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 细胞呼吸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呼吸教学反思
为了配合学校推行“六步导学法”和“课堂观察法”,推进生物学科的教研活动,2012年6月12日我讲了公开课--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三节课—细胞呼吸,自我感觉整体把握了教材的重点,对学生难理解的利用挂图进行了较好的解决,总体上还是相当好的一节课。其中是组织学生进行积极回答思考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讲台上说图、对比分析细胞呼吸的过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对如何进行核心概念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备考意识也作了一些尝试,为学生细胞呼吸概念图和数学模型的构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效果相当不错,基本达到了“投石问路”的预期目的。
讲完《细胞呼吸》,经过听课老师的评课,我稍加琢磨,就感觉有许多不足。一直以来工作忙碌,今天要上课,明天要听课,后天要开会,大后天要检查,工作中的一些琐事占着我的头脑,想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思考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好像都是种奢望。本打算细细地琢磨后把教学反思发上来,毕竟教研室也要这个书面材料,可是始终感觉有一种压力,趁今天有空暂且把一些零散地感觉记录过来吧。
学情:上课高二理(3)班的较好的学生,学生本身有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性,上课互动性较好,平时教学也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上课时我注意对高考备考思想的渗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心理,加强学生听课的关注度。
考纲中的教学目标:1.能写出相关反应式,准确说出其含义。2.说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异同 3.说出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考纲中的难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考纲中的教学难点: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我的教学目标:1.能写出相关反应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准确说出其含义。2.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析说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异同 3.解释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4.通过我的教学力求给老师们展示出一堂结构完整的生物有效课堂。
(1)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应该根据学生情况而定,确定教学目标后大胆设计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材,让教材为我服务。避免一节课上得空大全,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西瓜芝麻一把抓。我尽量贴近于现实生活。(而我的教学目标过多,如果想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等能力,压堂也完不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不得不临时改变教学计划)
(2)有氧呼吸过程的教学
有氧呼吸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呢?课堂上我采用的学生自学、对照图表讲解、上讲台示范等的方法,课堂上我发现,一下子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阅读完并填写好学案也不是很简单的。可以通过动画放映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下有氧呼吸过程的复杂性,后再利用任务趋动让学生依次学习这三个阶段,并写上每一个阶段的反应式。
最后是让学生写出总反应式,让学生根据总反应式讨论影响有氧呼吸的因素,为后面有氧呼吸的应用做好铺垫。原来设计的有可以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填补卡片,卡片我画了一个大细胞,里面有一个线粒体,可以准备上许多写有各种反应物、生成物及ADP等的小卡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示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遗憾的是,课前由于准备不充分,这些设计都没有用上,而是以改错的方式让学生来巩固有氧呼吸过程的学习)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存在怀疑的态度,对学生没有给予充分的信任,有提前打断学生思考问题的现象。和学生交流互动的方式有些偏简单,没有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对有关细胞呼吸过程的分解可能过细,内容偏多偏难,课堂容量偏大,不利于学习较困难学生的掌握,同时教学时间偏紧,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从课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对主要知识掌握较好,但有些内容偏难了点,不利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但有利于学习程度较高的学生的掌握与拓展,这也说明有时加深教学内容,有利于进行差异化教学,但还要在对全体学生要求的把握层面上下点功夫。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①《分子与细胞》教学案
【课 题】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3课时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二)【本节聚焦】
1、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
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分泌蛋白是指在 合成,但是分泌到 起作用的蛋白质。此过程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分析各细胞器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中所起的作用:
核糖体:,内质网: ,高尔基体:,线粒体: 2.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
(双层膜:,单层膜:,,)这些膜的 和 很相似,在 和 紧密联系。3.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① ; ② ;③ ; 【合作探究】
1.屏幕显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并设计如下问题:(1).细胞内有哪些细胞器?各有什么功能?(2).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什么?(3).核糖体有哪几种存在形式?引导思考这两种类型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有何不同呢? 引出分泌蛋白的概念,研究所采取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阅读资料分析: 回答课本问题
2.这些细胞器为什么在功能上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呢?这是由它们的结构决定的.屏幕展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并设计下列问题:(1).具有单层膜的细胞结构有哪些?(2).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有哪些?(3).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怎样的? 结构如何? 引出生物膜系统的概念.3.这些生物膜在结构上有什么联系呢? 结合图3-9 分析内质网与细胞膜、核膜直接联系.通过刚才对各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学习中可见,各细胞器膜之间以及与细胞膜之间可通过“囊泡“以“出芽”,“突起”等形式相互融合。表现为生物膜之间的间接联系。最后分析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什么作用呢? 【规律总结】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分析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结构和功能上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实例,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3、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作用 【典题讨论】
1.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相连,这种结构特点表明内质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A.扩展细胞内膜,有利于酶的附着 B.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C.提供核糖体附着的支架 D.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反应
[精析]题中所阐述的结构特点分析,表达的是内质网重要的功能之一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例如细胞内合成的胰岛素、抗体、血浆蛋白、各种消化酶等各种分泌蛋白,就是从这些膜构成的管道内通过,运输到高尔基体,经加工包装后再分泌到细胞外。[答案] B 2.体现各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以“出芽”方式进行的是()
A.核膜和内质网膜 B.内质网膜和细胞膜 C.细胞膜和高尔基体膜 D.细胞膜和线粒体膜 [精析] 本题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两种方式;②内质网膜与核膜和细胞膜可直接相连,能直接相互转变而成,不需小泡作中介;③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之间不直接相连,需要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小泡.[答案] C 3.从某腺体的细胞中,提取出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放入含有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液中。培养液中含有核糖体和内质网完成其功能所需的物质和条件。很快连续取样,并分离核糖体和内质网。测定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核糖体和内质网中的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放射性氨基酸首先在核糖体上大量积累,最可能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
(2)放射性氨基酸继在核糖体上积累之后,在内质网中也出现,且数量不断增多,最可能的解释是___。(3)实验中,培养液相当于细胞中的_________。
解析: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内质网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分析:在细胞内,游离的氨基酸应先进入核糖体,在核糖体内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合成后进入内质网被内质网运输。整个实验过程中,培养液相当于细胞质基质.答案:(1)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2)蛋白质进入内质网中(3)细胞质基质 【课堂巩固】
1.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分泌蛋白()A.抗体 B.血红蛋白 C.血浆蛋白 D.生长激素
2.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其运输的方向是()A.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 B.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 C.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D.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 3.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完全相同
B.不同种细胞器或细胞结构的生物膜之间的可以相互转变的
C.生物膜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
D.细胞内的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4.如图4-1-4所示为某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让该细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放射性同位素将依次出现在图中的哪些部位(用图中号码表示)(2).图上方的黑圆点首先是附着在[ ] 上的 [ ] 合成的 类物质。(3).它是由[ ] 再加工后形成的。(4).该系列过程需要[ ] 提供动力。【课后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组成生物膜系统的生物膜是指()A、在结构上具有直接相连的生物膜 B、细胞内所有的生物膜 C、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D、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2.生物膜在结构上没有直接相连的是()A.内质网膜与外层核膜
B.内质网膜与细胞膜 C.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
D.内质网膜与线粒体外膜 3.下列有关生物膜转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膜之间转化的前提条件
B.一种膜结构的膜成为另一种膜结构的一部分与膜的流动性无关
C.任意两个膜结构之间的膜可以互相转变 D.囊泡成为具膜结构的一部分要靠膜融合 4.牛奶中含有乳球蛋白和酪蛋白等物质,在奶牛的形成过程中,与上述物质的合成和分泌有密切关系的细胞结构是()
A.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染色体 B.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膜 C.核糖体、线粒体、质体、高尔基体 D.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5.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 有毒重金属对水的污染,这是模拟了生物膜的()A.自由扩散功能 B.流动性 C.主动运输功能 D.选择透过性 6.把胰腺细胞培养在含某种氨基酸(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中,最后测得细胞分...泌带有放射性的胰岛素。如果用仪器追踪上述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在细胞内出现的先后顺序,最可能是()①线粒体 ②核糖体 ③中心体 ④染色体 ⑤高尔基体 ⑥细胞膜 ⑦细胞核 A.①③④⑦⑥ B.⑥②⑤⑥ C.②③⑦④⑤ D.⑥②⑦④⑤ 二.多项选择题
7.若右图为小鼠某种淋巴细胞,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该细胞分泌的物质可能是具有免疫功能的抗体 B.图示物质运输、分泌过程与线粒体有关 C.图中可见细胞内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 D.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外
8.下列哪一项对于线粒体高效、有序完成其功能有意义()A.封闭双层膜结构,化学反应不受干扰 B.线粒体呈棒状 C.有内膜形成嵴,增大膜面积
D.含有许多有关的酶 三.简答题:
9.下表是某种动物细胞内的几种膜结构的化学成分表,请据此回答:
(1)表中的膜在结构上具有直接联系的是_________,只有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才有直接联系的膜结构是______.(2)表中正常细胞膜物质含量的差别说明细胞膜具有的不同于其他膜的功能是_______.(3)癌细胞膜与正常细胞膜比较,膜的组成成分的差别是______,这样癌细胞膜与正常细胞膜在功能上的差别是______.10.科学工作者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将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起初,一半膜发绿色荧光,另一半膜发红色荧光。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如右图
(1)该实验结果说明细胞膜,这是因为。
(2)若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将融合细胞置于0℃条件下保持40分钟,则融合细胞仍是一半膜发绿色荧光,另一半膜发红色荧光,这说明。课堂巩固答案:
1.B 2.C 3.BCD 4.(1)④→⑤→③→②→①
(2)5 内质网 4 核糖体 蛋白质(3)3 高尔基体(4)6 线粒体 课后检测答案: 1.B 2.C 3.D 4.B 5.D 6.B 7.ABCD 8.ACD 9.(1)细胞膜和内质网膜 内质网膜和线粒体膜(2)识别和信息传递(3)糖 细胞之间的黏着性减少
10.(1)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2)细胞膜的流动性受温度影响,在低温条件下,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受到抑制
第三篇:《细胞呼吸》的教学反思
《细胞呼吸》的教学反思
《细胞呼吸》的教学反思 1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另外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选题上应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虽然这一届高二的学生在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初三和高一又没有接触到生物学,在本节课的生物学知识支撑上比较薄弱,不过对于生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
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在前年就开始推行“问题—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二的学生对于这种模式十分熟悉,具备施行“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该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于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节课的重点有4个:
1.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
2.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和区别。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其中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学生感性了解不同呼吸类型的条件和产物,并熟知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设置条件。
知识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②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
③通过综合分析,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
③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
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
②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学习。
(六)课前准备
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组为演示组,另一组为实验课上的学生的装置)。
(七)教学流程
二、教学反思
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指导思想明确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
(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
这一点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正是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才能适当地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
引导性问题不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节课具备分析探究实验的任务,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
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回顾是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在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其他课程资源上的知识网络组织基础自测题。
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了解深化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转化成能力;最后设置的课堂练习就是为了反馈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效果而布置的。
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
(四)恰当合理选取、精析经典例题,课堂、课外作业互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选用了一个例题(见附录)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酿制甜米酒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熟知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服务。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题目就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我注意了知识点的互补性。
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主要体现在:
1.探究实验的分析最好能在这个课时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这个课时内完成,会使课堂时间紧迫。所以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经下课了。
2.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好能分段实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则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
附录:(例题)
阅读下面关于甜米酒的酿制过程,回答问题:
步骤(1):将糯米煮熟;
步骤(2):用开水浇烫小口容器罐的内部后,留作酿制容器;
步骤(3):将煮熟的糯米和适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匀后,放入酿制容器;
步骤(4):密封容器。
问题:
(1)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
(2)为什么要用开水浇烫容器?
(3)为什么要在糯米的中间留出一个空间?
(4)为什么要密封容器?
(5)在酿酒的过程中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
《细胞呼吸》的教学反思 2
《细胞呼吸》的教学反思首先教师要明确细胞呼吸是所有活细胞重要的生理作用,是发生在微观世界中每一个活细胞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生成高能化合物ATP的过程,接着再向学生介绍有氧呼吸,利用有氧呼吸各阶段反应的图解,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各个阶段的生物化学反应及各个生化反应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有氧呼吸全过程的整体认识,最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促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本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实验,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实验背景材料,让学生知道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即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然后引导学生尝试提出影响酵母菌呼吸的因素,并针对一个因素提出一个假设,接着再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图实验装置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思路:这个实验中包括两组,第一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第二组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思考并理解每个装置设置的目的,最后猜测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无氧呼吸内容中,可以介绍有些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只能依靠无氧呼吸提供能量,并举几个实例。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无氧呼吸对生物重要的生理意义体现在何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细胞呼吸》的教学反思 3
在4月7日,我开设了一节《细胞呼吸》二轮复习专题的公开课。本节课除了本组的同仁参与听课以外,扬中市生物教研员奚红凤老师以及来自其他兄弟学校的十几位老师也参与了评课。
我们开设二轮复习的基本方针就是进行“靶向教学”,针对的群体就是“B级”临界生,主要的内容是“基础+重点+漏洞”,对于120分的试卷我们要抓的是100分。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学案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自查,分基础知识的默写和判断题改正;第二部分是核心提炼,重点分析呼吸作用类型及其实验设计,第三部分是漏洞补充,关于呼吸熵问题的分析。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我们对学生的能力有所高估,学生的基础还较差。所以,教学时我们还要放慢节奏,多强调,抓重点,抓关键人。同时,我通过提问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快,有时我会被部分同学的呼应所迷惑。所以,二轮复习仍然是多强调,抓反复,多提问,多讨论,抓基础,抓考点。
这一节课的亮点就是突出了对临界生的专注,同时引导他们跟上了课堂的节奏。同时这节课教学设计层次明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通过今年几次的公开课活动,我发现自身的成长还是要结合更多教师的指点,也需要别人的督促和鼓励,同时自我的反思和总结也是促成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
第四篇:4.3.1《 细胞呼吸》 教案(苏教版必修1)
4.3.1 细胞呼吸
教学目标
1.说明细胞呼吸的本质,能对细胞呼吸与有机燃料的燃烧进行比较。2.说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3.说出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区别。4.说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5.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的实验探究。
6.通过对“有氧呼吸的过程、细胞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示意图”等图群学习,进一步提高图表对比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恰当的生物学知识有效地表述图表、公式等提供的信息能力。
7.参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的比较讨论,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8.尝试探究“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探索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多种因素。9.参与实验设计,懂得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之间的关系。
10.认同科学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11.认同科学、社会、技术相统一的思想(STS)。
12.通过亲历探究“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
13.通过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交往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细胞呼吸的本质。
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
4.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教学难点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2.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教具准备
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多媒体课件、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区别的投影片、教师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的一组有关“细胞呼吸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信息。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细胞呼吸产生能量与细胞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1)寒冷冬季的一个夜晚,一群人围在一堆篝火旁取暖。
(2)某现代化啤酒生产企业,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大量生产啤酒。
(3)某同学因10 000米长跑以后,觉得筋疲力尽。
(4)一片果园内的果树因遭受水淹而正在慢慢萎蔫,并不断有果树死去。
(5)农民经常要锄田,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6)汽车在飞快地奔驰,同时不断地消耗着汽油,一些尾气正从其排气管中被排出。
生
在细胞中应该有一个类似糖类等能源物质燃烧的过程,可以将糖类等分子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但又不伤及细胞。
板 书:
(二)细胞呼吸的定义
师
(1)在生物细胞内,糖类等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逐步地、缓慢地被释放出来的,除了一部分以热量形式向外界释放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转移到ATP中,随时地被细胞利用于各种生命活动过程。
(2)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细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过程,这就是细胞呼吸。
(3)细胞呼吸主要指糖类、脂质与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生物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或者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4)细胞呼吸不同于有机物在体外被燃烧氧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有机物在细胞内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因为能量是被逐步释放的,因而没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的现象。
师
“细胞呼吸”与我们通常了解的“呼吸运动”是一回事吗? 学生活动: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试图比较“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的不同,并尝试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
师
(1)其实“细胞呼吸”并非我们学习过的“呼吸运动”。我们熟悉的“呼吸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肺通气,是指人和动物体通过呼吸肌的运动使得胸廓、膈肌收缩或扩张,以改变胸廓容积,最终改变胸廓内的压强,从而达成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而“细胞呼吸”是指糖类、脂质与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生物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或者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通常也叫做“呼吸作用”。正是因为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具备这一功能,才能保证所有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3)“呼吸运动”与“细胞呼吸”的现象和本质是有所区别的。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P61,并尝试对表格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生甲
表格中不同植物组织的细胞呼吸速率是在25 ℃条件下测得的,说明温度会影响细胞呼吸的速率,可能与温度影响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有关。生乙
说明不同植物细胞呼吸的速率是不同的,可能与不同植物细胞内呼吸酶的种类不同有关。生丙
表格中干种子的呼吸作用速率最小,可能与干种子细胞缺乏自由水有关。„„
板 书:
(三)细胞呼吸的实质
课件展示:
板 书:
二、细胞呼吸的过程
(一)有氧呼吸
师
细胞的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类型,是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师
细胞呼吸是否一定要以糖类作为呼吸底物?可以以脂肪或蛋白质作为底物吗?为什么? 生
细胞呼吸不一定要以糖类作为呼吸底物;可以以脂肪或蛋白质作为呼吸底物,因为脂肪与蛋白质等其他的有机物(如乳酸、丙酮酸等)中也具有能量。
师
假如人体的骨骼肌细胞内以葡萄糖作为呼吸底物为例,进行有氧呼吸,那么其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能否从有氧呼吸的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来阐述细胞有氧呼吸的整个过程。
课件展示:
(1)通过展示骨骼肌细胞显微结构、线粒体亚显微立体结构、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阶段反应动画等情景,把学生带入真实场景,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并产生探究欲望。(2)在对有氧呼吸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化一步步推理、分析讨论后,再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有氧呼吸全过程进行剖析讲解,以有氧呼吸中的物质转变与能量转化为两条主线,以同位素示踪技术为研究手段;以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反应为时间先后顺序,以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为空间先后顺序,系统地分析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氧化、还原态氢([H])的氧化等生理过程。从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出发,提出了控制有氧呼吸过程的信息流的概念;从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探究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如何释放,其中一部分能量是如何被逐步转移进入ATP的。在总结讨论阶段,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箭头指向物体表面是闪烁的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对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阶段反应的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等关键知识的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多媒体提供的信息,阅读文本P62中“有氧呼吸的过程”的图群,思考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反应阶段反应的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
师
细胞的有氧呼吸,假如以反应场所来看,发生于细胞的哪些部位?主要部位是什么?为什么?
生
细胞的有氧呼吸,发生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主要部位是线粒体;因为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高等生物细胞的有氧呼吸酶分布在线粒体中(只有类似硝化细菌的原核需氧型生物的有氧呼吸酶分布于细胞膜上)。
师
假如从反应的步骤来看,细胞的有氧呼吸主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反应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是怎样的?
生
细胞的有氧呼吸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形成丙酮酸(糖酵解)阶段;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被分解阶段;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见右图)
+能量)。
(5)反应的产物有CO2、[H]、少量ATP(注:第二阶段也释放少量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量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可再形成2ATP)。
(6)产物中,CO2离开线粒体,可以通过自由扩散出细胞膜,再通过血液循环至肺泡,最终通过气体交换而排出体外;在植物细胞内,则可以通过气孔进入大气,或进入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H]继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ATP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分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
3.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1)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内膜上。
(2)条件:线粒体内的有氧呼吸酶系统、ADP+Pi、适宜的温度、pH与O2。(3)反应底物:[H]和氧。
(4)反应过程:在线粒体内有氧呼吸酶的催化下,前两阶段释放的[H]和O2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一部分能量以热量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形成34个ATP。即:
24[H]+6O2 。12H2O+能量(大量)(5)产物:水和34个ATP。
(6)产物去向:ATP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而水亦可参与其他的生命活动(如继续参与细胞呼吸、蛋白质水解等,在植物体内还可参加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
师
能否根据上述三个阶段推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生
2C3H4O3+4[H]+能量(少量)C6H12O6 6CO2+20[H]+能量(少量)2C3H4O3+6H2O 6CO2+12H2O+能量(大量)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酶酶酶酶(注:以C6H12O6为例,其他有机物也可以通过细胞呼吸)
课堂小结
师
能否对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进行列表分析?(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示以下表格)
比较项目 发生部位 条件 反应底物 反应过程 产物 产物去向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自主分析、比较。
〔注:在细胞的有氧呼吸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过程和中间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三羧酸循环)
第五篇:4.3.2《细胞呼吸》教案(苏教版必修1)
4.3.2 细胞呼吸
●教材分析
《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呼吸作用是生物界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
教材以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来自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导语,在本章第六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地引出了呼吸作用的概念。接着又以设问的方式分别引出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生理过程,作为本节内容的重头戏详细阐述。最后,概括性地总结出了呼吸作用两方面的生理意义。教材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有氧呼吸的内容,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接着,结合图解的形式讲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其场所。同时,以1 mol葡萄糖为例说明了能量的释放、转移和贮存的数量关系。
教材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无氧呼吸的条件和内容,并指出高等动植物和人无氧呼吸产物的区别,特别是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和组织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产生与人相同的产物(乳酸)。然后,介绍了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及其场所。最后,结合图表明显地说明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教材第三部分对呼吸作用的意义进行了两方面的阐述,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主要是以第二章中的“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为结构基础;以本章中的“酶”“ATP”“内环境”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为物质基础;以“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为能量基础。同时更有利于理解第六章中基因的表达“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所需能量以及高三全一册第四章中“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所需的能量等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总之,呼吸作用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又是本节的重中之重。为此,教材分别采用彩色图解、方程图解和表格比较等方法,而且,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相关能量的产生、转移和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呼吸作用的意义。能力目标
1课时(也可视学生接受情况分2课时)●教学过程 导课
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聪明绝顶的人类还是肉眼难寻的细菌,无论是千姿百态的动物还是满山遍野的植物,甚至是几十年乃至成百上千年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出题)教学目标达成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学生阅读:P75第一自然段。
讨论提纲:(1)什么叫光合作用?(2)什么叫呼吸作用?
教师指导:以新陈代谢的概念为媒介向学生说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都是在活细胞中(绿色植物)进行的化学反应。并巧妙地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和反应式的形象记忆(图言同步记忆):绿色植物①通过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能量为线索,结合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如:病人输葡萄糖、庄稼中耕松土等)熟记呼吸作用的概念。师生归纳:(板书)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的光合产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二、有氧呼吸
学生阅读:P75~76“有氧呼吸”部分。讨论提纲:
(1)什么叫有氧呼吸?
(2)有氧呼吸在哪进行?主要场所在哪里?(3)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4)有氧呼吸放出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5)写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反应式。
教师指导:演示“有氧呼吸过程三阶段”的投影片。同时请若干名学生相继作答,教师做相应的评价、诱发、补充。
(1)人和动物、植物就是以这种方式获取生命活动的能量的。因此,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即是指“有氧呼吸”。
教师强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生物体内协调统一地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①二者的第一阶段反应完全相同;②二者的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摩尔数之比为19∶1。
(3)从进化的角度看: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并且现在的生物或多或少地还保留有无氧呼吸的能力。
(4)一般只把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叫做发酵,如酵母菌的酒精发酵、乳酸菌的乳酸发酵等。高等植物中,也有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如苹果)、乳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胡萝卜叶和玉米胚),人和动物体内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也产生乳酸,但这些都不能叫发酵。(5)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是高考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虽在下一节讲述,但应强调其呼吸作用的特点。
即
:
四、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学生阅读:P78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动植物和人体的其他代谢过程加深理解。(1)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本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而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当ATP在酶的作用下分析时就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示学生联系本章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中ATP与ADP的转化过程。
(2)在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可以成为合成体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原料。提示学生联系本章第六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三大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过程。
同学们的求知欲)
(2)大家所列举的符合此题图象的三个实例,若改变成如下情况,图象将是什么样? ①有氧呼吸强度与氧浓度的关系;②正在质壁分离发原的植物细胞重量与对应时间的变化关系;③正茁壮成长的少年儿童,原生质中蛋白质含量与时间的关系(体重与时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出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表格。指导学生比较二者的联系和区别,特别应当说明的是:二者从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方向上来看,是正好相反的两个过程,但他们并不是简单的逆转,而是在许多酶的作用下,经过许多中间步骤完成的。
布置作业
P78复习题一、二、三。结课
本节课讨论了生物体的又一种新陈代谢过程——呼吸作用。咱们主要以列表、图解、比较的方法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条件、场所、产物以及能量变化等作了全面的分析和归纳。特别要注意的是二者在体内发生的部位、条件和反应过程中的交叉互补问题。另外,咱们又重温了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产物以及能量变化,并与呼吸作用作了分析比较。关于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与其他代谢的相互关系,将在下一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中具体讨论。●板书设计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P75)
●教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