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0:4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命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命教育论文》。

第一篇:生命教育论文

每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

——多措并举

转化后进生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素质及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先进后进的差别。这里所说的后进生是指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缺陷的学生。他们的心理行为特征表现为:举止的超常性、着装的怪异性、兴趣的多样性、学习的随意性、纪律的散漫性、思想的叛逆性、思维的迟钝性。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或班级来说,后进生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而且在目前要求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大形势下,这一群体的存在给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可以说后进生转化的好,能使你的班主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转化不好,那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给你添乱子、惹麻烦。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人人都是才,人人都能成才。因此,我们不仅不能轻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而且要加强教育,使后进变先进。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具有同样的价值。

一、转化后进生的具体做法

(一)寻找“支点” 撬动希望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而对于后进生来说这个支点就是他的闪光点或长处。后进生身上有不少缺点,但也有某些方面的优点,如果能挖掘其“闪光点”,扬其所长,也会起到以积极因素来化解消极因素的作用。后进生大都有共同的特点,即课内无心学习,但课外活动却很活跃。所以教师要主动地接近关心他们,积极寻找机会,给这类同学施展自已的特长、才华创造条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战胜自卑感,孤独感。

赵某是一个令所以有老师都头痛的学生,上课接话茬、睡觉,还经常迟到,不完成作业,性格偏激古怪。但他有一手绝活,那就是画漫画。据老师们反映,作业本上试卷上满是漫画。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以此为契机,展开了对他的教育。学校安排‚五个一工程‛材料,其中一项是将你最欣赏的格言设计成一幅画,他很快就画好了,有三四个同学要他帮忙画,他都一一答应了,认真的画起来。这一切,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当他很专注地做完时,我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毫不吝啬地对他夸赞了一番。课后我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里送给他一本早准备好的画图本,对他说,你真厉害,很有绘画天赋,同学们都很欣赏你,这样吧,你把好的想法和构思都浓缩到漫画里,每画好一幅,都给老师看看,我们挑出最好的投到报社去。他欣然答应了。很快反映体罚学生的‚遵纪‘手’‘罚’‛反映网络危害的‚网中‘网’‛等构思新颖的作品呈现在我面前。当画完第一本时已有两幅作品发表在地方日报上。这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破罐子破摔‛的放弃态度。课堂上也变的得积极了,课下也关心班集体了,学习成绩一步步赶了上来,他从一个让老师们头痛的学困生变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因此,找到教育契机,给‚差生‛一点儿阳光,他会还你一片灿烂。

(二)灵活评价 “唤醒”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灵活评价学生,以期唤醒学生的自信。

1、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开学伊始,我对那些后进生往往早有所耳闻,但我却装作对他们的过去一无所知。第一节班会我就掷地有声地宣布:‚老师不想知道同学们的过去,但老师相信,我班没有一个思想不正的同学。过程最美,学期评优时,进步最大的两个同学

内定为优秀学生,希望每一个同学抬起头,把影子抛在身后,奋起直追!‛这样,后进生的思想、学习进步空间往往很大,他们一旦有了前进的动力,找准了前进的方向,各方面的进步是很有可能的。为了尽大可能的帮助他们,课堂上我优待后进生,我常将要提问的问题提前悄悄的告诉他们,让他们精心准备,从而在同学们惊诧的目光中对答如流,同时他们找到了久违的尊严。另外,作业中我不以他们做作业的情况划分等级,而是以学生改正的情况划分等级,只要认真听讲,认真改正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优秀的等级。这就相当于在发现学生错误之前就给他们一个自我纠正的机会,同时避免了抄袭作业现象的产生。

2、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的评价,它可用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结论和判断,或者用于证明和选拔。

终结性考试方面我也给予后进生优惠的政策,按照前进的程度给他们划分等级,‚不比基础比进步‛,这样便减小了后进生和先进生之间的差距。同时结合目前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除了按德、智、体、美、劳综合考查划等级外,我还设立特别贡献奖、特别进步奖,在日常管理和各项活动中只要是对班级有特别贡献的,或者年终学习进步特别大的都可以直接认定为A等级。这样让后进生看到希望,过程是最美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的进步与成功,往往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避免了两极分化,树立了后进生超越自我的决心。马某、张某都是在我的精心呵护下迎头赶上的实例。

(三)奉献爱心 融化“坚冰”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要做到关心爱护学生,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熟悉学生,满腔热情地帮助他

们,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

我经过了解得知,张某夜里上网吧经常不吃早饭,于是我就上班时给他带了几块蛋糕,放到办公室里,下第一节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以为又要挨批评,低着头站在我的办公桌前一动不动。当我给他蛋糕时,他愣住了,用疑惑的目光看了看蛋糕,又看了看我,半天没接,我微笑着说:‚吃吧,吃饱了好上课。‛他才慢慢抬起双手,接过蛋糕,这块蛋糕他吃得很慢很慢,看得出,他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

一天上课时,他突发肚子痛,痛苦万分,我立刻把他背到学校对面的诊所,结果是得了急性肠炎,需要输液。我一直守在他身旁,输完水又把他送回家,并给他补课。等他病好后回到学校,我发现他变了许多,比以前听话了,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也按时写了。一次,我在他作业本里看到一张写给我的信:‚老师,我以前以为你只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可是我错了,您对我太好了,我今后一定好好学习,不让您失望。‛看完后,我的眼睛湿润了。

爱是教育的“魔咒”,唯有爱才能打破师生间的壁垒,是爱让他找到了北,是爱融化了他心中的“坚冰”。

(四)家校互补 “双管”齐下

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习惯以及处世态度等都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到孩子。在长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我发现凡是后进生他们的家庭教育大多存在一些问题。

吴某,家境优越,爸妈做生意很忙,因此很少有时间与孩子相处和交流。作为一种补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不管要求是否合理他们都会满足他。由于父母的溺爱,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学习更是不认真,上课无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爱惹事,很多同学都不喜欢他。找到症结所在,我立即上门做其家长的思想工作,指出溺爱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同时与家长约法三章:每天的作业独立完成,书包自己整理;每周至少与孩子谈心两次;当犯了错误时要适当惩罚。从而引起父母重视,并对他严格要求。同时,我主动与他谈话,让他知道自已的缺点,并提出要求。在学习上引导他明确学习目的,制订学习计划并安排优生辅导他。班会上我用投票的方式肯定他得到进步。在关爱的氛围中,他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总是积极寻求家长的帮助,达到教育思想和方式一致,从而有效避免了学校表现和家庭表现“两面人”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转化后进生的效果

1、将小放大,照亮了后进生的前程。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把自己比作放大镜,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放大成“火把”,让它照亮学生自己,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进而挖掘自己。转化后的后进生摆脱了原先的偏执、自私、怪异和叛逆,变得阳光、向上、从众和合作,他们依托各自的“增长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2、以点带面,提高了班级整体水平。

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后进生群体不大,但他们的水平直接制约着整个班级的整体水平。通过转化后进生,提高了班级中最短“木块”的高度,出现了百舸争流,群芳斗妍的可喜局面,使教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

3、以转促和,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交流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师生间少了剑拔弩张的对立,多了心灵间真诚地交流,拉近了彼此的心距。

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1、教师要怀有一颗公平、公正的爱心。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在情感上要怀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对待后进生要一视同仁,有一颗宽容之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充分维护他们的自尊,让每一位后进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从思想上打破他们“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2、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适时教育。

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敏感的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美”,“趁热打铁,顺风使船”创造教育的奇迹。

3、教师要坚持因人制宜的原则因材施教。

表扬要讲究艺术,以爱动其心。批评要讲究方法,对症下药方为良医。对于后进生来说,教育中应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要转化好后进生,教师必须全面了解他们,要深入细致、认真地调查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每个后进生的特点及差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

4、教师要始终如一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后进生往往比较敏感,且反复性较大,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后进学生的改变是一场“持久战”,教师应该始终不离不弃地坚持,切忌用歧视和冷漠去放弃,请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第二篇:生命教育论文

小论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内涵的解读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媒体大量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漠视生命的残酷事实面前,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呼吁实施生命教育,以期通过进行生命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注,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进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这无可厚非。“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②然而要关注学生,就不能忽视教师。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为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他们都生活在教育的“生命场”中,要想获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新的发展,必须依赖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理解和支持,依赖对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关注的对等性。教育要关注学生生命,关注学生生命的教育必须由教师来承担,而现实中教师的生命及其价值往往被挤在学生的生命、国家的行政指令和教师职业角色的夹缝中而变形和萎缩。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对教师的生命关注也远远不够。缺乏生命意识的教师如何培养尊重生命的学生?

因此,我认为,生命教育的生命是一个双重存在,既具有本原的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二者的天然融合;这里的生命不仅包含学生的生命,也应包含教师的生命。为更好实现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及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在大力提倡关注学生生命时,也不能忽视对教师生命的关注。关注教师,就应关注教师的生存境况,就应从多个角度对教师及教师这一职业进行考察分析。

二、教师生命及生命价值在现实中的消解

(一)价值观念的误导,教师职业被神圣化、工具化

1.把教师职业神圣化的偏颇认识,给教师套上了道德的枷锁,致使教师个人价值的消解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教育是“上施下效”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绝对权威和远远高于学生的地位,“师道尊严”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大特征。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人们对教师、师道的认识达到了“神圣化”的地步。先秦时期,教师被当做偶像,与天、地、君、亲并列在一起加以崇拜,视教师为“圣人”、“君子”,与这种无条件的尊师相伴的是对教师过高的期待和要求。人们认为,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大任,不能也不应该出现问题。譬如不能也不应该动辄言“利”,因为君子曰“义”,小人才曰“利”。教师应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努力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安贫乐道”也应始终是教师的传统美德。此外,人们常以“蜡烛”、“人梯”、“园丁”来比喻这一职业,赞扬其默默无闻、牺牲自己、甘于奉献、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崇高精神。在这一偏颇的认识下,人们一旦发现教师有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的言行举止,便会极其苛刻地对其大加指责,毫不掩饰地表达对教师的不满和失望。神圣化的认识及“无私奉献”理念的要求,给教师造成很大的职业压力,使他们忽视了自己本身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对教师职业工具性的狭隘认识,导致教师生命意义的消解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被工具化,如同工业流程中的人一样,是为完成某种程序而存在的,教师成了注释规定文化的工具。教师尽管被人们视为学生的权威,但他们受目标、课程及知识的控制,同样是受控者。这其中蕴涵着的是对生命的忽略与蔑视。每个教师都是现实生命的存在体,都有各自的意识和特性,对世界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应有发言的权利。然而这种重“控制”轻“理解”、重“目标”轻“过程”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对教师生命及其作用的忽视。

此外,受现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管理者设计硬性的规范和规定,实施量化的检查与评价的方法无形中束缚了教师精诚合作的手脚,加剧了教师群体中的竞争。同时,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大大增加了教师精力的投入,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多采取跟班、守班、坐班制,教师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因此产生心理疲劳和职业倦怠,导致教师发展的停滞,即所谓“有工作无发展”,人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工作机器。教师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是将教育当做一种生命活动展示的事业,而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其生命价值很难在教育活动中得以实现。

(二)教师个体面临的具体现实问题 1.承受着来自多方的压力

《竞报》2005年9月9日公布了一份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组织的对近9 000名教师进行的“2005年中国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34.6%的被调查者反映压力非常大,47.6%的被调查者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被调查者的82.2%。而这些压力更多的来自学校、社会和家长。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和教师赋予了高期望,教师的职业道德也使教师力图去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分数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衡量一切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学校和教师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于是,教师“末位淘汰制”被广泛采用,每年的两学期变成了三学期或四学期──假期补课已不新鲜,工作日由原来的每周5天变成了6天甚至6天半更是普遍。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直接导致了教师生命质量的全面下滑,甚至是生命的陨落。

2.得不到体现其劳动价值的报酬

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是现代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六章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然而事实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近年来,公务员领域一直在讨论并逐步实施“高薪养廉”,然而教师的工资却没有随公务员工资的提高而相应提高。此外,我们的教师在劳动时间上远远超出了我国《劳动法》第四章第36条规定的“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然而,他们却没有获得《劳动法》规定的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或百分之二百或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大部分学校只是象征性地支付给教师一些加班费。

3.人身安全、健康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

我国《教师法》第六章第29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修养。”可实际上教师却很少享受到上述规定的待遇。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和来自多方的压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令人堪忧。甚至,各地教师被侮辱、殴打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某地三名初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用下流语言调戏未婚女教师,之后又几次殴打另一名教师,并曾致使该教师血流如注,当场昏倒。教师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受到侵犯。此外,一些民办学校为了争取生源,学校领导提出“学生是上帝”的口号,作出“当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时,学生永远是正确的”等荒谬的规定。在这种环境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建立?师生的心理如何健康发展?

我们要解放学生就必须先解放教师,让教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教师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已成为影响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师生关系恶化和教育中诸多不良现象的导火索。因此,关注和关怀教师刻不容缓。

三、关注教师生命的策略

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增强教师的生命活力,提升教师的生命境界,实现教师的生命价值,需要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体三者的共同努力。

(一)关注的根本在于社会

社会应将教师从“圣人”还原为“凡人”,将教师职业去神圣化、去工具性。同时,还应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随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增长,人们对教师的期望达到空前的高度,社会几乎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完人,无形中给教师造成了很多压力,使教师也在众多压力中失去了自我。所以,社会各界应有意识地为教师群体提供宽松的精神环境,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归因,减少教师的精神压力,为其提供自我超越、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社会前提;社会也应为教师职业提供宽松的舆论氛围,以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最普遍的相互沟通,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得到最直接的相互协调,最终使教师的内心世界得到最便捷的自我认同;社会还应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出台与《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相配套的保障和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实施办法或规定,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切实有效地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此外,还应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风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二)关注的关键在于学校

学校要提高管理者人文素质,实现管理的人性化,预留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教学环境。学校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管理者要关注教师的基本生存需要及高层次的成长需要、自我满足的需要,给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营造适合教师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而近年来,教育中实行的末位淘汰制、下岗制、教师聘任制、工资级别制以及按级取酬等竞争性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使教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压力又被转嫁给了学生。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管理者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生命意识,摒弃狭隘的功利主义管理观,要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良性发展和终极意义为管理的最高目的。改变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一元评价机制,建立以多元学生评价为基础的多元评价机制,广纳善言,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大力促进师生的自我管理,力争做到管理的民主化、平等化、自觉化。最终使学校成为教师的另一个家园,成为教师力量的源泉和教师生命发展的平台,为教师的生命发展提供能源。

(三)关注的内在机制在于教师

教师自身需不断提升职业活动境界,推动生命价值实现。教师职业活动的理想境界,是指教师作为职业活动的主体,将职业活动看做生命成长和价值实现的手段。一般情况下,理想境界的实现需经历从外部的规范与责任到逐步内化形成自觉意识,最终以主人翁的态度追求教育事业,充分实现自我并成为体验幸福的自主体。就目前我国的教师群体来看,职业活动更多的是为满足谋生的需求,多是被动的,缺乏创造性,缺少作为批判、反思和超越的能力。教师很难从职业活动中体验到乐趣,更不要说生命价值的实现。作为一名卓越的教师,不仅能“育人”,也应能“育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培养全面的生命观,在生命理念关照下,应意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书也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成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在奉献、服务的同时,还要从中获得一种生命成长的体验,一种生命的定义感,否则奉献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因此,对教师而言,教育“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第三篇:生命教育论文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系08级 陈学録 19920082203408

二十载人生我是谁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妇人晕倒在地。突然,她感觉自己好像已经离开了人世,正站在天堂里的法官面前。一个声音问道:你是谁? “我是市长的妻子。”妇人回答。“我没有问你是谁的妻子。而是问你是谁?”“我是四个孩子的母亲。”“我没有问你是谁是母亲,而是问你是谁?”“我是教师。”“我没有问你是什么职业,而是问你是谁?”“我是一名***教徒。”“我没有问你的宗教信仰。只是问你是谁?” 一问一答没完没了的进行下去。妇人总是不能满意地回答法官的“你是谁”这个问题。

我已经在这个社会存在了二十年了,每当空闲的时候我也会不时地问自己“我是谁?”我也不知道问了有多少次,只知道每一次都是以痛苦与混沌告终。一般的答案无非是:我是某种身份、某些形容词的集合、是人或物之类的存在等等;总之我就是我,还有什么解释呢?!感觉都只是在不断地为自己定位而没有哪一种能够真正使自己满意,这样不断纠结不断继续着。

有时候当我在为这个问题而苦恼时,周围的朋友都会笑着对我说:“你想那么多干嘛?每天都有那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哪有必要去管这种事情啊!你就是每天和我们一起生活的人啊。”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逃避吧,人们每天都尽量是使自己看起来很忙碌,置身于各种繁琐的事务中不能脱身,从而忘记去思考。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独处的时候会比较多一点,因而会有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的时候,就会闲下来,心中不免会有一种空虚无聊的感觉,而先哲有言:无聊正是与自我邂逅的一个契机。不过我想即使我不无聊,但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生活了这么多年,每当对着镜子里的活物的时候,要是不问自己“我是谁?”的话,那不是很奇怪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太大了,凭我自己空口无中生有是完全不可能的,先哲们好像对问题的解释又各执一词,婆说婆的理公说公的理,而又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多想有一个标准答案而遗憾的是这个标准答案绝对又是不存在的,人们也只能不断地遐想下去。汉典中对“我”的解释是:自称,自己,亦指自己一方。对“自己”的解释是:属于某人自身的或某物本身的、一个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别人与自己有多大的不同。在我看来这只是停留在很表面的一些概念、代号而已,就像我们把一个苹果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会说它是一个苹果,但只是为了便于我们交流、使用而已,如果不叫它“苹果”而叫“果苹”那又如何呢?岂不是也可以?

我困惑了。当我说:“我困惑了”时,我用“我”指代发出这句话的我(亦或人之类),这时就陷入了无限的困惑循环当中,太怪诞了。这样看来或许我们根本就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因为我们用“我”来思考,但是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打消人们的尝试与希望。我想可能是自己还不够博学吧,答案应该就在知识当中,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可能我是一种存在吧,但是奥修也说“透过知识,人们才变得和整体分开,知识创造出那个距离。”接着又说“知识只是你的记忆系统的一部分,不属于你的存在。知识不能够包含生命和存在的无限,知识非常微小、非常渺小,而存在非常广大、非常巨大,它怎么能够包含存在?它不能够,如果你强迫存在进入你知识的模型,你将会

摧毁它的美。一旦存在被转变成知识,它就不再是存在。”这么说来好像其实我就不存在了,又变怪诞了,不是吗?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气形成了万物,或许我就是这三者的混合物之一吧。有人说研究老子的余世存通过寻找老子终于找到了自我。余世存认为老子中年丧乱,“多藏必厚亡”任何积累,都不是真实的,《道德经》里有很多这方面的思考。失去了老师、爱人之后,他可能更孤绝了,敢于用自己认知到的东西来评判这个社会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大部分人还没有这个信心和能力来评判社会。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思想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自立,每个人都能认识自己。我觉得老子的思想实在是太玄了,真是玄之又玄,很模糊,所谓读老子就能找到自我,应该是教会人家在经历世间种种以后要有一种达观的心态,达到修身养性。培养一种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及为人处事的方法。这又与我是谁有什么关系呢?书中的“道”同样与“我是谁”难以琢磨。

西方国家从开始的自然派哲学家的世界由一些基本的元素组成到后来的马克思的唯物论,我想可能我就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由电子啊原子之类的组成的,就是一个东西嘛,但奥修会说“你认为你是的东西事实上并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个空壳子。某些人认为他是一个人,那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意识既非男性,亦非女性。某人以为他有一个很漂亮的身体,他是漂亮的、强壮的,这个那个——那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只是自我在欺骗你。某人认为他知道得很多,那简直无意义,他的身心机构累积了一些记忆,而他被那些记忆所欺骗,这些都是空洞的事情。”难道人们真的就无法认识自己了吗?在过去的这么长时间里人们都在思考着想象着,都是一些很枯燥的概念,总觉得不那么实在,还是回到现实层面来吧。

我想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肯定不会去想诸如“我是谁?”之类的问题吧,或许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天我们才突然有了这种疑问,因为我们有了更多的经历跟更多的知识,有了丰富的积累,有了更强烈的意识,所以会问“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当有一天上课走神而望向窗外时突然觉得可能“我”就是过去的积累,是一个集合体,从小到大所见识过的,经历过的,与周围的关系等等的构成了我。如果有一天我彻底失忆了,我会问“我是谁?”吗?因为我都没有“我、谁、是”这些词的概念了,我就只是一个肉身而已。不过再仔细想想后好像还是没有解决“我是谁?”这个问题,似乎我只是把问题的范围改变了或说缩小了:没有记忆的那个肉身又是什么呢?本来觉得对这个问题有所进展了,又遇到了新的情况,想想也是,人家先哲们用尽毕生都没能想明白的问题我又能拿它怎样?我只能从中寻找我最赞同的观点了。

我还是比较赞同二元论的,我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不过我觉得把“灵魂”换成“意识”会更好一点吧。我是由肉体和后天形成的意识组成的。科学的发展对人体的认识可能有助于解决一些我们的困惑,我们肉身中与意识关系最密切的要数脑了,所有的脑,包括丘脑、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都是由一种物质——神经元构成,神经元中遗传有信息,脑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整理、组织遗传信息,使之有序化、条理化。我们通过感官采集到很多的信息,在脑中加以整合分析,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这样就有了想法、念头,产生了意识,再根据我们的经历、属性(关系)就形成了现在的“我”。可以说在身体出现以后,这个身体靠脑、感官等帮我们收集各方面的信息,慢慢地形

成了“我”,之后这个“我”通过以后的更多的积累变得越来越丰富、复杂,越来越有个性。

或许我们还会问为什么这个“我”是“我”而不是“你”?为什么在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后才有了现在这个“我”?我们可能会说:因为是这个经历,所以这才是“我”而不是“你”。“真是强词夺理!”。我想也是的,我们总想着要自圆其说,看来结果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

活了这么久,学了这么久,真是越学越觉得自己的无知。“我是谁?”这种问题不能不想,但是也不能常想吧!?当我们困惑无解时就会寻求更高的存在,比如“上帝”,就像是神话时代,但是在上帝之上是否还有更高的存在呢?纠结,我是谁?我就是那个吃饭、上课、给家里打电话,要好好活下去的人。只是生活还在继续,思考也还在继续罢了。

主要参考文献: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著萧宝森译

《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著

《无用之学》 《各自朝圣的路》《内在的从容》《守望的距离》等周国平著 《生命与意识的省思》 Janez Drnovsek著

《老子传》 余世存

《心理学与生活》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 王垒 王甦译

《理性之梦》 见君著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Thomas Nagel著 宝树译

第四篇:生命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语文教学是人类特有的生命现象,其丰富奥妙,浩瀚汪洋有如大海,其表达就是浪花,其内涵就是海水,海水的源泉是高尚的人格,广阔的胸襟,深刻的思想,浓郁的感情。得法的语文教学就是善于驾驭这几种东西,在语言的大海中游泳,演绎出种种充满生命魅力的奇观。这种生命魅力集中表现为拨亮学生发现真善美的眼睛,拨动学生和真善美共振的心灵。”

提倡培养生命意识,是现在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树立生命识,还要灌输生命意识。生命意识,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名词,而是包括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

怎样培养生命意识

(一)学会用积极热情地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平时,教师要注意联络学生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懂得要学会分辨是非,学会区分好与坏,要热情地对待好人、好事,还要学会在学习生活中也要与人和睦相处,因为与别人形成融洽的关系是快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与他人团结合作、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还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本领,找到

了解决自己疑问的办法,并能够从别人的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会轻松而又愉快。

(二)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就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校里,和你接触最多的要算老师了,你觉得老师最喜欢你哪一点呢?爸爸、妈妈抚养你长大,他们最了解你,那你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你哪一点吗?每天和你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又喜欢你哪一点呢?以此,让学生当着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把自己最突出的才能展示给大家。让孩子们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能够充分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还要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你的身上也许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不过,没有关系,只要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处,今后努力改掉这些坏毛病,你就会变得更可爱,大家会更喜欢你。让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自己定一个希望达到的目标,鼓励他们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摒弃劣势,充满信心地向自己的目标进发……

(三)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广泛的人能够从很多方面的学习中得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掌握各项生活学习的技能,并能将这

些转化为自身的优势,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去,这样,就会得到很多学习的快乐。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广泛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生活的技能,这不正是一个人拥有美好道德修养的过程吗?

快乐是一种心情,拥有快乐心情的人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好的事物、去感受美好的生活、去创造美好的学习情境。

第五篇:生命教育论文

艺术设计系AP10211班刘昌佩 AP1021202

选课时间:星期一晚上

生命诚可贵

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也只有唯一的一次。

然而,中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2分种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

突然想起了萨特的存在论——存在就是合理的,不禁对他肃然起敬。是啊,不管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他们首先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生命体,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来到这是世界上。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些智障的、多动的、残缺的、调皮的、古怪的、可爱的、聪明的、活泼的、内向的......只是他们存在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也只有这样才造就了我们多元的人类世界。生命赋予我们的是存在,让我们存在在这多元的世界中。我们就拥有了我们的生命,这又是多么的幸运啊!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命,我们就要珍惜我们得之不易的生命和敬畏生命。

生是暂时的,如舟子的漂游,旅途或长或短,我们都将各自到岸。我们都知道生命是很短暂的,最终难逃一死。但是有些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可能会认为即使等死,还不如自己自行了断。这种想法是非常愚蠢的,而真正这样做的人也是非常可悲的。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而中国每年也有28.7万人自杀而死,自杀成为了中国第五位死因,大多都是15-34岁的人群。他们就如此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毫无顾忌地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休止符。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吗?

自杀,是个人有意识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在个人陷入极度的绝望中而无法解脱时所选择的惟一解脱自己的一种自残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有社会和家庭责任感的人,一个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有发现的人,不会为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的解脱而选择自杀的。在当今社会,屡屡被爆出某某跳楼自杀,某某服用安眠药自杀的新闻。而校园自杀事件也是屡见不鲜。

很多专家都认为,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它复杂的是要关注到的人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中新网的一篇言论分析大学学自杀或他杀时认为,“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是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其中,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竞争是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也会导致学生走上不归路。” 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聂振伟副教授也认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

据资料显示,63%的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自杀者在死前曾求助过心理医生的仅只有7%。换句话而言,自杀者大多都是心理的抑郁无法排解而最终选择轻生。因为这样而白白地了断了自己本来就很短暂很珍贵的生命,值得吗?既然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如果有勇气去自杀,为什麽没有勇气生活下来呢?

生活中的一切没有句号,生活中的一切只有省略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面对我们只有唯一的人生,放弃是不切实际的,而更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生活中的挫折、困难怎样,但是人生仍然存在,仍然必须面对。人生的意义在于并且仅在于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生活,活着。于是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意义、赋予意义。无论是一个皇帝还是一个乞丐,无论是一个贵族还是一个贱民。意义的赋予就是你对自我之人生的抉择,就是奋斗。不仅为了生存,而且为了使生存获得某种意义必须奋斗,必须斗争。是斗争---不仅斗,奋斗,而且要争,抗争。The live is struggle ——生存就是斗争!

人生之荒谬,在于我们来自死亡而且必然复归于死亡。所谓生存,不过只是在两个死亡 1

之间的一种无望地挣扎。对于无限来说,任何生存只是瞬间。然而对于个人而言,这是极其美好的一瞬,值得一搏的一瞬。因此不要考虑过去与未来。人生只有此在——此时此地此我之存在,以及此在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必须紧紧地把握现在,它的消逝就是死亡。让现在的生存获得哪怕只是瞬间的幸福快乐,或者追求任何你觉得值得为之一搏的某种意义!

只要你在网上搜索“自杀”,你会发现很多关于“自杀的方法”的帖。当时我一看见这些帖,心理特别难受,难道真的有那么多人想轻生?细看内容你才会发现,他们自杀的理由竟然只是因为心理的障碍。虽然知道他们并不是真的想死,只是想发泄郁闷的心情,但你不难想象得到那些真的自杀的人群的心理。

鲁讯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会一切的不幸。”屈原遭放逐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作《史记》,吴子尤也在做到了微笑地面对自己的疾病和与病魔抗争的痛苦。相对于他们,我们都是幸运的。对于那些因失恋、生活困难、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身体有痛疾而自杀的人来说,自杀是人屈服于挫折和逆境的表现,是一种脆弱的表现,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行为。自杀,不但不会解决什么问题,反而会给生者留下无限的遗憾和痛苦。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仅仅为了这一次,父母为他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一个人的自杀也许会导致他的亲友由希望变为绝望,由欢乐变为永远的痛苦,因此自杀是愚蠢的。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自杀是一种“卑贱的勇敢”。试想想当你以自杀方式自以为得到解脱时,你的家人、朋友该有多难过,尤其是家人,会带给他们一生的痛苦。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学会这样做:

(一)自我安慰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很不错的,应该欣赏自己。当事情没有如你所希望地那样发展时,也要试着去接受它,要善于满足现状,要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还更糟呢。

(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有多方面的兴趣,如打球,、绘画、听音乐、下棋等等,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很重要的。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兴趣中去,从中体验到快乐,忘却烦恼。

(三)结交知心朋友

当我们烦恼、迷惘、焦虑、不满时,如果有知心朋友陪伴左右,听你倾诉心里话,宣泄你的情感,并对你表示理解时,可能忧郁会减少一半。

(四)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

你可以到专门的心理门诊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也可以打热线电话宣泄烦恼,可能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他们对你的情绪疏导,会使你放弃自杀这一很不明智的想法。

生命诚可贵,我们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别人,更不应该轻易放弃我们可贵的人生。

下载生命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命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生命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咸丰县丁寨中小学 冉琼玲内容摘要: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

    生命教育概论论文2010123113

    生命教育概论论文 之 《珍爱生命》系别: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专业:电气技术教育(师范) 姓名:丁小珍 学号:2010123113珍爱生命 生命是一个奇迹 春天已经过去,夏天也这样走了,叶子弗......

    生命教育论文写作(合集五篇)

    《生命教育》论文 生命是一种进攻,生存是一种拼搏,生活是一种进取,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困难、太多的竞争、太多的诱惑。毋容讳言,必然会有太多的考验。有的考验似阵阵雷鸣,让人......

    大学生生命教育结课论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结课论文 不要害怕生活,坚信生活的确值得去生活,那么你的信念就会有助于创造这个事实。 ——威廉·詹姆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信息10-1班姓名:郭晓宏学号:0967......

    生命教育

    生命——美丽的旅程 基础心理学:王丽娟 学号:215108064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孩子们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未成年人走出......

    生命教育

    关于生命的思考 汶川地震已过去近一年了,但一想起逝去的数万同胞,内心便又顿生伤感。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有两个字便在我脑中萦绕,引发我长久的思考,这两个字即是——生命。每次......

    生命教育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 辛德红 几位教授的精彩课程学习完毕,关于生命教育的课题已有了充分的认识,我深刻地领悟了夏鹏翔教授所讲的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六一班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是人的生命的主要历程,它基于自然的生命,在现实的生命之中,追求生命的完善;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