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工业项目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工业项目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对工业项目用地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工业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抑制投机性需求,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项目准入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效率
(一)强化工业项目入园管理。新建或扩建的工业项目,原则上必须进入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和土地等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严格工业项目入园标准。入园工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园区产业规划,达到国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有关要求。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等工业项目不予供地。国家明令禁止、严格限制的工业项目,一律不得供地。
(三)适当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各区县要根据基准地价的更新成果和征地成本适当提高工业用地挂牌价格,各区域工业用地挂牌起始价不能低于《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并应按不低于实际各项成本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出让底价。
(四)凡在泸州市参加竞买工业用地的,必须是在我市项目所在地注册并进行工商登记或者预登记备案的实体企业。
(五)各产业园区在拟报送出让工业用地计划前,应向区县政府报告。区县政府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审核把关,即:工业项目用地投资规模不得低于5000万元,或投资强度达到150万元/亩以上;用地创税率应达到5万元/亩·年以上;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建设指标符合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低限以上;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出具的项目拟用土地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模是否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上述标准要求需写进招商引资协议,报市工业项目用地监管工作小组备案。
二、严格土地用途管理,实行工业用地退出机制
(一)企业取得土地后两年内,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用地创税率、开竣工时间、投产时间等主要指标经区县政府工业项目监管工作小组考核,未达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按以下方式处理:由区县园区管委会责令企业在1年之内进行整改;到期整改仍不能达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由各区县政府工业项目监管工作小组将企业违约情况告知国土部门,由国土部门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对企业追究违约责任,土地由政府按企业竞买土地时的价格予以收回,对符合规划的地面建(构)筑物残值进行评估收购,动产部分由企业自行搬迁。
(二)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闲置满1年不满2年的工业用地,按出让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闲置满2年以上的工业用地依法无偿收回。
(三)在各产业园区内,禁止土地使用者将工业用地改变用途,确保工业用地在园区的总规模。因城市规划调整需将工业用地变更为非工业用地的,一律由政府收回,并按该区域政府出让的工业用地平均出让价款支付企业土地成本,对符合规划的地面建(构)筑物残值进行评估收购,动产部分由企业自行搬迁。擅自改变工业用地用途的,土地一律依法收回。
(四)园区管委会应加强对企业工业用地转让的管理,企业工业用地转让时其投资额必须达到25%以上并形成工业用地条件。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不得转让的外,可以依法转让。受让方必须符合该地块确定的产业规划要求且工商注册应在项目所在地。以项目为单位整体报批开发的工业项目,其项目用地、地上建筑物均不得分割、转让。
(五)政府收回企业项目土地,所需资金由项目所在地的区县政府负责。
三、建立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奖励机制
各区县政府、园区管委会要大力宣传节约集约用地的目的意义,建立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奖励机制,千方百计采取措施鼓励工业企业做到土地利用率高、按时开工竣工、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率高。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对容积率在1.0以上多层厂房项目,园区管委会可按从第二层起给予企业每个建筑平方米不低于100元的奖励,相关部门可给予减免规费的奖励。园区内原有工业企业在原厂房上建多层厂房,也享受同等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各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
四、加强工业用地监督管理
(一)企业在取得工业用地后,国土部门与其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时应将有关工业用地节约集约考核指标载入土地出让合同,作为日后监督管理的依据。
(二)市政府成立由市经信委牵头的工业项目用地监管工作小组(以下简称“监管工作小组”),由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部门组成。监管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日常事务。各区县政府应成立相应的工业项目监管工作小组。
(三)区县监管工作小组应建立工业项目用地管理台帐,加强动态监管,督促土地受让人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利用土地。负责组织对本辖区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情况、项目建设进度、投入产出情况等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报市工业项目用地监管工作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加强监督与考核。市工业项目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各区县园区检查考核,对各区县园区工业用地项目准入情况和工业项目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创税率、开竣工投产时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情况、闲置土地情况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市政府审定后与园区用地计划挂钩。对土地利用率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率高的产业园区,市政府每年专列10%用地计划用于考核奖励。对于上述考核指标差或者存在闲置土地情况的园区,市政府将核减或不再安排用地计划。
五、本通知自2012年7月19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凡原有市上出台的政策与本通知相抵触的,以本通知为准。
第二篇: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
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
——第四期6.25土地日网上论坛综述
许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为配合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中国土地学会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在中国土地学会网、国土资源网、人民网房产频道和中国地产投资网上,同时举办第四期6.25土地日论坛,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土资源报社总编辑刘允洲做主题发言。有中国土地学会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专家、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还有一位农民朋友,共26人,分别就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土地资产管理与土地市场规范,征地制度改革与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等问题,发表了意见。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
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应注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有专家认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最直接动力。新加坡、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等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建设多采取高密度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发展从土地利用的粗放到集约利用转变时,采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单位土地上的产出率。而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得了“建设饥渴症”、“用地饥渴症”,总以为用地指标多多益善,占地越多发展越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无限膨胀的盲目性。而这种盲目性又源于当地领导一味追求GDP和财政收入的冲动,其中,既有干部发展观、政绩观上的偏误,又有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在作怪。克服这些问题,还得综合置措,寻找治本之策。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少投入多产出,目前我国地方上也有许多创新启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规划设计也是当前特别应当强调的。
有专家认为,循环经济的关键是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优化配置是土地科学领域前沿的重要课题,近几年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持续利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研究还远远不够,还须深入研究城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表现和特征,进行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城市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及差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多维临界调控理论,开展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导则研究,提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综合模式。
2、开发区管理应以用途管制为核心
有专家认为,国土资源部目前对各类开发区进行规划审核的办法十分严格,但从一些开发区的实践来看,开发区实际用地情况与审核情况相去甚远,严格的审查和审批并没有起到控制开发区扩展的作用,上级所能见到的有关开发区面积的信息,已变成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一场极不严肃的数字游戏。建议开发区管理以用途管制为核心,对开发区土地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把好农地转用审批关,并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计划。
3、耕地保护应与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有专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判断我国未来15年耕地变化的宏观趋势是:2005-2010年耕地减少数量将继续较多,2010-2020年减少数量变小,只有在2020年以后耕地减少数量才趋于平稳。因为到2020年以后,我国工业化处于后期阶段,当城市化发展到70%以后将进入到逆城市化阶段,城市重建将得到重视,耕地作为绿色空间的功能将得到加强,而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也将趋于平稳。
有专家认为,耕地保护战略应从区域之间的差异入手,与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并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才能解决区域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比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应实施以资金和技术替代稀缺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战略,土地资源利用走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道路。西部生态脆弱区应实施以资金、政策替代土地资源的战略,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中部集约化农区应实施有利于粮食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的战略,要在粮食生产方面进行政策、资金、信贷的支持,吸引东部地区资金、技术和西部地区的劳动力。
二、征地制度改革与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1、规范征地程序应建立监督机制 有专家认为,目前一些地方通过取消农业户口,撤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制,建立社区居委会等方式推进城市化,并将城市化后属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直接宣布为国家所有;一些地方在“城中村”改造中对于剩余的少量集体土地也采取转地的方式直接变为国家所有。这种不通过土地征收而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直接变为国家所有的做法,既不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也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被征土地一旦通过划拨、出让等方式交给用地单位使用后,征地程序即告结束。这种方式欠缺对用地单位使用土地情况的有效监督,在实践中容易造成土地闲置现象的发生。因此,有专家建议建立土地回购制度,即允许被征地单位可以依法请求购回被征土地的制度。将土地回购制度作为征地的附属程序或补救程序,是一种有效地对土地征收进行监督的机制,能够有效地保护耕地、保障农民权益和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有专家认为,既然保护耕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要求,是全国人民的安全保障之一,就没有理由让农民一方做出牺牲。保护土地的农用状态,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正外部性效益,但有可能造成直接权利人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该采取补贴等方法鼓励正外部性的产生。例如,效仿一些国家,通过政府出钱购买农地发展权的方式,使得农民因不能将土地投向最佳利用方式而承担的经济损失得到补偿。
有专家认为,统一的征地补偿标准,把高产值、高投入的耕地和无产值、无投入的荒地完全处于同一补偿水平。其结果直接导致对土地投入越多、越是勤劳、对土地依赖性越强的真正农民越吃亏。相反,对那些懒汉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土地抛荒的农民,则显得相对便宜。实行统一的征地补偿标准,政府所打击的是勤劳和守法的农民,所褒奖的是懒汉和违法者。
有专家认为,征地实际包括了土地的所有权由集体转为国有和土地使用权由农民承包户转让给用地单位两个过程,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条“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的规定,征地补偿费实际上就是对这两种权利的共同补偿,因此应为土地所有权人和土地使用权人所共有。
3、管好土地应重视依靠农民 有专家认为,土地管理制度的建设要考虑行政成本和交易成本。我们放弃离土地最近、最懂得珍惜土地的农民不依靠,却勉为其难地完全依靠行政体系,以至于虽然付出了高昂的行政成本,但却收效甚微,实在有舍本逐末、舍近求远之嫌。在维护土地市场秩序中,最有资格当行政监察员的,应该是亿万农民。而历史也证明,这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路径。
三、土地资产管理与土地市场规范
1、加强土地资产管理改革现行土地税制
有专家认为,目前有些地方规定城区土地实施统一收购储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凭什么限制原土地使用者转让土地?土地转让后政府同样可以收取土地出让金,为什么要限制企业自行盘活土地资产?有什么法律依据?等等。对这些问题,从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确实是难以找到具体确切的依据。因此,应尽快建立土地收购储备的法律制度。
土地税制改革是目前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专家认为,我国的土地税制结构应按取得、保有、转让三个环节设计。土地保有税类应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荒芜税、土地闲置税。建议调整、完善原来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率,按照具体用地类型采用差别税率,同时规定该税要面向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征收;并新开设土地荒芜税和土地闲置税。其中,对建设用地的闲置,开征土地闲置税;对农用土地的闲置,开征土地荒芜税。在征收土地闲置税或土地荒芜税后,去掉土地闲置费或土地荒芜费,以避免重复;城市房地产税是对房屋课征的,应从土地税体系中删除,并入房产税;取消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2、规范土地市场发挥地价对市场的调控作用
有专家认为,我国国有土地配置已进入准市场配置与市场配置并存阶段,今天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当初不实行市场配置的资源均早已实行了市场化配置,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快国有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需要发挥价格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防治土地批租领域的腐败行为,稳定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有专家认为,我国提出没有登记的土地不受法律保护,但是无论在政策法律规定还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只要有政府批文或其他合法甚至是合理(不一定合法)的凭证,即使没有登记的土地也予以保护。这样一来,实际上基本否定了土地登记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应该提高土地登记的公信力,严格按照中发(1997)11号文件的规定:没有登记的土地转让,按非法转让处理。
有专家认为,开展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建立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我国城市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反映土地市场行情,充分发挥土地价格对土地利用的调控作用,更是实现土地信息社会化服务的需要。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价格动态监测分析制度,逐步建立城市土地价格调查与地价动态监测的长效机制。
3、实行依法行政应注意推行政务公开
有专家认为,政务公开既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又能增强透明度,防止外界不正当干预,因此,各地在推进依法行政时应注意推进政务公开。而土地政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1)土地资源配置公开。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进入公开市场。政府处置土地资产,有条件的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没有条件的,应在公开市场上挂牌;(2)办事程序、标准和结果公开。应注意凡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公开;(3)政务信息公开。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土地使用权处置结果、土地登记等,以及有关土地的规章和政策都应公开;(4)有关服务公开。如涉及有利于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保证交易安全的单位或个人信息都应公开;(5)收费公开。如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代为国家收缴的有关费用,必须将收费项目、标准、范围和依据向社会公示。
注:本文刊载于《地政月报》2005年第9期。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武陟县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武陟县人民政府文件 武政〔2011〕5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深入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和•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经县政府研究,现就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健全耕地保护责任机制
(一)乡镇政府是耕地保护责任主体。各乡镇政府是本辖区内耕地保护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各乡镇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要及时将耕地保护目标分解到农户、落实到地块。
(二)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纳入县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耕地保护目标考核不合格的乡镇,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该乡镇建设用地审批。
(三)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发改、公安、监察、住房和城乡建设、房管、电业、消防、税务、工商、农业等部门要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配合,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发改部门不得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手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不得办理建设规划、施工许可证;房管部门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和预售许可证;电业、供水部门不得通电、通水;消防部门不得办理消防许可证;税务部门不得办理税务登记;工商部门不得办理工商登记;公安部门要对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及时立案调查,并坚决打击影响国土资源部门正常执行公务的犯罪行为;监察部门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农业部门要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做好耕地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
(四)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政策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执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各项政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切实用好新增建设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努力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二、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五)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作用。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各级各类招商引资项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
(六)强化用地审批管理。凡涉及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的,由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写出书面申请,报县政府同意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七)严把新增建设用地准入。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把项目预评审批关,强化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作用,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严格执行禁止、限制供地目录,对于“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不予安排用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八)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按照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的要求,根据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中明确的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重、绿地率等五项指标的规定,合理安排项目用地。建设项目设计、建设用地审批和施工必须严格执行用地定额标准,对超标准用地的,在用地预审时必须核减用地面积。
(九)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和用地集约的原则,引导新上产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向多层标准厂房集中。入驻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原则上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每亩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得低于170万元,建成达产后年纳税不得低于8万元/亩;入驻詹店工贸区、陶封工业区和城北重工业区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每亩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得低于130万元,建成达产后年纳税不得低于8万元/亩;利用乡镇闲置土地或存量土地建设的项目,每亩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得低于100万元,建成达产后年纳税不得低于5万元/亩。投资3000万元以下项目,必须进驻标准厂房或利用闲置建设用地;一般工业投资项目必须建多层厂房。低于以上设计能力的项目,除国家扶持的产业外,原则上不予供地;对已经供地建设的项目,纳税额低于以上标准的,不享受政府的各项奖励和优惠政策。
(十)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除政策规定可以使用划拨用地之外,工业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都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由县国土资源部门拟定土地出让计划及方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国土资源部门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实施,其他部门、社会组织及个人不得干预土地出让的有关事项。储备土地出让前,应当处理好土地产权、安置补偿等法律经济关系,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缩短开发周期,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
(十一)建立项目投资评估机制。由发改、住房和城乡建设、项目办、国土资源等部门人员组成项目建设评审组,对项目建设投资的真实情况进行审核。规定建设期限内投资强度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按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处置,不享受政府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有偿收回、转让部分或全部土地。
(十二)加强建设用地批后跟踪监管。建设项目供地后,国土资源部门要坚持每六个月到项目现场核查一次,填写•项目建设施工进度表‣,详细记录项目施工建设情况。对未开工建设或未按设计要求完成工程进度的,要督促项目单位抓紧施工;对逾期未完成施工进度,形成闲置或低效用地的,按照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处置。
(十三)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要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由城建办牵头,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房管、发改、金融等部门人员参加,建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机制。未达到出让合同约定投资强度或建筑容积率的项目,不得通过竣工验收,暂停办理土地和房产登记,并限期追加投资建设。
(十四)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评估,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处理好建设用地中存在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十五)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超过出让合同约定期限未开工建设、批准用地之日起一年未动工建设、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一年且开发建设面积不足1/3或投资额不足1/
4、企业停产一年以上的均属闲置土地。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集体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3000元/亩征收土地闲置费。
(十六)积极盘活低效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未达到规定要求、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一年且开发建设面积在33%—60%或投资额在25%—50%、使用范围内闲置土地5亩以上、中止开发建设六个月以上、项目竣工后五个月以上未投产的均属低效用地。被认定为低效利用土地的,应足额缴纳包括耕地开垦费在内的相关税费,不享受政府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有偿收回、转让部分或全部土地,原使用单位确需继续使用的,应在足额征收相关税费的基础上,在六个月内整改结束。对存在低效利用土地的单位,不再供应新的建设用地,不予办理低效土地的抵押等手续。
(十七)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
四、切实规范城区土地管理
(十八)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开发建设的,必须符合城市建设规划确定的用途,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严禁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未经批准进行商品住宅开发,建设“小产权房”,或与开发商私下协商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擅自开发建设的,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并按违法占地、违章建筑进行查处。
(十九)鼓励城中村进行改造。城中村改造是指建成区内拆旧建新。城中村改造项目须经县政府专题研究确定。城中村改造涉及建成区新征收的集体土地,政府将土地公开出让取得的收益,在扣除有关税费后按规定比例返还给被征地单位,用于城中村改造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村民社会保障。凡申报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拆旧区不得低于规划区域的80%,低于80%的不享受城中村建设优惠政策。
五、努力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
(二十)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农民住宅建设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任何乡村不得占用耕地进行农民住宅建设。
(二十一)鼓励盘活利用村内空闲地。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提倡建设多层农民公寓楼,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规划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二十二)积极支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认真落实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政策,对于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补充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优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方便农民转移就业;节约的指标调剂到乡镇、产业集聚区使用的,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武陟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暂行办法的通知‣(武文„2010‟157号)规定,所产生的土地收入返还整治村庄用于新村建设,返还额度不得低于27元/平方米。县政府从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部分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奖励与补贴机制,支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示范村;并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整治用地指标公开出让平台,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资金支持。
六、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二十三)严格实行问责制。对本乡镇区域内发生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阻挠或干预国土资源部门依法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的,上级挂牌督办、交办、转办、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的土地违法案件较多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根据•焦作市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警示约谈办法(试行)‣的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根据•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追究有关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二十四)强化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督。国土资源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对土地利用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凡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违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或在土地执法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领导和负责人的责任。
(二十五)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乱划宅基地,或擅自与有关单位或个人签订协议占用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要没收非法所得,责令限期复耕,并实施责任追究。
(二十六)严厉打击土地违法行为。对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占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拆除非法建筑,恢复土地原状,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的当事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土地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依法用地、科学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一一年三月一日
第四篇: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
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六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节约用地,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通过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厉行节约集约,是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土地过度消耗与闲置浪费并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还在进一步增大,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破解保障发展的用地难题,要求我们走耗地少、结构优、效率高、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对于国土资源管理来说,关键是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倒逼经济结构调整,进而推进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节约集约用地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而在强化节地责任的同时,健全相应的考评奖惩机制则是促进节约集约的重要抓手。浙江等地将节地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的实践探索,显示了节约集约用地促使地方政府转变政绩观和发展观的巨大潜力。随着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初步形成,节约用地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各地在用地思路、技术和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层出不穷。但是,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还需健全考评指标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以切实做到“评价科学、考核严格、奖惩分明、问责到位”。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用地企业和个人的激励机制,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型工程技术措施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构建以节约集约用地引导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土资源部门到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体系。其中,规划引领和标准控制是最基础的调控手段。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健全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核心的空间规划体系,尽快建立能够覆盖国民经济全行业的用地节地标准体系,通过“供需双向调节”的机制引导城乡建设走集约式发展道路,着力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对于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要合理确定规模,统筹安排供地的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坚持有保有压、差别对待,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此外,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向地上、地下拓展发展空间,科学开发并节约集约利用荒山、荒滩、荒坡等未利用地。
节约集约离不开市场手段,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有效的利益引导。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探索招拍挂等竞争性出让方式,市场化配置在提升用地效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97年~2010年,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从每亿元188亩下降到每亿元38亩。如今,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强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对节约集约用地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不断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通过价格、税费、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健全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利益导向机制。
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降低30%”首次写入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使节约集约用地有了量化约束。中央领导同志将节约集约用地放在一个全新的工作格局下进行部署,国土资源系统应以此为契机,主动作为,积极服务,通过机制创新、体制改革,切实推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五篇: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银发〔2008〕214 号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 号)精神,充分利用和发挥金融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方面的积极作用,现提出以下要求。
一、切实加强学习,深刻领会节约集约用地重要性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切实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科学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形成对利用土地的有效约束和激励十分必要。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对节约集约用地重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原则,把握重点。各金融机构应以严格限制粗放低效用地、积极支持节约集约用地为原则,以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工业设施建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商业性房地产等领域为重点,加强相应的信贷合法合规审查,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和推动节约集约用地。
二、强化政策要求,严格建设用地项目贷款管理
(三)严格建设项目贷款管理。贷款项目用地应依法取得,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相关行业规划,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还应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禁止向不符合规划控制要求的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禁止向违法用地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对列入国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的项目,严禁发放贷款;已发放贷款的,应在采取必要保全措施的基础上,逐步收回。对列入国家《限制用地项目目录》 的项目,应审慎发放贷款。
(四)严格市政基础设施和工业用地项目贷款审核。对于不符合国家标准、未取得国土资源部门用地批复的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绿化项目以及工业项目建设,不得予以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
(五)严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项目贷款管理。对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商业性房地产的,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对购买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住房的城镇居民,不得发放住房贷款;对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开办企业、兴办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要严格审查贷款申请,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没有落实有效担保权利的,不得发放贷款。
(六)严格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禁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价款的贷款;土地储备贷款采取抵押方式的,应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证,贷款抵押率最高不得超过抵押物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对国土资源部门认定的房地产项目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完成该宗土地开发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投资不足四分之一的企业,应审慎发放贷款,并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滚动授信;对国土资源部门认定的建设用地闲置2年以上的房地产项目,禁止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或以此类项目建设用地作为抵押物的各类贷款(包括资产保全业务)。
各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信用记录、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调查与评估;审核确认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抵押物,不得接受重复抵押;在预购商品房抵押贷款发放前,应审核确认房地产企业已解除该项目土地抵押及在建工程抵押中所售房屋对应部分的抵押物。
三、加强金融支持,切实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七)优先支持节约集约用地项目建设。对在现有工业用地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项目,以及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土地的项目,在符合规划条件、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应优先予以金融支持;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国家级开发区,应优先予以金融支持。
(八)优先支持节地房地产开发项目。对符合国家《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先进节地技术的房地产项目,优先予以金融支持;在符合国家各项政策和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前提下,要优先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及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九)积极支持土地储备机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土地储备机构储备符合规划(计划)且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的,要积极予以贷款支持。
(十)加大创新工作力度,拓宽土地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充分利用金融手段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四、强化金融监管,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十一)建立健全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进贷款审核审批流程,制订和完善有关管理规定,并于2008年12月31日前上报监管部门。
(十二)加强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力度。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各银监局要切实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会客户风险预警系统,为金融机构有关信贷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和“窗口指导”,积极探索开展金融机构落实节约集约用地金融政策的评估工作,研究建立土地金融创新工作机制;适时开展检查,及时纠正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请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银监局将本通知联合转发至辖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乡信用社、信托公司及外资银行。200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