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2007-12-12 14:52:4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2)文章标题: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为全面摸清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掌握劳动力结构及输转情况,促进全县劳务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我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抽组专门力量,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在此基地上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1、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到2006年底,我县共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6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
动力万人。从劳动力资源分布看,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乡村,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主要集中于县城;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构成看:①以年龄结构划分,年龄16--25岁以下19077人,占总数的%,26—35岁28207人,占总人数的%;36—45岁27506人,占总人数的%;46—55岁17724人,占总人数的%;56岁以上12429人,占总人数的;②以文化结构分析,大专及以上文化205人,中专及职中1190人,高中文化12558人,初中文化51153人,小学文化及以下837人,分别占总数的%,%,%,%,%。③以专业技能划分,有技术技能24617万人,没有技术技能的普壮劳动力80326万人,分别占总数的,④从我县目前就业渠道来看,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加上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退耕还林的实施等,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每年将增加3000多名剩余劳动
力,而且我县工业经济总量不足,农村产业化经营、小城镇经济、乡镇企业发展步伐缓慢,县城吸纳就业容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供给的需求。城乡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是我县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2、劳务输出现状。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起步较晚,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零星组织到现在的有组织输出,由盲目无序到有组织流动、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经历了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到目前,全县共建有各级各类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构22个,其中县级8个,乡镇级14个,从事劳务输出工作人员78人。根据劳动力登记调查和劳务输出统计报表资料分析,2006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多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期%。从输出的流向上看,呈现出舍远求近的特点,其中向西北地区输转16651人,占输出总人数的;向东北地区输转3045人,占输出总人数的;向华北地区输转6836人,占
输出总人数的;向华东地区输转2582人,占输出总人数的;向中南地区输转2773人,占输出总人数的;向西南地区输转1226人,占输出总人数的。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西、内蒙、上海、浙江、广东、新疆、宁夏等城市,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建材、市政、拆迁、采煤(矿)、运输、制鞋、机械加工、保洁保绿、经警保安、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上述数字反映了我县劳务输出总体概况:自发外出多,组织输出少;零散外出多,建制组织少;普壮劳力多,技术工人少;农村外流多,城镇外流少。
(二)主要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6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亲朋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不到40%。
2、转移区域广泛。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于省内、省外。在省外实现就业的人占总数的30以上;省内实现就业的人占总人数的不到70。
3、农民工就地转移具有兼业性的短期行为。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尤其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76以上。
5、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尽管这部分人员数量较少,但已成为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平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90%以上分布在原区村社,山区劳动力资源贫乏,逐步呈下降程度。
2、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为全面摸清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掌握劳动力结构及输转情况,促进全县劳务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我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抽组专门力量,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在此基地上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和特点
1、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到2006年底,我县共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6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21.4万人,农村劳动力10.49万人。从劳动力资源分布看,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乡村,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主要集中于县城;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构成看:①以年龄结构划分,年龄16--25岁以下19077人,占总数的18.17%,26—35岁28207人,占总人数的26.88%;36—45岁27506人,占总人数的26.21%;46—55岁17724人,占总人数的16.89%;56岁以上12429人,占总人数的11.85;②以文化结构分析,大专及以上文化205人,中专及职中1190人,高中文化12558人,初中文化51153人,小学文化及以下39837人,分别占总数的0.2%,1.13%,11.97%,48.74%,37.96%。③以专业技能划分,有技术技能24617万人,没有技术技能的普壮劳动力80326万人,分别占总数的23.45,76.55.④从我县目前就业渠道来看,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加上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退耕还林的实施等,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每年将增加3000多名剩余劳动力,而且我县工业经济总量不足,农村产业化经营、小城镇经济、乡镇企业发展步伐缓慢,县城吸纳就业容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供给的需求。城乡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是我县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2、劳务输出现状。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起步较晚,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零星组织到现在的有组织输出,由盲目无序到有组织流动、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经历了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到目前,全县共建有各级各类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构22个,其中县级8个,乡镇级14个,从事劳务输出工作人员78人。根据劳动力登记调查和劳务输出统计报表资料分析,2006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62多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期37.73%。从输出的流向上看,呈现出舍远求近的特点,其中向西北地区输转16651人,占输出总人数的46.04;向东北地区输转3045人,占输出总人数的8.42;向华北地区输转6836人,占输出总人数的18.9;向华东地区输转2582人,占输出总人数的7.1;向中南地区输转2773人,占输出总人数的7.67;向西南地区输转1226人,占输出总人数的3.39。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西、内蒙、上海、浙江、广东、新疆、宁夏等城市,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建材、市政、拆迁、采煤(矿)、运输、制鞋、机械加工、保洁保绿、经警保安、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上述数字反映了我县劳务输出总体概况:自发外出多,组织输出少;零散外出多,建制组织少;普壮劳力多,技术工人少;农村外流多,城镇外流少。
(二)主要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6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亲朋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不到40%。
2、转移区域广泛。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于省内、省外。在省外实现就业的人占总数的30以上;省内实现就业的人占总人数的不到70。
3、农民工就地转移具有兼业性的短期行为。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尤其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76以上。
5、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尽管这部分人员数量较少,但已成为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平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90%以上分布在原区村社,山区劳动力资源贫乏,逐步呈下降程度。
2、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
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
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组织转移的人所占比例不高。
3、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看,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劳动报酬低。
4、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转移领域。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
三、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
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城镇工业企业及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壮大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我县工业企业总量少,发展后劲不足,加之全社会发展乡镇企业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仅占总人数的13.5;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传递渠道不畅,中间梗阻的问题比较严重,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着盲目性。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搞好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进一步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参与劳务输出,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年内要联合电视台共同制作劳动法律、法规专题讲座以及务工人员和返乡创业成功人士访谈等,增强农民工法律意识,提高外出创业的积极性,使“劳务输出光荣,劳务致富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开辟劳务专栏,加大对劳务工作的宣传报道,尤其对在劳务输出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员和通过外出务工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发放资料、请外出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大力宣传走出家门、外出务工经商学艺的现实意义,把劳务经济炒热、叫响。要注重多形式、全方位的开展务工政策法规宣传,让农民工了解掌握政策法规,能按章行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外出务工光荣,在家守靠无能”的氛围,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农广校和乡镇农民技术文化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增强竞争能力。要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要充分发挥县乡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持续抓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五)强化服务,搞好维权。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一是劳动法规的宣传培训。劳动保障、工会、妇联、团委及宣传部门要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全面的劳动保障法规宣传培训,切实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要依法查处用工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公正公平。三是规范用工关系。加强就业合同的管理,督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妥善处理劳动合同纠纷,及时协调解决劳动合同不规范、超时工作、待遇偏低等问题。四是加强劳务市场整顿。坚决取缔非法劳务中介组织,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行为,方便群众外出务工。
二OO七年七月三日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第三篇:尤溪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尤溪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0年12月,尤溪县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示范工作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衡量,不断创新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并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深入了解尤溪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特征、成因及发展趋势及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前段时间,我就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现将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2011年全县总人口42.3万人,农村人口37.04万人,占总人口的85.4%,农村劳动力人员21.75万人,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就业11.7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3.8%。
1、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地区分布特征:就业地点以乡内为主,县外、省外就业比例偏低。2011年,劳动力在本乡镇内就业的比例为31%;县内乡镇外就业的比例为18.5%;县外省内就业的比例为40.5 %,省外的为10%。
2、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情况:从事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占53.6%,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46.4%。从事第二产业的占农1
212 2011年尤溪县统计年鉴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情况监测指标体系
村劳动力35.4%,其中,工业占从事二产劳动力的77.4%,建筑业占22.4%。从事第三产业的占农村劳动力11%,其中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占从事三产劳动力的23%;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与餐饮业占61%,其它占16%。
3、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具有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绝大多数。据调查,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0.9%;小学文化程度占29.1%;初中文化程度占18.9%;高中文化程度占45.7%;中专程度占2.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6%。43
二、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调查资料推算,目前全县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人数达11.7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21.75万人的53.8%,其中县外打工人数4.31人,占农村劳动力19.8%,占全县已转人数的36.8%;县内打工人数达5.9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7.17%,占全县已转人数的50.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22元,比2010年7112元增长了17%,其中工资性收入3502元,占纯收入的42%,比2010年的2803元增长了25%。
1、从产业行业构成来看:从事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占53.6%,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46.4%;从事第二产业的占农村劳动力35.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11%。2011年尤溪县国内生产总值124074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361505万元;第二产业514820万32011尤溪县统计年鉴福建省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平台人口组成分布表
元;第三产业364423万元。
2、从年龄性别结构来看:以中青年和男性为主。从年龄结构来看,18-28周岁的占24.3%;28—60周岁的占52.5%;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占50.3%,女性占49.7%。
3、从打工的流向来看:出县、市打工的多,以省外为主,县内乡镇外打工的少。全县在本乡镇内打工的占31%;全县流向县内乡外打工的占18.5%;流向本省县外的占40.5%;流向外省打工的占10%,省外打工又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分别占37%、22%、5%。
4、从务工人员外出时间来看:外出务工时间长短不均,外出1年以内的占40%以下;外出1年以上的占60%以上。
5、从获取的务工收入来看:务工收入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打工收入主要来自于省外。据坂面镇、新阳镇劳动保障所统计,乡镇内打工平均收入1500-2500元/月,县内乡外打工平均收入为收入2300-2800元/月,省内县外打工收入2400-3000元/月,省外打工平均收入2400-3000元/月。
(二)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都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的趋势向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县转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5
656789 2011尤溪县统计年鉴福建省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平台人口年龄分布表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情况监测指标体系电话调查新阳镇劳动保障所电话调查坂面镇、新阳镇劳动保障所
据调查,在务工的劳动力中,具有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45.7%;经过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的仅占29.4%。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程度会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劳动力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低水平的文化素质,并且缺乏相应专业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对一些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岗位难以胜任,影响农村劳动力深层次转移的需要。全县外出务工的农民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劳动强度较大的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和采矿业,属“苦力型”务工。
2、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从总体上看,全县劳务市场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服务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为主,由政府组织和用工单位招聘的仅占23%左右,而77%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是靠亲属介绍或自发外出。使得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工作时间过长、无端遭搜身、殴打以及工作环境恶劣所致工伤得不到赔偿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地侵犯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的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一是户籍制度的影响,虽然全国大多地方都进行了户籍改革,但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进城务工的农民享受不到各种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二是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可能要蒙受因转让土地承包权而造成额外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阻碍了农民的弃农决策,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两栖”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由于土地流转不畅,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转移出去的主要精力用于抓劳务,难以精耕细作;
未转移出去的人均耕地占有量未能得到较大提高,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家庭仍选择了“兼业”的方式,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三是子女教育、老人瞻养问题。由于外出务工的大多是青壮年农民夫妇,老人瞻养、子女教育已成为他们一块心病。
4、信息化建设不健全。目前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完善,辐射功能不强,信息传递周期长,效率低,特别是受一些非法劳务输出中介机构的干扰,用工信息真假难辨,部分地方交通、通讯条件落后,导致农民外出务工缺乏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而盲目外出务工,使部分打工者往往无功而返,不仅给打工者家庭造成经济损失和时间损失,也严重挫伤了外出打工的积极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不仅使他们各自家庭摆脱了贫困,而且极大地开拓了广大青年农民的视野,更新了观念,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扩大了他们了解外部的信息渠道,为当地经济发展增强后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促进农民进城务工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逐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对实现农村小康目标解决农村社会稳定问题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1、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党的惠民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扬,致使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农民收入的增长的政策性、价格性因素以及靠结构调整增收的渠道都是有限的,不能根本改变农民靠土地、靠天吃饭的命运。
2、有利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随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以及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非农转移就业,特别是农民出省就业起到了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4、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由于尤溪农民地处山区,信息闭塞,导致思想僵化,观念落后,素质低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亲历了城市改革开放带来的迅速发展,经受了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洗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外出务工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素质,迅速成长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一代劳动者。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30多年来市场经济使得整个中国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农业国已经发生变化,传统农业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
以我所在的陶唐乡邱坊村为例,全村3230人,常住人口2950,土地2261亩,人均耕地仅亩。男的大多去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务工,20岁左右的女孩子去沿海地区工厂打工,中年妇女在家养育子女赡养老人。村里的整个状况以留守老人小孩为主,大批的青壮年外出。通过村支书吴志权介绍情况,从中了解到农村劳动力本来就弱,村里的土地很大一部分已经被征收用于建设藤陶新型材料产业园。随着今后土地流转政策的
实行,农田耕作集约化、机械化后,在家种地的人就更少。走访的过程中自己也体会到农村的冷清,受访者多为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大多都会担心过低的收入不能支持以后的养老医疗。到了晚上,可以发现农村的灯火很早便已经熄灭。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
1、经济状况依赖度高。依靠外出打工的收益维持一家的生活,而农村本身没有新鲜血液的产生,导致农村经济相当脆弱。集体土地大多供开发用,农民固定收取利益,依赖性很强;
2、养老医疗缺乏保障,仅仅依靠政府财政的拨款,导致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虽然农村医疗保险逐步普及,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系统,但看病难养老贵得状况短期内依然难以解决;
3、土地利用率低,在缺乏足够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仅由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这个群体的耕作,利用率极低,本可以一年种植两季水稻的,现好大一
部分稻田都改种单季稻,还有一部分土地由于劳动力不足导致荒芜。虽然早已取消农业税,但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使土地的利润不能带来更多的额外收入。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严重流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根据陶唐乡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全乡人口中,0岁~14岁人口为2720人,占总人口的%;15岁~64岁11440人,占%;65岁以上2080人,占%,老少比为%。老年系数和老少比两项指标均高于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7%、30%以上)水平,也高于全国%和%的平均水平,启东从1990年起已成为标准的老年型人口社会。就我所在村1~16岁占村总人口16%,17~40占25%,41~60占27%,61岁以上的占32%,所在村老龄化现象严重。
(二)、单一的经济结构下农村经济薄弱。我所在村的经济对外的依赖度
很高。村里只有一个奥兴公司这个服装企业,以出口创收为主要的收益来源,其员工多为村里的妇女以及一些年轻女工,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订单大量减少,很多员工在家待业,收入减少很多,而多年的工作使得自己早已不能再回到土地。大量外出人口的经济收入构成了农村很普遍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农村的生命力十分薄弱,出现了依靠不断输出劳力而不能自生血液的脆弱经济结构。
(三)、公共设施不健全。由于公共设施的不健全导致农村生活水平不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调查,所在村依然有很多的露天厕所,夏天的卫生状况堪忧。居民用水情况相较多年前有很大改善,但仍然面临夜间停水的问题。对于饮用水的净化处理,居民普遍担忧,虽然可以接入市里的水,但费用较村水站还是高。村里的娱乐、购物场所几乎没有,购物娱乐需到乡上。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年青人急于走出农村,外出 的人又不想农村的恶性循环。
对此,就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出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以政府性项目催生相应的服务业。近期内周边的重大工程项目有很多,如崇启大桥的开工建设。热闹的集乡上,一幢三层小楼上的 大桥旅馆与崇启大桥同步开工,如今生意十分红火。除了迎来送往一批批散客外,还有客人长期包住在这里。最近两个月,附近新开了10多家旅社、饭店、超市,从这里向南已经形成了一条‘商业街’。旅馆老板陈永安说,以后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这种服务性行业就是受益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对此,随着所在村作为上海启
东一小时经济圈的第一站,各种配套设施的投资值得村里投入。村里的土地也可以更集中的利用,将部分用地作为开发用地,吸引投资;部分用地可以自行建设,构造一些旅游、运输、维修性的服务性组织。
第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2007
年,南通市委组织部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力争用五年时间培养1万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2万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种养能手、4万名能工巧匠,树立百名市级、千名县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典型,建立10个市级特色农业人才基地,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扶持。作为农村的人才工作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送出去,二是引进来。送出去是讲培养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表彰、津贴等方式鼓励优秀农村青年,由村或者乡出资免费给予网上科技期刊查询,免费赴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观光、考察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农村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引进来的方式也有很多,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学生村官机制。国家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后,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思路、新风气。此外,可
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事业单位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一线发挥余热。
第三、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健全的公共设施是保留农村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的必须。农村的公共设施不完善主要是供水、供电、卫生系统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供水供电系统建立齐全,出现问题多在维修上,出现水电系统的问题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修理,对居民影响很大。因此我的建议将修理维护职责写入乡供水项目承包合同,以此约束水站承包人。在农村中卫生情况一直堪忧,村里的露天厕所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让我格外关注。小康不小康,不看厨房看茅房,厕所的改造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关注。对此,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是指有墙有顶,厕坑及储粪池无渗漏,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的厕所,同时粪便通过特殊结构(如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式或沼气池式等),能使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和致病微生物得到有效灭
活处理的厕所,或叫做无害化卫生厕所。同时推进农村厕所入室工程,改变农村卫生环境。
第四、推进农村创业。农村的经济模式在进几年有很大的改变,因此,鼓励农民自我创业也是保证农村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法。相对于城市创业来说,农民自主创业困难较多。首先,水价、电价、通信等费用高,导致创业初始成本多,创业门槛过高;其次,从银行取得贷款难度大,农民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自行找不到贷款抵押的物品,也很难找到担保对象。再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即使有了资金能够进行创业,能够进行生产,但由于农民信息渠道缺乏,生产的产品销路很难顺利打开;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化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能力予以解决。就政策上需要建立完善农村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在这个方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协调地方于银行关系,故不作多的探讨。村里则需要及时发布产业政策、市场信息、技术规范等,为创业者提供产业改革、发展、结构调整、资金投向、诚信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创业者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健康发展。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外流,这是现阶段农村普遍的状况,一方面,这解决了农村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化进程。但就现如今的形势,需要改变这种不断外流的现象,原因归于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及农村城市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带来的矛盾。因此吸引劳动力回归农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改善农村创业投资环境,不断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加大农村政策扶持,使农村成为真正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第五篇:沿口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报告
沿口村人力资源现行状况分析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村人力资源情况,研究人力资源对我村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路,我村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在全村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村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到2013年12月底,总人口为3423人,农村人口为3128人,城镇人口为295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总数为1965人,占总人口的57.4%。其中:非农业人口199人,农业人口1766人,分别占10.1%和89.9%;劳动力资源就业总数为1964人,占统计劳动力的99.9%。失业人员1人,占总劳动力不到0.1%。本报告以此次调查统计劳动力资源为分析基数。
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状况看,我村劳动力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农村劳动力占得比重比较大,占比接近全部劳动力的90%。另外,在全镇20个村中,我村属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村。
(二)同年龄段的男女劳动力比例基本持平。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16-60周岁男性劳动力998人(城镇106人、农村892人),16-50周岁女性劳动力967人(城镇93人、农村874人),分别占整个劳动力资源的50.8%和49.2%。
(三)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衡。从城镇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看,我村差距比较大,共有的1965劳动力中,城镇劳动力仅为全部调查劳动力的10.1%。
(四)劳动者技能偏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我村具有初中学历的1238人,具有高中技校学历的421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00人,分别占劳动力资源的65.5%、22.3%、5.3%,剩余部分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差别较大。
(五)农村劳动力输出率较低。据调查统计,目前我村的农村劳动力分布整个县内1123人,输出县外567人,只占总数的30%。
二、劳动力资源现状对就业工作的影响
劳动力资源状况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劳动力资源问题关系到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尤其对就业工作带来直接影响。我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对就业工作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力资源丰富,带来就业的总量矛盾比较突出。就业总量矛盾不减,甚至有所上升的原因,一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是一个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二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高经济增长与低就业增长的模式,特别是正规部门创造的就业岗位明显减少。
第二,劳动力素质偏低与择业要求过高的矛盾,带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新兴的产业,大都需要专门的人员,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许多劳动者难以胜任。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以及在这些领域存在的劳动与报酬不相称的实际问题,致使许多岗位难以招用到人员,由此造成了有岗位无人干、有人无活干的局面。许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往往出现招用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现象。
第三,劳动力资源丰富,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劳动力总量过剩,造成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用人单位在用人上选择余地、自主性要远远大于劳动者。这种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使不少用人单位产生了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用人观念。一是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利用劳动者求职心切的情况,往往以签合同、高工资、缴保险等为条件,但在实际执行上却以种种理由不予兑现。二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以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降低成本的手段,许多企业,职工身份界限仍然存在,既有合同制职工,也使用大量的所谓“临时工”,同一岗位上,身份不同,各项待遇大相径庭。不少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不签合同、不缴保险、加班加点、压低工资甚至拖欠工资等侵权现象加重,而许多劳动者迫于工作、生活需要,只能忍于接受这一切。三是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不够,有些单位对老职工、伤残职工等弱势群体往往一推了之,引发了大量矛盾。此外,机关事业单位中临时用工问题也比较突出。
三、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核心。应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特别要注重开展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支持,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一)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推进城乡就业的一体化。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是新形势对就业工作的要求。
(二)加强劳动力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信息的采集工作,用工信息和劳动力信息储备不足是职业介绍的一大困惑,做好用工信息的采集是信息网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加强村与村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劳动者村场就业提供更加明确的就业信息。
(三)强化就业指导、就业跟踪服务功能。就业指导一方面是对求职者进行就业观念教育、择业指导,另一方面是对用人单位进行用人指导。就业跟踪服务主要是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确立情况进行跟踪服务,目前来看需要加强这项工作,及时掌握就业情况,为处理劳动关系、开展社会保险等劳动保障工作奠定基础。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就业的关键所
在。要坚持培训层次的多元化,即做到高、中、低技能人才全面发展。针对我村劳动力资源素质偏低的现状,在培训工作上,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落实待遇等措施,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外,重点要围绕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培训,对技能水平偏低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开展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使他们有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
(五)大力开展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帮扶。这是优化劳动力资源、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开展困难群体再就业帮扶,主要是落实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对“4050”人员以及低保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继续开展再就业援助工作,帮助其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