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送你一颗子弹的评论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送你一颗子弹的评论
2011-03-08 23:29:42
来自: 崔四喜(宁静致远,大味必淡。)送你一颗子弹的评论
不知道怎样形容我看完这本书的心情,此刻我坐在图书馆三楼的一个角落,闻着空气里浓郁的红糖水味,为自己没有去从事琐屑的学生会工作而庆幸。如若不然,我可能也不会有时间静下来看这本书并写下这些感受。
刘瑜的文字给我一种感觉,似乎眼前有一道光,照向童年一些甜蜜的瞬间,好像是吃雪兔牌蛋筒冰淇淋的滋味又好像是暗恋某个男生的欢喜,总之是一种很久没有过的感觉。高中的的时候在南周看刘瑜的专栏,正如她后记中提到的,多是些冷硬的、反情绪、反色彩的政论时评,没有笑蜀的尖锐,不如梁文道幽默,比不上长平的丰富,觉得她有些呆板。可现在想想,真正把这些特质集合在一起的只有她,或许是因为那时的我还太幼稚吧。这本书激起了我作为一个女性,一个文科生,一个自由主义分子,一个表面很乖骨子里却无限叛逆的人的很多共鸣。
羡慕刘瑜人大、哥大、哈佛的求学经历,也庆幸她可以远离复杂的政治环境纵情于剑桥那片学术净土,但更最重要的是欣赏她对多元文化和政治体制的体察和探求,这种探求可以是作一个宿管阿姨的心得,可以是到被人怀疑是种布料的毛里求斯的冬日假期,也可以是她每天上下班路过的美的犹如帕瓦罗蒂歌剧般的梧桐树。你可以无法理解一群女博士结伴去男士脱衣舞俱乐部以打发无聊的周末之夜,你也可以怀疑剑桥牛津的特色Formal Hall如何被记为一次邪教活动,甚至你可以嘲笑她毕生的梦想就是找个高高大大帅帅的男生随便一赖就一起终老,可你不得不承认这个清醒却健忘,智慧而孤独的喜欢自嘲的女人可以让这一切变得那么顺理成章而又令人神往。
刘瑜那些有关历史、电影、歌剧、贫穷、自由、孤独、爱情的文字就像一颗颗子弹一样击中我:均衡,我喜欢这个词,它表明一切上升或者坠落或者旋转或者破碎都有一个优雅的终点。+++历史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一切低俗的东西,在高雅的东西面前,有它自己的奥妙。+++事实证明,治疗愤世嫉俗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照镜子。+++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马克思说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而婚姻本质上不过是爱情的私有制而已。。。
你说脱离小地方是死不悔改的悲观主义者们摆脱傻叉感的唯一出路,可我也希望有一天去到永远脏乱差却永远有音乐会、画展、摄影展、电影节、示威游行、政治会议、学术讲座的被定义在文化爆炸状态的纽约,也想在破破烂烂的却有很多故事上演的站台上等一号地铁,为此,我甘愿做一个傻叉。
或许就应该像你说的那样生活,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这书看了两遍并且迫不及待地把它还了。也许明天她会像我一样,在马哲、毛概或是无聊的专业课上,捧着这本书傻傻的微笑,如获至宝。
第二篇: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作者:刘 瑜
来源:《视野》2010年第24期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
她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办法,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快乐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基因、经历、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
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就说昨天一天我都干了什么吧:
10点,起床,收拾收拾,把看了一大半的关于明史的书看完。
下午1点,出门,找个coffee shop,从里面随便买点东西当午饭,然后坐那改一篇论文。期间凝视窗外的纷飞大雪,花半小时创作梨花体诗歌一首。
晚上7点,回家,动手做了点饭吃,看了一个来小时的电视,回E-mail若干。10点,看了一张DVD,韩国电影《春夏秋冬春》。
12点,读关于冷战的书两章。
凌晨2点,跟某同学通电话,上网溜达,准备睡觉。
这基本是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
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工作日平均会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
孤独的滋味当然不好受,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要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孤独也是这样,偶尔偷得半日闲自己去看一场电影,和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只能自己和自己喝啤酒,后果当然完全不同。我以前跟一位曾经因为某政治事件而坐过牢的朋友聊天,他描述那几年被单独关押的生活,这样形容:度日如年,度年如日。说得可真确切。
我曾在日记里大言不惭地写道:出于责任感,我承担了全世界的孤独。我的意思是,我不但孤独,而且我的孤独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在女人堆里太男人,在男人堆里太女人;在学者里面太老粗,在老粗里面太学者;在文青里面太愤青,在愤青里面太文青....我觉得上帝把我派到人间,很可能是为了做一个认同紊乱的心理实验。
有时候也着急。我有幸生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没有吃过多少苦,但是在我所经历过的痛苦中,没有什么比孤独更具有破坏力。这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是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还因为一个人思想总是需要通过碰撞来保持。长期的孤单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能称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总之你会担心,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好像的确是越来越傻。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我还挺结实的。总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还能在上帝他老人家数到“九”之前重新站起来。再看到眼前那个大海时,还是一样兴奋,欢天喜地地跳进去。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简直可以和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称兄道弟。
因为这种幸运,我原谅自己经受的挫折、孤单,原谅自己的敏感、焦虑和神经质,原谅上帝他老人家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或者比我智慧,原谅他让我变老变胖。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刘明洋摘自上海三联书店《送你一颗子弹》)
第三篇: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刘瑜
作者:rantobaby 标签:情感2010-04-30 01:22 星期五 晴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
她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招,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我觉得,快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实是可求而不可遇的。
快乐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基因、经历、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不可遏制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强求”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
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就说昨天一天我都干了什么吧:
10点,起床,收拾收拾,把一本书看了一大半的明史的书看完。
1点,出门,找个coffee shop,从里面随便买点东西当午饭,然后坐那改一篇论文。(期间凝视窗外的纷飞大雪,创作梨花体诗歌一首)。
7点,回家,动手做了点饭吃,看了一个来小时的电视,回email若干。
10点,看了一张dvd,韩国电影“春夏秋冬春”。
12点,读关于冷战的书两章。
2点,跟蚊米通电话,上网溜达,准备睡觉。
这基本是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一个人。
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
我这人其实一点也不孤僻。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平易近人开朗活泼。有时候,我就是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子集。我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一望无际的人。
有时候也着急。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也因为一个人思想的先锋性总是通过碰撞来保持的。我担心,我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好像的确是越来越傻。
但另一些时候,我又惊诧于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竟然保持了创造力和战斗力,竟然写小说政论论文饱博客而且写得如此饱满热情,我刘瑜又是何等顽强的一株向日葵。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那么,你面对自己,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当中。
它还不是气馁,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样的狗屁歌词,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那天偶然想起我过去几年写的这三个小说,《孤独锝像一颗星球》《那么,爱呢》《烟花》,吃惊地发现,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轨迹,从忧伤到怨恨,然后再到绝望。
绝望,就意味着自由。
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名字叫“一个人要象一支队伍”。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象一支队伍,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现在看来,我也只能面对内心招兵买马了,一个人成为一支队伍。人家一个人象一个军,我象一个营,一个连还不行吗?
当然我的队伍没有他们的那么坚定,肯定有逃兵,经常嚷嚷着要休息,但是,我还在招兵买马呢,还前进呢,还边走边唱南泥湾呢。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上帝给我的顽强和禀赋。它告诉我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教我用虚无、骄傲、愤世嫉俗超越那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生活,然后教我用是非感、责任心来超越那点虚无、骄傲、愤世嫉俗。
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简直就是我的亲哥。
因为这幸运,我原谅上帝给我的一切挫折、孤单,原谅他给我的敏感、抑郁和神经质,原谅他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让那么多烂书卖得比我的好,甚至原谅他让我长到105斤,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咦,怎么说到这儿了呢?本来是想谈谈自己克服寂寞的经验的,结果活活写成了一篇自我吹捧的范文,就当是本营长写给士兵们的战斗动员书吧,分析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第四篇:《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读后感
前段时间读过一段话,是来自刘瑜的《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后来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这段话很浅显易懂,无非是告诉我们长大后的孤单不可避免,关键是在孤军奋战时你要让自己像有千军万马陪伴着你一样,傲气地勇往直前。
是啊,成长必然就免不了要面临着孤独:来自家庭、好友、亦或是恋人。长大之后,你会发现或许父母的婚姻爱情真的好难维持下去,他们会在每日的的柴米油盐中争吵,会为家庭收支不平而追论责任,男女两方的相处是这样的模式:我是嫌弃你脸老珠黄还爱管制唠叨不停,你恨我背信弃义不顾家悲观度日……这是一段步入中年的婚姻,因为不愿意妥协那就继续相爱相杀得过且过吧,旁人笑问这又是何必,真的争吵没意义……可是又能怎么办呢?摆脱不了贫贱夫妻百事衰的宿命。现实里我们大道理听了那么多依旧是要折磨到底的。
看到这样的家庭,我仿佛窥见似水流年后的斑驳苍凉,这是每个人都必经的路?不,希望不是,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拥有一个自己有选择权的圈子,走一条不会重蹈覆辙的路子,曾经暗暗发誓:要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在家庭婚姻当中把握住主动权,但很多人嘲讽道只是是异想天开,要走出大山,摆脱农村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心,而不作男人经济的附庸。但那个要活的像一支队伍的人儿啊,会用实力证明,要像石灰一样,把泼过来的凉水积蓄最后发热滚烫!这场宣布女性家庭独立的孤单旅程,势必要咬牙坚持。
父母的婚姻构成了我们的家庭,我们无法过多干涉,我想,如果这只被婚姻桎诰的爱情鸟如果在结发前有选择蓝天的权利,也不会想投入多年后成为怨偶的怀里,也不会有现在折翅了的结局。年少初始发过的誓,最终不如失去你,恋人们许诺余生多多指教,却忘了问你要到白头的路要怎么走。没有了感情的家庭,可不知怎的也没吵散,与其貌合神离还不如趁早分离。
谁都不想每天面对这样的一个家庭,无止境的争吵,无力改变的孤单。想想为什么小时候没有发现忍受不了这样的家庭,大概是曾不谙世事,如今过了拥有一只棒棒糖便感觉甜蜜的年纪,也慢慢懂得:我爱你,但那也只是过去式。我能体会他们这种被时间琐事给消磨掉的爱恋,读书笔记.但是我不解为何没有一方肯为家庭和谐安宁而妥协,必须寸土不让。每当这时我就会投入在书里,就像一只鸵鸟,把自己的头深埋进沙子,试图逃避一会儿现实并从中找寻答案,翻阅到杨绛的《我们仨》,但似乎我并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更甚至会被杨绛的太过美好温暖的家庭生活所打击,我会为杨绛她们一家三口的温馨动容,杨绛把她们一家人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化作一个梦。那些构成梦的零星,看似是零散的点点滴滴,但作者却从容地叙述着,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真实而感动。
杨绛先生就是给我编织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沉浸在这梦里我多不甘愿醒来,但沉重的现实终将你唤醒,以最孤单的形式让你面对,羡慕着书中的幸福场景之余,会发现自己在潜移默化之中已化掉了满身戾气,成全他们也放过自己,释怀寂寞的苦痛,这大概便是我们平常应多阅读的意义,即使是无人倾听,也应该浩浩荡荡。开始做些努力,至少要给自己一个期许:如果现实生活中也遇到了这样的平淡却刻骨的亲情,如果也能经历到两人头发花白仍能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婚姻,那么,我会等待,等待着自己会和这种温情相遇的那一天。在这过程中,一定不让孤单成为一件事,要一个人像一支队伍那样直到有一天幸福的把自己感动。
第五篇: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
其实第一眼见到这书的封面时,我很疑惑。“送你一颗子弹”跟“吃我一个馒头”意思一样吗?当我仔细地将这本书阅读上两三遍后,我恍然大悟般地发现,“送你一颗子弹”和“吃我一个馒头”的句式极其相似:其中馒头代表拳头,而子弹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粮或通关秘籍之类的东西,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当我继续深入这一篇篇文章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部集合了许多生活随笔的书,大事小事坏事好事爱恨情仇贪痴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门户明争暗斗皆有所录。手法随意,个性天真,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不添半分修饰,不掺半分虚假。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夸张,不过这便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写这样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便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就这样,我合上书,静静回想刘瑜给我留下的印象:另类,疯狂,有才,开放,虚荣,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一幕幕在我心中组成了多么真实的人性。我们的七情六欲,把持执著,就像光的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当我走在人生长达几十年的路上,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一点一滴地染上这一丝一缕的颜色,把它们在身上拼齐。我们本应拼到最后,但有人执著了,走到一半即放弃不前,以不应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后,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变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开了,放下了,死亡之门变成了净化之门,这样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惧。其实这就是返璞归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愿众生能即的境界。
从丰富的想象力中跳出来,这本书能指点给我什么?我下一步改变的目标?治疗个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书既然写出来,就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它告诉我:不必再虚伪的掩盖。“也许在别人眼中,我是多么不靠谱,聪明抑或是肮脏,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话:做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2
一周多的睡前阅读,非常配合地等待一枚枚子弹的穿行。然而,真实的经历并非万箭穿心般惨烈。
最开始的时候,被文字所打动,随即就要开始乏味。不过如此尔,博客里的妙文多的是,文字游戏的戏谑,韩寒与李承鹏已经很好,俏皮话不能当大餐吃啊!
继而,又被这个女人的个性所吸引,觉醒的女人本就不多,而且是如此自觉,如此独立,如此善思而忧国,的确是一个有性情的尤物,一个很难与现存人物归入一类的稀有品种。
紧接着,又会觉得矫情。纯个人的体验,放在书里,让不明真相的`人围观,多少有些误导的嫌疑。我们是抱着政治企图而来,冲着你刘瑜的辛辣时评而来,你时而怨妇,时而思春,琐碎到一闪念,跟那一方禁地完全不在一个轨道上,能不让人着急,能不招人埋怨?
好在,前面掩人耳目的浑水一退,露出了晶莹的珠贝。临了的那几篇真的很好看,有新意,启迪思觉。“高手就是高手,功力还在,身手不俗,只是江湖险恶,不能过早暴露而已。”这是长舒一口气后的欢畅和欣慰。
现在人人都在写,人人都能写,杂文随笔想让人觉得值,谈何容易?因此,后来者还是要慎之又慎,不可贸贸然。这本书要不是刘瑜不凡的才能,一而贯之的政治理念,以及深厚的理论学养,也完全可能跌向平庸的深渊。
不过,我只是我,抱有执见,一叶障目,不能完全领略到他人眼里的风景。被子弹射中的快感,何尝不会是千变万化呢?想知道自己的尖叫是什么样的调门,还是立向前方,静待子弹穿过的瞬间吧。
另,现在图书的尺度越来越大,不知应如何解读。是审时度势的进步,还是被网络、纸媒搞得焦头烂额后的疏忽?乐见的变化,可疑的动机,只好呼吁大家乘这当口多读几本书啊!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3
送你一颗子弹,很精彩!
书中有一个小标题是“送你一颗子弹",在这一篇里作者就《送你一颗子弹》这部电影对拉美社会状况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与评论,作为一个政治学者,自然观点深刻,分析透彻深入,让人受益匪浅!对生活、社会的认识不应当流于表象和可见的,而应当看到更深刻更本质的问题!我想这本书想要带给读者的或许也就是这么一种人生态度吧,所以选用了这个标题来作为正本书的名字。
“如果说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红军在与敌人的对抗中爬雪山过草地,那么我这几年的生活就是一只骆驼在默默无言的`穿越撒哈拉沙漠。”表达的多好啊!“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别人往往记住了说话的语气,却忘记这语气之下的信息。事实是我觉得人生的确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对此我心意难平,一气之下唠叨出这么多文字,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这些文字简直就是一类人的精神写照,真是观点精辟,句句箴言!纵然都是些胡思乱想,但是作者站在不一样的高度,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未尝不是一场激励人心的指引。可能每个人读完后的收益都不同,可能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更加不同,但是你读到了什么,那就是你的收获!与我而言,对于一直向往的更高层次有了略微的一睥,对于一些问题的思索有了更深入明确的认识!
孤独学习研究知识的人们,不免会有各种疑问与思索!但同时这些思想的火花也是那么短暂易逝,其实大家都这么健忘!有点像《初恋50次》里的情形,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又都有所积累!于是不断的疑惑思索,只是要有耐心,要把握好平衡,保持自我的思考,不断学习。潜移默化的积累总会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所以相信自己,保持好奇,守住耐心,去创造自己的日子,构建自己的人生吧!