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30多年来市场经济使得整个中国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农业国已经发生变化,传统农业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
以我所在的陶唐乡邱坊村为例,全村3230人,常住人口2950,土地2261亩,人均耕地仅亩。男的大多去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务工,20岁左右的女孩子去沿海地区工厂打工,中年妇女在家养育子女赡养老人。村里的整个状况以留守老人小孩为主,大批的青壮年外出。通过村支书吴志权介绍情况,从中了解到农村劳动力本来就弱,村里的土地很大一部分已经被征收用于建设藤陶新型材料产业园。随着今后土地流转政策的
实行,农田耕作集约化、机械化后,在家种地的人就更少。走访的过程中自己也体会到农村的冷清,受访者多为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大多都会担心过低的收入不能支持以后的养老医疗。到了晚上,可以发现农村的灯火很早便已经熄灭。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
1、经济状况依赖度高。依靠外出打工的收益维持一家的生活,而农村本身没有新鲜血液的产生,导致农村经济相当脆弱。集体土地大多供开发用,农民固定收取利益,依赖性很强;
2、养老医疗缺乏保障,仅仅依靠政府财政的拨款,导致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虽然农村医疗保险逐步普及,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系统,但看病难养老贵得状况短期内依然难以解决;
3、土地利用率低,在缺乏足够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仅由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这个群体的耕作,利用率极低,本可以一年种植两季水稻的,现好大一
部分稻田都改种单季稻,还有一部分土地由于劳动力不足导致荒芜。虽然早已取消农业税,但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使土地的利润不能带来更多的额外收入。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严重流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根据陶唐乡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全乡人口中,0岁~14岁人口为2720人,占总人口的%;15岁~64岁11440人,占%;65岁以上2080人,占%,老少比为%。老年系数和老少比两项指标均高于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7%、30%以上)水平,也高于全国%和%的平均水平,启东从1990年起已成为标准的老年型人口社会。就我所在村1~16岁占村总人口16%,17~40占25%,41~60占27%,61岁以上的占32%,所在村老龄化现象严重。
(二)、单一的经济结构下农村经济薄弱。我所在村的经济对外的依赖度
很高。村里只有一个奥兴公司这个服装企业,以出口创收为主要的收益来源,其员工多为村里的妇女以及一些年轻女工,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订单大量减少,很多员工在家待业,收入减少很多,而多年的工作使得自己早已不能再回到土地。大量外出人口的经济收入构成了农村很普遍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农村的生命力十分薄弱,出现了依靠不断输出劳力而不能自生血液的脆弱经济结构。
(三)、公共设施不健全。由于公共设施的不健全导致农村生活水平不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调查,所在村依然有很多的露天厕所,夏天的卫生状况堪忧。居民用水情况相较多年前有很大改善,但仍然面临夜间停水的问题。对于饮用水的净化处理,居民普遍担忧,虽然可以接入市里的水,但费用较村水站还是高。村里的娱乐、购物场所几乎没有,购物娱乐需到乡上。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年青人急于走出农村,外出 的人又不想农村的恶性循环。
对此,就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出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以政府性项目催生相应的服务业。近期内周边的重大工程项目有很多,如崇启大桥的开工建设。热闹的集乡上,一幢三层小楼上的 大桥旅馆与崇启大桥同步开工,如今生意十分红火。除了迎来送往一批批散客外,还有客人长期包住在这里。最近两个月,附近新开了10多家旅社、饭店、超市,从这里向南已经形成了一条‘商业街’。旅馆老板陈永安说,以后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这种服务性行业就是受益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对此,随着所在村作为上海启
东一小时经济圈的第一站,各种配套设施的投资值得村里投入。村里的土地也可以更集中的利用,将部分用地作为开发用地,吸引投资;部分用地可以自行建设,构造一些旅游、运输、维修性的服务性组织。
第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2007
年,南通市委组织部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力争用五年时间培养1万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2万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种养能手、4万名能工巧匠,树立百名市级、千名县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典型,建立10个市级特色农业人才基地,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扶持。作为农村的人才工作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送出去,二是引进来。送出去是讲培养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表彰、津贴等方式鼓励优秀农村青年,由村或者乡出资免费给予网上科技期刊查询,免费赴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观光、考察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农村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引进来的方式也有很多,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学生村官机制。国家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后,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思路、新风气。此外,可
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事业单位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一线发挥余热。
第三、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健全的公共设施是保留农村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的必须。农村的公共设施不完善主要是供水、供电、卫生系统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供水供电系统建立齐全,出现问题多在维修上,出现水电系统的问题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修理,对居民影响很大。因此我的建议将修理维护职责写入乡供水项目承包合同,以此约束水站承包人。在农村中卫生情况一直堪忧,村里的露天厕所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让我格外关注。小康不小康,不看厨房看茅房,厕所的改造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关注。对此,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是指有墙有顶,厕坑及储粪池无渗漏,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的厕所,同时粪便通过特殊结构(如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式或沼气池式等),能使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和致病微生物得到有效灭
活处理的厕所,或叫做无害化卫生厕所。同时推进农村厕所入室工程,改变农村卫生环境。
第四、推进农村创业。农村的经济模式在进几年有很大的改变,因此,鼓励农民自我创业也是保证农村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法。相对于城市创业来说,农民自主创业困难较多。首先,水价、电价、通信等费用高,导致创业初始成本多,创业门槛过高;其次,从银行取得贷款难度大,农民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自行找不到贷款抵押的物品,也很难找到担保对象。再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即使有了资金能够进行创业,能够进行生产,但由于农民信息渠道缺乏,生产的产品销路很难顺利打开;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化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能力予以解决。就政策上需要建立完善农村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在这个方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协调地方于银行关系,故不作多的探讨。村里则需要及时发布产业政策、市场信息、技术规范等,为创业者提供产业改革、发展、结构调整、资金投向、诚信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创业者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健康发展。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外流,这是现阶段农村普遍的状况,一方面,这解决了农村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化进程。但就现如今的形势,需要改变这种不断外流的现象,原因归于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及农村城市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带来的矛盾。因此吸引劳动力回归农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改善农村创业投资环境,不断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加大农村政策扶持,使农村成为真正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第二篇: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向晓梅 杨丽
随着开发区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加,产业工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预计到2010年开发区用工缺口在15000人左右。为了进一步拓宽疆外劳动力输入渠道,解决开发区企业招工难的现状,11月22日至12月4日,社会发展局向晓梅局长率区人才交流中心杨丽、华芳纺织吴春梅副总经理、天盛实业陈咏梅部长、兵团职介中心黄欢五位同志赴甘肃省兰州、临夏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五个地区,进行了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针对6市、17县、4区的劳务办同志,以及16所职业学校、5所劳务中介机构召开了10场劳动力市场推介会,并就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成批量输转产业工人事宜进行了对接洽谈。
一、甘肃省劳务输出概况
甘肃是一个农业省,农村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75%,由于地少人多,山区十年九旱,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甘肃省今年有富余农民工500万,外出务工人员477万,其中:在省内务工227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150万人,新疆100万人,是劳务经济效益较为突出的劳务输出大省。甘肃省劳动厅上至省政府、下至县乡都成立有专门负责劳务工作的劳务办,已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劳务工作流程,劳务信息网络覆盖各县乡、遍及全国。
临夏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5个地区,富余劳动力丰富,劳务输出规模较大,定西每年输转60万人、天水50万人、庆阳50万人、平凉市45万人、临夏40万人;其次,这5个地区在新疆务工人员较多,每年还输出季节性拾花工近10万人,对新疆和兵团有一定了解,有利于企业沟通和宣传。与此同时,这5个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属于甘肃较贫困地区,就业水平和工作待遇与开发区企业相对较为接近,此外,庆阳、平凉、临夏这三个地区是甘肃回民较为集中的区域,因开发区企业用工条件和待遇与东南沿海一带的企业有差距,在招录汉族员工方面没有优势,受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甘肃回民不太好向外输转,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三个地区重点考察。
二、此次用工市场对外推介取得的收获
1、此次考察得到了甘肃省劳动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甘肃省劳动厅在利用年底到各县市考核的机会将开发区企业招工信息发放到各县乡劳务办,为开发区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同时为更好地解决开发区纺织产业工人的用工缺口,支持开发区劳务输转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甘肃省劳动厅决定在石河子开发区挂牌成立“甘肃省劳务输出转移基地”,为企业和农民工搭建劳务输出绿色通道。
2、此次出行,甘肃省劳动厅提前准备、全程安排。在很短的时间,为我们与6个市、17县、4区、16所学校、5所劳务中介机构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达到了很好地效果。通过对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和待遇情况的沟通推介,与临夏州劳务办达成了在1-2年内为开发区宣传并组织15000名劳务工的输转协议,与庆阳劳务办签订了建立长期劳务输送基地的意向性协议,与甘肃轻纺服装技工学校达成为企业招录、培养纺织挡车工的意向,与庆阳理工中专、西峰职业中专达成农民工转移培训和中职生学习就业合作意向。同时委托三家职业介绍所在当地发布企业招工信息,为我区代招所需人员。这些协议和意向的达成,为明年企业的用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这次外出考察,由于有区内企业一同参加,参与整个招工行程,使企业客观、真实地感受到了企业招工条件与劳动力市场价格之间的较大差距,招工的难度和艰辛。特别是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市场化,给企业今后的用工成本带来挑战和更多的制约等不利因素,也提醒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及时调整用工政策,千方百计留住员工,同时及早做好与各地劳务市场的市场化对接,做好在人力资源使用上的储备。
三、此次赴疆外招工的感触和认识
1、通过此次对这5个地区的实地考察和了解,使我们对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和招工形势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也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为了让甘肃农民工知道、了解石河子,选择到开发区就业,就一定要抓住两个时期对开发区进行大力宣传,一是春节前后,农民工返乡高峰期,可以在富余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利用各县市举办“农民工外出务工转移大会”的机会,组织区内企业前往举办1-2场“石河子开发区劳动力市场和企业推介会”,让农民工进一步了解石河子,扩大开发区的知名度。二是6、7月份,针对“两后生”较多的地区,召开“开发区企业专场招聘会”,加大对开发区企业的宣传,吸引有就业愿望的学生和新成长劳动力到开发区企业就业。
2、因开发区纺织行业目前还处于产业链低端,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低,很难与其他产业相竞争,甘肃省农民工外出打工首选东南沿海一带,主要从事电子、服装、化工等行业,工资待遇包吃包住1600元至3000元左右,社保大多只缴纳三金或工伤保险。而区内纺织行业利润率低,工资待遇难有大的提升,和劳动力市场用工价位有较大差距,因而招用工竞争力弱。但由于新疆与甘肃气候相似,生活习惯相近,有些甘肃农民工还是愿意选择到新疆来务工的,开发区天盛纱业目前就有甘肃张家川籍员工1200人,华芳有甘肃籍员工300多人。所以企业作为用工主体,只有进一步规范用工行为,不断改善用工环境,合理安排工作班次,按时发放工资,增添企业文化的内涵,树立良好地用工形象,通过待遇、情感、事业的吸引力把现有的员工真正留住,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到企业就业。
3、劳动力输出已由过去政府主导转为市场化运作,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中介机构已成为劳务规模化输出的主力军,劳务输出费用已成为企业不可规避的又一项成本。一是劳务中介费,目前各地劳务工作已步入市场化,靠劳务经纪人和亲友介绍集体外出打工的已占70%,都要求企业承担劳务中介费(一般约200元/人,目前天盛和华芳都同意承担此项费用);二是宣传费用,招工信息光靠政府部门点对点地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大范围的宣传企业,发布招工信息,企业若自主招聘,势必产生宣传费用;三是员工的路费。一般以火车硬座票价为准,员工在企业稳定就业三个月后凭票报销(目前天盛报销员工来的路费,华芳报销员工一年一次探亲来回路费)。
4、根据此次考察和各地劳务办的建议,可以尝试“以工招工”的方式来为企业招工。企业可以选取1-2个员工输出较为集中,工作稳定且表现较为突出的地区员工进行表彰,并在春节期间和他们一起回家乡,通过发奖状、请吃饭、送米、面、油等方式慰问他们的亲属,扩大企业的影响,宣传企业的用工环境,通过这些员工在亲戚朋友中的宣传和以身说教,树立企业在农民工心中的信任度,帮助企业在当地招录新员工。
五、缓解并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的建议
我局作为开发区人才服务部门, 在进一步开拓招工渠道,与甘肃、青海、宁夏、重庆等省政府劳务部门、基层劳务机构紧密联系外,也将加强与各地劳务经纪人合作,引导各类有组织的劳务输入,同时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培养企业所需技能人才。考虑到纺织企业的招工难的现状,为进一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完善开发区就业服务体系
截止目前,开发区重点工业企业就业人数42000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60%。由于企业管理不规范、拖欠工资、工作时间长等原因,重点工业企业人员流失率高达55%,个别纺织企业达80%以上,这就是说每年有约2万人在流失。由于开发区没有专门的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信息和劳动者求职信息不能有效地汇聚和对接,难以对流失人员再就业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且他们的去向也难以掌握。建议管委会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开发区人力资源市场,为流动人员搭建再次就业、择业的平台。
2、协调师市制订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缴费办法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开发区工业企业员工的主要构成部分,流动性较大,很多不愿意参加城镇职工社保,甚至出现因工资扣除社保个人缴费部分而辞职的现象,使本就缺工的企业雪上加霜。鉴于此,从有利于社保扩面的角度出发,协调师市参照江浙部分地区的做法,结合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招用外来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以及外来农民工的就业特点与社会保障问题,制订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缴费办法,允许企业外来农民工以当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或自治区职工上平均工资的60%做为缴费基数,按相应比例缴费。
3、建立完善区内生活公建服务设施
随着区内企业的不断增多,区外务工人员就业规模的不断增大,给企业员工的生活居住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制约了招工工作的开展,此次到甘肃考察,有很多夫妻有意愿同时出来打工,因企业无法解决夫妻房问题只好选择到别处工作,企业对此也非常头痛。鉴于开发区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和辖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建议管委会能否综合考虑,通过市场化形式在开发区建立员工公寓等配套公建服务设施,以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协调师市制订长期稳定就业的落户奖励政策
此次我们与甘肃省移民处进行了接洽,希望能通过政府引导将甘肃省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地区的,40岁以下的农民转移到石河子来先就业,后落户。移民处的领导对我们提出的这种想法较为支持,石河子的生活环境他们早有耳闻,也希望能通过政府互相协商促成此事。当前,异地生活成本、教育、医疗、户籍政策等也都成为各地吸引打工者的手段,开发区企业工资待遇难与内地电子、化工等高科技产业相比,建议协调师市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数量名额,对于长期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可以考虑落户的奖励政策,促成就业移民工作,以解决开发区企业面临的缺工问题。
六、近期应尽快开展的工作
1、召集区内企业,通报此次考察情况,让企业对甘肃劳动力市场能有个客观的认识,及时调整用工政策,及早做好与各地劳务市场的市场化对接。
2、尽快制作招工宣传片,印制企业招工信息,提前传甘肃省各县乡劳务办,做好节前的宣传工作,为企业招工做好准备。
3、明年1月20日左右,在天水、庆阳分别召开2场“开发区企业专场招聘会”,扩大对企业的宣传。
4、对已与开发区签订协议或达成意向的县市继续跟踪、抓紧落实,争取在春节后输转一批农民工。
5、加大劳务输入渠道的开发建设,鼓励并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
第三篇: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
(一)总体基本情况
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
1、年龄分布: 16-20岁33908人,占14.3%;21-30岁55190人,占23.2%;31-40岁62851人,占26.4%。41-50岁47571人,占总人数的20%。50-60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 3255人,高中文化11945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25.85%,56.06%,11.71%。
3、地区分布:锦屏22601人,其中:男性12333人,女性11268人;曰者19688人,其中:男性10553人,女性9135人,双龙营34647人,其中:男性19171人,女性17475人。八道哨 19545人,其中:男性10076人,女性9369人;腻脚14582人,其中:男性7662人,女性6920人;新店10310人,其中:男性5511人,女性 4799人;舍得10107人,其中:男性5478人,女性4629人;温浏18091人,其中:男性9162人,女性8929人;树皮22115人,其中:男性11489人,女性10626人;天星20519人,其中:男性9375人,女性11144人。平寨19126人,其中:男性10044人,女性9512人;官寨26551人,其中:男性 14052人,女性12499 人。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95949人,占总数82.37%;第二产业22709人,占总数9.55%;第三产业19224人,占总数8.08%。
(二)转移基本情况
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至2007年底,全县累计输出劳动力84668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亿元,人均劳务输出占人均纯收入的28.2%。其中,县内转移8806人,占转移总数的10.4%;县外转移75862人,占转移总数的89.6%。其中:锦屏转移8993人;曰者转移8749人;双龙营转移13229人;八道哨转移9818人;腻脚转移4707人;新店转移4063人;舍得转移4042人;温浏转移8996人;树皮转移8275人;天星转移7500人;平寨转移6191人;官寨转移9101人。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男性55348人,占转移总数的65.4%,女性29340人,占转移总数的34.6%。其中:16-20岁27094人,占转移总数的32%;21-30岁38947人,占转移总数的46%;31-40岁13547人,占转移总数的16%;41-50岁3810人,占转移总数的4.5%;51-60岁1270人,占转移总数的1.5%。小学文化37530人,占转移总数的42.2%;初中文化43181人,占转移总数的51%;高中及以上文化5757人,占转移总数的6.8%。
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
(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二)转移区域相对集中。46.6%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县内转移仅为8806人,只占到转移总量的10.4%。
(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县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劳动力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
(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我县23.7万劳动力的4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交通和通信信息相对较好的锦屏、八道哨、曰
者的劳动力仅为总劳动力的18.8%,还有近60%的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镇高寒或半高寒山区,其人多地少,交通、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
(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县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劳动力总数的6.3%,92%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95%,初中文
化转移率次之为70%,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35%。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县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县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政府或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五)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从05年到07的统计数字看,在培训中列前三位的是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电子电工,占据了培训总量的53.2%。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专业,而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需要的养殖、种植、农业农机技术、规划、设计等专业的培训趋于零。
(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它地区劳动力资源的涌入,给我县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带来了竞争压力。
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
(二)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我县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县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我县劳动力资源能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据统计,我县自2005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来,通过培训的劳动力实现就业率达98%以上。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广校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要改进培训方式和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就业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劳动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积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我县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明确就业政策。
(五)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村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不断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所(站)的重要作用。
(六)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仅仅用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完成全年的耕作任务,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我县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近,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没末,我县的各类企业用工将会达到26000人,至2007年底,我县在各类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只有8377人,说明我县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空间还比较大,引资企业将会吸纳众多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三是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形成链条经济,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七)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转移就业都是解决劳动力资源就业问题以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也将是一项长期任务。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对劳动、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务工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三是探索推进适合农村实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未来发展规划
(一)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法制逐步健全,我县工业基础加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劳动保障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为全县劳动保障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到2012年,城乡就业将达到28.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达26.5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11.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8.8万人。到2015年,城乡就业将达到3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达27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13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10万人。到2020年,城乡就业将达到3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8.7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1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11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二)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在全县劳动保障所(站)设立专门的培训工作机构,力争在2009年建立一个县级(8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2010年建立四个乡(镇)级(2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2011年建立四个乡(镇)级(2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明确任务,职责分明,确保工作有人抓、有经费、有任务、有考核、有实效,使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吸纳劳动力参与的工业化路线。目前,我县有6万余人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流动,按7%比例计算,我县可吸纳4200-6000农民工回乡创业。具体措施是:在法律和**县产业政策的规划上,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创造劳动力参与工业化的机会和培养劳动力参与工业化的能力,为农民工回乡创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和创业条件。
(四)是发展走以“消化”剩余劳动力为中心的城镇化道路。走城镇化的目的就是吸纳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让他们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让剩余劳动力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体。首先,在城镇化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充分保障农民劳动力对土地的基本权利,要让他们有勇气、愿意走出农村。其次,开拓多种渠道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清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政策,如户口、身份、工作岗位、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
(五)是制定提高农民收入为主题的农业产业化政策。首先是研究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围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基地,打破区域界限,建立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的协作关系和利益返还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互相争夺原料。其次是依托我县的资源优势,加大对招商政策、投资环境的宣传力度,抓住普碳高速公路和新南昆铁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广泛接触,加强对接,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根据我县的农、林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末,我县的辣椒产业将发展到35万亩,蔬菜、水果、油料、茶叶等产业发展共计将达20.8万亩以上;还有林业产业中的核桃、油茶、红豆杉、膏桐等产业到发展共计也将达27万亩。根据这些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我县近10万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再次是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目前,我县的农业产业中,多数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居住分散,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一般都处于出卖原材料地位,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竞争力较弱,因此,应该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效的伙伴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四篇: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
(一)总体基本情况
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
1、年龄分布: 16-20岁33908人,占14.3%;21-30岁55190人,占23.2%;31-40岁62851人,占26.4%。41-50岁47571人,占总人数的20%。50-60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 3255人,高中文化11945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25.85%,56.06%,11.71%。
3、地区分布:锦屏22601人,其中:男性12333人,女性11268人;曰者19688人,其中:男性10553人,女性9135人,双龙营34647人,其中:男性19171人,女性17475人。八道哨 19545人,其中:男性10076人,女性9369人;腻脚14582人,其中:男性7662人,女性6920人;新店10310人,其中:男性5511人,女性 4799人;舍得10107人,其中:男性5478人,女性4629人;温浏18091人,其中:男性9162人,女性8929人;树皮22115人,其中:男性11489人,女性10626人;天星20519人,其中:男性9375人,女性11144人。平寨19126人,其中:男性10044人,女性9512人;官寨26551人,其中:男性 14052人,女性12499 人。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95949人,占总数82.37%;第二产业22709人,占总数9.55%;第三产业19224人,占总数8.08%。
(二)转移基本情况
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至2007年底,全县累计输出劳动力84668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亿元,人均劳务输出占人均纯收入的28.2%。其中,县内转移8806人,占转移总数的10.4%;县外转移75862人,占转移总数的89.6%。其中:锦屏转移8993人;曰者转移8749人;双龙营转移13229人;八道哨转移9818人;腻脚转移4707人;新店转移4063人;舍得转移4042人;温浏转移8996人;树皮转移8275人;天星转移7500人;平寨转移6191人;官寨转移9101人。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男性55348人,占转移总数的65.4%,女性29340人,占转移总数的34.6%。其中:16-20岁27094人,占转移总数的32%;21-30岁38947人,占转移总数的46%;31-40岁13547人,占转移总数的16%;41-50岁3810人,占转移总数的4.5%;51-60岁1270人,占转移总数的1.5%。小学文化37530人,占转移总数的42.2%;初中文化43181人,占转移总数的51%;高中及以上文化5757人,占转移总数的6.8%。
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
(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二)转移区域相对集中。46.6%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县内转移仅为8806人,只占到转移总量的10.4%。
(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县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劳动力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
(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我县23.7万劳动力的4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交通和通信信息相对较好的锦屏、八道哨、曰者的劳动力仅为总劳动力的18.8%,还有近60%的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镇高寒或半高寒山区,其人多地少,交通、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
(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县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劳动力总数的6.3%,92%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95%,初中文化转移率次之为70%,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35%。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县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县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政府或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五)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从05年到07的统计数字看,在培训中列前三位的是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电子电工,占据了培训总量的53.2%。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专业,而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需要的养殖、种植、农业农机技术、规划、设计等专业的培训趋于零。
(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它地区劳动力资源的涌入,给我县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带来了竞争压力。
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
(二)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我县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县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我县劳动力资源能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据统计,我县自2005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来,通过培训的劳动力实现就业率达98%以上。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广校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要改进培训方式和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第五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调研报告
践行“十个一”知民情活动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大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农村青年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按照“人才兴村”战略的总体要求,我村采取入户调查、查看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村多户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村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现状
据调查推算,全村共有农村青年劳动力大约130口人,约占本村总人口总数的32%。全村未输出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0%,全村输出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22%,输出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
二、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留守青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直接增加了培训提高难度。未输出青年劳动力中,多为妇女、不健全人,基本上都是维持家庭正常的运转,看护孩子的多,围着灶台转的多,多以种粮为主,只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对发展果品、养殖等产业的热情不高,投入太少,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发展上。同时,因文化程度和智力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参加培训多为被动应付,不能把心思和精力真正投入到学习技术上来,培训提高难度较大。
2、中青年劳动力转移明显,导致劳动力调配难度大。
留守青年劳动力调配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劳动力作用发挥。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家庭为主的劳动单元模式影响,现阶段留守青年劳动力仍然多为单家独户作战,合作意识不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愿意与人合作,或者出钱找人帮忙,从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完全树立劳动力调配协作的理念。同时,受家族、邻里关系、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互帮互助也只是小范围内的,没有建立起灵活机动的服务队和互助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留守劳动力合理调配还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3、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产生矛盾
留守青年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我村果品、畜牧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果、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种植、采摘等农忙时期,农村劳动力需求剧增,劳力短缺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4、留守青年劳动力缺乏系统培训,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目前,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难题。现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培训次数少,方法不灵活,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差,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仍然以举办培训班为主要形式,干部包园包户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挂牌指导和田间示范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这些因素导致劳动力培训提高速度慢、效果差,农民在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5、乡村就业岗位有限,直接制约青年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从调查情况看,受农业季节性特点的影响,长期往返于城乡之间,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这部分人渴望就近寻找增收门路,降低打工成本。但是,目前乡镇企业数量不够多,二、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不快,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容纳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强,不能满足季节性务工人员的需要。
6、劳务输出质量不高,致使劳务经济对农村的贡献乏力。
根据调查情况看,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技术特长,劳务收入较低,除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外,剩余资金不多;一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长期生活在城市,所得收入全部消费在城市,对农村发展贡献不大,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后反哺农村、解决农村发展缓慢的问题。
三、加快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对策 全村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提高劳动力素质、满足农村产业发展劳力需求和促进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为目标,通过狠抓宣传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等措施的落实,全面提高劳动力资源开发整体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劳动力保障。
1、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要把激活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创业热情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开发和农村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牢固树立远景意识,逐乡镇、逐村组搞好发展规划,让农民最大限度地认识到本乡镇、本村组发展的远景和潜力,增强立足本地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多做说服教育、宣传引导、传授技术的工作,手把手地示范,面对面地讲解,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办,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用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立足全村产业发展需要和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一方面,对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要创新培训方式,按照年龄、接受能力和个人特长爱好,分批次开展培训,尽可能地把一整套技术分解开来进行培训传授,让农民循序渐进地掌握劳务技术和产业技能。对中青年劳动力要侧重于机械化耕作、果树修剪、拉技施肥、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农产品营销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促使劳务输出由苦力型、体力型向智能型和科技型转变。要注重发挥劳务中介组织在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中的职能,形成订单培训、项目带动培训等多渠道、多元化的劳务培训格局。
3、优化劳动力配置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留守青年劳动力作用。
要以发展产业为导向,合理配置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资源,发挥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最大效益。要在果、菜、畜等特色产业分布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劳动力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争取在果园拉枝、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饲料购销、疫病防治、蔬菜栽培、农产品购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村留守劳动力中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技能水平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使留守弱势劳动力就业不出乡。建立健全劳务服务队管理制度,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组织有序、技术精通、服务灵活、吃苦耐劳的服务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5、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
坚持把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作为平衡劳动力市场的重要途径,实现“农民进城”向“回乡创业”转变。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引导本地务果、种养大户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灵活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家庭劳力短缺致使长期闲置的土地适度予以调整,让愿意发展产业的人承包经营,特别要建立荒沟、荒山及其他集体土地储备制度,为落户乡村的企业提供适当的土地优惠,并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照顾,吸引企业投资。要大力宣传创业成功人士回报家乡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