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政工的机遇、挑战及其对策
网络政工的机遇、挑战及其对策
**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带给宣传思想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机制和形式、方法和手段,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课题。
一、公司系统开展网络政工的现状分析
几年来,公司高度重视网络政工,自2001年以来在每年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都作专题部署。此外,还通过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创新研讨会,将网络政工纳入省公司精神文明建设评价之中等手段促进网络政工建设。各单位普遍依托局域网开展网络政工建设,目前大多数单位都建立了政工网站。
这些政工网站从形式上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综合型的政工网站,对政工部门网页进行了有效整合,如六安供电公司”精神家园”、合肥供电公司”政工在线”等;二是建立在单位MIS基础上的网站,在单位网站上开设了政工栏目,如滁州供电公司、马鞍山供电公司等;三是在单位网站下采用链接方式设置政工网页,目前大多数单位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开发了一批具有企业特色的宣传思想、工会、纪检、共青团网页,设置了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创建、经验借鉴、职工论坛等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栏目。从内容上看,不少单位网络政工内容由最初在MIS网上建立政工网页发布和传递宣传思想工作信息,已逐步发展到运用网络进行业务管理,进而开展宣传思想教育。网络信息从最初简单的文本信息,逐步发展到声音、图像、动画等图文并茂、声像并存的多媒体信息。
目前,公司系统网络政工开展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许多单位高度重视网络工作,开展工作的意识强。把网络政工作为加强和改www.xiexiebang.com 进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建立了不同层次、各具特色、覆盖面广的政工网站或网页,使宣传思想工作及时搭上了网络快车。
二是初步把握了网络政工的特征和功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近年来各单位积极探索运用网络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着力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初步掌握了网络政工的特征和功能,形成了适应本企业特点的网络政工机制和方法。
三是运用网络推进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取得了新的成果。各单位坚持”唱响主旋律,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有效地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及学习性强等突出特点,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改进与创新,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了新的成绩。如六安供电公司把网络化作为改进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2年被安徽省电力公司党组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
四是在推进网络政工的进程中,进一步促进了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网络政工的实践,使各级政工干部进一步开阔了工作思路,学习和掌握了网页制作技术、网站开发管理和使用的一般知识,提高了在网上与职工交流和沟通的技巧与能力。
目前,省公司网络政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同志对网络政工的影响和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研究不够,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二是不少单位已有的政工网站、网页内容更新普遍较慢,内容不够充实,网站或网页的权威性不够,吸引力不强;三是网络政工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四是不少政工干部对网络技术掌握得还不够,通过网络引导职工思想的能力还不够强。
二、充分认(转载自新世纪范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免费提供下载。)识推进网络政工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www.xiexiebang.com
1、从网络的客观规律出发,充分认识加强网络政工的重要性。首先,网络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往空间。网络是开放的、没有边界线的世界,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能否在信息全球化条件下及时捕捉信息,准确地掌握职工的思想变化,将影响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其次,网络的信息传输几乎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等其他媒体的所有优点,人们在网上的行为具有匿名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失去了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伦理道德等的约束。网上的信息既有大量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低俗、黄色甚至反动的信息,使网络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选择信息的难度。第三,由于人的自主性空前提高,从而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也更加明显。网上活动的随意性和即时性,使得人们有可能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虚拟观点”、实施”虚拟行为”,这些将关系到宣传思想工作开展的基础。
2、从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出发,充分认识网络政工的紧迫性。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四个多样化”日趋明显,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日益显示出覆盖面相对较窄、时效性不强和影响力不足的缺点。与此同时,企业职工普遍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的特征。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接受信息、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要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思想动态变化,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
3、从企业科技化、信息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开展网络政工的必要性。从目前我们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看,随着企业科技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办公、营销、管理等各项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网络化。网络已经成为干部职工工www.xiexiebang.com 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企业用人进一步减少、工作节奏进一步加快,迫切需要建立政工网络,采用分散化、多样化的形式来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覆盖面,实现工作形式的个性化和内容的多样化,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说服力和影响力。
4、从建设精干、高效的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开展网络政工的必要性。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单位都面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专职政工干部数量在减少但工作任务却十分繁重。为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迫切需要提高政工干部素质,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工干部队伍,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培养一支懂网络技术的政工干部队伍,运用网络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显得非常必要。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网络政工的对策与思考
网络政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抓紧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努力把政工网站或网页建设成为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阵地、改进与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途径、沟通职工感情、进行思想交流的新渠道、展示职工精神风貌和企业形象的新窗口。当前,我们认为,做好网络政工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建好一支队伍。宣传思想工作要实现自身的创新,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必须培养一支宣传思想工作业务和网络技术业务都熟悉的政工队伍。要工作中,要提高网络维护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信息鉴别能力,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倡导合理、适用的现代网络伦理,加强网络安全的防控工作。以加强对职工网络生活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为己任,积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健康上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和有害言论。
2、占领一个阵地。要在建设网站、开辟特色主页的同时,遵循网络政工的特殊规律,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优势,增加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www.xiexiebang.com 趣味性和适应性。一是要搞好网页设计,力求色彩明快醒目,图文并茂、声像交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前瞻性、预测性和针对性,建立科学高效的网络维护制度,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三是在栏目的安排上既要全方位覆盖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方面,又要贴近职工思想和工作实际;既要唱响主旋律,又要采取网上征文、网上讨论等多种形式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活跃职工文化生活,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实际、贴近企业、贴近职工生活,把政工网站真正办成凝聚和吸引职工的精神家园。
3、创新一个手段。目前我们的宣传思想教育手段是传统占居主流,由于有效信息传播缓慢,容量受限,受众面窄,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要利用互联网快捷、生动、开放、交互等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坚持网上网下宣传思想工作联动,充分发挥网上网下宣传思想工作各自的优势,多管齐下,形成合力。要把加强网络政工与加强企业管理,推行厂务公开相结合,把政工网站建设成为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渠道之一。
4、形成一套机制。要把网络政工纳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统筹安排,并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把网络政工纳入到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各项要求中,纳入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推动网络政工的不断深入。要加强网络政工的归口管理,明确各级政工部门和信息综合部门共同负责网站或网页的建设与维护。要深入研究网络政工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网络信息发布、工作成效评价与考核等管理机制和运行体制。建立严格的网络维护管理制度和网络信息监督管理制度,确保网络政工更新维护及时、管理有条不紊。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网络对大学德育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浅议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而互联网正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的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随着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大学青年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已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1、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其次,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的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的来源。
2、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以往,德育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长谈,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和少数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也只能采用作报告、印材料、印报纸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所以覆盖面也有限,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德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波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4、网络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大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四是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二、网络浪潮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了新的挑战。
由于网络文化来的太迅猛,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滋养
至今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它的“应对”、“衔接”和“包容”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了当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富矿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传统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首先,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金钱
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对言论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流派多渠道的渗入,还?quot;网络文化“带来的浓厚的文化趋同,”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就网络文化而言,它的多元性尚处于”网络人办文化“的初级阶段,有待于发生”文化人办网络“的质变,”网络人“即使小有文采仍处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而少量活跃在网上、”IT“业的”小网络文化人“亦不能改变网络缺乏文化的基本面貌。
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本、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并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传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之一。2.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新的冲击。
互联网是开放的,聊天室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公告板下,你可以从容不迫,甚至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挥斥方酋。其次,所有的网络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个上网者可以与大学教授交流也可能与罪犯沟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也相互感染;既可以张扬个性也可以纵扬激情;既不担心无人喝彩,也不担心骂声如潮。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针对这种情况,尽管部分高校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普遍性的高技术少文化、重宣传轻知识、多简介少深入的缺陷。导致了高校网站只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所以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二。
3、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
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因为网络是创新的产物,是创新的形势,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识过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识方式不知不觉的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quot;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再者,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甚至人在网络上也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成为一个符号。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通常倍受关注的特征都被掩盖了,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正如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所说:网络虚拟性的危险在于,它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它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它利用所有人类交流的欲望和行为,构筑起她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
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其次,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如何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关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1)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学校网络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构?quot;网上防线“,保护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载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事实,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
(2)针对网络文化中的”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我们要大力弘扬东方文化,重建东方文化的优越感,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维护自己民族一己利益,而是要在摈弃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用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去匡扶正义,用深层次、稳定的文明,支撑浅层次、脆弱的文明。在大学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融。
(3)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两课“教育是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
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
三、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
四、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三观三德教育活动、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
(4)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就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我们除了需要有一批像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这样的网络宣传主阵地以外,高校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即要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又要有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
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在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当然这种正面的声音应该是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切忌生硬地说教和简单的贴政治标签。
(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求快求新的特点又使网络新闻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高校办思想类网站,就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经营好五?quot;拳头产品”即:新闻快递、时事消息、时代焦点、专家评论、时代论坛。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水平。另外,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这也是高校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我们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需从传统媒体?quot;我办你看“到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转变,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3)高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生工作信息的发布,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其次,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此,一是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4、高校德育教育要在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1)要确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展,知识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与终生教育理念相适应,高校德育应树立终生德育理念。高校德育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由这一主题所决定的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德育目标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需要教育对象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升华、实践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在时空上它不仅需要小学、中学、大学道德教育的相互衔接,而且还会贯穿德育主体的人生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新的德育问题会不断的出现。所以,高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
(2)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其次,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同社会的接触增多。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必须进行创新,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将德育教育向社会延伸,可以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可以与工厂、企业和街道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道德交往和实践中学会道德交往与实践,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
(3)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还要倡导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和”参与"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我们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文风表现出来,并且利用多媒体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也可以在校园网络的信息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学习马列课程的学生在网上提供各种参考资料,让学生参与教育。
总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三篇: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
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 100分
单选
1、目前,我国城市群中被国际认可且成熟度.....是(长三角城市群)
2、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利于建设绿色、低碳.....是(对城市进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分区划分)
3、以下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城镇化的发展..正确的是(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但速度将放缓)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是(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失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5、城镇化率达到50%标志着.....是在(2011年)
6、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必将伴随着制度的改革,....是(改革难度和风险加大)
7、下列选项中,属我国“土地财政”...是(土地财政只考虑了失地农民的利益)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导是(政府)
9、下列政府举措中,不利于为各类城市和......是(扩大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范围)
10、我国现行税制不适应城镇化发展,其原因是(城市建设没有可持续的税种)
多选
11、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非常粗放,...有()不选 重城镇形象,轻....12、以下措施中,有利于破除农民工进城障碍的有()ABCD
13、“土地财政”对我国社会的不利影响有()不选 促进了城市开发区的建设
14、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ABCD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有()不选 城镇中流动人口数量下降
16、下列措施中,能够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的有()ABCD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几个波次的....,表达正确的是()不选上世纪70年代,主动力是城市改革
18、与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相比,....有()不选 资源成本过低
19、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严峻挑战.....有()ABCD 20、为促进我国城市转型,....有()不选 改变基本国策
判断
21、如果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陷阱。X
22、目前,我国的优质资源集中流向东南沿海各大城市....发展。X
23、智慧型城市是城市.....信息被共享。X
24、在我国的城镇化中,政府应该将城市从差异化.....发展。X
其余正确
第四篇:挑战与机遇
的确,我也认为新课程对一线教师是个很大的挑战,当然其中也蕴涵着机遇。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制度改革、竞聘上岗、教学质量的稳定及怎样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并推进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于每一位老师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同一起跑线上,谁能更快地理解、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并如鱼得水地按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谁就得到了机遇;谁不能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谁就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在此,我认为应该做到这几方面:
1、去粗取精,融新旧理念为一炉 ;
2、精益求精,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
3、与时俱进,改“应试”为“素质”;
4、教学相长;
5、温故知新。
所谓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
本人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1.如何解决学生计算能力差的问题?1.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2.如何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3.如何转化学困生?对于这些问题本人也采用过很多措施,但起效不大。在此,望同仁们给点意见!
我平时基本上是这样备课的:
1、确立本节课我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2、大体勾画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哪几步,如引入,小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3、设计好每一环节的时间。当备课与实施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就实际情况实际处理,根据当时的情况实施好的方法。
我认为教师在课程中应该承担这样的角色:
1、自我提高的学习者;
2、合作学习的促进者;
3、课堂情景的营造者。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多种功能的复合体,它在教师的师德、能力、个人品质、意识和行为中都得到综合体现,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在此,我希望同仁们满怀信心迎接挑战,把握机遇。
第五篇:挑战与机遇机遇与挑战
挑战与机遇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990年代中期,以好莱坞大片进
入中国大陆为起点,海外及港台资金、人员、技术大量涌入内地,往昔中国电影清晰的概念和面
貌日渐模糊。与此同时,在自上而下的电影改革措施推动下,主流话语、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等
因素交错融合,也促使中国电影多元发展轮廓逐渐形成。1980年代受商品大潮和政治因素影响,中国电影在短暂的辉煌后于八十年代末转入低潮。1990年代中国电影处于生产、市场、营销的困难时期。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力挺,主旋律电影发展兴旺。在体制、资金、经验的限制下,艺术和商业电影在探索中也有进步,中国电影三种态势初步形成;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进一步
分化重组,三种电影形态之间开始相互影响和渗透。电影生产的发展、电影市场的复苏,电
影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产电影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都意味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面临
一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转折时期。中国电影面对机会,同时也面对困境、面对挑战、面
对危机。与处在转型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息息相关,由于电影
体制改革仍然还没有到位,计划经济模式在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行业
后遗症,从电影业的各级管理层到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层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观念和操
作方式的误区,整个电影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还有待提高,整个社会的电影消
费水平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1.优良的影片数量短缺,按照经营经验,电影院需要250—350部电影供应才
能正常运转,而按照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管理条例规定,国产影片必须占2/3放映时间,这
就意味着除了80—120部进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国产影片提供给市场。而这些
影片中应该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场效果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的,正如电影发行人员所意识到的那样,“片源供给是否充足,国产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撑市场的„拳头‟作品,是目前国产片市场经营能否保证良性循环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
障,2/3时间放映国产影片才可能落到实处,显示出实际的效果。”近年来,2.制片、发行、放映业的矛盾激化和整个中国的改革形势相仿,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也已经进入到
了攻关阶段,进入到了要影响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的关键时期,因而,近年来,电
影制片、发行、放映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正如广电部电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认为,“有
人说中国电影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进程缓慢,远远不能满
足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电影体制不顺、机制待立、中介梗阻、节目短
缺、资金困难、捐税过重、不平等竞争”等问题。而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之一,就是电影
市场的无序和杂乱。中国的电影行业虽然一直以影片发行为纽带贯穿全行业,但由于各级发
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分别属于各级政府管辖,形成了不同的隶属关系和利益机制。企业和区域的自我保护阻碍了电影市场机制的建立。市、县电影行业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增长。改革现行
经营格局和经济体制迫在眉睫。因此,加速整个电影业的市场经济转轨、重组利益集团、打
破市场垄断、规范电影市场、加强电影经济的法规建设和执行力度是解决电影业内部困境的出路。3.市场潜力没有充分发掘如果将中国的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收入与中国的人口
相比的话,中国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电影小国。尽管中国的电影产量不断提升,但中国人口却
占世界人口的1/4。4.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媒体的覆盖面广,有些人可以在家中,网上观看
电影无需到电影院看电影,所以应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力发展
3D,5D的视觉效果,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