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人生的正确航线
团课讲稿
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是理想的火炬。青春,是一个人生命的聚光点,充满彩色与梦幻;青春是人生之花的蓓蕾,终会昂首怒放,绚丽多彩……然而,无论怎样形容都觉得言不尽意,都不能描述和昭示这青春年华的丰富内涵。因为这一时期是人生长河中最关键、最美丽而又短暂的宝贵时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因此,把握人生的正确航线,扬起理想的风帆,也就显得那么的重要。
把握人生的正确航线
同学们,当一个小生命脱离母体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在人生的航线上从此就多了一艘远航的小船。在人生的航道上,只有选择了正确的航线,小船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
一、掌握人生之灵魂
生活中,人们难免不碰到各种挫折,挫折之后,有的人心灰意冷,在向奋斗目标登攀的路上滑了下来,甘于平庸地混一辈子;有的人悲观失望,以为从此前途黯淡,甚至走上轻生的绝路;有的人破罐破摔,滋生对抗情绪,误入犯罪歧途;更多的人则不然,气不馁,志不移,重整旗鼓,奋进不止。
为什么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道路,得到不同的结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观。
1、人生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人生,顾名思义,指的是人们整个生命的历程。一个人来到世上,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学习、生活、劳动、理想、幸福、友谊、家庭以及苦乐荣辱、生离死别等问题,并且必然会产生各自的认识,作出各自的处理与抉择。这些认识、处理与抉择,就形成一定的人生观。
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总的看法和态度。人生的意义是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人生的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人生目的是关于人的理想问题;人生态度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所形成的各种稳定的、根本性的观点,构成人生观的不同类型。人的思想和行为,完全受到人生观的支配和抽约。
人生观从属于世界。从根本上讲,有什么样世界观便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反过来,人生观也积极作用于世界观,给予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以一定的影响。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们探讨人生意义,很自然地要提到人生的价值问题。人究怎样生活才价值?人的价值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如果以社会为主体,人的价值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精神需要所作的贡献,如果以个人为主体,人的价值是指社会对社会成员的个人在物质、精神方面在何种程度上给予满足。人生价值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的多少,就连爱因斯坦也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翻开人类进步的历史画页:燧人取火、神农造田、仓颉造字、杜康酿酒……,没有前人的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前人的奉献,铸就了社会的今天;而我们今天的奉献,又将决定社会的明天。我们要提倡奉献精神,一个民族不倡导自己的成员发扬奉献精神,这个民族就会失去动力;一个人只想索取,不讲奉献,只求“人人为我”,不愿“我为人人”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残疾姑娘这段人生格言,道出了千千万万中国青年的心声。顽强拼博的运动健儿,迎来一面又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走向社会献出一片片爱心……
我们并不反对个人的自我设计,也不反对个人追求自身的价值。但是,任何个人价值得到承认,只能从社会、从他人那里获得,正如任何一把尺量不出自身的长短、任何一杆秤称不出自身的重量一样。农民的喜悦在秋天的丰收中,母亲的喜悦在婴儿的襁褓中,演员的喜悦在观众的掌声中,教师的喜悦在学生的进步。
三、让理想引导人生的航线
常言道:人各有志。志,就是理想,是支配人们行动的精神支柱。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的旅程,这人生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
随着时代的进步,振兴中华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青年一代身上。为此,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必胜的信心,但更重要的是着眼当前,把远大理想同勤奋学习、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那种虽有远大理想,但因不踏实而好高骛远、因私心太重丧失勇气、因意志脆弱半途而废、因缺乏创造拾人牙慧、因方法不当劳而无功的人,总是要被时代无情地淘汰的。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实现崇高的理想,就得打好坚实的基础。同学们是跨世纪的一代,要成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打好基础,这是一条真理,庄稼有农时,人才有学时。同学们请珍惜今天打基础的光阴,千万不要误了学时而影响一生。
要实现崇高的理想就得选准主攻方向,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在选择目标时,一定要知自己之长短,知环境之利弊,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历史上很多理想落空着,不
第二篇:“飞行检查”航线要正确
“飞行检查”航线要正确
“飞行检查”是在事先不通知被检查企业和企业所在地行政监管部门的情况下,派出检查组飞赴企业所在地而实施的现场检查,突然、无征兆是其核心表现,目的是核查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和管理的即时状况或真实情况。从近年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飞行检查的执行情况看,这种检查方式对促进药品生产企业守法的自觉性和实施GMP管理的严肃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有力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了公众用药安全。
自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承担起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以来,面对餐饮服务环节监管点多面广、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复杂局面、笔者认为,可以引入药品生产监管“飞行检查”的突查理念与执法手段,组织对餐饮食品提供单位进行突击性检查,这对及时发现餐饮食品提供单位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会产生极其明显的警示作用与打击效果。在对餐饮服务企业运用“飞行检查”过程中,为了保证检查效果,执法人员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严守保密性。“飞行检查”要达到出其不意,突击制胜的效果,对整个检查活动的部署安排一定要做到严格保密,不走漏半点风声。即在制定“飞行检查”任务时,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在做好统一部署后才将具体任务告知下属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下属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则在临时组建检查小组时才将相关任务告知组长,组长则在出发前才向组员宣布要去什么地方哪家企业执行检查任务,当场交待检查方案、人员抽调、路线安排及具体检查方法、行前准备等工作。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整个行动计划在事前不被行政相对人知晓,做到秘而不宣,而且还可以有效锻炼执法单位和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大提高行动效率,为速战速决奠定基础。
注重随机性。“飞行检查”以“突然性”为特点,除针对某一违法违规企业的特别“飞行”,在检查对象的选择上应注重以随机性为原则,面对众多餐饮食品提供单位,每次抽取一定数量的餐饮企业进行检查,这意味着每家餐饮企业都有可能成为被检查的对象。在检查过程中,为了掌握被检查企业的即时状况,检查组要让检查时间“跟着餐饮市场走”,抓住重点时段重点场所,突然到达餐饮企业的前厅后堂,仔细查看加工制作现场,查看肉、鱼、蔬菜、调味品等原料的购买凭证,认真分析原辅材料是否出自有资质的企业等,这样才会检查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发现其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强调持续性。为了加大对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相关职能部门在加密对餐饮企业“飞行检查”频次的同时,要将这种检查方式作为一种常规手段持续执行下去。通过“飞行检查”与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整治相结合,全面了解餐饮企业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环节和隐患部位,监督企业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落实,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法规,强化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过程控制,全面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三篇:把握人生坐标
把握人生坐标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惊涛骇浪。因此说,时时处处都需要把握人生的坐标,找准自己的位置。灿烂的明天,美好的未来一定会属于你。
坐标,分横坐标和纵坐标。对于我们人来说纵横都要把握住,否则会失去平衡,让你“坐”而不“稳”。
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在当今的时代光有书本知识而缺乏能力,那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才。理论和实践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满腹“经纶”,但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处,在“象限”内找不到自己,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学生要做到德才兼备、又红又专,能文能武,才算把握住了自我,找准了人生的坐标。(分)
对于一名工人来说,要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坐标中找准位置,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技术不过关,不到位,在过去可以混一阵子,今日就定要炒你的鱿鱼。(分)对于一名商人来说,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转变观念。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的迅猛飞速发展,作为一名商人必须动脑筋,充实自我,要真正以顾客为上帝,一切为顾客着想,寻求市场经济的轨迹,找准自己的坐标,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必将被挤垮,将被淘汰。(分)
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来说,人生的定位,坐标象限定要把握住。报纸上一篇篇触目惊心的案例,如厦门特大走私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这些贪污犯们既没有把握住人生的坐标,又没有把握住“当官”的坐标,这些人为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要想把握住自己的坐标,就应该向焦裕禄、孔凡森等学习。(分)
总之,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把握生命的每一步,找准自己的归宿——人生坐标。(总,归纳)’
第四篇:正确把握演讲的时限
一、演讲的特定目的和内容是决定演讲时限的本质因素
任何演讲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内容,人们据此一般把演讲分为公务报告、学术研讨、社交礼仪、专业比赛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演讲对时限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
人为限制。比如比赛性演讲,”比赛”就是在特定的目的下,机关、单位或者团体、组织为了考核和评价人才素质而集中组织多人参加的演讲活动。为了防止参赛者因信口开河而浪费时间,一般都有”三至五分钟”这样的明确要求,参赛者虽或多或少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但不得不按这个特定的时限要求精心准备。一旦出现超时现象,就会削弱演讲效果从而导致”失分”。又如在一些国家的公众性发言场合,为了防止一些”雄辩家”漫无目的的长篇大论,还采取手拿冰块、打铃警告、单腿站立这样一些”新奇”的办法,这也是人为限制演讲时间的表现。
非短不可。如社交礼仪类中的欢迎辞、贺辞等,主要讲究规范性、程式性和礼仪性,大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冗长罗嗦,就会显得”失礼”而贻笑大方。比如在文艺晚会上,观众对精彩节目望眼欲穿,此时若有不识时务的领导或”贵宾”手执话筒就老掉牙的所谓”意义”唠叨个不休,一定会引得嘘声四起,从而影响了演讲的效果。
非长不可。比如学术研讨类的演讲,一般是就某一门类专业知识进行说明和论证,讲法语理论性、逻辑性和科学性,要求把所讲述的观点和所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众,演讲者如果急于求成,一味求”简”,就会降低演讲本身的学术价值。据载,古希腊的一位国王曾要求欧几里德用最经济、最简洁的语言把几何原理讲清楚,尽管欧几里德尽了最大的努力,国王还是不能听懂,欧几里德只好坦率地说:”陛下,乡下有两种道路,一条是供皇家走的坦途,一条是供老百姓走的坎坷小路,但是在几何学里,大家只能走同一道路。走向科学,是没什么皇家大道的。”由此可见,这类演讲是不能用几句话就说得清的。
以上说的是演讲的特定目的和内容是决定演讲时限的本质因素,但是演讲的目的和内容一旦确定,是否就意味着演讲时限被彻底”定格”了呢?实践证明,演讲者还可以根据听众和环境的变化在演讲过程中随机应变地调整演讲内容和演讲时限。这就涉及到了演讲时限的”机变”艺术。
二、演讲时限的机变处理
任何演讲都既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过程,又是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的社交活动。一般而言,尽管演讲者在演讲前都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但由于受演讲中主观和客观诸方面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演讲者就应酌情予以机变处理,调整内容和时限就是一种重要方式,而调整内容和时限通常有两种情况:
压缩内容、缩短时限。有关这方面的范例屡见不鲜,如湖南的廖旭坤同志在《使我演讲成功的三个字:奇、短、谦》(见《演讲与口才》1999年第10期)一文中所谈的经验即是一例,文中说:演讲者被指定在进修班举办的经验交流会上发言,由于许多学员要在下午返回家里过”双休日”,加上前面绝大部分发言者占用了大量时间,致使”台下的学员一见到大把大把的稿子就心烦,听不下去,叽叽喳喳、指指点点”。在这种情况下,演讲者机变处理,”把仅有两千多字的稿子再删去了三之一”,”用约5分钟的时间讲完”。这种随机应变地改”长”为”短”,恰到好处,符合当时情境,所以最后赢得了阵阵掌声。
增添内容、延长时限。如,班主任在班会上原本打算就考风考纪问题发表简短的讲话,但在讲话过程中却发现有些同学心不在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时候就可以在影响整个工作进程的前提下增加信息量,适当延长时限,通过生动举例等方法较为详细地予以说明,以达到讲话的预期目的。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临时增添内容、延长时限的机变在演讲中具体运用时,一定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必要,二是适当。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磨洋工”,就是人人厌憎的”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布。
第五篇:·文言文如何正确把握文意
·文言文如何正确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是选用一段课文上没有见过的文言文来出题。答好文言文题目的关键是读懂原文,把握文意。原文意思读懂了,解答题目就不难了。那么,如何正确地把握文意,读懂原文呢?这里着重谈谈两个方面的问题。读懂原文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在高考试题中,不仅对实词意义的解释要考它,大多数语句的翻译也要考它。因为实词里有一词多义的问题,有古今异义的问题,有通假字的问题,还有次类活用的问题,辨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正确把握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呢?主要有四种方法: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确定实词在句中的正确词义,最要紧的是“根据上下文”。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察,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16题B项“金人曳出,击之败面”的“曳”字,题面释为“蜂拥”。如果仅就这个句子看,“金人蜂拥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就不行了。“(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可知“曳“击”的对象都是李若水。又“曳”后跟着“出”字,可知“曳”应是“拖、拉”的意思。
又如1999年试题第11题,要求辨别“密走私访”资产巨富“‘应对肃敬”“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四个加点的词,哪一个与现代汉语不同。要答此题,必须先联系上下文推断这些词在文中的意思,再看这个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否相同。很明显,前面三个是相同的,“私访”是官吏隐瞒身份到民间调查,“资产”指财产,“应对”即答对,都与现代的意思一致。只有“绝食”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文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中的“绝食”,是说郡里发大水,老百姓受了灾,有一千多家人断了粮,没有饭吃。而今天的“绝食”是为了表示抗议或要自杀而不吃饭。
又如1999年的翻译题14题A项,“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这实际是考查“出息”这个词的意思。联系上文“资产巨富”,下文“常得郡县为征”“为债数来”,可知这个“出息”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是不同的,而是他资产的租息收益。
2.词汇、成语联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题A项“善才绳之”,题面解释为“捆绑”,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绳之以法”这个成语,“绳”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断出“善才绳之”也应该是制裁的意思,这里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8项“先涕泣不自胜”,题面注为“控制”,是否正确?可以联想“胜任愉快“喜不自胜”,“胜”都作“承受”讲,可知作“控制”讲是不准确的。
又如1998年第18题B项“得全首领以没”,题面解释为“指保持高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五人墓碑记》中“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全首领”与“保其首领”意思应该相似,既然“保其首领”是保全头颈,即不被杀头,那么“保持高位”就是错误的了。
3.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如1986年全国试题第9题2小题“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
A.chen陈列 B、zhen阵地 C.zhen阵容 D.zhen列阵。为了正确把握“陈”字的读音和意义,我们对其进行语法分析。“陈”字前有“而”字与“对渭”连接,说明“陈”是个动词,所以B项、C项都不对。再联系上下文来看,他们是在打仗,故不是“陈列”而是“列阵”,应选D。又如1993年全国试题12题“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勤”的词义是:A.勤快B.尽力C.勤勉D.辛劳。我们分析其语法成分,“勤”在这里做“惮”的宾语,应该是个名词,所以“勤快”“勤勉”都不对,它们都是形容词。“尽力”是动宾结构,虽然可以做宾语,但用在这里也不太好,我们一般只说“不害怕吃苦”“不害怕流血”,没有说“不害怕尽力”的,所以应该选择“辛苦”。
4、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如1991年全国试题18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的正确意义是: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蠢笨。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顽鲁”与上面“贤俊”相对的特点来加以推断。“贤俊”是“贤能而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几项中有些东西如“鲁莽”“固执而粗鲁”“顽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的资质,不能与之相对。要正确把握文意,除了要正确地理解实词意义,还要注意省略的问题。我们知道,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从省略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主要是承前省。阅读时,省略了什么成分,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否则就会产生误解。
如1994年全国试题第13题“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卖出” B.都是“买入” C.卖出、买入 D.买入、卖出。要解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之)市粟麦”,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应选C。
又如1996年全国试题中这一段话:“岁旱,巫乘此哗民。(郭)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关于这一段的理解,后面第19题B项是这样说的:“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早’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至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这个理解之所以错误,关键就在于对“暴日中”这一句的省略成分的理解有误。题面是理解为“(永)暴日中”,即郭永自己在日中暴晒,那就是求雨活动了,所以说他“求得大雨”。其实应该是“暴(之)日中”,即把巫师杖责之后,还放在太阳底下晒,这仍然是对巫师进行惩罚的措施,不是什么求雨活动,更谈不上什么“求得大雨”了。天降大雨只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1999年高考题中出现了专门考查省略成分的题型: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B.及(琼)欲求遏,度知其意。C.苦请,(颍)遂便为留。D.自从(琼)贷粟以付饥者。考查省略成分,实际是检测考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意。B项“及欲求谒,度知其意”,从上下文看,是道研求遏苏琼,希望苏琼帮助他征收在南清河郡的租息,题目在“欲求谒”前补出主语苏琼,变成了苏琼求遏道研,显然是错误的。C项“苦请,遂便为留”,是赵颖苦请,苏琼看在他是退休太守,又苦苦请求的分上,便留下了他赠送的一双新瓜。题目在“遂便为留”前补上主语“颖”,成了赵颍收留了新瓜,也是错误的。D项“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从上下文看,应是苏琼从有粟家贷粟给付饥者,题目在“从”后补出宾语“琼”,成了苏琼向苏琼贷粟,也明显是错误的。只有A项中“常得郡县为征”是指道研在清河郡有很多产业,每年有很多租息,过去常常得到郡县官吏代为征收。题目在前面补上主语道研,是正确的。
其实,1999年的翻译题也是重在对省略现象进行考查。如14题C项“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这一句的翻译之所以错误,也是省略成分没有搞清楚。应该是“启听(淮南民众)(于)淮北取籴”,原句省略了兼语和介词,就导致了译文的错误。D项“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也是省略成分没有搞清楚致误,应该是“遂得商估(于淮南北)往还”,指商贩可以在淮河两岸来往,而不是商贩之间自由交往。原句省略了一个状语,就形成了误解。要弄清句中的省略成分,惟一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详加考察,看省略了什么成分,应如何补充,补充之后上下文意是否协调,协调了,就是正确的。如果有抵牾难通之处,就是不正确的,应该另外考虑了。正确把握文意,除上面谈的两点外,对文中的一些修辞现象,如比喻、借代、婉曲等,要弄清其真实意义。
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指太后百年去世,不是指真正发生山崩,否则会发生误解。在高考中,为了尽快正确把握文意,还要善于利用题目选项。在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题目都是三个正确的,一个错误的,其正确的选项实际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只要把那项错的找出来了(错的往往比较明显或以前学过),其余的就可以从注解、翻译来看。对文意的叙述这类题,也可以这样利用,如1999年第16题 ABC三项对文意的叙述,就起到了疏通文意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