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

时间:2019-05-15 10:0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

第一篇: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

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四大文明之一,跟埃及、巴比伦、印度及希腊文明不同,是唯一延续到现代,且从未中缀过的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以研究“人际关系”、“怎样做人”为主旨的文化。因此,相对古代西方神本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重要特点:

第一,人文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中国虽然也有神学,但沒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神学也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无上权威地位。中国没有教皇、没有宗教裁判所。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例如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虽然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和祠堂,但他们还是人而不是神。

第二,崇尚群体

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先公后私,对群体负责的精神在千百年文人墨客的文字中不可胜记。《礼记》中说:“天下为公”。

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苏辙说:“不以私爱害公义。”

顾炎武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三,注重平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均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倡导:“过犹不及”。“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里的“均” 不是平均、均匀的意思,而是“均衡”的概念。均衡就是公平、衡定,让人信服。孔子特别反对士大夫“超标”享受的僭越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

书法和绘制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了,文采超过质朴就浮华了,两方面配合适当,“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达到平衡和协调,就可祛病延年。

中国人早就懂得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强调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就含有这种光辉思想。

这些都是强调把握一个恰当的度,以求得均衡,均衡才能稳定,均衡才美。

第四,自强不息、开放兼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的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刚健立身,自强不息。刚健自强,奋发有为,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惟有不断地自强,才能永久自立。

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早就说过“容乃公”(《道德经》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易传》又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君子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以丰富自己。鲁迅称赞汉唐两代人“闳放”,也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人敢于、乐于吸收外来的文化,更善于消化外来的文化,吸收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孔子生平与事迹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 551年,卒于公元前 479年。他的祖先是殷人后代,宋国的贵族,因在上层政治斗争中失败,流亡于鲁国,父亲做过鲁国的小官。孔子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立了儒家学说

首先,它注重人的因素,主张“仁者,爱人”。第二,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关注社会问题。第三,希望实行“仁政”,一定的民本主义色彩。第四,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第五,提倡“中有”、“中和”,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2)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孔子兴办私学,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奋力宣传和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作为从贵族阶级没落而来的下层的“士”,他首先揭起私学的旗帜,招收弟子,推动了学术下移。孔子的思想初步形成以后,他的一生都在为宣传和实践自己的学说而努力。

(3)整理了古代文化遗产

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对象主要是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主要在于重新编订。孔子赞《易》,阐发其中的哲理,《易传》为孔子所作。至于《春秋》则为孔子所作。2.孔子的基本思想(1)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解释,仁者“爱人”,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这决定了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

第一,仁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第二,仁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孝悌”是仁的开始和基础。第三,仁是最完全的人格内涵。第四,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的“仁”所指的“爱人”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爱,讲求尊尊与亲亲。(2)孔子的礼制思想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弑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糟得很的大乱局面。

孔子认为要制止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复兴这个“周礼”,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行动。他非常强调的“正名”,就是要使人人都明白自己在社会之网中的位置,控制自己的“欲”,不超出由“名份”规定的“度量”范围,从而消除争乱。孔子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3)孔子的认识论思想

推崇学而知之。孔子强调以知(智)为认知手段,诱导社会成员知仁、循礼、行义。

孔子承认人的先天素质有差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非常重视耳目见闻,认为它是知识的可靠来源。

1.孟子生平及其事迹

孟子是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的祖先是鲁国公族“三桓”中的孟孙氏,到孟子时代,孟孙氏已经衰落下来。“孟母三迁”他的思想与孔子、子思一脉相承,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形成了“思孟学派”。孟子的一生与孔子相似。经过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和钻研,孟子在后来便开业授徒了。中年以后,他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终不见用。孟子是继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由于孟子的宣扬,战国时的儒学才成为诸子之学中的“显学”。正因如此,后世的学者十分推崇孟子,南宋的朱熹把《孟子》一书列入《四书》。2.孟子的基本思想

A.性善论:仁学的心性学根据 恻隐之心

孟子从人的心灵深处探究“仁”的心性学根据。他并没有满足于一般地讲“爱人”,而是透过“爱人”的表层现象,深入到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进行探讨。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

“不忍人之心”孟子也叫做“恻隐之心”。除此以外,孟子认为人人生来都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或叫“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 “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B.“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工说

孟子认为,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他称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为“良知”、“良能”。

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这是说,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

“尽心”也就是 “思诚”。“诚”的中心内容是“善”,“思诚”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要“明乎善”。他说:“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所以“思诚”或“诚其身”,也就是“尽心”,也就是要恢复和保持“良知”、“良能”。

C、“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孟子把他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还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

民本主义:孟子首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其一,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其二,听政于国人; 其三,与民同乐。

1、老子的生平

根据《史记》等比较可靠的典籍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2、老子的宇宙观

老子创立的学派之所以称为道家,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从“道”的眼光和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宇宙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宇宙本源论——“道生万物”

世界上最大的有形之物莫过于天和地。但在老子看来,天和地也是可以感知的、有生有灭的,同样也不能作为万物的最后根源。只有永恒的、绝对的“道”才有资格作为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的最后根源,所以老子也称“道”为“万物之宗”和“天下母”。万物都是“道”创生的,“道”是万物之本源。可见,“道生万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这里的“有生于无”中的 “无”并非“虚无”,而是“有”出现之前的孕育、萌生状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老子这里讲“道生一”,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道”既是万物之母,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2)宇宙法则论——“道法自然”

人以地为法则,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则取法于“自然”。其实这里说的是,不仅“道”要效法“自然”,天、地、万物、人所要效法也是“自然”。

这就是说,“道”的作用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并不想有所“为”,然而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这里面隐含着老子思想中的一个深层观念,那就是:自然的便是最尊贵的,自然是最高的价值,也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道”创造和成就万物并不含有目的性,从不将万物据为己有而宰制之,也不试图得到回报,所以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里的“不有”、“不恃”、“不宰”都是说明“道”没有占有的意欲,“道”只是辅助万物的生长,即所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的这样一种品德,就是“玄德”,即最高的品德。

3、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辩证法最著名的命题就是“反者道之动”,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1)“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

“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涵义。它揭示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那就是“反”,即“阴”和“阳”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

(2)“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即事物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也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反”的总规律中蕴涵了两个重要的思想:

其一,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 其二,返本复初的循环运动

老子的辩证法是中国最古老而庞大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哲学思维的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老子提出的以及由老子思想衍生出来的许多极富辩证意味的格言警句,如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欲取故与、欲擒故纵、祸福相依、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功成身退、知足常乐、不争而善胜、无为而无不为等等,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智慧源泉。

4、老子的政治观:“无为而治”

老子讲“自然”与“无为”。老子所谓“无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顺任事物之自然,一是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强作妄为。通过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老子提出采取“自然”与“无为”的手段治理国家,认为顺其自然不妄为才能治理好国家。第一,统治者要“少私寡欲”。第二,实行“清静”、“无事”的政治。“小国寡民”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同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是一体两面。

5、老子的人生观:“见素抱朴”

“素”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饰的木。

本是指事物的自然状态与本来面貌,老子这里借以比喻不加任何人为的巧饰、拘束与扭曲的人心的自然状态。“见素抱朴”表现了老子崇尚自然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修身原则。

因而,从价值观上看,自然的道德要高于人为的道德。第一,“少私寡欲”。第二,“绝圣弃智”、“绝伪弃诈”、“绝巧弃利”。

6、老子的处世方法:贵柔守雌

老子观察到,凡是柔弱的东西都是充满生机和具有发展前途的,凡是刚强的东西都是快要走下坡路的。他举例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老子由此得出结论:“柔弱胜刚强。”

1、庄子的生平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庄子》一书中的相关记载,庄子名周,是宋国蒙人,他生活于战国中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还曾拒绝过楚威王的礼聘。

2、庄子对“道”的阐释

庄子的“道”论是关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其思想的丰富深刻超过老子和其他道家诸子,可以说是先秦自然道论中一座理论高峰。简单而言,庄子认为道就是自然世界。但这个自然世界不同于日常语义所指的自然界,而是在一种“忘知”、“忘言”的经验方式中才能呈现。

3、庄子逍遥避世的人生观

(1)、追求“无己”、“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注意的不是道德规范能否维系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而是道德规范能否体现真正的善。

庄子把圣、勇、义、知、仁这几种品质与善本身区别开来。这些品质仅仅是工具性的善,或者说是形式的善,而不是目的性的善,实质的善。因此,庄子希望按人的自然本性生活,从仁义礼智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以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在自己构筑的精神王国去作“逍遥游”。

(2)“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

庄子把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称为“得道”和“体道”。

“道”的境界,需要通过特定的修养方法才能达到。“体道”的方法,庄子称之为“心斋”和“坐忘”。

“坐忘”庄子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坐忘”的结果,是形神两忘、物我两忘,忘掉了一切,使心灵达到绝对虚静的状态,毫无滞碍地“同于大通”,与“大道”自然相合。

(3)愤世嫉俗与安时处顺

同儒家强调救世的伦理哲学不同,庄子的哲学是一种寻求自我解脱和精神自救的哲学,是一种在乱世中如何做人的哲学。应当指出的是,庄子反对的并不是仁义本身,而是被统治者歪曲和盗用的仁义。因而在《庄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似乎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剽剥儒墨”,揭露仁义的虚伪和多余,另一方面又宣扬“大仁”、“大义”、“至仁”、“至义”。

庄子倡导的仁义同儒墨宣扬的仁义有两点不同:其一是其真实性,不加任何虚饰和扭曲;其二是其自然性,即无目的、无意识性,丝毫不勉强,“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

4、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

怀疑主义是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开始,相对主义是庄子认识论的主要方法和特点。

在庄子看来,事物的存在是暂时的、变动不居的,它们的性质是相对的、不确定的,认识对象的不可捉摸性决定了它们是不可知的。就逻辑学方法而言,庄子将事物性质的相对性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和质的稳定性,从而否认了认识的可能性。

1、名教危机

所谓名教,亦即礼教,是儒学体系中至关紧要的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道德文化形态。它以儒家哲理化的道德学说为内涵,以承继西周宗法礼制的程式化的礼仪规则为形式,具有教化与制约相统一的特征。两汉时期,是名教体系定型时期,其标志便在“三纲五常”的提出。

名教的危机还表现在其制定的“君子风范”、“妇德、妇言”等封建礼教遭到全面冲击。

2、玄学的兴起

东汉代以来的仕进制度以察举、征辟为主要方式,以维护名教为宗旨。其中的举孝廉、茂才两科就是以乡里舆论为依据,以道德判断录取人才,全然不管“人才”是否有实际能力。这种仕进制度造成东汉后期“窃名伪服”、“纯盗虚声”的时代流弊。

3、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玄学家们对名教虚伪礼仪的抨击在客观上也助长了当时社会风气纵情声色、放浪形骸。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便是那一时期风度飘然潇洒的人物。

佛教的基本教义

就根本宗旨而言,全部的佛教学说,就是论证人们如何 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问题。

谛:真理

苦谛:人生“一切皆苦,四大皆空”

八大苦:生 老 病 死

爱 离 别

怨 憎 会

求 不 得

五 阴 盛 1.四谛-佛教人生观

五阴盛(五蕴盛)阴(蕴):积聚

类别

色蕴:物质要素-地、水、风、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 受蕴:精神要素之一;想蕴:精神要素之二;行蕴:精神要素之三;识蕴:精神要素之四 集谛:造成痛苦的原因:贪 瞋 痴——三惑(烦恼)三毒。恶业:意业 口业 身业 灭谛:解脱痛苦的办法,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道谛:到达涅槃境界的道路和方法

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认识),思(正确的思维),正语(修口业),正业(正确的行为)

正命(正确的生活),正勤(正精进),正念(正确的信念),正定

(正确的禅思)2.因缘论和十二因缘

(一)因缘论(缘起说、缘起法),原始佛教的哲学基础和世界观,相依(互相依存),相缘(互为因果),相资(互为前提,“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

因缘实际上是两字两个意思:因,引发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佛教认为,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产生万事万物的道理,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没有自性,此即“因缘即空”的道理。如果以烦恼为因(内在原因),以业为缘(外部条件),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

法:佛教教义,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特指某一事物和现象,“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

(二)十二因缘

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来世果 三世(前世、今世、来世)二重因果

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耳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而生的苦乐等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六处(六入、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心、思考器官)醍醐灌顶

六境: 色、声、香、味、触、法

(一)诸行无常: 无常:生、住、异、灭——“四相”

(二)诸法无我

(三)涅槃寂静涅槃:原意为“消除”、“消灭”烦恼,引申意“宁静”、“快乐”。意译“灭度”、“圆寂”、“无为” 3.三法印

4、三昄依

一归依佛 佛陀秦言觉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归者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凭心灵觉。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也。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天神也

二归依法 达磨秦言法。法云可轨。大圣所说。若教若理。可为心轨。故言法也。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故名归。依者凭佛所说。法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法者。永离于杀害

三归依僧 僧伽秦言众。众名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法合。故名为僧。归者反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归。依者凭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僧者。永不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也

5、五戒一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

6、十善,身三种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口四种善 一不妄语 二不两舌 三不恶口 四不绮语 意三种善 一不贪欲 二不嗔恚 三不邪见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哲学 :佛理的研讨促进了 中国人逻辑思维的发展。隋唐各派佛教学者多讲 心性之学,是佛教对中 国古代哲学的最大理论 贡献。禅宗强调自悟成 佛,把心性论和成佛论 结合起来,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从魏晋的玄言诗到 南北朝的山水诗,从唐 诗到宋词,中国的文学 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艺 术的深刻影响。王维被 称为“诗佛”。小说的故 事来源、体裁和构思也 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蓝天下美丽的佛教寺庙是精美的艺术品

二、文学艺术:从魏晋的玄言诗到 南北朝的山水诗,从唐 诗到宋词,中国的文学 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艺 术的深刻影响。王维被 称为“诗佛”。小说的故 事来源、体裁和构思也 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三、语言学:我们平常使用的一些语言来源于佛教语言。如“自由、平等、绝对、相对、有限、无限”等。佛教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刹那、觉悟、境界、实际”等都是佛学词汇。成语更多。梵文语法和字母促进了音韵学的发展,我们的“四声”(平上去入)受佛教影响创立。

四、社会民俗 :民间对观音菩萨和弥勒佛的崇拜。人死要念经超度亡魂。依附佛教,民 间还定期举行很多盛大的节日和法会,如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节(浴佛节)、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农历十二 月初八成道节(腊八节)等。佛教的 许多思想和观念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五:中外文化交流:

道德价值观:群己关系的定位

一、修己以安人

按儒家的看法,每一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孟子·告子上》),便是对主体内在价值的肯定。儒家提出了“为己”和“成己”之说。“为己”与“为人”相对。所谓“为人”,是指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其评价标准存在于他人,个体的行为完全以他人的取向为转移。“为己”则指自我的完善,其目标在于实现目我的内在价值,即“成己”。读书学习,提升自我素质,就是一种“为我” 自我不仅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且蕴含着完成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儒家所理解的“为己”和“成己”,主要是德性上的自我实现。在儒家看来,无论是外在的道德实践,还是内在的德性涵养,自我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二、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

道家将自我的认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群己关系上,道家的价值关怀着重指向作为主体的自我。

在道家那里,自我首先是一种剔除了各种社会化规定的个体。

个体之为贵并不在于其有完美的德性,而在于他是一独特生命主体。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主要就是保身全生。

道家特别注重养生长寿之道的研习在道家看来,仁义等规范所造就的是无差别的人格,而个性则以多样化为特点。道家对逍遥的追求,实际上已包含着崇尚个性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逍遥主要是一种精神境界,其特点是摆脱了各种外在的束缚,使个体的自性得到了自由的伸张。过分强化群体认同,往往容易忽视个体原则,并导致自我的普泛化。相对于此,道家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和独特个性,无疑有助于抑制这种趋向。他们强调保身全生,固然肯定了个体的生命价值,但对个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却不免有所忽视。这种价值趋向往往容易导向自我中心主义。

三、群体原则的强化

墨家提出了“兼爱”的原则。和儒家一样,墨家对群体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其基本的主张。正是由强调群体认同,墨家进而提出了“尚同”之说。“尚同”含有群体沟通之意,其核心则是下同于上。墨家虽然注意到个体的社会认同,但将社会认同理解为服从最高意志,则又弱化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独立人格,在上同而不下比的原则下,个体的价值被淹没在统一的意志中。在法家那里,群体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强调君权至上,是法家的基本特点。君权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代表了整体的利益。这既是对君权的论证,又渗入了整体优先的原则。以君主为象征的所谓“公”、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所说的“虚幻的整体”。故宫太和殿,明清皇帝行使君权的场所理学并不否定个体完善的意义,理学往往又把自我主要理解为一种纯乎道心的主体。

泛道德性

以“德治”代 “政治”——政治道德化

以“礼治”代“刑法”——法律道德化

以“人治”代“法治”——泛道德主义对专制主义的影响

社会的清浊与政治的好坏取决于人君之德

人君之德的重要表现则在用人,用人得当,便是人君有德,用人不当,便是人君无德 取人的标准,重在修身,因此人君务在 “修己”,然后再以德取人

德本财末——经济道德化 文以载道——文学道德化

美善统一——艺术道德化

乡土性

乡土性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深受儒家的培植,中国文化中的 “乡里”观念,最初具有宗法血缘的意义,因此尊重宗族乡党即是尊重宗法血缘关系,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乡党”演变为 “乡土”

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也有亲土观念

乡土性的社会功能与表现 :在功能上起着巨大的凝聚作用,使中国人对家乡、对祖国、对民族、对文化都具有普遍的亲合感和认同感 宗谱与地方志 方言与会馆 地方戏曲与田园文学 乡土谚语与地方性的学术流派

乡土性的消极影响

(一)安土重迁,甚至老死不出乡。

(二)地方观念强烈,容易萌生集团意识,甚至为彼此利益引起怨怼与械斗。

(三)产生排斥外乡人的思想与行为,引出山头主义、地方主义及帮派观念。

(四)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小圈子,甚至形成裙带之风。

(五)产生一种封闭性,表现出比较保守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

究其起源,与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人合一”中“天”的含义是合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时期萌芽,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观” 基本形成。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就合一的。儒家的“天人合一”从一开始“便是讨论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正式提出“天人合一”概念的是北宋儒者张载,他提倡天人同气,万物一体,“佛”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佛与众生,原无差别,迷即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

贵和持中

“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和谐”是指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中”,即中庸之道,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不走极端。孔子用“持中”的办法,来规定和谐的界限,并作为达到保持和谐的手段。孔子首倡“中庸”,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反对过与不及。“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

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易传》将和谐思想具体化为阴阳相分、柔刚定位的原理,以此推演出社会政治关系方面的君臣、君民和家庭关系方面的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贵贱,严格规定了阳尊阴卑、刚上柔下的等级秩序。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每个人内心的和谐。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

偏重和谐、稳定,而忽视变易。压抑了人们的斗争精神,让这一传统流变为“折中调和”、“安分守己”等保守的、逃避现实的消极观念,缺乏竞争、进取精神。

忧患意识

“忧患”一词的出现,大概产生在战国中期,忧患意识早在殷商时代就产生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清醒的危机意识,深切的责任意识,昂扬的奋进意识

第二篇: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开卷)

一、基础知识考查(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中英南京条约

2、林则徐

3、预备立宪运动

4、宋教仁

5、一五计划

6、百团大战、7、遵义会议

8、国民参政议会

二、学习效果考核(20分)

请结合本学期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堂课,谈一谈你的学习收获。

三、理解运用(56分)

(一)论述题(从下列3题中选作2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如何正确认识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及作用?

2、为什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必须要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下面是有关抗战的一些史料,阅后请回答: 材料一:

“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国民党战场的战略性的进攻,逐渐地将其主要军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区战场;同时,针对着国民党政府的失败情绪,申言愿意和它谋取妥协的和平,并将卖国贼汪精卫诱出重庆,在南京成立伪政府,实施民族的欺骗政策。从这时期,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它的政策上的变化,将其重点由抗日逐渐转移到反共反人民。这首先表现在军事方面。它采取了对日消极作战的政策,保存军事实力,而把作战的重担放在解放区战场上,让日寇大举进攻解放区,它自己则‘坐山观虎斗’。”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2—1043页。材料二:

“英勇卓越空前之百团大战,自八月二十日开始发动以来,至十二月五日,连续作战,整整三月又十五天,这一大会战消灭敌伪之有生力量,计毙伤日军20645人,毙伤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灭敌伪据点2993个,缴获了大批武器,计步马枪5437支,手枪281支,轻机枪179挺,重机枪45挺,重炮3门,大炮16门,平射跑8门,迫击炮26门,各种炮弹816枚,机枪弹367005粒,手榴弹4934颗,缴获与破坏交通器材,计飞机6架,装甲汽车13辆,坦克车5辆,汽车98辆,大车1148辆,自行车591辆,火车34列,火车头34个,车厢449个,无线电机30架,无线电话8架,有线电话346架,汽艇25只;破坏交通的成绩,计铁路948里,公路3004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铁轨217040根,枕木1549177根,电线杆109002根。等等。百团大战实为我国抗战以来空前未有之大创举。”

——《选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402—406页 材料三:

“我江南新四军军部及部队万人遵令北移,由叶挺等率领行至泾县以南之茂林地区,突破国军7万余人重重包围,血站七昼夜,死伤惨重,弹尽粮绝。挺等遵令率部北移,并遵守顾长官祝同指定路线向苏南转移北上,不意全是诱我聚歼之计,在战斗中据我所获包围军之消息,此次聚歼计划,蓄谋已久,布置周密,全为乘我不备,诱我深入,其所奉上峰命令有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等语。”

——《朱彭叶项抗议皖南包围通电》,《新中华报》,第195号,1941年1月16日。问题: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试指出自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对日和对中国共产党态度的变化。(5分)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试指出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的不同态度。(5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试指出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实行积极反共政策的主要原因。(10分)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开卷)

(B卷)

一、辨析题(从下列5题中选作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技术落后。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资产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3、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指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和地主阶级。

4、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基本实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5、“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二、学习效果考核(每小题

15分共30分)

1、谈谈教师课堂讲授给你留下的思考和启发。

2、谈谈实践教学中观看录像资料和阅读经典文献资料的体会感想和收获。

三、理解运用(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其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A卷)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林则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人翻译编辑了《四洲志》一书,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

3、预备仿行宪政

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于1906年宣布“预备彷行宪政”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君主立宪的方案。

4、宋教仁

1912年,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它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后被袁世凯指使的人暗杀。

5、一五计划

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1953计划提要。进行“一五”计划的编制,1954年9月基本确定“一五”计划内容。1956年提前实现“一五”计划的任务。

6、百团大战

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集中100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的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史称百团大战。

7、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8、国民参政会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1938年6月,成立国民参政会,为各党派、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见的讲坛。

二、学习效果考核

请结合本学期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堂课,谈一谈你的学习收获。(20分)

要求学生就教师课堂教学中某一堂课的讲授,谈谈留给自己的印象、启示、思考。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请各位老师自己把握。

三、理解与运用

(一)论述题(从下列3题中选作2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如何认识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及作用?

参考思路: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对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的一些基本观点有正确认识:

(1)为什么说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可靠的同盟军;(6分)

一、解题:论点

二、论证1、2、3、4、三、结论

一、背景:对象

二、正文

问 之前

问 当前

问 将来

三、总结

从理论上看,在农民阶级中,“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这部分农民大概占到了当时中国农民总数的70%以上。他们当中大多“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故最易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没有贫农阶级,也决不能造成乡村的革命状态,完成民主革命。再者,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农民阶级自己的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最能代表他们的利益。这些决定了农民阶级中的贫农阶级可以成为中国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

从事实上看,学生要能运用大革命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事实进行证明。

(2)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6分)

从理论上看,由于农民人口占到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中蕴藏着伟大的革命潜能,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又是要在农村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进行土地革命,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农民阶级可以而且应当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从事实上看,学生应当能够运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者抗日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事实予以说明。

(3)但是,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地位的局限,决定了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革命胜利。(6分)

从理论上看,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地位决定了,它不是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一起的阶级,因而,它不能代表当时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也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建国纲领。主要是这个因素,决定了它不能作为领导者领导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从事实来看,学生要能运用天平天国,或者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单纯农民斗争而失败的事例来进行说明。

2、为什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必须要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参考思路:

回答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中国特殊的国情;第二,中国革命在大革命失败后面临的全新的革命局势。3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第一,毛泽东在《战争与战略》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 1

221XXX:《 打架议会,并不低级》,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legislativeviolence.html。

李志勇:<北京将择机收取拥堵费“治堵”>,http://news.163.com/10/1212/23/6NO8FRU700014JB5.html.3人文学院:《四川省老庄学会2010年理事会暨学术论坛在我校召开》,http:// 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此,“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第二,从中国特殊的城乡关系来看,虽然城市也同样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但是中国的乡村相对于城市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绝非离开了城市不能生存;而且,中国革命的绝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也在农村而不在城市,这进一步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10分)

再从中国革命面临的新局势来看,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起了庞大的官僚军事机器,对全国的控制明显比北洋军阀更严密,革命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严厉镇压,从而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比过去远为强大,革命环境比过去更为艰苦,革命高潮不可能很快出现。这种情形也决定了只能将敌人统治相对薄弱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革命根据地,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革命方能成功。(8分)

但是,如果按照教材的思路只答第一个方面,也应当按总分18分评分。在这种情况下,18分具体如何分配,由各位老师自行处理。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8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0分)

参考思路:

关于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它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只有它才能制定出最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无数的优秀战士。它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中心拥护。

关于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从如何取得革命胜利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4 宣传统战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一行到我校考察交流》,http://。首先,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因为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敌人非常强大,只有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奠定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其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这是因为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施行独裁恐怖统治,因而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再次,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是中国革命两个极为重要的武器,但是,这离不开掌握它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毛泽东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党,从而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第二,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试指出自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对日和对中国共产党态度的变化。(5分)

答:国民政府对日态度的变化:转向消极抗日。

对中国共产党态度的变化:转向积极反共。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试指出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的不同态度。(5分)

答: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已逐步由片面抗战转向消极抗战,而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了全面抗战,不仅抗击了侵华日军的大多数,还成功地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样的宏大战役,从而开创了“我国抗战以来空前未有之大创举。”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试指出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实行积极反共政策的主要原因。(10分)答:主要原因有:

第一,日本侵华战略的改变。因“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国民党战场的战略性进攻,逐渐地将其主要军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区战场”,“同时,针对着国民党政府的失败情绪,申言愿意和它谋取妥协的和平”,这促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压力减轻,使之有条件推行积极的反共政策。

第二,在民族斗争中仍然有阶级利益的冲突。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这也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为了在抗战中同时遏制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因而推行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B卷)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从下列5题中选作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技术落后。答:错(2分)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腐朽,一是经济技术落后。也就是说,后者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分)

但是,指出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者战争中一定要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施行了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才成为不可避免的了。故错。(4分)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资产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答:错。(2分)

因为:第一,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它大体可以分为大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大资产阶级从来都是革命对象而非革命的同盟军;只有中等资产阶级才有可能成为革命同盟军;第二,即便是民族资产阶级,也非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就指出,它是一个动摇的阶级,或者可能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从事实来看,一九二七年所发生的事变,也证明了这一点。故错。(6分)

3、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指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和地主阶级。答:错(2分)

应当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和开明绅士。(2分)所谓开明绅士,就是地主阶级的左翼,即一部分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地主,毛泽东指出,他们的政治态度同中等资产阶级大略相同。因此,对这一部分人,我们也绝不可忽视,必须采取争取政策。相反,地主阶级中的大地主阶级却是属于抗战中的顽固派,不是属于争取的对象,而是属于孤立的对象。故错。(4分)

4、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基本实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答:正确。(2分)因为全行业公私合营相比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国家采取了对资产家原有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核实私股股额,并以此为基础每年发给资产家5%的股息这样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这些企业除了资产家领取定息外,同国营企业已经没有原则的区别,已经基本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故正确。(6分)

5、“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答:错误。(2分)

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存在,恰恰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理由。毛泽东进而认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已经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而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的这个估计,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是完全错误的。故错。(6分)

二、学习效果考核(30分)

1、谈谈教师课堂讲授给你留下的思考和启发。

要求学生就教师课堂教学中某一堂课、某章节或某一理论、事件的讲授,谈谈留给自己的印象、启示、思考。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2、谈谈实践教学中观看录像资料和阅读经典文献资料的体会感想和收获。

要求学生就所观看的影视资料、阅读文献资料的事件、观点阐述自己的体会、感想、考核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论述的能力。

三、理解运用(40分)

1、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其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哪些方面?(20分)

(1)中国共产党从八七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始,经历了以三大起义为代表的近百次武装起义,其中秋收起义受挫后,向农村区域的转移并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务新的革命道路。(2)主要创新点 ①理论创新

毛泽东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理论。②实践创新

在革命实践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民军队建设;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

2、如何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0分)(1)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

(2)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伟大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3)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通博楼D区510

第三篇: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

(3)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住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5)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4.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附加

1、改革开放的意义 原因:

(1)改革开放是对中国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2)改革开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3)改革开放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4)改革开放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意义:

(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2)创造和丰富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新模式;(3)使我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4)将使人类文明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2、改革开放过程中要处理好哪些重大关系(五大关系)1)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5)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3、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含义、实施办法、结合一带一路 战略含义:

1、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策略,主要是在通过对外开放更好的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2、综合考虑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要求,完善有关方针政策和机制体制,使中国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与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

实施方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的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符合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是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发展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意义:

(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进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3)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4)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第八章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依据: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3)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4)必须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5)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其意义(内容24个字 3个方面)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意义: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3)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6.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附加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原因和作用 P171 地位: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含义: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原因: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作用:

1、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主要体现,2、对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2、非公有制的含义、地位、作用和政策 P173 地位: 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含义: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

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支持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政策:

1、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平等规定

2、坚持平等保护物权、非公有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

4、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

5、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产业

3、按劳分配的含义、原因

含义: 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原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现行的分配制度以及现行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按劳分配制度。

是由现在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分配原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样的分配可以充分调动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共是现在中国的执政党,因为中共的先进性,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所以始终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

5、依法治国的五个任务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理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的建设。

6、大题:结合生态文明新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经济发展新常态得几个特点:

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

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应对策略:

1、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得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得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生态文明新理念指的是: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应该怎么做(国家战略):

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得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九章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附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内容、意义 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第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第四,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第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第十章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意义

(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随着时间推移,这条道路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示出其世界意义。附加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第十一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才能不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

(2)实现共同富裕。(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3)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另一种答案(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障;

(2)工人阶级是从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2)新的社会阶层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3)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

(4)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第十二章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党的领导。(4)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党的领导。

4、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意义 内容:

(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4)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意义:

(1)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全面从严治党是解决党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迫切需要;(3)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保证;(4)全面从严治党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第四篇:《苏武传》知识点总结

苏武传

一、知识要点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与其父:班彪;弟:班超并称“三班”。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大部份写作。

二、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一种毛织物。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5、头县北阙 县:通“悬”悬挂。

6、何以女为见 女:通“汝”。

三、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 古义:抵当

今义:差不多。

2、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对年长者的尊称 今义:岳父。

3、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4、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还活着 今义:诚实、老实。

5、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古义:礼品 今义:钱币。

遗: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遇上 今义:聚会、集合。

8、此必及我 及:古义:连累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9、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决罪犯 今义:常作议论。

10、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1、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古义:在 今义:介词。

13、如惠语以让单于

古义:责备 今义:请。

14、即谋单于 古义:如果 今义:即使。四、一词多义

1、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2、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3、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连

(2)引佩刀自刺

引:拔出,抽出

4、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5、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派遣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劫持阏氏归汗的事,起事。

(3)恐前语发

发:泄露。

6、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2)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7、见

(1)见犯乃死,重负国

见:被

(2)何以女为见

见:看见

8、及

(1)及卫律所将降者

及:和

(2)此必及我及:连累到(3)及还,须发尽白

及:等到

9、会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正遇上

(2)会论虞常

会:会同,一起(3)会武等至匈奴

会:恰逢

10、得

(1)虞常生得

得:抓住

(2)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得:能

11、如

(1)事如此,此必及我 如:到(2)如惠语以让单于 如:按照

12、为

(1)兄弟并为郎

担任(2)汝为人臣子

作为

(3)匈奴以为神

看作,当做(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替

13、因

(1)君因我降 通过(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顺便(3)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趁

14、以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因为)(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

(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通“已”,已经)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做动词

(1)天雨雪 雨:落下。(2)羝乳乃得归 乳:生育。

(3)杖汉节牧羊 杖:拄着。(4)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名词做状语

(1)惠等哭,舆归营 用车子。(2)剑斩虞常已

用剑。(3)得夜见汉使

在夜里。(4)其一人夜亡 在夜里。

(5)朝夕遣人候问武 在早上和晚上。

3、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以……为壮

4、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归

(8)屈节辱命

屈:使……屈 辱:使……受辱(9)宜皆降之

使……投降

五、句式

1、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皆为陛下所成就(3)无标志的被动句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A、何以女为见?

B、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C、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D、引佩刀自刺。

E、子卿尚复谁为乎?(2)介词结构后置

为降虏于蛮夷(3)定语后置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六、翻译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全让汉朝被扣留的使者路充国等人回去了。

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到了匈奴后,置办财物赠送给单于;单于更加骄横,不是汉朝所希望的那样。

4、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私下里一起谋划,劫持单于的母后阏氏回汉朝。

5、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虞常在汉朝时,向来与副使张胜相知心,(于是)偷偷地去拜访他。

6、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这一定会累及到我,被侮辱才死,深重地辜负了我的国家!

7、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使节义和使命受辱,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8、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常惠等人痛哭,用舆车拉着回到营地。单于认为他的节义很壮美,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但是同时收押拘禁了张胜等人。

9、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本身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亲属关系,怎么说要定我的罪?

10、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白白地用身躯滋养草野,谁又懂得你?

1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你作人君的臣子,不顾及皇恩节义,背叛主上亲戚,在匈奴成为俘虏,为什么要见你呢?

12、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况且单于相信你,让你来决定人的死生,不能秉持公正,反而要让两主相斗坐观祸败。

七、文学常识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A、升级:迁生、迁授、迁叙(调、徙、转、改、放、出)

B、降级:迁削、迁谪、左迁。C、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八、给下列加点的词语加拼音。

且鞮侯 jū dī 厩监 jiù jiàn 栘中yí 数通使shuò 丈人行 háng 置币遗单于wâi 缑王 gōu 阏氏yān凿地为坎kǎn 煴火yūn 舆归营 yú阙quē

诛灭zhū 天雨雪yù 啮雪niâ máo

雍棫阳宫yù 斧钺汤镬yuâ huò

伏弩射杀之fú 以状语武yù 膏草野gào 宛王yuān 北羝乳dī 廪食lǐn 节旄

第五篇:期末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土地面积

1、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测量土地的面积,常用“平方米”和“公顷”作单位。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比1小。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 4

5、分数的大小比较6

3、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2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100、1000 注意:通分时要选用最小的公倍数做分母。

2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数学书第96~102页)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S=ah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第六单元土地面积

1、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测量土地的面积,常用“平方米”和“公顷”作单位。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比1小。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 4

5、分数的大小比较6

3、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2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100、1000 注意:通分时要选用最小的公倍数做分母。

2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数学书第96~102页)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S=ah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下载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期末总结

    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程总结 时间流逝飞快,1个学期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有关毛概实践课程的小组课题调研工作也按照计划,渐渐来到......

    毛概期末复习知识点(合集5篇)

    考试时间:1月14日 重要知识点: 1、 2、 3、 4、 5、 6、 7、 8、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新民主主......

    毛概知识点最全总结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 必要性:①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②由中国革命的动力决定的 ③由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决定......

    毛概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两大理论成果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1.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六一居士传知识点总结

    导语:通过学习六一居士传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一居士传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重点字词:初谪滁......

    数控机床知识点期末总结

    1 数控机床是由信息输入,数控装置,伺服驱动装置及检测反馈装置 2 分类:1)按工艺用途:金属切削类数控机床金属成形类及特种加工类数控机床 2 3 4 3 数控机床的精度指标包括:定位精......

    天津财经大学期末财政名词解释总结

    1.价格机制:市场供求状况与商品价格之间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 2.市场缺陷:也称作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3.条件性市场缺陷......

    毛概期末总结宝典

    1. 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 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