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精选高一生物试题选择题八-精选文档
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精选高一生物试题选择题八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一生物,查字典生物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精选高一生物试题选择题八,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精选高一生物试题选择题八
40.冬小麦要经过严寒的冬季,春化后在春季抽蘖,夏季收获。请比较细胞中的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在其生长期冬季到春季的变化()A 升高 B 下降 C 不变 D 波动不大
41.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肽键数目减少8个 B.C原子减少12个 C.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D.O原子数目减少1个
42.黄曲霉素是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有关研究表明,它能引起细胞中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这一结果直接导致()A.核仁被破坏 B.染色体被破坏 C.细胞膜被破坏 D.蛋白质合成受影响
43.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线粒体和叶绿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以表现出来
B.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双层膜结构,其内膜中酶的种类相同 C.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D.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44.不在内质网上合成或加工的生物分子是()A.抗体 B 胆固醇 C 维生素D D 核酸
经过精心的整理,有关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精选高一生物试题选择题八的内容已经呈现给大家,祝大家学习愉快!
第二篇:2015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答案
2015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B D D C C D B A C A 11 12 13 14 15
D D A B C
16.(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生物界与
(2)非生物界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两者还具有差异性。(3)①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H20,它占人体体重的60%以上,②构成细胞的四大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共有的化学元素也是C、H、O。构成人体细胞原生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类化合物中都含氮,有些脂类也含氮;特别是蛋白质在细胞干重中含量在50%以上,是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故含氮元素较多。(4)碳酸钙骨质疏松症离子抽搐现象。(5)人体内含铁,它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表中没有是因为铁是半微量元素,含量少。(6)叶因为镁是合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叶片中含镁丰富。
17.(1)斐林试剂砖红色葡萄糖(2)苏丹Ⅲ苏丹Ⅲ能溶解在酒精中(3)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会与试剂A反应,使溶液呈蓝色,而掩盖生成的紫色(4)①分别配DDCC制,储存。②0.1g/mL的NaOH;0.01g/mL的CuSO4。③烧杯底部;实验者。④太大。
18..(1)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2)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均不同(3)多样性;使得生命活动和生物界丰富多彩
19.(1)取3支试管分别标号1、2、3。(2)在l号和2号试管内各加入2mL正常人的尿液,3号试管内加2mL大量食糖者的尿液。2号试管加入少量的葡萄糖。(3)然后向3支试管分别加入刚配好的斐林试剂2mL,振荡试管,使溶液混合均匀。(4)将这3支试管放人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2min左右。在加热煮沸过程中随时仔细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5)结果分析:l号试管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2号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3号试管若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不含葡萄糖;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该尿液中含葡萄糖。
2015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答案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一生物寒假作业栏目!
第三篇:高一寒假作业答案生物物理
生物
DBDAA DCADC DCBAB DDAAC BCDAC BBDCA CCBBC 36肽键,羧基,3,核糖体,2.(37)5核糖体,遗传和代谢,7叶绿体,2液泡,3核糖体 38动物,没有细胞壁,BADC,ABC,CD
高一物理假期作业
(一)1.D 2.C 3.D 4.A 5.B 6.C 7.D 8.C 9-13无
14-19BD AD ABC CD CD AC 20无 21.(1)D(2)BC(3)BC 22.(1)△x=at2=常数(2)0.875 1.225(3)3.5m/s2 23.无 24无 25.(1)x/t=VA+VB/2 VA=12m/s(2)a=VB-VA/t x=VA²-0/2a=48m 26.20m/s 2s 27.90m 2s 22.5m 28无 29.100N 30无 31.(1)120N 90N(2)250N 150N 32无
高一物理寒假作业
(二)1.AC 2.A 3.D 4.B 5.C 6.ABC 7.BD 8.D 9.C 10.BCD 11.B 12.D 13.BC 14.B 15.BC
16.解析:设甲、丙两地距离为2l,汽车通过甲、乙两地的时间为t1,通过乙、丙两地的时间为t2.甲到乙是匀加速运动,由x=v0+v/2?t得
t1=l(v甲+v乙)/2=2l/v乙.从乙到丙也是匀加速运动,由x=v0+v/2?t得
t2=l/(v乙+v丙)/2=2l/v乙+v丙
所以v甲丙=2l/t1+t2=v乙(v乙+v丙)/2v乙+v丙=45 km/h.答案:45 km/h
17.解析:人从C到B用时t=30/3s=10 s,这一时间内汽车由A到B且停在B点,设车从A经t1,开始刹车. v1t1+(t-t1)v1/2=x 代入数据解得:t1=6 s 所以x1=v1t1=60 m,a=v1/2(x-x1)=10/4m/s2=2.5 m/s2.答案:60 m 2.5 m/s2
18.解析:设甲从离接力区13.5 m处到赶上乙所用时间为t,乙从开始起跑到被甲追上,跑的路程为x,甲、乙二人所用时间相等. 对甲:13.5+x/v=t
对乙:x=1/2at2,且v=at=9 m/s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a=3 m/s2 t=3 s x=13.5 m 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 L-x=20 m-13.5 m=6.5 m.答案:(1)3 m/s2(2)6.5 m 19.无
20.解析:(1)由v-t图象可知,物块在6 s~9 s内做匀速运动,由F-t图象知,6 s~9 s的推力F3=4 N,故Ff=F3=4 N.(2)由v-t图象可知,3 s~6 s内做匀加速运动,由a=v-v0/t得a=2 m/s2.(3)在3 s~6 s内,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2-Ff=ma,且Ff=μFN=μmg 由以上各式求得:m=1 kg,μ=0.4.答案:(1)4 N(2)2 m/s2(3)0.4
21.【详解】设轿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v,司机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运动的位移为x1,在刹车匀减速阶段的位移为x2,则 x1=vΔt ①(2分)-2ax2=0-v2 ②(4分)d=x1+x2 ③(2分)联立①②③式得 v=20 m/s(2分)
即轿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20 m/s
22.解析:(1)是;不相等.加速运动从0增到12 m/s;减速运动从12 m/s到0,变化量的大小一样,但所需时间不一样.(2)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
a2=vt-v0/t=3-9/1 m/s2=-6 m/s2.设汽车经t′秒停止,t′=vt′-v0′/a2=0-3/-6 s=0.5 s.总共经历的时间为10.5 s+0.5 s=11 s.(3)汽车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a1=6-3/1 m/s2=3 m/s2,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t1=12-0/3 s=4 s,匀减速的时间t2=0-12/-6 s=2 s
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3=(t-t1-t2)=(11-4-2)s=5 s 则汽车总共运动的路程
s=v/2 t1+vt2+v2/t3=(12/2×4+12×5+12/2×2)m =96 m.高一物理寒假作业
(三)选择题:(1----10,4分)B BC AD D BCD
AB D BD B AD 填空题:
12、甲
13、(1)控制变量法
(2)木板倾角过大(或平衡摩擦力太过)
14、14.14N 10N
15.(1)60N 沿斜面向上(2)4..4m/s2 16..2500N 17 没有
第四篇:高一生物下册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生物下册期中考试试题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Ⅰ
高 一 生 物 试 题2010.4.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
1.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身高与体重B.兔的长毛和卷毛C.猫的白毛与狗的黑毛D.棉花的长绒和短绒
2.下列关于分离现象的假说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生殖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C.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B.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C.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D.杂合子一般表现出显性性状.鼠的毛色类型由遗传因子B、b控制,甲、乙黑毛雌鼠分别与褐毛雄鼠丙交配,甲3胎共生出9只黑毛幼鼠和7只褐毛幼鼠,乙3胎共生出19只黑毛幼鼠,则甲、乙、丙3只鼠的遗传因子依次可能为
A.BB、Bb、bbB.bb、Bb、BBC.Bb、BB、bbD.Bb、bb、BB.家庭多发性结肠息肉是一种显性遗传病,双亲中一个为杂合子(Ee)患病,另一个正常,那么他们子女中发病的可能性是
A.100%B.50%C.25%D.0.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①和②B.③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③
7.为鉴定一株高茎豌豆和一只黑色豚鼠的纯合与否,应采用的最简便遗传方法分别是
A.杂交、杂交B.杂交、测交C.自交、自交D.自交、测交.让某杂合子连续自交,以下能表示纯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变化的图像是.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A.4和9B.4和27C.8和27D.32和81.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ddRR,1/8B.ddRr,1/16C.ddRR,1/16和ddRr,1/8D.DDrr,1/16和DdRR,1/8.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的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所得后代表现型是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以上后代群体的表现型有4种B.以上后代群体的基因型有9种
C.以上两株亲本可以分别通过不同杂交组合获得D.以上两株表现型相同的亲本,基因型不相同.某一种猪的皮肤两种性状分别是光滑(S)显性与粗糙(s),黑色(B)显性与白色(b),在SsBb×Ssbb的交配后代中光滑白皮猪的数目是
A.大约8只中有4只B.大约8只中有3只 C.大约8只中有2只D.大约8只中有1只.某种生物甲植株的基因型是YyRr,甲与乙植株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他们的杂交后代表现型比值是3:3:1:1,则乙的基因型是
A.YyRrB.yyrrC.Yyrr或yyRrD.YyRR.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次数和染色体的复制次数分别是
A.一次和一次B.两次和两次C.一次和两次D.两次和一次.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A.同源染色体间B.姐妹染色单体间C.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D.非同源染色体间.用显微镜检查蛙的精巢,其中有一些正在分裂的细胞,这些细胞
A.有的进行减数分裂,有的进行有丝分裂B.都在进行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
C.正在进行减数分裂D.正在进行有丝分裂.下列关于基因、DNA、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DNA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生物体内DNA数目等于基因数目.一个男孩患红绿色盲,但其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视觉都正常,则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
A.祖父B.外祖母C.外祖父D.祖母.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女儿正常B.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C.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子女均正常 D.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20.如下图所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支试管中,一次分别
加入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
菌转化的是
21.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32P标记DNA的细菌,则新产生的噬菌体中
A.全部含有35S,32PB.全部含有32P,不含35S
C.部分含有35S,不含32PD.部分含有32P,不含35S
22.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各“部件”之间需要连接。下列连接中,错误的是
23.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C/T+G=0.4,则在其互补链中及整个DNA中该比例分别是
A.0.4,0.4B.2.5,0.4C.2.5,1.0D.0.6,1.0
24.有关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生物个体各种体细胞的核中,DNA具有相同的碱基组成B.双链DNA分子的碱基含量是A+G=T+C或A+C=G+T
C.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DNA既存在于细胞核中也存在于细胞质中
25.下列表示纯合体的基因型是
A.AaXHXHB.AABbC.AAXHXHD.aaXHXh.孟德尔种植了豌豆、山柳菊、玉米等多种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非常成功,下列
哪些不是豌豆做遗传实验易成功的原因
A.豌豆只有一对相对性状,容易研究B.豌豆的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C.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
D.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来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可靠,又容易分析
27.下列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己知I—l为携带者。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II—4是携带者
C.II—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l/2D.III—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l/2
28.表现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色盲的男孩,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A.AaXBY和AaXBXbB.AaXBY和AaXbXb
C.AAXBY和AaXBXbD.AaXBY和AaXBXB
29.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显
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红眼短翅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蝇交配,则F2中
A.表现型有4种,基因型有9种B.雄果蝇的红眼基因来自F1代的父方
C.雌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相等D.雌果蝇中正常翅个体与短翅个体的比例为3︰1
30.下图为患甲病(显性基因A,隐性基因a)和乙病(显性基因B,隐性基因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且Ⅱ–3和Ⅱ–8两者的家庭均无乙病史。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
B.Ⅱ–5的基因型是aaXBXb
C.Ⅲ–12的 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
D.若Ⅲ–9与Ⅲ–12近亲结婚,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是5/1
2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40分)
31.(9分)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
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的遗传规是。
下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母本是。
(2)操作①叫,操作②叫;
(3)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色。
(4)若P皆为纯合体,让F1进行自交,F2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F2的基因类型有,且比值为。
32.(10分)下图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高等动物睾丸内细胞分裂图像和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根据
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像D→F属于分裂;D→A属于分裂,判断的理由是。
(2)图中C细胞和A细胞依次叫做、。图F分裂产生的子细
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一个D细胞经C细胞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
(4)图D细胞在分裂产生配子时A与a的分离和a与a的分开分别
发生在座标G中的。
(5)请在坐标G中画出该动物细胞减数分裂中DNA分子变化曲线图。
(6)某种抗癌药物能专一性地与DNA聚合酶发生不可逆结合。动物
实验中,动物服用该种抗癌药物后其癌细胞将在细胞分裂_______受阻。
33.(11分)黄色(Y)圆粒(R)豌豆和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对其子代表现型按每对相对性状进行统计,结果
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杂交后代,黄色与绿色的比是____________;圆粒与皱粒的比是________。
(2)后代中属于双隐性性状的是_________,它是________子。
(3)实验中所用亲本的基因型为:黄色圆粒__________、绿色圆粒 __________。
(4)后代中各种表现型及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________;自交能产生性状分离的占_______。
(6)后代中重组类型占___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占重组类型的________。
34、(10分)右图为DNA的复制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DNA复制发生在期。
(2)②过程称为。
(3)指出③中的子链。
(4)③过程必须遵循原则。
(5)子代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由此说明DNA的复制具有特点。
(6)将一个细胞的DNA用15N标记,放入含14N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连续分裂4次,问:
含14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只含14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 的。含15N的DNA细胞总细胞数的,只含15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
(7)已知原来DNA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A40个,则复制4次,在复制过程中将需
要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参加。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Ⅰ高 一 生 物 试 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D C B D D C C C D C C D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B B A B B C C C A B A D D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40分)
31。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矮茎高茎(2)去雄人工授粉(3)红(4)3:1AAAaaa1:2:1
32.(1)有丝减数D→F中亲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D→B
中子细胞染色体是亲代细胞的一半
(2)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
(3)aBAb(4)1~2,3~4(5)如图:(6)间期
33.(1)1∶13∶1(2)绿色皱粒纯合(3)YyRryyRr
(4)黄圆3/8绿圆3/8黄皱1/8绿皱1/8(5)1/43/4(6)1/41/
234、(1)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2)解旋(3)Ⅱ、Ⅲ
(4)碱基互补配对(5)半保留复制
(6)100%;7/8;1/8;0;900
第五篇:高一生物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1
一、说教材
《DNA分子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__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几乎是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所以学习好这一节显得很重要。通过科学的有效的学习,不但可以理解本节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加深高二学生对后面各章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对与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认识了有丝__、减数__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而且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__,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种类、碱基种类、元素种类;
2、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定向激趣,引入课题)
我采用的是图片导入,课前投影:Flash、DNA三维动画结构、印度洋海啸事件及萨达姆的图片,如何确定人的身份并造势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是什么。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DNA分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画面,学生自主参与,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奋点,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回顾DNA的基本化学组成知识
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作出肯定和鼓励学生并播放课件,DNA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单位?结构?等元素---小分子----大分子。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2、回眸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策划学生活动
讨论1:上述资料中涉及到哪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讨论2: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过程,总结科学史中包含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启迪学生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和背景上是互补的,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个__。
3、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教师手拿学生制作的DNA模型并播放多媒体展示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师生讨论,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从形象和意境方面切入DNA分子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从多媒体画面上自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图文互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4、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策划学生活动
讨论3:DNA分子是由几条链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讨论4:DNA分子的主链是由什么组成的?排列在什么位置?
讨论5: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学生参照自制的DNA模型得出结论: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是:A和T配对,G和C配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的直观到形象的思维”的认知过程,以及符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也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原则。
5、展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师生共同得出制作模型的原则和要求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引导学生尝试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小结作业
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和DNA的结构特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2
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从生物圈到细胞》,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1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用录像图片展示20xx年SARS在我国的传播及危害的过程,创设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产生了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教材提供的资料,分别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来论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达到从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意义的目的。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进行具体分析,教师适当的做一些拓展和补充,让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能力性目标:(1)尝试将所获得的文字、图表信息表达出来。(2)自主学习: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等资料收集和整理生物史学资料。
3.情感性目标:(1)激发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3)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为: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单元,第章,第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对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这节课主要包括……和……等内容,它的学习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学好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通过分析,本节课具有3个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实验的步骤设计、具体细节处理等,还没有完全掌握(还不是很熟悉),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3),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德育)三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知识方面,我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理解……;其次能力方面,要养成(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引导他们培养什么态度,树立什么观念等等。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包括……和……两点,而……是他们的薄弱环节,难以把握,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
四、说教法
由于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本书又主要依实验为依托(在实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能够动手操作尤为重要。考虑到本课的特点,我准备采取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来说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采用播放……有关图片、视频等手段对……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俗话说: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活学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死记硬背,具体说来我准备引导他们用理解记忆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方法来学习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首先,我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温故知新。
接着我将利用课件(视频小片段、图片播放)演示等播放……的图片(内容),引出新课(……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然后在讲授新课环节,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基础知识,从……讲起,……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只依照传统教学方法,照猫画虎式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步骤和方案,还要使学生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采用播放……让学生自己通过……的观察
高中生物说课稿高中生物经典说课稿
分析,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在实验中加深理解,变抽象内容为具体设计,更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更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找同学描述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通过其他学生对其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方案(修改建议),最后由我及时进行总结并给出完善、详细的设计方案,并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1、提出实验假设2、设计探究实验方案3、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分析,
接着,再次让学生观察或思考试验流程,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指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实验中有关操作的调控,我在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师生一起互动,突破难点
在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后,我将对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进行适当引申,比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积累及其思维的展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接着进入第三环节
第三,整体回顾,归纳小结
最后,对本课进行小结,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那些内容需要学生记忆,比如……,那些需要理解,那些需要课下自己查阅资料。之后,布置作业,难度要适中,既兼顾基础,又有拔高锻炼
最后,说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说课的第四部分,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一学法指导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来,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严格的说课稿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简析教材,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节为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该内容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讲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2、阐述教法,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这一部分一般几句话带过
3、指导学法
4、教学过程。这是重点部分,你怎么设计的这堂课,想要怎么对学生讲,都要用简洁的方式把你的教学过程说给老师们听。特别注意在这一点,不是讲课,是说课。这也就意味着一些众所周知的知识性内容没有必要像当时在面对学生一样讲的那么仔细。只需要讲出你的教学思路即可。要不然时间不够的。一般说课的时间是10-15分钟。教学过程要占一大半
5、教学效果分析。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
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示媒体动画一
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
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示媒体动画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让学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
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
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
示媒体动画三(侧面观和正面观)
学生活动:
观察媒体动画,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
2、肋间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肋间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3、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示媒体动画四,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运动,也反映了膈的运动,肺的体积变化也体现出了。
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
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
学生活动:
呼吸频率:
让学生进行自测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报告结果。让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5个起蹲动作,马上测定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
肺活量:
结合体检经验,强调肺活量是在尽力吸气后,再一次尽力呼气呼出的量。讨论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人工呼吸:
强调是人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体字标出的工作。再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1)由学生实验引入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问题产生)
再问: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来?
——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
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围绕氧和二氧化碳的来与去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符合探究式学习规律。
学生亲自动手,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2)原理
学生活动:
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
观察图片,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
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通过一些现象(香味的扩散),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用一个模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3)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要学生结合动画,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说明为什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这样的?
应强调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与肺泡部的气体交换相对比地学习,相对比地记忆。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变的?加深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结合血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血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这里是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体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的联系。
小结
练习学生活动: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煤气中毒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指导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分三大块。
第一大块是用系统表来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
第二大块是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第三大块是用图解来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练习与评价:
我精心编拟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则可以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综合应用题。层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自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其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学生实验,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酶的作用和本质》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选自高中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酶的作用和本质》这一部分内容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的进行又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为理解细胞中复杂的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还与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例如,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等,都是以“酶与代谢”部分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的。
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
2、阐述细胞代谢的概念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推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在实验探究、资料分析、讨论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2、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3、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说教法
1、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并且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的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进行,由此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酶的定义
1、提出疑问: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2、通过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第二部分:酶的催化特点
1、为突破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我采用、运用实验与挂图,引导与讲解相结合的形式,直观并清晰的让学生理解酶的催化特点: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引导质疑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作出假设
设计探究方案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课件展示知识梳理
五、板书设计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
2、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高效催化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
3、酶的本质
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从生物圈到细胞》,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1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用录像图片展示20xx年SARS在我国的传播及危害的过程,创设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产生了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教材提供的资料,分别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来论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达到从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意义的目的。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进行具体分析,教师适当的做一些拓展和补充,让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能力性目标:
(1)尝试将所获得的文字、图表信息表达出来。
(2)自主学习: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等资料收集和整理生物史学资料。
3、情感性目标:
(1)激发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3)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为: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7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教学难点:主动运输4、课时安排:1课时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__,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⑵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⑶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__,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多媒体展示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并利用举出生活例子上下坡运东西来解释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出死细胞还能进行主动运输吗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和讲述补充得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上述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讲练结合:练习1看图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不同点,识别主动运输;练习2通过对典型坐标图所呈现的曲线理解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免疫系统吞噬大分子异物的过程,得出胞吞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2、随堂训练(课堂练习)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三、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