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星星变奏曲》导学案(教师用1)(本站推荐)
3.《星星变奏曲》学案
一、【语言卡片】
1.生字 静谧(mì)
凝(níng)望
安慰(wèi)
遥(yáo)远 颤(chàn)动
萤(yíng)火
闪烁(shuò)
朦(méng)胧 覆(fù)盖
寂(jì)寞
僵(jiāng)硬
疲倦(juàn)2.雅词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僵硬:呆板,不灵活。颤抖:哆嗦;发抖。静谧:安静。憧憬:向往。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劫难:灾难,灾祸。
闪烁:动摇不定,忽明忽暗。朦胧:不清楚,模糊。
弥足珍贵;更加觉得珍贵。3.音韵和谐的叠词
一团团 星星点点 朦朦胧胧 闪闪烁烁 4.新奇美妙的比喻
①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②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③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④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5.对比鲜明的段落
①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②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句段品味】
1.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品味:“星星”象征光明和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夜里”象征黑暗的现实世界。“凝望”“寻找”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渴盼。“遥远的安慰”写出了星星对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的抚慰: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虽然微弱,虽然无法改变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它能接济人们心灵的渴盼,能给人们希望与鼓舞。这四行诗运用假设和反问,构成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
2.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品味:“都是一首诗”比喻生活中的美好;“都是一颗星”比喻生活中的光明;“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比喻生活中的春意。这五行诗,连用三个比喻,描绘了一种诗意盎然的幸福生活;运用“谁不愿意”的肯定句式,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3.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品味:“柔软得像一片湖”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给人温柔如梦的感受。美丽安静的“睡莲”也烘托出了夜的静谧。飞舞的“萤火虫”和一闪一闪的“星星”以动衬静,平添了这幅“静夜图”的生趣。这三行诗,描绘了一个夏夜般柔美的世界,给人以如梦如幻的美妙感受,能激起读者对这种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向往。
4.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品味:“鸟落满枝头”,描摹了一幅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动感、充满美感的画面,令人心驰神往。“像星星落满天空”,描绘了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给人向上的力量。“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这四行诗,描写了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5.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品味:“寒冷”“寂寞”用形象的语句描写了人们在黑暗中的生存状态,“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透视出人们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四行诗与上一节的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和“谁还会”的反问句式,一起构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
6.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品味:“一年又一年”,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在苦难中生活得太久太久,写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渴盼得太苦太苦。“苦难的诗”是痛苦的结晶,是压抑的记录,也是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小星星”明写星星的颤抖,实写人们心灵的颤抖,写人们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得不到温暖。“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写出了人们心灵的寒冷孤寂。这五行诗与第一节的第五至九行诗相互照应,这五行诗句中浸透了苦难,第一节的诗句溢满了幸福,在强烈的对比中,呈现出现实与理想的反差。7.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品味:“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描写了夜晚的严寒、冷酷、死寂、沉闷,写出了一种孤苦冷落的气氛,给人一种迷茫失落的感受。“瘦小的星”比喻人们对光明的微茫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这三行诗与第二节的第十一至十二行诗同是描写夜晚,一个是冷酷无情的夜,一个是温馨迷人的夜,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更加表现出现实之黑暗,理想之美好。
8.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品味:“飘动的旗子”“火”象征胜利与希望、光明与温暖。“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表达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企盼。“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大阳照不到的地方”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已,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从局部看,这四句是作者人格与生命的自我激励,洋溢着乐观精神;从全文来看,这四行诗在前文写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提升到写为追求美好生活而献身,升华了主旨,有力地收束了全诗。【课文赏析】
《星星变奏曲》是我国当代诗人江河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文革”中成长的一批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艺术表现的重要特征是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用茫茫黑夜中的“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有力否定,对光明和理想的无限向往,也表达了诗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勇于献身的决心。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这首诗分为两节。
第一节的前四行诗用一个假设句式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以下十二行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分别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用“诗”“星星”“蜜蜂”“湖”“睡莲”“鸟”“春天”“白丁香”等意象,写出了一个美丽的理想世界:那是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一个安宁平静的世界,一个花香鸟语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所表达的肯定的内容,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所表达的否定的内容,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了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构成了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由“谁愿意”领起的以下八行,用“夜”“覆盖在心头的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颤抖的星星”等意象,写出了一个黑暗的现实世界,那是一个寒冷的世界,一个死寂的世界,一个严酷的世界,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最后四行,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句式,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这首抒情诗在写法上有以下特点。
一是巧用象征营造意境。象征是写作朦胧诗常用的写作手法。这首诗中就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形象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僵硬的土地、吹落的星星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使得这首诗意境优美,含蓄朦胧,令人回味。
二是巧用“变奏”构思全诗。变奏是一种作曲技巧,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这首诗就是借助音乐中变奏技巧进行构思。这首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样,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节奏之美、韵律之美、回环之美。
写作借鉴:这首诗有如下美点。
一是构思奇妙。这首诗的上下两节,写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有17行,都写了四幅画面,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都表现了追求光明的主题,都运用“如果”的假设句式,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下两节的写法又有不同之处:上节诗侧重于描写美好的理想世界,下节诗侧重于描写黑暗的现实生活,上节的意象温馨迷人,下节意象冷酷无情,上节运用了“谁不愿意……”的句式,下节运用了“谁愿意……”的否定句式,上下节构思大同小异,犹如一首歌曲中的两段旋律,具有一种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韵律之美。
二是对比巧妙。一是意象对比。全诗描绘了两组截然相反的意象,将幸福与苦难、温暖与寒冷、温馨与孤苦、生机与死寂相互比照,写出理想世界的无限美好,现实生活的无比黑暗。二是感情对比。诗中既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象的强烈否定,也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对比鲜明,感情浓郁,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三是比喻精妙。诗中有许多妙喻。如,用“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写出幸福的瞬间,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写出了夜晚的宁静,用“颤抖的星星”写出了压抑的苦痛,用“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写出了现实的严酷……这些熠熠闪光的比喻十分形象,描绘了生动的意象,营造了优美的意境,美化了文章的语言,也传递了作者的情感,具有独特的情韵。
第二篇:3.《星星变奏曲》导学案(教师用)
3.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体会诗歌语言的韵味。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2.文体简介: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5.了解背景: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有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带上那种创伤。阅读这首诗,要体会经历了心灵劫难的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内容导航】这首诗歌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自主学习】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静谧(mì)
闪烁(shuî)
朦胧(méng lïng)
憧憬(chōng jǐng)
......劫(jié)难
凝(níng)望
颤(chàn)动
覆(fù)盖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弥足珍贵:更加觉得珍贵。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静谧:安静。
憧憬:向往。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劫难:灾难,灾祸。
朦胧:不清楚,模糊。【合作探究】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2.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是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3.结构分析(找出两节诗中的类似句式,再分析。)(1)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2)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和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的责任,更承载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寓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5.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6.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歌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拓展延伸】
请你积累几句有关星星的诗句,最少两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当堂检测】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静谧(mì)
闪烁(shuî)
朦胧(méng lïng)
憧憬(chōng jǐng)
......劫(jié)难
凝(níng)望
颤(chàn)动
覆(fù)盖 ....2.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第三篇: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5.激发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课文,掌握字词。
2、自查关于作者江河及朦胧诗、意象意境、“变奏曲”的资料。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意境。
二、合作探究
1、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疑问。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自由朗读、美读并思考: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意境。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三、组间展示,精讲点拨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达标检测
试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旨。
五、课后提升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第四篇:3.《星星变奏曲》导学案(学生用)
3.星星变奏曲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体会诗歌语言的韵味。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2.文体简介: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5.了解背景: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有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带上那种创伤。阅读这首诗,要体会经历了心灵劫难的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内容导航】这首诗歌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自主学习】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静谧()
闪烁()
朦胧()
憧憬()
......劫()难
凝()望
颤()动
覆()盖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弥足珍贵:
颤动:
静谧:
憧憬:
浪漫:
劫难:
朦胧:
【合作探究】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2.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结构分析(找出两节诗中的类似句式,再分析。)(1)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2)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4.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5.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
,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
。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6.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拓展延伸】
请你积累几句有关星星的诗句,最少两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当堂检测】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静谧()
闪烁()
朦胧()
憧憬()
......劫()难
凝()望
颤()动
覆()盖 ....2.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第五篇:《星星变奏曲》预习导学案
主备: 审核: 使用人: 使用时间:2013年 月 日
语文《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品读和意象的分析、理解,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
3.体悟诗人经历人生苦难后对人生和自由的感受,养成不颓废、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学习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二.知识卡片:
(一)意象:诗人为表达感情所借助的具体事物。
(二)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变奏曲:
音乐术语。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编号: YW1-4 班级: 学生姓名: 页码: 三.写作背景: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星星变奏曲》,寄托自己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自身的苦闷与迷茫。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基础知识梳理】 一.给加点字注音。凝()望 闪烁()朦胧()()疲倦().....僵硬()颤动()..二.熟读诗歌,感受蕴含的情感。
要求:①借助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标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②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想象、品味、感悟,感受课文之美,可适当做上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互动探究区】
一、预习交流,明确目标。
(一)导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星空不仅是音乐家钟爱的,也为诗人所热爱。我们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展示,汇报交流
1、作者简介、有关诗的文学常识
2、字词
3、诗歌朗读
(三)明确目标
二、自主学习,疑难梳理。
【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读一读——数星星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然后用下面的的句式说说你读(听)后的感受。
这是一首 的诗。第一小节的朗读应处理得,第二小节的朗读处理得相对。为什么?
2.再读课文,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探究活动二】研读赏析,品一品——赏星星
(一)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诗中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2.找出两节诗在语言、句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异同,说说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3.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
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解读诗歌的方法:
(解读诗歌要:找准意象,理解分析,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
(二)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之美
要紧密结合课文说出理由、依据,可以从词语、修辞、写作手法、结构、意境和情感等方面欣赏文章的美。并尝试用示例这样的句式说话。示例:
(1)课文美,美在结构的基本对称,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这种整齐优美的结构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增强了诗的内驱力,让人在美的享受中使心灵受到触动。
(2)课文美,美在。(3)课文美,美在。
四、点拨释疑,能力提升。
质疑问难,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难问题悬而未决?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拓展延伸区】、五训练测评,反馈矫正。
仿句练习——摹星星
听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早已感觉到你们心潮澎湃,每当仰望夏夜灿烂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请仿照“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诗句抒发你的感受。
【作业超市】
1.阅读课外现代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夜色中,我们溜出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她却说是九千 我却说是一万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萤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2)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
(3)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像,这些诗句是:
(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哪些诗句点明题旨?
2.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