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堂实践主题

时间:2019-05-15 10:0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课堂实践主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课堂实践主题》。

第一篇:马原课堂实践主题

马原课堂实践主题

1.根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做法,以宿舍为小组,做课件,撰写讲稿,由宿舍长承担讲课任务。采取随机性抽讲的方式,并且由学生评委打分,所得平均分作为小组成员的教学实践成绩。

2.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我国当前这一矛盾的状况,及如何协调和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具体做法同上。

3.依据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作一次分组演讲,题目自定; 4.全体同学作《共产党宣言》的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就主要体会交流。5.结合十九大报告谈谈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ppT演示10分钟左右,10人一组。

6.学习和领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PPT)。7.结合第一章第二节“联系和发展”内容,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谈谈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PPT)。

8.结合第一章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内容,阅读《矛盾论》,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笔记。

9.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基本问题时,为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的历史,布置学生阅读一本哲学史的入门书籍,一个学期内完成,提交1500-2000字读后感一篇。10.谈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基本上以学号为单位,每十人一组,分别就真理是什么?真理的标准问题,以及实践标准的重要性等方面,收集资料,制作PPT,并上台展示。

第二篇:马原实践

实践内容

一、讨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哲学定义:价值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有用和有害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世界万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每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本质和性能。人和具体事物、主体和客体、事情和事情、运动和运动、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是价值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在哲学上,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其次,价值又是一个属性范畴。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首先,价值具有社会性或者主体性。其次,价值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再次,价值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综上所述,价值是标志着人与外界事物关系的一个范畴,它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外界事物的客观属性对人所发生的效应和作用以及人对之的评价。所以,任何一种事物的价值,从广义上说应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事物的存在对人的作用或意义;二是人对事物有用性的评价。(1)人的价值 ①价值的含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对价值的理解:

1.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对人的积极意义。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2.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

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②人的价值的内容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自我价值)③对人的价值的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什么。(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理解价值观:

A.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B.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小结:

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务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什么是价值评价,价值评价的意义?

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简言之,即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它有别于对事物事实的评价。因此,价值评价的前提是价值事实和人们的

价值观。事物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以及人自己对这一情况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他的评价也就怎样。这就是评价所反映的对象。评价反映的对象也叫“价值事实”。

要理解概念,从这两方面来理解:

1,评价依据于客体自身的属性。所以评价一个事物,总是围绕着这个事物来进行,根据其自身具有的属性来进行评价,要注意的是,事物的属性往往是多方面的。

2,评价还来自于个体的特殊的经历经验和知识。这是从主观意识的角度来说的,每个人都不同,在评价的时候毫无疑问会渗入个人的主观意识。

因此,价值评价要考虑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知。正确的评价各种事物的价值是必要的。就拿人生观的问题来说明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一种价值观范型的转换,即从以伦理道德及其理想人格为中心的价值观,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轨迹

第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教师更多地以自身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而不是真正地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作为自己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从而削弱了教师道德示范作用和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学生则更多地以自己所掌握的、超越教师传授范围的知识和信息出发,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举止进行审视、判别和接受,这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削弱,进而使原本稳固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

第二,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向的融合促使师生双方都开始更多地关注在双方关系中个人价值的体现。例如,部分高校的部分教师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惜以牺牲学校和学生的集体利益为代价,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师在学生中应有的良好形象,消解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第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社会主流价值观中世俗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地位和影响的不断提升更是直接导致了高校师生关系的世俗化和物质化。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不再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事业来看待,而是将其作为谋求更加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手段;不再将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去关心、爱护和培养,而是将其作为可以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源泉来对待,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放在世俗的标尺下衡量,并将衡量的结果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依据。另一方面,以世俗化、物质化的价值观为基础,在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招生分配体制改革的多重影响之下,高校的许多学生更是将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定位为纯粹的知识买卖关系,认为教师就是知识商品的出卖者,自己是购买者。在这样一种观点的指导下,学生必然会失去对教师的基本的尊重与认同,而将自己放在商品买卖关系中顾客“上帝”的位置上,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失去伦理基础的苛责。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师生关系必然出现淡化、疏远、冲突、对抗甚至是激化的现象。

事实上,无论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否符合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其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之间始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中国的社会主流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主导价值观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但是,这种高度的一致性是处在高压状态下的表面的稳定,其内部实际上潜伏着极端不稳定的变革因素,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这种被压抑的极端不稳定的因素以缓慢的速度逐步消解,而不是瞬间地爆发。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自然地回复到其应有的状态:由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保持绝对一致的一元价值观向由社

会主导价值观引领的一元价值观和由大多数社会成员实际认可的多元价值观共存转变;由只强调集体利益忽视和排斥个体利益的整体价值观向既重视集体利益也重视个体利益的价值观转变;由只强调社会理想讲求无私奉献的理想价值观向既强调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又承认世俗利益的需要的价值观转变;从只强调精神激励的社会价值观向既重视精神激励又重视物质驱动的价值观转变。

4.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到价值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价值取向趋于社会与个人兼顾、奉献与索取平衡,价值评价标准更加现实化,总体上呈现出多元、矛盾、困惑和不稳定的特点,同时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偏移。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正确的方面

1、正确积极的政治态度。当代大学生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感受了我国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经过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大学生认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赞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不一味地坚持错误观念,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当代大学生善于接受和运用新生事物及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维护国家发展的良好的思想态度。

2、主动务实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

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强,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强烈的民族观念和集体观念。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愿意为集体效力和争光。【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正确的方面

1、在衡量价值时不能分清孰轻孰重。一些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的知识或一技之长。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高低,智力的强弱,的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思想品德的锻炼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2、功利思想,拜金主义的兴起以及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存在。一些大学生以有用或功利为标准,讲求实惠而轻视理想,注意实际而忽视理论,追求功利而忽视贡献。在一些的大学生看来,自我价值就是自私自利,钱是万能的,金钱至上,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从而陷入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更有一些大

学生过分看重物质享受,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这里。他们将大量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有的为了达到物质上的享乐,甚至不惜损害人格、国格,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的大学生,对周围事物经常抱怨和指责,对社会发展、祖国前途漠不关心,对政治学习、社会活动、集体活动厌倦,无所用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从而导致了价值偶像的的错位。

3、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应该维护祖国统一而且坚决同民族分裂活动和势力作斗争,憎恨甚至仇视一切污蔑和凌辱中国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空有一腔热情,却几乎不付诸实践。大部分人都只对国际交往的不平等、腐败现象、就业困难等现象极度的愤恨,但是很难要求他们以积极地态度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更有的同学从来不关心我国的整体现状,也无心改进甚至促进大家的民族精神的进步,对相关实事信息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不读书读报,在网络上也从来不关注相关信息,对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4、诚信缺失,缺乏责任意识。诚信是每个人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但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是很令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屡见不鲜,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此外,大学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在简历中提供虚假材料,如伪造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等,在面试中自我拔高,对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还有一些人随意毁约,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度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离。而责任意识的缺失包括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盲目夸大自我价值,片面追求自我发展,他们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张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人生价值取向表现出不确定性和不正确行。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一切以“我”为中心。当集体利益与个

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人利益。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工作轻松稳定等。

要求:1.分组和分工(8~10个同学为一组)

2.讨论结果观点阐述

第三篇:马原课堂总结

马原课堂总结

本学期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对生活现象中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有了一些了解。

这门课的学习让我会用理性和价值两种维度去看待事情。这两种维度相互冲突,却又相互促进。如果只看效益,那么所有事物按照理性维度发展再好不过,但在这种缺少价值理念的维度下,公平性就很难得到保障。当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慢慢撅起,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只用价值维度去衡量现在世界的发展,由第三世界国家长期从事低技术、低效益的原料生产和加工制造等行业,由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从事产品研发等行业,无疑会达到世界范围内的效益最大化。但长此以往,第三世界国家同第一世界国家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甚至看上去会像两个不同的时代。在这样的发展轨迹下,第三世界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毫无胜算可言,这样的发展对于这些国家无疑是不公平的。但同样的,如果只看价值,虽然整体的公平性得到了保证,但整体效益却会大大下降。理性与价值的思考犹如拉着车前行的两匹快马,只有它们配合的好,才能使发展这辆车跑得又快又稳。在学习过后我认为,理性与价值维度的思考不仅可以用到整个世界的发展,它也可以用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甚至是个人的发展上,两个维度动态平衡,保持张力,才能使一个国家富强,一个企业兴旺,一个人有所成就。

同时这门课也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到了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作为一个工科生,我对科技本身是有着无限热爱的,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科技却不仅是我眼中的炫酷好玩那样简单。我很赞同老师课上的观点——科技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我觉得生活中很多现象中都体现了这一点,不论是发展成功的企业,还是在国际上地位较高的国家,他们大都掌握了某些十分尖端的科学技术。如果按照古典经济学中的观点,在市场的自由机制作用下,技术创新领域同其他领域的发展会是均衡的,不会出现资源在某个领域过度集中的现象,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其中人力资源的分配就有一些集中化的趋势。我认为人才的培养不像是机器零件的生产,不是缺什么就能造什么,人才的发展方向往往取决于人才本身的价值取向,当下的”经济热”就反应了现在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如果不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加以引导,随着时间的发展,人才会慢慢的集中到虚拟的经济领域,从事科技研发的人会逐渐减少,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会减缓。如果经济真的进入脱实向虚的发展,虽然国家看起来富裕了起来,但却始终犹如空心之木,不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在政策和价值导向上鼓励科技的发展,才能使企业真正的发展,国家迅速的撅起。

课程的学习也让我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几乎无处不在,从人们的实践思维方式到货币的作用,再到全球化的浪潮,事物的发展轨迹中都或多或少都有马克思原理的影子。马克思原理让我们用全面的眼光去审视事物的发展,而不是将问题完全的抽象化,也不是让我们去看待一个已经脱离应有社会属性的问题,而是在考虑了信息不对称、人的非理性等因素再去看待一个实际问题。随着课程的学习我也感受到马克思原理与中国的发展是配合的,它没有十分的好高骛远,而是指出了一条脚踏实地的发展道路。马克思原理不仅在经济与科技发展中给我国很好的平衡指导,而且也在发展同文化根基的相互作用上给我国明确的引领。同时马克思原理也对企及个人的发展给出了很好的指导,课堂上的讲华为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信国家、企业、个人在马克思原理的指导下会各方面平衡稳健地发展。

一学期的课程学习过后,我对马克思基本原理的认识还是浅显的,对一些深奥理论的理解依旧不够深刻,但从课堂上学习到的一些思维方法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却会使我在未来的生活中受益匪浅。我想更多的原理和方法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慢慢在实践中体会和发现。

第四篇:马原缩印课堂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A.马克思 B.马克思和列宁C.马克思和恩格斯D.恩格斯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 为社会主义 以 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5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A.彻底的科学性B.坚定的革命性C.自觉的实践性D.与时俱进 6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B.辩证思维的方法C.实用主义的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8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C)A.只坚持不发展B.只发展不坚持C.既坚持又发展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8.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B)的基本问题A 唯心主义哲学B 全部哲学C 唯物主义哲学D 一部分哲学

9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A 实践性B 运动性C 客观性D 物质性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D)A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B 工人罢工和起义C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3时间是指(C)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5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18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A 使用价值B 交换价值C 价值D 价格

19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A 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 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D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20“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C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2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A 社会意识B 地理条件C 生产方式D 人口因素

2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A 产品的分配形式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4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C)A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 国体和政体C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D 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25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A 阶级斗争B 改革开放C 社会基本矛盾D 科学技术革命

2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B)之间的对立。A 商品与商品B 商品与货币C 资本与雇佣劳动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27某资本家工厂有不变资本200万元,可变资本40万元,剩余价值率为100%,该工厂的利润率为(D)A150%B25% C37% D17%

28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29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A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B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 社会资本的循环问题D 社会资本的周转问题

3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A 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B 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 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 工人劳动的报酬

3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C)A 生产相对不足B 生产严重不足C 生产相对过剩D 生产绝对过剩

3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A 金融资本B 银行资本C 工业资本D 商业资本

3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D)。A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B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C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D 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34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C)。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C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D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

35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D)A 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B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 实行按劳分配D 实现共产主义 36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A 使用价值C 价值B 交换价值D 价格

3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C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39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A 社会意识B 地理条件C 生产方式D 人口因素

40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A 产品的分配形式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1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C)A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 国体和政体C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D 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42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A 阶级斗争B 改革开放C 社会基本矛盾D 科学技术革命 43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B)的矛盾。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C 简单劳动和抽象劳动D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4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B)之间的对立A 商品与商品B 商品与货币C 资本与雇佣劳动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45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4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A 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B 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 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 工人劳动的报酬

47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A 金融资本B 银行资本C 工业资本D 商业资本

48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D)A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B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C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D 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49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C)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C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D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50“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51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家荀子说: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规律的根本特点是(B)。A能动性B.客观性C.辨证性D.历史性 5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普遍联系规律

53实践的主体是(D)A绝对精神B.所有的人C.人的意识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5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55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5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57上层建筑是指(D)。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58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B)A形成新的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形成使用价值

59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C.资本各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D.资本各部分的价值量不同

6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A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61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D)A.资产阶级和无资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人民当家作主D.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6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B)A“ 代理制 ” B.“ 参与制 ” C.“ 企业联合 ” D.“个人联合” 6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D)A.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64“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的分配方式。A原始社会B.阶级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65马克思主义是(ABD)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B.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C.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66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BCD)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德国古典哲学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67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E.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68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CD)A 人口因素B 民族构成C 地理环境D 生产方式E 风俗习惯 6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下列属于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是(ABCDE)。A 产业利润B 商业利润C 银行利润D 借贷利息E 地租

70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AB)。A 劳动者拥有人身自由B 劳动者没有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C 劳动者被雇佣D 劳动者失业了E 劳动者以劳动为乐

7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BCDE)。A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 劳动成为人生快乐的巨大源泉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 阶级消灭、国家消亡E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72联系具有下列哪些基本特点(BCD)。A 必然性B 客观性C 普遍性D 多样性E 直接性 73价值的特性有(ABCD)。A 客观性B 主体性C 社会历史性D 多维性E 主观性

7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CD)A 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B 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C 劳动者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 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E 劳动者的必要费用

7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BCD)A.没有质变就没有量变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量变和质变相互参透 76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CD)。A.成本B.工资C.利润D.利息

简答: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

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辨析: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正确。因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实践,社会生活各项内容也归根 结底在于实践。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它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发生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2.英雄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

来的。(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民群众也以直接或间接的不同方式从事了精神生产的创造活动。(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无论是社会的质变还是量变(革命还是改革),都是人民群众斗争的结果。这种说法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贬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

答:正确。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的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4.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答:这个命题是正确的。(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5.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请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陆游的这句诗充分揭示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第五篇:马原实践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外调研

西安市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

2015年10月~11月 调研人员:xxxx 学号:xxxx

调研目的:初步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西安市的局部现象推论全局情况,了解当下人口老龄化的热点问题,提出相关见解与建议。

调研过程:利用每周周末时间,我会在街头、小区与养老院随机抽取样本以进行采访,并阅读相关报刊、资料。我还通过家中老人联系了相关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对西安市的老年人生活进行了简单采访,获取了有关的较为官方可信的资料。

西安市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学习,就必须坚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注重事实,实事求是。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将达到高潮。针对这一现象,本学期课外期间我们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西安市的老年人生活现状进行了相关社会调研。

从全国以及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老年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口达1.34亿,占全国总人口10%以上,今后若干年,每年将以3%的速度递增,再过若干年,将达到占总人口的25%。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增加,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主义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成功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大成果,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老年人在社会和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和谐社会中老年人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将是不完整也是不彻底的。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老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成为当下中国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令人堪忧

根据调查,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离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业比例较低;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老年人公费医疗的比例达到60%;老年人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据问卷调查,老年人生活质量良、中、差分别占24.9%、69.8%和5.3%.女性、丧偶、高龄及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较差。

老年人孤独寂寞,精神上缺少慰藉

二难是老人孤独寂寞,精神上缺少慰藉。许多老人独立生活,平时只能收到子女的赡养费,却很难看到人影,即使生病,儿女也只是来看一下就走,更不用说心里难受时得到安慰了。丧偶或离异的老人更感孤独寂寞。

老年人自己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并且我们发现,由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大多数老人都有不止一个子女,按传统观念,许多老年人往往是今年跟大儿子生活,明年有个跟二儿子住,生活很不稳定,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表示满意,子女除要安排好自家生活外,还要照顾好年迈的老人,家庭负担沉重;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赞同再婚;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学习的兴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

老年人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宽敞的住房”,第三是“经济上有人帮助”和“看病就医方便”,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务社区”,而提到其它问题的老年人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问题存在着地区差异、年龄差异和文化差异。地区差异:城近郊区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要低于远郊区县,城近郊区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位于第二位的是“看病就医方便”和“增加服务社区”,位于第三位的是“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远郊区县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经济上有人帮助”,第三是“看病就医方便”。

年龄差异:60-69岁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主要涉及六个方面,根据老年人提及的多少来排序,这六个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宽敞的住房”、“看病就医方便”、“增加服务社区”、“经济上有人帮助”和“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一个,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对其它问题提及的较少。

文化差异: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没有问题的人数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而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则是“增加服务社区”。

年轻人的观点

大多数青年人愿意与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5%的青年人不赞同老年人就业,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龄偏高、身体不好以及老人应该享受生活;青年人中80%以上在生活中都帮助老年人;青年人认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丰富;在养老方面,青年人的看法与老年人一致,77%的人选择家庭作为老年人的养老场所;将近74%的青年人赞同老年人再婚。

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如今市场上的商品极其丰富,新的东西不断取代旧的东西。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某些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商品却很难找到。比如:老年人爱穿那种宽松的老式内裤,市场上就难以买到。而新款式内裤裤腰很小、裤裆很短,老年人穿着很不舒服。又如袜子,袜口紧小,老年人穿着导致脚腕部血流不畅,又痒又痛。而那种袜口宽松的老式袜子很难买到。至于男士外衣,除了西装、夹克款式外,老年人喜好的中山装、老式军装等几乎绝迹。中山装、老式军装等款式之所以为老年人喜好,就因为领口扣得严实,挡风保暖。商品顺应潮流,这固然是对的。然而,面对我国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大的现实,应该考虑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

得出结论以及提出建议

1、制定符合西安市的养老政策,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养老是老龄问题中很重要的问题,它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即养老期间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关于经济保障,由于我市的老年人口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离退休金,因此,在发放离退休金时,一方面要保证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离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随着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离退休金的金额,以保证老年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西安市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使我市的养老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关于服务保障,目前西安市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这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倾向于这种养老方式,但是由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已趋于弱化,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应该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搞好社区建设,发挥社区的助老服务功能

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功能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西安市的社区建设比较薄弱,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在进行社区建设时,首先要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业的投入,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其次,增加社区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健康娱乐、学习教育、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第三,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提高社区为老年人的服务质量,不仅让老年人享受到有关的照顾资源,还要让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

3、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真正做到老有所乐;拓宽老年人的就业渠道,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4、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健康不应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而应是完全健康,“完全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老人具有较好的承受能力、自控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道德健康是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心地坦荡、心胸宽广,乐善好施者长寿。人是社会人,不能让老年人离群索居,要让老年人主动参与公益活动,体现它们自身价值。

5、丰富老年人的文娱生活

从老年人的生活时间分配结构可以看出,家庭和居住社区已成为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间,看电视、听广播已成为老年人最主要的文娱活动。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老年人最希望的兴趣爱好依次为:花鸟鱼虫、戏曲曲艺、棋牌活动、观光旅游、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集邮、摄影、手工艺品制作等。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老年人的文娱活动大都比较单调。我们应为老年人的文娱活动提供条件,让老年人生活多姿多彩。

6、引导老人自己把握晚年生活的主动权

在城市,退休老年人如何把握住生活的主动权,让生活更有意义?我想,必须去除两种心理障碍。首先是闲散心理。有些老年人觉得自己奔波劳累了几十年,现在退休了,可以好好歇歇了。于是,生活既无目标又无规律,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钓鱼从日出钓到日落,舒心时能坚持一日三餐,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茶饭不思„„这种过分的随心随意,会使精神萎靡,身体虚弱,加速衰老的进程。

其次是依赖心理。一些老年人认为自己已“日薄西山”,活着也仅仅是苟延残喘,缺乏生活的朝气,把生活的主动权全部交付给子女,事事由子女做主,时时处处都听从子女的安排与调遣,生活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其实,老年人应该树立正确的养老意识,把握生活的主动权,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继续发挥自己的潜力,继续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

总结

对于孤寡老人,我感想很深。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贡献,而现在却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虽然我国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但不可否认,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忽视。老年人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赡养,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很多老人已被社会边缘化,他们的生活单调、无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以人为本出发,我们必须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并改善他们的生活。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利用唯物辩证法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才能处理好老年人问题,使得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幸福的度过晚年生活,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作为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新生代力量的我们更应该关注老年人问题,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下载马原课堂实践主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课堂实践主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实践报告

    选题: 1、据西方多家媒体报道,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在德国、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地持续热销。2008年10月1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资本论》第一部销售......

    马原实践报告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

    马原实践报告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 践 报 告 书 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课老师________________......

    马原指导实践

    1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学习报告 题目 读《共产党宣言》有感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班级房建三班姓名 郑力荣学号1110100322 成绩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201......

    马原实践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韩村河实践报告 14会计2班201411690579张悦 5月21日清晨,我们乘坐着客车,开始了韩村河实践之旅。在上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理论概论课堂上,我们就已......

    马原实践心得

    马原实践心得 经过一周左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我感慨颇多。它让我看到了河海大学学生们的某一面。讨论、决定课题、遇到的种种情况还在脑中盘旋,感谢这次的实践活动给......

    马原实践心得

    马原实践心得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马原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我们学生这个群体本身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马原实践学习心得

    马原实践报告心得 哲学的最初产生意味着人类理性思维从神话思维中和一次历史性超越,标志着人类认识视野的极大拓展和思维层次的革命性跃迁,是人类智慧负着哲理层面的一革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