充分思考反而会提出他们的疑惑,而不是不懂装懂。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压抑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不想质疑,也不敢质疑,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许多胆怯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幼稚,怕被同学、老师笑话,甚至有问题也憋在心里,久而久之便不愿意再去思考,“懒”得提问,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对于这一类学生“鼓励”是一剂良药。对于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要详加分析,对于他们质疑的行为要多加鼓励。还有一类专爱“钻牛角尖”的学生,似乎令大多数教师头痛,其实不然,他们之所以提出那种“钻牛角尖”似的问题,实际上是他们的思维在某个知识点上打了结,教师千万不要对此类学生“兜头一盆冷水”,要更加耐心的对待他们,将他们的问题症结加以疏导。大多数教师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就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自己一时也回答不了,这时切不可一句“没事找事做”或“吃饱撑得慌”将学生堵回去,教师尽可以大方得告诉学生:“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老师都被你难住了,让我们一起研究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吧?”此时你的形象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具亲和力,因为他们发现原来老师并不是什么都懂的完人!所以师生关系由此会更加和谐,学生会大胆的有疑必问。
(3)掌握契机,激发质疑的火花
班级中有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强,他们一般不甘于做常规的提问,不愿生硬模仿,不愿机械的接受知识,而往往会突发奇想,有较强的求异倾向,这恰恰体现了他们思维品质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批判性。因此,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的“突发奇想”打乱了整节课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计划,而应以此为契机,激发出学生质疑的火花。这样做或许会影响一节课的教学计划,但是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大胆怀疑,可以发表不同意见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上《原电池》这一节的内容时,有一个课堂演示实验,是将铜片和锌片两个电极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两个电极用导线连接,并连接一只电流计。我们知道理想状态是铜片上产生较多的气泡,锌片无气泡,但在演示时锌片上也产生了气泡当时就有一位“不速之客”提出了疑惑“锌片上也产生气泡是不是锌直接和稀硫酸反应了呢?”我说:“不然,实验室提供的锌片不纯,里面含有碳等杂质。”我又反问学生“锌片里含有的杂质碳与铜片所起的作用难道不一样吗?”学生恍然大悟,锌和碳构成了微小的原电池所以锌片上也产生了气泡,通过同学的质疑,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原电池原理。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在一个班级里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学生毕竟占少数,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需要老师激化,特别是在化学习题评讲课上,一些对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错的同学会较多,越是错学生的反应越是“迟钝”,这时老师要主动“出击”,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精心设计一些可导致质疑和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和内容,以促使他们进行讨论和质疑。例如:FeSO4和Fe2(SO4)3组成的混合物
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计算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常用的方法有物质质量法、元素质量法等。通过对本题的讨论学生会提出物质质量法比较繁琐,而元素质量法简单易懂,同时有学生
提出这样的疑问:“比如像NaHS、MgSO4、NaHSO3 组成的混合物,已知硫的质量
分数,可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吗?”我说:“很好,你举的这个例子正是这同一类型的题目。”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提出问题的前提也许正是一个大胆的怀疑。素质教育不是要培养尽信“权威”的学生,而实验教学的课堂正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阵地。
(1)实验过程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维空间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目前实际存在的实验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的倾向。比如说,现在普遍使用化学实验报告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偏写得详尽有余“空间不足”,这就客观上规定了学生在实验时只能“照葫芦画瓢”。对于化学实验报告的完成,老师应要求学生按序操作,更重要地是观察实验对象,对于一些异常现象要求学生千万不能放过。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留有足够思维空间,才能使学生自主发挥,创造性地完成实验,解决自己的疑惑。
(2)利用探究性实验设置质疑情境
师生一起可试着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编成“探究性实验”,重新设立认知情境,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与思维发展的实验顺序,引导学生质疑,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设计实验的思维方法。例如:苏教版必修化学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利用》的第一单元《天然气 甲烷》,在探究甲烷的取代反应机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瓶中的水溶液酸碱性如何检验?试推测有哪些物质,如何来验证?学生经过讨论设计出了以下的方法并操作:(1)取两份试样,一份滴加石蕊试液,另一份滴加酚酞试液。结果显示加酚酞的不变色,加石蕊的变红色。(2)取样,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得出结论:溶液中有H+、Cl-,反应中有氯化氢生成。通过设计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有氯化氢生成,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化学学科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化学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笔者的一点拙见,如何通过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王明轩.化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 吴洪明.试论问题情景式教学与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化学教学.200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商州区板桥镇岔口铺小学
雷建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培养质疑兴趣。
要 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例如《捞铁牛》一课教学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先出示“捞”字,让学生演示 何谓“捞”,教师在发问:“捞”字怎样理解?学生回答:从水中取出物体叫“捞”。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捞”字组词,学生组词:捞鱼、捞船、打捞„„。最 后教师在“捞”字后面显出“铁牛”二字,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铁牛怎么会在水里?为什么要捞铁牛?谁有那么大的本事能捞铁牛?并自然 地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索阅读课文,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之所以能发现这些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二、培养质疑能力。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疑”可质,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
1、在预习中指导质疑
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为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习惯,在课文预习上有了新的要求。以往我的预习本上只要求学生预习课后生字(包括字音、音序、部首、除部首外有几笔、组词),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生字新词之后,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来。
拿 第6课«春天来了»为例,学生的问题可比我想象中的丰富多了。有针对字、词的意思提出质疑的。如:“微风”是怎样的风呢?什么样子才算“舒展”?又如: “柔软”是怎样的感觉?有针对课文结构提出问题的。如:课文写关于春天的哪些特点?除了书上说的外,你还知道春天有的特点吗?又如:你们知道夏天的特点 吗?等等。这是我未曾意料的结果,让我对孩子们的思维来不得半点轻视,更引起我对学生探究欲望的浓厚兴趣。
2、从题眼入手培养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很好地对课题质疑,可以训练学生审题以及概括能力。
如 教学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出示课题后,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提出的疑问有:珍珠鸟给我怎样的感觉?我如何与珍珠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而这些问题正是 课文的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读书、自学自悟,相信不用费老师太多的口舌学生就能理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又如 《再见了,亲人》,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亲人”来质疑:文中“亲人”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然后导读课文,学生可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 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课文讲读结束后,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审题质疑,如“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 他们从另一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 成伟大的友谊”的中心得以彻底显现。
3、从课文的内容上质疑。
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训练学生找出 句、段中的重点字词。如教学《李时珍》第四自然段时,可启发学生抓住“完善”质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怎样的药物书才算是完善的?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 善的药物书?把“完善”换成“完整”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进而读懂这个自然段。笔者还常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动物形象进行分析,或按自己的愿望重编故事后埋怨地问:“为什么八路军不早冲下来,害锝王二小被杀害了?”说得挺有道理,于 是笔者就设了几个放缓坡度的小问题。通过激烈的讨论、合理的想象后,学生明白了:王二小的牺牲是诱敌必然的代价。如果八路军很早冲下来,不但无法保证王二 小的生命安全,还会造成更多的伤亡。王二小深深地了解工作的危险性,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做了。质疑的结果,王二小的形象丰满了,学生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 国主义教育。
4、指导养成质疑的习惯。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一些老师 在谈到“质疑”时,担心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只能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确,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的大都是优生,后进生只是在一旁观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才是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要 靠好学和善问。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问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 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三、要把握好质疑的度。
这样的教学(指前面提到的教学方法),有人怕学生的思维像“野马脱缰”,难以驾驭;有人怕学生的问题琐碎而不到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其实大可不必。实验证明,教 会学生发现问题,正是让教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教学的主要时间集中难点上,“教其不知,释其所疑”。只要注意如下控制即可:(1)时间控制。首 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给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不乱“。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无所得,或尚未“解惑”,草率收兵,流于形式走过 场。(2)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 后问题越来越多,更无从问起了。(3)范围控制。要保证质难问题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作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 学生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中写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引导学生针对“焦急”与“耐心”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进行质疑。又如初读《伟大的友谊》一文后,学生提出了“马克思的生活为什么困窘?”“恩格斯为什么要帮 助马克思?”“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等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对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更有思考价值,更 有深度?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太平寨镇中李艳超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
创新。所谓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并解决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
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学生
质疑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
“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
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很少有对所学的内容向
老师质疑的。成绩差的甚至一般的同学不知问什么;成绩好的学生可能是认
为已经学会,没啥可问;还有的根本不敢问。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
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
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努力
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
氛围,以保证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
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语言、动作、情感传递
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的。二.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兴趣是孩子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有
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课堂上要
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三.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四、指导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问题。教师及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1. 巧设“情景”,激发学生质疑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在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课堂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2. 指导质疑方法,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质疑(预习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时间,规定
范围,让学生对下一节的内容进行预习,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并把能否对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这些问题要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提出来,但不予解答,而是先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解答,对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从
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课中质疑。课中质疑可使学生在一课书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在预习中并不是把所有的疑点都考虑到,难免有漏洞的,这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一直专心听讲,边听边提出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英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句多译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学生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总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并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我教《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对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思维多么活跃!(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跳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四十秒钟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6.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
第五篇: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能力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能力
太平镇穿山河学校覃业翠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疑点,才会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进行探究,迸出知识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一在预习新知中引疑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预习新知,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不平衡中找出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激起求知欲,在此基础上进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就会变被动便主动。如:学生预习百分数的意义后,提出问题: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分母是100的分数都是百分数吗?
二在理解新知时质疑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就是口欲言而未得之貌。理解新知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要让学生围绕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积极质疑问难。中学生“愤”、“悱”之时,引导学生抓住疑点,提出含金量较高的问题,主动思考,积极探讨。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问学生关于轴对称图形你还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问:轴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折一折等学习活动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获得成功等喜悦,从而使学生乐于质疑。有的学生不知怎样提问,教师可适当点拨诱导,教给质疑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打破砂锅问到底”。让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并善于质疑。
三在巩固练习中设疑
为了巩固所学过知识,开拓学生思维,教师可多设计一些一题多解、逆向思维、开放性强的习题,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展开想像,多角度地找出灵活多样地新问题及解决方法。例如:学习分数乘除应用题可问:根据我们班男女生人数,你可联想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又如: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可出示此类习题,一个碗6元,一个压力锅138元,一个杯子4元,一双筷子3元。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妈妈有150元钱,她可以怎样购买这些物品?
四在实际应用中激疑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带入课堂进行交流探讨,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应用意识。
例如:喜欢旅游吗?在旅途中你发现些什么数学问题?比如租车、租船、购买门票等。小明假期随一个旅游团去参观植物园,团中共41人其中39名儿童,门票价如下: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团体(10以上)每人20元,小明就想:怎样购买合算呢?你还能发现什么?〔儿童少时购团体票合算,儿童多时购团体票不合算〕还有商品打折,降价等等。要求学生平时做个有心人,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