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保国教学反思之二_《高一新生为什么学不好化学必修1》
高一新生为什么学不好化学必修1 ——层层剖析,探寻化学难学的根源
安阳市第一中学化学组 张保国
近五六年来,在高一新生中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现象,即:很大一部分学生(包括中招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都反映高一化学太难学。甚至夸张地说:“比数学和物理还难”。记得高考“3+2”的时候,化学课基本上每天都有,学生并没有感到多难学。考试中一些难度较大的压轴题,很多学生都能做出来。讲评习题时稍加点拨学生就理解了。经过几次改革,化学的周课时数逐渐越少到现在的2节课。学生与化学见面的时间少了,在化学方面的悟性也逐年降低。虽然考试难度越来越小,大多数学生的分数还是在及格线上下徘徊。学生抱怨化学越来越难学,老师则抱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高一化学教学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必修1》是整个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根基。初中只是星星点点地学了一些化学中最基本的皮毛知识,高中则要求学生破旧立新,把知识重新布局,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从点到面再到立体”的知识构建过程。比如:初中学习了“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一进高中就改成了“氧化还原”反应,得用“化合价升降法”来理解;在熟悉酸碱盐氧化物之间转化关系的基础上要求必须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初中是以质量为中心的化学计算进入高中得转变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三个高中阶段最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一股脑地砸向高一新生,难学是必然的。而课时又减少了,学习难度当然就加大了!
难点集中,只是一个方面。造成化学难学的主要原因,却是三个问题没有处理好:
首先,是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的问题。
初中新教材删除了一些偏难的知识点,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贴近生活,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基本没什么难度,愿意学的学生很容易上手。而
-1-高中教材虽经多次改编、审定,却始终与初中新课程之间存在一些空白,缺乏衔接和协调。虽然《必修1》的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里先介绍初中学过的溶解、过滤、蒸发,再学习“蒸馏、萃取、离子检验”;后面学习“胶体”时也与初中的“溶液、浊液”进行了简单的衔接。但是面对一些难点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却没有进行有效的衔接。比如:高一课本中说“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有密切关系。”事实上,初中课本并未明确化合价的概念,中招考试又不怎么涉及,因此大多数初中生根本不清楚化合价是什么,更别说准确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了,就连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书写也是磕磕绊绊,导致无法准确快速地分析氧化还原反应,面对难点无法突破。因此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必须进行化合价专题复习,让学生能准确、快速地分析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否则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会直接打蒙80%的学生!使化学从一开始就陷入“听不懂、学不会”的泥潭中,蒙上一层“化学真难”的阴影。
又如:初中课本只是常识性介绍了阴、阳离子的概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并未提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而高中一开学就在“第一章 第二节 离子反应”中要求学生正确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乃至弱酸的电离,使学生一直误认为HCl、H2CO3与NaCl一样因为能电离出离子,所以都是离子化合物。直到高二,学生一遇到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习题,错误率就会很高。这都是课本不协调惹的祸。
因此,要降低化学的学习难度,除了要增加课时(一周至少得4节课才行),还要求高一化学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初中课本哪些知识讲的不到位,在教学中要么集中补习,要么用到什么补习什么。归根结底:必须进行衔接教学。那些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学过”的老思想,肯定会进一步加大《必修1》的难度。
其次,是课堂教学的问题。
大部分老师习惯于采取“讲授法”,偶尔也用“启发式”教学。由于学生不配合,往往是“启而不发”。启发式最终变成了自问自答的“设问式”。而新课程教
-2-材编写的核心思想是“讨论式、探究式”,每节课都设计了很多“思考与交流”的内容,需要学生讨论、发言,然后老师进行纠正、总结。经历过这样一个“实战”过程,学生才算是“学会了”。“讲授法”说白了就是灌输式教学,是把自己知道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滔滔不绝地、详细地分析出来。讲的很到位,学生听起来毫不费力,尖子生不停地点头,而大部分学生都是面无表情,呆呆地望着你。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一直在“听”,基本上没有“学”!怎么可能“会”呢!另外,老师们往往陶醉于自己的讲,至于学生是否随手记下了要点、记在了哪里,关注度并不高。课后,很多学生的课本还是崭新崭新的,没有留下学习的痕迹。等复习时用到某个知识点,老师问讲过没有,学生往往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还无辜地翻开课本说:“这个真没有!”此时老师虽然气个半死,却也毫无办法。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讨论、记录。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的学,而非老师的教!
最后,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问题。
除了“预习、听课、复习、记笔记、写作业、问老师”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习方法没有真正落实之外,老师们都清楚:真正的好学生并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习自己学出来的!得想办法培养学生主动去学、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而不是被动地听讲。真正的美食家并不是只会品尝,而是懂得食材的挑选、火候的把握,会做的才是真正会吃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口号中的“教”并非都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你在教学第一线,你肯定会明显地感到至少有两类不同的学生,这里暂且幽默地称之为学习上的“聪明者”与“傻子”。我们看看二者在高一学习中的不同表现:
聪明者“快”字为先:课前准备快、翻书快、阅读快、回答问题快、写字也很快,甚至吃饭快、睡觉快、走路快、完成作业更快。傻子却“慢”字当头:上课了,书还没拿出来;该换书了,却好长时间找不到书在哪儿;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又翻不到该看的那一页。记笔记时总是慢慢悠悠地写,似乎是在练习书法,总是让老师“等一会儿、再说一遍”。
-3-聪明者预习时反复地阅读课本,傻子却只看一遍,甚至不屑于看,说:“上课听听不就会了吗?”对于傻子来说,预习不预习都一样。聪明者认真研究课本和习题,一部分习题在自学时就完成了。傻子却只是浏览一下课本,看有没有不认得的字,基本不做题。傻乎乎地说“老师还没有讲,我怎么会?”聪明者只好窃笑之。
聪明者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把“听懂了”和“有疑问”都写在脸上,让老师判断是否该调整讲课速率。傻子却不停地跑神、观望、呆坐,总是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了。当被提示需要记下来时,总是不停地问同桌:记什么?写在哪儿?
聪明者有疑问,先反复阅读、思考、再查找课本、研究答案,之后才去问老师和同学。傻子是有疑就问,把“为什么”当成了口头禅,还振振有词地说:“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等到与老师一交流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而已。
聪明者先复习,再重做例题,最后再写习题,事半功倍。傻子却直接做题,根本不研究例题,好像战场上的“赤膊上阵”者,一露头就壮烈了!
聪明者知道哪些知识是必须背下来的,是硬功夫,得下苦功夫才行。傻子却自以为是神童,读一遍就以为过目不忘了。结果一做题就漏了陷。却狡辩:“是老师没讲!”
聪明者知道哪些题该重点研究、反复地做,甚至把习题背下来。傻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写作业。说“傻子才背题!我都是靠理解”。聪明者只好善意地傻笑一下,无语。
其实,傻子根本就不傻,傻的是:以为自己是神童,其实却不是!而聪明者却知道:自己根本就不聪明,只是明白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以及该怎么干而已。
花这么大的篇幅详细描述这两类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是在推卸责任。只是想说:教学必须充分地认识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当你花了很大力气,学生仍然学不会时,就要反思:你是在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吗?教小鸭子游泳与
-4-教小白兔游泳,采用的方法绝对不能一样!如果说学习知识的过程类似于一个化学反应的话,那么当学生与知识发生反应时,老师只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一个条件而已,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相当于催化剂,可以极大地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反应得以顺利进行。学习这件事,关键还是在于“学”,得先教会学生怎样学,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了,教学效果才能显现出来,化学的难度才能真正降下来,学习的速率才能真正提上去。
下面,是协调好这三个方面一些具体作法,一一列出,希望能对破解“化学难”现象有所帮助!
一、必须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讲清楚以下内容:化合价,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酸、碱、盐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类,溶解度计算,差量法、守恒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常用的干燥剂,分液漏斗、长颈漏斗的对比,各种装置的气密性检验等等。至于是集中补习还是用到什么补什么,效果是一样的。在讲离子反应之前还应该分析CO2与NaOH、Ca(OH)2之间、NaHCO3与Ca(OH)2之间的过量问题(关于过量问题只宜讲这3个,多讲不宜)。过量问题和离子反应是两个难点,应该分别突破。
二、在课堂上应当让“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起来。多让学生之间互讲,让每个同桌都成为“小老师”!突破难点时,除了语速要慢,还要允许学生当场发问,使课堂活跃起来。讲评习题时,要先讲一遍,让同桌互讲后再讲一遍——“三遍教学法”是攻克难题的制胜法宝。尽量不要赶进度!
三、不能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应当在必要的地方停下来,提示学生对课本进行批注。某些需要衔接的知识点最好统一听写到课本某一页的空白处,便于复习时查阅。要让学生的课本留下学习的痕迹,不能太干净。甚至某些典型习题也要抄到课本上,弥补化学课本例题偏少的不足,使知识点逐渐习题化。保证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能做题!
四、针对《必修1》方程式比较多的特点,可以进行方程式的滚动训练。
-5-即:让学生有计划地重复抄写或默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包括补充的方程式)。同时,要反复地分析每一个方程式的书写规律,像数学一样讲出道理来。比如:学习Na与H2O的反应,要先讲H2O的电离:H2O
H++OH-,再讲Na失去的电子被H+得到转化为H2,Na变成了Na+,H2O的OH-剩下了,最后得到了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H2↑+2OH-。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顺理成章地通过推理把方程式记住了,不必死记。每一个方程式都有它的道理,要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原理,尽可能的弄清楚方程式中产物的来龙去脉,进行理解记忆。死记初中的方程式还有可能,死记高中的方程式,几乎不可能!
五、每节课都要布置一些针对性的课时训练题。不能讲了好几节课,才开始做题!学生之所以没有感觉到数学太难,除了数学课时多外,最关键的是学生每节数学课后都有一定量的针对性练习题。这就要求老师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习题,关键是控制好难度和梯度。不能随便买一本资料完事。
六、要不停地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方法培训。很多学生一开始还知道怎么学,但是经过各科铺天盖地的作业轰炸后,就会失去了自我,在学习方法上不断地误入歧途。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作业状况和听课表情,适时地进行个别谈话,让学生认识到:一定要主动学习。即主动阅读课本、做例题及其变式训练,在课前就写一部分作业。等老师讲完了,把预习时不会的作业补上,赶紧进入下一轮的“预习课本→阅读配套资料→做例题→写作业→带着问题听讲→完成作业”中去。这是学习的良性循环,学习主动了,一切都很轻松,就会感到学习也有点乐趣可言。若是整天“忙着写作业→没时间看课本和例题→作业花的时间长→更加没时间看课本和例题→作业花的时间更长→效率更低……”就进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中,又苦又累还没用效果,最后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要想学习好,就得主动出击,不能被动挨打。
七、经常给学生总结一些“一句话知识”,让学生抄在课本的封皮上、封二上或周期表背面,然后背下来。毕竟化学知识点是比较零碎的,很多时候,学
-6-生的不会,仅仅是“忘了”而已。老师得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如:溶解性规律、金属活动性、概念、计算公式、特殊方程式、类似的方程式等等。甚至个别典型习题也要抄写和背诵。
八、把握好几种课型的基本教学环节,才能使化学课忙而不乱、以少胜多。概念与理论课: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预习→共同总结出定义规律→揭示内涵、交代外延→相应公式、符号的表示法→计算应用举例→巩固性练习→变式训练→归纳小结。比如“物质的量”的教学:应该先讨论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然后让学生边阅读课本边思考:什么是摩尔的基准,阿伏伽德罗常数和1mol是怎样定义的,物质的量的定义公式该怎样理解、NA为什么得有单位,摩尔质量是怎样定义的等等,然后再一一讲解、课堂训练。
实验课: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现象、得出结论并适度延伸→抄写在课本上。比如从Na与H2O的反应可以延伸到Na与酸碱盐的稀溶液的反应。学生并不会感到难度增加了,反而会体会到学习、思考的乐趣。
习题课:复习相关知识点→例题解析、突破点→规范板演→同桌讨论→答疑、重讲→课堂练习→归纳与小结→布置变式训练习题。
复习课:明确复习目标→知识梳理→典型习题介绍→课堂背诵→巩固性训练→归纳小结、总结知识网络→讲评章节训练题。
九、把握好课后作业的难度和数量
在教学竞赛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似乎每个老师都把作业和考试当成了控制学生的杀手锏。但是过难过多的作业在控制学生的同时,也严重打击了一部分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最终他们不得不因为化学成绩太低而被迫学文科。这似乎不应该是我们化学老师的初衷吧。有时候,“化学难”纯粹是作业超纲造成的。在必修中,很多知识不该加深,特别不该把高考题拿过来当作业和月考考试题。比如离子反应,在必修阶段只需要了解常见的复分解反应和简单的离子共存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涉及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离子推断、过量问题等
-7-难点知识。这些等分科后再学根本不晚。氧化还原反应也是这样,能判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谁是氧化剂还原剂就可以了,至于根据电子守恒的计算、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比较、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竞争可以在随后的学习中逐渐跟上也不晚。若一股脑地追求知识的全面、系统,只会吓跑一大批学生。同时也是自寻烦恼。
以上只是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困惑、思考、实践的一部分。其中还包括作业和考试的题量、题型以及难度的设计,假期作业的设计,学习方法讲座,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把握,不同章节学习方法的传授,各个章节教材深度的挖掘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当面探讨。
作为高考改革亲历者的我经历了“3+2”、“3+大综合”、“3+小综合”,也经历过主校班、分校班、特优班的化学课教学,给无数学生单独谈心、个别指导过,也经常参与同行之间的各种交流,深感化学《必修1》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分科时文、理的选择。面对学生普遍反映的“化学难”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找到病根、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坚持服用,最终才能药到病除,还化学以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宋心琦 王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第二篇:高一必修2化学《苯》教学反思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教学反思
牟伦芬
五月份学校组织了教师岗位大练兵高效课堂展示赛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代表化学组参赛,根据教学进度,我的参赛课题是《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回想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以及教学实施过程,有精彩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下面进行总结。
一、猜谜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猜测是化学理论的“胚胎”,猜测是学生感知事物后作出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我选了一则“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雄。(打一字)”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 培养探索能力
在了解苯的物理性质时,我安排了学生从观察、实验、查阅三方面去全方位认识、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对于苯的结构,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不要求对结构进行推导,九直接从课本得出苯的结构——凯库勒式。结合之前学习的甲烷、乙烯的化学性质,去猜测凯库勒式苯可能有哪些性质,并加以验证。这样使学生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确实明白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原则。而且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实验结果中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否定学生原来的所有假设,从而得出苯的真正结构。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机化学的思想将结构和性质联系在一起,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一、未能做到立足课内,联系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在本节课中我只注重了笨的知识教授,没有能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二、评价激励不够。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展示,我的评价比较随意,激励性不够,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三、课堂结尾不够完美。在课堂小结中我设计了“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开始的意图是想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方面进行小结。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没有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从化学方法、化学思想上进行小结。到后面下课铃响了,自己就有点慌,自己做了个简单评价就结束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机智,想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不足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不足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第三篇: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
富县高级中学 王晓广
数学必修1即将学习结束,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高一学生在初中养成的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入高中以后,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满足于课堂上认真听讲,满足于课后的作业模仿,缺乏积极的思维;遇到难题或者没有见过的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教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甚至有少数同学抄答案,还有少部分学生还相信可以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来取得好成绩。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少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法方法。
2、刚开学,高一数学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第二章课时数要适当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时注意形象、直观。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以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课堂5分钟小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做的好的学生的过程贴在教室,让错误的学生自己看,章节考试题难度不能太大。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问题,要不断的练习,帮助学生找出求解规律,学习才可能很好的理解。通上述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难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学习上在每一章节有学习技巧和方法应及时的告诉学生,指导学生改进学学方法。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的学习特点,听课的方法,答题的书写要求,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基本的概念能牢记,在记忆的基础上去理解,去应用。这样才能学习好高中数学。
第四篇: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1
数学必修1即将学习结束,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高一学生在初中养成的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入高中以后,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满足于课堂上认真听讲,满足于课后的作业模仿,缺乏积极的思维;遇到难题或者没有见过的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教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甚至有少数同学抄答案,还有少部分学生还相信可以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来取得好成绩。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少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法方法。
2、刚开学,高一数学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第二章课时数要适当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时注意形象、直观。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以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课堂5分钟小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做的好的学生的过程贴在教室,让错误的学生自己看,章节考试题难度不能太大。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问题,要不断的练习,帮助学生找出求解规律,学习才可能很好的理解。通上述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3、严格要求,打好基矗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难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学习上在每一章节有学习技巧和方法应及时的告诉学生,指导学生改进学学方法。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的学习特点,听课的方法,答题的书写要求,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基本的概念能牢记,在记忆的基础上去理解,去应用。这样才能学习好高中数学。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2
一、强调教法、学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的有机整合。
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质疑反思的培养
通过现状调查,看出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缺乏有目的、有意识,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解决问题、认识问题后的反思。学生的质疑反思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要有目的设计、训练。因此要培养质疑反思能力必须做到:(1)明确教学目标。要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学会——会学——创新”。(2)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觉建构的教学过程。(3)改善教学环境。(4)优化教学方法。
三、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家做,对于书上个别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练习。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3
数学必修1即将学习结束,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刚开学,高一数学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第二章课时数要适当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时注意形象、直观。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以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课堂5分钟小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做的好的学生的过程贴在教室,让错误的学生自己看,章节考试题难度不能太大。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问题,要不断的练习,帮助学生找出求解规律,学习才可能很好的理解。通上述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2、高一学生在初中养成的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入高中以后,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满足于课堂上认真听讲,满足于课后的作业模仿,缺乏积极的思维;遇到难题或者没有见过的`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教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甚至有少数同学抄答案,还有少部分学生还相信可以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来取得好成绩。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少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法方法。
3、严格要求,打好基矗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难学习的五大环
节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学习上在每一章节有学习技巧和方法应及时的告诉学生,指导学生改进学学方法。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的学习特点,听课的方法,答题的书写要求,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基本的概念能牢记,在记忆的基础上去理解,去应用。这样才能学习好高中数学。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4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5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
4、参考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做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五篇:化学必修1第2章第2节教学反思
《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作者:赵瑛华(广东华侨中学)
审稿:区妍(广州市第一○九中学)从1995年执教至今,离子反应一直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前在教学大纲中就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在理解了离子反应,以及掌握了离子反应方程式以后,就可进一步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并由离子反应的本质进一步探讨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因此,在2004年(现行高中课程标准实施)之前,我在进行离子反应的教学,包括会考复习、高考备考复习的时候,总是唯恐知识不够全面,把离子反应的各种类型均进行讲解,也对不同类型的离子方程式进行分类练习,往往在新授课就要用4-5个课时讲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即使复习也至少用2个课时。
2004年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关于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曾经在多个场合与很多兄弟学校的老师进行过研讨,我在2005年也曾执教过一次,当时在第一课时中重点讲解了电解质的概念,没有涉及离子反应,结果后面要用2个课时才能完成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训练。回想那一届的学生到了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三的高考备考复习,他们已经把高一所学的关于电解质的部分内容忘记了。事实上,在课程标准中对于离子反应的要求也只有一句话:“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在近几年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除了个别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外,考查的内容大多属于复分解型的离子反应。因此,对于新授课中讲离子反应,我认为只需要让学生认识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离子方程式的基本书写方法即可,其他的可在后续学习(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逐步加深认识。
2008年9月,我再次任教高一,这个学年的第一学期比较短,学校也只安排每周2课时,整个学期的课时量算起来还不足36个课时(课程标准要求每个模块要有36学时),而学期末进行的区统测考查范围仍是整个必修1模块的全部内容,并不允许我们把部分内容放到第二学期。针对这个实际情况,我们备课组只能充分用好课堂的40分钟,把所有必修1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甚至连一节完整的单元测验课也没有安排。对于离子反应一节,我们经讨论后只安排了两个课时。
吸取了三年前的经验,今年我在第一课时就安排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初步接触离子方程式,但这样一来,对电解质的讲解时间就会相应减少了很多。在教研活动的研讨中,中心组的老师多次强调了本章的中心是分类的方法,而且要注意与初中知识衔接,这给了我一个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