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课程论文格式

时间:2019-05-15 10:5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附课程论文格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附课程论文格式》。

第一篇:附课程论文格式

附学年论文格式:

沈德潜古代诗歌鉴赏评说(宋体三号加粗)

xxx(楷体四号)

(xx学院xx系,学号xxxxxx)(楷体五号)

摘 要:沈德潜是清代前期有名的文人。他既写诗又作文,还品评鉴赏诗文,其中尤以古诗鉴赏成就最大。沈德潜的古诗鉴赏,采用了择选、评点、分时和分体、总评和分说等鉴赏方式。他的古诗鉴赏,具有阐发诗教观念、指示诗之法式、援引前人观点、比较其它诗篇、锤炼鉴赏语言等特点。他的古诗鉴赏对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楷体五号)

关键词:沈德潜;古诗鉴赏;方式;特点(楷体五号)

一(宋体四号加粗)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早年家境贫寒,以授徒教馆为生,曾师从叶燮,自认颇得叶氏真传。沈德潜一生倾心仕途,自十九岁起,每岁赴试,直至乾隆四年(1739)方成进士,时年已六十六岁高龄。但他自此便时来运转,官运亨通,直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深得乾隆皇帝宠幸。(宋体五号)

„„

任何一位诗歌鉴赏家都会在一种或几种理论指导下,运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沈德潜的古诗鉴赏理论主要是传统的儒家诗教,他所运用的鉴赏方式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其一,择选方式鉴赏。依照一定的标准,在众多的诗歌中选择优秀者编纂成集,这其中包含着选诗者对诗的认识、理解、评判,这也就是对诗歌的一种鉴赏,只是选诗者没有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而已。以选的方式鉴赏诗歌,我国先秦时就已有之,《诗经》的结集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唐代元结的《箧中集》、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也属此类。沈德潜继承了这一传统的诗歌鉴赏方式,他在《古诗源·例言》中说:“诗非谈理,亦乌可背理也?仲长统述志云,畔散五经,减灭风雅,放恣不可问矣。类此者概可屏却。”[1](p3)在《唐诗别裁集·原序》中说:“既审其宗旨,复观其体裁,徐讽其音节,未尝立异,不求苟同,大约去淫滥以归雅正,于古人所云微而婉,和而庄者,庶几一合焉。”[2](p1)在《清诗别裁集·凡例》中说:“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外,发露则意尽

[3](p3)言中。愚未尝贬斥宋诗,而趣向旧在唐诗。故所选风调音节,俱尽唐贤,从所尚也。” „„

„„

沈德潜的古诗鉴赏成果丰硕,特点鲜明,影响很大,他的古诗鉴赏观点和对具体诗篇的评说,多数为人们认可接受,他的许多鉴赏原段、原句经常被人们引用。如游国恩等编的《中国文学史》在介绍评说李白的七绝七古诗时说:“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摇,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4](p91)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介绍评说曹丕诗风格特点时说:“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5](p31)

在评说王粲的《七哀诗•西

[5](p36)京乱无象》时说:“沈德潜说此诗为:‘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在评说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时说:“沈德潜说此诗:‘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5](p95)味愈出。’”在评说鲍照的《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时说:“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5](p111)在评说沈约的《别范安成》时说:“沈德潜评此诗:‘一片真气流出,句句转,字字厚,去十九首不远。’”李金坤在《从〈咏柳〉看唐宋诗审美特征之差异》一文中,谈到“《咏柳》之美,美就美在意韵之浑厚”时说:“沈德潜也有类似的评价,他说:‘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外,发露则意尽言中。’”凌朝栋在《一样送别两样情―――王维两首送别诗的态度差异》一文中,在谈《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一诗时说:“清人沈德潜也称:‘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忧。’”[7](p37)这些例子很能说明沈德潜古诗鉴赏的巨大影响力。笔者以为,沈德潜古诗鉴赏的一些观点和他对一些诗篇的具体评说,可以说已成定论,不仅过去、现在往往被人们所引用,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将来也会常常为人们所引用。

参考文献:(宋体五号加粗)

[1] 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2]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8.[3]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8.[4]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李金坤.从《咏柳》看唐宋诗审美特征之差异[J].文史知识,2001,(4):24-31.[7] 凌朝栋.一样送别两样情―――王维两首送别诗的态度差异[J].文史知识,2002,(11):37-41.(楷体五号)

[6](p28)

[5](p124)

第二篇: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到实践的发展

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

5、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6、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

7、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

8、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9、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0、从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

11、试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

12、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与任务

13、试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14、论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举措

15、论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16、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17、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8、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本质

19、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党建工程的创新

20、论公平正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要求:

1、字数不少于3000字,手写,首页须有标题、姓名、专业、学号、摘要、关键词,可不用英文翻译,参考他人成果请注明文献出处,参考文献放文末。

2、要求观点正确、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行文流畅,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3、遵守学术规范,严禁抄袭他人成果,若发现抄袭和雷同者记0分。

4、上交时间:11月27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组

第三篇: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新闻学概论

2011 年 12月17日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

摘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一谈到新闻,总是联想到报纸、广播、电视。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或新闻媒介。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它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边陲山寨,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但是,我们只要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来相互传递新闻。在茶坊中,在车船上,在亲戚朋友聚会的时候,人们总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打听新闻。信件、传真和电话中也有新闻。现在,手机短信正成为人们相互传递新闻的重要途径。另外,我们开会、听报告、研究工作,同样可以了解到不少新闻。

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因此,我们说,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当然,新闻媒介一旦获得新闻自由权,能否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那另当别论。事实上,有不少新闻媒介阻碍了大众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在当今的西方各国,新闻媒介已形成一种垄断局面,一批巨型媒介集团垄断了各国新闻市场,旁人难以插足。尽管西方各国宪法都明确规定每个公民有出版自由。每个公民,不论穷人富人、小公司大公司都可以平等地出版报刊,可以申请创办广播、电视。但是,面对那些拥有几十亿、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美元资产的媒介巨人,那些只有几千、几万美元小资本的个人或小公司怎么可能与之竞争?所以,出版自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不过是纸面上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公众深深地依赖着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却常常有意或无意地会掩盖、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受众,侵犯受众的知晓权,侵犯公众

新闻学概论的名誉和隐私权,等等。为了保护公众的各种权利,也为保护国家利益,就必须对新闻媒介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关键词:新闻事业,传播新闻,新闻活动社会现象,媒介巨人,新闻自由权

新闻学概论

第1章 绪 论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新闻学,曾是国际新闻界的重要话题。好几本著名的新闻传播理论专著,像1981年美国学者威廉?哈森的《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论述世界上“五种新闻理念”;1983年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归纳全球的“六种理论”;1984年美国学者赫伯特?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有华夏出版社黄煜、裘志康中译本),划分“媒介交响乐三乐章”;均把“发展理念”、或“发展媒介理论”或“进步中世界(第三世界)理论”,与“西方理念”、“自由主义论”、“社会责任论”或“市场经济世界理论”并列,作为不同于它们的一种新闻传播理论。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几本书都在修正或挑战久负盛名的《报刊的四种理论》,认为旧的“四种理论”不足以说明变化了的现实,“发展理论”已经崛起。

1.1 中国发展新闻学概论

发展新闻学后来走得不顺,甚至一度相当沉寂。究其原因,一是发展中国家遍及亚非拉,意识形态与文化差异极大,基本学理形成共识较难;二是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新闻理论也就不同;三是各国对其他几种新闻理论,如“自由主义论”、“社会责任论”与发展新闻学的关系的理解或处理不同。因此,我们认为,构建“一般”的发展新闻学理论体系,时机远未成熟。

然而,发展新闻学毕竟是生长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理论,作为“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中能够进入前三或前六种的世界级声音,它在中国迄今缺乏回响,倒是颇令人吃惊的。惊讶之余我们开始研究,发现它于中国有特殊意义。首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发展;其次,发展新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前者是现实需要,后者是学科专长,把发展新闻学同国别研究相结合就能找到学科生长点,我们首先要建

新闻学概论

设中国发展新闻学。后者的中心问题是:新闻传播如何促进中国发展?这主题一厘清,就可看出其中蕴含多么巨大的学术潜力。

1.2 实现中国新闻理论的现代化

我认为,发展新闻学要回答一个别的地方不能回答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存在比你强、压着你的发达国家的前提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好更快——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研究”的首要问题;而新闻媒介如何服务国家发展,同时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新闻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只要思考这个问题,发展新闻学就会几乎自然而然地萌芽。我们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不是空穴来风,其源头,可追溯到毛泽东新闻思想。不仅其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无人可比,而且它的一些基本命题,几度隐没又顽强出现,仍然高屋建瓴地指导着现实:政治家办报;新闻工作要为生产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宣传典型推动工作;舆论一律又不一律;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种牛痘”增强免疫力;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这些命题的生命力,在于穿透乱七八糟不规则的表层,深入媒体与社会的宏观逻辑,入木三分直指中国发展新闻学的首要问题:以新闻传播服务国家发展,主动参与全球传播竞争。它上承梁启超的“报馆有益于国事”,下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新闻思想,下启业界学界对新闻传播如何促进中国发展的各种研究。这一思想源流,是中国发展新闻学直接的理论传统。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实现中国新闻理论的现代化。

1.3发展新闻学理论

放眼全球,不算那些一时眩目如焰火,后来基本没留下痕迹的新闻理论,有持久生命力,产生了大面积影响的新闻理论,实际只有两种:西方理论、苏联理论。

这两种理论我们都曾持续地大规模引进,略作回顾。苏联理论的基本范式由列宁奠定,其名言:新闻工具是“集体的宣传员、集体的鼓动员和集体的组织

新闻学概论

者”,也曾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指导方针。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把这理解得愈发狭窄和极端,以至形成桎梏:新闻传播≌意识形态宣传。西方理论的基本范式由弥尔顿奠定,其名言: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至今被不少人奉为圭臬,以至形成新的图腾:新闻传播≌信息自由流通。且不说它在西方也受到质疑,搬到发展中国家更行不通:信息富国与信息贫国之间信息流通不平等;信息暴力、信息恐怖、垃圾信息能让其自由流通么?一个“艳照门”就足以让香港警方花容失色!

按托马斯?库恩的说法,范式是一群科学共同体认为值得研究的一组概念和变量,以及对其如何运作的专门看法,包括定理、理论和应用等等。大面积流行于世界的两大新闻理论,也来到或驻留中国,既带来域外的新鲜养分,也有不合国情。关键是,这两种理论的现代形态更适合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有其特殊性,特殊性呼唤理论创新。再看世界,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走向崛起的不只是一个中国,而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崛起群”,特别是当今世界的“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与巴西,发展中国家就占了三个。那么,曾经沉寂的发展新闻学,会不会再度世界性地复兴,成为与苏联范式、西方范式鼎足而三的“发展范式”?汇成赫伯特?阿特休尔所谓“交响乐三乐章”,天空中似乎响起命运的敲门声„„

毛泽东说,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说,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30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使世界不得不关注“中国经验”。中国经验,正在改写现代化和全球化理论,因为现存理论既没有总结、也不能解释一个有5000年历史、面积近乎欧洲大陆的国家的又好又快发展。以新闻传播促进中国发展,是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理论抽象与建构,是为中国发展新闻学。以中国这样的历史规模、文明规模、发展速度、受众与媒体变迁极大而影响多方面,中国发展新闻学是中国新闻学者能对全球新闻传播研究做出真正新贡献的一个领域。

新闻学概论

第2章 第三步战略部署

2.1基本实现现代化

普列汉诺夫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中心一环。21世纪初,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进入特定语境,中国发展=中国现代化。发展新闻学的中心问题: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就转换成中国发展新闻学的中心问题:新闻传播如何促进中国现代化?一代有一代之学术,时代只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新闻传播促进中国现代化,不仅是研究视角的转换,更是新的研究平台的搭建。这平台包括三大研究领域:一是新闻传播促进中国现代化研究;二是中国新闻现代化研究;三是中国传媒现代化研究。这都是极宏大的题目,远非一本书、少数人所能回答。本书作为《概论》,仅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上篇研究“基础理论”;中篇研究“新闻现代化”;下篇研究“传媒现代化”。

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已成为国家目标;如果没有意外中断,到21世纪末,将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泥水里滚过、血水里趟过、盐水里煮过,从一袭青衫到五星红旗行走在茫茫太空,终于到了最后100年的加速冲刺阶段。整个21世纪,没有比现代化更大的时代主题了!这时候,才有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的必要,因为新阶段需要新理论。不是现有理论不正确,而是关注的焦点不同,答案也就相异。

2.2 研究发展新闻学对新闻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实践处于发展之中,发展是一种普遍性的渴求。研究发展新闻学可以使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好地解读中国当代新闻实践的历史,把握其规律,服务于新闻传播实践。如怎样在新闻中反映发展主题,怎样围绕经济建设、重大科技进步、文化建设等突出发展主题,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我们过去在新闻报道中对这些关系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如关注

新闻学概论

物质生活和财富积累偏多,人文关怀不够;对经济建设成就宣传偏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不够;对技术进步的崇拜偏多,对技术伦理问题关注不够(如医学技术、通讯技术的进步引发的伦理问题,媒体并没有恰当地关注和思考);对“精英”的宣传偏多,对困难群众的关注不够等等。新闻工作者应该正确理解发展报道的形式和内涵,在选题、策划、报道过程中,要深化发展意识,不仅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更要促进发展。要反映硬实力的增强,也要促进软实力的培育。另外,发展报道要超越简单的正面、负面报道思维。一般认为发展报道是正面的,而负面报道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其实,发展报道也可能是负面报道,也可以从促进发展和进步的立场上揭示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从发展的角度看,正面、负面的关系完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我们应该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在新闻报道原则上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流,不回避发展中的问题。

新闻学概论

第3章 结 论

通过对新闻学概论的学习,我知道了新闻价值是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构成要素的总和。其含义包括,新闻价值是对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它衡量新闻事实或相应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新闻。把新闻本质及其特性加以量化,就可以成为衡量新闻事实或新闻作品的标准和尺度,实现新闻观点向操作方法的转化。在此,我也了解到了“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含义: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承认事实是新闻本源,其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点: A是有事实才有新闻。

B是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新闻事实。

C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

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承认事实对新闻的决定作用,并非否定传播主体在新闻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传播主体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镜子式的被动反映,而是自觉接近和进入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取向有选择的能动反映。

就我国的情形而言,新闻学与传播学当下总体看来,还是合的态势大于分的趋向。因为单纯的新闻学尤其是传统的新闻学,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急遽变化的现实,所以需要传播学的滋养;而纯粹的传播学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不少还悬在空中——尚未完全落地,故需要新闻学的支撑。

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讲究人文性,其主要体现着人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重点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精神表现,把诸

新闻学概论

如信仰、情感、道德和美等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立场是主观性的,其研究结论无可证伪。传播学的导入,可以增加新闻理论的客观性,减少主观性。所谓客观性主要指资料的收集、数据的解释都以事宍 ?为依据和归宿,切忌研究人员带进个人偏见。

我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当是“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指一种组织精良、内外协调、左右逢源、上下有序的状态。在西方哲学中,“和谐”是事物之间精致的结合,是无与伦比的均衡与协调。换言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可谓携起手,齐头共进并相得益彰。落实到学科理论建设上,新闻学应该汲取传播学的学术精髓,而传播学须具有新闻学的人文关怀。

新闻学概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2]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612-617.[3]马丁•沃克。《报纸的力量——世界十二家大报》,新华出版社,1987年。[4]沈莉.《从传播学的引入看中国新闻学科的理论建设》.《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2.[5]齐爱军.《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特质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7).[6]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7]郑贞铭.《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28-36.[8]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胡正荣.《我所认识的中国传播学》.《传播学在世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10]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四篇:课程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绚丽多彩的中华酒文化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并由中华酒文化所演绎发展的酒吧文化,研究酒的社会功能,并结合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的理论内容分析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针对这一系列消费行为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对策。

[关键词]中华酒文化、酒吧文化、社会功能、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对策

1.绪论

1.1国内基本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在酒文化研究领域成就颇为显著的是萧家成先生,《升华的魅力—中华酒文化》这部专著就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酒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弥补了过去对这一方面的研究空白。同时,我国民族学界也有部分研究者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都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酒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结构与功能、心理与行为等理论问题。酒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关系还会越来越密切,同时酒文化又与宗教、礼仪、婚姻、待客,乃至政治、军事、法律等多种文化现象紧密相连,渗透到这些文化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酒文化的影响是愈来愈大,由此所带来的是前景更广阔的酒市场。据《华夏酒报》报道,在这种传统酒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白酒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尤其是在注重传统的农村,白酒在农村依然是主流消费品,由于“少喝酒,喝好酒”观念的逐渐深入,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前提下,高端酒的销售额,在白酒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再加上一些人情消费、节日习俗、婚庆喜宴、甚至旅游消费等所带来的一系列白酒消费,中国白酒市场一路走好。然而,不同地区的酒文化带来人们不同的消费行为,有地域差异,有风俗习惯带来的差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酒类消费市场呈现千姿百态的现象。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资料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调研分析法和归纳法,来研究中华传统酒文化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2正文

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2.1发展历程

中国酿酒业具有悠久的历史,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至今大约有9000年左右的历史。它品种多,品质各异,各具独特的酿造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从古至今,我们对酒一直都是情有独钟,我们各族人民大都喜欢饮酒(除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不饮酒外,其他民族大都饮酒,今天,市场上的酒品种更为繁多,有黄酒、葡萄酒、白酒等。例如青海市场上青稞酒正在名扬省内外,甚至已经名扬海内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商家抓住商机,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目前,我国市场上最有知名度的“黄金酒”成为人们保健酒的首选,这将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酒市场。因此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绵延数千年而长盛不衰,并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将成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发扬光大。2.2演绎文化

随着酒文化的不断发展,又逐渐演绎出在酒文化下的新的文化现象——酒吧文化,酒吧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娱乐文化,它作为西方的一种洋文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大都市的一个个角落。北京、上海、深圳的酒吧品种最多,据我观察,在青海西宁这样偏远的城市,酒吧也正在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场所,最有名的是西宁的“苏禾”酒吧,这说明人们在新兴文化的影响下,正在追赶时代的潮流。酒吧的兴起于红火与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酒吧的步伐始终跟随着时代。

在酒吧里,消费者无需考虑社会地位,等级礼仪等问题,相反,举止得体才是基本的交往准则。在这里,人们可以不考虑出身,等级和地位进行交流,尊重彼此的看法。但是在中国,酒吧的消费不是平常大众所能接受的,所以,一般市民的闲暇消费是很少与酒吧挂上钩的,再有一个就是酒吧的消费群体现阶段主要由年轻人构成,他们追求时尚,享受生活,另外,知识分子也慢慢加入到行列中来,为酒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酒文化的社会功能

3.1在社会组织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现代人对社交需求越来越渴望。于是,人们会寻找各种机会相聚,而在相聚过程中,只要喝酒的人大部分都会以酒交友,酒成为社交的纽带,友谊的载体,承载着显著的社交功能。尤其是在我们的营销领域,酒更是“无事不能”的神奇武器,许多商业往来,业务的进行等,也许在谈判桌上谈不成,但在酒桌上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因此,这也彰显了酒文化的神奇之处。3.2文化艺术功能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美酒的著述,成就了历史上一代代的文人骚客,留下了饮酒、写诗、作画、等酒神佳话。酒文化的艺术价值是通过酒礼艺术,酒令艺术,包装艺术及品牌文化等各方面体现出来的。而中国的酒令艺术更是叫人眼花缭乱,饮酒行令,它既是一种烘托,融洽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存在。

4、传统酒文化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对酒的消费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我国独有的酒文化,在独有的酒文化熏陶下形成了特定的消费行为模式,表现出不同的消费特点,并且以消费行为为载体,传递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理论知识对该文化下的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4.1具有明显的社会群体性需求特征

大多数消费者饮用白酒多在聚饮场合,在欢庆,祝贺等时段内,体现了“众乐”的社会心理,所以,饮酒是一种群体性行为。尤其受我国民间风俗习惯的影响,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往往一家团圆,而酒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再如,朋友聚会,酒也是联系彼此之间情谊的纽带,因此,饮酒一般具有群体性特征。4.2消费需求动机不同

一般的消费者购买酒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但由于白酒消费的群体性、从众性等特点,表明了大部分消费者对白酒的消费并非只因自身的生理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尊及自我实现需求,有的消费者甚至会将高档酒消费当作显示其地位,身份的手段,是一种炫耀性消费。还有些消费者,是为了人情消费,以实现自己的消费需求,更有一些消费者喜欢珍藏,把珍藏酒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总之,消费需求因人而异,多种多样。4.3层次性

由于个人收入差别较大,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表现在酒类消费行为中各阶层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层次性。如高档酒类一般是高收入阶层或为主,而中低档酒类则是一种大众化,家庭化的产品。根据资料显示:月薪在800元以下者非常在意产品价格,认为白酒价格越便宜越好,而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则比较倾向于中高档白酒,特别是作为礼品时,一般会选择价格比自己消费时高许多的产品。4.4 地域差异性

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酒消费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特征。一般而言,消费者往往出自于强烈的本土感情,对本地酒了解的深刻,大多数人对“本地酒”既熟悉又有一定的偏爱。例如,在青海白酒市场上,本地产的青稞酒倍受大家的青睐,这是因为受高寒地区几千年的特有酒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由于生存环境不一样所处文化千姿百态所,所以,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消费者行为影响也是非常大的。4.5消费体现文化价值

几千年的中国酒文化,实质上是酒消费者在各个时期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酒消费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地理亚文化,民族亚文化及宗教亚文化几个层面上。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表现在白酒消费行为上尤为明显,如东北人饮酒豪放,南方人饮酒礼让,不同民族饮酒的时间、方式、礼俗礼仪等都体现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因此,不同的消费体现着不同的酒文化内涵和价值。

5.针对传统酒文化的影响所采取的营销策略

白酒,作为中国传统消费品中销量仅次于烟草的消费品,始终是消费品领域中倍受关注的行业。而白酒的营销策略也经历了从“好酒不怕巷子深”到“好酒也需要吆喝”的品牌营销甚至文化营销。因此,只有采取独特的营销策略,才能在中国的白酒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针对我国目前的白酒市场状况,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5.1稳抓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

为了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市场扩张的需要,企业应该根据用户需求和其他市场信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彰显产品的核心层和附加层。并且通过各种宣传,促销活动是终端客户和消费者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从而树立起该品牌产品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顾客的品牌忠诚度。由于市场中会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因此,企业在树立好自身的品牌形象时,更要注重品牌的管理,保护好自身的无形资产。5.2文化营销策略

秉承中国几千年的酒文化,企业应该顺应市场发展转变营销模式,创造一种属于自身品牌的酒文化。例如企业产品除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外,更应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推行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可以从产品的美誉度、使用的方便性、使用过程的情感满足等方面去传播和演绎一种历史的,民族的或现代的文化,或者是去培养消费者的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创造一种文化氛围。现在白酒行业中的一面旗帜“金六福”的福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营销策略,把中国传统的“福文化”融入到里面因此深受大众的喜欢。因此,企业应该从文化着手,无形中树立企业形象。5.3情感营销策略

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不断的加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越来越理性化,消费者需求层次愈来愈高;消费者不单追求产品需求更重视情感的需求。如: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优劣,能否传递给消费者某种情感等等,因此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中紧紧抓住消费者的某些需求,一方面在产品包装和广告中去营造情感氛围,另一方面从营销过程中去让消费者体验这种情感,例如,企业可以给消费者满意的服务,让消费者有愉快的购买过程等,从而培养消费者的心理体验。5.4加强关系伙伴营销

5.4.1伙伴营销策略: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单打独斗可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企业还要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可以寻求好的经销商,共同宣传,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5.4.2关系营销策略:企业还要与当地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体等搞好关系,能充分利用良好的关系,实现营销目标和计划。5.5开拓市场新领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近几年,在酒类市场上,葡萄酒、保健酒、啤酒、黄酒、果酒等酒类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保健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其中的保健酒市场很是看好,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市场状况,考虑扩大产品组合,开发新产品,从而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总结

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酒文化更是渗透到各个角落,在白酒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深,基于此,企业只有深入研究中华传统酒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站稳脚跟,相信中国的白酒市场发展前景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萧家成.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化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3】 丁敬波 华夏酒报2009-7-8 【4】 吴健安.市场营销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由于我准备的不太充分,有写的不妥之处还请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老师!陈红培

第五篇:课程论文

1、浅析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3.XX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4.农业机械化规划的作用是什么

5.分析提高农机作业机组生产率的主要措施

6.浅谈农业机械化规划的作用及制订农业机械规划的步骤 7.试述农机化服务体系的作用

8.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9.试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原则、程序和方法。10.试述乡镇农机站的管理和服务内容以及类型。11.试述农业机械监理服务体系组织结构和功能 12.试述农机化服务体系的作用 13.浅谈提高农机作业机组生产率的措施 14.浅谈农业机器选型 15 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组成

16.降低机组作业过程中油料消耗的途径 17.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18.分析农业机器的磨损形式及补偿措施

19.影响机组作业生产率因素分析 20.浅析农机作业收费标准 21.浅谈提高 农机作业质量的措施 22

农机作业成本核算

23.农业机器保管措施探讨

下载附课程论文格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附课程论文格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专业年级:学 号:学生姓名:论文题目:成 绩:指导教师: [键入文字] 交通运输项目可行性分析二零一一级交运二班20111833 龙 漭 交通运输业实行增值税可行性分析......

    课程论文

    论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及应用 作者:任婷 摘要:太阳能是一种新能源,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可以解决人类日趋增长的能源需求问题。太阳能电池又称光电池或光生伏特电池,是一种根据半导......

    企业文化课程论文

    重庆科技学院 课程论文 题 目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探索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班级人力资源管理2010级2班学生姓名 武丹丹 学号2010443095 指导教师 汪国红 职称 副教授201......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课 程 论 文学号: ***2姓名:徐素红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指导老师:王英老师任课老师:王英老师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思考——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徐素红(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

    红色旅游课程论文

    《中国红色旅游概论》课程论文 论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班级:建筑(本)201301 学号:20138132 作者:高启耀 摘要:红色旅游是旅游业的一支新芽。在国家政策引导、推动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

    政治经济学课程论文

    政治经济学课程论文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2)班 姓名:陈 蕴 如 学号: 1103688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我常常把它同高中时所学的经济学常识联系在一起来学习。总体来说,我觉得就是经济......

    课程论文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题目: 一、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写作提示: 1. 个人学习体会。可具体哪方面的体会和收获,如文学、艺......

    数据库课程论文

    数据库课程小论文 10级 电技九班 丁鹏 2010212024 内容摘要: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五十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