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
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四幕)、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二)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2.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⑵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⑴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⑵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⑶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请点击下一页浏览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步骤二!!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 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
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请点击下一页浏览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步骤三!!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14辽宁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汇总
http://ln.zgjsks.com/html/2014/ggxx_0806/10526.html
第二篇: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是曹禺的《雷雨》,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它之所以成为话剧艺术的瑰宝,原因有三:首先是紧凑集中的艺术结构,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其次是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剧中人物不多,然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最后是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午饭后,天气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这个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单元导读部分明确要求从以下三方面学好本单元的课文:一是注意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二是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三是从舞台演出的角度去推想戏剧的艺术效果。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2)能力目标:A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B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3)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能辨证地思考神权论、宿命论、人文主义等。了解封建资产阶级自私冷酷、凶残奸诈的本质特征。了解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A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学会解读戏剧。B分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领会剧中的矛盾冲突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
(2)难点:A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B能辨证地思考神权论、宿命论、人文主义等。C了解封建资产阶级自私冷酷、凶残奸诈的本质特征。D了解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指导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思维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 1 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3)整合讨论。开展课堂讨论,整合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课文故事情节。其次,指导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个性化台词,理解人物内心状态,提高文学语言的感悟能力。
2、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2)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3)深入研读文本,开展合作探究,讨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出七十年前,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留给我们多少关于人与人性的启示。
2、分步实施
(1)字词梳理、作者简介、解析课题:《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2)明确层次:
A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现在的矛盾。
B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分段依据: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3)人物形象分析
A周朴园: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工人罢工的领头人鲁大海。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B侍萍: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 2 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课文分析中应重点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C探究鲁大海的性格特征: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具有反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同时在斗争中也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4)分析剧本的结构特色重点、个性化语言、舞台说明 A结构紧凑集中,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推动剧情发展。B三一律:时间、地点、人物集中。C人物语言个性化。
3、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三篇:雷雨说课稿
标题:人教新课标二下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人文科学分院2011级初等教育班的胡秀芳。我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8课雷雨。今天我将围绕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及其意图、说板书设计这七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雷雨是夏天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细心的学生都会说出雷阵雨的一些特点,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显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 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会写观察日记。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想象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象雷雨不同时段的景象。
2、积累拓展,写观察日记。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教学;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这种教学方法的确定既能解决引课中存在的低效行为,也能较好的解决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低效行为。
2、朗读想象感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的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3、师生合作学习。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老师的帮助,在教学中我采用师生合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感悟能力。也能很好的解决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低效行为。
五、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夏天有哪些天气现象?你能说说你见到的雨有什么特点吗?
有一位生活的有心人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也写了一篇关于夏天天气现象的优美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意图
1、本环节利用谈话导入,活跃课前氛围,并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
2、引导学生这是一篇通过细心观察而写成的有关大自然现象的优美文章。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探索的兴趣,并乐于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压下来垂下来下起来亮起来叫起来
(这一组词读轻声)
还有哪些词难读的呢?
(3)今天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读这篇课文,请其他小朋友仔细听,边听边思考这几位同学读的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4)理清课文脉络:他们在读的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插图,看看第一幅,你们觉得这是谁读的部分?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第二幅插图谁读的?什么时候?第三幅呢?什么时候?
板书:雷雨前(1-3)
雷雨中(4-7)
雷雨后(8-9)
意图
1.首先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有所了解,便于更快进入学习。
2.本环节出示字词检查,一方面检查学生预习,另一方面了解学生认知情况。
3.带着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己发现本文的写作顺序,便于写作方法的运用。
(三)品读感悟
雷雨前
1、雷雨前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我们自由朗读1、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回忆我们以前看到的情景。
2、巡视、反馈。你读着这几句话想到了什么画面?
3、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1)读着这句话你门仿佛看见了什么?图片理解:“黑沉沉”
(2)那同学们,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谁能用四个字的词语来形容一下此时的天空?(乌云密布)
(3)这些乌云给了你们什么感觉?这句话中哪个词也能给你这样的感觉?(师用动作在学生身上压一压,你感觉怎么样?)如今压在我们头顶上的可都是乌云啊,压得我们有些透不过气,会觉得闷闷的。
相机指导书写:压,写的时候千万不要有忘了一点
4、在这乌云密布之时,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1)这句话里哪个词可以风来临速度之快的特点?除了来的突然,还体现了风的什么特点?
(2)这样的大风还可以用哪个四字词语概括?(狂风大作)
5、乌云加入了、风也着急了、还有谁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谁来读读这句话?
(1)读着这句话你放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越来越......(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越来越......句式的妙用,感受闪电、雷声的变化。)
(3)全班齐读本句话:用你们的声音朗读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大的特点。
6、这雷雨来的可真急呀!其实动物们早就预感到大雨要来了,请你们再自由读读1、2、3自然段,看看动物们有什么表现。
(1)蝉一声也不叫。
(2)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体会垂的妙用,感受蜘蛛的害怕。)
(3)齐读描写动物的句子
相机指导书写:垂书空笔顺虫子旁的三个字:蝉、蜘、蛛
雷雨时
1、雷雨说到就到,下的可大啦!请大家自由地读4、5、6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雷雨很大呢?
2、课件出示说话训练:雨越下越大,就像支支利箭()地面,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地面,就像一盆洗脸水()地面,就像无数链子()地面。
3、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孩子们,读了这句说明雨有什么特点啊?
4、这雷雨来得快去的也快。渐渐地,渐渐地.......5、这真是一场突然的大雨啊。请女生读雷雨前的部分,男生读雷雨时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
2、背诵雷雨前和雷雨时的段落
二、品读,感悟 “雷雨后”的景象
1、自由地放声朗读7、8自然段,谈谈读后感受。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朗读第二句“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时加一个呼吸清新空气的动作。
3、第8自然段以诗的形式出现,多种形式朗读。
4、读一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边读边想像画面,感受“挂”、“坐”这两个词的确切。
5、雨后,还会有哪些景象?续写:小草()了,花儿()了,蜗牛()了.......6、齐读第7、8自然段。
三、课堂小结
1、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雷雨有了认识,其实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还有很多神奇的景象呢。就请大家做个有心人,去欣赏她吧!
2、让我们向小作者学习,也来写写天气日记。
意图
1、本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向学生展示雷雨不同时段景象,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学生交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指导,体现了师生的互动合作。
3、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重点字、词的运用,以读促悟,落实学习目标,解决生生互动中的低效性。
(五)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12个生字,指导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彩、越、垂”,提示书写要领。
“彩”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
“越”半包围结构,走的一捺要写舒展,长一些,上面的部分不要写作成;“垂”中间宽,上下两头窄,第一笔撇要短而平,下面的四横长短不同。
3、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提示书写姿势。
意图
二年级学段写字是教学重点,本环节的设计将教师的示范指导与学生的练习结合,使写字教学落到实处,达到教学目标,落实课标精神。提示书写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解决了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低效性。
六、说板书设计
18雷雨
雷雨前(1-3)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雷雨中(4-6)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雷雨后(7-8)太阳、彩虹、蜘蛛、蝉、青蛙
意图:能很直观的体现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四篇:《雷雨》说课稿
《雷雨》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8课,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促发了学生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首美丽的小诗,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我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声,听着教师的导语,欣赏雨后的自然界美景:我相机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青蛙,你能把雨后看见的美景告诉大家吗?小青蛙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蜘蛛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还会有谁想说?这样,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五篇:《雷雨》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雷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雷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雷雨是夏天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细心的学生都会说出雷阵雨的一些特点,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显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情感目标: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想象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象雷雨不同时段的景象。
2、积累拓展,写观察日记。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两个小专题,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教学;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这种教学方法的确定既能解决引课中存在的低效行为,也能较好的解决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低效行为,落实了小专题。
2、朗读想象感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的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3、师生合作学习。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老师的帮助,在教学中我采用师生合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感悟能力。也能很好的解决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低效行为。
《雷雨》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雷雨》,它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是本册书第五组的第二课,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根据本课的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方面:
1、知识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 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情感目标: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根据目标的设定,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而教学难点应该是能从文中分析出描写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景象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的教法主要采取
1、信息收集法
2、情景教学法
学法主要目标
1、以朗读感悟为主
2、小组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我将教学环节分为五个环节
一、设情景,感受雨的美。
首先出示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意识感知雨的美丽,引起好奇探究的欲望。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内容
带领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便在自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三、理解课文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是,主要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雷雨的变化,再读一读重点的句子,来整体把握住课文脉络,最后品读课文,感受雷雨前、中、后的不同。
四、课堂检测
在课堂检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虽简洁但明了,更能直观地加深孩子们理解课文。
《雷雨》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4、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重点:1、学生自主识字;2、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练习;2、通过阅读课文,对“雷雨”这一自然景象有所了解。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的雨的生动景象。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去感悟。
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很明确地分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三部分,所以我会在组织全班学习完第一部分后,就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第二、第三部分。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而合理地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更好的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雷雨是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气象,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文。让学生回想自己遭遇的雷雨天气是什么样子的,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描绘的精准。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遇到不会的生字词,借助拼音拼读。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鼓励灵活运用方法进行识记。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我的设计理念是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的同时,充分接触熟悉文本内容,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间互相正音。出示三张图片,引导学生回答课文脉络。请小老师带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雷雨前、中、后的场景、所在的段落。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段这种辅助学习的办法。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抓住雷雨前这一部分进行品读分析,让学生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景色的感悟。孩子们通过读书就马上发现那是“满天的乌云”“压下来”这些关键词语了。蜘蛛的“垂”我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了并很深刻地理解了蜘蛛不是慢悠悠地爬下来而是紧张到了快速垂下来了。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4、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完了雷雨前,教师相机指出那雷雨中、雷雨后又是什么样子呢?指导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课文图片和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让学生结合雷雨前的图表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并完成表格。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说出合作学习以后的收获。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5、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借助表格,师生互动,在师生对话中,让学生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进一步深刻化。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雨后图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这部分设计中,结合图表和多媒体图片,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既加深了课文印象,又以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以朗读结合图片的形式,描绘出雨后美景,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五、说板书设计
16雷雨
雷雨前——压垂
雷雨中——
雷雨后——挂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并板书雷雨前雷雨后几个用得非常准确的词。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
《雷雨》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雷雨》,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它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曹禺先生,本文讲述了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必然灭亡的命运。这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对以后的戏剧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根据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戏剧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戏剧通过语言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戏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于戏剧的兴趣。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个性特征,如周朴园和鲁侍萍。
二、说学情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思维活跃,感情丰富,但由于阅历的局限,对于一些复杂的人物性格还无法了解透彻。并且,这是高中的首个戏剧单元,学生在理解戏剧语言和戏剧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育学的和谐统一。因此,在教法上,我打算采取多媒体展示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比较直观,可以引导学生形象具体地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问答法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点拨法可以在关键处起到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开始,首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这种方法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之后我将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请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2。理清人物的复杂关系,如情侣关系、血缘关系、阶级关系等
3、概括故事情节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和板书。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的认知,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戏剧,所以需要老师以问答法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变化来进行提问。学生可以四人一组对教师提的问题进行讨论。
1、周朴园是如何一步一步认出鲁侍萍的?
2、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和周朴园对鲁侍萍之前的情感流露是否冲突?
3、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征分别是怎样的?
4、鲁大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5、戏剧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6、剧本为什么要以雷雨为题?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他们梳理答案,下面我将依次回答这六个问题:
1、主要是鲁侍萍的以下行为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关窗、无锡口音、叙述鲁侍萍的身世、熟知绣着梅花的衬衫。
2、周朴园对鲁侍萍厉声责问,这和他之前的情感流露并不冲突。因为这些年周朴园生活得并不幸福,他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所以会经常怀念善良温柔的侍萍。但是,那种怀念是建立在侍萍已经死了的基础上,死人不会威胁他的名誉和地位,当侍萍出现时,他感觉受到了威胁,所以对侍萍的态度开始变得恶劣。
3、周朴园是一个自私、冷酷、无情、残忍、奸诈的资本家。鲁侍萍是一位勤劳、善良、正直、有尊严、刚强的下层劳动人民,备受屈辱,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
4、鲁大海是一个有着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他有着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但做事有点鲁莽。
5、人物语言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丰富的潜台词,即人物的表象语言之外想说或者不便说的话。如鲁侍萍冲着周萍喊“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亲妈啊”其实潜台词是我是你的亲妈啊。
第二、人物语言个性化。如周朴园的语言简短而盛气凌人。
第三、富有动作性的语言(推动或者暗示情节发展),如鲁侍萍说她前几天还见到当年的侍萍是在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6、这部戏剧之所以取名为《雷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基础。其次,雷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着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带来。
(四)巩固: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们分角色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要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故事情节和更加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发展变化。
(五)归纳总结课文
《雷雨》是曹禺的戏剧处女作,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作者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以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这个大家庭的崩溃,预示着罪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雷雨》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2、仔细阅读课文,分角色排演。
五、说板书设计
主要人物
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鲁侍萍
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
周朴园与鲁大海
父与子、资本家与工人
鲁大海与周萍
鲁侍萍与周萍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雷雨》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用“越
____
越______”“渐渐地”说句子。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中的描写。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谜语.:
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它.
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注意打一自然现象)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
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
(1)开火车读词。(带拼音,去拼音)
(2)联系文中的句子巩固识字。如: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分自然段轮读读全文。
2、课文读地很流利,现在我们也来看一看,课文除了有八段文字,还有两幅图画。这两幅图分别描绘的是什么景象。(生:雷雨中和雷雨后)
3、那缺一幅描绘什么时候的图画啊?(生:雷雨前)
教师随即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分别是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学生默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四、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
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
1.自由读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边读边想像,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2.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
3、你是从那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抓住“黑沉沉”、“压”体会。(乌云黑沉沉,还有什么也黑沉沉?“谁能做个压的动作。”)
师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压的你透不过气来,你有什么感觉?
谁能再读读?---齐读
(2).学生齐读后,师说: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门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你感觉到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
雷雨前没有一丝风,真闷真热,范读——真安静啊——齐读
(3)雷雨前天气非常闷热,一丝风也没有,接着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知道朗读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怎样是“乱摆”?做动作。(你们看过风吹树枝乱摆的情况吗?可以比较体会。)
大风刮来,还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说后有感情地读。
(4)这么大的风,就连蜘蛛-------“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抓住“垂”研读体会。)
是啊,蜘蛛也知道雷雨快要来了,很害怕,赶紧拉一条丝,垂下来,逃走了。
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学生读。
(5)大风过后,接着就是闪电和雷声。
引读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词语、句式训练)
体会“越______越______”用的生动形象。(体现出一个有弱到强的过程)
学生用“_____越______越______”说句子。(充分说)
过渡: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
4、课文1~3自然段描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实际上每段话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下雨前的自然现象,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吗?
第一段:乌云密布
第二段:狂风大作
第三段:电闪雷鸣
5、其实下雨之前天除了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还有一些其它的现象也是表示要下雨了呢?
提示:①燕子拍拍翅膀低飞。②蚂蚁搬家。
还有关于雨前征兆的谚语呢:①乌鸦唱晚,风雨不远。
②鱼儿出水跳,大雨要来到。
6、让我们想象着雷雨前的景象,有感情的朗读这三段吧!
五、学习1—3自然段雷雨中景象
过渡:一阵电闪雷鸣之后,雨紧跟着就下起来了。
1、自由读4~6自然段,感觉一下它的来势汹汹。
(1)指导读“哗,哗,哗,”,如果去掉标点怎么读。
(2)重点指导读雨的变化。
雨有什么变化?(下雨—雨大—雨小)你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
反馈,随机指导朗读。
(2).齐读雷雨中部分,注意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雨的变化。
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小了
3、练习:(1)把“渐渐地”放在下列句子中合适的位置。
小树长高了。
天色暗下来。
我懂得了妈妈的用心良苦。
提问:“谁能看着画面试着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六、写字指导。
1.出示“我会写”中的“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观察交流,说书写时应注意的笔画。)
重点指导:“垂”。(“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七、总结
同学们,一场常见的大雨,作者却能把这场雨的前、雨中的景象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可见,肯定是经过了非常仔细的观察,才能把文章写的这么美,我想: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做个细心的观察者,你一定会有精彩的发现!
八、作业
完成课后的“读读抄抄”,学习这种积累的方法,把自己喜欢的或者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在重点词语下面做一个小标记。
板书设计:
前(1-3)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18雷雨中(4-6)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
后7、8
《雷雨》说课稿6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第18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实际情况,我拟定本课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时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很常见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仔细分析,组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现象。
(四)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段落。你喜欢课文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景象?两幅图分别写是什么时候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景象。)
3.课堂拓展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写下来。
《雷雨》说课稿7
一、说目标
根据《纲要》音乐领域总目标以及中班幼儿的已有学习经验与年龄特点出发,本次教学活动目标确定如下:
1动作技能目标: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能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2认知目标:理解歌词,知道用跳音演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3情感目标:体验问答对唱的乐趣。
从活动目标出发,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能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活动的难点是:理解歌词,知道用跳音演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二、说内容
本次活动我采用多通道感知、情境对唱等方式,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情绪,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从《纲要》精神来看,培养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重要目标,所以我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以对唱这种有趣的歌唱方式来吸引幼儿的兴趣。
从各年龄阶段歌唱活动的目标来看,在有伴奏的情况下,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能初步学会对唱的形式,大班虽然也也可以学习,但重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也能独立而完整的演唱。从幼儿的经验与发展来看,幼儿虽然早就学会了在有伴奏的情况下,可以可以独立的完成歌曲的演唱,但对于问答对唱,这种新的演唱形式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能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是主要目标。
从幼儿发展的关联性来看,小班幼儿已经学会了在有伴奏的情况下,完整的演唱,这都是为问答对唱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次对唱形式的学习也是为大班学习其他更复杂的演唱形式做铺垫的。
三、说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活动中除了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我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游戏法: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对唱的方式,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
歌声,学习协调一致地进行演唱。
2、视听唱法: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引导
幼儿在观察生动形象的图片,充分地刺激幼儿的视觉,用语言和音乐熏陶帮助他们轻
松地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3、示范法:教师采用直接示范演唱,使幼儿更直接的了解整首歌的内容。
4、行为练习法:在整个学唱过程中,反复的练习使幼儿能更加熟悉歌词以及旋律,幼儿就能自然的进入对唱的形式中。
5、提问法:教师运用歌词直接提问,让幼儿回答后,使幼儿更加明确歌词的内容。
6、谈话法:直接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是整节课的开始充满了轻松的轻松自然的氛围。
四、说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直接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让幼儿想一想后,说一说夏天的雷雨是怎样的。这种师幼互动的谈话方式是为幼儿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幼儿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主动回忆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夏天的知识。在讨论这个问题中,隐含了歌词的内容。
(二)理解歌词
1。教师将歌词第一段进行分句提问,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片,在无形中对幼儿做出了肯定。
2。巧妙地借助图片所展示的图像,帮助幼儿理解并熟悉歌词这是为目标2中理解歌词准备的,也为幼儿熟悉歌曲节奏做了铺垫。也同时在教师提问和幼儿回答的过程中,幼儿也了解到整首歌是一歌问答对唱的形式。
(三)演唱歌曲
1、教师首先利用演示法,根据图片演唱歌曲,请幼儿欣赏歌曲旋律,熟悉歌词。
2、一首歌曲一下子学会有点困难,但让孩子在熟悉音乐后,唱出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句并
不难。并且,中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了,让他们当个小老师,他们会争先恐后,使以往枯燥的学唱环节生动起来。当然,孩子如果唱得不是很准确,教师要及时引导,并努力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幼儿已经可以根据图片以及之前个别幼儿的范唱知道第二段歌词时,请幼儿根据图片跟唱歌曲。
3、教师与幼儿用问答的方式练习歌曲,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首先由教师唱第一段,
也就是提问段,让幼儿根据之前的练习以及回忆教师的提问歌词唱第二段。然后经过练习后可由幼儿唱第一段,教师回答幼儿,演唱第二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思考用不同的音色以及力度来表现歌曲的内容,这样就很好的体现了目标2中,知道用跳音演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4、请幼儿分成男女两组,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孩子对合唱这种单一的表现方式的兴趣
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用不同唱的形式来学唱歌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问答对唱这样变化的方式很受孩子欢迎。
5、请幼儿两两自由组合,用问答对唱的形式,在这整个演唱歌曲的大环节环节中老师要
培养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情感和体验的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我先采用老师与幼儿问答对唱的方式,再请幼儿分组进行对唱,随后请幼儿自由对唱????这些多种对唱的方式来鼓励幼儿表演歌曲,这是孩子领会歌曲的一种升华,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演唱过程中体验歌曲愉快的情绪。这整个学唱的过程中都是为实现目标1服务的。
(四)结束
请全体幼儿随音乐加上动作,自由表演。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和
感受都有所不同,采用自由表演的方式使幼儿再一次巩固所学到的本领,并给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说结果
对幼儿来说学唱这首充满童趣的歌曲是比较容易和感兴趣的,而且这种新的演唱方式也是幼儿能对整首歌的学习更感兴趣。但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
1、在跟唱时,教师要引导幼儿用跳音和有力的声音唱不同的歌词,对于刚开始接触的这些
新词,幼儿可能很难达到教师的要求与期望,那么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幼儿,让幼儿知道因为“闪电”和“雨滴”的速度都是很快的所以在唱“一闪闪”和“哗啦啦”的时候要用跳音,但是在唱“轰隆隆”的'时候因为雷声都是很响的,所以要用有力的声音唱。
2、在教师幼儿对唱的时候,有些幼儿可能一下子记不住歌词,那么教师就要利用图片提示
幼儿接下去的歌词。
3、在幼儿自由组合对唱的时候,有些幼儿可能会“落单”找不到对唱的伙伴,那么教师就
要鼓励幼儿积极交往,对于那些胆小的孩子,教师应该加以鼓励,也可以提出自己和幼儿组合对唱的请求。这样的话就能很好的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雷雨》说课稿8
本人说课的题目是《雷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4。这是本教材阅读鉴赏4个单元中戏剧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现将自己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介绍如下,望请诸位专家、老师指正。
一、戏剧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及其实质,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二、戏剧单元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教学《雷雨》这一篇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赏评戏剧的方法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设想定位:
赏读评析篇目。
四、总体教学思路:
我读我评我写。
以演读评析为主,以演读促赏评,以赏评促演读。写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
五、设计原因:
1、戏剧教学应以分角色演读(有条件可表演)为主,而本单元的戏剧篇目有两篇为元代杂剧,高一学生不易把握。本篇为本单元唯一的一篇中国现当代戏剧,若再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则其学习兴趣不浓,收获甚微。而让学生去演读赏评则有望改观。
2、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可利用这一剧本为范本,让学生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学写剧本,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这一环节的设定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赏评本剧的热情,因为只有懂了剧本,方有可能写好剧本。
六、本课教学目标:
1 学习戏剧有关知识,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了解剧中矛盾冲突及其实质,分析、品读戏剧的语言,进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及所表达的主题。
3 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怀。
七、重点难点:
品读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八、教学媒体的运用:
这一篇目的教学以分角色演读、评析为主,通过演读评析来解决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演读与把握,也实非易事。更何况课本虽是节选部分,但文字量仍很大,篇幅也较长。为了方便教学,故引进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借助多媒体展示剧本中的重要台词,方便学生反复品读,促使学生对复杂的剧情、复杂的人物心理有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能较准确地把握各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剧本,评析各角色。
九、课件特点:
1、多为文本课件,方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明确教学中的内容要点,进行巩固练习。
2、三个图表课件,有助于梳理剧情,把握复杂的人物关系。
3、图片课件为精选剧照。选取原因在于可以激发学生表演朗读的热情,通过观看剧照促其入情入境。
十、教学课时安排
三课时
十一、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介绍戏剧知识。速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分角色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演读,品读人物语言,评析各角色,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了解戏剧语言,学写剧本。
十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说明(附教法):
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剧情,认清矛盾冲突。
1、由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窦娥冤》,文学常识方面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元杂剧的知识,所以本课时有必要总体介绍一下戏剧知识,以进一步完成戏剧知识上的积累。这一点可利用文字课件方便、快捷、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师讲解)
2、介绍作者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剧情。让学生了解、崇敬作者并从整体上把握剧情,形成心理上的一种冲动——渴望学习本剧。此环节难点在于了解全剧复杂的人物关系可借助图表来完成。(师讲解)
3、速读课文,熟悉节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本质。此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解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会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以增强文体意识、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戏剧文本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与基本能力。这里仍需借助图表来完成,一目了然。(提问总结)
4、分角色自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之前,先观看精彩剧照,激发学生演读热情,为第二课时演读评析做好准备。(图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演读赏评,品读人物语言,评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演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展示学生才华,检验学生把握剧本能力。(演读)
2、评析演读(自评,生评,师评)以锻炼培养学生赏评分析能力。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因为唯有品读把握得好,才能评析得到位。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剧中第二场周、鲁的形象较易把握,难点在于分析第一场戏,其中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分析又是重中之重。这一重难点主要是通过关键性问题的设定来突破。
①体会周朴园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讨论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
③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④三十年后,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其中①的设定是引导学生细品文本,培养学生精读钻研的品质 ② 的设定是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关键,而③ ④的设定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提问启发讨论)通过上述环节的讨论与分析,学生就能更好地演读角色了。
3、重新演读品味。让学生在演读中感受人物复杂的情感,塑造丰富的情感世界。(演读)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品味戏剧的语言艺术,学写剧本。
1、回顾第二课时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这一安排,一是考虑到要给学生演读赏评即第二课时以充足的时间;二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戏剧中人物的典型性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意义,以促使学生明确剧本写作要点,实现不同课时内容的有效衔接。(提问总结)
2、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品读戏剧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戏剧知识与品读能力上都有所巩固与提高。此环节充分利用文本课件:展示知识要点、典型例句,练习巩固。(朗读、提问)
3、激发学生学写剧本。此环节是以前面的学习为基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戏剧知识、赏评剧本的能力,方有可能写好。而写也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这一作业的安排要注意科学性。
十三、教学反思:
1、教授戏剧应以学生分角色诵读(有条件可表演)、赏评为主,以演读促赏析,以赏析促演读。唯有有丰富情感并对剧本有深刻感悟的人,方能演读得好。若每位学生都能把握好剧中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则又何愁其领悟能力差,情感匮乏呢?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但教学课件要精当,如若滥而不精,华而不实,便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3、教学应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雷雨》说课稿9
一、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二)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
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
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⑵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三、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⑴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⑵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⑶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
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
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
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雷雨》说课稿10
我说课的课文是《雷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五组第18课。本单元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本课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欠佳。
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会认“压”等四个生字,会写“垂”等九个生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在读中有所感悟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重难点:
1、“垂”字书写笔顺。
2、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课文整体采用课件展示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前、中、后的特点。为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和本班学生基本情况,本文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文的语言特色,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演示法: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借助色彩鲜明、对比性强的挂图和雷雨声的音频,图文结合来理解课文。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要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学习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导入时要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地里禾苗绿,落在水里看不见。)学生说出谜底,顺势板书“雨”字。再板书“雷”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区别“雨”及“雨”字头的写法。
2、自读互查,学习生字词。
由于本文涉及的生字不多,只有四个生字,我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己去发现去说如何记住这些生字,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乐意去读,去记、去写。由于这四个字也是要求会写的字,所以我在这一环节一并指导。先让学生自己说哪个字难写,应注意什么,再重点指导。“垂”字教学是生字教学中的重难点,“垂”的书写的笔画长短在不同的参考书中不一致,教学时,我尊重教科书中的书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形式识记笔顺:“先写大树是个千,一条长横放中间,两棵小树两边站,四横距离不能变。”
3、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先出示三幅打乱顺序顺序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列正确顺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排列,从而整体感知课文,以此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抓住雷雨前这一部分进行品读分析。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默读让学生在掌握字词的同时,充分接触熟悉文本内容。图文结合增强学生的想象感受。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4、体会悟趣,训练词句。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让学生做压的动作然后追问: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通过动手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首先让学生给“垂”字换字保持意思不变,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掉”字。通过实物展示和出示字典上的解释,来正确理解二字的不同,以此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再如“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声,学生自然体会到雷雨来临前的景象。从而让学生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像“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我是采用打手势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老师高低起伏的手势,读出雨渐渐变小的感觉。
5、引导想象,加深体验。
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如:在学习雷雨后的这一部分,通过让学生闭眼倾听老师的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使学生边读边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想象雷雨后景色的美丽。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挂”的妙用及识记“挂”字,感受彩虹像一条绸带挂在空中,十分美丽;体会“坐”的妙用,感受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重点字、词的运用,以读促悟,落实学习目标,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由乐学到会学。
《雷雨》说课稿11
【说教材】
今天我上的课文《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压”等四个生字,会写“垂”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我觉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的难点在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的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说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关于雷雨你知道些什么?(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课堂开始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进入文本,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要让这么小的学生说出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是很难的。也容易教死。几次试教以后,我选择了给调皮的课文乱了顺序,请你给他们排排队的这种方式,希望把这种叙事方法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这环节安排指名三位学生读。与初读课文相比较,这次读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在读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听和思考的任务,让他们思考,朗读的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我觉得读要体现层次性和目的性,扎扎实实地读好每一遍课文,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品读课文:本课时安排了品读雷雨前的段落。
自由读1-3自然段: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这种紧张气氛。
试教几次以后,感觉这种气氛真的很难言传。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用得很妙。但小孩子就是感觉不到闷热。我想还是得让他们进入到情景中去。教师用语言去营造这种情景,渲染这种气氛。“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像巨石一样向你压下来了……”“夏天的午后,天气非常炎热,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越压越低……”在体会风大这个环节里,让学生角色换位,当一当小树。有经历,才有感受。没经历,就去创造经历吧。我就这样安慰自己。
四)拓展联系,升华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品读环节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希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雷雨》说课稿12
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故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二)教材内容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揭露了二三十年代旧中国旧家庭的黑暗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从而预示了旧制度的崩溃与灭亡。文本节选的是第二幕,共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鲁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二)教学目标
《雷雨》以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之作,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背景,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戏剧语言推动情节发展,从而把握人物性格及表现技巧。据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理清人物关系,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人物形象是在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将“过程与方法目标2”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剧情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冲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做准备。
《雷雨》的人物语言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且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所以,拟定“过程与方法目标1”为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隐性意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理清人物关系。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矛盾冲突,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本质;侍萍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矛盾冲突,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反抗精神。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教学难点:运用戏剧语言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以致用。
说学情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多数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体验情感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实践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直接参与,从对文本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具体方法如下:
⑴设疑研讨法
通过有创意的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学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思考、发现问题,并能准确、恰当地上升为一种人生的经验。
⑵情境教学法。
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
2.教学器具
本课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把教学设计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突破重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说学法
让学生学会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使之会学,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可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⑴诵读品味法
通过个性化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文本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⑵讨论探究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⑶迁移应用法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活动,即对相关素材进行改编,化理论为实践。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任务,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其时间分配为导语2分钟,文本探究39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所余3分钟作为机动,以备答疑或意外情况出现。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这样设计导语: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残存一丝温情的老人。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师生合作朗读文本相关内容,学生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比较语气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而且,师、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欣赏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
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化,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相关情节引入,温故引新,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连问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对黛玉各方面都十分关心。但,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当然不是。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我说了算!听我的,没错。可见,她的“热情”话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
得出潜台词定义后,通过文本中典型例子加以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诵读、品读等方式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舞台上经久不衰,得益于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剧作中的人物的台词往往能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必须作好铺垫,所以,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引入,同时作这样的说明: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由典型的例子加深认识,再通过练习巩固理解,到此本课重点解决。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特点明确后,为进一步巩固深化,通过配音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这种迁移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之参与到课堂中,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此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动手能力,所以,这样设计:
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注意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文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让学生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综合能力,达到语文教学三境界:掌握一定语文知识──培养相应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延展训练天地,攻克了难点。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故本着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人物不同的语言: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第一项是基本作业,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高度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排练课本剧,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使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此环节1分钟。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周之处敬请方家指正,谢谢!
《雷雨》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第18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的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的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的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
(2)小老师领读,
(3)同桌互读,
(4)仔细分析,组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两幅图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3.课堂拓展: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雷雨》说课稿14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雷雨》一篇是看图学文课。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课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时的描写。
【说过程】
《雷雨》一课描写的是夏天下雷雨时景物变化的内容。对这一课的教学预设,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进行导入并组织学习生字词。第二环节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并给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欣赏关于雷雨前后的一些图片,然后紧紧抓住了“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雨、彩虹”这几个词语,通过引领让学生给“雷声、乌云、雨、大风、彩虹、闪电”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从而让学生对下雷雨的整个过程有个更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按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顺序分成三部分。第三第四环节是对每部分内容进行精细的解读,引领学生抓住其他一些景物以及文本中的一些经典字词和句子,如“压、垂”等字和“雨越下越大……”等句子来赏读全文,读懂全文。这样的设计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度,思路也很清楚。
【说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简约识字环节。由于本文涉及的生字不多,只有四个生字,而且“压、乱、垂、虹”四个生字识记简便,可以利用学过的生字通过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识记,所以在识字这一环节,我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准字音说出识记方法再读相关词语既“一读二说三再读”的形式展开教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本的理解中。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几张关于乌云、闪电、雨、彩虹的特写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安排学生对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一组图片进行课件展示,在赏完图片之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从而再让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以此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又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总之,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
雷雨时的情境,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3、引导想象,加深体验。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使学生边读边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看课件。而不是采用图解文字的方法。如:在读到“……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以及“……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两个句子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议论“叶子为什么不动,蝉为什么不叫?”“如果是你,当时你会怎样?”以及“蜘蛛逃走了,他可能去了哪里?”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让学生感悟出此时此刻天气的闷热。
4、体会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像,然后追问:①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给“垂”字换个字,即找找近义词的方式从而得到正确解读。再如“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雨声,学生自然体会领悟出雨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从而会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并且以“乌云越来越( )风越来越( )闪电越来越( )雷声越来越……”的词组练习加深对课文第一部分的理解(即雷雨前的理解)。可见,紧密联系视觉听觉效应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学生自然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并板书雷雨前有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雷雨时雨量由小到大,大到小来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
《雷雨》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夏天的雷雨》。
《夏天的雷雨》是鄂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火热的夏天》第一个主题《夏天到了》第二课时。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和儿童的认知规律。
我将了解雷雨前的现象,了解雷雨中的一些科普知识以及雷雨的危险性,掌握防雷知识作为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行为与习惯上,我想让学生知道要躲避雷雨,并掌握躲避雷雨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我设计了本课的情感与态度目标:知道夏天的雷雨是自然现象,消除学生对雷雨恐惧心理。鼓励学生观察,争当小小气象员;鼓励学生看书,争当小小科普员;鼓励学生宣传,争当小小宣传员。让学生乐于对大自然中的现象进行探究,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节课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方法,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中感知雷雨,通过讲一讲、读一读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还有雷电带来的灾难,通过帮一帮、说一说方法,让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演一演、议一议方法,让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并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想一想、评一评方法,知道我们自己在雷雨时有哪些行为是错的。
这节课我觉得,它的重难点是掌握正确的避雷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构建一个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趣味性的课堂。
一、构建开放性的课堂
夏天的雷雨是自然现象,学生们都见过,但他们的观察有限,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了解到雷雨前的现象以及避雷小常识。让课堂走向室外,课堂更具有开放性。这也有助于“了解雷雨现象和掌握防雷知识”这个知识目标的达成。
二、构建紧密联系生活的课堂
1、联系生活、观察生活,关注雷雨前的现象
教材中给出的雷雨前画面,都是一些小动物的现象,但是联系到我们学校的学生,他们都是城市的学生,很少看见这些动物,那么怎么知道要下雨了?于是我在活动一中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将这些现象分类,分为在城市和农村,我们分别可以通过什么来知道要下雷雨了。
不过今天在课堂上有很多学生的回答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到的都是自己感受或看到的,那么我再用此方法梳理时会让他们更加清楚。
2、用已获得的避雷常识帮一帮身边的小朋友,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生了解了避雷方法后,我根据我校学生情况,创设了四个情景。这四个情景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真实生活。并且让学生在帮助这些弟弟妹妹中获得快乐。
在课堂教学时,这个环节学生都很积极,有了这种很真实的情景,他们就像在真实的生活中帮助他人一样,获得快乐。如果不是这么贴近生活的情景创设,学生可能会想不到他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到别人。此方法也促进了教学重难点的达成,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防雷知识。
3、由人及己,评判真实镜头中的自己。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基本上是言不及己,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判断这些图片中学生行为的对错。而这些图片都是上周五,我校学生真实的画面,学生看了后会感觉很亲切,并且容易接受正确的观点。
事实的确如此,学生在看到照片时首先很惊讶,后来利用他们学过的已有知识在帮忙改正时,其实他们就能联系到自己的行为,并且自觉的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就说明在他们心里已经牢牢记住了防雷知识,并且已经接受。在这里重难点就很好的达成。
三、积极构建有“味”的生活课堂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是学生司空见惯的,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品德意识,这还需要一种理论灌输,如何让学生吃理,如何导行,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争当三员”。
1、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关注天气,争做小小气象员。
2、鼓励学生去探究、去阅读有关雷雨的书籍,争做小小科普员。
3、鼓励学生宣传避雷小知识,争做小小宣传员。
具体表现在:
(1)“说一说、读一读”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活动一中,了解雷雨前的现象,就主要是通过学生说,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并且老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怎样的,最后读一首儿歌来帮助记忆。
(2)“听一听、看一看”
可以让学生了解不知道的知识,比如看雷雨灾难的新闻,看统计情况等,还有听小博士讲解避雷知识,这些学生都很容易接受,并且让学生对雷雨的危险性有初步的认识,对避雷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在这里有助于知识目标的达成。
(3)“演一演、议一议”
在课堂上通过演的方式将生活中的情景再现,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情景更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演完后让学生议论其中行为的对错,这个环节可以很好的突破重难点。
(4)“想一想、评一评”
学生看生活中真实的照片,来判断行为对错。通过设计三个我校一年级学生遭遇雷雨天气的情景,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帮助弟弟妹妹安全避雷。这个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更好的掌握避雷知识。
总的来说,在本课教学上,我力求做到融“激励性、趣味性、过程性、引导性、发展性”为一体,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思想上受到教育,行为上有更多的自我保护的安全知识,力求创设“润物无声”的品德教学境界,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全面关注学生问题,科学有效的评价学生等问题上都还做的不够好,这些都有待于我进一步的学习、改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欢迎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