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姓名:杜传胜学号:1046004452152
摘要:为全面摸清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我乡立即召开会议,抽调相关干部,由一名副职领导带队,包村干部负责对全乡11个行政村劳动力资源和就业转移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摸底。通过认真调查和仔细分析,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资源;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统筹就业。
全乡共有1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1606人,3014户,劳动力人数7370人,其中16—30岁2580人、31—50岁3317人、51—60岁1473人。今年已转移4252人,其中男2552人、女1700人。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一)总体基本情况
此次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市三区两县44个乡(镇)386个村,农村劳动力240095人。其中:男性129179人,占总数53.80%;女性110916人,占总数46.20%。
1、年龄分布:35岁以下126394人,占总人数的52.64%。其中:16-17岁5274人,占2.19%;18-25岁43768人,占18.23%;26-35岁77352人,占32.22%。大于36岁113701人,占总人数的47.36%。其中:36-45岁78067人,占32.52%;46-50岁33470人,占13.94%。
2、地区分布:东区5368人,占总数2.24%。其中:男性2557人,女性2811人。西区5767人,占总数2.40%。其中:男性2937人,女性2830人。仁和区61898人,占总数25.78%。其中:男性33721人,女性28177人。米易县81732人,占总数34.04%。其中:男性44035人,女性37697人。盐边县85330人,占总数35.54%。其中:男性45929人,女性39401人。
3、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919人,高中文化9130人,初中文化121048人,小学文化98771人,小学以下10227人,分别占总数的0.38%,3.8%,50.56%,41%,4.26%。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75632人,占总数73.15%;第二产业31407人,占总数13.08%;第三产业24252人,占总数10.10%;在家闲业8844人,占总数3.68%。
5、就业技能和就业意愿分布:44328人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占总数18.46%;
46814人有明确的求职择业意向,占总数19.50%;73071人对提高劳动技能有明确专业意向,占总数30.43%。
(二)转移基本情况
1、转移去向和地区分布:全市农村劳动力共转移55659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18%。其中:市内转移33404人,占转移总数的60.02%;市外转移22255人,占转移总数的39.98%。东区转移2227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49%;西区转移1829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71%;仁和区转移16516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68%;米易县转移9055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08%;盐边县转移26032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51%。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男性39106人,占转移总数的70.26%。其中:16-35岁29332人,占转移总数的52.70%;36-55岁9774人,占转移总数的17.56%。女性16553人,占转移总数的29.74%。其中:16-35岁12612人,占转移总数的22.66%;36-50岁3941人,占转移总数的7.08%。小学文化11335人,占转移总数的20.37%;初中文化37890人,占转移总数的68.08%;高中及以上文化6434人,占转移总数的11.56%。
二、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分析
1、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我市农村劳动力的95.36%分布在米易县、盐边县和仁和区7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75%的农村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区,交通、通讯不便。东、西区分别有一个镇的农村劳动力,仅占总数的4.64%,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2、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只占0.38%,95.82%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64.03%,初中文化转移率次之为31.30%,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11.48%。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3、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明显。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占到了85.16%。其中,在第一产业中,18—35岁青年劳动力仅占总从业人数的32.98%,而在二、三产业中,18-35岁的青年劳动力占全市转移总数的75.36%。这说明青年人就业观念转变快,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愿望比较强烈。
4、就业观念相对滞后,转移就业意识尚需增强。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仅为23.18%,绝大部分仍从事农业生产。留在第一产业的175632人中,有转移求职意向的仅占25.39%,有培训意向的占39.63%。况且在家闲业的农村劳动力还有3.68%。
5、劳动技能低,求职意向偏向就业层次低的岗位。调查显示,简单体力劳动仍是农村劳动力求职的主流,占求职意向总人数的61.42%,餐饮服务、汽车驾驶
意向排名第二、第三位,分别占求职意向总人数的22.26%和6.10%。这说明劳动技能影响就业意向和就业层次。
6、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在培训意向中列前三位的是农业技术、汽车驾驶、电气焊,分别占培训意向总人数的57.21%,18.75%,11.46%。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第一产业,而少部分又趋向于培训投入较高的专业。
三、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2、转移区域相对集中。60.02%的劳动力实现市内转移,省外转移仅占18.48%。
3、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市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这也是市内转移较多的原因之一。我市这类兼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超过了62%。
4、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市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7%以上。
5、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1、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市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市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2、转移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3、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是其它地区民工的大量涌入,给我市农村劳动力带来了竞争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外来人口总数达12万人左右。这些来自于外地欠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对工资要求低,吃苦耐劳,在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一定的冲击。
五、我市农村劳动力关注的焦点
1、靠科学技术种养殖。种养殖业收入占了农民纯收入的3/5强,但农民普遍感到缺的是信息,愁的是销路,难的是技术。由于种养殖业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去凭经验种养殖的老农如今成了生手。调查显示,17.35%以上的农民迫切希望有关部门为他们提供农业技术,尤其是对果蔬及特种经济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畜禽防疫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
2、靠一技之长打工。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在打工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没有一技之长,想要谋取一个好的职业、好的工种是不可能的。调查显示,30.43%的农村劳动力迫切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其创造条件,提供学习技能的机会和场所,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增强谋生的本领。
3、靠法律保护自我。外出务工农民身处异地,遇到薪酬纠纷或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倍感孤立无援,无以应对或无处申诉。调查显示,80%以上的转移人员迫切希望有关部门提供法律咨询,促其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经过此次的调查分析,本人就XX的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农村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农村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农村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各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
2、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我市城市化率已达50%以上,实施一体化就业政策已具备条件。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
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市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农村劳动力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市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技推广站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要改进培训方式、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4、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促进就业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劳动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积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按照“四级联网”、“四网合一”的原则,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明确就业政策。
5、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村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不断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站所的重要作用。
6、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实践表明,县(区)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形成链条经济,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7、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转移就业都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以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也将是一项长期任务。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社会
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三是探索推进适合农村实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30多年来市场经济使得整个中国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农业国已经发生变化,传统农业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
以我所在的陶唐乡邱坊村为例,全村3230人,常住人口2950,土地2261亩,人均耕地仅0.7亩。男的大多去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务工,20岁左右的女孩子去沿海地区工厂打工,中年妇女在家养育子女赡养老人。村里的整个状况以留守老人小孩为主,大批的青壮年外出。通过村支书吴志权介绍情况,从中了解到农村劳动力本来就弱,村里的土地很大一部分已经被征收用于建设藤陶新型材料产业园。随着今后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农田耕作集约化、机械化后,在家种地的人就更少。走访的过程中自己也体会到农村的冷清,受访者多为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大多都会担心过低的收入不能支持以后的养老医疗。到了晚上,可以发现农村的灯火很早便已经熄灭。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
1、经济状况依赖度高。依靠外出打工的收益维持一家的生活,而农村本身没有新鲜血液的产生,导致农村经济相当脆弱。集体土地大多供开发用,农民固定收取利益,依赖性很强;
2、养老医疗缺乏保障,仅仅依靠政府财政的拨款,导致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虽然农村医疗保险逐步普及,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系统,但看病难养老贵得状况短期内依然难以解决;
3、土地利用率低,在缺乏足够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仅由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这个群体的耕作,利用率极低,本可以一年种植两季水稻的,现好大一部分稻田都改种单季稻,还有一部分土地由于劳动力不足导致荒芜。虽然早已取消农业税,但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使土地的利润不能带来更多的额外收入。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严重流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根据陶唐乡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全乡人口中,0岁~14岁人口为2720人,占总人口的17.09%;15岁~64岁11440人,占70.15%;65岁以上2080人,占12.76%,老少比为75.63%。老年系数和老少比两项指标均高于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7%、30%以上)水平,也高于全国6.69%和30.4%的平均水平,启东从1990年起已成为标准的老年型人口社会。就我所在村1~16岁占村总人口16%,17~40占25%,41~60占27%,61岁以上的占32%,所在村老龄化现象严重。
(二)、单一的经济结构下农村经济薄弱。我所在村的经济对外的依赖度很高。村里只有一个奥兴公司这个服装企业,以出口创收为主要的收益来源,其员工多为村里的妇女以及一些年轻女工,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订单大量减少,很多员工在家待业,收入减少很多,而多年的工作使得自己早已不能再回到土地。大量外出人口的经济收入构成了农村很普遍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农村的生命力十分薄弱,出现了依靠不断输出劳力而不能自生血液的脆弱经济结构。
(三)、公共设施不健全。由于公共设施的不健全导致农村生活水平不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调查,所在村依然有很多的露天厕所,夏天的卫生状况堪忧。居民用水情况相较多年前有很大改善,但仍然面临夜间停水的问题。对于饮用水的净化处理,居民普遍担忧,虽然可以接入市里的水,但费用较村水站还是高。村里的娱乐、购物场所几乎没有,购物娱乐需到乡上。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年青人急于走出农村,外出的人又不想返回农村的恶性循环。
对此,就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出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以政府性项目催生相应的服务业。近期内周边的重大工程项目有很多,如崇启大桥的开工建设。热闹的集乡上,一幢三层小楼上的 ‚大桥旅馆‛与崇启大桥‚同步开工‛,如今生意十分红火。除了迎来送往一批批散客外,还有客人长期包住在这里。‚最近两个月,附近新开了10多家旅社、饭店、超市,从这里向南已经形成了一条‘商业街’。‛旅馆老板陈永安说,‚以后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这种服务性行业就是受益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对此,随着所在村作为上海启东一小时经济圈的第一站,各种配套设施的投资值得村里投入。村里的土地也可以更集中的利用,将部分用地作为开发用地,吸引投资;部分用地可以自行建设,构造一些旅游、运输、维修性的服务性组织。
第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2007年,南通市委组织部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力争用五年时间培养1万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2万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种养能手、4万名能工巧匠,树立百名市级、千名县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典型,建立10个市级特色农业人才基地,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扶持。作为农村的人才工作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送出去,二是引进来。送出去是讲培养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表彰、津贴等方式鼓励优秀农村青年,由村或者乡出资免费给予网上科技期刊查询,免费赴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观光、考察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农村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引进来的方式也有很多,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学生村官机制。国家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后,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思路、新风气。此外,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事业单位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一线发挥余热。
第三、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健全的公共设施是保留农村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的必须。农村的公共设施不完善主要是供水、供电、卫生系统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供水供电系统建立齐全,出现问题多在维修上,出现水电系统的问题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修理,对居民影响很大。因此我的建议将修理维护职责写入乡供水项目承包合同,以此约束水站承包人。在农村中卫生情况一直堪忧,村里的露天厕所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让我格外关注。‚小康不小康,不看厨房看茅房‛,厕所的改造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关注。对此,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是指有墙有顶,厕坑及储粪池无渗漏,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的厕所,同时粪便通过特殊结构(如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式或沼气池式等),能使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和致病微生物得到有效灭活处理的厕所,或叫做无害化卫生厕所。同时推进农村厕所入室工程,改变农村卫生环境。
第四、推进农村创业。农村的经济模式在进几年有很大的改变,因此,鼓励农民自我创业也是保证农村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法。相对于城市创业来说,农民自主创业困难较多。首先,水价、电价、通信等费用高,导致创业初始成本多,创业门槛过高;其次,从银行取得贷款难度大,农民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自行找不到贷款抵押的物品,也很难找到担保对象。再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即使有了资金能够进行创业,能够进行生产,但由于农民信息渠道缺乏,生产的产品销路很难顺利打开;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化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能力予以解决。就政策上需要建立完善农村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在这个方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协调地方于银行关系,故不作多的探讨。村里则需要及时发布产业政策、市场信息、技术规范等,为创业者提供产业改革、发展、结构调整、资金投向、诚信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创业者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健康发展。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外流,这是现阶段农村普遍的状况,一方面,这解决了农村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化进程。但就现如今的形势,需要改变这种不断外流的现象,原因归于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及农村城市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带来的矛盾。因此吸引劳动力回归农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改善农村创业投资环境,不断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加大农村政策扶持,使农村成为真正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第三篇: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XX市就业局
为全面摸清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我们于2月20日—3月31日开展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通过认真调查和仔细分析,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一)总体基本情况
此次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市三区两县44个乡(镇)386个村,农村劳动力240095人。其中:男性129179人,占总数53.80%;女性110916人,占总数46.20%。
1、年龄分布:35岁以下126394人,占总人数的52.64%。其中:16-17岁5274人,占2.19%;18-25岁43768人,占18.23%;26-35岁77352人,占32.22%。大于36岁113701人,占总人数的47.36%。其中:36-45岁78067人,占32.52%;46-50岁33470人,占13.94%。
2、地区分布:东区5368人,占总数2.24%。其中:男性2557人,女性2811人。西区5767人,占总数2.40%。其中:男性2937人,女性2830人。仁和区61898人,占总数25.78%。其中:男性33721人,女性28177人。米易县81732人,占总数34.04%。其中:男性44035人,女性37697人。盐边县85330人,占总数35.54%。其中:男性45929人,女性39401人。
3、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919人,高中文化9130人,初中文化121048人,小学文化98771人,小学以下10227人,分别占总数的0.38%,3.8%,50.56%,41%,4.26%。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75632人,占总数73.15%;第二产业31407人,占总数13.08%;第三产业24252人,占总数10.10%;在家闲业8844人,占总数3.68%。
5、就业技能和就业意愿分布:44328人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占总数18.46%;46814人有明确的求职择业意向,占总数19.50%;73071人对提高劳动技能有明确专业意向,占总数30.43%。
(二)转移基本情况
1、转移去向和地区分布:全市农村劳动力共转移55659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18%。其中:市内转移33404人,占转移总数的60.02%;市外转移22255人,占转移总数的39.98%。东区转移2227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49%;西区转移1829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71%;仁和区转移16516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68%;米易县转移9055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08%;盐边县转移26032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51%。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男性39106人,占转移总数的70.26%。其中:16-35岁29332人,占转移总数的52.70%;36-55岁9774人,占转移总数的17.56%。女性16553人,占转移总数的29.74%。其中:16-35岁12612人,占转移总数的22.66%;36-50岁3941人,占转移总数的7.08%。小学文化11335人,占转移总数的20.37%;初中文化37890人,占转移总数的68.08%;高中及以上文化6434人,占转移总数的11.56%。
二、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分析
1、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我市农村劳动力的95.36%分布在米易县、盐边县和仁和区7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75%的农村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区,交通、通讯不便。东、西区分别有一个镇的农村劳动力,仅占总数的4.64%,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2、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只占0.38%,95.82%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64.03%,初中文化转移率次之为31.30%,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11.48%。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3、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明显。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占到了85.16%。其中,在第一产业中,18—35岁青年劳动力仅占总从业人数的32.98%,而在二、三产业中,18-35岁的青年劳动力占全市转移总数的75.36%。这说明青年人就业观念转变快,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愿望比较强烈。
4、就业观念相对滞后,转移就业意识尚需增强。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仅为23.18%,绝大部分仍从事农业生产。留在第一产业的175632人中,有转移求职意向的仅占25.39%,有培训意向的占39.63%。况且在家闲业的农村劳动力还有3.68%。
5、劳动技能低,求职意向偏向就业层次低的岗位。调查显示,简单体力劳动仍是农村劳动力求职的主流,占求职意向总人数的61.42%,餐饮服务、汽车驾驶意向排名第二、第三位,分别占求职意向总人数的22.26%和6.10%。这说明劳动技能影响就业意向和就业层次。
6、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在培训意向中列前三位的是农业技术、汽车驾驶、电气焊,分别占培训意向总人数的57.21%,18.75%,11.46%。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第一产业,而少部分又趋向于培训投入较高的专业。
三、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2、转移区域相对集中。60.02%的劳动力实现市内转移,省外转移仅占18.48%。
3、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市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这也是市内转移较多的原因之一。我市这类兼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超过了62%。
4、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市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7%以上。
5、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1、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市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市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2、转移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3、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是其它地区民工的大量涌入,给我市农村劳动力带来了竞争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外来人口总数达12万人左右。这些来自于外地欠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对工资要求低,吃苦耐劳,在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一定的冲击。
五、我市农村劳动力关注的焦点
1、靠科学技术种养殖。种养殖业收入占了农民纯收入的3/5强,但农民普遍感到缺的是信息,愁的是销路,难的是技术。由于种养殖业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去凭经验种养殖的老农如今成了生手。调查显示,17.35%以上的农民迫切希望有关部门为他们提供农业技术,尤其是对果蔬及特种经济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畜禽防疫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
2、靠一技之长打工。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在打工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没有一技之长,想要谋取一个好的职业、好的工种是不可能的。调查显示,30.43%的农村劳动力迫切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其创造条件,提供学习技能的机会和场所,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增强谋生的本领。
3、靠法律保护自我。外出务工农民身处异地,遇到薪酬纠纷或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倍感孤立无援,无以应对或无处申诉。调查显示,80%以上的转移人员迫切希望有关部门提供法律咨询,促其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六、我市城乡统筹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农村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农村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农村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各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
2、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我市城市化率已达50%以上,实施一体化就业政策已具备条件。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市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农村劳动力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市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技推广站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要改进培训方式、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4、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促进就业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劳动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积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按照“四级联网”、“四网合一”的原则,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明确就业政策。
5、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村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不断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站所的重要作用。
6、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实践表明,县(区)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形成链条经济,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7、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转移就业都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以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也将是一项长期任务。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三是探索推进适合农村实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篇: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劳动力资源数量、年龄、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年初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县就业办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为代表,对所属3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共计***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3人,其中:男性16929人,占总人口的52.47%,女性15334人,占总人口的47.53%。劳动力人口22755人,占总人口70.53%,其中:男性12526人,占55.05%,女性10229人,占44.9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157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50.89%,在校学生、务农、半工半农和留守人员101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72%。
通过对本次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逐年减少。在接受统计的32263人农村从业人员中,16岁至40岁的从业人
员为11937人,占从业人员的37%;41岁-60岁的从业人员为20325人,占63%;男性55—60岁2630人,女性50—55岁2198人,五年后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0%,而11-15岁人口2976人,五年后将成长为新生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9.2%,我县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转移就业人员县外就业比例接近八成。转移就业人员中,县外就业比例占到76.15%,县内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仅占23.85%,体现出就业区域以外地为主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11579名转移就业劳动力中有9958人已经外出务工2年,占86%,其中8931人在3年以上,占77.13%,这反映出劳动力在外就业较为稳定,或在外有固定工作。分析其原因,这与外地企业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环境较为舒适,以及面临更好发展机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县内企业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时间偏长、生产生活环境较差、职工权益保障不到位、企业管理不够人性化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自发转移就业成主要趋势。今年,****自发转移就业9494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82%。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有组织输出;进入21世纪后,农村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组织转移的人所占比例逐年下
降。其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更加开放,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宽阔。同时,在外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也有效促进带动了剩余劳动力的自发转移。
(四)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进一步增大。调查中发现,返乡创业、自主创业者287人,带动就业2776人,主要创业项目有来料加工、养殖、种植、餐饮服务等。创业者中返乡创业者110人,占调查人口的0.48%。创业型就业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形成了“一人一群”的就业模式。如*****返乡后创办的****服装厂,安臵本村及周边村80多人就业。
(五)劳务收入占农民收入比例越来越高。通过调查发现,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对农村家庭增收的贡献能力已经明显的趋弱,务工收入作为农民工增收主要来源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对农村家庭增收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外出务工人员预计每人年平均收入25690元,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比例可达89%。由于外出务工收入的稳定性以及成功务工人员的带动示范作用,外出务工依然成为农民就业的首选。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新变化。一是农村劳动力逐渐向“素质型”转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不断加强,身怀一技之长、具有较高知识水
平和法律水平的劳动者日益增多。二是“两栖”农民不断增加。农忙时节回家种田种地,农闲季节返回城里务工,可有效把握自己不同时期的生产经营重点,收入稳定而有保障的“两栖农民”,成为新型农民的一个代表。三是就地转移创业就业呈增长态势。随着国家对农民创业政策的实施,足不出户创业就业成为越来越多有头脑农民的新选择。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劳动力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式呈现出平稳、向好发展的明显趋势,但也存在着不少倾向性、共同性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水平和质量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整体依然偏低。通过调查统计,初中及以下人数占到调查总人数的88.79%,高中及中8.89%,专科及以上仅占2.32%;无技术等级人员占到93.91%,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分别占5.67%、0.32%和0.07%。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依然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得报酬,就业面较为狭窄,层次较低,技能较低,工作量大,条件差,报酬低,发展空间不大。在卫生、失业、养老、医保方面没有保障。主要原因有三点(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与我国解放以后的文化教育基础薄弱以及文革的冲击有较大关系。(2)农民落后观念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还有很大市场,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读书不如赚钱”的观念
在很多农民心中依旧根深蒂固。(3)农村教育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太过追求功利化,而忽视了实用技术和技能教育,农村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与群众的要求还有着不少的差距,农民的继续教育制度和体系尚没有真正建立和形成。
(二)从事产业人员分布尚不合理。调查数据显示,从事第一产业人员10735人,占47.18%;第二产业6999人,占30.76%;第三产业的为5021人,占22.07%。而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第一产业占1.2%、第二产业占21.9%、第三产业占76.9%。以上数据说明,我县还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县份,二、三产业均处于欠发达阶段,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依然没有实现较大突破,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
(三)打工渠道不规范,转移存在盲目性和风险。就打工渠道而言,盲流、从流人员较多,没有通过政府组织或正规的劳动中介机构推荐,大部分是随亲靠友蜂拥外出。导致活难找,钱难挣,互相拆台甚至欺骗等现象时有发生,也使部分打工者反复就业、失业。
(四)劳资矛盾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待遇、发展空间及社会养老保险等条件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遭遇用工荒主要原因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
工,而且没有保障,致使务工人员与企业之间存在日益尖锐的矛盾。大部分人不愿在县内就业,主要还是保障性待遇不到位所致。
(五)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不平衡。调查显示,虽然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实施,基本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但农民参保意识、参保主动性还不具备,一些存在的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实施。一是制度建设不平衡。目前面向农村的有新农合制度、低保制度、特殊群体救助制度、五保制度等,制度多、交叉多,造成意识和实际操作上的混乱及不规范,客观上影响了制度的推广,尤其是新制度的实施。二是地区之间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东部地区现在正在搞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比如北京、上海、天津,而中西部一些地区以及不少的地区,还在制度试点阶段,保障范围小,保障水平仍较低。三是城乡不平衡。城市社会保障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比较大,虽然农村有土地保障、家庭保障等,但保障的水平还比较脆弱。四是政府补贴的力度。农村养老保险必须要确保农民的收入水平能一直交得起保费,必须要保持农村养老基金来源的可持续性。
(六)村级公共服务水平低,就业信息不畅通。由于受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人才就业公共服务尤其是村级就业公共服务难以得到财政的支持,村级无人干活的现象比较突
出,造成信息传递不畅通,各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经常出现“有信息招不到人,有人找不到信息”的现象。
(七)地方发展和稳定受到消极影响。农民工外出致使在家劳动力不足,给地方发展带来不利因素,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整体推进难,公益事业建设难,人才流失选拔干部难,子女教育成为一大难题,留守儿童成为政府难题,夫妻分居也让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进一步加剧。
(八)农村集体经济还相当薄弱。据调查了解,随着农民减负政策逐步到位,村级集体经济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而行政村的社会管理、为农服务等刚性支出急剧增长,部分纯农村村级财务难以为继,村级负债数额较大且呈上升趋势,导致了农村基层班子不稳,战斗力不强,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为消除制约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障碍,使农民工增收走出持续低迷窘境,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维护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1、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专项活动等多种宣传形式,整合县乡村等各级宣传力量和资源,广泛宣传党的创业就业政策,广泛宣传各种劳动力就业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劳
动力就业的新渠道、新经验、新措施、新典型、新手段,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打工人员,支持外出务工,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向更好、更高层次发展。
2、进一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优化劳动力技能素质。按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培训、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初高中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积极与劳动输入地相关部门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为劳动力更好就业提供强大技能和知识支撑。
3、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近年来,很多在外务工人员特别是完成了技能、资金和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务工人员中的佼佼者,均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和想法。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对回乡创业人员在政策、土地、资金、技术、人才使用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切实解决好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4、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
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诸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困难和问题,全力当好务工者的“娘家”和“后盾”。
5、充分发挥能人引领作用,实现外出务工更好更优。发挥成功人士的引领作用,让他们当好中介,当好媒介,为其他务工者就业创造更多、更好的岗位。完善建立打工人才资源库,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形成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的良好制度体系。广泛内引外联,通过召开返乡农民工座谈会、走访慰问等形式,广泛收取信息,加大宣传效应,为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促进劳务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6、加强就业中介机构建设,搭建良好信息服务平台。针对务工信息传输不畅通,乡村劳务人员基本得不到正规渠道信息等情况,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各种劳动就业中介机构,加强信息审查,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另一方面鼓励劳动就业中介机构与劳动密集企业对接,形成长期劳动供给渠道,走出去,请进来,为农民工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好乡镇劳动就业服务站所建设,组织开展好送岗位到大集、送农民到企业等活动,发挥好基层基础平台的“穿
针引线”作用,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精准的服务。
7、积极拓展有效途径,促进留守劳动力更好就业。留守劳动力基本是“4050”人员和部分家庭妇女。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引进企业来乡来村投资落户,实现留守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土地流转承包,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到企业中来;做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文章,靠山的村落,可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带动村民收入;靠湖的村落,可在打捞和养鱼的基础上,发展渔家乐经济链,养、观、钓、吃,形成一条龙,形成特色,增加收入。
8、加强回乡就业引导,合理解决好农村各种社会问题。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广泛宣传在家门口就业的好处,引导更多青壮年回乡服务于本地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本地企业的规范管理,为农民工在本地就业创造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定期开展留守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知识培训,实现提升留守人员的就业层次以及应对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吸引更多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和生活,实现就业安臵、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三重共赢。
第五篇: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报告
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
根据省、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要求,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现将调
查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湘中,是典型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辖区面积17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4万亩,林地120万亩;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0,农村劳动力52.2万人,且每年新增1万余名农村劳动力。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XX县农村劳动力为52.2万人。其性别构成为男30.8万人,女21.4万人,分别占劳动力的59,41;文化结构为初中以下5.7万人,初中29.8万人,高中以上16.7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11,57,32;年龄结构为18岁—25岁15.7万人,25—35岁13.1万人,35—45岁13.1万人,45—55岁12.5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30,25,21,24。全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5.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8.9,劳均年收入2900多元。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为27.9万人,其中长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为11.3万人,短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内)为3.2万人;在外出人员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者13.2万人,占47.2,人均年收入12000-40000元。
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地点分布为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厦门、昆明、西安、拉萨;中越、中缅、中苏边境城市和劳动力资源少或劳动力素质极低沙特阿伯、阿联酉、埃塞俄比亚等国。
根据统计分析,我县外出农民工有以下特点:
(一)外出农民工素质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出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高中以上的万16.7人,占32;初中文化的29.8万人,占57;小学以下的5.7万人,占11。二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少,只有2.9万人,仅占外出农民工的10.4。
(二)从业单一。在建筑业和加工业从事体力劳动是我县外出农民工的主要职业,共有19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68.4。
(三)外出务工长期的多,短期的少。全县长期外出务工20.5万人,占74.8;短期外出务工7.4万人,占25.2。
(四)从业地点相对集中。我县外出农民工相对集中在广东省,共有17.1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61.2,其余的10.8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38.8,散布在本省、浙江、福建及其他省区。
三、存在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我县外出务工的27.9万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0.4。
(二)外出农民工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在建筑业、加工业等职业中从事体力劳动是我县外出农民工的主要职业,共有19.8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71.1,人均月收入900——1000元。
(三)对农民工有序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滞后。一是对农民工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没有资金投入,造成农民工岗前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就业难度大。二是农民工就业盲目无序,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信息的合理流动、有序就业。三是对外出农民工,特别是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承包土地的使用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土地撂荒和土地纠纷。
四、对策及思路
一、依托阳光工程,不断挖掘地方特色。
阳光工程在我县的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逐步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平台。从近二年的培训转移就业农民学员来看,所开展的专业培训有:汽车驾驶、建筑、电工、焊工、计算机应用、餐饮等。XX是全省的农机大县,也是全国有名的“小农机之乡”,农机生产企业达到三百多家,每年所需的从业人员要三万多名,我们可以全力打造“农机加工”树本地特色品牌,扩大本地就业。家政服务行业社会需求层次很多,我县涉及这方面的人数偏少,还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但在低层次上我县劳动力没有竞争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高层次的需求领域同别人开展竞争,打造XX品牌。还可以利用已输送至国外从事建筑业的有利条件,重点培育和打造“建筑湘军”,树境外劳务输出品牌。
二、强化技能培训,定向打造劳务品牌。
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劳动保障、科技、教育、建设、财政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全力配合农业部门,切实做阳光工程各项工作。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在阳光办的领导下,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